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_高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_高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生物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对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总结,旨在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一、课题选择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该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通过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例如,从生物多样性保护、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入手,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生物知识和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二、实践环节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环节是课题设计的重要部分。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掌握科学实验和观察技能,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课题设计中可以引入模拟生态实验、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深入了解生物现象和解决方案,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报告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成果就是研究报告。
通过研究报告,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成果,提高学术水平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术研究和创新方面的不足之处,继续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
四、教师指导在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科学实验和观察技能、提供研究资料和技术支持,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探究角度,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动性。
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的开题报告

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高中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为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平台。
通过高中生物学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生物学的研究性学习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方面,一些学生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研究性实践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缺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导致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教学失灵的情况。
因此,探究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充分发挥高中生物学的研究性学习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充分发挥高中生物学的研究性学习优势。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成效。
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本研究将通过文献分析法、教学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不同类型的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质量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归纳出一些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和实施方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成效: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实验对照法,对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学习活动和成效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能够得出一些有关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的结论,确定教学设计优化策略和实施方法,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充分发挥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同时,还能了解不同的学习策略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探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借鉴。
高中生物小课题研究

高中生物小课题研究篇一:高中生物课题研究报告高中生物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名称:古浪三中行道树灌木种类及其数量调查高二(1)班指导老师:张岷山课题组长:李建鹏邸彦荣课题成员:苏发昌潘治功张晨三范有伟周兴银张莹杨兴芬一、研究目的道路绿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给同学们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作用,行道树种类以及数量的选择和配置,直接关系到绿化质量和绿化效应的发挥。
作为三中小小的一员,每当我们在林前下学习时,我们是否会想到校园中的灌木数量和种类呢?我们是否会想到这些树木的作用以及生活习性呢?为了更好的发挥灌木丛的作用,服务三中师生。
因此进行了调查探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测量记录对校园中操场侧及大殿周围几条行道的灌木进行观测、测量和记录。
对整个小区的树木进行普查计算出各种树种的数量以及生长状况和作用,同时测量株距及覆盖面积等。
2、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求出其分布,数量、种类,覆盖面积及覆盖率等。
3、调查访问访问有关人员或资料,了解本校建校以来种植的树木种类、数量、成活情况,适应的气候区域,土壤条件等。
三、研究的可行性课题成员的动手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写作能力较好,能吃苦耐劳,做事细心,可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有关老师和技术人员可给予技术支持和计算指导。
在剩余时间方便即可进行调查。
研究方案1、研究步骤本课题从2012年3月中旬开题始,带2012年4月上旬结题第一阶段:了解校园区所处气候特征,土壤条件,树木在行道中所起的作用,所有树种的种植方法和种植类型。
第二阶段:对校区的树木种类及数量进行测量、调查、计算出数据并进行记录。
第三阶段:对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三中灌木种类和数量特征,提出现存问题和解决办法,提出适合三中较为合适的树种。
第四阶段:归纳整理,写出论文,结题报告一、人员分工1、组员分头查阅资料、研究:苏发昌潘治功2、访问绿化相关人员:张景三杨兴芬3、调查树木种类、数量:范有伟张莹4、共同整理,撰写报告。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_高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_高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
