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家族民族文化研究的回眸与展望

合集下载

从文化工业理论看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文化工业理论看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文化工业理论看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如今,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土家族文化也逐渐成为民族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工业理论的角度来看,土家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为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化工业理论强调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文化创意和文化传播为核心竞争力,以盈利为目标的产业。

土家族文化因其独特性和魅力而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土家族的传统舞蹈、民间音乐、手工艺等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市场潜力,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土家族的文化产业可以进一步发展,包括旅游、手工艺品、文化演艺等方面,从而为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文化工业理论强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意和创新。

土家族文化的传统虽然源远流长,但在现代社会仍然需要创新和更新。

通过文化工业的理念,可以将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文化创意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可以将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和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更适合现代审美和生活方式的产品;可以将土家族的传统民俗活动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出更具吸引力和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土家族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关注和认可土家族的文化,从而推动土家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工业理论注重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土家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类型,而是应该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

土家族文化产业可以涵盖各个方面,包括文化创意、文化传媒、文化旅游、文化教育等,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体系。

土家族文化产业也应该包容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既可以是古老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是现代的时尚文化,既可以是当地的民间文化,也可以是国际的流行文化。

只有在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基础上,土家族文化产业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和服务于不同的人群,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全球文化产业的竞争中。

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湘西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文化。

其中,土家族文化作为湘西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特色,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湘西地区的文化和传统习俗面临严重的冲击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西土家族文化,必须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为培养和传承湘西土家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供智力支持。

因此,开展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研究,既有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也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这有助于推动湘西地区的文化发展和传承,同时也可以丰富我国的文化资源,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研究的目的:通过深入挖掘和开发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为湘西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支持。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对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分析研究其类型和类别。

2、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湘西土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技艺、宗教信仰、民间故事、习俗等方面。

3、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分析研究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途径,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

4、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与教育教学的结合。

探讨如何将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如何利用其进行教育教学,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支持。

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历史、流传情况、特点和研究现状等。

2、实地调查法。

在进行研究时,将前往湘西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详细了解湘西土家族文化德育资源的情况,包括其流传方式、保护和利用情况等。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报告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报告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报告一恩施州民族文化事业取得的成效“十一五”期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州为目标,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基层文体惠民工程建设,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精心实施文艺精品创作,规范开展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都取得较大的成绩。

(一)文化产业得到初步发展受益于国家和湖北省的民族文化政策,近年来恩施州的民族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是新闻出版规模逐渐扩大,全州现有公开出版发行报刊7家、内部资料37种,年均批准出版内部图书63种。

二是演艺业稳步发展,恩施州民族地区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演出机构4个,民间职业剧团5个,个体演出人员101人。

三是民族工艺制造业发展较快,2009年工艺制造业全州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3871万元,上缴利税340万元,规模以下企业年产值达1720万元,上缴利税247万元。

四是注重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2009年全州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目前,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为主体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正在形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成效显著;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初具规模。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完善,全州专业艺术团体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仅2008年就送戏下乡1129场,观众达150.58万人。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参与面不断扩大,出现了社区、企业、乡村以及城乡居民自办文化的热潮,仅农民文艺宣传队就有512支。

(三)有关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初步建立2003年和2009年,恩施州分别颁布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使恩施州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法律依据。

在政策方面,2006年,恩施州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将相关内容写进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土家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土家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土家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作者:杨竹西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年第06期摘要:土家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极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湘西芙蓉镇作为一座土家族人聚居的古镇,具有深厚的土家族文化底蕴。

对芙蓉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土家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与推广进行研究,以现代化的眼光分析当前芙蓉镇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促进湘西的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以及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旅游开发;芙蓉镇一、土家族文化背景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长久以来,土家族世世代代在武陵山区繁衍生息,却被人们当成苗族的一支。

1957年,土家族被确认为一个单一少数民族,但由于湘西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造成交通闭塞,信息交流不方便,使土家族一直不被人们所了解。

直至新时代,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高铁、飞机的开通,让人们更容易来到湘西这片土地,土家族特色文化便也逐渐被大家了解。

其中,湘西芙蓉镇的土家族特色文化旅游,更是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很多传统古镇初期只注重了商业建设,忽略了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发展,直接导致了古镇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也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芙蓉镇作为一座土家族传统古镇,拥有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艺术价值高、保存较为完整、历史考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高等优势。

但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芙蓉镇的传统土家文化也难以避免现代文化的冲击,在文化宣传、文化旅游开发、资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

