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鱼
鱼类转基因实验报告

鱼类转基因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鱼类的基因组,以探索其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的潜力。
通过将特定基因引入鱼类的基因组中,我们成功地改变了它们的表型。
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鱼类在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方面相比常规鱼类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使用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环境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来解决。
引言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人工干预生物基因组的方法,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改变其性状。
应用广泛的转基因技术已经在农作物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如提高产量、抗虫性和耐逆性等。
然而,在动物领域,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
本实验旨在探索鱼类转基因技术的潜力,特别是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
材料与方法动物材料实验中使用的是普通鲤鱼(Cyprinus carpio)作为实验对象。
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生长周期短且易于饲养。
转基因技术我们选择了生长激素基因作为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其引入鱼类基因组中。
具体操作如下:1. 提取鲤鱼的胚胎细胞,并将其进行培养。
2. 利用质粒转染技术,将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细胞。
3. 培养经转基因的细胞,并筛选出表达生长激素基因的细胞株。
4. 通过体内转染技术,将经转基因的细胞注入受精卵中。
5. 培育转基因鲤鱼。
实验组设计将转基因鲤鱼和常规鲤鱼放置在不同的鱼缸中,提供相同的饲料和环境条件。
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转基因鲤鱼在生长速度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与常规鱼类相比,转基因鲤鱼的体重增长速度更快。
这可能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引入的生长激素基因促进了其细胞分裂和增殖的能力。
2. 转基因鲤鱼在抗病能力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改善。
在接种疾病原菌后,转基因鲤鱼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常规鲤鱼。
这可能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引入的基因增强了鱼类的免疫系统。
3. 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环境问题。
一方面,长时间高强度的生长可能会对鱼类的身体健康和福利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转基因鱼类的逃逸可能会对自然鱼群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
转基因鱼的是与非

水产0903
小组成员: 王文 2009308200330 谢红 2009308200334 张琦 王钰 2009308200332 唐玲燕 2009308200331
转基因鲑鱼
前言
转基因鱼的繁殖育种
转基因鱼面临的争议
是家 点 举产 养 到 类 来 白 科 解提 新 行量 殖 今 、 自 质 学 决出 学 的, 手 天 虾 海 的 家 这: 说 中怎 段 , 类 洋 需 预 一转 学 国么 已 单 等 。 求 言 问基 术 科办 经 靠 水 然 , , 题因 沙 协? 难 传 产 而 很 今 的水 龙 第近 以 统 养 , 大 后 可产 上 日 大 的 殖 鱼 一 人 能动 , 期在 幅 育 业 类 部 类 途植 科 新青 提 种 发 、 分 对 径物 学 观岛 高 和 展 贝 将 蛋 。 59
三文鱼原是西餐和日本料理的主要原料,不仅味 道鲜美,而且富含有益心血管健康的奥米伽-3脂肪 酸,近来在国内也开始流行。三文鱼种类不少,在 国内市场上最常见的是大西洋鲑,野生的大西洋鲑 因为过度捕捞,已濒临灭绝,市场上卖的大西洋鲑 99%以上是人工养殖的。 大西洋鲑的生长速度缓慢,第一年体重只增加 20~30克,一般要养三年才能上市。因此可以给大 西洋鲑转入体型最大的三文鱼——大鳞大麻哈鱼的 生长基因。 提起转基因食品,很多人马上想到是不是安全有 问题。FDA已经认定,转基因大西洋鲑的化学成分、 生物成分等方面与普通大西洋鲑没有区别,如果上 市的话可以不做特别标志。
从外界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鱼, 是研制转基因鱼的关键步骤之一。 目前用于 基因转移的方法很多, 大致有显微注射法、 电脉冲法( 电穿孔法)、精子携带法、基因枪法、 反转录病毒感染法、基因打靶法( ES 细胞介 导法)、体细胞核移植法和脂质体转染法, 其 中以显微注射法、电脉冲法、 精子携带法最 为成熟。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吗?1984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基因工程研究组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随后建立了转基因鱼理论模型,构建了由鲤鱼和草鱼基因组件组成的、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生长激素基因,即“全鱼”基因,并培育出快速生长的转“全鱼”基因黄河鲤鱼和不育三倍体“863吉鲤”。
规模化中试养殖对比实验结果证实:142日龄的转“全鱼”基因黄河鲤鱼子一代即达到商品鱼规格,其平均体重为648克。
营养成分分析指出,转基因鲤鱼鱼体干物质和高蛋白质含量提高、脂肪含量减低,是一种优质食用鱼。
目前,普遍公认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是1993年欧洲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提出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即转基因食品及食品成份是否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传统食品具实质等同性。
