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鱼

合集下载

转基因鲤鱼构建过程

转基因鲤鱼构建过程

转基因鲤鱼构建过程转基因鲤鱼构建过程一、背景介绍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使其具有新的性状或功能。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转基因生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转基因鲤鱼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基因生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二、转基因鲤鱼构建过程基因选择转基因鲤鱼的构建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基因。

根据研究目的和应用需求,可以选择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

例如,可以选择具有抗病性、耐盐性、快速生长等特点的基因。

基因克隆在选择好基因后,需要进行基因的克隆。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DNA提取、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连接酶切割和连接等步骤。

首先,从某个已知的物种中提取出含有目标基因的DNA。

然后,使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对DNA进行切割,使得目标基因得以释放。

接下来,将目标基因与载体DNA进行连接,形成重组DNA。

最后,将重组DNA转化到适当的宿主细胞中,使其进行复制和表达。

转基因鲤鱼的构建转基因鲤鱼的构建主要通过基因转导技术实现。

基本步骤如下:(1)获得受精卵:首先从健康的鲤鱼中获得受精卵,保证卵的质量和数量。

(2)基因传递:将已构建好的重组DNA注射到鲤鱼受精卵中。

可以通过微注射或电穿孔等方式将重组DNA转移到受精卵内。

(3)胚胎培养:将注射过重组DNA的受精卵进行胚胎培养。

在培养液中提供适当的温度、营养物质和氧气,促使受精卵发育成胚胎。

(4)筛选转基因个体:通过PCR等方法对发育成胚胎的个体进行筛选,筛选出携带目标基因的个体。

(5)培育转基因鲤鱼:将携带目标基因的个体进行培育,保证其正常生长和繁殖。

鉴定转基因鲤鱼在转基因鲤鱼构建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鉴定。

主要通过PCR、Southe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对转基因鲤鱼进行检测。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确定转基因鲤鱼是否成功构建,并对其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

转基因鲤鱼的应用转基因鲤鱼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基因生物,在农业、渔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鱼类转基因实验报告

鱼类转基因实验报告

鱼类转基因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鱼类的基因组,以探索其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的潜力。

通过将特定基因引入鱼类的基因组中,我们成功地改变了它们的表型。

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鱼类在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方面相比常规鱼类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使用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环境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来解决。

引言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人工干预生物基因组的方法,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改变其性状。

应用广泛的转基因技术已经在农作物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如提高产量、抗虫性和耐逆性等。

然而,在动物领域,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

本实验旨在探索鱼类转基因技术的潜力,特别是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

材料与方法动物材料实验中使用的是普通鲤鱼(Cyprinus carpio)作为实验对象。

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生长周期短且易于饲养。

转基因技术我们选择了生长激素基因作为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其引入鱼类基因组中。

具体操作如下:1. 提取鲤鱼的胚胎细胞,并将其进行培养。

2. 利用质粒转染技术,将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细胞。

3. 培养经转基因的细胞,并筛选出表达生长激素基因的细胞株。

4. 通过体内转染技术,将经转基因的细胞注入受精卵中。

5. 培育转基因鲤鱼。

实验组设计将转基因鲤鱼和常规鲤鱼放置在不同的鱼缸中,提供相同的饲料和环境条件。

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转基因鲤鱼在生长速度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与常规鱼类相比,转基因鲤鱼的体重增长速度更快。

这可能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引入的生长激素基因促进了其细胞分裂和增殖的能力。

2. 转基因鲤鱼在抗病能力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改善。

在接种疾病原菌后,转基因鲤鱼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常规鲤鱼。

这可能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引入的基因增强了鱼类的免疫系统。

3. 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环境问题。

一方面,长时间高强度的生长可能会对鱼类的身体健康和福利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转基因鱼类的逃逸可能会对自然鱼群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

转基因鱼的是与非

转基因鱼的是与非
转基因鲑鱼的是与非

水产0903
小组成员: 王文 2009308200330 谢红 2009308200334 张琦 王钰 2009308200332 唐玲燕 2009308200331

