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头痛中医诊断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第⼀部分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发⽣椎体⾻质增⽣硬化、边缘⾻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呕吐、⼼悸,甚⾄⼤⼩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痹”、“⾻痹”。
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不和所致。
⼀、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长期低头⼯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内上⾓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减弱和肌⾁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显⽰:钩椎关节增⽣,张⼝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显⽰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质增⽣,韧带钙化,斜位摄⽚可见椎间孔变⼩。
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西医分型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民卫⽣出版社)(⼀)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 线⽚⽰:颈椎⽣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数⽆明显外伤史。
⼤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指放射,且有⿇⽊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为主。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上肢沉重,酸软⽆⼒,持物易坠落。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鸣、⽿痛、握⼒减弱及肌⾁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减弱。
颈 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指感觉减退;颈 6-7 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 7 神经根⽽引起⽰、中指感觉减退。
头痛的中西医鉴别诊断与治疗

头痛的中西医鉴别诊断与治疗一.西医---症状鉴别:1).发生的急缓:急起伴发热者疑为感染。
青壮年骤然发作,不发热,伴呕吐,意识障碍,疑为颅内动脉破裂或者脑血管畸形导致出血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缓慢进行性加重且伴颅内压增高者疑为颅内占位性病变;不伴颅内压增高者疑为肌收缩性头痛,或者是眼耳鼻齿等疾患所致;慢性发作性可考虑为偏头痛。
2).头痛的部位:一侧头痛多见于偏头痛、颅神经疼痛;眼球周围或眼眶上部头痛多见于青光眼;弥漫性全头痛多见于颅内或者颅外急性感染;颞部头痛伴有搏动可考虑颞动脉炎;枕部持续性、浅表性疼痛疑为枕大动脉炎;项部剧烈疼痛伴项强者考虑直性颈肌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
3).头痛发作的时间:规律性晨间痛见于鼻窦炎;晨间加剧的慢性、进行性头痛多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头痛在夜间发作,伴同侧眼及面部发红,发热,流泪,流涕,鼻塞,颈静脉充盈等,多见于组织胺性头痛(也叫丛集性头痛);头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况且多在中午发作,持续数小时到2---3天,见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的头痛为短暂的发作性疼痛;颅脑外伤性头痛有明确的外伤史。
4).头痛的程度:剧痛见于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所致的头痛;脑肿瘤的疼痛中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可能较轻或者疼痛中等;眼耳鼻齿源性头痛一般为中等。
5).头痛的性质: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短暂的剧痛,沿三叉神经分布放射,为三叉神经疼;有吞咽动作诱发头痛的或者使头痛加剧的,见于舌咽神经痛;搏动性或者跳动性头痛,见于高血压或者血管性头痛、急性发热性疾病、脑肿瘤等。
