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推进儿童阅读的点滴思考
如何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思考深度

如何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思考深度阅读理解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思考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以下是几个方法来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思考深度。
1. 鼓励广泛阅读:广泛的阅读可以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主题、体裁和难度的书籍,包括故事书、科普读物、传记等。
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使小学生产生不同的思考角度,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考深度。
2. 提问引导:在阅读过程中,提问是培养思考深度的关键环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及学习小组中使用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应该围绕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展开,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提供合理的解释和支持。
3.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度。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提供一个思考和表达的平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在情境中,学生可以与他人交流并比较不同的观点,从而激发他们分析和评估的能力。
4. 引导分析:小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文字的深入分析来理解和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作者意图等因素,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背后的意义。
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5. 提供反馈: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时,应给予适当的反馈和鼓励。
反馈可以包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解答、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和评价,以及对他们的进步和努力的认可。
通过及时的反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从而提高思考深度。
总结起来,为了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思考深度,教师可以鼓励广泛阅读,提问引导,创设情境,引导分析,以及提供适当的反馈。
这些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
推进小学科学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推进小学科学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在推进小学生科学课外阅读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普书籍。
科学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
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普书籍非常重要。
这些书籍应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同时又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可以选择一些以故事形式呈现的科学读物,或者是图文并茂的科普书籍,以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生天性好奇,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热爱探索,这是科学课外阅读的学习动力。
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去阅读科学书籍。
可以开展一些科学实验,或者带领他们参观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我们还可以鼓励小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答案。
这样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与小学生分享科学知识。
除了让小学生阅读科普书籍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他们分享科学知识。
可以在家庭中组织科普知识分享的活动,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分享自己了解的科学知识,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
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通过分享的方式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还可以通过故事、绘本等形式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科学。
可以选择一些科学主题的故事书籍或绘本,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有关科学的知识。
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还可以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小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可以组织一些科学活动和比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科学实验室活动,鼓励小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和观察中来。
可以组织科学知识竞赛,让小学生在竞赛中展示和交流所学的科学知识。
通过这些科学活动和比赛,可以增加小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推进小学科学课外阅读方面,家长和教育者要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科普书籍,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他们分享科学知识,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科学,并且通过组织科学活动和比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幼儿阅读——点滴体会

引导幼儿阅读的点滴体会一、内容的选择要适应3 —— 4岁幼儿年龄,不易太难。
最好选择故事绘本、分享阅读、创意阅读,每张图的下方有简短的文字或一句话的书籍。
二、阅读时间20分钟左右,一个故事可以采用两课时或三课时进行。
三、看书时的光线、坐姿、距离要从小养成。
四、教孩子阅读图书的形式有四种:(一)家长先讲一遍——然后围绕故事中的主要线索进行提问。
解释:1、有些故事主要目标是练习说一个句式。
例:问:“小猫在哪里?”答:“小猫在篮子里”“小猫在盒子里”“小猫在床上”2、有些故事主要目标是掌握词汇,观察图片用适合的词表达。
解释:注重引导幼儿理解图片的同时配上相应的词,如果孩子说不出来,家长可以直接提示。
说出来的孩子引导幼儿尝试用其他的词替换,从而增加幼儿的词汇量。
3、有些故事是围绕关注画面,观察细节为重点。
那么家长就要围绕这个点进行提问引导,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画面的细节。
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从上向下,从左向右。
帮孩子提升观察的能力及经验。
(二)家长和孩子一起一页一页的围绕线索边问边讲——家长重复讲一遍完整的故事,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完整性。
(三)家长提前阅读故事——根据故事的内容提一个问题——带着线索让孩子从头到尾看一遍书,家长进行一页一页地翻书,千万不要讲话、也不用任何的提示——进行有目的、有针对的提问(解释1)——家长给孩子完整的讲述一遍故事(解释2)解释1:提问时要问什么?:“故事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都去哪了?帮幼儿背着书回忆刚才看到的画面,利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画面及画面的细节。
