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染危险分层的血液科抗真菌治疗理念及临床实践

合集下载

恶性血液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干预

恶性血液病患者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干预
医学信 息

28 4 ・ 9
N .7 0 1 00 2 1
短篇 论著
恶 性血 液 病患 者 深部 真菌 感染 临 床 分 析及 护理 干 预
潘秀玲 李 小华
成都 6 0 7 10 2 四川省人 民医院血血液病 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 因素及 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分析 2 0 年 1月 一 00年 9月住院的 16 恶性血液病合并深 06 21 2例
部 真 茵 感 染病 人 的 临床 资料 和护 理 病 历 。 总 结病 人 院 内深部 真 茵感 染 的 原 因 、 临床 特 点 及 护 理 措 施 。结 果 :2 16例 共 离 出 18株 茵 株 , 白 色念 珠 茵为 3 以
主 , 85 占4 . %。感染部位最常见为肺部 , 7 2 。基础疾病包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占6 .% 急性淋 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 生异 常综合征 、 慢性淋 巴细胞 白血病 、 非 霍 奇金 淋 巴瘤 、 多发 性 骨髓 瘤 等 。 反 复化 疗 、 期 广谱 抗 生素 的使 用 、 皮质 激 素 的 使 用 、 长 糖 高龄 及 合 并 糖 尿 病 是 真 菌 感 染 的 高 危 因 素 。结 论 : 部 真 菌感 深 染 是 恶 性 血 液病 常 见 的 并发 症 。加 强病 房 消 毒 隔 离管理 , 高危 人 群 进 行 监 测 和 采 取 预 防性 的护 理措 施 , 强 卫 生 宣 教 . 医嘱 早 期 使 用抗 真 茵 药物 治疗 对 加 遵 是预 防 深部 真 菌感 染 的 有效 措 施 。 【 键 词 】 部 真 茵感 染 ; 险 因 素 ; 关 深 危 护理 干预 di1 .9 9ji n 10 o:0 3 6 /. s.0 6—15 .0 10 .2 s 99 2 1 .70 6 文章编号 :06—15 (0 1 0 — 8 4—0 10 9 9 2 1 )一 7 29 2 近年来血液病患者合 并真菌感染 逐渐增 多 , 菌感 染成为血 液病患者 真 常见的并发症 , 病死率较高, 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危害。现将我院血液科 2 0 06 年 1月 一2 1 00年 9月收治的 1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病人 的相关 因 2 素及护理干预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 1 资 料 与方 法 . 1 1 一般资料 :2 . 16例均为 20 0 6年 1月 一 0 0年 9月在我 院血 液科住 21 院的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 , 中男 6 例 , 5 其 9 女 7例。平均年龄 5 . 57 岁( 4—8 2 4岁) 。 12 真 菌 感 染 诊 断 和 入 选 标 准 : 菌 感 染 诊 断 标 准 按 E T . 真 OR C制 定 的 真菌感染分层诊断标准¨] ①确诊病例 :. 有真菌感染的易患 因素 ; . : a具 b 具 有感染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 ( 肺部影像学表现 的主要 特征 包括曲菌球、 结节 、 洞、 空 晕征 及 半 月 征 , 要 特 征 包 括 炎 性 反 应 的 其 他 表 现 ) c 痰 或 鼻 次 ;. 腔分泌物培养或肺组织活检证 实有真 菌感染 。② I 床诊 断病例 :. I 缶 a 具有 真 菌 感 染 的 易 患 因素 .. 有 真 菌 感 染 的 主 要 l 床 表 现 或 影 像 学 表 现 。③ 拟 b具 I 岛 诊病例 .. a具有真菌感染 的易患 因素 ; . b 具有感 染 的l 表现 , 续发热经 临床 持 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将确诊 和I床诊断病例人选。 临 13 统计学方法 : . 数据采用例数或例次计数 , 并采用构成 比分析。

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的临床分析

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的临床分析

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64例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伏立康唑治疗。

