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探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生态世界观,以人与自然界关系为基本问题,提供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石,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现实,力图站在新的理论高度把握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与核心,探究循环经济发展的四重维度: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知识维),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生产维),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制度维)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文化维),从而揭示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式。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循环经济;四维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生态世界观,以人与自然界关系为基本问题,用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分析问题,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现实,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其四重维度构成的一种动态模式: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
循环经济发展的四重维度意在呈现一个视野更广阔、内涵更深刻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模式。
上述四个层次的生态转向并不是单纯并列或静止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动态过程,并表现为一种层次逐渐加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递进式循环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角看循环经济发展本质的四维结构,毋宁说更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模式。
1、循环经济发展的知识维: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循环型社会构建的知识支撑。
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角看,循环经济首先必须实现科学技术范式的转换。
传统的科技观及其科学技术范式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必须实现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学转向,即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重维度。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注科学技术,认为人类应该依靠科学技术处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已经有了“生产生态化”的思想,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专门讨论了“生产排泄物利用”问题。
从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看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
在 马 克思 看来 ,如果 把 劳动 作一 般 生产 的要素 的物 质变
马克 思 主义诞 生 于 1 世纪 ,马克 思虽 然 没有 系统 撰 9
. . . _ . . . Re y l o c c e Ec nom y 1...... _J .......
曰洲 讳
福 建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陈 丽 莉
当今世 界 出现 的生 态破 坏 、环 境 污染 、资源耗 竭 等 问题 ,实 际上 就是 人 与 自然之 间 的关 系没有 得 到合 理 的
写关 于 物质 循环 利 用 和环境 保 护 方 面的 专 门著作 ,但对 人与 自然物 质变 换 和 能量转 换 、废物 再 循环 等方 面 的论
烟气 脱 硫 、高浓 度 有机 废 水 治理 等 重要 领 域 的一 些 关键 产 品 ,还 没有 自己的制 造 技 术 ;在 焚烧 垃 圾 发 电产 业 ,
马克 思强 调 了劳动 是 人 与 自热 的统一 ,是 利 用 自然 与 保 护 自然 的统 一 。
由于其 规模 小 ,电 价成 本 相对 较 高 ,在 资 金 和技 术 方 面 具有 对 国家很 大 的依 赖性 等 。
科 技 的发 展 提 高 了废 料 的 利 用 率
马 克思 认 为 , “ 谓 的废 料 ,几 乎 在 每 一种 产 业 中 所 都 起 着重 要 作用 ” , “ 水力 推 动 的小 型 梳 麻工 厂 ,在 靠 加 工 亚麻 的时 候 ,留下 很 多废 料 ” , “ 水 渍法 和机 械 用 梳 理 法精 细 处 理 ,可 以使这 种 损 失 大大 减 少 … …在 爱 尔 兰 ,亚 麻通 常是 用 极 粗糙 的方 法 梳 理 ,以致 损 失 2 %到 8 3 %。 ”这 就 是说 ,马 克思 极 其 强 调技 术 对 循 环 经 济 的 0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的加速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因此建立循环经济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通过物质能源的再利用和循环使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的经济观念与现代循环经济有很多相似之处,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资本论》),同时他也提出了“废料的再利用和转化”(《资本论》)等循环经济方面的思想。
本文旨在深度挖掘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价值。
二、选题意义1. 挖掘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经济思想体系的历史渊源和内在联系。
2. 分析其当代价值,有利于为我们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3. 综合利用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研究内容1. 挖掘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内涵。
2. 分析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与现代循环经济的相似之处。
3. 探讨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在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
4. 对当前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深入了解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全面挖掘其对于循环经济理论的贡献。
2. 结构分析法:对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与现代循环经济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探讨其共同点和不足之处。
3.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当代循环经济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体现,探究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五、预期成果1. 深挖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内涵,探讨其对于当代循环经济的启示。
2. 分析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与现代循环经济的相似之处和不足之处。
3. 探究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在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下我国循环经济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下我国循环经济的思考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1]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自然观认为人类生产实践是一物质变换过程,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改善传统经济模式中不合理的物质变换模式。
【2】本文从马克思自然观的角度对循环经济进行分析,并从我国环境现状论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并就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循环经济;政策及建议China Circular Economy thinking in the view of nature of marxist(zheng hai jun)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 Fei An Hui 230011 Circular economy takes highly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and recycling as the core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a nd it’s features are low consumption, low emission, high efficiency .current ,developmenting circular economy is a Important way for our contury to Construction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arx's Concept of Nature think that human production practice is the process of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 The purpo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s to improve the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model In the traditional economy.The paper analysis of circular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oncept of Nature ,discussesing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and urgency from our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Policies and measuresKeywords: the view of nature of marxist; Circular economy; Policies and measures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但由于人类盲目的改造自然,忽视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和特点,造成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严重失调,当我们正陶醉于真服自然界的美梦中时,自然界开始向人类发起了疯狂的报复,一些环境事件开始频发,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更是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浅议循环经济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浅议循环经济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摘要: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研究循环经济所应具有的方法论进行了阐述,提出应从唯物史观、辩证法、经济二重性原理、价值矛盾分析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分析这五个方面的视角,来深入研究循环经济。
关键词:循环经济;唯物史观;辩证法;价值;经济关系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清洁生产要求及3R(Reducing减量化、Reusing再利用、Recycling资源化)原则,对物质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经济过程(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其中的废弃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原料,可称之为生产废弃物或生产排泄物;另一类则部分地指由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可称之为消费废弃物或消费排泄物)。