从而训练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看图理解力及词汇量。
解释2:帮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词汇、语句和认字。
当孩子回答不出问题时,家长可以直接给予答案(看看书上是怎样讲的)。
最后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育人道理。
(四)一本书交给孩子,让幼儿自主阅读,自己讲述出来。
家长不说一句话只做旁观者,当孩子发现问题或不懂时,家长再进行指导。
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1. 激发阅读兴趣:要让小学生乐于阅读,首先要从内容入手,
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爱好,提供有趣、生动、丰富的阅读材料,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 合理引导阅读:要指导小学生阅读,在读书前,需要让他们
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如何解决读书过程中的
问题。
3. 培养阅读能力:为了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
们对不同类型的书籍有不同的看法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分析、理解
和思考能力。
4. 关注孩子的阅读: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及
时评价和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价值,促进他们阅读习惯
的养成。
5. 给予合适的阅读空间: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和阅读
空间,以便他们深入阅读,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感,并由此形成
持续的阅读习惯。
如何引导小学生从阅读中学会思考

如何引导小学生从阅读中学会思考在如何引导小学生从阅读中学会思考这个题目下,可以按照以下格式来写文章:引言:引言部分可以简短地介绍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引导小学生从阅读中学会思考。
主体:在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小节,分别介绍引导小学生从阅读中学会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1. 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引导小学生从阅读中学会思考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应该能够启发孩子的思考,并且与他们的年龄和兴趣相匹配。
2. 提问和讨论在孩子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后,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他们思考。
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故事情节、角色性格、主题等方面的。
通过与其他同学或老师的讨论,孩子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故事中的内容。
3. 鼓励孩子表达观点为了帮助孩子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阅读材料。
4. 引导孩子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阅读不仅是理解故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让他们思考故事的发展、解决角色面临的问题等等。
这样可以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5. 培养批判性思维阅读不仅仅是被 passively 接收信息,还需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对阅读材料进行评价,分析其中的优点和缺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结论:在结论部分,可以总结引导小学生从阅读中学会思考的重要性,并强调这对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提醒家长和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在阅读中不断地培养思考能力。
总之,引导小学生从阅读中学会思考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
通过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提问和讨论、鼓励表达观点、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思考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思考能力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是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他们的学术成就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策略和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1. 培养阅读兴趣阅读理解的基础是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定期组织阅读活动,推荐好书,与孩子一起朗读故事等。
此外,提供丰富多样的读物选择,满足小学生不同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的需求,也是培养他们阅读兴趣的重要一环。
2. 强调阅读技巧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
可通过教授和练习一些基础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推理、主旨归纳、细节理解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此外,教师还可以教导学生如何通过图表、图像等非文字信息来获取信息,提高他们的多元文本理解能力。
3. 进行深度阅读与讨论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深度阅读和讨论是培养阅读理解与思考能力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阅读并讨论一些有深度和启发性的文章,引导他们思考文章背后的意义、作者的观点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等。
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4. 鼓励多样化的阅读材料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推荐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传统的故事书和课本,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如报纸、杂志、科普读物、历史文献等。
让学生从不同领域和角度了解世界,并激发他们探索与思考的欲望。
5. 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每个小学生的学习差异都存在,因此个性化的指导与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给予不同的指导,提供更具挑战性或更适合的阅读材料。
同时,在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思考活动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建设性的反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6.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小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积极的影响。
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

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阅读和思考是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
通过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可以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等重要素养。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
一、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培养小学生深入阅读与思考的第一步。
首先,要尊重小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水平,选择与他们年龄相符合的内容。