转基因鲑鱼
前言
转基因鱼的繁殖育种
转基因鱼面临的争议
是家 点 举产 养 到 类 来 白 科 解提 新 行量 殖 今 、 自 质 学 决出 学 的, 手 天 虾 海 的 家 这: 说 中怎 段 , 类 洋 需 预 一转 学 国么 已 单 等 。 求 言 问基 术 科办 经 靠 水 然 , , 题因 沙 协? 难 传 产 而 很 今 的水 龙 第近 以 统 养 , 大 后 可产 上 日 大 的 殖 鱼 一 人 能动 , 期在 幅 育 业 类 部 类 途植 科 新青 提 种 发 、 分 对 径物 学 观岛 高 和 展 贝 将 蛋 。 59
三文鱼原是西餐和日本料理的主要原料,不仅味 道鲜美,而且富含有益心血管健康的奥米伽-3脂肪 酸,近来在国内也开始流行。三文鱼种类不少,在 国内市场上最常见的是大西洋鲑,野生的大西洋鲑 因为过度捕捞,已濒临灭绝,市场上卖的大西洋鲑 99%以上是人工养殖的。 大西洋鲑的生长速度缓慢,第一年体重只增加 20~30克,一般要养三年才能上市。因此可以给大 西洋鲑转入体型最大的三文鱼——大鳞大麻哈鱼的 生长基因。 提起转基因食品,很多人马上想到是不是安全有 问题。FDA已经认定,转基因大西洋鲑的化学成分、 生物成分等方面与普通大西洋鲑没有区别,如果上 市的话可以不做特别标志。


从外界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鱼, 是研制转基因鱼的关键步骤之一。 目前用于 基因转移的方法很多, 大致有显微注射法、 电脉冲法( 电穿孔法)、精子携带法、基因枪法、 反转录病毒感染法、基因打靶法( ES 细胞介 导法)、体细胞核移植法和脂质体转染法, 其 中以显微注射法、电脉冲法、 精子携带法最 为成熟。

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的育种原理

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的育种原理

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的育种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的育种原理,这可有意思啦!
咱先想想,普通的三文鱼就像一辆普通的汽车,能跑,但可能性能就那样。

那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呢,就好比是经过精心改装升级的超级跑车!
这转基因是咋回事呢?其实啊,就像是给三文鱼的基因做了一次大手术。

科学家们把一些特别的基因片段放进去,让三文鱼变得不一样。

就好像给它加了一些超级装备,让它变得更强壮、更厉害。

三倍体又是啥呢?这就好比是给三文鱼来了个“三倍强化”。

正常的三文鱼有两组染色体,就像两条腿走路。

而三倍体三文鱼呢,有三组染色体,就像突然多了一条腿,走得更稳、更快啦!
你说这神奇不神奇?通过这种育种方式,三文鱼变得更大、生长得更快。

原本要等好久才能吃到美味的三文鱼,现在可以早早品尝啦!这不是造福咱们这些吃货嘛!
你想想,以前养一条普通三文鱼要花好多时间和精力,现在有了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那效率可就大大提高了呀!就像你本来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到达目的地,现在突然有条捷径,多好呀!
而且哦,这种三文鱼还更抗病呢!就像人打了疫苗一样,不容易生病。

那养起来不就更省心啦?不用担心它突然生病死掉,那不就白养啦?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转基因的东西能吃吗?哎呀,别担心啦!科学家们早就研究得透透的啦,肯定是安全的呀!难道科学家们还会害咱们不成?
总之呢,转基因三倍体三文鱼的育种原理就是这么神奇,这么厉害!它让我们能更快地享受到美味的三文鱼,还让养殖变得更高效、更省心。

这不是科技带来的大好事嘛!咱就开开心心地享受这成果,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啦!你们说是不是呀?。

转基因三文鱼,敢不敢吃?

转基因三文鱼,敢不敢吃?