就转“全鱼”基因黄河鲤而言,所转植的外源基因为一个与鲤鱼内源生长激素基因十分相似的草鱼生长激素基因,将草鱼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鲤鱼身上,对鲤鱼来说是安全的;与传统养殖鲤鱼相比,转“全鱼”基因黄河鲤携带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体内含有非常微量的草鱼生长激素。
草鱼生长激素和鲤鱼生长激素一样,为鱼体内本来就存在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多肽,经过加热等物理处理后被分解为氨基酸,失去其激素的生理功能,和非转基因鲤鱼一样具食用安全性。
鱼类基因工程研究组还用420只小鼠进行了转“全鱼”基因鱼食品消费安全的详细研究。
高强度饲喂转“全鱼”基因鱼,对小鼠的生长、脏器发育、血液生理生化指针、繁殖能力及其后代的生长发育均无影响,实验证实了转“全鱼”基因鱼食品与非转基因鱼在食品安全上具实质等同性。
鱼类基因工程研究组与中国工程院刘筠院士合作,研制出不育的转“全鱼”基因三倍体“863”吉鲤。
吉鲤含两套鲤鱼染色体和一套鲫鱼染色体,体型优美,酷似鲫鱼,规模化养殖实验结果证实,“863”吉鲤严格不育,不存在任何的基因逃逸现象,人们可及时有效地控制其种群规模,在推广养殖上具有生态和遗传安全性。
三道鳞是什么鱼?三道鳞是转基因鱼吗

三道鳞是什么鱼?三道鳞是转基因鱼吗
虽然说很多人对转基因有所排斥,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转基因食品如圣女果、三道鳞等都深受大众喜爱。
圣女果是转基因西红柿,三道鳞则是转基因鲤鱼。
三道鳞的学名叫镜鲤,是欧洲鲤鱼的变种,表皮有光泽,好像镜面一样光滑且光泽明显,故称呼为镜鲤。
体形较粗壮,侧扁,头后背部隆起,头较小,眼较大,体表鳞片较大,沿边缘排列,背鳍前端至头部有1行完整的鳞片,背鳍两侧各有1行相对称的连续完整鳞片,各鳍基部均有鳞,个别的个体在侧线上见有少数鳞片。
侧线大多较平直、不分枝,个别个体的侧线末端有较短的分枝。
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异,通常背部棕褐色,体侧和腹部浅黄色。
它是中国从西德引进的品种,经过黑龙江水产研究所20多年的系统选育,已选育出适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养殖的德国镜鲤选育系。
选育系最显著的特点是比原种在抗寒、抗病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镜鲤鳞片少、生长速度快、含肉率高、肉质好,已被中国水产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适合在中国推广的水产优良养殖品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些大家熟知的转基因食品都是经过审定后才允许引进,所以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大家不需要担心。
鱼类的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

鱼类的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工程技术也日益成熟。
其中,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鱼类作为重要的水产资源之一,其育种技术的进步也为人类食用提供了更多选择。
本文将着重介绍鱼类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探讨其应用前景、安全性和道德伦理等相关问题。
一、鱼类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和原理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人为的改造,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其获得新的遗传特性。
在鱼类领域,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鱼类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适应环境等方面。
2.鱼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案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20种转基因鱼类获得了许可证。
其中,转基因鲑鱼是最广泛应用的一种。
转基因鲑鱼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强的抗病能力,能够在海水中更快地长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产量。
3.鱼类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道德伦理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道德伦理的担忧。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鱼类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而另一些人则关注转基因技术可能损害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因此,鱼类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道德伦理问题亟待解决。
二、鱼类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1.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基因编辑是指在生物体基因组中进行定点、精准的基因改造,使得目标基因的序列发生特定的改变。
在鱼类领域,基因编辑技术被应用于改良鱼类的产量、抗病性等方面。
2.鱼类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是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鱼类干细胞进行改造,通过重新编程干细胞的特性来实现对鱼类的遗传改良。
这种技术可以更精准地实现对鱼类遗传特性的改造,并且避免了传统育种方法中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
3.鱼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前景基因编辑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准性和效率,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类对鱼类种质资源进行改良的需求。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更快地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的鱼类品种,为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的育种原理

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的育种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的育种原理,这可有意思啦!