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它和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相比,就是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因而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和再生产经济过程,是用生态学、经济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从学术界研究的角度看,我们已有了相当的学术成果及著作,有些成果也有相当的份量。
但就总体来看,存在的一个重要不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论、观点来研究循环经济问题,还显得很不够。
在马克思最成熟的著作之一《资本论》中,对循环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和根本问题,如物质生产的再循环及废弃物的再利用问题等,都有着很详尽的阐述。
刘思华教授所写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XX年12月版)专著、马传栋教授所写的《中的循环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论坛》第一辑)等研究成果,对此都有很好的梳理和概括。
但从总体看,此类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一是较少,二是还局限于对马克思基本观点的梳理上,而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角度来整体地提出研究循环经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还很少看到。
鉴于此,本文试对此加以分析。
一、要用唯物史观来研究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并不是整个经济过程中的所有经济活动,而只是其中的物质生产活动部分,在这之外的很多经济活动,如劳务服务、销售服务等,尽管也很重要,但它们并不产生具体的物质成果,也不存在对某种物质资源的再利用问题,因而不属于循环经济的直接研究对象。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循环经济思想及意义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循环经济思想及意义引言马克思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循环经济思想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内容。
本文将对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循环经济思想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意义。
循环经济思想的内涵循环经济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再利用。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循环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循环利用劳动价值和资源循环利用。
循环利用劳动价值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劳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循环利用劳动价值,意味着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通过劳动的不断循环,实现劳动价值的再生产。
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是马克思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循环经济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生产方式存在着浪费和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
因此,马克思主张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解决这一问题。
这包括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等措施。
循环经济思想的意义循环经济思想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思想的核心是资源的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而循环经济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提高资源利用率循环经济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中,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而循环经济通过资源的再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这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3. 促进经济增长循环经济思想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资源的再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同时,循环经济还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就业增长。
4. 推动社会进步循环经济思想的实施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探析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探析摘要:循环经济模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模式。
对于循环经济思想,理论界普遍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实际上,马克思提出这一思想要比美国经济学家早半个多世纪。
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生产排泄物;循环经济随着全球人口巨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面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课题,人类在重新审视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人们破解经济发展难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智选择。
关于循环经济思想,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提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的观点,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循环经济”概念,但是,他的循环经济思想已经十分清晰。
并且,马克思的分析和论述不仅超越了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前瞻性,而且跨越时空的限制,具有针对性,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废弃物利用的观点,使其思想更具现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并辨证地论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马克思认为,摆脱社会形式的劳动,“这只是一个抽象,就它本身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
[1]如果把劳动作一般生产的要素来考察,那么它就只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
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2]这里说的变换,就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物质变换,包含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强调劳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章,在前一章研究周转对利润率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探究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探究【摘要】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及不变资本的节约,实质上完全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
独特之处在于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并包含着“经济性、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三大实现条件,具有实践性与可行性。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实现条件【作者简介】独娟,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09级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刘波,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72【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2)07 - 0006 -04一、文献回顾目前,学术界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受宇宙飞船的启发,分析地球经济发展而提出的。
实际上,早在鲍尔丁提出循环经济概念半个多世纪前,马克思在论述不变资本的节约时,就已经反映出循环经济的思想,并全面深刻的论述了循环及循环经济的基本要义,只不过没有使用“循环经济”这个概念罢了。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近几年掀起了一阵研究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与生态经济理论的热潮。
生态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今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潮(陈学明,2011)。
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对《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解读后,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是生态世界观,他系统地重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我国学者刘思华(2006)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与生态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创建中国特色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创了国内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河。
生产资料的节约和生产排泄物的循环利用,即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探析摘要:循环经济模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模式。
对于循环经济思想,理论界普遍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实际上,马克思提出这一思想要比美国经济学家早半个多世纪。
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生产排泄物;循环经济随着全球人口巨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面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课题,人类在重新审视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人们破解经济发展难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智选择。
关于循环经济思想,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提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的观点,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循环经济”概念,但是,他的循环经济思想已经十分清晰。
并且,马克思的分析和论述不仅超越了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前瞻性,而且跨越时空的限制,具有针对性,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废弃物利用的观点,使其思想更具现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并辨证地论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马克思认为,摆脱社会形式的劳动,“这只是一个抽象,就它本身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
[1]如果把劳动作一般生产的要素来考察,那么它就只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