6).头痛伴随的症状:伴剧烈呕吐者见于颅内压增高,如脑炎,脑膜炎等;头痛开始发作时有闪光、暗点、偏盲等先兆症状,高峰时呕吐,呕吐后头痛减轻,此为偏头痛;头痛伴剧烈眩晕,见于小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慢性,进行性头痛伴神情呆滞,表情淡漠或者欣快感者,应该注意额叶肿瘤;慢性,头痛剧烈,神情逐渐不清,应该注意脑疝的发生;头痛伴复视,呕吐,发热的青壮年,应该注意是否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慢性头痛,伴视神经乳头水肿者,考虑颅内占位性病变.二.中医的辩证与施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有是髓海之所在。
方剑乔针灸治疗头痛验案二则

孟某, 男, 3 5 岁。 2 0 1 4 年3 月 4日初 诊 。 因“ 左侧 头痛
反 复发作 十年 余 , 加重 半月 ” 就诊 。 患者 于 1 O 年前 在无 明显 诱 因下 出现左 侧颞 部剧烈 疼痛 , 以胀 痛为 主 , 反 复 发作 , 有时伴 有恶心 。 曾行头颅 M R I 检查未见 异常 。 近半 月来 左侧 头痛再 次发作 , 于每 日下午 申时 ( 1 5 : o 0—1 7 : o o ) 出现 剧烈 胀痛 刺痛 , 每 次发 作时 持续 1 — 2 小时 , 伴 有恶 心呕 吐 、 畏 光畏声 。 患者 面色 晦黯 , 精 神疲 软 , 左 侧 太 阳穴后方 有 固定 压痛 点 , 纳饮 、 二便 均 可 , 睡 眠可 , 舌
淡、 苔腻 , 脉弦。 西 医诊 断 : 偏 头痛 。 中医诊 断 : 头痛( 瘀 血头 痛 ) , 治拟行 气活血 , 化瘀 通络 。 治疗 时选患 侧丝 竹
间久 。 曾于其 他 医院行 颈部 c T 检 查示 : 颈椎 曲度变 直 , C 3 - 4 及C 4 - s 椎 间盘突 出 , G- 7 椎体后缘 骨质增生 。 颅脑 c T 检
查 未见 明显异常 。 西 医诊 断 : 颈 源性 头痛 。 中医诊 断 : 头 痛( 太 阳头 痛 ) , 治 拟 疏经 通 络 , 清 脑 止痛 。 治 疗选 穴 : “ 项七针 ” ( 双侧 完骨 、 风池 、 天 柱及风府 ) 、 枕 上正 中线 、
枕 上旁线 、 玉枕 ( 双) 、 C 2 - 5 夹脊穴 、 颈百 劳( 双) 。 头皮针平 刺, 得气后采用抽提手法 。 风府 、 风池针刺 时针尖 朝 向鼻 尖或 下颌 尖 。 其余穴位常规 针刺 。 双侧枕上旁线一 天柱穴
空、 太阳、 耳 和髂 、 下关 、 头维、 颔厌 、 悬是 穴 。 各 穴 常规针刺 得气 。 患侧颔
任素梅治疗颈源性头痛经验

H e b e i J T C M。 J a n u a r y 2 0 1 4 , V o l 3 6 , N o . 1
任 素 梅 治疗 颈 源性 头痛 经 验
冯 涛 王庆华
( 山东省 菏泽 市 中医医 院针灸 推拿科 , 山东
【 关键词 】 头痛 ; 中医疗法; 名 医经验 ; 任素梅
菏泽
2 7 4 0 0 0 )
【 中图分类号】 R 2 2 4 . 2 ; R 7 4 1 . 0 4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2— 0 2 6 1 9 ( 2 0 1 4 ) 0 1 — 0 0 0 6 — 0 2
安神 ; 生龙齿 、 紫石英 镇惊安 神 , 除烦热 , 治 心悸 、 失眠 ; 甘
松理气止痛 , 醒脾健 胃; 苦参清热燥湿 。诸药合用 , 使 肝郁 得疏 , 肝火得清 , 心悸 、 失眠 自除。
体
会 逍 遥散是宋代《 太平惠 民和剂局 方》 中的名
方, 由柴胡 、 当归 、 白芍药 、 炒 白术 、 茯苓 、 炙甘 草 、 薄荷 ( 后 下) 、 煨 生姜组成 。其立法要 旨是为肝郁 、 脾虚 、 血 虚之证 ,
大便秘 结 , 舌质黯红 , 苔薄黄 少津 , 脉结 代。 中医诊 断 : 心
悸 。证属肝火扰 心。治宜疏肝解郁 , 养血清热 , 宁心定悸 。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 味。药物组成 : 柴胡 1 0 g , 当归 1 5 g , 白 芍药 1 5 g , 牡 丹皮 1 0 g , 栀子 1 5 g , 茯神 1 5 g , 炙甘草 1 0 g , 薄荷 ( 后 下) 3 g , 生 姜 3片 , 甘松 1 0 g , 苦参 1 5 g , 紫石英
针刀疗法结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源性头痛58例临床观察

准 』A 颈部症状和体征 ; 1 以下情况 头痛症状加重 : :. () ① 颈部活动和( ) 或 头部维持 异常 体位 时; 按压 头痛侧 的 ②
上颈部或枕部时 ;2 颈部活动范围采用受 限; 3 同侧 的 () () 颈、 肩或上肢非根性疼痛 ( 位不 明确 ) 或偶有 上肢根性 定 , 疼痛 ;. B 诊断性麻 醉 阻滞 可 明确诊 断 ; . C 单侧 头痛 , 向 不
对 侧 转 移 。临 床 上 符 合上 述 2项 即 可 确 诊 。 13 治 疗 方 法 .