其次,要注重多样性,包括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故事书、历史书等。
这样可以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最后,要注意材料的质量,确保内容准确、权威,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思考。
二、提出开放性问题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后,提出开放性问题是培养他们思考能力的有效方式。
这些问题不仅要贴合阅读内容,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
例如,对于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可以问:你认为环境保护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有多重要?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要鼓励他们通过找寻证据、进行比较、分析利弊等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是培养小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的有效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可以激发小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互相启发思考,共同探索问题。
在小组讨论中,老师可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小学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些项目或任务,通过集思广益、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
总结通过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提出开放性问题和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
同时,教师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深入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而非灌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这样,小学生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从生活中的点滴开始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从生活中的点滴开始阅读是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提高孩子综合素养的重要方法。
然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孩子们对于纸质书籍的阅读兴趣逐渐减弱,这对于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事物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逐渐引导他们走进书籍的世界。
1. 身体力行,成为孩子的榜样作为家长,我们首先需要在生活中身体力行,成为孩子的阅读榜样。
无论是晚餐前读一本书,还是周末陪孩子一起去图书馆借书,都能给孩子传递出阅读的重要性和乐趣。
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只有我们自己积极投入阅读中,才能激发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
2. 创造阅读环境,让孩子沉浸其中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可以在孩子的房间里设置一个小书架,放上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图书。
此外,可以在客厅或者其他公共区域放置一些杂志、报纸或者有趣的小说,让孩子们随时都能接触到阅读材料。
创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可以在其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沉浸其中。
3. 选择适合孩子的书籍孩子对于图书的选择往往受到年龄和兴趣的限制,因此我们需要挑选适合他们的图书。
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小王子》、《百变小黄人》等,这些书籍内容丰富多样,能够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另外,在选择图书时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比如如果孩子喜欢动物,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动物故事或者百科知识的书籍。
4. 鼓励孩子多样化阅读除了纸质图书外,还可以鼓励孩子多样化地进行阅读。
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阅读内容。
例如,可以下载一些优质的电子书应用,让孩子在手机或者平板上阅读。
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有关阅读的活动,如读书分享会、作文比赛等,这些活动能够增加孩子与书籍的互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5. 给予孩子足够的阅读时间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对推进儿童阅读的点滴思考【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拿什么吸引儿童?我们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关注他们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需要。
本人将结合自己两年多的实践,阐述儿童课外阅读一些方法:让教师成为阅读的榜样,让教室成为阅读的引领地,让交流成为阅读的提升。
【关键字】儿童阅读阅读榜样营造氛围建设书库关注细节滋养情感我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已经12年了。
从初为人师起,我就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儿童课外阅读指导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成效却不容乐观。
我们规定阅读时间(要家长签字),学生就一边看书一边看表;我们要求主题阅读,学生快捷地下载完毕却不愿多看一眼;我们布置摘抄背诵,学生则煞费苦心地找寻“短小精悍”之句段;我们倡导阅读贵在有悟,学生自觉打开了读后感范文;我们反复宣讲阅读的意义,可许多学生的书包里还是找不出一本像样的课外读物……造成儿童消极应付的根本原因,正是缘于课外阅读的“魅力”缺失。
我想,我们更应该思考:课外阅读,拿什么吸引儿童?我们更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关注他们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需要。
上周日,听了将军晶老师的课和讲座以后,结合自己以前的实践,我进行了一番思考,略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让教师成为阅读的榜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耳濡目染,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审视当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敷衍现象,是不是也和我们语文教师自己不读书有关呢?与其苦口婆心地诱导,声色俱厉地命令,不如身体力行做一个职业读书人。
我想,语文教师理应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1、读给学生看。
“近苍则苍,染黄则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阅读,读给学生看,让每一位学生感受一种阅读的投入与激情,最好还能留下自己认真而细致的阅读痕迹,让每一位学生感受一种阅读的收获与成效。
一次自修课,我和孩子们一起静静地看课外书。
我手中拿着一本《俗世奇人》,时而眯眯笑,时而拿笔圈圈。
课后好几个孩子问我是什么书,看得如此津津有味。
之后,几个孩子约好轮流传阅。
我想,榜样就是最好的力量。
当然,要真正地臻于完美,语文教师还要拥有一个丰富得足以让学生羡慕的藏书室,拥有一种面对书籍比学生更强烈的“饥渴感”,拥有一份让人一目了然的阅读计划等。
2、读给学生听。
“教师朗读的声音是学生永久的记忆”,任何美妙的录音都不能代替教师的朗读,因为教师的朗读是有感情、有温度的,能把作品中潜在的意义、意趣和意蕴最直接、最生动地传递给学生,以至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深处,永久地保留下来。
所以,大力倡导教师为学生朗读作品,对激发和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作品读给他们听。