因此,芙蓉镇旅游开发需要在保护和传承传统土家特色民族文化中进行现代化发展,土家族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才能走向新的成功。

二、土家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劣势(一)旅游宣传缺少文化吸引力芙蓉镇在过去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有学者指出,芙蓉镇“没有提炼出体现当地旅游产品特色的宣传口号”是重要原因之一。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

作为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土家族继承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习俗、语言、音乐、舞蹈、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族人民珍视的文化资产,也是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淡化和人口迁移等现象使得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断代传承的危险;另一方面,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数字化威胁着其传承和保护。

因此,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保护和传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分析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深入探讨现代化进程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2.探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承的策略和途径,具体包括社区参与、科技手段和文化产业等方面;3.研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制度,探讨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4.总结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和启示,为其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本研究旨在为保护和传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丰富做出积极贡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探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及现状分析;2.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承的策略和途径;3.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4.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土家族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

土家族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

土家族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土家族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摘要: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长久留存甚至向外传播,关键在于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潘家湾民族乡作为宜昌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土家文化传承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要实现民族乡土家族文化的动态传承,必须要让乡民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土家族;动态传承;使用与满足;文化传播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地处宜都西部山区,2000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是宜昌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全乡面积147.5平方公里,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

土家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民间故事、山歌、民歌、谚语、吹打乐、薅草锣鼓、跳丧舞等数十种,这些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一、潘家湾土家族乡的文化资源概况文化建设情况1.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站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余平方米,共投入维修资金20万元。

现已建成集办公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活动室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效劳点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站。

2.民俗文化节博物馆博物馆于2021年建成,展出实物300余件,反映土家民族文化传承50余幅和文字资料,重点包括土家民居、土家源流、岁时节令、人生礼俗、生产生活、建设开展、情景互动、影视观摩8个局部。

2021年和2021年又先后投资20余万元对三楼互动局部进行了全面的提档升级。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潘家湾烈士陵园陵园位于将军山村六组,陵园平面呈圆首碑形,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现已成为潘家湾土家族乡人民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荣耀传统的德育教育基地。

2.吕家坳村――组石碑墓葬为吕新章、吕杜氏夫妻合葬墓,墓葬呈边长为4.5米的正方形,墓向为150°。

墓葬四周有围石,墓碑保存较好。

墓碑为四柱三间,宽2.65米,通高4.04米。

3.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干打垒三层平房位于吕家坳村,皆为邓家所建,老屋建筑年代不详,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现保存有二个天井,其外观保存完好,内部有农户居住,变动较大。

从文化工业理论看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文化工业理论看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文化工业理论看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重庆、贵州等地。

土家族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艺术传统,其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民间戏剧等都具有独特的特色,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可以从文化工业理论角度加以分析。

文化工业理论认为,文化产业是一种将创造性的艺术、传统文化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的产业形态,是以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为核心的产业活动。

在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一方面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挖掘和开发土家族的文化资源。

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如土家族传统舞蹈、“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活动,都是民族文化宝贵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让土家族的文化更好地得以传播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

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要注重创新和市场导向。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浓厚的民间民族特色,但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挑战。

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产业应具有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开创出具有现代审美观念和市场竞争力的土家族文化产品。

可以开发土家族主题的电影、电视剧、音乐专辑等,将土家族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娱乐产业中,以满足现代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还需要注重产业链的建设和产业机构的完善。

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从文化创意、制作、推广到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注重培育和壮大相关从业人员的队伍,建立起统一的产业标准和规范,完善相关产业机构的运作和管理,以实现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应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市场导向以及产业链条和机构建设等方面加以推进。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充分重视和落实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土家族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从文化工业理论看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文化工业理论看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文化工业理论看土家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土家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

土家族拥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如土家歌舞、土家饮食、土家建筑等,这些文化元素可以成为土家族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文化工业理论认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核心的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土家族可以通过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保护、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目标。

土家族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土家族的歌舞、饮食、建筑等文化元素可以被开发为文化产品,如土家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等,可以成为游客购买的纪念品。

土家族的传统歌舞可以被打造成演出项目,吸引游客观赏。

土家族特色的饮食可以成为文化餐饮的主要内容。

土家族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文化教育和培训服务,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可以通过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土家族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土家族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土家族的农村经济转型,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土家族可以利用文化产业,推动当地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可以促进土家族的文化保护和民族团结。

土家族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提高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土家族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土家族文化,避免文化的消失和流失。

