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东江文化研究论文一览表
东江在岭南古史演进中的作用——以史前至秦汉时期为例

东江在岭南古史演进中的作用——以史前至秦汉时期为例刘向明
【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0)001
【摘要】新旧石器时代,东江为远古人类由西向东扩展的重要通道;夏商周时代,它成了岭南特色的区域考古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交汇点;秦汉时代,则成为秦汉政权经略岭南的中心区和大后方.通过对东江在岭南古史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索,可帮助我们加深对东江文化的形成背景、内容、特质等的理解.
【总页数】5页(P15-19)
【作者】刘向明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政法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从古史传说的角度看史前玉器的历史作用 [J], 姚士奇
2.岭南地区史前时期的酿酒与农业起源 [J], 陈洪波
3.秦汉时期岭南的郡县——兼论岭南土司制度的渊源 [J], 苏建灵
4.秦汉时期岭南百越诸部经济制度的演化 [J], 黎明
5.汉族迁入少数民族型融合——以秦汉时期岭南汉越融合为例 [J], 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解与解释东江红色文化的书写逻辑和当代价值

理解与解释东江红色文化的书写逻辑和当代价值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东江红色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文献综述 (6)2. 东江红色文化的书写逻辑 (7)2.1 历史背景 (8)2.2 历史文献与口述历史 (10)2.3 红色故事的传播与传承 (11)2.4 艺术表现形式与红色文化 (13)3. 东江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14)3.1 社会教育意义 (15)3.2 文化传承与创新 (16)3.3 促进社会和谐 (17)3.4 经济发展影响 (18)4. 东江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 (20)4.1 教育领域的作用 (21)4.2 文化旅游中的应用 (22)4.3 媒体与网络平台传播 (23)4.4 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 (25)5. 东江红色文化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27)5.1 挑战分析 (28)5.1.1 文化认知的差异性 (29)5.1.2 历史信息的准确性 (30)5.1.3 年轻一代的接受度 (31)5.2 应对策略 (33)5.2.1 加强宣传教育 (34)5.2.2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35)5.2.3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37)5.2.4 增强参与感和互动性 (38)1. 内容综述东江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它不仅是革命斗争时期的象征,更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本段内容旨在综述东江红色文化的书写逻辑及其当代价值的核心要点。
东江红色文化的书写逻辑是以革命历史为基础,结合地域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表达。
这种文化不仅反映了革命斗争时期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传承,东江红色文化在书写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东江红色文化的书写逻辑还包括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这种精神体现在革命斗争中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方面。
论文研究惠州历史悠久文化

研究惠州悠久历史文化姓名:学号:班级【摘要】四东文化是惠州独具特色的文化亮点,指:东江、东坡、东征、东纵。
以“东坡文化、东征文化、东纵文化、东江文化”为主干的“四东文化”品牌正日益成为惠州的一张新名片【关键词】独具特色文化悠久一、了解惠州文化起源惠州是我国岭南的历史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远古石器时代,到商周,后经历北方民族人口大迁徙,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及发展,直至近现代。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而惠州却在大浪淘沙中不断地传承、发扬自己独特的文化,成为岭南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惠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1990年在市区内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
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
迄今为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士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到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
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
惠州在隋庸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
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
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浅析东江行政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复合 的整体 , 是人们对行政体 系及其行政 活动的态度、 情感 、 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 的行政原则 、 行政 传统和行政习惯等。 ” 第三种观点认为行政文化是 由行 政制度文 化、 行 政思想文化和行 政心理文化来构成 。如蒋云根认 为 :
“ 所谓行政文化 , 一般是 指行政 活动过程 中, 响甚 至 影 决定行政参与者行为的一系列行政思想 、 行政意识、 行
收稿 日期 :0 9— 9—1 20 0 6
基金项 目: 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 耳( 8 —O ) O C 2 作者简介: 张菊梅 (92一) 女 , 18 , 广东惠州人, 助教 , 硕士。 研究方向为地方治理 、 公共政策分析等 。
・
1 0・
惠州学院学报 ( 政法系, 广东 惠州 56 0 ) 10 7
要: 东江是中国南方大河珠江的支流 , 对南方众多城 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 意义。而东江流域特殊 的
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 历史, 使其形成特 有的社会 习俗 、 文精神和经济发展 水平, 人 并由此促成 了与其社会习俗 、 文 人 精神、 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独特的 东江行政文化。文章具体探讨 东江行政 文化的 内涵 、 渊源与特征 。