在高中生物教研工作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次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以“人体生殖与发育”为主题,围绕生殖与发育的过程、调节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过程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并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人体生殖与发育的过程,还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学生们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和课题总结,并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
在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们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操作还不够熟练。
由于学生们在中学阶段主要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操作还不够成熟。
我们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训,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学生们的实验成果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_高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_高中生物教研工作总结我选择了“DNA与遗传”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通过这个课题,学生可以了解DNA 的结构和功能,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进而探究基因突变和遗传的相关问题。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科学研究、科学报告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DNA与遗传的相关知识,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尤其是实验操作环节,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我还设置了科学研究和科学报告的环节,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将研究结果用科学报告的形式呈现。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
通过提问、讨论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实验操作中,我会亲自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解答他们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和报告的过程中,我会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我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评价和反馈,对于他们的优点给予肯定,对于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改进。
通过本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能力。
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能够合作完成科学研究和报告。
他们还能够通过研究性学习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价值,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我也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操作不够规范、科学研究不够深入等。
这些问题是我下一步教学改进的重点。
本学期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生通过这门课题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DNA与遗传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下一步的教学改进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完善研究性学习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总结随着新课程计划的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十项作为一项全新的必修课程摆在了我们眼皮底下。
这有机体是新颁布的生物教学大纲的亮点,也是走向21世纪的生物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性学习”对今天的古菌教育会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教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具体地落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和实践。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为前提,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通过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所进行的学习活动。
在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限于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变大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其发展”的目的。
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本教研组积极组织教师在教学活动、竞赛辅导和科技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一、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实践1 初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教研组全体教师施行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不同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法的更为以及间有教师间“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的交流,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即: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评价拓展延伸。
如在讲义有关激素的功能时,首先的学生提供贷款与激素有关的常见疾病产生给原因以及主要症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的生理功能。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与三种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结果预测和推理,以验证从分析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否准确。
最后,要求学生利用得出的结论说明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精心设疑。
设问评说一般是教材的中心内容,或是重点内容,或是所研究某一问题的线索,也可以是某一实验者现象。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本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本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物学的度不断提高。
