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

合集下载

辩证

辩证
1.肝郁气结: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侯。
【证侯表现】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肋或少腹胀痛, 或咽有梗塞感,或肋下痞块,妇人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 不调,甚至闭经。
【证侯分析】本证多因情志不遂,肝的疏泄失常所致。肝属 木,主疏泄,以疏达为畅,今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故见 精神抑郁、易怒,胸闷不舒,善太息。
【证候分析】痰的形成与诸多原因有关,如外感六淫,内伤 七情,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过逸少劳,过劳体虚等影响肺、 脾、肾的功能,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停聚凝结为痰。
3.饮证:饮邪是由于体内水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 质清稀。
【证侯表现】脘腹痞满,沥沥有声,泛吐清水,咳嗽气喘, 痰多清稀,喉中有哮鸣音,胸闷心悸。
【证候表现】急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口苦咽干,小 便黄,大便秘结。
(3)气闭证:是指邪气阻闭脏器、官窍,以突发昏厥或绞 痛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侯,属实证。
【证侯表现】突然昏仆或昏厥,四肢厥冷或见绞痛,二便不 通,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
【证侯分析】大怒,暴惊,忧思过急闭阻气机,或淤血、砂 石、蛔虫、阻塞脉络、管腔所致。
5.血瘀证:凡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停留于体内, 或血液运行不畅,壅积于脏腑、器官、组织之内,失去正常 生理功能者,均属淤血。
【症候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体 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症候分析】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而耗伤阳气,或 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偏盛所致。寒症包括表寒、里寒、实寒、 虚寒等证。
2.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导致机体的功能活动亢 进所表现出的以温、热为主的一类症候。
(一)表里辩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来自。1.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 浅在肌肤的证候。

中医基础:辨证及八纲辨证

中医基础:辨证及八纲辨证
19
2.热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导致机体机能 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 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 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分类: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17
1.寒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导致机体 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 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
分类: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
3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通过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 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 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 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 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4
二、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 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 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其实,它们并 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只是对病情的大 体分类而已。
无苔
声高息 胀满 便秘 舌质坚 有
粗,烦 痛剧 溲赤 敛苍老,力
躁谵语 拒按
苔厚
32
(四)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在辨证诊断上的应用,主要有 两个方面。
33
(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 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 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 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辩证八纲气血津液。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辩证八纲气血津液。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②临床证型:
A.卫表不固——气虚腠理不密,卫外无能——常自汗,易感外邪(易感冒) 见于肺气虚。
B.气不摄血——气虚不能控摄血液沿脉道而行——各种出血+平时气虚证 见于脾不统血证
C.肾气不固证:
肾气亏虚 下充不固
膀胱失约——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 遗尿,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精关不固——男子滑精,早泄
女子
带脉失固——带下清稀量多 冲任失约——月经淋漓不尽 胎元不固——胎动易滑
舌淡 苔白 脉虚
返回
第二节 气血阴阳辨证
(二)气滞类证 亦称为气郁证,气结证
(1)定义
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3) 疾病新起或暴病,病情剧烈,体质壮实。
(五)虚证
1.定义:对人体正气虚弱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反映人体正气虚弱 而邪气并不明显。
2.病因病机
(1)失天禀赋不足
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2)后天失调
(3)疾病耗损 3.虚证特点
思虑太过,悲哀卒恐 劳倦过度 房室不节→耗损肾精之气
耗伤 阴阳 气血
轻浅——在脏、在上、在气 深重——在腑、在下、在血 (4)基本证候特点,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5)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相对于表证较重,病程较长。 (6)治法复杂,不如表证易取效。 4、里证证型:见脏腑辨证
(六)半表半里证:(少阳病证)
1.定义:指外感病邪在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 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舌象变化不明显 (或有变化)
起病可急可缓,病情较 起病急,病程较短 重,病程较长
二、寒热辨证:
(一)何谓寒热

八纲气血津液辨证87页)

