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典故(Allusion)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引用古代的文学、宗教、历史等知识,以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
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经常被用来表达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意义,也经常被用来表达某个时代或文化的特点。
本文将会从典故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用法入手,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典故的用途1. 内涵丰富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通常来自于古代文学、历史等领域。
这些典故通过其内在的丰富含义,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使作品更加深刻、丰富。
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出现了不少典故,如希腊神话中的阿提卡斯、泰坦尼亚、肯塔瑞斯等。
这些典故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
2. 手法巧妙例如,英国诗人济慈的《赛乔》一诗,虽然没有明确地表达主题,但是在诗中巧妙地引用了希腊神话中的迦南之泪,刻画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失望之情,使诗歌更加生动、悠扬。
3. 借用底蕴一些典故所指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可能是读者可以共享的。
作者可以借用读者已有的知识,达到减少叙述量,甚至是创作量的效果。
例如,唐·吴琼在其《南唐二主题》中,借用了“绿袍红斾,高处出红楼”的典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生动,形象更加丰富。
二、典故的类型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种类繁多,以下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
1. 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英语文学作品中应用最广的典故之一,其传说和故事多与众神和英雄有关。
2. 聖經聖经也是英语文学作品中极具影响力的典故,其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文学。
例如,英国诗人约翰·米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就直接取材于《创世纪》中的故事。
3.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作为英语文学中最为大师的一位,其作品中自然也引用了不少典故。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就引用了许多古代戏剧和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如奥维德、荷马和希腊神话等。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作者必须考虑好其使用技巧。
1. 明确意义当使用典故时,作者必须明确一下其所要传达的意义和作用,避免造成读者对其意义的误解。
英文广告中的典故及其翻译

英文广告中的典故及其翻译作者:宣苓艳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6期[摘要] 英文广告中的典故来源很多,本文主要从源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的典故探讨了用典现象及其翻译,研究了使英文广告译文符合译入语受众文化心理的方法,以实现文化传达的目的。
[关键词] 英文广告典故翻译文化传达广告既是经济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而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因其所具的特殊效用,已逐渐从普通英语中独立出来而发展成为非常规范化的专用语言。
现今英文广告翻译属于新兴的翻译领域,译者需具备语言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甚至美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更需注意译文中的典故因素。
典故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不了解其出处,读者势必会感到一头雾水。
典故的来源很多,本文从源头为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的典故进行探讨英文广告中的用典现象及其翻译,以期实现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
一、源自希腊罗马神话的典故希腊罗马神话那种“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倾倒了无数的哲人和文学家,也因而获得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即使是现在,神话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文化生活;许多希腊神话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词汇中,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
在英语的广告中,就常可见到利用希腊、罗马神话典故中的人名或喻意,以满足英美人崇尚神话中英雄和神灵的文化心态的实例。
例如:美国的耐克(Nike),就是借用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Nike,达芙妮(Daphne)品牌的鞋借用希腊神话中风姿绰约、艳丽非凡的月桂女神的形象,中国的Anta(安踏)运动鞋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地神之子Antaeus,还有意大利马莎拉蒂(MASERATI)汽车的商标:一个椭圆中入一个三叉兵器,相传这个兵器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纳丘(在希腊神话中则称波赛顿海神)手中的武器。
它显示出海神巨大无比的威力,隐喻了马莎拉蒂汽车的快速奔驰的潜力。
这对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畅销十分有利。
论英语广告中的模因

论英语广告中的模因作者:李芸来源:《学园》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实例来分析广告语中的模因,其是通过引用、运用典故、仿拟、反复、语码混搭等修辞手段来达到成功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模因论广告语【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62-02一模因论概述模因论(meme 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所谓“模因”,指的是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播,便称为模因。
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为探讨语言的进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
成功的广告语也可以是通过模仿而传播的一种语言模因。
模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
当一种信息模式出现时,在它被复制或被传播之前,还不算是模因。
只有当这种信息模式得以复制、传播后才具有模因性。
在模因的作用下,词语得到模仿、复制,各具特色的有创意的广告语也同样得到了复制和传播,从而形成人和语言的互动模式。
模因除了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递,还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广告等途径传播。
二模因在广告中的传播方式广告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
有创意的广告词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而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使商家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而模因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传播方式主要分为引用、用典、仿拟、反复、语码混搭等。
本文结合一些广告实例进行分析。
1.引用在广告语中复制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等)的模因,能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语言精练,含蓄典雅。
例如:“翘楚”一词的原意是用来比喻优秀杰出的人才。
但在广告语中“翘楚”被复制引用宣传业绩突出的公司和性能优越、质量上乘的产品。
2.用典运用典故在广告语中复制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的模因。
将成语、典故运用到广告语中;以人们已有的文化知识为源泉,以幽默诙谐为出发点;以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引起人们的联想,帮助人们记忆,增加了广告的趣味性,促使广告的迅速传播。
词语典故