洛芬胶囊 口服治疗 4 2例对照观察 , 结果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法
13 1 对 照组 予布洛芬缓 释胶囊 ( .. 中美 天津史克制药
有限公司 , 国药 准 字 H190 8 ) . , 日 2次 口 服 , 0 00 9 0 3mg 每 3 0d为 1 疗Hale Waihona Puke 程 。 个 13 2 治疗 组 ..
侯 朋兴 孙震玲 邓超群 郭 大江 裴俊 清 040 ) 6 4 8 ( 河北省迁 安市杨 各庄 中心卫生 院 , 河北 迁安
【 关键词 】 颈椎 ; 颈椎病 ; 头痛; 桂枝加 葛根汤 ; 外治法; 中西医结合疗法 【 分类号】 R8.R8 1 R 14; 9 【 中图 2 5 6 . ; 4.1 2 文献标识 9 ; 22 7 0 R 4 码】 A 【 文章编 号】 1 21 201—8 一 0 6 ( 1 2 10 一 9 0 ) 0
安全 、 有效 、 廉价组方 , 值得临床推 广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 庄思齐. 1 儿科疾 病l 临床诊 断与治疗方案 [ . 京: 学技 M] 北 科
原始点松筋疗法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38例疗效观察

参 考 文 献
位 x片 : 颈椎侧位生理 曲度变直者 1 5例 , 反 弓者
5例 , 钩椎关 节增 生者 2 2例 , 寰齿 间距 不 对称 9例 ; 1 5例MR I 检 查提 示典 型颈椎 病者 1 2例 。
1 . 2 诊 断标 准 ( 1 ) 西 医 诊断 标 准 : 符合 《 第二 届 全 国颈椎 病 专题座 谈会 纪要 》 中 的 诊断标 准 。① 头 痛为 单 侧 或 双 侧 , 以颞 部 、 枕部 为 主, 多 呈 持 续
率为 9 4 . 7 0 % 。 结论 : 以原 始 点 松 筋 疗 法 为 主 治 疗 颈 源性 头 痛 疗 效 显 著 , 安全可行 。
[ 关键词 ] 颈源性头痛 ; 原始 点松筋疗法 ; 颈椎旋 转复位法 ; T D P
[ 中图分类号 ] R 2 7 4 . 9 1 5 . 1
[ 文献标识码 j A
[ 文章编号 ] 1 0 0 3— 7 7 0 5 ( 2 0 1 5 ) 1 0~ 0 0 7 8— 0 2
颈源 性头 痛是 临 床 常见 病 , 由于颈 椎 和 或颈 部 软 组织 的实 质性或 功 能性 病 变 而 引起 慢性 、 单侧 头 部 疼痛 。笔者 自2 0 1 0年 接 触 到 台湾 张 钊 汉 医 师创 立 的原 始 点松 筋疗 法 j , 后 不 断揣 摩 学 习 , 并 用 于 临床治疗 , 疗 效显 著 , 现 报告 如下 。
[ 5 ] 黄聪阳 , 苏稼夫 , 周文强 , 等 .针刺颈 夹脊穴调节 颈椎病所 致 椎动脉血流动力 学紊 乱的 即刻与 近期 效应 [ J ] .中国针 灸 ,
李建仲运用通督正脊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经验总结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u g.2023,V o l .31N o .16 җ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 2022 75号)通信作者:李建仲,E -m a i l :l jz 95336@163.c o m 第一作者:彭子君,E -m a i l :1357332398@q q.c o m 李建仲运用通督正脊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经验总结җ彭子君1李建仲2,张 勇2,张 斌2(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2;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ʌ摘要ɔ 颈源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病,李建仲教授认为其发病与督脉不通有密切联系,应用手法治疗时以通督正脊术为主,疗效甚佳㊂该文从颈源性头痛的病因病机㊁治则治法入手,并结合典型病案,总结李建仲教授运用通督正脊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经验㊂ʌ关键词ɔ 颈源性头痛;头痛;头风;项痹;通督正脊术;李建仲中图分类号:R 244.1;R 24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613 颈源性头痛(c e r v i c o g e n i ch e a d a c h e ,C E H )是指因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损害(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所致的以慢性㊁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疼痛综合征[1],其性质是一种牵涉痛㊂目前西医对C E H 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无定论,认为其发病机制有痛觉神经解剖会聚学说㊁机械刺激与肌紧张致痛学说㊁炎性水肿学说㊁扳机点学说㊁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敏感化等[2-3]㊂研究发现,枕下三角肌群紧张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改变㊁颈椎小关节紊乱㊁颈部局部肌肉组织急慢性损伤等均是C