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基础第一章文学写作概述
《文学基础写作》课件

仔细阅读和分析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
模仿和练习写作
2
学习和借鉴优秀的写作技巧和体裁。
通过模仿和练习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
水平和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3
修改和完善作品
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作品,进一步提高
发布和分享经验
4
作品的质量和触动读者的度。
在合适的平台上发布作品,与他人分享 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心得,获得反馈和进
思考和构思
培养思考的能力,展 开创造性的思维,用 合理的思路和结构构 思作品。
文章结构和逻 辑
掌握良好的文章结构 和逻辑关系,包括引 子、论点、论证和结 论等,以使作品更有 条理。
文字和语言的 表达
准确、简洁地表达思 想,运用恰当的词汇 和表达方式,使作品 更加生动有力。
写作的实践
1
分析优秀的文学作品
了解文本的组成结构和特点,包括叙事、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文学类型和流派
熟悉不同文学类型和流派,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创作作品。
文元素和手法
学习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元素和手法,如比喻、暗示、符号、节奏等,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写作的要点
选题的原和方 法
学会选择有趣、独特 的主题,并掌握选题 的方法,以保证作品 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文学基础写作》PPT课 件
欢迎来到《文学基础写作》的PPT课件!本课程将为你介绍写作的技巧和重要 性,帮助你成为一位出色的作家。
引言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了解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以及 写作的特点。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并表达更深层 次的思想。
文学基础知识
文本及其特征
《文学基础写作》课件

• 文学写作概述 • 文学写作的核心要素 • 文学写作技巧与方法 • 文学写作实践与案例分析 • 文学写作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总结与展望
01 文学写作概述
文学写作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文学写作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通过艺术手法表达思想、情感和观念的创作过程。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强调 语言的艺术性和表达的个性化。
总结词
草稿是文学写作的基础,修订则是提高作品 质量的关键。
详细描述
在完成初步构思和提纲后,作者可以开始撰 写草稿。在草稿撰写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 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根据需要调整 结构和补充素材。完成草稿后,需要进行多 次修订和完善,包括语法、拼写、标点等方 面的错误,以及结构和内容的调整和优化, 以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可读性。
设置高潮和转折点。
人物塑造
在长篇小说中,人物塑 造更为丰富多样。学生 需要掌握如何通过多角 度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心理和成长历程,使
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语言运用
长篇小说对语言的运用 要求更高,需要更加注 重文采和表现力。学生 需要学习如何运用修辞 手法、描绘细节和刻画 场景,以增强作品的文
学性。
诗歌写作实践
02 文学写作的核心要素
主题与题材
主题
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作者想 要传达给读者的核心信息。
题材
文学作品所涉及的题材,是作者 选择用来表达主题的材料。
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
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和 语言等方面,使人物形象立体化。
人物类型
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 是作品中的主角,次要人物则是辅助 主要人物完成故事情节的人物。
01
02
03
文学写作知识教案

文学写作知识教案文学写作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艺术创作。
本教案旨在系统地介绍文学写作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们掌握写作技巧,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文学写作知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学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文学写作的基本概念-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通过艺术手法表现人类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综合性艺术。
- 写作: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观点和态度的创作活动。
2.文学写作的分类- 诗歌:以节奏、韵律和意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学形式。
- 散文: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学形式。
-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为主要任务的文学形式。
- 剧本:以舞台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人物对话、动作和场景展示故事情节的文学形式。
3.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 素材积累:观察生活、阅读书籍、体验情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 构思布局:确定主题、梳理结构、安排情节,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 语言表达:运用修辞手法、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人物塑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手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 情感抒发: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学写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技巧。