高中生物作为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本次研究性学习旨在探究高中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本次研究性学习主要针对高中生物学科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等知识点进行探究。
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等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合作用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呼吸作用中不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以及遗传与变异中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现象。
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性学习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和分析数据等步骤,探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等知识点。
同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
三、实验设计与操作1、实验一:光合作用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乙醇、滤纸、定性滤纸、电子天平等。
实验步骤:(1)将新鲜菠菜叶洗净,去梗,称取5克叶片,放入研钵中,加入少许石英砂和碳酸钙,再加入3毫升乙醇,进行快速研磨,制成滤液。
(2)将滤液倒入过滤器中,用定性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3)将滤纸剪成合适大小,分别用滤液浸润后晾干,制成色素提取液。
(4)将色素提取液涂抹在滤纸上,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记录数据。
(5)重复实验,改变色素提取液的浓度,记录数据。
(6)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二:呼吸作用中不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新鲜酵母菌、锥形瓶、橡皮塞、注射器、电子天平等。
实验步骤:(1)将新鲜酵母菌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制成酵母菌溶液。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一、引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研究性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性研究,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探究,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适合高中生的生物研究性研究课题。
二、课题选择与背景本次研究课题为“植物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通过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实验设计1.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实验材料:种子、种植土、水、灯光设备。
3. 实验步骤:a. 准备种植土,将种子种植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盆中。
b. 给每组盆栽提供相同的水分和温度条件。
c. 根据实验组数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光照强度(例如强、中、弱)。
d. 在相同时间段内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高度、叶片数量等。
e. 分析实验数据,观察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生长的差异。
四、预期结果预计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照强度较弱的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会减慢,高度较矮,叶片数量较少。
2. 光照强度较强的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会加快,高度较高,叶片数量较多。
五、教学目标通过完成这个研究课题,学生将能够:1. 理解植物生长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2. 学会设计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结论针对高中生的生物研究性研究课题,通过探究植物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与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1] XXX. (20XX). XXX.[2] XXX. (20XX). 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实验研究课题:植物极性现象的观察实验思考:生物课本在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提到“生长素在生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我们组设计了这个证明植物极性生长的实验。
实验原理:植物的生长是有极性的。
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在茎内总是按一定方向从形态学上端(原长叶的一端)输送至形态学下端(原生根的一端),无论将茎怎样放置,给予怎样的外部条件,如果能生长,则必在形态学上端长叶,形态学下端生根。
实验材料:绿箩的茎,吊兰的茎,红线,培养盘,剪刀。
实验步骤:1、剪取绿箩和吊兰茎,将原有根、叶除去。
2、把绿箩和吊兰的茎在节处用剪子沿斜着的方向剪断,以确保每节茎上都留有待生根处和待长叶处。
3、在原长叶一端(形态学的上端)用红线系了几圈,作为标记,以备实验证明。
4、接着把作好标记的一节节茎平躺着放在盛有水的培养盘中,使其两端都泡在水中。
5、将培养盘放在阳光、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
6、 1到3天换一次水。
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因为其中有消毒用的氯气对植物生长不利,要在阳光下晒一晒,既可以保证水的质量,又可以保证水的温度适宜,观察其生长情况。
实验改进:* 将一部分茎放在琼脂中培育,因为琼脂营养丰富,但效果不佳。
* 剪吊兰茎时,把以前剪绿箩时每一节剪一段改为每两节剪一段,有助于成活率提高,实际效果良好。
* 培养盘面积大,水蒸发得快,尤其是双休日两天不方便换水,植物常处于缺水状态,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每天晚上把透气性好的沙布盖在培养盘上,减慢其蒸发。
结果起到了一定作用。
实验结果:七根绿箩茎和两根吊兰的茎在系红线一端长叶;三根绿箩茎和十根吊兰的茎在远离红线一端生根;其余的未生根或长叶。
实验结论:证明植物确实具有极性生长现象。
参加实验人员:组长:苗江江组员:邢晓庆、陈真、宫晓静、刘学友、王亚楠、王飞鸿、郭雯雯、王鹏重力对根的影响的验证实验思考:尽管这项实验周期较长,但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小组成员对此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组决定一试。
实验原理:根在重力作用下会向重力方向生长。
实验假设:根会因重力的影响而竖直向下生长。
因此,随着蚕豆的被旋转,根会绕蚕豆生长形成环形根。
实验材料:泡沫小块,刚刚浸泡发芽的蚕豆,大头针几枝,带盖广口瓶一个。
实验步骤:首先,将蚕豆四粒分别固定在泡沫块的垂直四面上,并使蚕豆芽保持水平(如图1)。
之后,将泡沫块放入水中,使水恰好浸到蚕豆的1/2处,最后盖上瓶盖。
为防止蚕豆根萎蔫,注意每天换一次水。
并始终保持蚕豆的根的顶端处于水平位。
即要每隔一定时间转动蚕豆种子,大约每次逆时针转45°。
实验结果观察:由于长期浸泡,大部分蚕豆都已开始腐烂,少量已长出幼根,并开始沿着蚕豆向下的蚕豆已停止生长,根尖出现锈色,并也已出现腐烂现象。
因此虽个别实验材料观察到了现象,但并没有全部成功。
多数因生长过程中腐烂而无法继续进行。
我组决定改进方法,重新开始实验。
并用琼脂代替水作为营养基,重新验证假设。
最后结果:明显观察到蚕豆环形根的生长现象。
