养生主要是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清代的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说:养生宜早人若待老而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也无补。
因此,治有病不如治未病;疗身不如疗心;使人疗不若先身疗。
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个人健康长寿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因素,而60%则取决于自己。
有的专家地、还进一步指出,这60%中至少有一半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养心之要在于心静。
内心的平静,是心灵深处的恬然、安谧、舒适和自在。
心静并非什么都不想,而是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的一种精神境界。
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光怪陆离,充满了金钱、名利、美色种种使人心动神弛的诱惑,在浮躁与充满诱惑的尘世纷扰下,真正做到“恬然不动其心”,就能养神生慧,保持机体的稳定,使人健康长寿。
在距武汉60公里的水域,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岛。
岛上有人口240 0人平均寿命85岁,其中百岁以上的寿星17人,堪称中国之最。
这里8 0岁的人能下湖捕鱼,百岁老人仍能去菜园种菜。
岛上民风淳朴,居民敦厚仁慈,性情温和;心胸宽广,万事通达;乐善好施,关爱他人。
与城
市相比,他们的光景虽不富裕,但衣食无忧,居民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由于精神轻松,肌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隹状态,免役力高,抗病力强,病魔也要退避三舍,自然会延年益寿。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句话至今还给人以警示和启迪。
早养生,早得济,早储蓄,寿才长。
中青年朋友们应明了这个道理。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本来就具足的;人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健康的根本在心。
一切法从心生。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调节心性需要学习圣贤传给我们的大智慧。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因为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
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之失正常。
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
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主发谓之机”,主管发射的那个部位就叫机。
最好的养生,就是养心(文案)

最好的养生,就是养心俗话说:百病由心生,百病从心治。
世间最好的养生之道,不是吃灵丹妙药,而是颐养心田。
作家蔡澜先生就是一个极懂得养心的人。
他曾有一句妙语:“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要爱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
”他所说的“最”,并不是真的最昂贵,最稀有,最高级,而是懂得享受生活所给予的一切。
比如,逛菜市场就是他最享受的时刻,而且,他并不是去逛政府建造的集市。
而是街边的小店铺,尤其是那些摆在路中间的小摊位。
警察每天都来驱赶,待他们走后,小贩们又摆满货物,开始讨价还价。
恢复了活色生香的景象,看起来有滋有味。
比如,大多数人看见漫天的乌鸦嘎嘎叫,会觉得很触霉头。
但在蔡澜眼里,乌鸦是唯一会将食物含给父母吃的动物,是极好的动物。
所以,他总会仰起头尽情观察,尽情欣赏,觉得生活无限美好。
如今,蔡澜已是81岁高龄,但他依然活得神清气爽,过得潇洒从容。
明朝医学家龚廷贤曾说:“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一个好心态,就是一味养生良药。
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好心态呢?1)每天多一些微笑,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2)梳理自己的生活,多余的物品当舍,消耗你的圈子当离。
3)找到一项爱好,什么都好,重要的是,你发自内心的喜欢。
4)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是晨起的慢跑,或者是傍晚的漫步。
5)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家人,定期与老朋友聚聚。
6)最重要的,不要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情,余生,只取悦自己。
稻盛和夫曾说:“决定人生好坏并非运气,而是心灵的状态。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各式各样的境地。
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境地,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
一个达观的人,洒脱的人,开朗的人,总能获得更多的人生可能。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4.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6.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7.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8.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
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9.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
道家讲,虚则灵。
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0. 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
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
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
11. 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养生必先养心

养生必先养心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它提示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不妨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养生必先养心,欢迎大家的阅读!养生必先养心前言养生重在养德、养气、养心、养神、养性。
中医养生精髓和本源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阴阳平衡,袪邪扶正,少私寡欲。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治未病,补偏救弊。