2.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学习优秀作者的写作方法。
3.实践法: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4.互动交流法:组织学生互相评改、讨论,共同提高。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和进步程度。
3.期末作品展示:组织一次文学作品展示活动,邀请家长和同学共同参与评价。
文学写作基础文学写作概述

第一章文学写作概述第一节绪论一、视觉文化和网络文化下写作(de)困境和出路一、什么是视觉文化(一)媒体文化:其特征是,1.包括了广播,影视和报刊等传媒手段(de)文化(以电视为核心);2.以视觉符号为主体,对音响符号(de)重视远大于文字符号;3.具有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de)形式,目标是资本积累和盈利;4.是信息时代(de)高科技产物,是全球化经济中最为活跃(de)部门.(二)视觉文化:口语文化——书写文化——视觉文化.当下,视觉性压倒了其他传媒形态成为当代中国传媒文化(de)主因,一个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即越来越多(de)图像侵入传统上以文字为主因(de)印刷物世界,“注意力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就写作来说,表现在:1.喜爱摄影,厌恶写字,甚至不会写字,更不用说写作.2.图文并茂(de)书越来越多.3.当代文学史式微.……二、视觉文化下写作(de)困境和出路困境:1.视觉化时代,文学作品不受欢迎,人们不爱读书,只爱看视频,写作式微.2.理性逻辑思维弱化,感性思维兴盛,表面化现象多.3.文学作品只有被改变成影视作品后才可能“红”.出路:文学向影视(de)靠近或“妥协”,进行影视剧本(de)写作,广告词,广告策划,电视剧本等(de)写作.二、基础写作(de)学习方法及一些规矩方法:多读书(文学作品,理论着作等),多写作(作业,训练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多思考(训练写作(de)素质).规矩:1.黑字笔写作,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敬重读书人”.黑色墨水笔或者签字笔主要含碳元素,学过化学都知道,碳元素很稳定,不容易被氧化,所以字迹保存时间比较长. 试卷扫描(de)时候,会有光线打在卷子上,如果用其他颜色,由于某些难以一两句话解释清楚(de)光学原因,字迹就变得不清晰了,甚至会断断续续.所以不是说蓝色(de)就会看不见,而是说蓝色(de)笔写出来(de)字会看不清楚.更重要(de)是,某些颜色会被机器忽视,比方说格子(de)红色,如果你用类似颜色(de)笔书写,老师就完全看不到你(de)回答了.所以,推荐大家按规定使用黑色笔.2.整页写作,笔迹清楚.3.注意规范第二节文学写作(de)含义及分类一、文学(de)含义(一)文章(de)含义我们同意马正平(de)观点:文章是通过对语言(材料、句段)(de)选择、组织来表达、交流信息(de)秩序体.这个定义与传统(de)文章定义(de)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揭示了文章(de)本质(本体)就是一种秩序体,或者说,文章即秩序.这样揭示文章(de)本体,有利于提高文章写作(de)组织化、秩序化程度,达到清通畅达(de)境界.由于秩序既包括语言秩序,又包括精神价值秩序,所以,树立文章即秩序(de)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作者(de)精神价值上(de)秩序感.第二,指出了文章(de)功能不仅仅是表达、交流信息,而且是作者安身立命(de)本体——理想世界.文章(de)作用首先是表达思想信息,然后是交流思想信息.但交流(de)功能是从实用主义角度而言(de).从本体论角度看,文章这个秩序体是作者营造(de)不同或优于现实(de)理想世界,是作者(de)安身立命之所,是作者生命(de)延续乃至不朽.第三,强调了文章是对语言(de)选择、组织.语言既指书面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这个文章定义(de)普适程度较高.首先,这个定义既适用于口头文章,又适用于书面文章.过去(de)文章定义只讲书面文章,缺乏普适性.古人曾说“言出有章”,今人也常说“出口成章”,可见,人们是把口头语言(de)组织化成果看成文章(de).例如不通过书面写作(de)演讲词、讲话等等.在现代快节奏社会,口头写作和书面写作各有用处,所以,我们当代(de)文章定义应概括这两种文章(de)本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de)写作理论主要研究书面写作活动,因为,后者是典型化、完善化(de)写作活动,后者(de)规律也同样适应于前者.(二)写作(de)含义对于写作,一方面可以从写作操作层面上给出定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写作本体层面上给出哲学化(de)定义.1.操作性定义我们同意马正平(de)观点:写作是作者为实现写作功能而运用思维操作技术和书面语言符号,对表达内容进行语境化展开(de)修辞性精神创造行为.第一,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行为.无论是实用文章(de)写作还是文学作品(de)写作,都是一种精神产品(de)创造.这种精神产品,一方面是指文章内容、主题里所包含(de)人文价值或科学成果,另一方面还包括文章形式(de)语言符号体系(de)创造.从这两层意义上讲,写作是一种文化原创行为.第二,写作是一种展开性行为.所谓展开,就是由写作者企图向读者表达(de)心知肚明(de)基本语义、话语(de)主旨、句旨向功能性语义(能实现写作功能、征服读者(de)语义、言说语句)转化(de)过程,即双重转化论中所谓(de)“外化”、“文辞化”(de)过程.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这个“达”,其本意就是展开式充分、充足、充沛地言说(书面或口头).左传上说“诗以足志,文以足言”,这里(de)“足”就是展开地表达.第三,写作(de)展开首先是一种思想、思维、思路(de)展开.在宏观、中观(de)写作行为中,写作展开主要是思想、思维、思路(de)展开,从而生成文章(de)宏观、中观(de)枝干、意思网络、语义层次.因此,这个时候(de)展开就要运用一整套思维操作(de)模型、技术进行各种各样(de)分析和综合,来形成文章(de)内容和形式.在这时(de)写作展开中,认识性、思维性就是写作(de)主要特征.而思维操作(de)模型就是进行写作展开(de)工具和技术、艺术.写作者(de)主体建构中如果没有这些东西(de)存在,写作展开是寸步难行(de).中学生、大学生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主要原因也在这里.第四,写作(de)展开最终是一种语言修辞性(de)精神创造行为.写作这种精神创造行为(de)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语词表达(de)修辞性上.虽然写作行为充满了认识性、思维性,但是,这并不是写作(de)本质,写作(de)本质在于产生认识之后将这个认识写给别人看,因此行文措辞才是最狭义(de)写作,也是写作(de)本质.而这个行文措辞(de)传达行为(de)本质就是修辞——对行文措辞进行修饰限制以增强表现力,从而征服读者.