结果研究组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68.3%,研究组感染控制时间和持续用药时间均比对照组要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伏立康唑治疗效果显著,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液病;伏立康唑;侵袭性真菌感染目前,因为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当中,抗肿瘤治疗也在随着临床医学不断发展进步,导致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例数越来越多。

有资料显示,患有急性白血病和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病例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比例有26%~30%,而且随着药物的不断应用,此比例也在不断增加[1]。

本文选取164例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给予伏立康唑进行治疗,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64例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血液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91例,女73例,年龄22~75岁,平均(41.2±3.6)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抗感染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应用0.2 g伏立康唑进行静脉滴注,2次/d,服用伏立康唑,0.3 g/次,2次/d。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仔细观察患者感染控制时间、持续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率。

1. 3 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均消失,实验指标显示恢复正常范围;显效:病情得到较大程度改善,临床表现及其体征未全部消失,实验指标显示仍存在未完全恢复正常项目,细菌学呈现阴性;有效: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无较明显实际效果;无效:患者病情未出现任何改变,有加重趋势。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摘要:血液病的诱因很多,如;遗传、污染、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免疫力等众多因素所致。

这些诱因是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物,促使血液病每年呈上升趋势,它是一种现代病。

以前,缺乏血液病方面的技术和临床经验少,被人们称之为“不治之症”。

可是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迅速发展,血液病的治疗技术和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

强化化疗和造血干细泡移植等先进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很多类似疾病达到了很明显的治疗效果,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然而,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情相对严重,死亡率较高,是血液病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合并IFI的特点,应该是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合理应用药物,减少发病率,延长生命,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方案;临床分析;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包括急性白血病、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髓细胞缺乏症和骨髓移植受者。

随着大剂量联合化疗、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以及老年人的增多,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真菌感染率也在不断增加。

恶性血液病患者是不典型的IFI症状,诊断困难,预后差。

真菌败血症的死亡率非常高,累积多脏器IFI的死亡率迅速增加。

因此,对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合理控制IFI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特点以及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治疗方案1、骨髓移植现代治疗血液病的药物大多应用激素、化学等方法,但副作用大,治愈率低,易复发。

骨髓移植是用来治疗白血病,使白血病从不治之症变成可治愈的疾病,治愈率有所提高,但骨髓移植的资源很短,而且大部分捐献的骨髓与患者的HLA不一致,即使移植成功,复发率很高。

中医药具有广泛的资源,利用中医治疗疾病,以促进造血再生激活骨髓造血功能。

它打破了传统理论认为该病治疗简单的传统观点,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

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分析结果显示, 选用伊 曲康唑或两性霉 素 B脂质制 剂治疗这 部分 患者 比其他 药物 更具优 势 J 。 两性 霉素 B的应用应同时考虑疗效和不 良反应 两方面 ,
在某些高度 怀疑 I F I的患者 , 应及 时应用 两性霉 素
A J R,1 9 9 7, 1 6 9 :1 3 4 7 — 1 3 5 3 .
预防应用抗真菌 药, 同时需要严 密监视 J 。真菌感
染的治疗可以分为: 预防治疗、 经验性治疗 以及 临床
诊断治疗 : ( 1 ) 预 防治疗指 在真菌感 染 的高危 患者
( 如持续性 中性粒 细胞缺乏 、 长 期应用 激素及 免疫 抑制剂 、 合 并糖尿病 等易致感 染 的代谢 性疾 病等)
p a t i e n t s wi t h h e ma t o l o g i c a l c a nc er : r e c e n t d e v e l o pme n t s . He a t m o l o g y.2 0 0 3. 43 8 - 4 7 2 . 2 He u s s e l CP. Ka u c z o r HU, He u s s e l ,e t a L Ea r l y d e t e c i t o n o f p n e umo n i a i n f e b il r e n e u t r o p e n i c p a t i e n t s :R s e o f t h i n — s e c t i o n C T.
作者单位 : 2 0 0 0 2 5上海第二 医科 大学附属瑞金 医院血液科
状和体征 , 应给予早期积极抗真菌药物治疗 , 这 类患 者如仅持续发热而无其他症 状和体征 , 则给予经验