第 2 第 5期 9卷 2O / 9年 1 ) 0月
惠州 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0UR NAL O F HUI - U I R I ZIO UN VE S TY I
V0 9 No 5 L2 . . O t2 0 c. 0 9
浅析东江行政文化的 内涵与特征
张 菊梅
范 围较 为宽 泛 。 第二 类 观点 认 为行 政 文化 是 由行 政 思 想 文 化 和 行
东江行政文化则 是指 , 在东江流域社会 物质文化 基础上 , 通过该 流域 的政府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 的 行政 活动所形成 和表现 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 , 它包括
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现实作用

( 一) 抵抗外敌侵略 、反帝反封
先 ,社 会 变 革 浪 潮 汹 涌澎 湃 。从 鸦 片 码 新 城 、 全 国文 明城 市 。 因此 ,深 入 建的 历 史文化 战 争 到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 的 百 余年 研 究和 挖 掘 “ 东 江 革 命 历史 文 化 ”丰 抵 抗 外 敌侵 略 、 反帝 反 封 建 的历 间 ,在 数 万 平 方 公 里 的东 江 大 地 上 , 放 而 进行 的革 命 运 动 。鸦 片 战 争 之前 富 内涵 、凝 聚推动惠州 改革发展稳定 的 史 文 化指 的是从 1 9 世纪 4 O 年代 以来 , 林 则 徐 带领 爱 国官 兵和 东 江 人 民进 行 一、东江革命历史文化 的主要 内容 禁 烟 抗 英 的 爱 国斗 争 。 由于鸦 片战 争 发 生 了 历史 上 为 求 民族 独 立 和 人 民解 正能量 ,具有着十分重要 的现 实意义。
●■礤 究
东江革 命历 史文化 的丰 富 内涵 和现实作 用
张 海 燕
( 中共惠 州市 委党 史研究室 广东惠州 5 1 6 0 0 1 )
【 摘要 】 东江革命 历 史文化是 中国革命历 史文化 的特殊 区域文化 。它 包括 抵抗外敌侵略 、反 帝反封建 的历 史文化 、孙 中山 领 导的 旨在推翻封 建帝制的 民主革命 文化 、国民政府为 实现全 国统一所发动 的 东征 民主革命 文化、 东江工农运动和 东江流域 苏
东周时期东江流域文化遗存研究

定的“ 秩序” 中的。因此 , 之 在岭南 下位 的各个 地理单元 中 , 东江 流域应为东 周岭南 的经济 重 心 。本文将详 细论证 第 ( ) 中 的三个 问题 , 3点
岭的产 品( 如香港南 丫岛大湾遗 址 的原 始瓷 例 豆 ; 以及深 圳 的叠石 山、 大梅 沙 和鹤 地 山、 九祥 山、 铁公 坑④, 海 大 陆 的金 鼎外 沙 、 珠 ] 沙 煲地 和鸡 山[ 。珠 海外 伶 仃 岛 石 涌湾 等 1, 。 遗址 的陶罐或 陶豆 的残 ) 进 而 可说 , , 东周 时
论题的关键材料 , 以之为主 , 辅以其他 窑场的材
料, 阐述如下 。 银岗窑场位 于惠 阳平原 中部 , 7个小 山 由
性经济文明 , 称 当时岭南 主要 的 中心 聚落 之 堪
一
。
() 3 东周 时期的东江流域 : 已形成 了外 围
岗组成 , 面积近 1 0万平方 米。现 已发掘 了 4座
岭南 自新石器时代 至秦始皇统一期 间的各 个系列的文化 遗存 中 , 江流域 的继承 与发展 东 的脉络最为清晰 : 1 距今 6 0 () 50年前后 , 里分 这 布着蚝 岗 、 J万福庵和金兰寺遗存 等 , 它们乃 目前所认识 的岭南最早 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的组 成部分 。( ) 2 中国历史 的夏商 西周 时期 , 江 珠
21 00年第 5期 N , 2 1 o 5 00
暨南学 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 哲 Junl f ia nvrt( hlspyadSca Sine) ora o nnU iesy P i oh n oil c cs J i o e
试论东江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 爱国主 义精神是 东江红 色文化的重要 内容 。东江红色文化 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具有其独特魅 力 , 主要表
现在 , 爱国主义贯穿 东江近代历史的始终 , 国主义与革命 主义相结合 , 国但 不排 外。 东江红 色文化 爱 国主 义精 爱 爱 神 的形成 , 既是近代 中国社会 历史发展 和 东江地域环境影 响的结果, 同时也是 东江人 民努力奋斗不断探 索的思想结
晶。
关键 词 : 国主 义 ; 江文 化 ; 州 爱 东 惠
中图分 类号 :0 G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5 3 ( 02 0 00 0 17 — 94 2 1 )4— 0 5— 5
东江红 色文化是 以惠州 为中心的东 江 区域近 代革
社会 , 近代东 江人 民的爱 国主义思 想和 斗争也掀开 了
收稿 日期 :0 2—0 0 21 3— 5 项 目基 金 : 州 学 院 2 1 教 研 教 改 项 目 (G 0 0 0 ) 惠 0 0年 J 2 10  ̄
亲眼 目睹华工被无故 殴打 、 枪杀 和“ 排华风 潮” 的猖獗
之后 , 萌发 了为 中华之崛起而奋 斗终身的远大志 向 , 毅
一
一
建斗争 中, 不仅始终高举爱 国主义 大旗 , 使爱 国主义成 为东 江革命 运动和东 江红色 文化 的主旋律 , 而且在 内 涵上与时俱进 , 断创新 , 不 在不 同的斗争 阶段赋予 了爱
国主义不同 的历史 内容和鲜 明的时代特色 。 14 8 0年的鸦片战争 , 国侵 略者用 大炮轰 开 中国 英 封 闭 了两千多 年的 国门 , 中国进入 了半 殖 民地 半封建
浅谈基于“东江文化”的小学研学旅行课程

浅谈基于“东江文化”的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作者:张淳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132期【摘要】以“东江文化”为基础,以“研学旅行”为途径,构建研学旅行的课程体系、校本教材、实施策略及评价体系,以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研究。
坚持“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四大原则,从惠州本土文化出发,结合小学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设置不同的研学旅行活动,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东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小学基于“东江文化”的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依托惠州自然和历史人文、遗产资源、红色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等,让广大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这是加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
一、基于“东江文化”的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框架以“东江文化”为基础,以“研学旅行”为途径,构建研学旅行的课程体系、校本教材、实施策略及评价体系,以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研究。
坚持“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四大原则,根据“东江文化”的特色,从惠州本土文化出发,结合小学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设置不同的研学旅行活动,合理安排课时,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并感悟自然和人文的文化魅力,通过研、学、旅行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自理能力等综合素养。
