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疗法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42例
从"筋"论治颈源性头痛探析

头痛 最多 见 的经筋 病 损 位 于枕 下 三 角 附 近 , 此处 有 椎枕 肌 、 半 棘肌 、 夹肌、 斜 方 肌 以及 包 绕 它 们 的 浅 中 层筋膜 , 还 有支 配相 应 肌 肉的 第 1 、 2 、 3颈神 经 。根
枕神 经 ) 和微血 管 ( 如椎 动 脉分支 、 颈深 动脉分 支 、 枕
聚学 说 、 机械刺 激学 说 、 炎 性水肿 学说 等理论 去解 释 其发 病机 制 。治疗 上 主 要 有 药物 治 疗 、 神 经 阻 滞 和 注射治 疗 、 经 皮射 频治疗 、 其他 物理 疗法 和 中医疗 法 。针灸 作为 传统 中医疗 法 之 一 , 广 泛应 用 于颈 源
颈 源 性 头 痛 是 指 由颈 椎 或 颈 部 软 组 织 的 器 质 性 或功 能性 损伤所 引 起 的 以慢 性 、 单 侧 头 部 疼 痛 为 主 要表 现 的一组综 合征[ 】 ] 。现 代 医 学 正 探 索 用 解 剖 会
连接 以及 它们 的部分 辅 助 装 置 , 支配 这 些 结构 的神
从“ 筋" 论 治 颈 源 性 头 痛 探 析
姚 旭 , 罗 亮, 林 成 明
( 浙 江 中医药大 学第 i临床 医学 院 , 浙 江 杭 州 3 1 0 0 5 3 ) [ 摘要 ] 颈 源性 头痛 的发 病机 制在 于“ 筋损 致病 ” , 即颈部 经 筋 急性损 伤 或慢 性 劳损后 所 产 生的 “ 炎症” 刺激 引
有 了更 科 学 的 认 识 。近 年 来 在 “ 经筋 ” 学 研 究 中 具 有 代表性 的成 果有 : 薛 立 功 的《 中国 经筋 学 》 、 《 经 筋
揿针联合枕下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颈源性失眠52例

揿针联合枕下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颈源性失眠52例张婷1,2,胡小霜3,毛慧芳1,2(1.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湖北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3.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十堰442000)摘要目的:观察揿针联合枕下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取揿针联合枕下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颈源性失眠患者52例。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和评估视觉模拟评分(VAS )、颈部残障指数(NDI )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并随访2个月。
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愈显率为73.08%,揿针联合枕下肌筋膜松解手法能明显降低VAS 和NDI 值,且能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对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时间、入睡时间、催眠药物使用均有正向影响,并降低PSQI 总分。
结论:揿针联合枕下肌筋膜松解手法可缓解颈部疼痛,恢复颈椎功能,改善睡眠,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关键词:颈源性失眠;枕下肌;揿针;筋膜松解手法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978X (2020)05-0066-03颈椎病和失眠均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因颈椎退行性变或慢性劳损等多种原因导致的颈源性失眠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 2]。
本病以颈背部疼痛、难以入睡、睡后易醒等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3]。
目前西医学多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颈源性失眠,但其副作用明显且病情易反复[4]。
揿针疗法取穴精少,患者治疗痛苦少容易接受,与枕下肌筋膜手法松解疗法联合使用,近期及远期疗效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 2019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确诊为颈源性失眠患者共52例,其中男23例,女29例;年龄(42.4ʃ3.8)岁;病程(16.5ʃ6.1)d 。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关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6]中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评定。
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 0 c a s e s w e r e t r e a t e d w i t h S h i J i n—mo s p a i r h e r b s a n d L v J i n g—s h a n S p a i r a c u —
・
41 6・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1 4年第 9卷第 4期
Wo r l d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2 0 1 4 , V o 1 . 9 , N o . 4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o b s e r v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i f c a c y o n c e r v i c a l h e a d a c h e t r e a t e d w i t h S h i J i n —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c o mp a r i s o n ( P<0. 0 5 ) . P P I g r a d e w a s d i f f e r e n t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i n t h e t wo g r o u p s ( P<0 . 01 ) . P P I g r a d e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w a s d i f f e r e n t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a s c o mp a r e d w i t h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f a t e r t r e a t me n t ( P< 0 . 0 5 ) .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t h e r a p y o f S h i J i n —m o s p a i r h e r b s a n d L v J i n g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