我们对写作行文措词学(de)研究表明,写作(de)修辞性主要包括说服性、审美性、策略性——语感性、秩序性、具体性、确切性、鲜明性、生动性、强化性、得体性、节奏性、韵律性等等.正因为如此,西方把修辞学作为写作学(de)基础理论是有道理(de).在写作中,人们(de)思维往往能够展开,但就是难以把文章写好——语言没有语感、美感,因而没有征服力——其根本原因就是语言缺乏修辞性.2.本体性定义我们同意马正平(de)观点: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造生命生存自由秩序(de)建筑行为、活动.(三)文学(de)含义文学(de)现代含义是:文学是一种写作活动,其成果为文章,但作为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辞优美(de)语言去表情达意(de)艺术样式.1、语境(context)信息(message)说话人听话人接触方式(contact)代码(code)2、3、例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de)这首绝句,(de)确是一幅美妙(de)山水条幅.这画面(de)中心,是几棵葱翠(de)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面(de)上半部是青湛湛(de)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de)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de)船只.二、文学(de)分类(一)文学体裁又称文学样式,它是文学作品形式(de)要素之一,指由形象塑造(de)不同方式,语言运用及结构布局等因素有机综合而呈现出(de)作品外部形态.(二)文学作品(de)分类有两种方法:“三分法”和“四分法”.第三节文学作品(de)写作过程一、文学创作(de)发生阶段:材料(信息)储备(de)主体性特征——艺术发现——创作动机(一)材料(信息)储备(de)主体性特征文学材料(de)源泉——社会生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de)讲话文学材料(de)主体性特征: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de)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de)刺激或信息文学材料(de)形成1.作家(de)记忆机制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de)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de)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de)材料.2. 获取材料(de)途径无意获取(茅盾为了写子夜而混迹于上海资本家和金融巨头朋友间),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周敦颐(de)莲花),书本获取.(二)艺术发现1.含义:作家被内在积累(de)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de)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de)投射2.表现:从习见(de)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de)现象上察觉出潜藏(de)非凡意蕴;从平淡(de)旧形式间寻找不同(de)排列组合方式3. 艺术发现(de)心理特征作家心灵(de)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de)凝合,体现着深层(de)心理内容;外在事物(de)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de)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4. 艺术发现(de)地位和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de)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de)文学作品.(三)创作动机1.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de)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de)或隐或显(de)意图(或意念)2.作用:具体(de)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de)关键3. 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de)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例如:斯托夫人写汤姆叔叔(de)小屋,亲眼目睹蓄奴制,内心滋长起厌倦,逃奴法案(de)颁布作为外在刺激唤起了她(de)创作动机,18个月没有头绪,突然来了内驱力,半年多写完,连载,成书.二、文学创造(de)构思阶段: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构思方式(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1.何谓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de)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de)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de)、呼之欲出(de)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de)艺术思维过程.2.方式:回忆与沉思(江城子);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二)构思方式1.构思方式(de)定义: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de)具体方式.包括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A.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de)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de)完整(de)有机(de)艺术形象(de)构思过程.其特征是: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托尔斯泰说:“我拿过达尼雅来,把她同苏妮亚一同捣碎,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de)女主人公之一.她是由作家(de)妻子和姨妹综合而成(de).B.突出和简化:突出是指,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de)、更有效、更传神(de)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de)效果.其实现途径有两种:浓涂重抹,比如阿Q(de)籁疮疤;淡化背景.简化是指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de)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de)构思方式.