八纲气血津液辨证87页)
此为何证?依据是什么?
表证--表热证
二、寒热辨证
机体阴阳偏盛偏衰
疾病性质 表、里、虚、实
阴胜则寒 (实) 阳虚则外寒(虚) 阳胜则热 (实) 阴虚则内热(虚)
寒证--对一组有寒象的症状、体征的概括 热证--对一组有热象的症状、体征的概括
(一)寒证
形成原因
感受寒邪 阴盛阳虚
过食生冷寒凉 久病伤阳
临床表现
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1、病机:正气不足,机体功能衰退 2、临床表现:以五脏气血阴阳亏虚为主 3、起病缓,病程长
(二)实证 邪气充斥、停积体内,邪正相争激烈
形成原因
外感 外邪袭表,正气抗邪 内伤 病理产物,停积体内
临床表现
身热烦躁,胸闷气粗,痰涎壅盛,脘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 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甚则神昏谵语,舌质苍 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一、表里辨证 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
病变部位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气血阴阳、骨髓
病势趋向
由表入里--病渐增重 由里出表--病渐减轻
(一)表证
外感病初期阶段
形成原因
六淫邪气
皮毛、口鼻 正邪相争于表
人体
特点
起病急、病程短、病势轻浅
临床表现
证型 病因 临床表现
表寒证 寒邪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舌淡红,苔薄白; 鼻塞、流清涕或喷嚏,咽喉痒或痛、微咳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5/152021/5/152021/5/155/15/2021 5:15:53 P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52021/5/152021/5/15May- 2115-M ay-21

八纲辩证和气血津液辩证

八纲辩证和气血津液辩证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虚证
实证
寒热
形寒肢冷、五心 寒战、壮热 烦热
面色
淡白、颧红
红润满面通红
形体
形体消瘦
形体壮实
精神
声低息微
声高气粗
疼痛
痛处喜按
痛处拒按
舌象
舌质娇嫩、舌淡 舌质苍老、舌苔
少苔
厚腻
脉象
脉无力
脉有力
病程


四、阴阳辩证
(一)阴阳是辨证的纲领
阳 证: 凡属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
(二)里证
概念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
髓等受病 所反映的证候。 常见于外感病中、后期或内伤病。外邪袭表, 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
病因病机 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即“直
中”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直接损伤脏腑或 气 机失调,气血津精等受病。
特点 起病可急可缓,病情重,病程长,无新起
证侯 汗 寒、 四肢 面色 口渴 气息 舌象 脉象 热
亡阴 汗热 身热 温 证 味咸 恶热
潮红 渴喜 气粗 红干 细数
冷饮
疾而
无力
亡阳 汗冷 身冷 厥冷 苍白 渴喜 气微 白润 微欲
证 味淡 恶寒
热饮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概述
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 血、津液所反映的各科病证的一种辨证诊病方 法。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 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 能活动。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 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 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 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辨证 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施护

生金法等,以调节机体平衡。
调整阴阳五行以恢复健康
调整作息时间
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以顺 应自然阴阳消长规律。
饮食调养
根据食物的五味属性及个人体 质选择饮食,如阳虚体质者宜 食温性食物以温补阳气。
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情绪 波动导致阴阳失调。
针灸、推拿等外治法
通过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刺激 经络穴位,调整机体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与失调判断
观察面色、形态、舌脉等
分析病因、病位
面色红润、形态自如、舌脉和缓为阴 阳平衡;面色苍白或萎黄、形态异常 、舌脉弦紧或细数则为阴阳失调。
根据八纲辨证确定病因,如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等,以及病位深浅,如表 证、里证等。
辨别寒热、虚实
寒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热证面红 目赤、口渴喜冷饮;虚证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实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
饮食调养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选择具有 药用价值的食物进行调养,如山药、红枣、薏米等。
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通过调节患者的 情志活动,可以改善脏腑功能失调的状况。常用的情志护 理方法有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
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 锦等。
方案。
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八纲辨证施护,护士能够针对 病人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 施,从而提高护理效果和质量。
传承中医文化
八纲辨证施护作为中医护理的精髓 ,其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弘扬中医文 化,推动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
八纲辨证施护与现代医学关系
互补性
现代医学以病因、病理生理学为 基础,而八纲辨证施护以证候为 依据,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

中医美容学基础理论—辩证与治则(中医美容学课件)

中医美容学基础理论—辩证与治则(中医美容学课件)

