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通工具的变化(改)

关于交通工具的变化(改)
关于交通工具的变化(改)

从交通工具看社会变化

——社会调查报告

一.调查人员:

策划组长:毛安艺调查小组:张丽娜、蔡舒蕾、陈沁心撰稿人员:黄文狄二.调查时间:

五?一期间

三.调查对象:

我们对每个不同的年龄阶级的人物都进行了调查,初步为1. 10—20岁

2. 20—30岁

3. 30—55岁

4. 55岁以后

四.调查目的:

曾几何时,依偎在门槛望着想祖祖辈辈驾驭着骡车带我们去游戏;曾几何时,拉着衣袖扭捏的告诉父亲能骑上家里的“凤凰”在门前开心;曾几何时,摆弄着手指“嘀”驾驶着新流的小车载着风在高速路上淋漓;曾几何时,人们已经有了翅膀睁着眼睛看着未来的世界在天空道路欢心……

在由反反复复变化的社会,每一天都好像万花筒一样变出许多新的花样,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的我们奔小康,过好日子,不经意间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小细节都在发生变化,带着对世事变化的好奇心,按捺不住的我们便选择了一个课题进行小小的研究。

五.调查交通工具研究

1.建国初期——小骡拉车跑得欢

背景:建国初期的中国交通,与同期西方国家已基本形成的综合性运输体系相比,显得十分落后,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装备的总体面貌是:数量少、质量差、能力低、布局偏,相对于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而言,具有现代意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寥若晨星。普通人们出行大多为步行和牲畜拉车。

当时的图片:

(当时的人们忙碌于建设)

(这是当时的“驾照”)

结论:由图片和资料看出,当时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在当时的中国,在当时大部分的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占据主要交通工具的地位的,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80年代——人力踏车满街跑

背景:80年代,是一个苦难刚刚结束的年代。汽车和拖拉机大量增加,但在农村毛驴车仍然起着主要作用。城镇里的居民大多骑自行车和摩托车,那个年代里,人们穿的最流行的是“的确良”;吃的是大白菜以及凭票供应的油、盐等;住的是一片连一片的居民土房屋;最流行的交通工具便是“凤凰”和“永久”牌自行车;在那个年代里,农田实行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在那个年代里,人们思想简单也很纯朴。

当时的图片:

(从图中看出有摩托车,自行车这些交通工具)

(街头景象)

(当时汽车吸引了很多人观看)

结论:在8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2.90年代——铁轨连通你我他

背景:从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一直到90年代末期,人们对交通比较放心,那时的交通问题叫“瓶颈”,各种交通方式全面紧张,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这次紧张重点是铁路与港口,钢铁产业很密切,比如矿石的铁路运输、港口压港。这两者又联系在一起,因为矿石到港以后运不走,也增加了压港。

当时的图片:

(当时就有的火车和铁路)

结论: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现如今——条条大路通罗马

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态势更为迅猛,全国50个左右的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中已有30多个城市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天津等十几个城市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关键时期。

当时的图片:

(先进的汽车,很精美)

(飞机,如今已经圆了古人的上天梦)

(神舟六号航天飞船,带领人们翱翔宇宙)

结论:现在的我们生活水平已经相当发达,飞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和另个一地区的人见面,环游世界的梦想可以轻易被打破,在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遨游也是小菜一碟,说明现在我们的生活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发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5. 望眼未来——新上加新创世纪

背景:在未来的社会,交通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而且为了实现生态城市的和谐发展,为了能使城市轨道交通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城市轨道交通会加强环保与节能研究,技术装备与管理过程中也会协调好便捷、安全、环保、节能、低维护之间的关系。其中,环境的控制与节能的研究会涉及到地下车站与周围的环境的协调、高架和地面线景观还有环境影响,

未来的社会交通一定会十分发达的,前景很好。

未来的图片:

(先进的汽车)

(鞋子汽车,很有创意)

结论:未来的交通工具发展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或许人们无需汽车飞机,自己就可以上天入地,未来世界无奇不有,那我们还期待什么呢?多为现在打基础,为明天喝彩吧!相信未来交通工具的发展一定日新月异,前途光明。

七、结果统计

经过我们的实地调查,我们采访了60位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调查如下:

第一题:在10—20岁:F的35% B的40% 其他的占了剩下的25%

20—30 岁:B的20% E的24% 其他的占了剩下的40%

30—40岁:B的50% E的25% 其他的占了剩下的25%

55以后:B的10% G的75%(走路)其他的占了剩下的15%

第二题:在10—20岁:基本全选

20—30 岁:基本全选

30—40岁:小部分没有选E

55以后:E都基本没选

第三题:在10—20岁:F的40% C的25% 其他的占了剩下的35%

20—30 岁:B的20% E的24% 其他的占了剩下的40%

30—40岁:C的50% F的25% 其他的占了剩下的25%

55以后:E的10% F的75%(走路)其他的占了剩下的15%

(取大部分的回答包括4、5、6)