简化与突出:简化(de)目(de)是突出;突出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简化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de)要素;简化比突出(de)难度大;简化后(de)形象比浓墨重彩(de)“突出”更能抓住读者.C. 变形与陌生化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de)方式方法:扩大和缩小(拉伯雷(de)巨人传);粘合(孙悟空,蒲松龄——半人半鬼);漫画(果戈理(de)死魂灵,鲁迅(de)狂人);夸张;幻事(格列佛游记)三、文学创造(de)物化阶段——“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一)物化阶段:具体说来是作家将在构思成熟(de)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物质性(de)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de)意识形态话语系统(de)阶段.包括三个方面.A.“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含义: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de)“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张上.过程:“转化”;“操作”复杂性:作家头脑中所构思(de)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作家遣词造句能力(de)高低,成就动机(de)强弱,也都可能使心手不一,内外难符.常见问题: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列夫·托尔斯泰:“他们(指人物)作那些理想生活中应该作(de),和现实生活中常有(de),而不是我愿意(de).”)作家创作动机(de)中途转换.B.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语词提炼:寻找最准确(de)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de)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范围:形象和意念(de)物化、语调(de)选择、结构(de)妥帖、风格(de)和谐技巧运用: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de)描写,顺叙、倒叙、插叙(de)安排,烘托、对比(de)运用.C.即兴与推敲即兴: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de)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de)状况产生:a.需要足够(de)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b.要有气氛和契机c.作家综合心力(de)集中爆发,长久酝酿(de)产物d.和作家所禀受(de)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de)本领、技巧有关推敲: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de)操作手段.范围:词句(de)精选,细节(de)提炼,人物(de)安排,章节(de)转换,意境(de)合成等即兴和推敲(de)结合a.创造之初不急于动笔,作反复思考和深入沉潜b.动笔不可勉强,等待机缘或需要(de)唤醒c.灵感突至,及时捕捉,记下全部轮廓d.过后仔细从头到尾地修改定型e.修改中以形象(de)内在物理和自我(de)中心意念来统摄第四节文学(de)特征和作用一、文学(de)特征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既具有普遍性质,也具有特殊性质.文学(de)普遍性质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de)特殊性质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要理解文学(de)特征,就要把握文学(de)一般意识形态性质、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以及文学不同于其他艺术形态(de)特殊呈现方式,即文学是语言(de)艺术.(一)文学(de)一般意识形态性质要认识文学(de)特征,首先要明确文学(de)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特征(de)一个大(de)定位和总体把握.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次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de)、由社会生产关系(de)总和构成(de)、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de)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de)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de)总和.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艺术(包括文学)等.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等一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一定经济基础(de)上层建筑.因此,文学首先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共有(de)普遍品格.它归根结底要为一定(de)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随经济基础(de)变化而变化——这决定了任何文学现象都必然具有一定(de)历史具体性,没有超时代、超社会、超历史(de)文学;而且任何文学现象都不是与社会无关(de)纯个人(de)事,而是具有或大或小(de)社会普遍性.文学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de)独立性.它绝不仅仅是经济基础(de)消极结果,而会对经济基础发生或大或小(de)反作用,表现出积极(de)社会倾向性;文学(de)发展除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之外,还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de)影响,同时文学还有其自身(de)历史继承关系,表现出它内在(de)客观规律性.而且,经济基础对文学(de)影响一般而言也不是直接(de),而是经常通过文学自身(de)发展因素,以其他意识形态为层层中介来发生作用.这就涉及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de)特殊品格.虽然所有(de)社会意识形态最终都是经济基础(de)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它们与经济基础之间(de)距离并不是等同(de),而是处于不同(de)位置,以自己特殊(de)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最接近经济基础(de)是政治和法律;其次是道德;再次是哲学、艺术(文学)、宗教.