二、脏腑辨证
(四)肝病辨证 4.肝风内动 ①肝阳化风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痛头摇,肢麻或震颤,舌体抖动,舌红脉弦。甚则卒 然昏倒,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半身不遂。
辨证要点: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的症状。 ②热极生风
临床表现:高热烦躁,颈项强直,肢体抽搐,两目上视,甚则神志昏迷,牙关 紧闭,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脾失健运和湿热内阻并见。
第一节 辨证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表现分析各种病证,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状况,是内 伤杂病最主要的辨证方法,指导着临床治疗与护理。
二、脏腑辨证
(一)心病辨证 1.心气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面色淡白,体倦乏 力,舌质淡,苔白,脉虚。
一、八纲辨证
(三)虚实 5.虚实和表里、寒热的关系
表证和里证各有寒热虚实之证,即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 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除此在里证中还有虚寒、虚热、实寒和 实热证的证候,虚寒证即阳虚证,虚热证即阴虚证,实寒证即里寒证,实热 证即里热证。
第一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四)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用以统括其余的六个方面,即表、热、实证属
一、八纲辨证
(一)表里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对纲领。通常病在皮毛、肌腠,
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1.表证: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病位在皮毛、肌腠的一
类证候,多见于外感病初起阶段,通常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脉浮为辨证要点。
第一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第二章 第八节

第二章 第八节

表里辨证 1. 表证 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 鼻侵入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多 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2. 里证 是指疾病深入于内(脏腑、 气血、骨髓),病变部位较深的 一类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中、 后期或内伤病。
表证、里证鉴别表
病 别 表 证 病 程 短 寒热 恶寒发热 内脏证候 不明显 舌象 少有变 化 脉象 脉浮
第八节 辨证
添加目录标题
01 02
03
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定义 辨证,就是辨认、分析疾病的证 候,它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 方法。辨证的过程,是将望、闻 、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 征和相关病史资料,加以分析、 综合、归纳而作出判断疾病证候 的过程。
一、八纲辨证
定义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 实、阴、阳八个辨证纲领。 八纲辨证是辨证论治的纲领。
肝火上炎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出现眩晕欲仆、震颤、抽搐等具有“动摇”特点的症状
肝与胆病辨证
肝血虚 眩晕耳鸣,面色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或夜 盲,或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筋脉拘急,妇女月经量少,舌 淡苔白,脉弦细 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 干咽燥,或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胁肋胀痛,或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如橘子,伴厌食腹胀,口 苦泛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热邪犯肺 咳嗽气喘,痰稠色黄,壮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 脉数
肺与大肠病辨证
燥邪伤肺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以咯出,唇、舌、鼻、咽干燥,舌红少 津
痰浊阻肺
咳嗽痰多,色白而粘,易于咯出,胸闷,苔白腻,脉滑
大肠湿热
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色黄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
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脉浮大 但重按无力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 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 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 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寒热真假的鉴别
四肢
舌象 脉象
温和
红干 细数无力
厥冷
白润 微细欲绝
其它
身热,烦躁不安, 口渴,喜冷饮
身冷,蜷卧神疲, 口淡,喜热饮
附病案一
林×× 男 22岁
前晚睡觉时受凉,昨晨起床后觉身甚恶寒,伴发热(自测
体温38℃),鼻塞头痛,周身酸痛。 自服复方阿斯匹林片后,发热稍减,头身疼痛亦减轻,仍 坚持工作。 昨晚开始发高烧,咳嗽,咯黄稠痰,口干渴,但已不恶寒。
(痰饮、水湿、瘀血等)
临床表现: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 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 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三)虚证和实证鉴别表
虚证 病程 长(久病) 实证 短(新病)
体质
精神 声息
虚弱
萎靡 声低息微
壮实
兴奋 声高息粗
疼痛
胀满 发热 恶寒 舌象
喜按
时时自减 五心烦热 得衣近火则解
附病案二
辨为里证、虚证、阴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qi,blood and body fluid
前晚睡觉时受凉,昨晨起床后觉身甚恶寒,伴发热(自测
体温38℃),鼻塞头痛,周身酸痛。 自服复方阿斯匹林片后,发热稍减,头身疼痛亦减轻,仍 坚持工作。 昨晚开始发高烧,咳嗽,咯黄稠痰,口干渴,但已不恶寒。
今早遂来就诊,经检查:体温40℃,面色红赤,唇红而干,
肌肤灼热。口鼻气粗,咳声高亢,咯痰黄稠,口渴欲冷饮, 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第一节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ight principles
八纲辨证
概述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八纲辨证:通过四诊,掌握了辨证资料之后,根
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 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 的征候,称为八纲辨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二)八纲辨证源流
1 、 《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3、表寒里热:《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 龙汤主之。 ”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 参汤主之。”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二)寒热转化
1、寒证转化为热证 2、热证转化为寒证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 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伤寒正脉》
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一) 表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 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1 、表寒证;2、伤风表证;3、表热证。 表证的两个特点: 1、外感时邪 2、邪浅病轻

