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一)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照与美感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照与美感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照与美感表达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总是能够在读者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这种共鸣和共振不仅源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更深层次地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照和美感表达。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照与美感表达,从主题、叙事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题与美学观照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集中体现,也是美学观照的重要方面。

一个好的主题能够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人性的特点,以及社会现象的表象与本质。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主题集中在对人性的思考,探讨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命运与宿命的对立,以及对真理的追求等问题。

通过深入讨论这些主题,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对美学观照的独特见解。

二、叙事结构与美感表达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是将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融入美感表达的载体。

一个典型的叙事结构能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紧张感和情感共鸣,进而使其沉浸于作品的世界中。

例如,在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运用了回忆录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描绘了一个思想叛逆、直面现实却又无法适应社会的少年。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能够在情感上与其产生共鸣。

三、语言运用与美学观照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是美学观照和美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通过选用恰当的词语和语言风格,精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场景,以及表达思想情感。

例如,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和象征主义的语言,刻画了一个被社会与家庭压迫的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种语言运用,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助,体验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观照与美感表达在主题、叙事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得以体现。

通过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叙事结构和语言运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美学观照和美感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样的美学和审美观念。

这些观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强调内外兼修,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审美观念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更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这种观念体现在诗词、书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崇尚自然之美,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艺术家。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他们的笔下,自然被赋予了灵性和生命力。

这种审美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倡导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内心的宁静是达到审美境界的关键。

他们提倡心灵的宁静与专注,以便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和感受美的存在。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含蓄的色彩,表达出内心的宁静与深思。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还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中国古代文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音乐和舞蹈来表达对友情、爱情和家庭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审美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倡导人们互相尊重、关爱他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念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为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素材。

许多现代艺术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现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其次,在社会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最后,在个人成长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平静,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美和精神的境界。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与审美观念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人际关系和内心境界的追求。

第二章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第二章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第二章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旅 游审美思想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一)古代审美意识的形成与特点 (二)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 (三)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 (四)空灵为美的佛家美学思想
• 一、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很早就产生 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并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应用于 日常生活以及各种生产活动当中。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运用辩证的方法描 述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 大音”和“大象”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是无声的和 无形的,大美也是无形的。
• (二)道法自然 • 在老庄哲学中,“道”是自然规律。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处 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事物自身的存在方式, 任其自然的意思。
• 道家追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由、物我为一的审美境界。
• 三、佛家美学思想 • 佛教产生于公元6世纪前,创始人为释迦牟尼,
两汉之间佛入华土,主张“众生平等”、“有生 皆苦”,以“涅槃”为最高境界。
• 佛家认为世界形形色色的美都是虚幻的,即“色 即是空”,美也是如此,“美即是空”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与旅游审美 思想
• 涤除玄鉴,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杂念,保持内心的 虚静。只有保持虚静,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本源, 从而进入无我两忘的境界。
• 涤除玄鉴,具备虚静的审美心胸,才能观照宇宙 的本体。
• (四)物与神游
• 庄子“逍遥游”: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 之外。所谓逍遥游,就是自由,就是返归自然, 无拘无束,就是依照“道”的规律“无为而无不 为”,即摆脱了任何束缚的自由活动,进而达到 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
• 禅宗这种思维方式对我国美学产生很大影响。

从康德的审美理念到朱光潜的审美意象—论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

从康德的审美理念到朱光潜的审美意象—论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

12周婉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从康德的审美理念到朱光潜的审美意象【摘 要】 中西方美学并非像流行的美学观点所言的那样,“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而“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

两种美学表现上的不同,就“诗艺”而言,具体体现在二者所讨论的艺术主体的差异上。

中国古典绘画与诗歌中的艺术主体通常是双重主体,作品的创作者和创作对象在情境中互为主体。

这一点尤以中国古典艺术中对“意”的把握为甚,此种主客体的结合符合康德的“审美无利害”一说。

康德的“审美理念”在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中被译作“审美意象”,译者正是希望借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回应西方美学模仿论中所存在的问题—西方美学在进入鉴赏力判断之后,徘徊在二元对立的主客体之间迟迟未能处理的中间地带。