政治法律总是直接反映并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道德相对于哲学、艺术(文学)、宗教而言,与经济基础(de)关系也更密切;而艺术(文学)同哲学、宗教一起属于“更高(de)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de)意识形态”,因而具有较大(de)相对独立性.它与经济基础之间(de)关系,不是那么直接,而是隔着一些“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就是政治、法律以及道德.一般而言,艺术(文学)和哲学、宗教总是通过政治、法律以至于道德这些中介物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de).(二)文学(de)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学虽然属于意识形态,但却是一种特殊(de)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它以其特殊(de)审美性质而拥有相当(de)独立自主性,从而比之一般意识形态而与经济基础保持更远(de)距离.由于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文学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这表明文学具有一般意识形态性质;又由于与其他意识形态不同,文学呈现出特殊审美风貌,这表明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学(de)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告诉我们,文学(de)性质不是单一(de)而是双重(de):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文学是审美(de),表明文学具有自己(de)特殊性质.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文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这种特殊性在于,文学意味着对现实抱有无功利目(de),采取形象方式,表现主体情感评价.正因为此,我们说文学是审美(de).但文学同时又是意识形态(de),正是这种一般性质决定了文学又同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乃至经济基础具有普遍(de)复杂联系.这种一般性在于,文学可以被视为反映现实生活(de)社会性话语活动,从而必然带有间接(de)功利目(de),有时运用理性方式并具有认识因素.例如,即便到了近现代,梁启超等人(de)文学观念都服从于“新民”(de)目(de);周树人兄弟尽管强调文学有“远功”而“非实用”,但终究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学对民族精神、国民灵魂(de)潜移默化(de)熏陶、影响来达到振兴民族(de)功利目(de).也正因为此,我们说文学是意识形态(de).文学既是审美(de)、又是意识形态(de),但需要注意(de)是,在这双重性质中,审美性质总是直接(de)和突出(de),而意识形态性质则是间接(de)和隐蔽(de).文学并不直接体现其意识形态性质,而总是保持自身(de)审美风貌.但是,保持审美风貌并不仅仅意味着超乎现实社会之上而升入纯审美境界,而可能同时意味着更充分地和巧妙地体现意识形态性质.因为,文学正是在直接(de)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de)意识形态性质.真正成功(de)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de)意识形态意图掩藏或渗透在审美(de)诗意世界之中,并赋予这种审美(de)诗意世界以多重解读(de)可能性.应该指出(de)是,审美(de)和意识形态(de)双重性质也不只是文学独有(de),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也具备.应当说,这种双重性质是一切艺术(de)共同性质.但文学(de)特殊性在于,文学(de)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蕴涵于话语系统之中(de),文学是语言(de)艺术.(三)文学是语言(de)艺术文学不仅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出同其他意识形态(de)许多不同之处,而且还作为一种特殊(de)艺术样式表现出与其他艺术样式(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de)一系列相异之处.文学虽然和其他艺术一样,都要以形象思维(de)方式掌握世界,反映人(de)全面(de)社会生活,表现人(de)精神世界.但是,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塑造形象(de)媒介和手段(de),这就决定了它同绘画(以色彩线条)、雕刻(以立体材料)、音乐(以声音(de)节奏旋律)、舞蹈(以人(de)形体和表情)、戏剧(以演员为中心(de)综合舞台手段)、电影(以银幕映象所造成(de)时、空、视、听综合造型效果)等其他艺术样式有着一系列不同(de)特点.文学之外(de)其他艺术样式,由其塑造形象(de)媒介和手段(de)性能所决定,它们(de)艺术形象诉诸人(de)五官,具有直接(de)物质可感(de)形式.而读一部小说或一首诗,看到(de)只是语言文字,不具直接(de)物质可感性.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所包含(de)意思,激发起相似或相同(de)生活经验和体验,才能在读者(de)想象中构造起作家所描绘(de)艺术形象.同其他艺术相比,文学是语言(de)艺术,是更多地诉诸读者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de)一种艺术,因此有“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de)说法,这是其他艺术样式所不可企及(de).正因为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文学形象(de)塑造可以不像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那样受时空、主客观条件(de)限制,因而文学可以有非常广阔(de)自由天地.同其他艺术所使用(de)媒介和材料相比,文学所使用(de)语言文字是最灵活、可塑性最强、使用最方便(de)一种“万能”(de)材料,它具有一种穿越时空(de)能力,它可以描绘声音、色彩、舞蹈等等,可以做到其他艺术样式所做不到(de)事情.由于语言是思维(de)体现,因而以语言为媒介和手段(de)文学,在所有艺术中是思想性较强(de)一种艺术.二、文学(de)作用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为满足社会(de)一定需要而存在(de),这就说明文学必然要发挥种种作用.人类对文学作用(de)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de),有一个由单一逐渐走向复杂(de)过程.中国古代(de)尚书舜典里有“诗言志”(de)说法,认为诗是用以表达人(de)志趣、意愿(de).孔子进一步提出了“诗可以兴,可。
报告文学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

报告文学写作基础知识大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一、报告文学写作基础知识第一节报告文学概述“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
