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审美观照
园林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观照

情 。l 蕴含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自然和中国园林诗乃是一脉相承。 ”_ 3 古代 园林诗词不仅为园林提供意境依据 , 也使得 园林建筑成为园林诗的一个文化表现的现实载体 。 我国古代诗人善于抓住园林空 间景观的特色 , 结合人生经历 、 理想情趣 和历史传统等给予高度概括。 例
2 1 年 5月 01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 )
Junl f u e U i rt(hlsp yadS c l c n e o ra o b i nv sy P i oh n oi i c ) H ei o aS e
Ma , 0 1 y 2 1 Vo .8 No3 1 . 3
如王维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纯烟6922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6828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6828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131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1313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人户寻幽人13329等可以说馥郁的花木景观美在园林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个性与自然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统一透出了植物的色美形美香美充分展示了植物景观的文学气息
[ 收稿 日期 ] 0 0 0 — 0 2 1— 5 1 [ 基金项 目] 教育部 2 0 0 6年人文社会科 学规划课题资助项 目:6D 20 2 0 J 7 0 0
[ 作者简介 ] 王春 (90 )女 , 17- , 湖北武汉人 , 圳职业技术 学院人文学 院副教授 , 深 主要从 事文学评论 与人文素质教 育
第 3 8卷 第 3 期
园林诗对 中国古典 园林 的审美观照
王 春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 院 , 广东 深圳 5 8 5 ) 10 5
[ 摘
要 ]中国古代 园林诗 与古典 园林相伴 相随 了二 千 多年 , 二者在 “ 情景 交融 ” 中相 汇 , 在相 互观照 中不断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一、引言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并分析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二、审美观在古代诗词中的体现1.纯朴自然:许多古代诗人倾向于描写自然景色和物象,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纯朴之美的追求。
2.婉约秀丽:有些古代女性作家更注重细腻和温婉的情感表达,她们的作品常带有柔美和委婉之风格。
3.豪放奔放:部分男性作家则更倾向于抒发豪情壮志,追求行云流水般的豪放气概。
三、价值观在古代诗词中的体现1.忠孝节义:在很多古代诗歌中,忠孝节义被奉为最高道德准则,许多作品赞颂英雄人物以及传统伦理观念。
2.爱国志向:许多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自豪感,他们用激昂的词句来歌颂祖国的山河和人民。
3.忧国忧民:一些诗人关注社会问题,用批判性的诗作揭示社会弊端,并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怀。
四、古代诗词对当今社会的影响1.传承经典: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通过教育和媒体传播,使得现代人能够接触、学习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2.塑造审美情趣:古代诗词中丰富而独特的审美观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个体对美的欣赏能力。
3.弘扬价值理念:古代诗词中蕴含着崇高价值观,可以引导当代人追求真善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五、总结中国古代诗词在审美观与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体现出纯朴自然、婉约秀丽和豪放奔放等审美观,还弘扬了忠孝节义、爱国志向和社会关怀等价值观。
这些古代诗词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传承经典、塑造审美情趣和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使其继续在当代文化中发光发热。
古代诗词与审美体验探索作品中的美感追求与审美观念

古代诗词与审美体验探索作品中的美感追求与审美观念自古以来,古代诗词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古代文人审美追求与审美观念的重要表现。
古代诗词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感追求,这些美感追求与审美观念的探索,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取向。