二、基于“东江文化”的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内容1.惠州历史人文课程(1)惠州博物馆:了解惠州地理位置、历史概况、名人事迹等。
(2)苏东坡寓惠文化:参观合江楼、东坡故居、东坡祠。
(3)明清惠州:参观文笔塔、宾兴馆、丰湖书院、惠州学院。
2.惠州红色文化课程(1)东征文化:参观中山公园、飞鹅岭公园、朝京门、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陈炯明史料馆。
(2)东纵文化:参观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惠阳周田村、东湖旅店。
(3)革命老区文化:参观高潭革命老区、叶挺故居、邓演达故居、廖仲恺纪念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学院教师有关东江文化研究论文一览表一、综论类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1 杨小清《惠州文化研究初探》《惠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2 黄敏《惠州文化特征刍论》《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2期3 成晓军《东江文化开放性、兼容性和创新性特征构成的主要来源》《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4 成晓军《“首届东江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5 成晓军《从“杂合”文化现象中梳理出东江文化的基本内涵》《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10年第1期6 成晓军《“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85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7 成晓军《简论东江文化的源流和特征》《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8 余彬《东江文化研究现状和外部关系问题领域》《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5期二、历史类(一)历史人物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1 叶洪添《论邓演达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贡献》《惠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1期2 叶洪添《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仍是国民党左派、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惠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1期3 叶洪添《评邓演达先生》《岭南文史》1996年第2期4 黄敏《惠州近现代人才简论》《惠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5 黄敏《明清民国时期东江藏书家论略》《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5期6 叶洪添《寻求革命真理为救国而献身:邓演达两次出国考察的思想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7 黄敏《明代惠州人才论》《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6期8 黄敏《宋代惠州人才论》《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1期9 成晓军《论廖仲恺“为工人农民谋利益”的献身精神》《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10 叶洪添《评伟大的人民民主革命家邓演达先生》《惠州地情研究》第1辑(2010)11 叶洪添《关于对邓演达评价的若干问题》《惠州地情研究》第1辑(2010)12 张小平《北宋惠州知州考略》《惠州地情研究》第1辑(2010)13 张小平《惠州知州考略:北宋篇》《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14 李文珊王国宇《试论廖仲恺的行政人格》《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第1期15 成晓军《辛亥革命前后的陈炯明》《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二)历史事件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16 叶洪添《惠州人民抗日斗争的光辉历程》《惠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17 成晓军宋素琴《简论大革命时期东江农民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18 黄金魁《东江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文化意蕴》《惠州地情研究》第1辑(2010)19 成晓军《孙中山与1923年的东征讨陈之役述论》《惠州地情研究》第1辑(2010)20 成晓军《孙中山与1923年的东征讨陈之役》《长白学刊》2011年第1期21 吴映萍等《简论东江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特色和历史地位》《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三)思想文化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22 叶洪添《论邓演达的人权思想》《惠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23 叶洪添《试论邓演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惠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24 叶洪添《邓演达“代表民众谋利益”思想新探》《惠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25 叶洪添《试论邓演达的经济思想》《惠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26 叶洪添《邓演达的唯物史观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5期27 杨凤《明代东江学术思想的主要特点及成因》《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28 杨凤《浅析东江传统学术风尚的特点》《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29 徐旭阳《试论东江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色》《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30 杨凤《东江传统学术风尚对东江文化的影响》《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31 徐旭阳《试论东江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32 徐旭阳周霜梅《试论东江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四)其他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32 