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2]这里说的变换,就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物质变换,包含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强调劳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章,在前一章研究周转对利润率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
马克思的分析基于利润率的高低和不变资本的大小成反方向变化,因此,节约不变资本是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条件,指出不变资本的节约是资本的一种趋势。
所以,在这一章里马克思用大量的笔墨说明了不变资本使用上节约的种种途径及必然性。
在分析节约不变资本的具体途径时,马克思用了一节的内容,论述了在大规模社会生产条件下,生产的排泄物由于数量大而能得到利用,这也会降低流动资本的支出,提高利润率。
马克思的分析是循序渐进的。
首先,分析了排泄物的种类。
马克思认为,排泄物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生产的废料;另一种是消费排泄物,即人类消费生活资料后留下来的东西或人类的排泄物。
“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
”[3]马克思认为,后者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
其次,分析了废料利用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原料的日益昂贵,是利用废料的重要原因。
“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
”[4]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章里分析到,既然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原料是预付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价格变动也就必然影响利润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大小和原料价格的大小成反比例变化。
所以,昂贵的原料刺激资本家利用废物,以达到节约不变资本,提高利润率的目的也成为必然。
再次,论述了废料利用的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由于生产规模庞大。
大规模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才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马克思指出,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共同生产的废料,因而只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对生产过程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才仍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但在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在伦巴第和中国南部的小规模园艺式的农业中,也有这种节约。
二是由于机器的改良。
机器改良的结果,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
三是由于科学的进步。
马克思说“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
[5]马克思还列举了工业废料利用的情况,指出当时无论是麻纺织业,还是丝织业,都对废料进行了利用,而利用工业废料最显著的是化学工业,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和药品。
从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排泄物再利用的观点,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这在半个多世纪里,人类凭借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达到空前水平。
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也达到了空前水平,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人口的剧增,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迫使人类重新审视发展历程。
现实提示我们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传统经济已经难以为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非持续局面已经成为事实。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模式,提出了批评。
几乎同时,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对“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破坏食物链和生物链的恶果进行了起诉。
正是由于他们的批评和建议,才有了1992年联合国世界首脑环发大会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才促使2002年世界环发大会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并制定行动计划。
发展循环经济被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由此可见,马克思《资本论》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再利用的观点,在今天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马克思把废料利用和废料减少区别开来的观点,使其思想更具科学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非仅仅提出的循环经济思想,而且具体提出废料利用和废料减少问题,把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和节约资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加以区别,同时还进一步从机器的质量和原料本身的质量上分析了减少废料途径。
马克思认为,应该把废料利用和废料减少区别开来。
“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6]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分析与今天循环经济提出和坚持的“再循环”、“减量化”的原则是一致的。
按循环经济的要求,就是把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开放式的经济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
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在生产的投入端应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从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各个环节减少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即要求实行清洁生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就是对生产中如何节约资源的问题的精辟论述。
马克思认为,“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还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
当今循环经济的实践已经验证了马克思的观点。
而且,从长远来讲,循环经济已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
马克思所讲的“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是指通过对生产中的废弃物中可用资源的发掘,发现“废物的有用性质”,经过再利用而提高利润率的方法。
马克思并举例说:“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
它不仅找到新的方法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各种各样工业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氨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
[7]马克思分析的就是今天循环经济思想中倡导的废弃物利用的“再循环”原则,即在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并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这一点正是循环经济所大力提倡的。
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是要使得物质的流动能够循环起来,成为环状,没有废弃物再利用产业的形成,没有这些节点,这个环状是形成不了的。
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是循环经济所形成的产业链中必须的生产环节。
三、马克思提出问题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其思想更具前瞻性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同样提出循环经济思想,马克思与当代经济学家不仅在时间上相差半个多世纪,而且,由于所处时代的工业化程度不同,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等问题的严重程度也明显不同。
马克思是在问题刚刚出现就敏锐地意识到了,并提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问题;当代经济学家是在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且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有效利用生产排泄物的条件下提出的。
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经历了近百年的工业革命,并且已经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
这时,不仅资本关系随着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变革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过程而确立统治地位,而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物质技术基础也建立了起来,使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
由于机器的使用,改革了生产的工艺过程和劳动组织形式,促进劳动生产率迅速地空前地提高。
但是,马克思时代的工业化程度毕竟比当代低得多,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也要比当代低得多,因此,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绝没有今天这样严峻。
从另一方面看,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信用制度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股份公司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到垄断阶段,生产规模没有扩大到今天这样程度。
因此,生产中资源、能源短缺问题并不突出,生产的排泄物,无论是再利用价值,还是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都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马克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提出了“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阐述了清晰的循环经济思想。
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当代经济学家提出循环经济思想的社会时代特点确有不同。
一方面,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200多年,工业化的程度不同带来的问题也不同。
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特点,突出表现在资源与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对环境的高污染,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
尤其在第二次世界打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空前繁荣和进步,大大克服了自然界对人的活动的障碍,人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在短短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就创造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巨大社会生产力。
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日益暴露出来,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人类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