转基 因
不 敢 ?
山 姆 大 叔 们 的 早 餐 通 常 都 是 一 碗 营 养 又 美 味 的 牛 奶 冲 玉 米 片 ,不 过 他 们 在 超 市 购 买 牛 奶 和 玉 米 片 的 时 候 , 般 都 会 一 仔 细地 端详 包 装盒 上 是否 贴 着 “ 基 因’ 转
因 为 据 美 国 食 品 加 丁 产 业 协 会 的 估 计 ,美 同市 场 { 7 % 的 :5
基 因序列 。
尽管 在过 去的 1 5年 中 ,转基 因农作 物及 其产 品早 已经
为何 选择这 三种 三文鱼进 行杂交 培育 ? 奇努 克 _ 义 鱼 是 成 为美 国家庭 日常饮食 的一部 分 , _ I 但有关 转基 因食品对 人体 美 鲑 鱼 家 族 中体 形 最 庞 大 的 一 种 , 大 洋 鳕 鱼 m液 中 的 抗 冻 蛋 健 康 影 响 的 长期 研 究 仍 然 是 一 片 空 白 。 不 过 , 国 疾 病 控 制 而 中心 监 测 到 , 自从 引 入 转 基 冈 食 品 以 来 , 食 物 过 敏 引 起 的 因 白则 可 以 让 它 们 在 寒 冷 的 水 域 巾生 存 。 普 通 的 野 生 大 西 洋 三 文 鱼 , 常 只会 在 春 夏 季 节 的 温 暖 临 床 病 例 已经 增 加 了 2 5 。许 多 美 国 消 费 者 与 环 保 组 织 反 通 6%
文 鱼要
渔 业 和
司 总 裁 R nl Sos oa tth博 士 说 的 那 样 : 转 基 因 三 文 鱼 的快 速 生 长 d i “ 能 力 可 以降 低 养 殖 成 本 , 的 环 境 适 应 能 力 又 意 味 着 三 文 鱼 它
加 T食 品都或 多或少 含有转 基因成 分。

转基因鱼

转基因鱼

质体介导法和微粒轰击法等。
磷酸钙-DNA共沉淀法:原理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增 强细胞从培养液中摄取外源DNA的能力。此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 单,缺点是转移效率不高。
反转录病毒介导法:利用反转录病毒为载体,介导基因转 移。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主要用于禽类的转基因研究。其优点 是转染效率高,但病毒载体对外源基因的容量小,难以满足研 究的需要,病毒载体还有重组成致病性病毒的可能。
• 1999 年美国的斑蝶事件。转基因的抗虫玉米的花粉撒在了马 利筋杂草上面,而北美斑蝶以这种杂草为食,结果吃了携带 有转植基因的斑蝶幼虫,生长缓慢,也引起了少部分斑蝶幼
虫的死亡。斑蝶是北美一种珍稀濒危动物,所以在当时在全
世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转基因的历史
Gordon(1980)将纯化的DNA(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导入小鼠 胚胎获得转基因动物,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里程碑;
获得三倍体,就要在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
以前进行诱导处理。
温度诱导三倍体
必须严格控制处理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 如美洲红点鲑,卵受精后15min用28℃高水 温热休克处理10min,诱导出100%的三倍 体,孵化率为42%。对蛙胡子鲶而言,在 25±1℃下卵受精5min后,放人5℃海水冷 休克处理1h,然后放入充气海水中培育, 结果获得100%的三倍体仔鱼,如果处理时 间在1.5h以上,则造成100%的死亡率。
pCAsGnRHpc-antisense反义RNA表达载体
Eco RI (6520)
grass carp GH 3'UTR
NcoI (5733)
Aat II
antisense sGnRH partial cDNA
Cla I (5420) Nco I (5405)

转基因鲑鱼

转基因鲑鱼

全球首个转基因动物食用申请引发争议发布时间:2011-5-25 12:39:00 〖加入我的书签〗〖关闭窗口〗环境与生活转基因鲑鱼人类科技的“杰作”——转基因猪◎刘佳音鲑鱼又称三文鱼,是一种既美味又营养的水产品。