词语典故:芝加哥别名这里是VOA特别英语词语典故。
别名是一个人名字的缩短形式,还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地方或一个物品的描述性名字。
许多美国城市都有很有趣的别名,这可以帮助创立一个城市的风格,激发公民的自豪感,建立团结精神。
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曾经是美国第二大城市。
所以,芝加哥其中一个别名就是“第二城”(The Second City)。
多年过去了,芝加哥的人口不断缩减。
今天,芝加哥已经是美国第三大城市。
然而,芝加哥的另外一个别名却名副其实。
叫做“风城”(The Windy City)。
芝加哥位于密歇根湖畔,密歇根湖是北美洲五大湖之一。
语言专家Barry Popick 在其网站上写道,芝加哥被称作“风城”是因为吹过密歇根湖的风。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芝加哥的广告宣传称那里凉风习习,是夏季避暑胜地。
但是,任何曾在芝加哥居住过的人都知道,冬季的风非常寒冷。
寒风可以穿越市中心高楼之间的街道。
Barry Popick说,美国中部的其他城市也称芝加哥为“windy city”(浮夸之城)。
意思是说,芝加哥人很喜欢吹嘘或谈论芝加哥有多大,空话连篇,夸夸其谈。
他说,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报纸曾在19世纪70年代使用过这个说法。
芝加哥是美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交通中心。
1916年,芝加哥从Carl Sandburg创作的一首叫做“芝加哥”的诗中又获得了两个别名。
下面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全世界的宰猪场,工具场,积麦仓,玩弄铁路的游戏师,国民经济的搬运大王;风暴,破嗓,喧嚣,臂力刚强的大肩膀。
由于其巨大的猪肉加工行业,芝加哥又被叫做“世界屠猪城”(Hog Butcher for the World)。
由于其对全国的重要性,又被叫做“巨肩之城”(City of Broad Shoulders)。
关于芝加哥的歌曲有很多。
1964年,Frank Sinatra演唱的"My Kind of Town"流行起来。
广告英语的功能分析

广告英语的功能分析英语口语中的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日常交流中经常被使用。
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相比较,以激发听者的想象力并传达言者的意思。
本文将探讨英语口语隐喻的类型和功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语口语中的隐喻用法。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相比较,以传达言者的意思。
它不同于比喻和象征,比喻是通过相似性来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而象征则是通过代表性来表达一个概念或情感。
字面隐喻是指将一个词或短语用于另一个与其字面意义不同的含义。
例如,“他是个天才”这个句子中,“天才”被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非常出色,而“天才”的字面意义是指具有特殊才能或智慧的人。
抽象隐喻是指用抽象的概念来描述另一个具体的事物或现象。
例如,“爱情是战争”这个句子中,“战争”被用来形容爱情的复杂、竞争和冲突。
夸张隐喻是指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一个事物或现象。
例如,“他的歌声如天籁之音”这个句子中,“天籁之音”被用来形容某人的歌声非常美妙动听,如同来自天堂的声音一样。
隐喻可以加强言者对于所描述事物的情感表达,从而引发听者的共鸣。
例如,“你是我的阳光”这个句子中,“阳光”被用来形容某人对言者的重要性和温暖,表达了言者对对方的热爱和依赖。
隐喻可以帮助听者破解言者所使用的密码,从而更好地理解言者的意思。
例如,“他是个定时炸弹”这个句子中,“定时炸弹”被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提醒听者注意这个人可能带来的危险。
隐喻可以激发新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帮助言者表达新的思想。
例如,“你是我的灵感之源”这个句子中,“灵感之源”被用来形容某人对言者的启发和影响,帮助言者表达对其的感激之情。
英语口语中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不同的类型和功能来传达言者的意思和情感。
通过使用隐喻,言者可以加强情感表达、破解密码、创新思想等。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欣赏隐喻的使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语口语的魅力。
浅谈英语广告的语言特色及其翻译技巧【毕业设计(论文)】