咱先想想,普通的三文鱼就像一辆普通的汽车,能跑,但可能性能就那样。
那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呢,就好比是经过精心改装升级的超级跑车!
这转基因是咋回事呢?其实啊,就像是给三文鱼的基因做了一次大手术。
科学家们把一些特别的基因片段放进去,让三文鱼变得不一样。
就好像给它加了一些超级装备,让它变得更强壮、更厉害。
三倍体又是啥呢?这就好比是给三文鱼来了个“三倍强化”。
正常的三文鱼有两组染色体,就像两条腿走路。
而三倍体三文鱼呢,有三组染色体,就像突然多了一条腿,走得更稳、更快啦!
你说这神奇不神奇?通过这种育种方式,三文鱼变得更大、生长得更快。
原本要等好久才能吃到美味的三文鱼,现在可以早早品尝啦!这不是造福咱们这些吃货嘛!
你想想,以前养一条普通三文鱼要花好多时间和精力,现在有了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那效率可就大大提高了呀!就像你本来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到达目的地,现在突然有条捷径,多好呀!
而且哦,这种三文鱼还更抗病呢!就像人打了疫苗一样,不容易生病。
那养起来不就更省心啦?不用担心它突然生病死掉,那不就白养啦?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转基因的东西能吃吗?哎呀,别担心啦!科学家们早就研究得透透的啦,肯定是安全的呀!难道科学家们还会害咱们不成?
总之呢,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的育种原理就是这么神奇,这么厉害!它让我们能更快地享受到美味的三文鱼,还让养殖变得更高效、更省心。
这不是科技带来的大好事嘛!咱就开开心心地享受这成果,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啦!你们说是不是呀?。
转基因 -

转基因鱼的研究进展及食品安全性苏永昌, 黄丽琼转基因鱼指采用基因转移技术, 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鱼基因组内, 并使其稳定整合并能遗传给后代的鱼类[ 1] 。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原始的类群, 遗传可塑性很大, 受精卵易得, 胚胎发育快, 对发育的条件要求低, 易于培育和观察, 从而成为研制转基因动物和培育优良品种的极好材料[ 2] 。
1985年, 我国学者朱作言率先研制出世界首例转基因鱼[ 3] , 随后, 世界各国都相继开展了转基因鱼的研究。
目前转基因鱼的研究已成为鱼类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领域[ 4 ] 。
1鱼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目前产生转基因鱼的基因转移技术有多种,主要有显微注射法、电穿孔法与精子载体法等方法。
11显微注射法显微注射法是最先采用的转基因方法, 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其方法为在显微镜下, 借助显微操作器, 将直径几微米的玻璃细针插入受精卵原核或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注入一定量的外源基因, 注射后的受精卵于室温下在生理盐水中发育成鱼苗[ 5] 。
杨隽等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将重组基因片段导人鲫鱼受精卵内, 发现全鱼基因在鲫鱼基因组中的整合率为364%, 对转基因阳性鱼的RNA 样本进行Northern印迹杂交检测, 转录率为25% [ 6] 。
梁利群等用显微注射的方法, 共生产出以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为结构基因, 鲤鱼MT基因为启动子的融合基因转基因鲤鱼15万尾, 得到189尾整合外源生长激素基因的鲤鱼[ 7] 。
显微注射法的技术比较成熟, 转化频率高达20% , 但是受实验者技巧和熟练程度的影响很大, 一次能处理的卵很少, 对细胞损伤也很大, 死亡率较高, 而且耗时费力, 因而难以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实践当中[ 5, 8] 。
12电穿孔法电穿孔法, 就是把细胞与外源DNA 的混合液置于电极之间, 在一定的电压和一定的频率下, 电击宿主细胞一定的时间, 从而瞬间干扰宿主细胞的细胞膜, 在不破坏细胞膜的条件下, 改变其渗透性, 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 5 ] 。
转基因三文鱼,敢不敢吃?

