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美国对中国出口货物情况

合集下载

2012年中国经济的大幅下滑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病彻底暴露

2012年中国经济的大幅下滑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病彻底暴露

2012年中国经济的大幅下滑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病彻底暴露,尽管有“小四万亿”投资计划之称的铁路大规模投资拉动,中国经济也仅在四季度有一个回光返照,经济下行仍难以阻止。

伴随经济调整,中国钢铁产业可能彻底结束了过去十几年的繁荣期,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2012年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铁生产企业利润仅有15.8亿元,较前一年的875亿元,大幅下滑98%。

鞍钢、马钢、山东钢铁、华菱钢铁、安钢、韶钢……等等一大批钢企连续出现巨亏,反映出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困境极其严峻。

图一:大中型钢企利润变化一、二次大战以后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从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当前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困境较当时的主要产钢国的境遇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那些国家的钢铁产业面貌或将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中国钢铁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上世纪四十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各个国家重建需求的带动下,世界钢铁工业进入了一个长达30年的繁荣期,在此期间,全球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到六十年代各主要产钢国钢铁产量更是大幅跃升,日本钢铁工业异军突起,实现飞跃,并成为世界钢铁强国,到1973年欧美日等主要产钢国的钢产量均达到历史顶峰。

图二:主要产钢国粗钢产量变化然而,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彻底结束了世界钢铁工业的繁荣。

战争是短暂的,也以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然而,阿拉伯国家并不甘心失败,他们拿起石油武器,开始以经济手段来对付欧美等强国。

在战争失败之际,欧佩克组织一致决定大幅缩减石油产量,将石油价格由3美元/桶上涨到5美元/桶,到1974年初,又将石油价格暴涨到12美元/桶,引发严重的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又进而演变成世界性经济危机。

伴随能源供应的减少以及价格的狂飙,欧美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到严重伤害,钢铁、汽车、化工等大量企业因缺乏能源而大幅减产、停产,失业率开始大幅攀升,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创出9%的历史高点,1982年再达到10.8%。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2012年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2012年

2012年中国外贸发展形势不 容乐观
从国际看,近期世界经济出现 好的迹象,但持续复苏的制约因 素依然较多。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运行出现一些积极迹象,美国、 日本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就业、消费和工业生产有所 回暖,欧债危机得到一定程度控制,新兴经济体促进 经济增长政策力度加强。 但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 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发展,世界经济总体增长乏力 的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复苏仍然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 的过程。

注:东部十一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 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八省市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 西、 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包括 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 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三)进口综合效应显现,贸易 平衡状况继续改善

近年来,中国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 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 利化,不断加大进口促进政策力度,搭建更多平台拓宽进 口渠道,促进贸易平衡发展,切实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 衡和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随着促进进口各项政策措施的 稳步落实及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原油、铁矿砂、纸浆、 天然橡胶等产品进口数量都不同程度增长,缓解了国内能 源资源的紧缺状况。此外,汽车、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 部件及部分消费品进口也不断增加。全年贸易顺差1551亿 美元,下降14.5%。外贸顺差规模连续三年下降,占中国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3.9%、2010年的3.1%降 至2.1%。
(二)中国对欧出口负增长,与 新兴市场贸易增长较快

受欧债危机久拖不决、市场需求萎缩影响,中国 对欧盟出口增速从去年三季度 的18.2%回落到四季度 6.5%,一季度对欧盟出口则下降了1.8%,其中对意 大利下降29.4%,对德国下降2.9%。对美、日出口总 体稳定,分别增长12.8%和10.3%,高于整体出口增 幅5.2和2.7个百分点。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积极推 进,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仍然较快,与金砖 国家贸易额同比增长14%,其中出口增长8.8%,进口 增长18.2%;与东盟贸易额增长9.2%,东盟作为中国 第三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012-2013年中国出口货物受到反倾销调查的案例

2012-2013年中国出口货物受到反倾销调查的案例

20122012年2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对中国出口至欧洲的陶瓷餐具及厨房用具发起反倾销调查,被称为“陶瓷史上最大反倾销案”。

(据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我国出口欧盟厨餐具累计金额超7亿美元。

据了解,此前欧盟曾对我国出口的建筑陶瓷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我国每年出口欧盟建筑陶瓷金额约为3亿美元,只占出口建筑陶瓷总金额的1%左右,对国内建陶出口影响并不十分明显。

