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 教案新人教版
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教案新人教版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古诗词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词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古诗词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词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不愿意主动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在课堂展示环节,部分学生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显得较为紧张和犹豫。这些问题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总结: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学生们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古诗词,还了解了一些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作业布置与反馈
1.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卜算子·咏梅》的短文,内容应包括诗词的意境、情感、主题、意象等方面,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深度鉴赏和分析,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习经历,谈谈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心得体会。
2.古诗词的组成部分:掌握古诗词的结构、韵律、意象、情感等元素。
3.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学习如何欣赏古诗词,包括理解诗词的意境、情感、主题、意象等。
4.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与古诗词相关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和文化意象,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同。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唐诗五首【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包含五首唐代律诗。
“唐代是诗的时代。
”五位诗人笔下描绘的山川风物各有灵秀,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歌咏,寄寓了五位诗人不同的情怀。
学习这五首诗歌,要指导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X颢等诗人的生平和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的方法,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八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并不陌生。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必须依学定教,充分考虑学情起点。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
2.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3.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妙处。
【预习提示】(1)我搜集的资料(了解五位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创作成就)(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读准字音:东皋、萋萋、燕然、某某、白沙堤。
注意字形:徙倚、落晖、征蓬、候骑。
(1)诵读五首诗,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大意。
(2)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思考:借助描绘的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体会五首诗不同的写作手法。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古代文学长廊中,“唐诗”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有人说,唐诗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读,都能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读唐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步入唐诗的殿堂,领会唐代大诗人的精神世界。
二、赏读《野望》(一)检查预习,落实基础1.试读全诗,正字正音。
2.作者档案(关于王绩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学成就)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某某河津)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复习(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2/7
word
复习指导一:
内容:《中国石拱桥》《某某园林》
中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
方法:自学、交流、展示 时间:5 分钟 要求:1、能说出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的解题思路及答题格式。
解题思路: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 结合文章说明的具体 内容
2、并用这些方法解决相应问题。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的例 题思路及答题格
式。 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某某园林在
答题格式: 1、举例子。举了×× 的例子,具体、形象地 说明了××的××特 点,从而使说明更具 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对××分 别加以说明,使说明更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一特点,
有条理性。
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7
服力。 5、作比较。把××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 调说明对象的××× ×特点。 6、摹状貌。对××的 特点进行形象化的描 摹,使说明更加具体形 象。 7、作引用引××,说 明了××的××特点。 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有 说服力。 8、作诠释。用通俗的 语言说明了××的× ×特点。
word
(8)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 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 联,这种桥就叫联拱石桥。 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联拱石 桥各拱相联的特点。
望、预测等。
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 引出说明对象,概括某某园林的地
位及特征。
3、 对故宫博物院作总的概括,强调其
艺术价值,总结全文。
五、当堂训练
6/7
word
一、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 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龟虽寿》优质课教案_8

《龟虽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龟虽寿》是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本诗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酣畅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学情分析:虽然八年级学生对诗歌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
通过本课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感悟能力,有助于启发他们思考现实人生,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
朗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教师教法:分组合作活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学法:自主交流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背诵《观沧海》,这节课我们将欣赏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诗歌入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出这堂课的主题。
二、教学过程活动一:自主预习,了解作者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
活动二:了解写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
曹操当时53岁,击败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组诗,抒写胸怀,表现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了解写作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梁甫行》公开课教案_1

真是妙不可言。1分钟
15、诗歌读到这里,谁能来概括一下,曹植在梁甫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明确:民不聊生,破败荒凉(板书)的场景。
16、假如你就是那曹植,看到这样的情景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谁来描绘一下。3分钟
7、诗的味道已经有点出来了,但老师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歌的主要意思,同学们根据练课堂练习纸上所给的注释,把诗歌的大致意思写在横线上,可以讨论,但速度要快!