第四题:在10—20岁:外国车很酷

20—30 岁:外国车质量好,不在乎价钱。而且现在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买外国车也成为一种精神消费

30—40岁:这些车比国产的质量好些,买的理所当然因为国外的造车技术先进

55以后:没必要买这些,真是浪费

第五题:在10—20岁:有人行道,红绿灯没关系

20—30 岁:空气污染,车祸多,堵车行人过不去,噪音太多,

30—40岁:尾气,现在都在关注这个

55以后:那些汽车排出来闻了很难受,有红绿灯人没有违章的话应该没什么危险第六题:结论都差不多好处:让人们方便坏处:尾气排放对人不好,车来往也比较危

险。

八、结论

从调查报告的结果来看,交通工具的变化是日新月异,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一步推动下,交通方式不断地变换,正可谓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短短几十年内的交通,就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还得归功于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商品交流,大规模从事交通运输建设,为了扩大海外殖民掠夺和市场,致力于远洋运输网的开拓,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网络,世界整体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还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在这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然而这并不是偶然性,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交通发展促使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这和交通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利害关系,所以交通工具的变化对社会人文还是经济都有着很大的推近作用,我们要把握社会命脉,掌控交通的无限先机!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社会调查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978 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为了基本了解常熟市区交通工具的变迁状况以及对此的有关想法,我针对性地设计并发放了150份调查问卷。 我的调查活动步骤如下: 1、设计调查问卷 2、把问卷分发给市区的居民,主要在社区。 3、统计调查问卷 4、阐释调查结果 5、分析原因,提出个人想法与建议 6、写调查报告 7、提交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6年交通工具的变迁 ——常熟市区调查报告 一、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物质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街道上国外的品牌店,马路上原装的汽车,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无不透露着改革开放的气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人们对于吃也是越来越讲究,现在是要吃的健康吃的放心,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只是能希望吃饱穿暖过好日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很低的。而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升,对于生活的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养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常熟交通的变化就能推及改革开放36年来的变化了。 二、选题缘由 最早选题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堵车”。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常熟人,记得小时候最兴奋的事就是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跟着他到处去玩耍,可是很奇怪的是,现在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一到节假日包括市里的路上都是满满的私家车,虽然“公益自行车”项目在常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但很显然自行车的分布范围还不是特别广泛,并且大多数人都仍然会选择私家车出行,因为保证了速度,又为自己的出行留有了余地。我们宿舍一个舍友上个假期回家,结果在学校外面一点点的路上堵了很长时间,让她很是烦闷。我想,这和我多年前认识的常熟已经大相径庭了,而且路上也多了许多电瓶车之类的新型交通工具,所以就特别挑了这个题目,来研究一下改革开放36年以来常熟的交通工具变迁。 三、数据分析与感悟 自改革开放起,人们的生活就在不断提高。三四年的时间,常熟市区包括的自行车就多起来了,但主要还是旧自行车。从“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你或身边大多数人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这个问题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自行车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了,几乎有18%的人都选择了自行车,而另外58%的人几乎都没有交通工具。那时候农村女孩结婚,几大件就包括了自行车。父亲对我说,他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是个稀罕物,要是能骑在街上可帅气了。父亲的愿望终究还是实现

交通工具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变化 生活在今天的时代,我们都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突飞猛进”﹑“万象更新”﹑“日新月异”。是啊,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家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妈妈是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骑着自行车送我们上学的。坐在自行车的车座上,感觉一点儿也不舒服,既硌屁股,车子形式又慢。虽然是这样,在那时,谁家能拥有一辆自行车,那也是很令人羡慕的。 后来,我们家添了一辆变速车。它的车羊把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像绵羊的交,有的像两座小山,还有的是半圆形的……它们把车装饰得更加漂亮。 又过了几年,摩托车又被爸爸骑回了家。它的速度大约是变速车的5倍。它不但坐着稳当,而且速度快。容易发动起来,就算跑起来了,那也要比别人多穿点儿衣服,不然就冻得要命。 过了不久,为了妈妈上班方便,我们又买了一辆综合了自行车与摩托车的优点的电动车。电动车虽然没有摩托车那么快,但是它容易保持平衡,而且它用的不是油,而是电,骑起来轻松多了。可是上山坡对于电动车来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在我刚刚踏进校门时,汽车也走进了我家。汽车的品牌非常多,高档的有宝马、奔驰、帕斯特等,中档的有三棱吉普、桑坦纳、君威别克、尼桑等,抵挡的有夏利、吉利、羚羊等,品牌多

得数也数不清。我家是一辆三棱吉普。坐着汽车可舒服了,它不但能一次坐下好几个人,椅子背也可以调。坐在汽车里,可以听音乐,也可以听广播。冬天里,车里开着空调,吹出暖气,外面下再大的雪,再大的雨,刮再大的风,都淋不到、刮不到车里的人。夏天里,车里开着空调,吹出凉气,外面再热的天,再晒的太阳,车里的人都感觉不到。但是汽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汽车也污染了环境。 …… 从自行车到变速车,从变速车到摩托车,从摩托车到电动车,从电动车到汽车,从汽车到飞机……科技还在迅速地发展着,未来的今天不知又会出现什么交通工具,我家也不知会添加什么新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与我们的生活