而日用陶瓷则对海外市场依赖较大,约占我国出口总量的11%,预计将有2000多家企业会受到波及。

此次欧盟之所以考虑对我国日用陶瓷发起反倾销调查,与我国日用陶瓷在欧盟市场占有率过高有关。

据悉,目前,我国已经是日用陶瓷第一大生产国,产量约占全世界70%。

而从多家出口欧盟日用陶瓷企业获悉,我国日用陶瓷在欧盟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五成,是欧盟日用陶瓷第一大进口国。

此前由于欧盟对我国出口陶瓷砖企业征收最高达69.7%的惩罚性关税,且有效期长达5年,并可视情况延长。

在反倾销压力下,我国对相关地区市场出口出现大幅下滑。

佛山海关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1-10月,受反倾销措施的影响,佛山对欧盟出口瓷砖2685万平方米,价值1.6亿美元,量、值分别骤降24.4%和20.1%.)2月16日,欧委会发布公告,宣布对中国出口至欧的玛钢管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2012年3月21日,美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不锈钢拉制水槽发起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

该案由美国Elkay公司代表美国内产业于3月1日提出立案申请,不锈钢拉制水槽美国海关税则号:7324.10.0000。

据美方统计,2011年中国向美出口涉案产品金额约为1.18亿美元。

根据美国有关法律规定,美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2012年4月16日前后做出本案损害调查的初裁。

2012年4月5日,加拿大国内产业向加边境服务署提出申请,要求对原产或出口自中国的钢管桩产品(Certain Steel Piling Pipe)启动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国际收支是指对一国(或独立的地区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是一个经济体对外经济交往的反映,通过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可以把握外汇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情况,进而了解一国的经济结构,为本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而对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可以直观的了解各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能够预测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和汇率变动,进而了解世界国际金融秩序。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美国作为传统发达国家、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和世界第一大债务国,两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相决定,也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集中反映。

本文通过对两国国际收支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探究其原因,进而提出了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国际收支结构、改变资本管制政策等措施,以期促进国际收支的均衡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中美国际收支变化的概况(一)中国国际收支变化的概况中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并呈现阶段性加速增长的态势。

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数据显示,1993年以前,中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交替出现,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基本形成。

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较快。

以金融危机爆发一年为例,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分别为3718亿美元和735亿美元,增长速度分别为46.8%和990%。

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增长有所波动,但基本上依然维持双顺差格局。

2014年,经常项目顺差2138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382亿美元。

就两大项目而言,总体上经常项目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要略大于资本与金融项目,这种现象在金融危机爆发前表现的尤其明显。

以2008为例,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分别占83%和17%。

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及应对举措

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及应对举措

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及应对举措作者:张继行张茜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35期摘要:外贸企业作为外向型企业,同时参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双重影响。

如何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采取合适的应对举措对于外贸企业尤为重要。

本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外贸企业现阶段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外贸企业经济环境外部需求融资约束一、中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外部需求乏力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速始终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各国经济未能得到有效恢复。

2016年7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该报告再次下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9%,新兴经济体增长41%。

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缺乏增长动力,市场需求偏弱,新兴经济体也面临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国际市场需求萎靡不振。

在全球经济放缓、需求萎靡的背景下,全球货物贸易的增长也在放缓。

2012年,发达国家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为2165万亿美元,相比2011年下降08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466万亿美元,相比2011年增长了456%。

2014年和2015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进出口贸易额的下跌:2015年,发达国家进出口贸易货物总额为1963万亿美元,相比2014年下跌了115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为1309万亿美元,相比2014年下跌了1273%。

此外,根据2016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前2个月全球71个经济体(出口总值占全球贸易总值90%)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5%,比2015年同期降幅进一步回落05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全球贸易增长低缓,势必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

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实施效果分析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实施效果分析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实施效果分析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作者:王丽娜来源:《对外经贸》2013年第09期[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内主张发展制造业、改变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的呼声日益高涨。

奥巴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再工业化。

2010—2012年,美国制造业出口增速高达22%,超过进口增速193%。

中美早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举措必然加剧中美贸易摩擦,增加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压力,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和就业,对此,我国应加大对核心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开拓多元化市场,同时激发国内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资。