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词组。
“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
因此,我们所说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
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
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矛盾、冲突。
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
美国有“非小说文学”或“非虚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相似。
这说明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
但是,它和小说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犯真实性的原则。
《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
&“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
&“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
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这段话表明: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许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
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主要的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一)鲜明的新闻性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
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打印版

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打印版第一篇: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 - 打印版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是作者通过思维运作,凭借语言文字,表达思维成果的一种特殊创造性精神能活动,也就是说写作是把思维、语言、表达联结在一起的一种脑力活动。
就写作活动来看,写作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又不单纯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包含着作者的体验;是一种反应活动,但又不单纯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还包含着作者的创造;是一种创作活动,是作者心智活动的独特硕果。
写作的内容: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掌握规律第一章写作准备第一节提高素质一、素质的含义与意义素质指的是人的先天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发展的条件。
人的素质是指以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固的生理、心理特征。
其次,要广泛阅读,扩大阅历。
写作需要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知识储备越多,阅历越丰富,写起文章来越得心应手。
第三,要勤于内省,严于律己。
要注意吸收众家之长,反思自己在写作中的见解、思想认识、写作技巧上的缺点与不足,勇于改正错误,切实提高写作技能。
第二节培养能力素质是写作的基础,提高素质中的知识水平是写作的基本条件。
知识是从事写作活动的先决条件,而能力则是掌握运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写作任务,使语言物化文字过程的实际技能。
一、写作能力包含的技能写作能力包括: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稳定性)一、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
二、人的素质是可以稳固在一定的水平上的。
人的素质发展水平:个体拥有的适应、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潜在能动作用的量度。
二、素质的内容写作人才素质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智能结构方面的素质,二是非智能方面的素质。
(一)智能结构(知识技能能力)知识的获得途径:学历经历阅历学历:在学校受教育所得的资历。
经历:一个人走向社会,独立生活,其间的种种经历和遭遇。
阅历:不仅包括了书本上获得知识,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研究他人的得失,还包括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上各种人的了解,以及个人深入现实的亲身体验。
写作概述

写作概述写作及其相关概念:作为一种行为:它是人类精神文化中的一种行为,或者说是一种书面传播的活动过程。
具体而言就是写作主体运用语言文字来建构载体,反映或表现客体,从而达到与受体进行信息知识或思想情感的交流。
2、写作主体:写作者3、写作客体:社会生活4、写作载体:文章5、写作受体:读者写作学什么?1、写作原理与思维——构成写作活动的各个要素,和写作中常用的思维类型、方式。
它主要包括:写作主体、客体、受体;写作思维品质、思维类型、思维方式。
2、写作过程——讲述一篇文章产生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材料的选择与提炼、主题的确立、文章结构的安排,表达方法,语言与文风的形成,文章的起草、修改。
3、文体部分——讲述各体文章的写作特点,加强训练并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我们将要讲到的文体包括:新闻文体(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文学类(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理论类(文学评论、思想评论、学术论文)其它类(演讲稿、科普说明文、网络文体)第二章观察与阅读第一节观察写作能力是一种创造能力,写作者通过写作实践去认识、反映、表现客体,同时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它可分为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
认知能力:观察、感受、思维、想象四种。
前两者为写作提供物质基础。
观察的含义: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辨析地看的同时,调动其他感官,感知、认识客体,获得写作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