E H 发病不可忽略的因素[4]㊂C E H 的临床表现多样,特异性症状㊁体征少,与其他类型头痛极易混淆,且不是颈部病变和头痛的简单结合,国内外各学术机构对C E H 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很多C E H 患者被误诊为神经性头痛㊁神经血管性头痛㊁枕大神经痛等,导致治疗效果欠佳㊂本病多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或神经阻滞治疗等,短期疗效显著,但不良反应较多㊂李建仲教授为山西省中医院推拿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名中医,第5㊁6㊁7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通督正脊流派领军人物,临证应用通督正脊理论治疗颈椎病㊁腰椎病变等脊柱相关疾病及肩周炎㊁股骨头坏死㊁膝骨关节炎等软组织疾病,每获良效㊂本文以C E H 为例,介绍李建仲教授的手法治疗经验㊂1 颈源性头痛的病因病机根据颈源性头痛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中医 头痛 头风 项痹 等范畴㊂头在人体的位置最高,颈部为供养头部经脉气血的必经之处,颈部长期劳损,或受风寒湿邪侵袭,致头颈部经脉瘀阻,则 不通则痛 ,如‘素问㊃风论“云: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㊂ 脑为髓之海 肾主骨生髓 ,髓海的充盈依赖肝肾㊁脾胃的濡养,营养物质通过颈部上充于脑,若上行受阻,则可致脑窍失养而 不荣则痛㊂通督正脊理论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又是一身阳气之统帅,督脉阳气的通达与充盈主导着人体的健康,督脉气血主导着人类生命的全过程,如‘庄子“曰: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㊂ 脊柱属督脉 贯脊属肾 之所,‘针灸大成“曰: 督脉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颠,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㊂ 通督正脊理论认为,通过检查脊柱棘突的位置可以推断督脉气血调畅与否㊂棘突位置若出现改变,说明此处的脊椎关节发生了错动,在其附近多存在压痛,脊柱的某一或某些节段发生偏歪,可使督脉气血运行不畅, 不荣则痛 或 不通则痛 ,导致相应脏腑㊁经脉的气血功能紊乱,最终引发各种疾病[5]㊂李建仲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C E H 的基本病机为督脉不通,气血失和,不通则痛㊂督脉总督诸经阳气,统领诸经阳气通过颈部向上濡养元神之府[6]㊂ 头为诸阳之会 ,C E H 的发生与督脉不通有着密切的联系㊂‘灵枢㊃经脉“曰: 督脉之别 夹膂上项,散44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8月第31卷第16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u g.2023,V o l .31N o .16头上,下当肩胛左右 实则脊强,虚则头重㊂ ‘临证指南医案“曰: 督脉不摄,腰重头疼,难以转侧,先与通阳㊂ 李建仲教授根据中医典籍,并结合通督正脊理论,认为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姿势导致肢体肌力不协调,左右㊁前后肌力㊁肌张力强弱不均和应力不对称,从而引发颈椎㊁胸椎棘突的偏歪,脊柱关节出现错动,而督脉循行并于脊里,若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上达于颈部及头部,则督脉不通, 不通则痛 ,再加上劳累㊁风寒㊁精神紧张等刺激,最终引发以头痛为主症的C E H ㊂2 颈源性头痛的治则治法李建仲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并结合‘针灸学“,将C E H 按经络辨证分为督脉证㊁阳明经证㊁少阳经证㊁太阳经证4个临床常见证型㊂ 头为诸阳之会,督脉总督诸阳,脑窍的清利与否与督脉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㊂因此李建仲教授治疗C E H 多采用通督正脊术,并结合经络辨证选择相关穴位进行点按,以疏通督脉气血㊁振奋阳气,同时配合恰当的功能锻炼,标本兼治㊂通督正脊术手法如下㊂①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其侧方,手法操作部位以患侧肩背部为主,在T 7平面以上的肩背部施以掌揉法㊁法㊁拿法㊁拨法等5~7m i n ㊂患者疼痛㊁紧张明显的部位或穴位,可适当增加手法的强度和时间㊂②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对其颈部及双上肢施以拿法㊁揉法㊁拨法等4~6m i n ,然后根据患者头痛部位辨证选取相应的穴位,每穴点按约半分钟,以酸胀为度㊂阳明经证配合头维㊁印堂㊁合谷㊁内庭,少阳经证配合风池㊁太阳㊁率谷㊁外关㊁足临泣,太阳经证配合天柱㊁后顶㊁后溪㊁申脉,督脉证配合风府㊁百会㊁四神聪㊁神庭㊁后溪㊂③从T 7至C 1自下而上地在脊柱上查找并整复偏歪的棘突㊂可采用坐位推正法和掌指推正法,也可采用低头摇正法㊁抬头摇正法等㊂坐位推正法多用于C 3~T 3的棘突偏歪,待手法熟练后可达到T 7,C E H 