[关键词]制造业回流;实施效果;成本差异[中图分类号] 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9-0007-03[作者简介]王丽娜(1975-),女,汉族,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务英语。

制造业回流是指跨国公司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国内转移的一种现象,它既包括将海外的工厂迁移回国,也包括在国内建设工厂,取代在海外建厂和采购的计划。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美国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领先者,制造业使美国保持了长期经济繁荣。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专业化以及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美国制造业受到严重挑战。

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制造业出口占世界的份额由5%增加到15%。

而且种类齐全,涵盖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重化工产品以及部分高科技产品。

与中国相比,美国制造业在21世纪最初10年失去了约500万就业岗位。

另外,近年来美国过度依赖金融、网络经济等虚拟经济,导致制造业萎缩。

美国政府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压力,提出了制造业回流计划,重塑以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一、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内容2009年以来,奥巴马政府正值金融危机恢复期,提出了重振本土制造业,也被称为“再工业化”进程。

比较2008年与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比较2008年与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比较2008年与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关于《比较2008年与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2008 年金融危机介绍金融危机爆发于2007 年8 月9 日,结束于2008 年9 月9日,又称信用危机、次贷危机。

在这场大规模、大范围的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有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这场危机一直持续到2009 年。

2008 年下半年源自美国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第二,房贷证券化。

第三,投资银行的异化。

第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第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第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就是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加速危机爆发的正是“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这六大环节环环相扣,其中某一环的跌倒,就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演变成波及全世界的金融风暴。

二、2012 年国际金融危机介绍2012 年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指欧债危机又称欧元危机,是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的导火索是2008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为解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2010 年 5 月欧盟与IMF 一致决定三年内向希腊政府提供1100 亿欧元贷款。

同时还建立了一项总额为7500 亿欧元的救助机制。

2010 年11 月,欧盟成员国又通过了总额为850 亿欧元的对爱尔兰的救助方案。

在2011 年7 月召开的欧洲峰会上,欧盟继续向希腊提供1000 亿欧元新融资,并一致决定在欧盟范围内适当采取官方贷款展期、允许私人机构自愿参与等办法,力争稳定欧洲的金融秩序。

这些措施在稳定市场情绪上是暂时的,治标不治本。

欧债危机形成的因素很多,既有世界发达经济体发展时间过长导致内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客观因素,也有欧元区各国货币和财政制度不协调、国家福利过高等体制机制因素,另外过度利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等短期政策也是因素之一。

三、二者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一)2008 年金融危机与2012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的影响如图1 所示,2008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期经历的变化过程为从升值预期减弱,到贬值预期出现。

《2012年经济形势综述及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报告》

《2012年经济形势综述及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报告》

2012年经济形势综述及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报告一、2012年经济形势综述(一)世界:全球经济放缓趋势明显,各主要经济体呈现不同特点2012年发达经济体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失业率显著高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虽然美国经济出现积极信号,但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问题依然突出;日本经济持续恶化,已经陷入衰退境地;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继续深化,失业率高企,消费者信心指数减弱,经济陷入二次衰退;新兴经济体均表现出增长放缓或低位运行的特征,同时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稳增长、防通胀和调结构“三面夹击”等诸多风险和挑战。

1、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日本和欧元区国家经济陷入衰退(1)美国经济维持低速增长,经济出现复苏迹象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GDP增长回升至2%,比第二季度上升了0.5个百分点,在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后出现反弹。

就业形势和制造业PMI逐步改善,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仍需警惕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不断增加带来的巨大威胁。

(2)受内需不足,外需大幅下滑影响,日本经济衰退迹象明显2012年第三季度日本GDP持续负增长,增速为-3.5%,比第二季度下降了3.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继续呈大幅下滑趋势。

2012年12月日本制造业PMI指数为45%,连续7个月位于50的荣枯分水岭之下,并呈下滑趋势,全球经济疲弱持续打压日本出口和工业生产。

(3)欧洲债务危机持续恶化,欧元区失业率再创新高,经济出现自2009年来的第二次衰退2012年第三年季度欧元区GDP环比萎缩0.1%,连续第二个季度萎缩,宣告该地区经济陷入衰退,这是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出现衰退。