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药敏分析

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药敏分析

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药敏分析目的:观察和分析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标本,并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方法:按常规方法培养,对360株真菌标本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鉴定,对于少见的念珠菌采用PCR技术鉴定;对真菌用棉蓝染色直接镜检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360株真菌标本中,念珠菌属335株,占93.06%;真菌(丝状菌)25株,占6.94%;分离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氟康唑92.54%(310/335)、两性霉素B 97.01%(325/335)、伊曲康唑94.93%(318/335)、5-氟胞嘧啶88.06%(295/335)。

结论:血液病真菌感染以念珠菌属最為多见,特别是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药敏结果显示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但氟康唑对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有较高的耐药性,通过药敏分析,可以为血液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

标签: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药敏分析;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深部感染真菌包括致病性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有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等。

白假丝酵母菌可引起机体皮肤、黏膜和内脏的感染,即念珠菌病。

白假丝酵母菌能够发酵和利用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不还原硝酸钾,不产生脲酶。

新生隐球菌是隐球菌属中唯一对人类具有较强致病性的菌种[1]。

按常规方法培养,本研究对360株真菌标本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鉴定,并进行临床药敏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按常规方法培养,对360株血液病深部真菌标本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鉴定。

均为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血液科住院患者,男性238例,占女66.11%,女性122例,占33.89%。

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5.8岁。

1.2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由辉瑞公司提供)、两性霉B、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

1.3培养基血平板、中国蓝、萨布罗培养基、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法国科玛嘉)。

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伏立康唑的治疗效果

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伏立康唑的治疗效果

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伏立康唑的治疗效果【摘要】目的:对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的效果进行探究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40例,入组时间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随机将患者分为20例参照组(两性霉素B治疗)与20例研究组(伏立康唑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用药时间及感染控制时间发现,研究组显著较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较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伏立康唑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缩短用药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疗效显著。

【关键词】伏立康唑;真菌感染;血液病血液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为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疾病治疗中,由于大量、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增加了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

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死率高且进展迅速,加之传统抗真菌药物易出现不良反应,给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伏立康唑作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治疗中。

本研究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20例患者予以常规抗感染治疗,另外20例患者予以伏立康唑治疗,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报告内容做如下阐述,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40例,入组时间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随机将患者分为20例参照组与20例研究组。

参照组12例男性,8例女性,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73岁,中位年龄(49.12±4.31)岁,疾病类型:急性混合型白血病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

研究组13例男性,7例女性,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75岁,中位年龄(49.28±4.49)岁,疾病类型:急性混合型白血病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

血液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策略

血液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策略
2. Chamilos G, Luna M, Lewis RE, et al.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in a tertiary care cancer center: an autopsy study over a 15-year period (1989-2003) Haematologica. 2006;91;986-989.
肺炎和持续高热是IA主要临床体征
Georg Maschmeyer,1Antje Haas, Oliver A. Cornely. Invasive Aspergillosis: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Drugs 2007; 67 (11): 567-1601
40%
院内死亡率(%)
30% 20% 10%
11.1%
12小时后平均死亡率为33.1%†
0%
>12小时
12-24小时
24-48小时
>48小时
*自首次阳性血培养的采集血标本后开始计。 †
一项自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157例念珠菌血症感染患者进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分析开始抗真菌 治疗的时间与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1. Greene RE, Schlamm HT, Oestmann JW.et al. Imaging findings in acute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halo sign. Clin. Infect Dis. 2007 44: 373-9

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评分系统的建立

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评分系统的建立

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评分系统的建立目的:建立识别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高风险人群的风险评分系统。

方法:对2008年1月-2015年12月200例诊断为IFI患者的病例资料和同时期200例对照病例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IFI的危险因素并分别赋值。