《交通工具》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收集到的各种交通工具进行分类。 能独立分析收集的资料,并记录分析结果。 能用卡片的形式摘录有关交通发展关键时期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告诉其他小组的同学自己获得交通工具发展的信息。 能大胆想象,独立完成自己对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 愿意把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并愿意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改进。科学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10种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能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并描述其发展史。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交通工具,并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每天你们是怎样来到学校上课的? 生:我是从家里步行来的。

生:我妈妈骑自行车送我来的。 生:早上爸爸开汽车送我到学校的。 …… 师:不管是乘坐自行车还是乘坐汽车,总之,大家都借助了一种交通工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交通工具的问题。 二、新课: (一)认识交通工具 师:你们知道的交通工具的名称有哪些呢? 生:我知道的交通工具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生:我知道的交通工具有:电动车、自行车、货车…… ……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交通工具的图片,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展示,看你能不能说出这些交通工具的名称。 师:我发现同学们搜集的交通工具还蛮不少呢?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展示:交通工具的图片) 生:我来说第一种交通工具,这是自行车,它有两个轮子、一个把、一个车座子、两个脚蹬子…… 生:我来说第三种交通工具,这是一辆小汽车它有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它耗的是汽油…… 生:老师,我知道第十幅图是飞艇但我不知道它的构造也不知道它是怎样飞向天空的,您能帮我们解释解释吗?

从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看中国改革开放

(一)南京市居民交通生活状况: 1、交通条件: (1)改革开放前南京居民的交通条件 南京地处长江的中下游,地势低洼,道路比较狭窄,车辆难行,交通拥挤,并且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大部分是泥巴路和砂路,使内部各城区都比较密闭,交通往来不发达,外部与其他城市的交通线路没有完全开放,导致经济相对闭塞。 (2)改革开放后南京居民的交通条件 南京地区的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大面积改善路面情况,从泥巴路逐渐变为了水泥路和柏油路,同时也大行筑桥建港,大建地铁线路,动车线路、隧道和各条航线,逐渐形成了以南京市为中心,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依托,干支相连、四通八达、辐射全市的公路网络、地铁网络和铁路网络。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减轻了线路少带来的拥堵,还促进了南京市与其他城市的联系与交流。 2、交通工具: (1)改革开放前居民的交通工具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道路的崎岖不平,生活的贫困落后。当时南京私人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农村的畜力车和独轮推车以及城市中的人力车和自行车。而公共交通工具只有公共汽车和火车以轮船。 (2)改革开放后居民的交通工具 改革开放后,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摩托车和电动车,而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中的奢侈品 现在也逐步走进了南京普通百姓家庭,现在则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汽车。公共的交通工具发展则更加快速,以前的公共汽车、火车规模和线路普及范围越来越大,新兴的有高铁、动车、隧道以及航空飞机等,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便捷化,真正有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觉。 (二)交通工具变迁给南京市居民带来的喜 1、从经济上说:随着交通的发展,国家吸引了大量外商外资,快速的交通工具能提高办事效率,加速发展。 2、从生活上说: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我市居民交通生活拥堵的问题 随着南京市经济实力的进步提高,交通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更加尖锐。交通拥挤问题日渐凸显,高峰期拥堵,非高峰期不畅的现象日益严重。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市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新建道路主要集中在新城区与郊区,老城中心区相对改变不大。城市新增很多道路面积,但是各种各类摊商、集贸市场和停车场相继侵占,使本来就不宽裕的道路面积更加紧张。此外我市居民汽车消费能力增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私家轿车大幅度增加,这大大加大了道路的负担。 2、公共交通日趋萎缩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私家车的增多,公共汽车在居民出行交通结构中所占比重日益下降。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没有公交车专用通道,公交车速度过慢,从南京到浙江的公共汽车需要行驶3个半小时,而私家车只需1个半小时。并且公交线路太长,发车频率较低,乘客候车时间过长等一系列问题。还有些公交车停靠站牌设计不合理,公交车过破过旧,空调无用,导致夏天闷热、冬天寒冷,这些问题都促使了公共交通的萎缩。 3、交通事故问题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 1. 最早的运输工具可说是木棒:棒的一端缚重物,由一人背负;或将重物放在中间,由两人抬行。人类早期发明的另一个运输工具是橇,并由此制造了车。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跨越水域,还发明了独木舟。 2. 人类很早就开始以家养的牛、马等牲畜驮运物品。车出现后,牛、马等家畜又被用於挽拉车辆。 3(建国初期——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 “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4(70年代——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5(90年代——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 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6(现在的交通可谓是鼎盛时期随着经济交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已不再局限与快捷方便,而更多的是关注于其环保实用的部分,对出行工具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交通工具也逐渐向清洁性发展。 通过上述材料的了解,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社会的变迁。我记得我是出身在农村的,当我记事起我们那里要买东西的话还要步行2里多的山路去买,交通十分的不变。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里开始修了一条油路,从那时起人们去买东西大多都是骑自行车去买方便了很多。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骑摩托车,到了现在村里面的一些人家都已经开上了小车。而且现在农村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农村来我国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不能说是交通改变了社会,但是我们可以说交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交通工具见证了我们社会的发展,从刚开始的人力推车到蒸汽时代,从蒸汽时代到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到现代科学。我们的交通变得更加的先进更加便捷,在