转基 因
不 敢 ?
山 姆 大 叔 们 的 早 餐 通 常 都 是 一 碗 营 养 又 美 味 的 牛 奶 冲 玉 米 片 ,不 过 他 们 在 超 市 购 买 牛 奶 和 玉 米 片 的 时 候 , 般 都 会 一 仔 细地 端详 包 装盒 上 是否 贴 着 “ 基 因’ 转
因 为 据 美 国 食 品 加 丁 产 业 协 会 的 估 计 ,美 同市 场 { 7 % 的 :5
基 因序列 。
尽管 在过 去的 1 5年 中 ,转基 因农作 物及 其产 品早 已经
为何 选择这 三种 三文鱼进 行杂交 培育 ? 奇努 克 _ 义 鱼 是 成 为美 国家庭 日常饮食 的一部 分 , _ I 但有关 转基 因食品对 人体 美 鲑 鱼 家 族 中体 形 最 庞 大 的 一 种 , 大 洋 鳕 鱼 m液 中 的 抗 冻 蛋 健 康 影 响 的 长期 研 究 仍 然 是 一 片 空 白 。 不 过 , 国 疾 病 控 制 而 中心 监 测 到 , 自从 引 入 转 基 冈 食 品 以 来 , 食 物 过 敏 引 起 的 因 白则 可 以 让 它 们 在 寒 冷 的 水 域 巾生 存 。 普 通 的 野 生 大 西 洋 三 文 鱼 , 常 只会 在 春 夏 季 节 的 温 暖 临 床 病 例 已经 增 加 了 2 5 。许 多 美 国 消 费 者 与 环 保 组 织 反 通 6%
文 鱼要
渔 业 和
司 总 裁 R nl Sos oa tth博 士 说 的 那 样 : 转 基 因 三 文 鱼 的快 速 生 长 d i “ 能 力 可 以降 低 养 殖 成 本 , 的 环 境 适 应 能 力 又 意 味 着 三 文 鱼 它
加 T食 品都或 多或少 含有转 基因成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体介导法和微粒轰击法等。
磷酸钙-DNA共沉淀法:原理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增 强细胞从培养液中摄取外源DNA的能力。此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 单,缺点是转移效率不高。
反转录病毒介导法:利用反转录病毒为载体,介导基因转 移。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主要用于禽类的转基因研究。其优点 是转染效率高,但病毒载体对外源基因的容量小,难以满足研 究的需要,病毒载体还有重组成致病性病毒的可能。
• 1999 年美国的斑蝶事件。转基因的抗虫玉米的花粉撒在了马 利筋杂草上面,而北美斑蝶以这种杂草为食,结果吃了携带 有转植基因的斑蝶幼虫,生长缓慢,也引起了少部分斑蝶幼
虫的死亡。斑蝶是北美一种珍稀濒危动物,所以在当时在全
世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转基因的历史
Gordon(1980)将纯化的DNA(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导入小鼠 胚胎获得转基因动物,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里程碑;
获得三倍体,就要在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
以前进行诱导处理。
温度诱导三倍体
必须严格控制处理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 如美洲红点鲑,卵受精后15min用28℃高水 温热休克处理10min,诱导出100%的三倍 体,孵化率为42%。对蛙胡子鲶而言,在 25±1℃下卵受精5min后,放人5℃海水冷 休克处理1h,然后放入充气海水中培育, 结果获得100%的三倍体仔鱼,如果处理时 间在1.5h以上,则造成100%的死亡率。
pCAsGnRHpc-antisense反义RNA表达载体
Eco RI (6520)
grass carp GH 3'UTR
NcoI (5733)
Aat II
antisense sGnRH partial cDNA
Cla I (5420) Nco I (540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CAsGnRHpc-antisense
胞正常的减数分裂,结果常常导致性腺不
能发育。
• 在杂交三倍体,即种间杂交受精卵通过三 倍体诱导技术处理而培育出的三倍体,其 不育性更高于普通三倍体。
三倍体的优点
有些种间杂交二倍体的生存率非常低,甚 至不能成活,但杂交三倍体都能恢复生存 性。这一特点大大提高了杂交三倍体的实
用价值,这样就可以通过诱导杂交三倍体
来组合二倍体杂交不成功的两个种类间的
优良性状,如抗病性、温度耐受性、快速
生长等。
三倍体的优点
不育的三倍体经济鱼类因为没有性成熟阶段
性腺发育的能量损耗,所以有以下优点:避 免了性腺发育阶段和产卵季节鱼肉质量下降; 避免了性腺发育阶段的生长停滞和死亡率增 加;缩短了养殖周期,减少了养殖成本并可 养成大型个体。
如何获得三倍体鱼?