8、交流明确学生理解的主要内容。幻灯片出示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也不同。
海边的人民艰辛,栖身于草屋之间。
妻子和儿女过着动物一样的生活,居住在山林险阻之地
明确:怜悯激愤(悲凉)板书
你能从诗歌当中读出来么?结合诗歌说一说.
明确:剧哉,何,品析,剧,艰辛。哉:啊,强烈抒发怜悯之情,何多么,带有一点悲愤感,读的时候要重音处理。这真是诗人心得呐喊啊2分钟
17、曹植为什么会这么怜悯百姓激愤悲凉呢?有谁知道曹植的一些事的?
18、出示七步诗,适当讲解,学生齐读。
19、还有别的么?(出示曹植生平,文学成就幻灯片)
顿挫
学生读课题,清楚响亮
在泰山脚下的梁甫这座小山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清楚响亮,读准字音。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个别读,齐读
学生思考交流,划分节奏,二三,个别读,齐读。
学生讨论完成,
学生个别回答(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快速翻译回答
学生默记
学生先读没有语气词的,再读有语气词的,对比着读,体会出语气的强烈,情感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目标】1.学会从多方面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寓情于景,尝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4.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自然中,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二、观察图片来绘景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感受其美。
课件出示:设问1:同学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预设湖水、植物、太阳。
追问:还有吗?大家往远处看。
预设房屋。
再问:请大家注意,当问你看到了什么时,一定要说具体。
可以说你看到了什么植物,它的形态是怎样等。
预设蒲苇好像在摇动;黄昏前阳光温暖昏黄;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房屋静默着。
设问2:哪位同学能描绘一下这幅图画的景物特征?预设夕阳徐徐落下,水面上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涟漪,一抹一抹的橙红似乎都溶解在湖里了。
湖边的蒲苇随风摇曳、向前铺展,远处的房屋在温暖的阳光下静默着。
追问:此种景色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我想要拥抱它,拥抱这一天里最后一抹灿烂!【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并感受画面的景物之美,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描绘美的兴趣与欲望。
三、诵读推敲学写景师:同学们赏读下列语段,推敲推敲,学习其写景方法。
课件出示: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预设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明确描写景物需先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抓住景物的特征——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
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更生动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单元教材分析的结构方式,情文并茂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和成就,同时我们也能获得一些欣赏园林的方法。
文章介绍的是整个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因此,在教学时,应重点让学生体会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的。
同时,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表述举例子、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品味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
《故宫博物院》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本文应重点帮助学生理清空间顺序,学习根据说明中心确定文章的详略,使得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并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贯穿、渗透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祖国的爱,发扬民族创造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桥之美》和《说“屏”》都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桥之美》是一篇精美的科学小品文,文章极具个性色彩和艺术表现力的语言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表达形成鲜明的对照。
通过对比就会发现《中国石拱桥》的描写不够细致,主观感情色彩也淡化得多,而这正是说明文里的描写性文字的特点。
所以教学时宜将两文从主要表达方式及给人的阅读感受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逻辑顺序,重点品味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字。
《说“屏”》是一篇洋溢着浓浓诗意与韵味的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并期待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综合学习“说不尽的桥”使学生在活动中比较全面地了解桥,并且用说明性语言介绍具体的桥。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生活,并从中获取知识,为写作说明文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分析《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
《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并进一步提出“阅读科技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注意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写景散文。
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新,均显造化之妙。
所选择的五首唐诗,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自然风光,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如郦道元的《三峡》生动地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描绘了富春江上秀丽的山水景物;《唐诗五首》中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值得认真品味。
教学本单元时,一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大意;二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三要让学生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获得美感享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四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在教学写作“学习描写景物”部分时,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能够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在写景时适当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生动。
在教学本单元名著导读部分时,可指导学生了解纪实作品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要求,引导学生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10.三峡 21.要求学生积累文言词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指导学生体会诗文韵律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课外注意积累古诗词。
3.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情11.短文二篇 212.与朱元思书 113.唐诗五首 2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1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210 三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对照注释感知文章内容。
2.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3.感受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节奏美。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特别喜欢旅游吧?谁来介绍一下你曾经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学生交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她的风景如诗如画。