【关键词】 康德;朱光潜;艺术主体;审美理念;审美意象引言康德在进入《判断力批判》第二部分“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之前,曾在“鉴赏的方法论”中写道:“一个未来的时代将很难使那种典范成为多余的;因为它将会越来越不接近自然,并且最终如果不具有典范的持久的榜样,它就几乎不可能做到使自己获得这样一个概念,即幸运地把最高教养的合乎法则的强制性与感到这种教养的固有价值的自由本性的力量和正确性结合在这同一个民族中。

”[1]康德用这句话阐明,天才的独创性只有经过典范性的检验,才能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最终形成一个民族的品性与气质,亦可谓之为这个民族的鉴赏力。

反观拥有抒情、写意传统的中国传统艺术,如文与可画竹、曾云巢画鸟、王履画华山等,都是在自然生成论的作用下不觉而生的艺术表达[2],其美学内涵对于每[1]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6页。

[2] 参见顾明栋:《中西文化差异与文艺摹仿论的普遍意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论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13从康德的审美理念到朱光潜的审美意象—论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1] 祝允明:《枝山题画花果》,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8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

这些美学理念不仅是中国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以及其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关系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1. 和谐统一之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美学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种美学理念反映在中国艺术中的构图、色彩和形式上。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寓景于形,形象于意”,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同样,中国传统园林注重营造宜人的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宜人和谐的美感。

2. 内敛含蓄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强调内敛、含蓄和留白的艺术效果。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书法、诗词和音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书法注重“笔墨意韵”,通过勾勒线条和运用墨色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而不仅仅是模拟客观形态。

中国古典诗词则注重意境和意蕴的表达,追求“言简意赅”。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意境的陶冶,通过音乐的律动和音色的变化表达情感。

3. 高尚精神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强调崇高、高尚的精神境界。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和戏曲中得到了广泛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力求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传统雕塑追求高尚、庄重的形象,强调形成群体的统一和协调。

中国传统戏曲则融入了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曲调的抒发来传递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

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这些美学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1. 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国际合作和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的需求。

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可以增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通用7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论文篇1我们讲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首先要弄清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思想。

中国其他的传统艺术例如,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融合。

各种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美学特性,又在审美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从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大量工艺产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纵观历史的长河,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大量的文学家和美学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专研和探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色的、博大的中国美学的脉络。

中国的传统美学思维更看中的是所谓的整体意识,其具体表现在就是合和的美学观。

中国文化中美学观是建立在中国哲学观念的整体意识上的。

以和为美,是在要求我们在评价或审美的同时要具有整体意识。

在古人的美学观中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这正是中国美学的整体观。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对和合观念的提出也正是是从孔子那里延续下来的。

由此我们不能看出,和合观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美学观念源头。

孔子提倡的美学观念,主要是要强调道德内容要包含到艺术中去,凸显善与美的高度一致。

从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上来分析,儒家的美学观念在中国美学观念中都是影响深远和地位显赫的。

不论是古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还是现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中,大部分人都是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反对在二者之间进行不恰当的偏重。

以此为鉴,从儒家的美学思想的文质统一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趣味和行为标准。

论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

论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

论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摘要: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的德行与修养,将艺术与美学纳入道德修养的范畴。

同时,佛教、道教等思想也对中国古代艺术与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的研究,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与美学的特点与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艺术与美学观念,儒家思想,佛教,道教Ⅰ. 引言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民时代。

在这个时期,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自然界事物的观察,创造了第一手绘画与雕刻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艺术与美学观念。

然而,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普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认为艺术与美好是人性的表现,是道德修养的一部分。

Ⅱ. 儒家思想对艺术与美学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主导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艺术与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人的德行与修养,提倡“仁者爱人、知者爱物”,认为人们通过欣赏与创造美好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儒家对艺术与美学的看法可以从经典著作中找到充分的证据。