但由于近年来栖息地减少和过度捕捞,野生鲑鱼的数量骤减。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很可能会批准美国一家叫水邦提的公司注册的“AquAdvantage®转基因鲑鱼”上市销售。

如果一旦获得认可,它便会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批准的、供人类食用的转基因动物。

有人预言,这可能将促使一系列转基因动物成为人类的食物。

人为基因变异让鲑鱼生长提速据美国名为水邦提的公司介绍,“AquAdvantage®转基因鲑鱼”生长速度很快,仅用一年半时间,就能达到普通3岁大成年鲑鱼的体形。

鲑鱼的加速生长是通过基因变异获得的。

普通鲑鱼是间断性地分泌生长激素,而新加入的基因能够使鲑鱼持续不断地分泌生长激素,达到加速成长的目的。

具体做法是,将切努克鲑中提取一段负责分泌生长激素的基因,添加到大西洋鲑的基因内。

但如果直接加入这个基因,它在大西洋鲑体内并不起作用,所以还需要从美洲大绵鳚中提取一段DNA,用其改变从切努克鲑提取的基因,作为“开关”将这个基因激活,才能让这个变种鲑鱼常年分泌生长激素。

关于这种转基因鱼的问世,此间新闻报道褒贬不一,至今仍在激烈辩论当中。

在众多观点中,一些环保人士认为,水邦提公司为了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认证,并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公布了很多误导人的信息和声明。

这让不少消费者对这种转基因鲑鱼的上市翘首以待,认为这个新品种成长周期短,可以提供更多水产品,并解决野生鲑鱼濒临灭绝的困境。

也许该公司的这些声明能暂时骗过对转基因技术一知半解的百姓,但却经不住严格推敲。

稍作考察之后,人们不难发现,错综复杂的转基因技术并没有成熟,把转基因动物食品贸然推向市场的潜在危害很大,且不可完全预料。

就像是潘多拉盒子,里面藏了什么人们并不知道,当把盒子打开,人们了解了潘多拉盒子里转基因鲑鱼的秘密之后,可能为时已晚。

转基因鱼上市,公众接受吗?

转基因鱼上市,公众接受吗?

龙源期刊网 转基因鱼上市,公众接受吗?作者:简岩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01期2015年11月19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一种快速生长的转基因三文鱼上市,这意味着,美国人马上可以从过去的吃转基因植物食品进而吃到转基因动物食品。

这种发展和变化不仅可能影响和改变美国人的生活和饮食,也将改变其他国家人们的生活和饮食。

转基因三文鱼获得批准在于转入的基因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和易于控制,因为转入的是同类的基因。

转基因三文鱼原是一种普通的大西洋三文鱼,研究人员对其受精卵转入了两种基因,一种是太平洋体型最大的帝王鲑的生长激素基因,另一种是大洋鳕鱼的抗冻蛋白基因。

转入了这两种基因后,即便在寒冷情况下,转基因三文鱼也能快速生长,只要一年半就能长大。

面对第一种转基因动物食品,美国人还是表现出了很大的怀疑和担心,担心的焦点当然是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显然不止是对人而言,而是包括对这种鱼是否安全,以及对环境和生态是否安全。

对此,FDA的解释和保证是,这种转基因三文鱼已经满足监管规定,可以安全食用,而且转基因对三文鱼自身也是安全的。

为保证环境安全,转基因三文鱼只能在加拿大和巴拿马两个封闭的陆上养殖场内养殖,不得在美国和其他地方养殖。

不过,美国人对FDA批准转基因三文鱼最大的不满是,FDA称转基因三文鱼与其他非转基因的对应食品在物质上并没有区别,不必进行强制标识。

对于强调知情权和选择权的美国人来说,让人知道这是一种转基因鱼以便能进行选择是对公众的最大尊重。

而且,美国食品安全中心也认为,许多人希望能对这种产品进行标记,如果生产转基因鱼的公司认为自己的产品更优秀,为什么不贴上标签。

由于这些原因,已经有人在生产转基因鱼的公司外面打出抗议“弗兰肯斯坦(科学怪物)食物”的牌子表示反对和抵制。

当然,反对者担心的更大理由是,即便这种转基因三文鱼现在没有发现问题,未来未必不会出现问题,如此,该如何监控和解决?显然,FDA批准转基因三文鱼就是一种解释和预案,它提供了两种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鱼一、体态特征转基因鲤鱼F1代是由黄河鲤和草鱼生长激素基因组成的转“全鱼”基因鱼,它150天可长至1200克,最大可达2000克;两年可达5000克。