一条是直接途径,即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 对受精卵进行处理,阻碍第二极体外排; 另一条是间接途径,即首先诱导获得四倍
体,待四倍体个体性成熟后再与二倍体个
体自然交配,获得三倍体。
大多数鱼类在精子入卵后8~10min,就可
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二极体,
45~50min就可完成第一次有丝分裂。如需
之下,后一种方法效果更好,阳性率高。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如海水贝类、草鱼的转基因等。 优点:电脉冲基因转移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适于大规模生产, 缺点:阳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其他转基因技术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基因转移方法以外,还有其它一些基因 转移方法,如:磷酸钙-DNA共沉淀法、反转录病毒介导法、脂
转基因鱼
• 改善的鱼类新品种, 以提高其生长速度和饲 料转化率、改善品质、增强抗性等;
• 转基因鱼可作为生物反应器表达生产重要 药物或生物活性物质; • 通过转基因改变观赏鱼的表型提高其观赏 价值等。
转生长激素的鱼
转生长激素的鱼
转荧光蛋白基因的鱼
彩色转基因鱼
转基因食品被质疑
• Pusztai事件(普斯陶伊事件)。1998年秋天,英国Rowett研究 所Pusztai博士在英国电视台发表讲话时声称,大鼠食用了转 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土豆后,发现部分老鼠的肾、脾。大脑 等器官收缩或发育不正常,免疫系统变弱,等等。
源有利于基因结构的破坏和失活,或激活有
害基因(如癌基因)。
基因靶位操作
基因靶位操作(gene targeting) 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是指通过 外源DNA与染色体DNA间的同源重组,定点修饰和改造基因组特定位点 的技术。基因靶位操作技术的出现,使转基因动植物和生物反应器研制 更为精确,转植基因将准确插入受体基因组靶位点,实现转植基因的定
研究背景—
转基因鱼的安全性
众所周知,渔业产品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其快速生长和品质改
良一直是育种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1985年,朱作言等将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方法转入金鱼
受精卵,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具有快速生长效应的转基因鱼;
随后,许多淡水和海洋鱼类被用于转基因研究.目前,转基因鱼研究 主要聚焦在提高生长速度、增强抗病能力、改善中间代谢等; 建立快速生长转基因鱼品系是转基因鱼育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 时快速生长转基因鱼的产业化也备受关注。由于涉及到转基因生物的 安全性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转基因动物商品化的报道。
点整合或靶基因的定点修饰,避免外源基因在基因组中随机整合可能带
来的不利影响。 基因靶位操作需要在培养细胞中进行,要获得靶基因定点修饰的动
物个体,必须建立从细胞到动物个体的技术途径。
• Knock in; • Knock out; • Knock down。
基因转移方法
一、显微注射法
二、精子携带法
6754 bp
Common carp beta-actin promoter
Hin dIII (2877)
pCAsGnRHpc-antisense重组质粒(环)
Back
的三倍体鲤鱼和三倍体鲫鱼。
三倍体的产生的问题 和解决方法
• 雌鱼不育; • 雄鱼可育;
• 三倍体雌鱼的培育:结合雌核发育、 性别转变和三倍体诱导技术。
• 作业:如何诱导三倍体雌鱼?