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

从交通工具的变化看改革开放30年 出门难,乘汽车难,乘火车难,对我们居住在遥远而偏僻的红山的21所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21所的人出行,最理想的是乘飞机,可是那时候只有所以上领导才有资格坐飞机,一般人坐飞机必须经过特批。1984年秋,我们七队一行20来人幸运的坐了一次飞机。那一次我们是去无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因为要赶回红山执行任务,才得到批准。我们从上海飞到乌鲁木齐,然后乘大轿车回到红山,当天就到了。还是飞机快,还是飞机好。 青藏铁路 京津高速铁路上的动车组和谐号 和谐号车厢内部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中国的交通工具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并把遥远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了。 曾几何时,青藏铁路通车了,从北京,从上海,从全国各地乘火车到达拉萨的梦想实现了。 曾几何时,火车提速了,从西安到北京原来要用20多小时,现在用10几个小时就到了。动车组开通了,从西安到宝鸡不需要1个小时就到了。城际高速铁路开通了,从北京到天津只要28分钟就到了。 曾几何时,全国高速公路密如蛛网,四通八达。 曾几何时,民航客机越来越多,票价也越来越便宜,已经成为大众的一种交通工具,想坐就坐。 随着交通的发达,百姓的出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了,拉动中国旅游业也日益兴旺发达起来。去海南岛,去香港,去新马泰,去欧洲,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出门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从1978年到2008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着丰硕的发展成果。3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亲身感受到了烟草行业交通工具变迁的的飞跃。 八十年代,零售户骑自行车自提 时代的变迁,磨灭不了我的记忆,我是八十年代到县烟草公司工作的,当时,各零售户是骑着不同牌子的自行车来自提卷烟,什么“金鹿”牌自行车、“飞鸽”牌自行车、“红旗”牌自行车、“永久”牌自行车等等,他们不论多远都是骑自行车来,有的距离远点的经消户还要起早摸黑早起来,行程70多里路才到烟草公司,如果来晚了,怕提不到自己想要的品牌卷烟,影响到自己的生意。过了两年后,有的零售户骑上了摩托车,这样就节省了时间,放便多了。 九十年代初,用三轮车送货 九十年代初,根据形式的发展烟草公司在每个乡镇的供销社都下设了卷烟经营代批点,

家乡交通工具的变迁

家乡交通工具的变迁 ———学生小组活动具体设计 主题的由来: 现代社会经济日益进步发展,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变化、以什么方式、从哪个角度来进行和切入?一直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近来,看到学校周围交通的日益变化和车流量的增大,学生假日里乐此不疲地骑着各式自行车游玩,于是我们想到了这个离学生生活近,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话题,而且此主题虽小,但它可挖掘的内容甚多(如爱国方面的、环保方面的……)这更坚定了我们搞好此活动的决心。 活动内容: 根据近期开展的有关小康社会班队活动这个大课题,我们小组自主选择了子课题——“家乡交通工具的变迁”来开展我们小组活动,我们小组学生打算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庭中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分析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与变迁过程,并且自己畅想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图。同时向全市人民提出环保的倡议进行总结评价。 活动目的: 1、通过小组成员自己调查、访问、分析中国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以及家庭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深刻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热情。 2、学生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设计未来的交通线路图、培养他

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组织能力与实践能力。 3、学生主动发出倡议,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知道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活动安排: 1、上网查找一些有关中国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资料; 2、采访老人;明翔、孙思琪去村上路上调查,李婷统计;陈超武画画,孙振豪拍摄。 活动方式: 讨论、交流、调查、采访、统计、设计、评议。 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共分五次进行: 1、讨论交流制定方案 2、收集整理、调查研究 3、走进家庭采访记录 4、畅想设计未来交通工具 5、成果展示、评价指导 活动过程: 活动一讨论交流、制定方案 一、活动内容:根据子课题,确定设计方案。 二、活动方式:谈话、讨论。 三、活动步骤: 1、分组讨论确定子课题活动的具体内容。 2、组长带领组员设计活动方案,填写方案表。 3、设计出本次活动的可行方案。