经筋理论治疗颈肩腰腿痛经筋理论是中医学术中,研究经筋的分布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康复的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
软组织疼痛是一种人们熟知但难以治疗的世界性疾病。
在软组织疼痛的研究中,人们对这类疾病的本质缺乏整体认识,至今还未掌握可靠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
临床上颈肩腰腿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历来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归纳“骨伤科”范畴。
我们临床治疗观察应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
经筋理论即软组织损伤与肌筋膜解剖、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糸统主要劳损之一,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劳损病理提供了现代解剖学依据,同时印证祖国医学“经筋理论”有现代解剖学的基础,是沿用千年有效而不衰的中医软组织损伤的经典。
1、概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筋肉损伤,通过简单地处理,依靠其自愈能力,可使部分轻型损伤得以缓解。
但是,绝大部分筋肉损伤,尤其是与生活,劳动相关的慢性劳损性疾病(职业病),常常不能完全恢复并留有后遗症。
以手按压祛痛已难于解决那些深在或己形成顽固病灶的筋性疾病。
经筋损伤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难于避免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时代古医家就认识了从手、肘、膝、趾,几乎遍及四肢关节的各种经筋疾病,对筋性损伤的认识已十分深刻。
随着医疗工具的发明改进,更使诊治经筋疾病的广度与深度讯速展开。
总结出外伤,外感,劳损等诸多因素。
在病理方面提出“风寒湿邪杂至”和“横络盛加于大络之上”的两种病机。
指出了因此而产生“津液涩渗”迫切而为沬“的致痛基础,和“排分肉,肉裂而痛”的病理。
在治疗针具上,提出用圆针以治分肉之疾,长针治疗骨解间筋性损伤性疾病。
在治疗原则方面提出“针至病所”的原则。
在操作方面提出了“关刺、恢刺、短刺、输刺、燔针劫刺”等“解结”之法。
但是在《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
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
经脉理论应用在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后世医家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经脉研究而致,由于医治经络之病,可采用纤细的毫针,容易被人接受,而治疗经筋疾病,则需要针身粗挺,针未锋利的长针,因其创伤较大,反应重,不易被人接受所致。
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37例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

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37例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关键词头痛颈源型推拿治疗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其中由于颈椎小关节紊乱而引起的顽固性头痛在临床上常常被忽视,笔者在2001年3月至2007年6月,采用推拿治疗37例颈源性顽固性头痛患者,并设对照组23例进行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收治80例,均为本科住院和门诊的病人。
按随机化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推拿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
推拿治疗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最小78岁,最大63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1年6个月,最长16年,平均7年6个月;西药对照组23例。
男10例,女1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9岁,平均48岁;病程最短1年3个月,最长18年,平均8年3个月。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头痛反复发作,疼痛呈胀痛或跳痛,头痛主要为后枕部疼痛,常为两侧性,并向头枕部放射,严重时向眼部,颞部放射。
(2)头痛常伴有面颈部不适,颈部胀痛,强硬及活动受限,颈椎旁压痛,可触及条索状或硬结状反应物,指压头痛侧的的上颈段或枕部时头痛症状加重。
(3)通过摄颈椎开口位x片,大多数示颈1~2或颈2~3小关节错位。
(4脑血流图检查提示血管紧张度增高(病久则降低),血流量左右不对称。
(5)头痛常伴有头晕,恶心,耳鸣,失眠等。
2治疗方法2.1推拿治疗组37例:(1)点按风池、风府、肩井、大椎、曲池、外关等穴位。
(2)用滚法、揉法、拿法、拇指分筋法以项韧带、颈头肌、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头下斜肌为重点,充分松懈颈肩背肌肉(3)手法复位:颈1~3小关节错位选用仰头摇正旋牵法: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其枕部,助手立于一侧扶按双肩,治颈椎前凹纵轴对位拔伸牵引片刻,大拇指定压在患侧锥体横突处(以患侧左偏移为例),其头作后仰(仰头可使2~7颈椎后关节紧闭式“定点”),向右缓慢摇动2~3次,边右旋边牵提,将头转到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另一侧同法再做一次。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24年版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部疾病或病变引起的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部位位于颈部,疼痛可放射到头部的特点。
中医认为,颈源性头痛多与脏腑经络之间的阻塞、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有关,因此治疗上主要针对疏通经络、驱散寒湿、调理气血等方面进行。
一、中医证候分型1.风湿痹痛型:头颈部疼痛、僵硬,疼痛可放射到头部、肩背部。
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祛风湿、活血止痛。
常用药物:桂枝汤加减、乌江活血颗粒等。
2.寒湿型:头颈部沉重胀痛,伴有寒凉感觉,不耐风寒湿冷。
舌苔厚白,脉弦滑。
治疗原则:祛寒湿、活血止痛。
常用药物:川芎茶每、温经活络颗粒等。