长江最险河段之一在三峡,今天,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来欣赏一下1500多年前的长江“三峡”之景吧!(板书:三峡郦道元)【设计意图】由学生对旅游景点的讲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读出韵味1.预学展示,走近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栏目)【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适时补充,引导学生了解郦道元其人。
2.初读感知(1)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停顿。
阙.处(quē)曦.月(xī)襄.陵(xiānɡ)沿溯.(sù)素湍.(tuān)绝 .(yǎn)飞漱.(shù)属.引(zhǔ)(2)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师提示:本文多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3)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师指导:注意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
如第一段稍高昂,语速适中;第二段语速加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语气舒缓,语速略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段语气低沉,语速稍慢,读出凄美之感。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三、再读,理解文意1.学生借用工具书,标示重点字词提示:注意“阙”“奔”“湍”“肃”“属”“引”等词在文中的意义。
2.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本文重点词语“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于,这里是“在”的意思)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绝”:沿溯阻绝.(动词,隔断)绝. 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哀转久绝(动词,停止)“清”:回清.倒影(名词,清波)清.荣峻茂(形容词,清澈)3.在交流的基础上翻译文章师:请同学们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些句子。
课件出示:(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预设(1)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2)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3)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5)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长很久才消失。
【设计意图】重点训练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解决字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用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文章,会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归纳整理词语。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深层研读,感受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语句品读,探究写法之妙。
【教学过程】一、研读,感受三峡之美1.概括三峡之美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课件出示:(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2)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师引导,生交流讨论)预设(1)《三峡》一文写山,突出其高峻险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其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长;“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说明山高,“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这两句正面刻画出山的雄奇险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突出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的狭窄、峡谷的幽深。
(2)写水,则重点表现夏水水流湍急,迅猛异常。
接着描绘春冬之时水的清澈。
写夏水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正面描写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
写春冬之水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三峡“水”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2.体会三峡之美师: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何处?试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来表达。
预设三峡的山美,美在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三峡的水美,美在水流湍急,迅猛异常,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对词句的揣摩将这些鉴赏变为自己的理解,进而真正了解《水经注》的文学特色,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品读,探究写法之妙1.品析句子写法师: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郦道元所写的山水文章到底妙在何处呢?请同学们品析下面的句子。
课件出示:(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预设(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
“隐天蔽日”,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侧面烘托山“连”山“高”。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2.探究写作顺序师: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峡景观的?预设作者是从“山”“水”两个方面描写三峡景观的。
先写“山”,再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师: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预设三峡的气势首先源自遮天蔽日的连绵群山。
有了山的重叠,才有水的迅疾。
而夏水正是承接了山的气势,既是承上,又是启下,开启对水的描写。
由壮美到秀美,再到凄美结束,文章曲折有致,气脉悠长。
【设计意图】通过对句子写法的品析及写作顺序的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品味其写法的精妙。
三、诵读,表山河之爱师:请同学们看着这张三峡图片,尝试背诵课文。
课件出示:师小结:本文作者郦道元以仅150余字,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然而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壮观的三峡大坝,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
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热爱!【板书设计】【设计亮点】本堂课按照“读—译—析—诵”的步骤进行设计,符合“新课标”有关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即指出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同时,本文的教学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梳理、品析。
此外,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素养提升《三峡》中的修辞手法1.并提为了使句子紧凑、文笔简练,古人常用并提法行文,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表意上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并提。
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分为两句。
如:(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曦”和“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这句话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这句和上句一样,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2.引用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这篇文章就运用引用中引言的修辞手法,如“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用当地流行的渔歌作结,“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写出了三峡寒秋凄清悲凉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