治则简介 表寒证--辛温解表 里寒证--温里散寒
表热证--辛凉解表 里热证--清泄里热
三、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 • 通评虚实论》
“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 则当补” 《景岳全书 • 传忠录》 “论气血,气有盛衰,盛则为实,衰则为 虚, 血有亏瘀,亏则为虚,瘀则为实。”
拒按
不减 壮热 添衣加被不减
质嫩,苔少或无 质老,苔厚腻 苔
脉象
无力
有力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1.虚实错杂
实证夹虚 虚证夹实 虚实并重
2.虚实转化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三)虚实真假
1、假实:“至虚有盛候” 2、假虚:“大实有羸状”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一)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
今早遂来就诊,经检查:体温40℃,面色红赤,唇红而干,
肌肤灼热。口鼻气粗,咳声高亢,咯痰黄稠,口渴欲冷饮, 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附病案一
起病为表证、实证
发展为里证、热证、实证
总体辨为阳证
附病案二
刘×× 女 62岁
有慢性咳嗽史已20余年,反复发作
现症为:形体消瘦而弱,面色苍白,气短乏力, 食欲不振,咳嗽多痰,色白易出,胸闷不舒, 口淡不渴,大便时溏 舌质淡胖嫩,苔白腻,脉濡滑
(二)热证
概念: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实热 阴虚生内热--虚热 临床表现: 恶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 不宁,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 寒 证 热 证

口 渴 面 色 四肢 不渴 渴喜 冷饮 白 冷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真阳不足 形面色恍白,唇舌色淡,口中和,喘咳身肿,自 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肌冷便溏,或五 更泄泻,阳萎精冷,两足萎弱,脉大无力等
“审是火虚,右尺必弱,只宜大补真元, ………审是水虚,脉必细微,只宜大补 真阴……”
(三)亡阴证与亡阳证
亡阳证
概念: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 脱的危重证候 成因:大汗、大失血等亡阳;久病阳气衰微 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 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 淡而润,脉微欲绝
(二)里证
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 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二)里证
临床表现: (症状多种多样,取其一,以与表证相鉴别)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 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 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便
舌象 舌淡 苔白 舌红 苔黄
脉象 迟或 紧 数
恶寒喜热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恶热喜冷
红赤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热错杂
寒热转化
寒热真假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 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 尿痛,小便短赤。
《通俗伤寒论》
(一)虚证
概念: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
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正气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心悸 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 脱,小便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二)实证
概念: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 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 成因:外邪入侵人体 内脏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堆积
②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 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 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 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 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 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
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五)表里与寒热的关系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咽痛,咳黄痰 里寒证: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里热证:面红身热,喜饮冷,小便短黄,大便结
辨证的概念
辨证,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对四诊
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明各种临 床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从而 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因病机作出判断 的过程
辨,判也。---《说文》 别也。---《小尔雅》 辨别,判断
辩,治也。---《说文》 辩其狱讼。---《周礼· 乡士》 辩论,争辩
证,谏也。---《说文》 证候 症,古通“证” 症状 病,疾加也。---《说文》 疾病
辨证的方法
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 …
各类辨证方法之关系
脏腑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经络辨证
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
(一)阴证与阳证
2.阳证 概念:是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 临床表现: 面色偏红,烦躁不安,肌肤灼热,口干渴饮为热证 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等为实证
舌质红绛,苔黄黑起剌,脉洪大滑实均为实热之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真阴不足
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 舌干红无苔,咽干心烦,头晕眼花,耳鸣,腰 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恶梦遗精,二便秘结, 手足心热,脉数无力等
(三)亡阳证与亡阴证
亡阴证 概念: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表现 出的危重证候 成因:壮热耗津、大吐大泻等;严重烧伤 临床表现: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 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 唇舌干燥,脉细数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