养生乃是身体的保养、心理的涵养和肌体的滋养。
我老婆每天看养生节目,且转着台看,还记笔记(养生笔记有几大本,我打扫卫生时都偷偷地扔了,有点恶作剧,也趁机发泄一下我平时心中不满),她太专注于此了,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
连我看新闻都不让看,我也不争,独自去上网。
我想,如果不养心,再多的养生知识也没用。
一边专注地听养生专家教授滔滔不绝讲,一边却小心眼生闷气心理纠结。
我对她说,先把自己心理调整好了再看养生节目,养心是本,养生是末。
你的心结不解开,再多的养生知识也救不了你。
不生气就不生病。
养心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Blackburn)等总结出的长寿之道是: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各国长寿地区的人种、气候、食物、习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与健康之道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烟酒,喜肥肉,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长寿者都乐观开朗、心地善良、为人随和。
恬静悠闲,不急不躁不恼不怒不怨不悲,心静自然百病消。
不占便宜不怕吃亏,风动幡动其实是心在动。
放下一切,让心安定,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
心息则神明,遇乱不惊,见境不惑,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
静则仁,仁则寿。
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遵循天道,顺其自然,平衡中庸。
《皇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为养生而死的,占十分之三,是因为太爱惜自己的身体了,怕受辱,怕受宠,怕吃亏,怕上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担惊受怕,患得患失,情绪不安……越怕死,越死得快。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养生重在养心黄帝内经心脏就是人的主机,所以我们养身应当贵在养心,养心要怎么养?心平气和就是最好的养心方式。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养生养心的方法,盼望可以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养生重在养心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
内篇》。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
由此可见,"养生'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我国胜利放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或许应是拓展生存空间之一举)。
近几年来,中医在国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热喷香。
究其根源,那是医学事业与时俱进、快速进展、返朴归真的必定选择,这更是中医和中医学内容博大、内涵精深、前景宽阔、潜力巨大、魅力无限的详细体现。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我国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难过、哀痛肺、恐伤肾'。
它告知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定联系,良好的心情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引发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肝、脾、心、肺、肾'都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物质的东西;而"怒、思、喜、悲、恐'都是人的心情表现和条件反射,属于精神的范畴。
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统一。
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体物质和人格精神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科学的"养生'之道,更是宽松环境、幸福欢乐、益寿延年的关键。
养生重在养心。
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
人心善则施善行,能贯天地正气;人心恶则施恶行,必露污浊风尘。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中医调理的方法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中医调理的方法首先,养心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指的是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波动,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关系密切,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因此,养心的方法包括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同时,中医认为,保持适度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对于心脏功能的恢复和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养气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包括调养人体的呼吸系统、肺脏功能等。
中医认为,气的调和与健康紧密相关,保持正常的呼吸,调整气的运行,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气的方法包括呼吸调节,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适度的锻炼身体,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增加气的运行和循环;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医的药膳调理,选择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材进行炖汤、煮粥等食疗方法。
第三,养血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指的是保持机体内血液的正常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维护健康。
中医认为,血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与人体的各个脏腑和器官密切相关。
养血的方法包括合理的饮食调理,选择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B12等可以促进血液生成的食物,如红肉、动物内脏、豆类等;此外,中医还有补血的药膳方法,如枸杞炖羊肉、当归酒等,都可以起到调补血液的作用。