(如图2)实验结论:证明植物根受重力因素的影响,具有向地性。
实验人员:组长:林永辉组员:王哲、马小强、卢浩东、张娜、孙雪丹实验研究课题:植物的根趋向营养土实验的思考:通过自学,我们了解到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定向的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运动的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在水和肥的刺激下,植物的根会向含水和肥量多的方向生长,称为向水性、向肥性。
由此我们设计了这个实验来验证植物的根趋向营养土。
实验原理: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会引起定向的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运动的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在肥的刺激下,植物的根会向含营养量多的方向生长,称为向肥性。
实验材料:营养土校园内普通土玻璃箱蚕豆种子(种前要泡1-2天)实验步骤:把干土倒入玻璃箱中,并铺成与水平面成45°角,然后把蚕豆种子种入箱中,每侧各种4—5颗,每颗间距4 厘米左右。
(见图示)实验注意:(1)种植时要贴壁种,这样便于观察。
(2)不能种得太深,深处含氧量少,不利于种子的萌发,影响效果。
然后在上面覆盖好营养土,适量浇水。
实验结果:蚕豆的根多数朝向营养土生长,有些根沿斜面生长,其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的。
实验分析:通过这次实验验证了植物的根的向肥性,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
但有的种子没有成功。
主要原因是有的水浇得太多,使普通的土区水分充足甚至多余营养土,使种子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快速萌发,受重力因素影响,朝下生长,从而干扰了实验。
另外,一些种子种得稍深影响生长也是原因之一。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趋向营养生长,具有向肥性。
实验成员:组长:李龙龙组员:王欣欣、纪璐雯、韩帅、范娜、屈奇植物根的趋向水源法实验思考:通过自学得知,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如:植物幼苗的向光性生长,根的向重力性生长,等等。
那么,如果在一容器的一端提供丰富的水源,植物的根一定会向水源处生长,且靠近水源处的幼苗高挺、茁壮、嫩绿,而远离水源的幼苗矮小、蔫萎、发黄。
实验原理: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在单侧水源丰富的刺激下,植物的根表现出向水性生长的现象。
材料用具: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其它豆类种子也可),玻璃缸,营养土,在盒底两侧对称扎眼的胶卷盒或其他塑料小瓶(眼不要过多、过大)。
──塑料小盒──玻璃缸方法步骤:①在擦拭干净的玻璃缸中倒入营养土,摇平,使土占据玻璃缸的2/3。
②将扎好眼的塑料小盒放进玻璃缸的一端塞进土中,保证所扎眼对准玻璃缸两侧且进入土一定距离(约3-5厘米)。
③择选两组种子,每组4~7个,且每一组种子的种类及发育程度相近。
④将种子相隔相同距离,贴着玻璃缸壁塞进土中。
(见图示)⑤把一定量的水注入胶卷盒里,尽量避免将水撒在塑料小盒外。
⑥最后将玻璃缸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每天浇大约半瓶的水。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这几天的观察和测量得出:虽然植物的根同时也向两侧生长,但总体上还是向水生长。
一些同学的实验结果为:从第一颗种子到第三颗种子,无论是根还是幼芽,其长度都是呈依次递增的趋势,而第四颗却很矮小。
而一些同学的实验结果显示,第三颗生长的最好,第二颗次之,第一颗和第四颗发育的都不太好,其表现为矮小,发黄。
对于这种状况,我们结合书本知识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种子离水源太近,会导致种子因水分过多对氧气吸收不足生长缓慢,因此第一颗没有第二颗发育的好;而只是氧气充足,水分不够,种子依旧不会发育的很好,因此第四颗种子远不及第三颗长的好。
而几个同学的不同结果的产生是由于我们摆放的种子的距离和所浇的水量个不相同造成的。
但总体来说,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植物的幼芽生长的迅速,且健壮、绿嫩;在离水源远的地方,植物的幼芽生长的缓慢,且发黄、矮小。
实验结论:充分证实了植物根的向水性,说明了植物具有向性运动。
实验小组成员:组长:张丹组员:李梦雨、陈秋杰、于珍珍、任梦莲、许莉、葛丽丽植物向光性实验的验证实验思考: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由此可以设计两组实验进行对比。
第一组植物受单向光刺激;第二组植物不受单向光刺激。
结果应该发现胚芽鞘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如果将胚芽鞘的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胚芽鞘则直立生长。
实验原理: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在单侧光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
实验用具:小麦种子、琼脂、清水、培养皿、锡箔纸、天平和砝码、大烧杯、不透光的纸盒(可用黑纸贴在纸盒表面)、塑料小盒、剪刀、解剖针、胶带。
实验步骤:1、实验前一、二天将干燥的小麦种子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浸泡。
2、用天平称量出3.6克琼脂粉,用大烧杯量取400毫升清水,(浓度为0.9%)将琼脂倒入烧杯,加热至杯中无沉淀物。
3、将熬好的琼脂倒入塑料小盒中,稍静置,将泡好的小麦种子撒入琼脂中,盖上盒盖,放在不透光的纸盒中,蔽光四天。
4、用锡箔纸围绕解剖针卷成长约2厘米、顶端封闭的小帽,套在已长成的其中一些胚芽鞘顶端(对照组)。
其余胚芽鞘保持原样(实验组)。
5、在不透光的纸盒与胚芽鞘高度相近的地方挖一个的小孔,把塑料小盒放入其中,封住纸盒口。
6、两天后,取出塑料小盒,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植物向光性生长现象不明显。
实验分析:实验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播撒小麦种子无规则,致使长出的胚芽鞘位置混乱,不便分组对照。
2 、小麦种子蔽光生长时间过长,使胚芽鞘生长过长并且尖端已长出幼苗,致使后面的向光性实验现象不明显。
对下一轮实验的改进:通过第一轮的实验经验及所犯的错误,我们对第二轮实验的进行有了一些改进。
首先,挑选种子时,挑选一些饱满的种子。
其次,在播种小麦种子的时候,使其之间有一定间距,并且使之横成行、纵成列排列,保证每颗种子的生长空间。
在给胚芽鞘分组时,去除劣质的和长势不好的,保留优质的粗壮的胚芽鞘,并以塑料小盒的中线为边界,一边罩上锡箔小帽,而另一边则保持原样,以便对照。
再次,对小麦种子的蔽光生长时间进行限制,由4天缩短为2天,即在胚芽鞘长出1到2厘米时,停止蔽光,以便使接下来的向单侧光照方向弯曲现象更加明显。
实验小组成员:组长:丁浩组员:许雷雨、戚梦如、刘正汉、汪瀚翔重力对根的作用反应在伸长区部分的验证实验思考:在初中生物课中,我们曾接触过关于植物的根的有关知识。
并在这一章节的动手实验中曾要求验证“根的生长主要作用在伸长区”,但由于条件制约我们并没有付诸实验。
高中生物课又涉及到了关于根的向地性生长的知识,所以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不仅验证重力对根的影响,而且可见其作用主要反应在伸长区。
实验原理: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
实验材料:已发育约1cm长的根的蚕豆种子、浓度为0.9%琼脂块、清水、君子兰土、空玻璃瓶、碳素笔。
方法步骤:取根长约1cm左右的蚕豆种子,用碳素笔在其根部约每隔1mm处作一标记,共作10处标记。
(见图示1)然后分别放入装有琼脂、水、土的玻璃瓶中,将瓶盖盖好。
放于温度适宜、避光的环境中,简单的实验操作结束了。
接下来的任务便是静观其变了。
结果分析:蚕豆种子在琼脂中早期长势良好,这是由于空气与水份的比例恰好适宜种子的生长,而水中的空气较少,所以蚕豆种子在水中生长得很慢。
土壤中由于各种养料齐全,虽在前期较琼脂中种子生长速度缓慢,但后期长势良好。
基于以上因素,由于我们所做的是短期实验,观察现象需要明显,所以选择种子在琼脂中生长较为适宜。
蚕豆种子的根的伸长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一个标记处,第二条标记以上部分有明显凸起(即根毛),所以确定这一部分为成熟区,由根尖处成熟区往下即为伸长区,所以确定蚕豆种子根的受重力因素的影响主要反应在伸长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