3.气滞血瘀型:头痛持续时间长,疼痛如针刺,或伴有胸胁、腰腿疼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黄,脉细涩。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舒筋活络。
常用药物:活血止痛胶囊、通络颗粒等。
4.肝肾亏损型:头痛发作时头沉如裹,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晦暗,舌质淡白,脉沉细。
治疗原则:补肝肾、活血养络。
常用药物:益肾活血颗粒、桃红四物汤等。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的方法,如风池、天柱、风府、大椎等,刺激穴位促进气血通畅,调整脏腑功能。
2.推拿按摩:通过按压、推拿颈部、头部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促进头部疼痛的缓解。
3.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内服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川芎、当归、熟地黄等,可以通过疏风散寒、活血止痛、养肝调经等作用来缓解头痛症状。
4.理疗手法:如拔罐、火罐、艾灸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缓解颈源性头痛。
5.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和生冷之物,多摄入温补养生的食物,如乌鸡、糯米、红枣等,帮助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三、常用方剂1.桂枝汤加减: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具有散寒湿、疏通气血的作用。
2.温经活络颗粒:由川芎、桂枝、白芍、熟地黄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
3.活血止痛胶囊:由红花、川芎、香附等药物组成,具有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及对颈椎功能的影响

2020年12月第22卷第6期December2020,Vol.22,No.6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79•【针灸骨伤】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及对颈椎功能的影响陈平,闫明哲,肖德华,李树明,杜伟帅,郭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37)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对颈源性头痛(CHE)临床效果及对颈椎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本院228例CE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4例。
对照组采用芬必得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针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头痛评分、头痛发作时间和发作频率、颈椎生理曲度值、活动度及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颈痛程度、发作时间和频率均降低;且观察组头痛程度、发作时间和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椎活动度评分(ROM)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均降低,颈椎生理曲度值(颈曲值)增高(P<0.05);且观察组ROM和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颈曲值高于对照组(P<0.05)o结论小针刀治疗CEH患者临床疗效较好,能明显降低头痛程度,恢复颈椎生理功能。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小针刀;颈痛;颈椎功能中图分类号:R246.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987x.2020.06.22Effect of Small Needle Knife Therapy on Cervical Headache and Its Effect onHeadache and Cervical Spine FunctionCHEN Ping,YAN Mingzhe,XIAO Dehua,LI Shuming,DU Weishuai,GUO Ren (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37)Abstracts: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mall needle knife therapy on cervicogenic headache(CEH)and cervical spine function.Methods228patients with CEH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14cases each.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enbid Capsule,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mall needle knife therapy.The clinical efficacy,headache score,time and frequency of headache attacks,cervical spine physiological curvature value,activity and dysfunction index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5).The degrees of neck pain,attack time and frequency of both groups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degrees of headache,attack time and frequency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the cervical spine activity score(ROM)and cervical spine dysfunction index(NDI)of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基金项目: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市属医院科研培育计划项目(项目编号:PZ2017022)=作者简介:陈平(1982-),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疾病。
基于经筋理论应用针刺配合督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验案

膝胫试验配合不利,改良 Ashwo
r
t
h 分 级 2 级,临 床 痉
挛指数(
CS
I)评分 8 分。颅脑 CT 检查示:双侧基底节