例如,程颐在《正蒙注》中指出:“以性格之中,真也者,道也者,天也者,美事之所从出者也,其终归也惟人心耳。

”这意味着美是从人的心灵中产生的,人们通过欣赏美丽的艺术作品来感受与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感。

另外,在《大学》中,孔子指出:“事父母几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吾过。

”这说明了人们通过欣赏他人的美德与价值,可以激发自己的内在美。

儒家的美学观念还体现在其对艺术品的审美评价中。

儒家认为艺术品应该是宣扬正义、传播智慧、表现情感的,在审美评价中,“德”成为重要标准。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评价道德高尚的杨震说:“杨震善心,美辞,可以从容识人,可以语怀解人。

”这句话表明了儒家对人的内在美的重视。

除了儒家思想,佛教与道教也对中国古代艺术与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Ⅲ. 佛教对艺术与美学观念的影响佛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之一,久而久之,佛教的思想理念也深入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中。

“中和美”:新中式设计风格的美学观照

“中和美”:新中式设计风格的美学观照

“中和美”:新中式设计风格的美学观照陈瀚【摘要】从中国传统设计审美研究的角度,以儒家“中和美”思想作为切入点,解读新中式设计风格,并提出其对“中和美”思想的终极追求体现在表达人与自我及自然的和谐;“中和美”对新中式设计的影响则体现在使用美、理性美和自然美,其中着重阐述了新中式设计风格中布局、形态、色彩、材质、装饰和意境等方面“中和美”思想的表现形式.“中和美”作为一种美学传统和文化沉淀,通过深度剖析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并加以运用,将为新中式设计风格在文化传承及审美价值上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和谐之美更上一个层次.【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4页(P187-190)【关键词】新中式设计风格;中和美;表现形式;精神内涵【作者】陈瀚【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38“中和”一词有丰富的内涵及阐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儒家哲学中, “中”与“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即把中和看作两个极端的中间状态。

所谓两端,即郑玄所谓“过与不及也”。

对于“中”字,朱熹解释道:“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 (宋)朱熹:《论语集注·雍也》卷六。

由此可见,儒家“中庸”的“中”显然取矛盾对立两极的中间状态的意义。

在中国儒家学说中所提及的“中和”,不只是客观世界的统一和谐,更为重要的是人作为主体自身精神世界的一种和谐、宁静。

“中者,内也。

”“中和”是以儒家哲学为灵魂的一种审美形态,中国文化自有史记载以来,莫不出于“中”与“和”者,中国人贵中尚和,造物自以中与和为至美。

在古代中国,人们所追求的美虽有个体差异,但从总体上说,对于审美感受的倾向不是单纯的阳刚或阴柔之美,更多是一种中和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观照(一)【内容摘要】“审美观照”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审美范畴,在学术界被广泛运用,但却并未得到学理上的建构与阐析。

“观照”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

审美观照是在艺术创作中摄取、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途径。

审美观照不是一般的观看、观察,而是审美主体在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之后,以充满独特情韵的眼光来看对象物的观赏与晤对。

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观照的主要方式,是“仰观俯察”、“远观近察”的“流观”。

中国的审美观照方式与传统哲学中的道家、佛学与理学都有某些内在的联系。

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韵味与意境,是与其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审美观照;观照方式;仰观俯察;远观近察一、“审美观照”的涵义与“观物取象”审美观照,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发生实践性联系的特殊方式。

中国古代诗论、画论中在这方面有十分丰富的资料,却并无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论概括。

在当代的美学论着中,多有使用“审美观照”这个概念者,却同样缺少关于“审美观照”这个概念的理论建构。

而笔者以为,“审美观照”是一个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基础和当代理论活力的美学理论范畴。

无疑地,中国古典美学有着广大而渊深的理论资源,很多资料至今对于艺术创作和当代的中国美学的发展,仍有源源不断的借鉴价值。

但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很多概念,尚处于前理论的状态,以一种经验的、未经抽象的形式存在着,如同未经提炼的矿藏。