交通工具的演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个主题《日行千里不是梦》的第一课时《交通工具的演变》。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学生从呱呱落地时就进入了交通生活领域,对各种交通工具都有一定的认知。交通是学生步入社会、接触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他们能通过自我学习、观察、比较,了解当今社会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及作用,感知交通工具带来便利,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状况,知道交通工具的发展方向。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我们这里的大多数孩子对轮渡、轻轨、地铁、飞机等交通工具较陌生,多缺乏对现代交通工具切实的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更多地去引导他们认识并了解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 设计思路 本主题是落实《课程标准》中“了解交通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教师应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收集、计算、对比资料等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交通运输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交通工具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目前我国动车、高铁、航天事业的了解,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活动一:“日行千里”的神话故事。 活动二: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 活动三:比一比,算一算。 活动四:知晓航天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神舟飞船飞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计算、对比资料等方法知道交通发展的方向,比较交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演变,体会交通工具演变的原因。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今年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十年,在这40年中我国一步步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我国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一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景象。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一个国家把人与行业的发展和行业与行业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的关键。中国的地图看起来像只雄壮的鸡,交通就像是鸡的血管,铁路高速公路是动脉,还有密密麻麻不可胜数的毛细血管。生命体通过血管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器官执行生命活动,也通过血管把各个系统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生命体才能拥有磅礴的生命力。交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就像血管对人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的这40年是我国的交通不断发展完善创新的四十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提升。交通行业的发展相当于我国改革开放这40年的一个缩影。下面就我国的交通方式进行一一的概述,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几个交通工具和与之共同发展的路说起,从小型出行工具如: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汽车,再到大型出行工具如:火车、高铁、地铁等,路如:公路、铁路、高铁等。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自行车,三轮车的引进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取代了较为古老的人力车(黄包车),马车,成为的人们出行和货运的首选。父母也曾经和我们谈起过那个年代有一个“四大件”的称呼分别说的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缝纫机,戏称为“三转一响”。80年代,以“永久、凤凰、飞鸽、红旗、金狮”国内自行车行业五大品牌企业为首,中国共有自行车制造厂60余家,自行车零部件厂千余家,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70、80年代中国的自行车数量飞速上升,以至于被称为“自行车”王国。自行车作为那个年代的四大件之一充分反映了自行车在那个年代的重要性,所以自行车成为了这一时期交通工具的代表。再到后来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三轮车和自行车有了电作为能源提供能量进行工作,人力成了电能耗尽时的辅助。自行车在现在也有了更多的形式与功能,有山地车、变速车等等,也不再只是运输工具而变成了一种运动方式,娱乐工具,尤其是近年来共享单车的发展普及,也是人们低碳理念的实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摩托车的引进和普及,摩托车由于速度运载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人们重新追求的对象,摩托车从1980年的4.9万辆到1990年的97万辆,到今天的1000多万辆。摩托车现在依旧在很多地方是比较实用的交通工具。说到改革开放到了今天距离我们最近的那就是汽车了,汽车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了,在很久以前美国就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但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是在近20、30年完成的,国产的第一辆汽车是1953年7月13日长春一汽的“解放牌”载货汽车。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初期的摸索后,在1980年生产22.2 万辆是1965年产量的5.48倍,1966-1980年中生产汽车累计163.9万辆,1992年中国汽车年总产量突破100万辆,到2000年年总产量达到200万辆,此间增长100万辆用了8年。进入21世纪,汽车年总产量迅猛增加,100万辆的增长幅度不超过1年。从1984年到2005年,我国汽车年总产量由31.6万辆提高到570万辆。在崭新的21世纪汽车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汽车也是新世纪四大件“手机、电脑、房子、汽车”中的一个成为了像70、80年代的自行车一样的地位。说到交通工具那就不得不说一下路,在之前去哪里大部分都是土路,行驶起来很不方便。比如说我们村,在前些年村子与镇中心的路都是土路,一下

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导读: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主题综合活动课方案: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一、活动内容: 发动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庭中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 分析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与变迁过程,并且自己畅想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图。同时向全市人民提出环保的倡议进行总结评价。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学生自己调查、访问、分析家庭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深刻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热情。 2、学生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设计未来的交通线路图、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组织能力与实践能力。 3、学生主动发出倡议,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知道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三、活动方式:调查、统计、讨论、交流、设计、评议。 四、活动时间:本次活动共分五次进行。 五、活动过程: 第一次活动 ㈠活动内容: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㈡活动方式:谈话、讨论。

㈢活动步骤: 1、分组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2、班组汇报交流、确定出主题。 3、分各活动小组,组长带领组员设计活动方案。 4、班内交流、互相补充。 5、教师指导设计出本次活动的可行方案。 第二次活动 ㈠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去调查家庭交通工具变迁的情况。 ㈡活动方式:分组调查、记录统计。 ㈢活动步骤: ⒈调查前的准备: ⒉调查、访问、记录: ⑴统计自己家的家庭人口,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及人均拥有交通工具的数量。 ⑵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⑶去向有关交通部门调查关于儿童(未成年)骑车上路的有关规则。 ⑷向环保部门调查对助力车、摩托车、汽车的各项环保要求。 ⒊分组去调查、统计、记录。 ⒋去商场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价格,访问家长各种车的价格变化情况。 第三次活动