首选坐位推正法,病变在颈椎上段时亦可采用抬头摇正法,掌指推正法适用于胸椎㊁腰椎的错动㊂手法应用时,要求边整复边在整复后的邻近部位施以拇指拨揉法㊁拿法等松解手法半分钟㊂由于颈椎与腰椎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所以还应当触摸患者的腰背肌,若其紧张度较高,可在胸椎整复手法的基础上采用腰椎斜扳法㊂以C 4棘突左偏为例,坐位推正法操作如下㊂第1步:患者正坐,双手扶在大腿上,颈㊁肩部放松㊂医者站于其背后,查找要整复的棘突位置㊂第2步:医者左手拇指抵住患者C 4棘突的左侧方,右手手掌面扶按在其头部右侧方的前半部分,右手指顺势紧贴于患者头上方,接着右手缓缓地让患者头部进行前后㊁左右的轻微被动晃动,待晃动至一定角度时,医者会感到左手拇指下的棘突有明显阻力,此时颈椎旋转的角度和力点已经到达要整复的棘突部位,稍停顿片刻,随即两手协同用力向对侧方向推动拇指下的棘突和头颈㊂操作中应以左手拇指推动棘突向对侧的作用力为主,这样才易于达到整复棘突偏歪之效,而右手推动头颈的作用力较小,幅度变化亦不明显,主要起稳定头颈和控制颈椎整复部位的作用㊂在整复过程中,常可出现弹响声或拇指下棘突的滑动感㊂3 医案举隅患者,女,37岁,2021年9月8日主因间断反复颈肩部酸困10余年,加重伴偏头痛3个月余 就诊于我院推拿科门诊㊂详细询问其病史,患者长期低头伏案工作,10余年前因工作劳累导致颈肩部酸困,休息或热敷即可缓解,无上肢麻木㊁头晕㊁头痛等其他不适症状,未予重视㊂3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每日低头伏案工作时间骤然增加,颈肩酸困不适加重,出现偏头痛,起初休息后稍能缓解,现症状呈持续性,无法正常工作,夜不能寐,偶有恶心欲呕,无上肢麻木㊁头晕等其他不适㊂就诊于当地医院神经内科,行头颅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口服甲钴胺㊁索米痛片等药物,效果不佳,经人介绍至李建仲教授门诊㊂刻下症:表情痛苦,心烦易怒,偏头痛左侧为甚,隐隐作痛,持续不缓解,颈肩部酸困不适,纳眠差,二便尚可,舌质淡白,苔薄黄,脉弦细㊂李建仲教授查体发现患者C 3棘突左偏,C 5~6棘突右偏,T 2~4棘突右偏,颈肩部肌肉僵硬,广泛压痛(+),被动活动颈椎时偏头痛症状加重㊂颈椎M R I 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 3~4椎间盘向后轻度突出,C 4~7椎体不同程度骨质增生㊂头颅检查未见异常,无高血压病等其他疾病㊂综合以上情况,李建仲教授考虑该患者偏头痛与颈椎病变相关㊂西医诊断:颈源性头痛㊂中医诊断:头痛,少阳经证㊂采用通督正脊术按摩,配合少阳经穴位点按,然后自T 7至C 1自下而上地在脊柱上查找偏歪的棘突,采用坐位推正法予以矫正㊂治疗结束当下患者即觉头痛及颈肩不适缓解大5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8月第31卷第16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u g.2023,V o l.31N o.16半,治疗信心倍增,后续每周治疗两次,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 米 字操等,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㊂治疗两周后,患者头痛症状完全消失,低头劳作稍久颈部酸困仍可出现;治疗1个月后,患者所有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次未再发病㊂按语:李建仲教授根据该患者病史㊁症状㊁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其为C E H㊂该患者长期低头伏案工作,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加上缺乏锻炼,导致颈肩部肌肉慢性劳损,颈椎出现错骨缝,督脉气血运行受阻, 不通则痛 ; 其为病也,脊强而厥 ,从而产生颈肩部僵硬酸痛,未及时诊治,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发作,后工作时间延长,颈肩部劳损进一步加剧,督脉阳气受阻加重,气血不能上达头部,脑窍失养, 不荣则痛 ;加之患者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肝胆疏泄失常,少阳经气瘀滞, 不通则通 ,遂出现偏头痛症状㊂‘济生方“曰: 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凡头痛者,血气俱虚,风㊁寒㊁暑㊁湿之邪伤于阳经㊂ 李建仲教授指出该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疏通督脉气机,亦即整复脊柱的错骨缝,调衡颈肩肌力,从而达到通经络㊁调气血㊁振奋阳气的目的㊂督脉总督人体一身之阳,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采用通督正脊术整复颈椎㊁胸椎的错骨缝,结合点按头部相应穴位,疏通督脉及少阳经络,恢复督脉正常功能,使气血恢复正常运行, 通则不痛 ,则诸症消失,同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治养结合,标本兼顾,最终痊愈㊂4经验总结4.1重视整体观念李建仲教授认为,治疗与颈椎相关的疾病时不可忽视胸椎上段㊂不同于传统推拿的治疗方法,通督正脊术治疗颈肩部疾病时,通常把肩背部比作一个基座,假如这一基座发生了错动,那么人体为了保持重力平衡,头颈部也会发生相应的扭曲,以适应基座的变动,若胸椎的错动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那么即使颈椎的错动被整复,也是难以稳定的,达不到满意的疗效㊂临证治疗C