叶岱夫《东江河道变迁与古代惠州的城市发展》《岭南文史》2008年第4期33 关威《永不磨灭的革命信念:访东江纵队陈平老战士》《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34 成晓军《东江地区历代行政区划建制对东江文化的影响》《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三、文学类(一)文学赏析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1 杨子怡《论苏轼惠州诗文之变及其意义》《船山学刊》2008年第4期2 杨子怡《裸露在诗性世界中的生命情怀:廖仲恺〈双清词草〉之解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3 杨子怡《试论廖仲恺、何香凝诗词的文化品格》《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年第6期4 杨子怡《莫为空门能释恨,空门此日恨尤增:千山剩人和尚函可诗刍议》《文化惠州》第3期(2011)5 杨子怡《从〈双清词草〉看廖仲恺诗词的艺术个性》《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6 杨子怡《一个政治和尚的情感世界:千山剩人和尚函可诗刍议》《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7 余彬《东江文化传统的文本载体:东江传统文学管窥》《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二)文人评述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8 汤岳辉《东坡惠州两相成:东坡寓惠文化及其现代利用》《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9 杨子怡《小心避祸而又谨慎为义:论苏轼寓惠期间的心态及作为》《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10 杨子怡《以彼无限景寓我有限年:论苏轼贬惠期间的“仙居”生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11 王启鹏《苏轼贬惠与韩愈贬潮影响比较谈》《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2 杨子怡《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对地方文化影响比较论》《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期13 杨子怡《“羡她生死托才人”:从惠州历代文人诗文看朝云崇拜现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14 杨子怡《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影响之异的文化阐释》《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5 杨子怡《朝云崇拜现象的文化阐释》《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16 杨子怡《朝云崇拜尊崇现象文化根源探赜》《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2期17 杨子怡《岭海书牍说东坡》《惠州地情研究》第1辑(2010)18 王启鹏《苏轼寓惠研究综述》《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二)民俗文化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18 肖向明陈晓林《惠州地区民俗文化现状及其对策》《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19 肖向明陈晓林《守望民俗的精神家园:论惠州民俗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20 张菊梅《东江地区日常礼俗及其与东江文化的关系》《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三)语言文化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21 陈淑环《负迁移根源探讨:以惠州方言的“有”字句为例》《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22 陈淑环《惠州方言的完成体助词“抛”和“”》《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23 陈淑环《惠州方言的始续体》《惠州地情研究》第1辑(2010)24 刘志生《语言文化视角下的惠州博罗县村落名考察》《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25 陈淑环《扬雄〈方言〉中的惠州方言词语》《文化惠州》第1期(2011)26 包国滔《东江中上游本地话方言系属的历史考察:以明代归善县为中心》《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27 李立林张青松《惠州话与粤客方言共有的古语词举隅》《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28 张青松《惠州方言古语词及其用字问题略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四、教育类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1 陈优生刘仕辉《杨钊先生捐资联办惠州大学服装分院实践评析》《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2 黄文娣《浅谈广东省惠州市高等教育的发展》《经济师》2005年第9期3 纪望平《丰湖书院之变迁与惠州学院的使命》《惠州地情研究》第1辑(2010)4 吴映萍宋素琴《东江地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5期5 吴映萍曾蔚阳《仲恺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11期6 邹富联《惠州丰湖书院办学性质探讨》《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7 范红英王国莉邱晓玲《惠州市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衡水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8郭德厚李建涛田翠华《论社会组织支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以惠州学院为例》《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5期9马锦雄徐金玲田华文《惠州学院90后大学生性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5期五、艺术类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1 殷坤娣《简论苏轼寓惠时期的审美人格》《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2 罗晓敏《浅析东江麒麟舞中麒麟的造型特色与装饰意味》《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3 罗晓敏《浅谈东江麒麟舞的发展历史》《美术时代》2009年第6期4 罗晓敏《开掘东江麒麟舞中审美文化资源的当代意义》《美术时代》2010年第6期5 李彦温丹妮《谈惠州客家山歌艺术特色》《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6 岳晓云《惠东渔歌发展路径构想》《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7 