古人在书写诗词作品时,常常以山水、花鸟、人情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为题材,通过对这些题材的描绘,营造出独特的美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表达了登高远眺、豁达胸怀的情感,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则以描绘江南水乡的悠闲、宁静为主题,表达了恬淡清雅、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追求自然美的情感和境界。
古代诗词作品中的美感追求还体现在对情感的独特表达上。
古人常常通过对爱情、离别、怀古等情感主题的描写,展现出深沉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
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中,他以月光为背景,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思念之情,既抒发了个人情感,又引发了读者对人情离别的思索与共鸣。
这种对情感的独特表达,使古代诗词作品更具有共情力和触动力。
除了对自然美和情感的追求外,古代诗词也常常探讨人生哲理与人生价值观。
通过对人生的反思与思考,古代文人试图寻找生命的奥秘与意义,为人生添加更深层次的意蕴。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他通过登高远望,陷入对人生沧桑与命运无常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忧患意识。
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使古代诗词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哲学性,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与美感追求相辅相成的是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
古代文人不仅关注作品中的美感表达,也注重审美的方法与观点。
他们以内心感悟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导向,通过艺术形式和技巧的运用,达到审美的境界。
例如杜牧在《秋夕》中运用描写细腻的手法,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郁闷之情。
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强调情感共鸣与审美共通,打破时空的约束,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艺术价值。
论析《荷塘月色》“刹那间”的审美观照与美人意象

论析《荷塘月色》“刹那间”的审美观照与美人意象作者:彭建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0年第11期经典文本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无比丰富与独特的内涵,从而给予了读者巨大的阐释空间和生成元素。
检索近些年对《荷塘月色》的解读主要有四个角度,其一,从思想情感方面去探寻“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缘由,从史料的角度还原当时作者身处的历史情境以及内在情感,阐释五四知识分子是“独处”还是“群居”的矛盾心境。
代表作有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语文学习》,1993年第12期),熊芳芳《朱自清为何“颇不宁静”——〈荷塘月色〉解读》(《名作欣赏》(上旬),2016年第5期)。
其二,从中国知识分子心灵栖息地的角度,对传统士大夫“桃花源”隐世情怀的承续。
比如姚敏勇《荷塘: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孙绍振先生对其大为赞赏,认为该文为“突破之作”。
近期一篇《荷塘月色,终抵不过那个“江南”——荷塘,并非知识分子的桃花源》(《语文教学之友》,2018年第7期)又从“荷塘月色”式的桃花源深入到了那个古典诗词世界里的“江南”。
这两篇的探寻方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三,转向朱自清个体心理现象与人生观的探究,比如“刹那主义”,如高远东《〈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2009年10月)。
其四,从伦理学的人性视角出发,其中孙绍振先生著名的论述《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这一切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1]现代文学散文史上的名篇《荷塘月色》经过一代又一代读者阐释与接受,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性质的经典篇章。
每当窥其妙境,文本寓意变得越来越丰厚而独特。
1927年7月的某夜,清华园,月光皎洁如水。
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观照

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摘要:谢灵运的诗以情感的方式摹山状水,重启诗歌的抒情性,再次体现出“人”的主体性。
把人的情感寄寓山水之间,一方面他们在有意寄托,另一方面又无意间不自觉的抒情。
这种不自觉的抒写,与作者的写作初衷是有距离的,这一距离恰是中国诗人思想境界、审美趣味的不自觉提升的高度。