然而,这些概念的存在,却是美学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美学在当代世界美学格局中的地位与突进,有赖于传统文艺美学中的范畴的升华与理论提炼。

“审美观照”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什么是“审美观照”?这是应该从学理层面加以厘清的。

“观照”是一个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的概念。

它的来源出自于佛学。

《辞海》中的“观照”辞条说:“观照:佛教指静观世界,以智慧照见事理。

”这个辞义是来源于佛学辞典的。

丁福保《佛学小辞典》中即说:“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曰观照。

”观即“止观”,这就要求主体以般若智慧直观事物,而直接洞照事物的本质。

如《坛经》所云:“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菲起诳妄,即是真如性。

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道。

”指的便是不借助于理性解析的直观体验。

而“审美观照”这个范畴在中国古代的美学资料并无直接的存在,更多的是以“观”等说法指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作为审美对象的独特的观审角度与方式。

审美观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摄取、形成审美意象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途径。

没有审美创造主体对于对象物的观照,审美意象是很难形成的。

“观物取象”是关于“审美观照”的一个基本的命题,《周易》已提出“象”与“意”的关系问题,其中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①这里将“象”作为表达“圣人之意”的最重要的因素。

《周易》中所说的“象”是卦象,而非艺术形象,但却是与艺术形象或审美意象相通的。

“立象尽意”之说对后来的艺术创作和理论是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的。

正如李泽厚、刘纲纪先生所分析的:“《周易》所说的‘象’虽非艺术形象,却同艺术形象相通。

其所以如此,当然不是出于什么巧合,而是因为《周易》中大约始于殷商的各个卦象,经过《传》的阐释发挥,已不只是为了定吉凶而已,而且成为整个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象征,俨然构成为一种解释世界的模式了。

而《传》的作者们既然企图用殷周遗存下来的卦象来解释自然和人类社会,特别是解释奴隶主阶级理想中的文明社会,他们就不可能把‘文’或美的问题撇开不管,因而使得《周易》所说的‘象’既包含着对现实事物的摹仿(以符号指谓象征现实的形象),同时又有美的因素,涉及了自然和社会中的美的事物。

这样,《周易》所说的‘象’就不只是卦象,而同时具有美学的意义了。

”②这种分析,应该说是较为客观的,这从中国艺术理论中对于意象的重视及“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对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就可以得到印证。

《周易》中所说的“象”是对客观现实事物的一种反映与摹仿,如《系辞》中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是,像也。

”意思是《易经》的内蕴是卦象,卦象是用卦来象事物。

但是,《周易》之象并非仅是对事物表层形象的摹写反映,而是对事物深层蕴含的符号化彰显。

《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所谓“赜”,是指幽深复杂的事理。

在《周易》作者来看,“象”是圣人发现天下幽深难见的道理把它譬拟成具体的形象,用来象征事物适宜的意义。

如果仅是对外在形象的摹写与反映,那就没有多大价值了。

易象又是以之表明事物变化的征兆。

《系辞》上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因而,“象”是作为事物变化的征兆而被人们加以把握的。

易象是“观物取象”的产物。

它一方面是对客观事物的摹仿、反映,一方面又是主体创造的结果。

《系辞》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是《易经》中“观物取象”的最为集中的体现。

它指出了“观物取象”是对外物的观察、摄写,同时,也以此沟通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段论述还将“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留给后人,成为中国艺术创造过程中关于审美观照的基本方式。

叶朗先生曾分析了“观物取象”的三层意思,指出:第一,观物取象说明了《易》象的来源。

《易》象是怎么来的呢?是圣人根据他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

《易》象是“圣人”的创造,但并非是圣人的自我表现而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

这种再现,不仅限于对外界物象的外表的模拟,而且更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的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天下之赜”,“万物之情”)所以这种再现就带有很大的概括性。

第二,“观物取象”说明《易》象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观”就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