纪望平《人生最重是精神:从廖仲恺书法神韵看其人格审美追求》《惠州地情研究》第1辑(2010)8 李叶红《论深圳女装品牌“淑女屋”视觉风格》《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4期9 罗晓敏《将东江民间美术引入本地高校图案课程的教学初探》《美术大观》2011年第10期10 吴英莲《试析惠东渔歌》《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11 余彬《东江文化景观:东江传统艺术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12 马岩峰方爱兰《大江东去:中国惠州近代音乐先驱青主及其歌曲创作》《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13 林碧炼《大亚湾东升渔歌音乐文化的考察研究——以东升渔民婚礼仪式歌曲为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14 周琳《东江麒麟舞文化融入创意产业开发初探》《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5期15 罗晓敏《龙门农民画之审美元素探析》《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六、旅游与地理类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1叶岱夫《惠州城市发展与西湖风景区建设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热带地理》1989年第1期2 叶岱夫《广东东江流域文化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展望》《人文地理》1998年第4期3 黄敏《惠州自然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3期4 黄敏《罗浮山与岭南文化》《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5期5 黄敏《惠州地名考》《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6 徐旭阳《开发东江人文旅游资源促进惠州旅游业快速发展》《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7 王启鹏《开辟苏东坡饮食养生旅游之研究》《惠州地情研究》第1辑(2010)8 何晓琳欧丽娇《广东惠州导游薪酬满意度实证研究:基于亚当斯公平理论模型分析》《价值工程》2010年第19期9 周群群《惠州市龙门县温泉旅游开发探讨》《旅游纵览》2011年第3期10 王启鹏《苏东坡:惠州文化的第一张名片》《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七、书评与文献整理类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1 叶洪添《一篇研究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文献:学习〈海陆丰苏维埃〉的体会》《惠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2 陈淑环《〈惠州方言词典〉评价》《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3 汤岳辉《理想化的人格精神标本:读王启鹏〈苏东坡寓惠探幽〉》《惠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2期4 关威《东江区域史研究的可喜成果《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试评成晓军等著〈近现代东江社会变迁研究:以惠州为中心〉》5 周红炜《地方名人文献数字资源建设研究:以廖仲恺何香凝数字资源建设为例》《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6 庄丽丽骆丽珍《浅谈〈惠志略〉的整理》《惠州地情研究》第1辑(2010)7 包国滔《东江地方文献目录提要(连载)》《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8 邓玉棠《〈惠州西湖志〉述略》《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9 邓玉棠《惠州学院图书馆藏〈白沙子全集〉及作者简介》《东江文化》2011年12月刊八、企业与经济类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1 杨小清《壳牌效应与惠州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2 朱永德李普亮《惠州市农村资金供求现状、运行障碍与政策建议》《南方农村》2006年第6期3 黄文娣《基于惠州市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金融经济》2008年第16期4 张翠苹《惠州市星级饭店公关工作现状与对策》《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5 张敏等《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2009年第10期——基于广东省惠州市203个样本农民工及用人单位的调查》6 王发良《惠州港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7 欧晓波张敏《惠州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物流科技》2010年第4期8 余彬《世界华商网络中的惠州华商》《惠州地情研究》第1辑(2010)9 申滢《惠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2期10 黄文娣《惠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现状与问题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年第2期11 林宽黄慧清《大力发展惠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对策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12 张绮萍《惠州中小企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13 杨荣《惠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5期14 朱永德杨荣《环大亚湾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九、科技类与其他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刊期1 廖建良《罗浮山百草油鉴别和含量测定研究》《中成药》1998年第6期2 成晓军《惠州城市文化竞争力问题的几点思考》《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3 刘永强等《东江流域乡土树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初探》《广东园林》2006年增刊4 张菊梅《浅析东江行政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5 李文珊《聚城市人文边缘效应建宜居宜业惠州》《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5 谈海霞等《惠州市发展物联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物联网技术》2012年第4期6 郦伟《本土演进——惠州传统建筑近代化转型的主要路径》《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6期7 李强《惠州市健身俱乐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