(参考)主要是通过视觉,有计划的、集中定向地、对客观事物的形态图像、内蕴进行把握、描绘、和揭示的一种知觉活动。
观察的特点:整体性:观察作为一种知觉活动,必然说明了,它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现象以及所处环境联结起来的整体反映。
选择性:作者观察生活,总是从一定目的出发,为写作获取材料。
这样,你感知什么,表现什么,就不能不对对象、内容进行严格的选择。
理解性:人们在观察的同时,还会伴之以思考、动之以情感,调动起生活的积累,以求获得对事物的整体的把握和认知。
观察的内容1、观察人:通过观察人物的外在特征,体验人物的性格与心理。
第一章“文学短评写作”教学简案

第一章“文学短评写作”教学简案
张悦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学情分析文学牵引着人类的梦想。
阅读文学承奉的是细腻敏感的心,感悟文学就是与情感的精致智慧的对话,倾注于文字则是对文学的畅达和尊重。
那么,当我们和学生一起去扣启那扇门扉时,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学生的灵魂正停靠的驿站?进入文学之门,才能尽赏当空舞彩练的壮美。
【总页数】4页(P92-95)
【作者】张悦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效实中学,315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第一章“你的生活很重要”教学简案 [J], 黄厚江
2."文学短评"写作探究——以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学写古典诗词短评"为例[J], 朱再枝; 何章宝
3.“文学短评”写作探究——以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学写古典诗词短评”为例 [J], 朱再枝; 何章宝
4.过程写作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实践
——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为例 [J], 罗诚
5.过程写作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实践——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写文学短评”为例 [J], 罗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写作概述第一节绪论一、视觉文化和网络文化下写作的困境和出路一、什么是视觉文化(一)媒体文化:其特征是,1.包括了广播,影视和报刊等传媒手段的文化(以电视为核心);2.以视觉符号为主体,对音响符号的重视远大于文字符号;3.具有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的形式,目标是资本积累和盈利;4.是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物,是全球化经济中最为活跃的部门。
(二)视觉文化:口语文化——书写文化——视觉文化。
当下,视觉性压倒了其他传媒形态成为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主因,一个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即越来越多的图像侵入传统上以文字为主因的印刷物世界,“注意力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就写作来说,表现在:1.喜爱摄影,厌恶写字,甚至不会写字,更不用说写作。
2.图文并茂的书越来越多。
3.当代文学史式微。
……二、视觉文化下写作的困境和出路困境:1.视觉化时代,文学作品不受欢迎,人们不爱读书,只爱看视频,写作式微。
2.理性逻辑思维弱化,感性思维兴盛,表面化现象多。
3.文学作品只有被改变成影视作品后才可能“红”。
出路:文学向影视的靠近或“妥协”,进行影视剧本的写作,广告词,广告策划,电视剧本等的写作。
二、基础写作的学习方法及一些规矩方法:多读书(文学作品,理论著作等),多写作(作业,训练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多思考(训练写作的素质)。
规矩:1.黑字笔写作,《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敬重读书人”。
黑色墨水笔或者签字笔主要含碳元素,学过化学都知道,碳元素很稳定,不容易被氧化,所以字迹保存时间比较长. 试卷扫描的时候,会有光线打在卷子上,如果用其他颜色,由于某些难以一两句话解释清楚的光学原因,字迹就变得不清晰了,甚至会断断续续。
所以不是说蓝色的就会看不见,而是说蓝色的笔写出来的字会看不清楚。
更重要的是,某些颜色会被机器忽视,比方说格子的红色,如果你用类似颜色的笔书写,老师就完全看不到你的回答了。
所以,推荐大家按规定使用黑色笔。
2.整页写作,笔迹清楚。
3.注意规第二节文学写作的含义及分类一、文学的含义(一)文章的含义我们同意马正平的观点:文章是通过对语言(材料、句段)的选择、组织来表达、交流信息的秩序体。
这个定义与传统的文章定义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揭示了文章的本质(本体)就是一种秩序体,或者说,文章即秩序。
这样揭示文章的本体,有利于提高文章写作的组织化、秩序化程度,达到清通畅达的境界。
由于秩序既包括语言秩序,又包括精神价值秩序,所以,树立文章即秩序的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作者的精神价值上的秩序感。
第二,指出了文章的功能不仅仅是表达、交流信息,而且是作者安身立命的本体——理想世界。
文章的作用首先是表达思想信息,然后是交流思想信息。
但交流的功能是从实用主义角度而言的。
从本体论角度看,文章这个秩序体是作者营造的不同或优于现实的理想世界,是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作者生命的延续乃至不朽。
第三,强调了文章是对语言的选择、组织。
语言既指书面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这个文章定义的普适程度较高。
首先,这个定义既适用于口头文章,又适用于书面文章。
过去的文章定义只讲书面文章,缺乏普适性。
古人曾说“言出有章”,今人也常说“出口成章”,可见,人们是把口头语言的组织化成果看成文章的。
例如不通过书面写作的演讲词、讲话等等。
在现代快节奏社会,口头写作和书面写作各有用处,所以,我们当代的文章定义应概括这两种文章的本质。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写作理论主要研究书面写作活动,因为,后者是典型化、完善化的写作活动,后者的规律也同样适应于前者。
(二)写作的含义对于写作,一方面可以从写作操作层面上给出定义,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写作本体层面上给出哲学化的定义。
1.操作性定义我们同意马正平的观点:写作是作者为实现写作功能而运用思维操作技术和书面语言符号,对表达容进行语境化展开的修辞性精神创造行为。
第一,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行为。
无论是实用文章的写作还是文学作品的写作,都是一种精神产品的创造。
这种精神产品,一方面是指文章容、主题里所包含的人文价值或科学成果,另一方面还包括文章形式的语言符号体系的创造。
从这两层意义上讲,写作是一种文化原创行为。
第二,写作是一种展开性行为。