现代基因工程的方法产生的不 育技术
—— 分子生物学方法 如 反义RNA技术、基因knock-out技术等
Gene
调控元件 编码序列 终止序列
化学方法诱导三倍体
化学方法用秋水仙素、细胞松弛素B等化学 药品在适当时刻处理鱼类受精卵,可以抑 制第二极体外排或抑制第一次有丝分裂。 从而达到产生三倍体或四倍体的目的。应 用这一方法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实验报道, 但由于这些化学物品价格较贵,且有毒性, 故很少在生产上应用。
如何获得三倍体鱼?
一条是直接途径,即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 对受精卵进行处理,阻碍第二极体外排; 另一条是间接途径,即首先诱导获得四倍
体,待四倍体个体性成熟后再与二倍体个
体自然交配,获得三倍体。
生物学方法产生4倍体
生物学方法通过鱼类远缘杂交,异源精子可以诱发受精 卵产生多倍体,这种由于远缘杂交染色体自然加倍的现 象,称为生物学方法。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获得三倍体和四倍体鱼类,如鲫(♀)
×鲤(♂)杂交的杂种二代(F2)是二倍体,F2(♀) ×F2(♂)自交后产生的F3是四倍体,往后的F4、F5乃 至F6都是四倍体,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四倍体种群。利用 这一四倍体种群与二倍体鱼杂交,可以获得具生长优势
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对策研究方法主要有:
—— 地理隔离 (成本大,风险大)
—— 人工诱导三倍体 (100%的效率?)
—— 倍间杂交 (多倍体的培育问题)
—— 分子生物学方法 如 反义RNA技术、基因knock-out技术等
GnRH,GPR54
三倍体的培育
三倍体的优点
• 三倍体非偶数染色体组,故阻碍了生殖细
Palmiter和她的同事(1982)将生长激素注射到小鼠卵,获得 明显表型效应的转基因巨鼠 ;
1985年,朱作言等将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方法转入鲫
鱼的受精卵,培育出首例具有快速生长效应的转基因鱼。
1994年美国Calgene公司推出的转基因耐贮番茄品种Flavr Savr。 通过分离其与乙烯代谢有关的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合成酶 基因,然后再将其反向(反义)导入番茄,从而抑制乙烯的合成。 转基因作物的果实长期保持绿色硬实,所以易于运输和贮藏。 上市之前,用外源乙烯处理,果实就成熟变软,其颜色和风味 如常。
三、电脉冲基因转移法
四、基因靶位操作
五、其他转基因技术 如:磷酸钙-DNA共沉淀法、反转录病毒介导法、 脂质体介导法和微粒轰击法等。
一 显微注射法
显微注射法最早由Gordon发明,是将重组DNA直接 注射到第一次卵裂前的受精卵动物极细胞质内(鱼类) 或雄性原核(哺乳动物)中。这是使用最广泛、效果
最好的一种方法。
优点:转移的基因大小不受限制,效果比较稳定。 缺点: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操作的最适时机
短暂,不适于向发育后期的胚胎转移基因。
二 精子携带法 精子携带法是以精子为载体,将转植基因定向地导入受精卵的细胞
核。Brackett等在1971年最先观察到精子可以将外源DNA转入兔的卵子
。1989年,Lavitrano用小鼠做实验开创了用精子介导法进行转基因的先 河。Khoo等在1992年将此法应用于斑马鱼,我国也有该方法成功获得
研究背景—
转基因鱼的安全性
转基因鱼生物安全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转“全鱼(all-fish)”基因概念的提出,使得转基因鱼作为
渔业产品的食用安全性问题已基本解决;在这样一个前提下,
如何解决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 转基因鱼实现商品化的重要保障。
研究背景—
转基因鱼的安全性
四、其他转基因技术 脂质体介导法:用与细胞膜结构类似的脂质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