浅谈英语广告的语言特色及其翻译技巧广告语是一种商业文体,是销售的最好媒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广告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
广告的目的是促销产品。
因此,如何让广告语更有吸引力成了广告商首先考虑的问题。
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效用,有别于普通英语而开展成为一种标准化的专用语言,形成它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一、英语广告的语言特色1.英语广告的词汇特点为了使产品容易被普通群众理解并很快接受,英语广告通常都选用简洁、明了的词语。
使用的普通名词、单音节词、动词也多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诸如:buy,be,get,make,live,love,have,come,go,bring等。
例如以下广告句:Buyonepair,getonefree(买一赠一)。
形容词的使用可以给产品增添色彩,因此英语广告里面较多地使用形容词来描述产品的性能、质地等,特别是商家为了美化所述商品,加强描述性和吸引力,会采用大量的褒义形容词,或用形容词的比拟级和最高级与其它产品进行比拟,来抬高和突出自己的商品,增强消费者的购置信心。
例如: 珠宝广告:Shangha's first pearl dealer;Highestquality pearls with a widest selection of classic &creative designs;Excellent after-sales service;Fairprice to every customer本例广告中使用了first,Highest,widest等多个褒义形容词,非常具有吸引力。
有时候也通过成心使用错别字、杜撰新词或错乱搭配来拼造一些新词怪语,以满足消费者追求新潮、标榜个性的心理,起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钓鱼广告:What can be delisher than fisher?delisher 是指delicious之音杜撰出来的,目的是与后面的fisher造成押韵的效果,突出钓鱼的乐趣。
博士学位论文英文翻译.doc

博士学位论文英文翻译博士学位论文英文翻译篇1谈中英文商标广告命名翻译技巧[摘要] 中英文商标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商标的命名翻译是否巧妙对企业产品的宣传、推销、美化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大量实例,从中英文商标命名翻译中所表现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修辞手法、翻译原则等做以探讨。
[关键词] 商标命名文化内涵翻译技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商务交往活动日益增多,广告业发展日新月异,为推销产品,厂商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如报刊、广播、电视,以及音乐、美术等大众媒介,扩大宣传力度。
在代表产品名称的商标命名与翻译中,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美学观念、文字表达、图案色彩等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能否选择巧妙的表达形式,是避免产品广告淹没在众多信息中的关键。
一、中英文商标广告的语言特点在商标广告的变化发展中,语言则是其最具表现力的手段。
因为当人们将某种商品向他人推荐时,更多地是用语言表达,广告语言不只是单纯的商业语言,而是集文学、美学、心理学、广告学、市场营销学和消费行为学等学科为一体的鼓动性艺术语言(loaded artistic language)。
作为广告英语,经过长期的发展,已逐步从英语家族中脱颖而出,形成了独特的修辞手段,在遣词造句上标新立异,文字简洁,措辞独特。
在语法上打破条条框框,力求达到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的目的。
与一般言语行为相比,广告语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更突出的劝导倾向,更鲜明的鼓动意图――推销产品。
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效用,已逐渐从普通英语中独立出来而发展成非规范化的专用语言,并具有如下特点:1.趋向具体化即把商品名与某一具体的人、物、概念结合起来。
接受者能通过广告设计的画面或形象,接受具体清晰的信息,例如,大宝DABAO,小护士Mini-nurse,娃哈哈WAHAHA,健力宝JIANLIBAO,康威KANGWEI,宝马BMW等。
2.趋向抽象化即模糊商品的概念,使接受者在给定的意境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甚至嗅觉器官,展开联想,从而达到接受信息的目的。
英语典故修辞