土家族的文化产业也可以成为土家族人民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因素,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土家族民族文化研究的回眸与展望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论文发表的年份、作者及作者单位、发表期刊、关键词、主题等,对我国土家族文化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综述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形成于唐末,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土家族民族成份得到了确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恢复。

土家族是我国唯一的不靠边境的少数民族,聚居在古往今来各种文化交汇沉积带的中心湘鄂川渝黔地区,它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

土家族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中贡献了自己,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羁縻时期(唐宋)、土司时期(元至清初)、改土归流至辛亥革命时期(1735-1911年)、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191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五大阶段[1][2]。

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得到正式认定,土家族人的民族身份得到恢复,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发扬光大,广大民族学和社会学大家、学者对其的关注日益增强,其研究成果丰硕。

1 研究数据来源及方法步骤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为文献来源,以“关键词”为检索项,“土家族文化”或“土家文化”为检索词,模糊匹配,不设时间限制进行全面检索(检索时间为2011年9月7日),共得到文献1080篇,为了提高文献的准确度,对所检索的文献进行人工分析,剔除通知、广告、书评、目录索引、征稿启事和重复相同的论文等后的文献数据为分析数据,共有统计分析论文918篇。

对这些论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的统计分析法、主题内容分析方法等对论文的年代、作者、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总结我国土家族文化研究文献的分布特点和研究现状,为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信息借鉴,以资能促进土家族文化及其研究的更好地发展。

2 统计结果与分析2.1 土家族文化研究论文发表年份及其分析通过对cnki收录的关于“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文献统计,我国土家族文化研究最早开始进行专题研究的是彭南均先生,分别于1982年和1984年对土家族情歌的探析,1986年相继有2篇,1987-1989年三年每年均有有3篇。

从1990年开始关于“土家族文化”专题的研究论文产出呈现了快速增长,尤其是2006年以后,增长幅度更大,一直持续现在。

由于检索时间截止2011年9月7日,因此2011年的论文数不能说明其研究论文下降(详见表1)。

从表1可见,关于土家族文化研究基本上始于土家族这个民族得到国家正式认定后,20世纪80年代关于土家族文化研究逐渐形成热潮,而到20世纪90年代可以称得上是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关于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进入21世纪,更是得到相关专家、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成为了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2.2 土家族文化研究的作者统计及分析918篇论文共有作者869人,其中,第一作者646人,合作作者223人。

从论文合作情况看,共有合著论文216篇,占论文总量的23.53%;从个人发表论文数量上看,发文超过10篇4人,发文5篇以上(含5篇)的作者19人,占作者总数的2.18%,发表论文3篇以上(含3篇)54人,占作者总数的6.19%;发表论文2篇以上(含2篇)的作者有156人,占作者总数的17.87%,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717人,占作者总数的82.13%。

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中最低产作者所发表论文数量等于最高产作者所发表的论文的平方根的0.749倍[3],即m=0.749(nmax)0.5,m=0.749*(18)0.5≈3,因此,本文统计数据中发文3篇以上(含3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

(详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 54位核心作者所共发表论文273篇,占论文总量的29.74%,他们应该就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核心作者;从核心作者群可见,其中陈正慧、曹毅、谢亚平、段超、谭志满等发文均在10篇以上,他们均为中国南少民族研究中心和湖北民族学院土家族研究中心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等,长期关注和从事土家族及土家族文化研究,其余各位作者也大都是各地民族研究所、民族院校等单位的工作者,对土家族文化都有着不解的缘,他们既是土家族文化的研究者,更是土家族文化传播和传承者。

表2还显示出这些核心作者的合作情况,54位多产作者中有35位都有合作成果,合作率为64.81%,其合作率远高于国内人文社会科学1990至1999年的论文合作率14.07%[4],这一结果表明,土家族文化研究虽以个体分散为主,但逐步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研究群体,其合作氛围正在形成,且合作团队也正向较好状态发展。

从总体情况看,关于土家族文化研究的作者数量较大,研究骨干核心队伍基本形成,研究成果也具有广泛性,不少研究者。

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多产作者数量偏少,大多数作者对土家族文化的研究才刚进行尝试便终止;缺少连续、持续深入性地研究;其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仍有待提高和加强。

2.3 论文作者地域和机构统计与分析对646位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和工作机构进行统计,明确研究者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机构中的分布及相关地区和机构的研究状况。

本文由于统计时没有限定时间跨度,以前发文要求不规范,有70位作者机构单位和地区无法统计。

2.3.1 作者机构类型。

作者所属的机构类型有多种,主要为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文化馆、博物馆等,本文鉴于是对土家族文化研究文献的分析,专把各级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宗委)进行单列。