交通工具的演变

交通工具的演变 六十年前,人们出行基本靠走,当然,走得较 远的,就只能依赖畜力车;至于洋马儿(自行车),在那时还是比较少见的;而小汽车,那就更别提了,很多相对偏远的农村,压根儿就没见过这玩意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公路交通工具,开始日新月异起来,出租车、私家车渐渐进入国人的生活中。到如今,又在提倡每周少开一天车,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匆匆数十年,公路交通工具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从紧缺到富余……这鲜明的转变是随着我们老百姓生活质量的巨大变化而发展、进步着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老百姓出行的交通工具,除了步行,就是畜力车了 拉畜力车的牲畜,包括马、牛、驴等等,这一点,在中国数千年以来,都没有大的改变,那时的中国,的确是十分落后的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自行车渐渐成为中国人的首选出行工具,当然,还有公共汽车。但是比起数量极为庞大的自行车而言,公共汽车的拥有量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庞大的自行车保有量,让当时的中国有了一个“外号”——自行车王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中期,摩托车渐渐进入千家万户。在那个年代拥有一辆摩托车,就像现在的人们拥有一辆顶级轿车一样,是很拉风的事 情。

到九十年代,各种款式、各种排量的摩托车穿梭于大街小巷,这个时期,摩托车已经渐渐被来势汹汹的小轿车抢去了不少的风头。 真正让老百姓对小轿车消除距离感的,还得算“老三样”:富康、捷达、桑塔纳。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小车还多为单位所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老三样这类小轿车才开始进入私家车领域,不过也不是一般工薪族买得起的。

古代交通工具经历的变化

古代交通工具经历的变化 从原始社会的直立行走,到后来使用马、牛、驴等牲畜,及至后来出现了马车、牛车、驴车等畜力交通工具,这就是古代交通工具经历的主要变化。 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就逐渐认识到可以利用牲畜来拖曳、驮载重物。车辆出现以后,人们又认识到可以利用牲畜来挽车。借助畜力挽车,可运输比原先驮载量重十数倍的重物。最早用来挽车的牲畜是马和牛。马和车结合的方法叫系驾法,即怎样使马拉车的办法。中国古代马车的系驾法随着车形制的变化,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轭靷式系驾法、胸带式系驾法、鞍套式系驾法。相应的使用时间约相当于先秦、汉至宋、元至今三个时期。 先秦独辀车采用的是轭靷式系驾法,在两服马颈上加轭,再用一条革带围绕马脖子,系结两轭軥之下,将轭固定以防脱落,这条革带称“鞅”。轭底下衬以衵,即裹轭的软垫。轭首缚于衡上以支撑车体。骖马一般不负轭,偶有负轭者,皆游离于衡外。二服马通过两条靷绳来挽车。“靷,所以引轴也。”(《说文?革部》)两根靷绳,一端分别系于两轭内侧的軥上,另一端系在车舆前的一个环上,此环称为“鋈续”。环后部连接有一根粗绳,系于轴的中部。此套绳名“靳”。有轭者,靳的前端则分别系于两骖内侧的軥上。这种以轭驾车,以靷、靳拉曳的系驾法,就称为“轭靷式系驾法”。中国古代独辀车的车轮大,自轭軥至轴的连线接近于水平状态,以靷传力曳车,马的力量能够集中使用,减少无谓的分力。马的承力点在肩胛两侧,轭是受力的部件,鞅虽缚围于马颈上,但因不传力,所以不会压迫马的气管,车子进行速度加快时,也不至影响马的呼吸,从而使马奔跑自如。同一时期地中海地区的马车系驾法却是采用“颈带式系驾法”,即将马颈用颈带直接绑在车衡上,颈带是马拉车行进时的主要受力部位,这样,马的气管由于受到颈带的压迫,马跑的愈快,呼吸就愈困难,从而大大影响了马的力量的正常发挥。因此,先秦时期,我国不但具有卓越的造车技术,而且还具备合理的系驾方法,因而使我国古独辀车的性能较同期西方古车为优越。 秦汉时期,我国制车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其标志就是一种新形制的双辕车出现,它改变了独辀车必须系驾多马才能行进的状况,仅用单马即可曳车。车形制的变革必然带来系驾方法的变化,古老的轭靷式系驾法终于被一种新式的系驾法——“胸带式系驾法”所取代。这种系驾方法就是将原先系一服马的单靷绳变为双靷绳,两靷前端不再系于轭軥上,而是连接一条绕过马胸的宽革带,此革带称“当胸”,是曳车时的承力点。而轭这时仅仅起着支撑衡、辕的作用。这种系驾法较之前者既简便也更科学,它将支点(轭)与曳车时的受力点(当胸)分开,使马体局部受力相应减轻。胸带式系驾法是我国古代系驾技术的一大进步,在当时是最为先进的一种系驾方法。这一系驾法在西方出现整整比我国晚了近一千年,即到了公元八世纪才开始应用。而这时,我国古车的系驾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向更为新式的系驾法——鞍套式系驾法过渡。在驮鞍出现以前,马车的系驾方式曾一度效仿牛车的槅,即去掉当胸和靷绳,将衡、轭直接压在马鬐甲前部,马以鬐甲受力拉车。由于马的鬐甲低于牛的肩峰,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曳车很勉强。后来又产生一种用软材料填充起来的肩套,把它套在驾车马的颈部以增加马鬐甲部位的高度,使马曳车时衡轭不再滑脱。至南宋时,则完全去掉了衡、轭等挽具,直接用肩套曳车。与此同时,小鞍也出现,只是还局限于牛车使用。最迟到元初,肩套和小鞍就有机地组合起来,用于驾马挽车,于是一种新式的系驾法——鞍套式系驾法由此产生。这种无衡轭的系驾法完全免除了木轭给马造成的颈部磨伤,降低了支点,放平了车辕,从而降低了车的重心,增强了车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马体最强有力的肩胛部及其两侧,扩大着力面积,增强了马的挽车能力。这种方法到13世纪已完全固定,以后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交通工具的变化》教案设计