英语典故修辞英语典故修辞是通过使用典故来增强修辞效果和表达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典故是指引用历史、文学、宗教等各种知识的经典或传统的事件、人物、地点、故事等的修辞手法。
在英语典故修辞中,使用典故可以增加修辞的力度和深度,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艺术感。
典故可以引用自各种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宗教经典等,以便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修辞手法在英语写作中广泛被运用,可以在说明问题时提供实例,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在撰写议论文时,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和历史事件,来加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有力;在描写情感时,引用诗歌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其中,著名的英语典故修辞包括:1. Achilles' heel (阿喀琉斯之踵):意指一个人弱点所在,源自希腊神话英雄阿喀琉斯。
据说他在幼年时被母亲浸泡在 Styx 河中,使他全身无敌,但由于母亲担心他会过于骄傲,因此将他的脚踝没浸入水中,成为其唯一的弱点。
最终,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被帕里斯射中脚踝而身亡。
2.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意指一种引发无穷麻烦或灾祸的事物,源自希腊神话中的故事。
潘多拉是第一个女人,她被 Zeus赋予美貌并接受了宙斯的赠礼,一个盒子,但被告诫不要打开。
然而,基于好奇心,她还是将盒子打开,从而释放出了所有的灾祸与痛苦。
3.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比喻定时炸弹或隐藏的危险。
根据希腊神话,《奥德赛》中的故事是,特洛伊人在特洛伊战争中派出一只木马作为礼物送给了希腊人,希腊士兵藏在木马中,最终夜间打开城门,希腊人乘机攻占了特洛伊城。
4. David and Goliath (大卫与歌利亚):意味着弱小者战胜强大者。
这个故事来自圣经《撒母耳记》,讲述以色列少年大卫利用他的智慧和技巧战胜了巨人歌利亚。
5. Sword of Damocles (达摩克利斯之剑):意味着随时可能陷入灾难或危险之中。
这个典故来自古希腊故事,达摩克利斯是一位贵族,他常常对国王君士坦丁威风凛凛的生活感到羡慕,于是国王安排了一次富饶的宴会,达摩克利斯坐在国王的宝座上时,一个剑用一根马尾毛悬挂在他的头上,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典故是语言和文化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和民族智慧的结晶。
典故寓意深刻、民族色彩浓厚,具有很强的修辞作用。
典故的构成形式多样,来源极其广泛。
不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政论篇章、新闻报道和商业广告中,用典之处也比比皆是。
英文广告中的典故来源很多,本文主要从源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的典故探讨了运用典故现象及其翻译,研究了怎样使英文广告译文符合译入语言能够被大众心理接受的方法,以实现文化传达的目的。
关键词:英文广告;典故;翻译;文化传达
广告既是经济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而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因其所具的特殊效用,已逐渐从普通英语中独立出来而发展成为非常规范化的专用语言。
现今英文广告翻译属于新兴的翻译领域,译者需具备语言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甚至美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更需注意译文中的典故因素。
典故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不了解其出处,读者势必会感到一头雾水。
典故的来源很多,本文从源头为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的典故进行探讨英文广告中的用典现象及其翻译,以期实现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
一、源自希腊罗马神话的典故
希腊罗马神话那种“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倾倒了无数的哲人和文学家,也因而获得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即使是现在,神话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文化生活;许多希腊神话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词汇中,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
在英语的广告中,就常可见到利用希腊、罗马神话典故中的人名或喻意,以满足英美人崇尚神话中英雄和神灵的文化心态的实例。
例如:美国的耐克(Nike),就是借用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Nike,达芙妮(Daphne)品牌的鞋借用希腊神话中风姿绰约、艳丽非凡的月桂女神的形象,中国的Anta(安踏)运动鞋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地神之子Antaeus,还有意大利马莎拉蒂(MASERATI)汽车的商标:一个椭圆中入一个三叉兵器,相传这个兵器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纳丘(在希腊神话中则称波赛顿海神)手中的武器。
它显示出海神巨大无比的威力,隐喻了马莎拉蒂汽车的快速奔驰的潜力。
这对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畅销十分有利。
这些商标的音译在进入我国市场时,保留了原来语言的风味,翻译内容新颖,充满异国情调,提高了读者接受文化差异的意识。
不难看出,以上例子让我们领略了原来语言的风味,但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后面的文化背景,仍然不知其意。
因此,在翻译时,在采取异化翻译方法的同时,如果加注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则能让读者享受不同文化的同时,真正懂得其中的内涵。
二、源自《圣经》的典故
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圣经》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警世喻理,不了解《圣经》,就很难实现英文广告的商业价值。
译者需先根据原广告的文化背景理解其所要传达的信息,再根据译入语的文化特征将之对译成能让译入语言消费者读懂、看懂的广告。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
例如:州农场保险公司所做的广告Like a good neighbor, State Farm is there (State Farm Insurance),便是借用《圣经·马太福音》第22章37—40节中“Love thy neighbor as thyself”(爱邻如己)的训导,于是可译为:州农场保险公司,亲如近邻。
这样就把州农场保险公司可以随时为客户服务的宗旨表现得一览无遗,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的归化翻译便于理解,但可能剥夺了读者欣赏异国文化的乐趣。
所以,归化翻译虽适合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习惯,但在传递、借鉴外来文化方面不得不说有些遗憾。
温州奥古斯都鞋业有限公司在打入美国市场时,社会效益就不错。
该公司以基督教历史上的圣徒“奥古斯都”命名,“奥古斯都”(Augustus)这个人名,原来是拉丁文的形容词“崇高的”、“神圣的”意思。
后来这个名称成了罗马帝国皇帝的尊称。
而基督教的教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也有类似的名称。
基督教认为,哪位教父虔诚,册封他为“圣人”。
广告商这种把顾客尊为“圣人”、“上帝”的理念打的就是一种心理战术,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结束语
广告活动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介质。
这种翻译绝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一一对应,而应在照顾原文深层结构的语义基本对等,功能相似的前提下,重组原文的表层形式,巧妙地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
为了跨越语言文化理解的障碍,借用归化、异化的概念来说,“说到底在文化传达问题上采取何种翻译策略,都是为了最终使得读者做到真正的归化,也就是说使读者把原语经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经自身的文化视野过滤、对比、沉淀而后引起视野的重新定位,在对比中做到对自身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再认识,即在文化意义上完成真正的归化。
”这样,既保持了民族本土文化的精神以及民族本土语言的风格,又消除了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差异,达到语用上的等效,保证了跨文化交际的实现。
总之,对英文广告中的典故翻译,方法应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参考文献
[1]李靖舒:英语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跨语言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第17卷第5期,2005年10月
[2]王莉莉:言语美策略在英文广告语中的运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熊建闽:翻译策略与文化传达[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版),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