E H伴有腰椎病变的患者时,要将整个脊椎看作一个整体,由腰骶部至胸椎㊁颈椎自下而上一一触摸,逐步整复㊂李建仲教授提出医者当重视整体观念,方能在推拿治疗中取得明显的疗效[7]㊂4.2加强思想宣教 C E H患者的复发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患者习惯性的不良姿势如低头玩手机㊁长时间伏案工作等,很难在短时间内改正㊂ 三分治七分养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治疗,找出患者的不良姿势并引导其纠正,指导其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都是必要的,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疗效㊂4.3脊柱整复法脊柱整复法属于 八法 中的 通法 范畴,是通督正脊术的核心手法[5]㊂此手法直接作用于脊椎,稍有不当就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因此整复C E H患者时必须慎之又慎,必须熟练掌握手法的技巧和适应证㊂操作时要仔细体会手下的感觉,恰当㊁合理地用力,不能急躁,不能因为整复手法的不成功而强拉㊁硬扳[8];其次,定点要选择准确,对关节错动的部位要摸得准;最后,在操作过程中要把握好患者的放松状态,若患者情绪紧张则肌肉就会收缩㊁强硬,此时进行强行整复是非常危险的,应采用恰当的方法诱导其放松身心,再施用整复手法㊂4.4重视查体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医疗仪器给诊疗带来了方便,但决不能忽视常规的检查手段,触诊仍然是重要和可靠的检查手段㊂一个合格的推拿医师在诊治疾病时,务必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重视查体,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㊂5讨论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人们生活压力的与日俱增,C E H患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且具有年轻化趋势,但是目前医学界对其认识依然不足,对其诊断标准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仍存在很多争议,尚未形成共识㊂C E H的治疗方法多样,西医治疗疗效有限,针灸㊁推拿等中医技术防治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㊂通督正脊术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同时吸取以脊柱生物力学理论和神经学理论为基础的整脊疗法的长处,临床实践证明可有效改善患者头痛症状,降低复发率,可起到舒筋活血㊁疏通经络㊁松解粘连㊁解除压迫的作用,对C E H的防治效果显著,且安全无害,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㊂临床研究文献多报道近期疗效,对于其远期疗效尚未有确切结论,因此对于C E H的研究亟须更进一步㊂参考文献[1]F R E D R I K S E NTA,A N T O N A C I F,S J A A S T A D O.C e r v i c o g e n i ch e a d a c h e:t o o i m p o r t a n t t o b e l e f t u n-d i a g n o s e d[J].J H e a d a c h eP a i n,2015,16:6.6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8月第31卷第16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u g.2023,V o l .31N o .16[2]郭川,张利锋,彭智愚,等.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西部医学,2019,31(6):978-980,985.[3]王迪,程桯,马双雨,等.针灸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9):1927-1932.[4]米亚斯尔,杨昭君,陈红霞.颈源性头痛中西医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11):37-40.[5]李建仲,贺振中.通督正脊术[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王晔博,李红奇,胡雨桐,等.高玉瑃教授重视督脉学术思想的经验[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1):6-9.[7]石乔,李建仲.李建仲通督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验介绍[J ].新中医,2019,51(9):327-329.[8]王旭红,李建仲.李建仲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经验总结[J ].中国民间疗法,2017,25(5):7-8.