所谓展开,就是由写作者企图向读者表达的心知肚明的基本语义、话语的主旨、句旨向功能性语义(能实现写作功能、征服读者的语义、言说语句)转化的过程,即双重转化论中所谓的“外化”、“文辞化”的过程。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这个“达”,其本意就是展开式充分、充足、充沛地言说(书面或口头)。
《左传》上说“诗以足志,文以足言”,这里的“足”就是展开地表达。
第三,写作的展开首先是一种思想、思维、思路的展开。
在宏观、中观的写作行为中,写作展开主要是思想、思维、思路的展开,从而生成文章的宏观、中观的枝干、意思网络、语义层次。
因此,这个时候的展开就要运用一整套思维操作的模型、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和综合,来形成文章的容和形式。
在这时的写作展开中,认识性、思维性就是写作的主要特征。
而思维操作的模型就是进行写作展开的工具和技术、艺术。
写作者的主体建构中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存在,写作展开是寸步难行的。
中学生、大学生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主要原因也在这里。
第四,写作的展开最终是一种语言修辞性的精神创造行为。
写作这种精神创造行为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语词表达的修辞性上。
虽然写作行为充满了认识性、思维性,但是,这并不是写作的本质,写作的本质在于产生认识之后将这个认识写给别人看,因此行文措辞才是最狭义的写作,也是写作的本质。
而这个行文措辞的传达行为的本质就是修辞——对行文措辞进行修饰限制以增强表现力,从而征服读者。
我们对写作行文措词学的研究表明,写作的修辞性主要包括说服性、审美性、策略性——语感性、秩序性、具体性、确切性、鲜明性、生动性、强化性、得体性、节奏性、韵律性等等。
正因为如此,西方把修辞学作为写作学的基础理论是有道理的。
在写作中,人们的思维往往能够展开,但就是难以把文章写好——语言没有语感、美感,因而没有征服力——其根本原因就是语言缺乏修辞性。
2.本体性定义我们同意马正平的观点: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造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行为、活动。
(三)文学的含义文学的现代含义是:文学是一种写作活动,其成果为文章,但作为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辞优美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1、语境(context)信息(message)说话人听话人接触方式(contact)代码(code)2、3、例子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
这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
画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
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
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
二、文学的分类(一)文学体裁又称文学样式,它是文学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指由形象塑造的不同方式,语言运用及结构布局等因素有机综合而呈现出的作品外部形态。
(二)文学作品的分类有两种方法:“三分法”和“四分法”。
第三节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一、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艺术发现——创作动机(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文学材料的形成1.作家的记忆机制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2.获取材料的途径无意获取(茅盾为了写《子夜》而混迹于资本家和金融巨头朋友间),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周敦颐的莲花),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1.含义:作家被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2.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4.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三)创作动机1.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2.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3.动态轨迹: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例如:斯托夫人写《汤姆叔叔的小屋》,亲眼目睹蓄奴制,心滋长起厌倦,《逃奴法案》的颁布作为外在刺激唤起了她的创作动机,18个月没有头绪,突然来了驱力,半年多写完,连载,成书。
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构思方式(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1.何谓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2.方式:回忆与沉思(江城子);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方式1.构思方式的定义: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
包括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和陌生化。
A.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其特征是: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托尔斯泰说:“我拿过达尼雅来,把她同妮亚一同捣碎,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
”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女主人公之一。
她是由作家的妻子和姨妹综合而成的。
B.突出和简化:突出是指,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其实现途径有两种:浓涂重抹,比如阿Q的籁疮疤;淡化背景。
简化是指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简化与突出:简化的目的是突出;突出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简化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简化比突出的难度大;简化后的形象比浓墨重彩的“突出”更能抓住读者。
C.变形与陌生化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方法:扩大和缩小(拉伯雷的《巨人传》);粘合(悟空,蒲松龄——半人半鬼);漫画(果戈理的死魂灵,鲁迅的狂人);夸;幻事(格列佛游记)三、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