如为低年级学生朗读《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为中年级学生朗读《爱的教育》、《我要做好孩子》,为高年级学生朗读《青铜葵花》、《小王子》等。
我曾和学生约定:每周二的午间大阅读,我介绍童书给他们。
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开始期待经历童书阅读之旅。
于是,我们一起见证了《夏洛的网》中夏洛与威尔伯生死为证的友谊;一起倾听了《时代广场的蟋蟀》中柴斯特的天籁之音,感受了柴斯特与塔克鼠、亨利猫足以温暖世界的真挚友情;一起在《追踪小绿人》中感受了信任与诚实的价值……经典的文学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动人的情节开始左右学生的情绪,期待在大声朗读中产生,一章读完产生的是对下一章的期待,一本读完产生的是对下一本的期盼……没有煽情的宣传和强制的要求,但学生的桌子上渐渐出现了童书的身影,一些学生的书包里开始出现童书的痕迹,学生的心田里渐渐种下了童书的种子。
我们同级段的老师们也纷纷开始效仿。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作品读给他们听。
如为低年级学生朗读《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为中年级学生朗读《爱的教育》、《我要做好孩子》,为高年级学生朗读《青铜葵花》、《小王子》《稻草人》等。
实践表明,语文教师大多非常善于朗读,他们朗读时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样的表情和充沛淋漓的情感,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语感培养和美感熏陶。
二、让教室成为阅读的引领地教室是儿童学习和活动时间相对较长的地方,儿童在这里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体味数学的思维理趣,享受艺术的至美魅力,探索科学的神奇奥秘,更应该在这里养成阅读的习惯。
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在学校、班级阅读文化的熏陶感染下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依赖”家长的监管和督查。
让教室成为儿童阅读的地方,体现的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教育信念、追求和品味。
在我看来,语文教师教育能力的有无、教学水平的高低,最关键的就在于能否带领全班学生建设好真正意义上的“书香班级”。
这是需要下真功、下硬功、下苦功的。
1、营造氛围,阅读浸染。
在一种优雅的氛围里,人的言谈举止也会不由自主地优雅起来。
要儿童热爱阅读、自主阅读、有效阅读,语文教师要整体优化班级阅读环境,让教室处处飘溢书卷之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下自觉融入广阔的阅读实践。
比如,在教室门口张贴阅读宣言,设计阅读口号;在教室墙壁和廊柱上,布置学生自撰的读书格言,自编的读书小报;在宣传栏里介绍古今中外“大家”的读书故事,荐赏名家、名著、名篇;在板报上推介“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家庭”的优秀事迹,展示他们的读书生活、读书心得;设计“攀登书山”的主题墙画,及时记录学生的阅读进展……一句话,要让教室成为学生到过的最好的阅读的地方,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油然而生一种阅读的冲动和痴情。
2、建设书库,阅读接力。
我们要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触手可及、思接千载的“图书馆”,让学生坐拥书城,便捷地阅读“万卷书”。
教室要有专门的书橱,教师可发动家长每学期开学为学生购买5本新书,总类可以涉及文学、历史、科普、传记、哲理等,再刻一枚“书韵流香”、“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班级藏书章,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盖上藏书印并编写序号。
我想:每天当儿童望一眼琳琅满目的图书,一定会格外开心,读书自然会更加主动。
不同风格的书籍不仅能开阔儿童的眼界,那种读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能促使其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
为更好地促进智慧碰撞,教师可利用班级书库开展阅读接力。
即给每本图书配一本“阅读手记”,让阅读此书的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收获与问题等。
三、让交流成为阅读的提升儿童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学习,由于其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如何让学生聆听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生命拔节的声音呢?我觉得交流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的过程相对独立和封闭,缺少交流,致使儿童课外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
事实上,学生也渴望阅读交流,但是由于受年龄、知识、能力、视野和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阅读交流随意化、浅显化。
而交流则应是丰富和开放的。
这就要求在交流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细节和情感,让阅读交流走向专题化、深刻化,切实提升阅读品味。
1、由沉迷情节到关注细节。
儿童阅读更多关注的是作品的情节,这是有必要的,它有助于帮助其更连贯地把握作品内容,更清晰地梳理作品条理,更深刻地巩固作品印象。
但是一味沉迷于故事情节,则容易造成学生阅读中的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阅读还需要一种“层层剥茧”式的细致与深刻。
细节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细节丰满了情节的血肉,关注细节的阅读交流才更具吸引力和震撼力。
因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在阅读交流中找准典型“细节”,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一个字。
然后“于细微处摄神”,通过对文字的理解、朗读、想象、补充,对情境的体会、揣摩、再现、创生等充分体味蕴涵其中的情感、思想、精神等丰厚的营养元素。
《俗世奇人》一书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刻画得比较精妙,尤其是《张大力》、《酒婆》、《刷子李》等篇目。
读完整本书后,我让孩子说说你印象最深的篇目,给大家讲讲。
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找伙伴,选取书中的某些片断排演课本剧。
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对作品中的细节更是印象深刻。
两年来,我们的孩子全班共读了《夏洛的网》、《苹果树上的外婆》、《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火鞋与风鞋》、《火车老鼠》《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俗世奇人》等,我们边读边交流,在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在交流中更有力地关注细节,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阅读方向。
2、由积累语言到滋养情感。
语言积累固然是儿童课外阅读的重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滋养情感的意义绝不亚于积累语言。
因为一旦儿童的情感被真正激发和感染,他一定会积极主动地、乐此不疲地诵读作品,品味语言。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儿童的课外阅读是满蘸情感的,有时多愁善感,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心花怒放,有时喜笑颜开,有时热泪盈眶……通过阅读交流,师生可以共同探寻和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寄托的情感,如情绪色彩、情趣意味、情调体验、情意流露、情操取向等,可以共同讲述和分享各自的情感体验,如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婆娑,激荡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等。
薛瑞萍老师曾说:“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
”在这片原野上积累语言、成长智慧、滋养情感,这将是很惬意的享受!“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
”愿书香伴我们和孩子一路远行,引领我们迈进“丰沃的原野”!参考文献:薛瑞萍:《我们班的阅读日志》,2007-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邱凤莲:《大声读给孩子听》,2007-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