它的生长速度比普通鲤鱼快140%以上。

吉鲤是由转基因两倍体鲤鱼与转基因四倍体鱼(两套鲤鱼染色体,两套鲫鱼染色体)结合而培育出无生育能力的吉鲤。

吉鲤具有草鱼的生长快优点,又具有鲫鱼的味道。

由于它不能生育,因而在推广过程中不存在与其它鱼类杂交引起生态危机之忧。

转基因鱼的生物安全性包括食品安全性、生态和遗传安全性。

普通公认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是1993年欧洲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提出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即转基因食品及食品成份是否与市场上销售的传统食品具实质等同性。

转“全鱼”基因黄河鲤所转植的外源基因为一个与鲤鱼内源生长激素基因十分相似的草鱼生长激素基因。

将草鱼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鲤鱼身上,对鲤鱼来说是安全的;与传统养殖的鲤鱼相比,转“全鱼”基因黄河鲤携带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体内含有非常微量的草鱼生长激素。

草鱼生长激素和鲤鱼生长激素一样,为鱼体内本来就存在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多肽,经过加热等物理处理后被分解为氨基酸,失去其激素的生理功能,和非转基因鲤鱼一样具有食用安全性。

转“全鱼”基因鱼商品化养殖后,是否会对鱼类种质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我们不妨把“全鱼”基因转移视为一种“杂交”,即一个基因与一个物种基因组的杂交。

鱼类的基因组大约有10万个基因。

转“全鱼”基因黄河鲤的形成机制可简单地比作一个草鱼基因与10万个鲤鱼基因的杂合。

物种的杂合程度仅为草鱼与鲤鱼杂交的十万分之一。

从这一点分析,转基因鱼比起任何杂交鱼要安全得多,再则,转基因鱼的繁殖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均不占优势,即使让它进入大自然,它也不可能形成优势种群,抑制其它鱼类生长,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而且,转基因鱼带有的草鱼基因仅是草鱼的十万个基因片断之一,即使它能与其它鱼类进行杂交,所造成的基因混乱的可能性也很小。

鱼类是研究转基因动物的良好材料,由于1尾雌鱼能提供成千上万个卵,卵的体积也很大,且它们在体外受精和体外发育,胚胎操作较哺乳类简单。

因此,继朱作言等获得第一批转基因鱼以来,世界上已有几十个实验室先后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转基因鱼是国内外获得的最成功的转基因动物之一。

二、转基因方法1.显微注射法显微注射法是广泛使用、效果较好的一种鱼类基因导人方法,其主要程序如下:(1)人工催情,分别收集鱼的卵子和精液,体外人工受精;(2)受精后3~5min,用0.25%的胰蛋白酶消耗以去除卵壳,将裸卵移入盛有Holtfreter氏培养液的平面皿中;(3)将溶于ST(88mMNaCl、10mMTris—HCl,pH7.5)溶液中的外源基因装人玻璃微针,在第一次卵裂前实施外源基因的显微注射手术。

每卵注射1—2nL的DNA溶液,约含1×106拷贝的外源基因;(4)显微注射后,受体卵在Holffreter氏溶液中培养发育。

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后,将培养液逐渐用暴气的冷开水稀释;发育至心跳期后,将胚胎转移到暴气的冷开水中直至形成鱼苗。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需精心管理,及时去除死胚胎。