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西医诊断:
偏瘫;脑梗死后遗症;高血压病 2 级(极高危)。中医诊
关刺是《黄帝内经》“五刺”
法之一,《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五,以应五脏。”因此
通过五体刺 可 以 内 应 五 脏 [7]。《素 问 · 经 脉 别 论》云: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肝能调和气血,
发挥濡养经筋的 作 用,可 见 肝 之 气 血 充 足 与 经 筋 功 能
的正常发挥有密切联系 [8]。《灵枢·官针》载:“三曰关
人体阳气,从上导下,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缓解患者
疗时从整体调理 经 筋 入 手,应 用 关 刺 法 直 达 病 所 以 揉
佳,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有 高
筋解 痉,联 合 督 灸 以 平 衡 阴 阳,两 法 协 同 作 用,共 奏 通
血压病病史6 年,最高血压160/90mm Hg(
1mm Hg≈
畅气血、濡养经筋、协调肢体之效。
定向力、记忆力配合;言语正常;额纹正常;左侧上肢肌
论;关刺;督灸
中图分类号:
R249
0
.133kPa),未规律服用降压药,未规律监测血压。专
。中医将 本 病 归 为 “筋 痹 ”“经 筋 病 ”等 范 畴,《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
问·痹论》描述“筋痹”的症状:“痹在于筋,则屈不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筋疗法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42例
【摘要】目的:观察壮医经筋疗法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壮医经筋疗法,运用“以灶为腧”、“固灶行针”及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42例。
结果:4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中治愈30例,显效8例,有效4 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提示:壮医经筋疗法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经筋疗法;手法;颈源性头痛
头痛的病因很多,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
其中大多数患者有颈部压痛,此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其头痛时间长,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复杂,治疗较困难。
多数学者认为,其与颈椎退行性改变和颈椎错位以及肌肉痉挛有关,命名为颈源性头痛,笔者运用壮医经筋疗法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42例,疗效显著,现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患者,男22例,女20例;年龄16~60岁;病程最长17年,最短1个月,平均6年。
1.2临床表现及诊断
1.2.1临床表现早期在枕部、枕下部、耳后部、耳下部有不适感。
以后渐转为闷胀和酸胀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颈部、顶部、前额、颞部。
有的可伴有同侧肩、背、上肢疼痛。
疼痛可有缓解期。
随着病程进展,慢慢加重,持续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加重。
劳累、情绪激动、咳嗽、饮酒、寒冷及天气变化等可诱发疼痛加重。
1.2.2诊断要点[1]:(1)颈椎病史,颈椎旁有压痛点,或触及条
状或硬结状反应物。
(2)头痛,主要为后枕部疼痛,常为两侧性,并向头顶部放射。
(3)颈椎x线检查:颈椎生理弯曲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见颈椎的某些病理改变。
(4)颅内外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患。
2 治疗方法
2.1取穴“以灶为腧”,即以经筋“病灶”作为施治的腧穴。
2.2在颈肩筋区、枕筋区查灶:运用“钳弓手”的揉捏法、钳掐法及按揉法等手法检查,寻找病灶(指在疼痛肌肉内的痛性硬结及痛性肌束,触压时诱发整个肌肉疼痛的颗粒型病灶、线型病灶及块型病灶),操作常规消毒后,“固灶行针”,即左手拇、食、中指捏拿固定筋结点,右手持以直径 0.4mm,长 40 mm 一次性毫针,刺入所取腧穴。
行多向刺法,得气后出现针感向远处传导或出现肌束抽动后出针;起针后,继续运用“钳弓手”,施用掐捏手法、捏揉手法、切拔手法对“筋结点”进行“消灶解结”。
以上治疗,每日 1 次,5 次为 1 个疗程,中间休息 3 d ,可进行第 2 个疗程。
2.3手法正骨治脊根据患者是否有颈椎错位,如有错位者,行经筋疗法后须正骨复位。
采用颈椎旋转复位法[2]:以第2颈椎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取矮端坐位,颈前屈35°,左偏35°,右旋45°,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触到偏移棘突固定之,余四指置于患者右侧枕部或颞部,右手扶持左面部,在右手向右上方旋转的瞬间,左手拇指将棘突轻推向患者左侧,常听到“咯”的一声,拇指下有轻度移位感,手法千毕。
3 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头痛及伴随颈、枕部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劳动和工作;(2)显效:头痛症状基本消失,颈、枕部症状较以前有明显减轻,能够基本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3)有效:头痛症状得到一定改善,日常工作仍受到一定影响;(4)无效:头痛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恶化。
3.2治疗结果:经 1~2 个疗程治疗后,痊愈 30 例,显效 8 例,有效4 例,无效 0 例,有效率 100% 。
4 体会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椎间盘物质释放可直接引起非菌性炎症、水肿;椎间关节的错位或骨质增生也可造成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c1~3脊神经离开椎管后大部分走行在柔软的肌肉组织内,软组织的炎症、缺血、损伤等均会影响神经功能,引发颈源性头痛。
壮医认为颈肩枕部肌筋受寒而导致持续性收缩,气滞血瘀、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运用经筋疗法,解除持续性收缩状态的筋结。
采取经筋病灶作为治疗点,并施以多向刺手法,可有利于改善局部血循环,增强局部代谢,达到消除水肿,解除痉挛,松解粘连,提高痛阈的止痛效果。
矫正椎体的移位,不仅可以使偏移棘突复位,又能松解颈项部肌肉,且可增加椎间隙和扩大椎间孔的作用,解除机械压迫,恢复颈椎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
[2] 韦贵康.脊柱相关疾病.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