据统计可见,其论文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且不同的机构发表论文的数量也各不相同。

(见表3)从表3可看出,土家族文化的主要研究群体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占第一作者总数的78.2%,且发文总量占论文总量的79.8%。

这一结果表明,高等院校、科研院校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主力军,且这些高等院校中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占主导力量。

2.3.2 作者地区分布。

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状况可以反映各地区研究状况。

本文对646位第一作者中提供了详细地区分布的579位作者的地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

(见表4)由表4可见,论文作者涉及全国18省区,但主要集中分布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北京等地区,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北京等地区作者占到94.3%,北京地区主要是中央民族大学和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如果除开北京地区外,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这五个省区作者数达统计总数的87.9%。

这一结果说明,一方面,土家族文化研究者主要分布在土家族聚居地,对土家族文化进行研究的主要人群是土家族的本土人士;另一方面,土家族文化在全国各地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引发全国众多的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专家和学者对土家族文化的研究的高度关注。

2.4 论文发表的期刊统计与分析对刊载918篇论文的期刊进行统计,918篇论文分别刊载于313种期刊上,其中发文数10篇(含10篇)以上的14种,发文数量为404篇,占全部论文的44.01%,发文量在5篇(含5篇)的33种,发文数量为513篇,占全部论文的55.88%。

发文3篇(含3篇)的期刊有65种,发文数量为619篇,占全部论文的67.43%,而发文2篇的期刊共有51种,102篇,发表1篇论文的期刊197种,发文197篇。

(详见表5)由表5可见,关于土家族文化研究的论文发表期刊分布既分散又相对集中,且以土家族聚居地湖北、湖南、贵州、重庆等地区的学术期刊居中多,这也充分说明了发文在5篇以上的期刊基本上构成了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核心期刊群。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的文献区域描述原理,我们将关于土家族文化研究的论文分成4个区,1区为发表论文18篇(含18篇)的期刊,2区为发表论文5-17篇的期刊,3区为发表论文2-4篇的期刊,4区为发表论文1篇的期刊。

(详见表6)由表6可见,四个区中的论文数量和期刊种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相关各区期刊种数基本成比例,其公比约为3。

各区论文数量基本相当。

通过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关于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核心基本分布于1区和2区,也是说发表论文在5篇以上的期刊为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核心期刊。

2.5 论文基金资助情况统计分析基金项目或资助课题,一般都是代表该学科领域的新趋势、新动向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基金论文反映的学术研究的背景和质量,往往具有极强的新颖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918篇论文中有各级各类基金项目或课题支助的论文157篇,占统计论文总数的17.16%。

还有部分论文得于两项或两项以上项目基金支助。

从表7基金资助情况表可以看出,基金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民宗委、教育部和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和教育厅的项目及高校的研究课题。

其中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国家部委等项目资助论文45篇,占基金资助论文总的28.66%,省级社科基金项目资助论文25篇,占基金资助论文总的15.92%,民宗委系统基金项目资助论文13篇,占基金资助论文总的8.28%,教育部、教育厅基金项目资助论文57篇,占基金资助论文总的36.31%,各高校研究项目、课题资助论文23篇,占基金资助论文总的14.65%。

说明国家对土家族研究是非常重视,得到了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大力,引起广大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同时,作为土家族居聚地的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省市对土家族及土家族文化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土家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6 论文主题及研究情况统计分析对统计论文的主题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明确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是揭示论文主题内容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主要对作者提供标引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以明确作者描述的内容主题。

通过对918篇论文作者标引的5886个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去掉重复词后共计2830个。

在对同义词或指代相同的关键词(如“恩施州”与“恩施自治州”、“毛古斯”与“茅谷斯”、“摆手舞”与“舍巴日”等)合并后,统计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含10次)的关键词共有62个。

见表8。

由表8可见,作者提供的关键词极为分散,有的关键词极为不准确,可见研究论文内容的主题涉及土家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尽管如此,其中的高频词显示仍可见其主题分布情况,在土家族文化研究中对土家族的摆手歌舞、土家织锦、土家语、吊脚楼、白虎图腾崇拜等是研究的热门问题,而对梯玛文化、巫术文化、哭嫁歌、跳丧、毛古斯、傩戏、祖先崇拜、原始宗教等都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总之,从土家族文化研究论文的主题统计分析来看,很多文章都有一篇论文多个主题现象出现,为此,笔者通过对918篇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且多主题论文根据其重点将归入一类,将其主题归纳为13类(见表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