上述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卵壳易被胰蛋白酶消化的淡水鲤科鱼类。

对于一些冷水性的鲑鳟鱼类来说,胰蛋白酶消化难以去除卵壳。

因此发展了3种变通的显微注射方法。

一是从受精孔将DNA溶液注入卵中,简称MP法;二是在虹鳟受精卵刚受精后卵壳尚未变硬时直接注射,简称EL法;三是先用硬金属针在卵壳上打一个孔,再进行显微注射,简称LI法。

2.电脉冲法电脉冲进行鱼类受精卵基因转移的前两步与显微注射法相同。

不同的是将胰酶消化后的裸卵与外源DNA溶液一同放人一特制的电脉冲处理槽中,然后施加一定强度的电脉冲。

外源DN在电脉冲处理下进入受精卵。

这一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比较简单,可同时处理大量的受精卵。

缺点是导人无定向、效率较低,针对不同种鱼需要建立相应的电脉冲条件等。

外源基因在电脉冲处理条件下进入受精卵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在已成功的鱼类电脉冲基因转移报道中,使用的电压都较低(几百伏)。

有人认为,在这样的电压下,不足以使受精卵膜发生变态或产生小孔。

因此,外源基因的进入机制也就不同于培养细胞,推测是在鱼类受精膜上天然存在一些小孔,在低电压下,外源基因就通过这些小孔进入受精卵。

3.精子携带法精子在等渗液中先与外源基因保温,可将外源DNA片段带人精子细胞内,再与卵子受精,可将外源DNA片段带人受精卵内。

该方法简单、方便,依靠生理作用受精,对原核损害较小。

此法已在鲤鱼、泥鳅[5l中试验成功,已有6种鱼的成功报道。

其外源基因的处理方法虽各有不同,但都得到分子杂交或PCR检测的阳性结果,阳性率在5%~38%。

从总的实验结果来看,精子携带基因转移尚存在转基因阳性率低、转移率不稳定现象。

此外,精子携带外源基因的机制尚未明确,推测与精子表面吸附或精子细胞摄取有关。

4.基因枪注射法基因枪注射法是通过把吸附DNA的金属微粒高速打人细胞内,使基因导入细胞内的方法。

有人在泥鳅、斑马鱼、鲑鱼的3日胚上应用此法,结果70%的个体生存,一部分个体导入了外源基因。

此法不容易进行,但有短期可处理多个个体的优点,只是报道太少,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5.逆转录病毒感染法此类病毒是RNA病毒的一种,进入宿主后从RNA逆转录成DNA,并结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这种纳入病毒基因的细胞染色体内就存在了病毒基因。

如果把目的基因组合到病毒染色体上,用改造的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就有可能向细胞内导人外源基因17J。

但转基因因病毒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而且鱼类转基因病毒的分析非常落后,对于鱼类此法暂不太适用。

6.组织注射法有报道外源基因向体组织直接注射时,周围细胞把外源基因纳人,并且发现了那种外源基因。

有人把CAT(链霉素转移酶基因)注射到一些鱼的体侧肌肉上,从肌肉匀浆中检测出CA T活性”。

另一方面,把含有合成黑色素的互补DAN质粒注射到一些鱼的体侧肌肉上,使周围体表合成黑色素,体表黑化。

这种方法能非常容易地把外源基因导人细胞内,所以对检测外源基因启动子非常有效。

7.卵母细胞的基因转移选取、收集、准备发育到一定时期的卵母细胞,显微镜下检查胚泡,若卵可供注射,操纵注射管,扎进胚泡进行显微注射,即将外源基因准确地注入卵母细胞核中,离体培养卵细胞至成熟卵,然后与正常精于受精,使受精卵整合外源基因,发育成转基因鱼。

8.基因打靶法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新的外源基因导入技术,即基因剔除(gene knock out)和基因楔入(geneknockin)技术。

基因剔除是基因打靶的(genetargeting)一种方法,类似于同源重组技术,指外源DNA与受体细胞基因组合,这是一种先进的传染技术,克服了其它传染技术无法消除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具有整合位点确定、精确、转移基因频率较高等优势,但是基因剔除技术不能产生核苷酸水平上的精确突变,新的挑战使条件性基因剔除(conditional gene knock out)应运而生,这是基因剔除技术的一个飞跃。