2012年11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再创新高,达到了11.8%,与10月份相比提高0.1个百分点,已连续19个月呈上升势头,值得注意的是,25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依然远高于平均水平,已高达24.4%,这表明随着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及金融市场动荡,就业形势趋于恶化。

2012年12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为46.1%,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已连续17个月位于50枯荣线以下,说明欧盟经济衰退迹象明显,前景堪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美国对华货物出口概况
一、2012年美国货物贸易概况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2年美国货物进出口额为38218.5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3.6%。

其中,出口15464.6亿美元,增长4.5%;进口22753.9亿美元,增长3.1%。

贸易逆差7289.4亿美元,增长0.2%。

分国别(地区)看,2012年美国对加拿大、欧盟27国、墨西哥、中国和日本的出口额分别占其出口总额的18.9%、17.2%、14.0%、7.2%和4.5%,其中对欧盟出口下降1.2%,对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日本的出口增长3.9%、9.1%、6.4%和6.6%;自中国、欧盟27国、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的进口额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8.7%、16.7%、14.3%、12.2%和6.4%,分别增长6.6%、3.4%、2.8%、5.6%和13.6%。

美国前四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依次是中国、日本、墨西哥和德国,2012年逆差额分别为3150.5亿美元、763.4亿美元、613.2亿美元和597.4亿美元,墨西哥下降4.9%,中国、日本和德国增长6.7%、20.8%和20.7%。

美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分别为320.4亿美元和216.7亿美元,香港顺差额与上年同期持平,澳大利亚增长25.3%。

分商品看,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和矿产品是美国的主要出口商品,2012年出口额分别为3772.3亿美元、2445.7亿美元、1626.9亿美元和1471.9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额的24.4%、15.8%、10.5%和9.5%,增长3.4%、14.6%、1.2%和4.9%。

在机电产品中,机械设备出口2151.7亿美元,增长4.7%;电机和电气产品出口1620.7亿美元,增长1.8%。

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运输设备是美国的前三大类进口商品,2012年进口5990.9亿美元、4313.9亿美元和2680.4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26.3%、19.0%和11.8%,矿产品下降6.4%,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增长5.8%和18.0%。

在机电产品中,机械设备进口3075.5亿美元,增长6.9%;电机和电气产品进口2915.4亿美元,增长4.7%。

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纺织品及原料等也是美国的重要进口产品。

运输设备进口增长较快,主要为其中的车辆及零附件进口2400.3亿美元,增长18.5%所致。

二、2012年中美双边贸易概况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2年美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5362.3亿美元,增长6.5%。

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105.9亿美元,增长6.4%;自中国进口4256.4亿美元,增长6.6%。

美方贸易逆差3150.5亿美元,增长6.7%。

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植物产品和运输设备,2012年出口212.2亿美元、174.4亿美元和155.5亿美元,占美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9.2%、15.8%和14.1%,其中机电产品出口下降5.0%,植物产品和运输设备出口增长43.0%和17.0%。

植物产品增速较快,主要原因是其中的油籽和子仁出口152.4亿美元,增长42.6%。

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2012年进口额2098.3亿美元,占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9.3%,增长8.4%。

其中,电机和电气产品进口1107.1亿美元,增长12.2%;机械设备进口991.2亿美元,增长4.5%。

家具玩具、纺织品及原料和贱金属及制品分别居美国自中国进口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位大类商品,进口额分别为468.0亿美元、392.9亿美元和211.3亿美元,占美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1.0%、9.2%和5.0%,增长3.5%、0.1%和6.7%。

中国的家具玩具、鞋靴伞等轻工产品和皮革制品箱包占美国进口市场的61.2%、72.8%和64.7%,具有绝对竞争优势,中国产品的主要竞争者来自墨西哥、越南和意大利等国家。

中国是美国纺织品及原料的首要来源地,占其进口总额的38.0%,而其他国家占比均不超过10%。

在机电产品的进口中,中国也居美国进口来源的首位,占该产品进口市场份额的35.0%,居第二位的墨西哥占比为16.6%。

表1 美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
(2012年1-12月)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表2 美国主要出口商品构成(章)
(2012年1-12月)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表3 美国主要出口商品构成(类)
(2012年1-12月)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表4 美国五大类出口商品的国别/地区构成
(2012年1-12月)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表5 美国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章)
(2012年1-12月)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表6 美国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类)
(2012年1-12月)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