最后,养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指的是调节人体的阴性能量,保持体内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阴阳失调会导致机体功能的紊乱,引发各种疾病。
养阴的方法包括调节饮食,选择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海参等;此外,中医药中有滋阴的药物,如何首乌、枸杞子等,也可以进行药物调理。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的四大原则是养心、养气、养血、生阴。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通过调节心理、呼吸、血液和体内阴阳平衡来保持人体的健康,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生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需要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调理,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必先养心

养生必先养心一、养生之道在于“养心”心是一身之主,按中医之理论,“心”既支配血脉的运行,还主持精神活动,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称之为“君主”之器官。
所以养生必先养心,心强健是整体各个脏腑都能健康正常之基础,如果心不处于正常状态,血脉闭塞不通,便会影响各个脏腑而受损,达不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要保养心神,首先要重视七情的调节。
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作为致病因素的七情,是指这些情志过于强烈,引致脏腑气血逆乱而发病。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纵欲无度则有损健康,甚至化生百病。
凡事要看得开,不要患得患失,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良好心态,颐养浩然之正气。
而积极、正确的欲望对养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为人类事业发展而生的欲望,乃为欲望之大者,为浩然正气,对养生具莫大的好处。
因此,把握好欲望的大小关系,舍小欲、私欲而怀苍生之念;做好“求”与“放”的平衡,入世却宠辱不惊,正是养心正道之所在。
二、运动而不使过度运动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华佗在论五禽戏时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不当使极”,即言适量而不为过,过则于养生不利。
运动种类可分外功与内功。
体操、跑步、外家拳术之类,重在使用外劲,当属外功;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之类则属内功。
凡中老年人不宜行快跑、网球等剧烈运动,以其刚也,刚则耗气。
而内功用意不用力,以意为主,以意为引,以气运肢体,不偏不倚,不会伤气耗血。
太极拳、八段锦,都是中医保健养生学的精华。
三、药食同源以平调阴阳饮食要有节度,过分的肥甘厚味,或过饥过饱,食无定时,都会伤及脾胃,脾胃一伤,则诸病丛生搜集整理。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物质的消化呼收,气血的化生,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故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许多高龄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饮食清淡、适时适量是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主要是养心
王佐良,生于1930年,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
长于针灸,尤其是温针治疗面瘫、偏头痛以及小儿遗尿、脾胃病、高血压等。
勤奋刻苦金针度人
王佐良于解放前在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了4年,打下深厚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毕业后他进入姨父、名医陆瘦燕的陆氏诊所,半年后,他打出牌子“陆瘦燕甥王佐良针灸”,开始以针灸行道。
陆氏夫妇外出,他们留下的诊务常由外甥王佐良代理。
王佐良不负重托,心灵手巧,勤奋刻苦,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认为这不仅是姨父对自己的信任和栽培,且是对自己业务的一种历练,自己的日趋成熟与此段生活磨砺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陆氏针灸流派学术经验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使后学者得以借鉴,他与表妹陆焱垚等人,在陆氏针灸流派共创人、姨母朱汝功的主持下,整理出版了《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陆瘦燕、朱汝功针灸经验选》、《针灸名家陆燕瘦学术经验集》、《陆瘦燕针灸医案医话》等专著,既为中医事业,也为了告慰陆老在天之灵。
勇于担当信守承诺
王佐良做人的信条是勇于担当,信守承诺。
他曾任上海市针灸学会理事,还担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员、黄浦区政协常委等职务。
他对各项职务和名利,从来不会去争,但是他重承诺,只要他答应下来的事,他就会善始善终地做好,不会半途而废。
他为人低调,不攀高枝,对于名利他不会去争,随遇而安。
但是他一旦承担了工作,就勇于担当,信守承诺。
勤勉做事,对得起信任自己的人,对得起委托重任于他的党派群众。
广交朋友平淡是真
王佐良一生交友广泛,但保持长久友谊的则是那些平时相交平平淡淡的朋友。
不过于热乎,也不忽冷忽热,过年节不必亲临,只打个电话,互致问候,关键时刻却毫不犹豫伸出援手。
他与著名骨伤科专家石仰山之间的交情,被同仁戏称为“纽扣与纽襻的关系”。
他们的友谊就是属于这种平平淡淡的友谊范例,他们的友情从共同担任政协委员开始,那时他们曾是黄浦区政协委员中最年轻的委员,至今保持友谊五十余年。
友谊好像功夫茶,慢慢饮,细细品,历久弥新。
随遇而安贵在养心
王佐良自我调侃:佐良含义,意在护“左”,护“左”舍右。
想不到名字的含义竟冥冥中与身体疾患暗合,结果身体的疾病都发生在右侧:大学毕业刚开业时患了肺结核,右肺空洞,幸亏姨母懂医,用土方调理,由此获得痊愈。
肺结核的痊愈也与心态、情志有密切的关系,王佐良的心态,凡事想得开,善于化解内心的不愉快,有利于肺病的痊愈。
1964年胆囊炎的发病也在右侧,经手术摘除。
8年前患右侧乳腺癌,手术后获得痊愈。
他认为,人贵在养心,养生主要是养心。
他的个性特点是随遇而安,“既来之则安之”,“到什么山砍什么柴,上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遇到什么事情总往好处想,想得开,不斤斤计较。
一生从未与人红过脸。
与同事、朋友相处,不论上下左右,平等对待,不逢迎拍马,不争名逐利。
他认为该有的总会有,属于自己的总归属于自己,不该有的莫强求,强求的瓜不甜。
即使“文革”期间批斗过他的同事,今天相见,他仍然以礼相待,认为“当年所为,不过是形势使然,奉命而已”。
王佐良回首往事,有诗曰:“浮生若梦蹉跎过,一事无成茫然度,且喜儿孙常绕膝,何必回首叹若何!”笔者请教他的养生之道,他归纳了一段话:“我少年丧父,一生多病;胆囊截摘,肺患空洞,去胆脂瘤,耳在犹聋。
古稀之年,乳癌手术。
耄耋年华,健步笔耕。
平生作为,无怨无悔,随遇而安,从未怨怼。
处逆境中,多想未来;在顺境中,珍惜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