他的诗中尚残留有玄言余绪,但仍不失清新自如,这也恰恰反映出这一时期审美转型的特点。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审美一谢诗产生的社会背景东晋时期,以王、谢为代表的高门士族,处于稳固的政治权力中心,他们的子弟,享有政治和经济的特权,平流进取,坐致公卿。
无仕途之忧,无生计之虑,整日空谈玄理,远离社会现实。
豪门世族南迁之后,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令他们惊异的生活方式,明山秀水的江南环境,改变着他们的心态。
他们仍然像西晋士人那样谈玄,但趣味起了变化;他们仍然纵乐,但已慢慢地有了节制;他们仍然追求风流潇洒,但已经趋于宁静优雅。
江南秀丽的山水滋润了士人情怀,他们由对玄理的追求慢慢转向审美追求。
明山秀水的自然景观则是这一转型的外部因素。
玄言的余绪影响到刘宋初期,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1](77)的人格美,人对自然的认识更为深刻。
此时,佛教的影响逐渐加大,士人以佛入玄,自然山水成为了体现玄学佛理的媒介。
佛学的兴盛与玄佛的合流,对山水文学的产生,起到了催化作用。
东晋末期,士族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出身寒门的武将,势力逐渐壮大,最终刘裕以“禅让”的方式代晋建宋。
士族的势力削弱了,影响缩小了。
一方面,他们在骨子里蔑视靠武力取得政权的刘氏皇族。
另一方面,他们又无奈的依附于这一新贵。
以上因素,致使刘宋时期士人精神、心态及审美情趣发生转型。
在这些因素中,精神的自由、自适是审美的内在先决条件。
谢灵运便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
在他身上即体现了士人精神向审美倾向的转变,又体现出士族势力的衰弱所带来的精神郁闷。
他出生于谢氏家族的鼎盛期,祖父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谢玄。
中国诗词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

中国诗词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艺术与审美观念。
从古代诗人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中国诗词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是深邃而广泛的,涵盖了对自然、人生、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审美表达。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诗歌和词是人们表达情感、倾诉思想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在他们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山水的描绘、对花鸟的赞美,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倾慕。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东亭》中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对江天、月亮的描绘,展现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钦佩。
其次,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观念还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情的感慨。
古代诗人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对爱情、友情的珍视。
在他们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生老病死、离别团聚的描写,展现了古代诗人对人生沧桑、情感纠葛的深刻体验。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表现了对秋夜寂寥的描绘,以及对爱情之美的赞美,展现出了古代诗人对人生与爱情的思考。
此外,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观念还体现了对情感的表达和对美的追求。
古代诗人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情感的抒发、对美的追求。
在他们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爱情、思乡、离别等情感的描述,展现了古代诗人对情感的表达和美的追求。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诗中表现了对离别之苦的抒发,以及对美好瞬间的追忆,展现出了古代诗人对情感和美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是丰富多彩的,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审美追求和体验。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美韵味和深刻内涵。
意境之美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观察