建立IFI风险评分系统,运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该评分系统的效能。

运用该评分系统对2016年1-6月的103例患者(验证组)进行评分,并比较各得分组IFI发生率。

利用评分系统对18例高危患者(干预组)进行干预。

结果:社区获得性感染、中性粒细胞降低、真菌感染病史、糖皮质激素、广谱抗菌药物(加酶抑制剂、糖肽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霉烯类)是IFI的危险因素(P<0.001),根据回归系数分别赋分17、10、39、14、14。

IFI风险评分系统分为低、中、高危(评分分别为0~30、31~40、≥41分),ROC的AUC为0.916。

验证组患者低、中、高危组患者IFI发生率分别为3.0%、10.7%、62.5%,高危组显著高于低、中危组(P<0.05)。

干预组患者IFI发生率为16.7%,与验证组的高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该评分系统区分危险分层能力良好,可有针对性地帮助临床医师识别IFI高风险人群,指导对患者的及时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To establish a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identifying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diseases. METHODS:Risk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among 200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IFI and 200 control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from Jan. 2008 to Dec. 2015. 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Logistic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for potential risk factors to screen and assign risk factors of IFI. The risk scoring system of IFI was established,the performance of scoring system was evaluated b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curve. Using the scoring system,103 patients of validation group were scored during Jan. to Jun. in 2016. The incidence of IFI in each group was compared.18 high-risk patients were intervened by the scoring system. RESULTS: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the reduction of neutrophils,fungal infection history,corticosteroids and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Enzyme inhibitors,glycopeptides,quinolones,aminoglycosides and carbapenems)were risk factors of IFI (P<0.001),and the score of them were 17,10,39,14,14 according to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IFI risk scoring system was divided into low,medium and high risk (scoring 0-30,31-40,≥41),AUC of ROC curve was 0.916. The incidence of IFI in low-risk,medium-risk and high risk groups were 3.0%,10.7% and 62.5%,high-risk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low and medium-risk groups (P<0.05). The incidence of IFI was 16.7% in intervention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pared to high-risk group of valida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S:This scoring system shows good ability to distinguish risk stratification. It can help clinicians identifying IFI high-risk groups and timely guiding timely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KEYWORDS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diseases;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coring system;Efficacy analysis;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Intervention目前,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成为了增加血液病患者病死率和医疗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接受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确诊和临床诊断为IFI的总发生率为2.1%,确诊和临床诊断为IFI并接受化疗患者的病死率高达11.7%[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病患者中影响IFD发生率的其他危 险因素
先天免疫状态
与基础疾病相关的因素