《交通工具的变化》教案设计 一、知识能力: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说说交通工具的变迁。通过比较认识不同的交通工具的优点,对交通工具的性能和用途有一定了解。 2、能给这些交通工具进行分类,了解每一类交通工具发生的变化。 3、了解交通工具正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并有自己的感悟,对未来的交通工具尝试大胆设想。 二、方法与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策划“介绍一类交通工具的变化”,通过调查、查阅资料、讨论等基本的方法尝试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对收集到的信息能做出大胆的猜测,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在课堂内外围绕交通工具进行的活动,引起学生关注这个领域,激发对交通工具的探究欲望,积极参与班级和小组的活动,主动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2、在讨论交通工具的变迁和小组介绍一类交通工具的变化的活动中能做到互相倾听,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尊重他人,培养乐于与他人分享资源的态度和培养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交通工具的变化 1、确立主题 这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由我们自己确定,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提出了多个方向:早餐问题,有趣的节日,交通工具…… 最后全班举手表决通过选定交通工具这方面。 2、商讨研究方向 本主题活动具体实施可以分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调查: 认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策划“介绍一类交通工具的变化”; 讨论交通工具正朝什么方向发展; 尝试设计一个新型的交通工具。 3、形成活动小组 全班共同制定班级公约,选出各组的组长及成员。 4、各小组根据活动地点,时间、内容及组员工作分配等问题,进行计划书的撰写。 第二阶段交通工具分类,分组研究 1、引导孩子一起交流讨论交通工具的总体变迁,对这些交通工具进行分类。 2、对这些交通工具进行分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30年交通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30年交通的变化 朱青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在交通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变化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电动车、摩托车、家用轿车也走进了普通百姓家,昔日的自行车、步行时代早已被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所替代。2000年,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325万辆,成为世界五大汽车生产强国。2011年中国汽车产量连续三年居全球榜首。 30年里,改革开 路。30 30 愁了。改革开放30 30年。在21 到了很大的作用。 80 公路一直是空白。1988年10月31——上

199521411998年末达到87331999年101万公 200016万公里 2001192004年8月底突破了33年多 2007年新修通高速公路8300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的5.17万公里增长到2007年的854.76 25 20多条时速200公里至350 10年大提速到“贴地飞行”的动车组列车驰骋于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航空总周转量为2.982010年总周转量5381978的180 2010年我国航空完成旅客运输量267691978年231万人的1162010年我国航空完成货邮运输量536 1978年6.4万吨的84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

到2010 1601532 150104个。中国民航全行业拥有运输飞机1259 或缺的新生代。 3.61300 通航里程已经达12.3550% 量成倍增长。我国船队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1.18 1600万载重吨。我国船队的总规模由过去的世界排名402010年的第42010年达到了64特别是集装箱在去年年底超过了1亿TEU。我国 197316 达到了100万TEU100万到1000万花了91000万到5000 65000万到13 模和运量是成倍增长。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教案教学设计

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主题综合活动课方案: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一、活动内容: 发动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庭中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分析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与变迁过程,并且自己畅想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图。同时向全市人民提出环保的倡议进行总结评价。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学生自己调查、访问、分析家庭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深刻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热情。 2、学生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设计未来的交通线路图、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组织能力与实践能力。 3、学生主动发出倡议,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知道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三、活动方式:调查、统计、讨论、交流、设计、评议。 四、活动时间:本次活动共分五次进行。 五、活动过程: 第一次活动 ㈠活动内容: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㈡活动方式:谈话、讨论。 ㈢活动步骤: 1、分组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2、班组汇报交流、确定出主题。 3、分各活动小组,组长带领组员设计活动方案。 4、班内交流、互相补充。 5、教师指导设计出本次活动的可行方案。 第二次活动 ㈠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去调查家庭交通工具变迁的情况。 ㈡活动方式:分组调查、记录统计。 ㈢活动步骤: ⒈调查前的准备: ⒉调查、访问、记录: ⑴统计自己家的家庭人口,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及人均拥有交通工具的数量。 ⑵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⑶去向有关交通部门调查关于儿童(未成年)骑车上路的有关规则。 ⑷向环保部门调查对助力车、摩托车、汽车的各项环保要求。 ⒊分组去调查、统计、记录。 ⒋去商场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价格,访问家长各种车的价格变化情况。