它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细胞类型或细胞发育的特定阶段剔除某一特定基因的技术,常采用打了就走(hit and runstrategy)、标记—交换(tag and exchange strategy)和Cre—10tP重组系统(Cre—Lot P recombina-tion system)等新的转基因策略,这些新策略可对细胞中任一基因进行核苷酸水平上的精确突变。

基因楔入又称基因置转技术(gene replace·menttechnique),使双链的断裂点发生在同源序列的边缘或同源序列之外,转基因的结果是外源DNA取代内源靶序列,虽然基因楔人技术刚刚起步,但已经展示了它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广阔前景。

以上介绍的几种基因打靶方法大大提高了外源基因的整合率,但是未能解决外源基因定点整合的问题。

小鼠ES细胞基因打靶技术可以获得对某一位点上基因进行改造的同合子个体。

该技术首先把含有更改好的基因或基因的一部分插入到载体,并引入来自小鼠的ES细胞系,ES细胞能进行组织培养,并能产生任何组织的细胞,细胞增殖一段时间后,筛选出发生同源重组的少数细胞进行克隆并扩增,然后用显微毛细管将细胞注入小鼠早期胚胎,产生嵌合体。

若该嵌合体在生殖细胞携带外源基因,则其后代中1/2为转基因个体,它们相互交配,后代中1/4为携带外源基因的同合子,即为可用于研究的转基因个体。

然而该技术的应用必须依赖于ES细胞,而ES细胞只能在小鼠上获得,故该技术只能局限在小鼠上展开。

如何在大动物上做到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是研究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

三、存在问题1.外源基因的分离、定点整合和表达在现有的转基因鱼中,供体基因基本上都是来自哺乳类的BH基因rloI。

根据生物本身的特性,大分子尤其是蛋白质分子在种属上均具有特异性。

因此,在转基因研究中应尽量考虑供体和受体鱼之间的亲缘关系。

加强主要养殖鱼类抗逆、抗病基因的分离工作。

外源基因导人受精卵后,其整合率与基因操作技术有关,而整合率高低决定外源基因能否稳定遗传。

此外,外源墓因能否在受体细胞中高效表达,启动子和增强子起很大的作用,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其功能具有组织特异性,增强子具有种的特异性。

如果能从鱼类的基因组中分离出合适的启动子,则可能会获得更有效的表达。

2.显微注射法在鱼类基因转移中比其它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整合率要高,但工作量非常大,对于季节性产卵的鱼类,注射鱼卵数有限,且很多胚胎夭折,在存活的鱼苗中,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整合,为后续的筛选带来诸多不便。

电脉冲法、精子携带法等高效转基因方法,整合率又非常低,更待进一步完善。

检测外源摹因整合率一般均使用斑点杂交和Southern印迹法。

这种方法需要很贵重的生物药品和酶类,且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代价高,耗时长,且有碍人体健康。

如能凭借鱼苗早期阶段的形态、花色等标记分出转基因鱼,及早淘汰非转基因鱼,将是转基因鱼研究的得力方法。

3.环境问题转基因鱼进人大自然,对生态平衡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许多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鱼的表型可能有3个方面改变,即生理节律性、对环境忍受力和行为。

这些表型的改变必定破坏现有的良性生态平衡。

此外,转基因鱼使用的启动子多为mMT,该启动子在许多运动组织中均诱发重金属离子的积累,人若长期食用这种转基因鱼,便会造成重金属中毒,这也必须予以重视。

4.筛选及品系建立转墓因鱼研究的目的是要获得经济价值高的转基因鱼品系供生产应用。

转基因鱼经过DNA水平、蛋白质水平以及宏观生长对比和生物学试验观察确定后,需要有一个快速建立优良品系的方法,通常所用的是单性发育方法。

理论上,经过二代单性发育,优良的遗传性状即能固定下来,形成新品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