“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创造。

观和取都离不开象。

第三,“观物取象”还说明了“观物”所应采取的方式。

③“观物取象”的命题说明观照与意象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

观照的目的和结果都是审美意象的创造。

二、审美观照与主体心境审美观照不是一般的观看、观察,也不是一般的浏览,而是审美创造主体在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之后,以充满独特情韵的眼光来看对象物时的观赏与晤对。

观照不只是用眼,更是用心;不仅是对于对象的映入,而且是以特有的角度将其改造成以此一对象为原型的审美意象;不仅是以对象物为观赏的对象,而且是与对象物彼此投入,形成物我两忘的关系。

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瞻万物而思纷”的“瞻”,即是一种审美观照。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是一种审美观照。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审美观照,苏轼的“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也是一种审美观照。

而主体的态度,对于审美观照来说,又是尤为重要的。

排除欲念纷扰、空明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老子》中所说的“涤除玄鉴”(或“览”),的命题,虽然不是就审美而论的,而是对“道”的观照;但它却对中国美学中关于审美态度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所谓“涤除”,就是洗去心灵中的各种欲念或成见,使头脑像镜子一样空明澄静。

“鉴”本意是镜子,引申为“观照”之意。

高亨先生说:“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玄鉴。

”④“涤除玄鉴”,是关于审美观照的最早理论渊源。

这里至少可以看到这样三层含义:一是主体的虚静心胸的空明澄静;二是主体与客体的相关性,观照一定是相关于某个对象物的;三是观照是蕴含着主体智慧的直观,而非知性分解。

《庄子》也以“虚静”为观照的主体条件,《天道》篇中云:“圣人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以铙心者,故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乎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由于主体心灵的虚静,才能呈现出一种观照对象的心胸。

由《庄子》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主体的虚静心态,使观照不止于具体的对象物,而是以具体的对象物涵容万物,统摄万象。

《庄子·天地》篇又云:“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

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

”所谓“独见”、“独闻”,即是以空寂虚灵之心对于对象的视听。

而由这种“独见”、“独听”,则可以感受万物的。

郭象注曰:“若夫视听而不寄之于寂,则有黯昧而不和也。

”⑤成玄英疏云:“虽复冥冥非色,而能陶甄万象,乃云寂寂无响,故能谐韵八音。

”⑥都指出了以虚静空明的审美心态所做的观照,不仅是对所观对象物的观赏映照,而且,可以涵容万物,吐纳万象的。

王羲之《答许询诗》中说:“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

”⑦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的“赞”中说:“纷哉万象,劳矣千想。

玄神宜宝,素气以养。

水停以鉴,火静而朗。

无扰文虑,郁此精爽。

”《养气》篇是说保养精神以使神思顺畅,但也关涉着创作主体对事物的观照。

“水停以鉴”,是以水之平静为喻,以形容作者的心意闲静才能更好地观照对象。

三、“仰观俯察”与“远观近察”的审美观照方式审美观照的重要问题是观照的角度与方式。

《易经》中所说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开创了关于审美观照的一种典型的方式,即是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

《易经》所说的是卦象的取象的观照方式,但却对以后的艺术创作(尤其是诗、画)时的观照,形成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审美主体以宇宙天地为其观照的对象,而非专以某一物为其固定的观照对象,这样,就使所取的意象至为阔大,充满寥廓的宇宙感,同时,也使审美主体成为整体的意境的中心。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即是典型的仰观俯察式的观照方式。

宋人范文曾举出了诗中的若干诗人以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所取的诗中的审美意象:“苏子卿诗:‘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魏文帝云:‘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曹子建云:‘俯降千仞,仰登天阻。

’何敬祖云:“‘仰视垣上草,俯察阶下露。

’又:‘俯临清泉渊,仰观嘉木敷。

’谢灵运云:‘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

’又:‘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辞意一也。

”⑧范氏所举这些诗例,都是俯观仰察的观照方式。

嵇康的《赠秀才入军》中多有以俯观仰察的方式而得到的意象:“仰落惊鸿,俯引渊鱼。

盘于游田,其乐只且。

”“仰讯高云,俯托轻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