意境之美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观察意境之美: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观察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含蓄深远的意境以及运用韵律美妙的语言,古代诗人们创造出了无数旷世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观察,探讨其独特之美。
一、细腻入微的描写中国古代诗词以细腻入微的描写闻名,通过一家之言,倾诉出千家之情。
诗人们善于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以及内心情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床前明月光”一句,简单而质朴地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寂寥的夜晚景象,给人一种婉约而深沉的美感。
另外,古代诗词对于色彩和视觉感受的描绘也相当出色。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运用了一系列艳丽绚烂的形容词,如“青天白日旗亭亭”,“红日当头复何情”,将大自然的美景描绘得鲜活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含蓄深远的意境中国古代诗词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含蓄深远的意境。
诗人们通过寥寥数语,展示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往往用隐晦曲折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在思考和感悟之余,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学追求。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和生命流转的思索。
读者在阅读这首词时,不禁会被引发出一种哲学式的思考,进而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三、韵律美妙的语言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观察中,还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其韵律美妙的语言。
通过运用平仄、押韵等修辞手法,诗人们创造出了优美和谐的韵律,使诗词在朗读时能够产生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感。
杜牧的《秋夕》便是一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平仄的运用和工整的押韵,使整个诗句在流畅朗读时产生一种醉人之感。
总之,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含蓄深远的意境和韵律美妙的语言,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
从“散点透视”到“焦点透视”的转移

从“散点透视”到“焦点透视”的转移——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生成的最佳范式陈士部内容提要在古典诗词的凄婉哀伤之情的抒发有三种模式。
由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独特内涵的理论支撑,由于中国古典诗词悠久的“诗言志”、“诗缘情”诗学传统的陶养熏染,也由于中国古典诗词本身诗意逻辑的内在要求,从“散点透视”到“焦点透视”转移这种“卒章显其志”的文本样式,相对成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生成的最佳范式。
关键词“散点”“焦点”意境古典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儒家殷切的“忧世之怀”与道家深沉的“忧生之意”,融汇成中国古典诗词悲忧哀怨的精神血脉。
中国古典诗词这种忧郁悲戚基质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学理必然性。
哀伤、忧郁等具有超越性的审美情感往往是文艺创作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这种具有精神创伤性的心理体验是有益于文学创作的,“不满足、苦闷、压抑等心理体验之所以能成为文学创作的重大驱力,成为超越性意向的重要源泉,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这种体验的积郁性和内指性。
”[1]这种美学现象,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用两相对照的方式加以揭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说:“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哀吊》篇)。
刘勰的“哀吊”与韩愈的“唱和”显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难怪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文艺现象:创作主体焦虑、困厄之时,常常是艺术灵感闪现、文学创作活动萌发的先兆;或者说,在创作主体焦灼、困顿的情感体验中,往往同时隐伏着创作的冲动欲望,并孕育、诱发出向外表达的强烈心理诉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古典诗词所抒发的悲伤哀怨之情是如何由自然感性形态(生理-心理形态)转化为情感形态(精神-心理形态)进而定型为审美物化形态的?换句话说,它是如何把自然物象、心理意象转化为文本意义上的审美意象的?这里主要有三种诗词意境生成的审美范式:由“散点透视”到“焦点透视”的转移,即由景生情;“散点透视”的背后隐藏着“焦点透视”,即景中见情;由“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的伸展,即情中见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 深