• Toll样受体多态性 • C型凝集素受体多态性 •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多态性 •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多态性 • 其他多态性?
基础疾病
• 恶性血液病
• 气候
• allo-HSCT
• 房屋装修
•Hale Waihona Puke 居住条件• 吸烟或大麻• 污染的食物或香料
高共病得分和高e-TRM风险
器官功能障碍
慢性阻塞性肺病、吸烟、呼吸道病毒感染
一般状态差 ECOG/WHO评分、生理状态、储备能力、日常活动、行走速度等 高血糖:血糖>200mg/dL,>2周
既往曲霉病±气道曲霉菌定植
病原真菌暴露
房间无HEPA过滤 房屋装修
房间无预防性用水
Blood. 2014;124(26):3858-3869
e-TRM:早期治疗相关的死亡风险
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IFD的风险(治疗后15 天)
免疫抑制状态
严重且持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00/μL,>10天) 预期可能存在严重且持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 AML:低CR可能性、治疗后第15天骨髓原始粒细胞>5%,诱导期结 束未达CR
• ALL:4周未达CR,MRD持续存在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时淋巴细胞持续减少:细胞数<300/μL
中国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中发生IFI的高危 因素
(CAESAR研究,2015)
性别 粒缺程度
既往IFI史 基础疾病 化疗阶段 留置静脉导管
白蛋白 真菌预防治疗
• CAESAR研究:在中国35个血液中心进行的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共入选 4192名患者(4889个化疗疗程),平均40.7岁
Tumour Biol. 2015;36(2):757-767;
1. Tumour Biol. 2015;36(2):757-767;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的单中心研究:20072010年共入选连续的1042名患者,其中390名 接受同胞相合移植,652名接受单倍体移植。 IFD总体发生率为5.8%。
2.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2;18(10):997-1003;
基于感染危险分层 的血液科抗真菌治疗理念备受关注
Br J Haematol. 2000;110(2):273-284
Ann N Y Acad Sci. 2012;1272:23-30
PLoS One. 2013;8(9):e75531
Risk stratification is a recommended starting point for managing patients with fever and neutropenia.
急性白血病 20-30%
淋巴瘤
10-20%
实体肿瘤
1-5%
注:由于化疗药和支持治疗的巨大进步, 上述数据不能反映目前某种疾病发生IFD 的风险。但正因如此,却可以反映在缺乏 相关治疗的情况下,疾病本身发生IFD的 风险。
• 1999-2003年在意大利18个血液中心进行的回 顾性队列研究,共包括11802名新诊断的恶性 血液病患者。
• 宠物、盆栽植物及园艺
• 住院期间无HEPA过滤空气
• 中性粒细胞减少 • 癌症进展 • GVHD • 化疗 • 激素
• T细胞抑制剂
• 糖尿病 • 铁过剩 • 创伤、烧伤 • 肾功能损伤 • 代谢性酸中毒 • 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
环境因素
其他
Ann N Y Acad Sci. 2012;1272:23-30
危险分层是粒缺伴发热患者临床管理的起点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
2014 Blood文章:针对急性白血病患 者提出基于IFD感染危险分层的治疗理 念
Blood杂志“How I Treat”系列(2014年12月);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医院Nucci M教授和美国辛辛
基于感染危险分层的 血液科抗真菌治疗理念及临床实践
提纲
1 为什么分层? 2 怎么分层? 3 分层理念的实践应用?
血液病是一组异质性的疾病,发生IFD 的风险不尽相同
• 1960s/1970s研究中IFI的发生率1 • SEIFEM-2004研究中IFI的发生率2
疾病
IFI发生率
骨髓移植
20-30%
1. ONCOLOGY 2001;15(3):351-369
2. Haematologica 2006; 91:1068-1075
中国:IFD发生率在不同疾病人群中有 所不同
• 血液化疗患者IFI的发生率1
• 移植患者IFI的发生率2
同胞相合移植 单倍体移植
P=0.007
• CAESAR研究:在中国35个血液中心进行的前瞻 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共入选4192名患者 (4889个化疗疗程),平均40.7岁
免疫抑制状态
白血病相关 达CR可能性低
• AML:细胞遗传学/基因突变谱不利;WBC≥50000/μL;继发性白血病; MDS或既往血液病>6个月
• ALL:细胞遗传突变谱差;WBC ≥30000/μL;免疫分型
基线中性粒细胞减少:ANC<500/μL,≥7天;MDS相关的吞噬功能缺乏 白血病状态:难治/复发>第一次诱导>巩固 治疗相关 糖皮质激素:强的松>1mg/kg/d或等效剂量,≥3周 高度细胞毒性化疗方案:由于快速循环化疗疗程导致的骨髓毒性累积 宿主相关 年龄:>65岁(AML)或>35岁(ALL);唐氏综合症 免疫多态性;抗肿瘤药物的药物基因组学
对于血液病患者IFD“高危因素”的认识:
如何应用?
由于基础疾病及其他因素的影 响,不同血液病患者发生IFD 的风险不尽相同。
鉴于IFD的临床预后不佳,有 必要正确评估血液病患者的 IFD风险。
临床中,尽管也有感染风险的意识,但是主观性较强; 当前,推行基于感染风险的IFD分层治疗策略,有利于 规范化的对患者进行管理。
那提大学血液/肿瘤科Elias Anaissie教授分享了“急性 白血病患者如何治疗IFD”的临床经验,包括:
• 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IFD新的危险分层; • 关于预防、诊断、治疗的动态策略; • 强调预处理及治疗后15天的早期、个性化干预;
Blood. 2014;124(26):3858-3869
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IFD的风险(预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