关于交通工具的变化(改)

从交通工具看社会变化 ——社会调查报告 一.调查人员: 策划组长:毛安艺调查小组:张丽娜、蔡舒蕾、陈沁心撰稿人员:黄文狄二.调查时间: 五?一期间 三.调查对象: 我们对每个不同的年龄阶级的人物都进行了调查,初步为1. 10—20岁 2. 20—30岁 3. 30—55岁 4. 55岁以后 四.调查目的: 曾几何时,依偎在门槛望着想祖祖辈辈驾驭着骡车带我们去游戏;曾几何时,拉着衣袖扭捏的告诉父亲能骑上家里的“凤凰”在门前开心;曾几何时,摆弄着手指“嘀”驾驶着新流的小车载着风在高速路上淋漓;曾几何时,人们已经有了翅膀睁着眼睛看着未来的世界在天空道路欢心…… 在由反反复复变化的社会,每一天都好像万花筒一样变出许多新的花样,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的我们奔小康,过好日子,不经意间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小细节都在发生变化,带着对世事变化的好奇心,按捺不住的我们便选择了一个课题进行小小的研究。 五.调查交通工具研究 1.建国初期——小骡拉车跑得欢 背景:建国初期的中国交通,与同期西方国家已基本形成的综合性运输体系相比,显得十分落后,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装备的总体面貌是:数量少、质量差、能力低、布局偏,相对于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而言,具有现代意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寥若晨星。普通人们出行大多为步行和牲畜拉车。 当时的图片: (当时的人们忙碌于建设) (这是当时的“驾照”) 结论:由图片和资料看出,当时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在当时的中国,在当时大部分的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占据主要交通工具的地位的,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波澜壮阔的30多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交通大发展的3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论文试着就至今30多年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作简要概述,并对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作简要探究分析。 关键词:改革开放交通工具变迁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交通联系非常落后,公路等级低,通达里程短,深度十分有限。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道路建设状况良好,然而中国也还没有高速公路。因南方水运系统发达,人们出行大多走水路,公路交通的建设就更加迟缓。从上述情况不难知道,当时人们出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道路建设状况较差、各种交通工具的运用在我国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这种步行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以及当时并不忙碌的生活状态等等因素,使得人们普遍选择步行出门。小时候妈妈常说,她以前常常要担着菜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附近的市场上卖掉,即使是现在交通比较发达,我仍能看到一些担着菜或其他商品从家里步行到圩市上卖的老奶奶。30年前的中国农村,交通是真的基本靠走的阶段。用一句玩笑话:那是一个可以发挥和开发人类潜力的年代。人一天真的可以徒步走很远。在大人的印记中,总有当时称为不太守“规矩”出去发财的人,穿着千层底,背上干粮和水,天天奔走在乡间和城镇之间。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

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主题综合活动课方案: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一、活动内容: 发动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庭中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分析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与变迁过程,并且自己畅想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图。同时向全市人民提出环保的倡议进行总结评价。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学生自己调查、访问、分析家庭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深刻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热情。 2、学生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设计未来的交通线路图、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组织能力与实践能力。 3、学生主动发出倡议,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知道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三、活动方式:调查、统计、讨论、交流、设计、评议。 四、活动时间:本次活动共分五次进行。 五、活动过程: 第一次活动 ㈠活动内容: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㈡活动方式:谈话、讨论。 ㈢活动步骤: 1、分组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2、班组汇报交流、确定出主题。 3、分各活动小组,组长带领组员设计活动方案。 4、班内交流、互相补充。 5、教师指导设计出本次活动的可行方案。 第二次活动 ㈠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去调查家庭交通工具变迁的情况。 ㈡活动方式:分组调查、记录统计。 ㈢活动步骤: ⒈调查前的准备: ⒉调查、访问、记录: ⑴统计自己家的家庭人口,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及人均拥有交通工具的数量。 ⑵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⑶去向有关交通部门调查关于儿童(未成年)骑车上路的有关规则。 ⑷向环保部门调查对助力车、摩托车、汽车的各项环保要求。 ⒊分组去调查、统计、记录。 ⒋去商场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价格,访问家长各种车的价格变化情况。

交通工具的变迁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福建巡抚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2)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 (3)通过实例分析,体会到我们所享受的现代社会生活,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 (2)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通过学习,陶冶热爱科学的情操,增强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杜牧的诗句导入: 《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