英 国诗人雪莱 在 《 诗之 辩护 》中说 , “ 诗是 最快 乐最善 良的心灵 中最快 乐最 善 良的瞬 问之记 录 ” 。英 国诗人华兹华 斯在 《 抒情 歌谣集序言》 中也表 达了类 似 的说法 ,“ 诗是 强烈感 情 的 自然 流露” 诗 的对 象 ,“ 是真理 ” “ 是 一切 知识 的生命 和 它 的高 尚灵魂 ” , 诗 。 中国学者 张中行 在 《 诗词读 写丛 话》 中则说得更 为直 白 ,诗 词 就 是 以 精 练 的 富 于 音乐 性 的 语 言 “ 达 出 幽 表 微 情 意 ” 的 妙 手 。他 们 的 论 述 揭 示 了 诗 的 本 质 ,即 诗 要抒情 ,传达对 生命和灵魂 的体 悟和感动 。 诗人抒情 , 一般有 两种 方式 : 种是 直抒 胸臆 , 一 一 种 是 间 接 抒 情 。直 抒 胸 臆 , 人 将 强 烈 的感 情 毫 无 掩 诗 饰 地直接表 现 出来 。如 沈约 《 范安 成 》 “ 平 少 年 别 :生 日, 分手易前期 。及尔 同衰 暮 , 非复别 离时。勿言一 樽 酒 , 日难重持 。梦 中不识路 , 以慰相思 。 诗 中直 接 明 何 ” 表露 对朋友 的惜 别与思 念之 情 , 片真气 浮动 。此类 一 诗 歌在 古今 中外 的 诗 中不 少 , 而 , 之直 抒 胸臆 相 然 与 比, 诗歌更多 的是 采用间接抒情 。诗人借助事 、 、 、 物 景 境 含蓄地表 达感情 , 样 , 这 诗情 往往 显得 更沉 郁 , 更具 感染力 。借 事抒情 , 即叙事抒情 , 寓深情 于社会 人事叙 述之 中。如 《 诗经 ・ 周南 ・ 汉广》 “ :南有乔木 , 不可休 思 。 汉有游 女 , 可求 思 。汉 之广 矣 , 可 泳 思 。江之 永 不 不 矣, 不可方思 。通 过叙 述追求爱情不 得的事件 , ” 表达 了 企望难及 的怅惘之 情。应该 说 , 借事 抒情 在 诗歌 中运 用得非 常广 泛。借物 抒情 , 这种 方式 集 中地体 现在 咏 在不 同心境 的导引下 ,即使是 同一物象也会选 取不 同 的角度 ,形成 不同的意象 。因此 ,判 断一首古典 诗词 的境界的高下 ,关 键要 看它 能否创 造 出独 一无 二 的 、 不可再现 的意 象。在 中国文学史 上 ,不少文人 往往凭 借 某首诗词 中所塑造的一些意象 而闻名 ,人们 甚至 以 这些意象来称 呼他们 ,如贺铸 《 玉案》 试 问闲愁 青 :“ 都 几许 ?一 川 烟草 ,满 城风 絮 ,梅 子黄 时 雨。 ”人 皆 服 其工 ,士 大 夫谓 之 贺梅 子。又 时人 称 张先 为张 三 影 ,即因其词 中有 “ 云破月来 花 弄影 ” 娇柔 懒起 , 、“ 帘 压卷花影” 柳径无 人 ,堕风絮无影 ”等句 。值 得 、“ 注 意 的 是 ,在 诗 词 中 ,很 多 意 象 被 诗 人 频 繁 使 用 ,它 们 的意义就相对 固定下 来 ,具 有一 种文 化 象征 意义 。 如柳象 征送别 ,菊花象 征清高 ,梅花象 征高洁 ,鸿 雁 象征相 思 ,浮云象征小 人 ,美人芳草象 征贤人志士 等 等 。因此 ,对于这些传统 意象 ,就必须理 解这些意 象 背后 的文化象征意 义 ,这 对理解 诗 歌有 较 大 的帮助 。 当然 ,更 重要的是要理解 意象中所承 载的诗人 内在 的 思想感情 ,因为意象本 身就 是内在 的感情 与外在客 观 物象 的统一体 。 意境 ,是诗人择取 的意 象与诗人 内在 情感共 同营 造 的境界 氛围 。营造意境是 诗人抒发情感 不可缺少 的 手段 。解读 意境 ,就能把握诗人 的情感志 趣。如阮籍 《 咏怀》十七 :“ 独坐空堂上 ,谁 可与欢者 ?出 门临 永 路 ,不见行 车马 。登高望九 州 ,悠悠分 旷野。孤鸟 西 北飞 ,离兽 东 南下 。 日暮 思亲 友 ,晤言用 自写。 ”全 诗营造 了一 个行走坐卧均极无 聊落寞 的意境 ,将诗 人 落落寡合 、孤独苦 闷的心情 表现 出来 ,从 而反映 了诗 人 对 当 时 社 会 、 政 治 现 状 的 不 满 和 游 离 。如 黄 庭 坚 《 寄黄几 复》 “ 桃李 春 风一 杯酒 ,江 湖 葭雨 十 年灯 ” , 创造 了独特 的意境 。“ 桃李春风 ”与 “ 江湖夜雨 ” ,这 是 “ ”与 “ ” 的对 照 ,快 意 与 失 望 ,暂取 与久 乐 哀 别 ,往 日交 情 与当 前的 思念 ,都从 时 、地 、景 、事 、 情 的强 烈对 照 中表现 出来 ,令 人 寻 味: 。诗 的魅 无穷 力 ,很大部 分就来 自其 内涵 丰富多样 的意境。对意境 的把握 ,必 须通过联想和想象 ,而联想和 想象的基础 必须是有 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或感悟 ,能和古人沟 通,只有对 诗 人 当时 的生 活状况和心理状 态有一定 的了解 ,才能再 现诗词 中的意境 ,并结合 自己的情感体验 加以领会感 悟 。从 某 种 意义 上 说 ,读 古 人 诗词 ,实 际 上 是读 自
己。
物诗 中 , 如骆宾王《 在狱 咏蝉 》 “ :西陆蝉声 唱 , 南冠 客思
深 。不 堪 玄 鬓 影 , 对 白头 吟 。露 重 飞难 进 , 多 响 易 来 风 沉 。无 人 信 高 洁 , 为 表 予 心 ? 咏 蝉 实则 咏 己 , 现 自 准 ” 表 己遭谗被诬 的悲愤心情 。借 物抒情往往与借景抒 情交 织在一起 , 中寓 物。借景 抒情 是 间接抒 情 中最为 常 景 见 的方式 , 优秀 的诗词 , 往景语即情悟 , 往 寓情于景 , 寓 景于情 , 情景交融 。如 《 诗经 ・ 小雅 ・ 采薇》 “ 我往 矣 , :昔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雪 霏霏 。 写 出征 , 雨 ” 用杨 柳表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