(收稿日期:2022-04-22)җ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焦黎明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 2022 75号):焦黎明,E -m a i l :j84307571@163.c o m 第一作者:李益本,E -m a i l :2995279896@q q.c o m 焦黎明治疗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经验撷要җ裴亚妮,欧 雪,焦黎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2)ʌ摘要ɔ 焦黎明教授认为气郁神伤㊁阴阳失调是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发病之本,治当解郁安神㊁调和阴阳,应用自拟解郁安神汤,同时结合焦氏头针治疗,疗效突出,并佐以西药,协同增效㊂该文介绍焦黎明教授针药并用㊁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经验㊂ʌ关键词ɔ 失眠;焦虑;抑郁;不寐;郁证;头针;解郁安神汤;中西医结合;焦黎明中图分类号:R 256.2;R 24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614 焦黎明,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省名中医,焦氏头针传承人,山西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㊂焦黎明教授从事脑病的科研与临床工作40余载,建立了山西省规模最大的头针治疗中心,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头针在神志病方面的应用,如焦虑抑郁症㊁顽固性失眠等疾病㊂焦黎明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寐患者往往不是单纯的入睡困难,大部分伴有焦虑㊁紧张㊁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但患者本身只关注失眠问题,以失眠为主诉就诊,而忽略了精神状态的异常㊂现代医学对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仍存在局限性,抗焦虑抑郁性失眠的药物中短期疗效较佳,但不适合长期应用,且治疗过程中或停药后常出现睡眠阶段改变㊁药物残留效应㊁反跳性失眠和药物依赖等不良反应㊂焦黎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少西药的使用,及早阻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㊂笔者有幸跟随焦黎明教授学习,现将其中西医结合㊁针药并用诊治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经验介绍如下㊂1 病因病机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可归于中医 不寐 郁证 脏躁 等范畴㊂焦黎明教授认为本病具有顽固性㊁反复性发作的临床特点㊂患者常见的病因有:情志不遂,忧郁气结,气郁痰阻,或郁怒伤肝,热扰心神;烦劳思虑过度,心血耗伤,心神不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食积不化,痰热内生,胃气不和;心肾不交,阴虚火旺,阴阳失和㊂焦黎明教授认为本病当责之于心㊁肝,核心病机是气郁神伤㊁阴阳失调,盖肝调畅气机,喜条达而恶抑郁,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㊂情志内伤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耗伤心神,心失所养,神魂不安,则产生精神㊁情志病证㊂‘景岳全书“指出: 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㊂ 又因昼精而夜瞑,‘灵枢㊃口问“曰: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㊂ 若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则产生不寐㊂该病病理因素为痰㊁气㊁火,气郁而生痰,痰郁则气阻㊂若痰气交结,痰蒙神窍,或郁而化火,热扰神明,则发为不寐㊂焦黎明教授常以调和阴阳㊁解郁安神为基本治疗原则,酌加清热化痰㊁74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8月第31卷第16期。
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37例

月, 长 1年, 最 8 平均 8 3个 月 。两组 患 者在 性别 , 年 年龄 , 程方 面均无 明显 差异 , 有可 比性 。 病 具 1 诊 断标 准 () . 2 1 头痛反 复发作 ,疼 痛呈胀 痛或跳 痛, 头痛 主要 为后 枕 部疼 痛 , 为 两侧 性 , 向头枕 常 并 部放射 , 严重 时 向眼部 , 部 放射 。() 常伴 有 面 颞 2头痛
2 治疗 方法
治疗组
表 1 两 组 治 疗 效 果 比较 :
例( ) %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5 7 5 .% )1( 6 % ) (.%) 7 1. ) 8 . 0 2 (4 O 32 . O 36 O (4O % 6O %
21 推拿治疗组 .
3 例 :) 7 ( 点按风池 、 1 风府 、 肩井 、
岁; 病程最 短 1 6 月 , 年 个 最长 1 , 均 7年 6个 6年 平 月 ; 药 对照 组 2 西 3例 , 1 男 0例 , 1 女 3例 ; 龄 最小 年
1 8岁 , 大 6 最 9岁 , 均 4 平 8岁 ; 程 最 短 1 3个 病 年
一
素 片各 2片 , 日 3 , 服 1 。 每 次 遵 0天 以上两 组都 为 1 0天 1 个疗 程 ,疗 程结 束后 , 统
推 拿 治 疗 颈 源性 头痛 3 例 7
魏 林 林 徐 大 志
深圳 福 田区 中医院康 复 科
关键 词 头 痛 , 源型 颈
( 104 长 春 中医药大 学净 月校 区针灸 推拿 学 院 58 3 )
(3 17 10 1 )
推 拿 治疗
头痛是 临床上 常见 的多 发病 ,引起 头痛 的 原 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源性头痛是我们在临床诊疗中经常遇到的疾病。
在神经内科常常被定性为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或者神经血管性头痛等等。
经常给予一些止痛的药物来治疗。
有些能够缓解,有些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其主要原因是造成这种头痛的原因是由于颈椎的问题。
是继发于颈椎病之后的一种疼痛。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病损而引起的慢性头痛。
临床表现:
①头部疼痛;
②疼痛首发与于颈部,随之扩散至病变的额头、颞部及眼眶周围;
③间歇性发作,持续数小时或数天。
④颈椎存在僵硬甚至活动受限。
⑤还有一些其他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其产生头痛的主要分布大多表现为额头的疼痛,头顶的疼痛,还有脑后的疼痛,以及出现两侧的头痛。
从解剖上讲,造成颈源性头痛的神经大多是包括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枕下神经,还有耳大神经。
相关
联的肌肉软组织包括,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环枕筋膜。
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这些肌肉软组织的紧张和痉挛,或是由于它的局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和卡压了它周围的神经,就会产生神经的相关症状,表现为针刺样或刀割样烧灼样的疼痛感觉,但有周围的放射感,由于压迫神经的不同反应的症状也不一致。
在临床查体中,可以通过找到类似的扳机点,也就是说神经卡压的位置可以明确的诊断出压迫神经的具体情况。
这些位置也就是所谓的阿是穴,能够有效的指导我们临床。
在临床中治疗这种疾病,首推的方法就是通过针刺和推拿的方法来治疗,要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快,疗效好。
所选穴位大多选择天柱穴,这个位置也是枕大神经,穿过斜方肌的位置。
在这个学,我们可以选择直刺或者斜刺的方法来治疗,能够有效的松解斜方肌的紧张减少神经的卡压。
这些就是局部取穴的情况。
当然在具体临床中还要应用一些远端取穴,比如列缺、风池、翳风、玉枕。
还要根据表现出的症状部位的经络进行远端取穴。
头顶为足厥阴肝经,两侧为足少阳胆经,后脑为足太阳膀胱经,配合这些进入的远东继续能够有效的提高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
当然在临床中应该配合一些手法的推拿治疗,对缓解局部软组织的紧张度非常有帮助,有些患者一次就能够达到满意的缓解症状的效果。
后期的功能康复的训练,也就是说减少长期的伏案工作,加强局部肌肉的力
量是预防这种疾病发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