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的族群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众声相和的“共同体意识”——聚焦声乐艺术

众声相和的“共同体意识”——聚焦声乐艺术

因为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不靠逻辑、不靠理性思想,而是靠感
与共情也让声乐艺术具有更强的号召力、感召力。孔子提出的
触、靠感情交流,这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共同的东西。”⑤德
“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移风易俗”“美善合一”等都是在强
国人类学家 F·巴特在他的 《族群与边界——文化和差异的社
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化人也
协和与情感的和谐应该是歌唱艺术中从形式到内容、从声音到
异,保持沟通,掌握灵韵,重叠共识。”④这里的“同”与“同
情感都最体现“和同”与“共同体”的一种表演方式;此外,
则不继”的“同”意义近似,而这里的“和”则可对应“天下
艺术音乐表演中的民族风格、美声风格,关于美声唱法与民族
大同”中的“大同”

唱法的技艺关系、异同性、借鉴融合以及自成体系等方面的讨
(一) 文之不同,化而相和
论由来已久,尽管直到今天没有定论,但这并不影响两种主要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我们灿烂
唱法在艺术音乐表演与教育领域的成熟与完善,且当争论的最
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
后面临“肉之器”——声音的物质起点与“情之象”——声音
育的。”在习总书记的“四个共同”中提到,我们悠久的文
艺术研究 | 艺术理论
056
众声相和的
“共同体意识”
——聚焦声乐艺术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 / 林 颖

要:“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声乐艺术发展的主旋律、大方向,声乐艺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共同体意识”与声乐艺术的相互关系:“审一定和”——声乐艺术“一”的本质

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_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_祁进玉

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_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_祁进玉

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祁进玉(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武装冲突,大多是由族群问题或宗教问题所引发。

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地方民族主义思潮出现一些新的态势,族群认同和族际关系研究也就必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以族群性研究为切入点,分析西方学术界的族群性研究及其本质,反思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族群性;认同;政治整合;建构;涵化;文化接触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0)01-0020-08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人口的快速流动和大量移民以及伴随出现的移民问题。

各国各族群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的加强,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族群矛盾与宗教冲突频繁发生,多族群国家业已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族群”(ethnic group)一词开始被西方国家的学者使用。

它和我们通常使用的“民族”(nation)一词,在内涵和外延上有较大的差别,通常是指亚群体。

族群概念更多强调人群或集团在文化上的区分与认同。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台湾学术著作中引入“族群”的概念的,但是,这个概念始终没有被界定一致,所以,在国内的学术文章中经常将“族群”与“民族”一词混同使用或相互替代,甚至互相置换,从而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与混淆。

费孝通先生认为,我国民族情况的特点十分复杂。

首先是历史长,渊源久;其次是幅员广大,民族众多;此外,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所以,我们所用“民族”一词历来不仅适用于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集团,而且适用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集团。

这是一个涵义广泛的名词。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使用的“民族”一词由于上述特点,与欧洲各国的传统是不同的。

在欧洲各国,“民族”这个概念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是欧洲近代史的特点。

族群与边界的读后感

族群与边界的读后感

族群与边界的读后感篇一: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族群与边界》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的书籍,探讨了近现代的族群与边界问题。

这本书的导言部分由弗雷德里克·巴斯撰写,他提出了族群边界理论,为我们思考考古学文化的边界及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对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互动关系,使得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更加丰富和深入。

同时,我也意识到族群与边界问题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书中,作者们通过不同的个案研究,探讨了族群边界的形成和作用。

这些个案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但都围绕着族群与边界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通过这些个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族群边界的形成机制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思考考古学文化的边界及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对应问题时,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书中的族群边界理论。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考古学文化与族群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互动和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来探讨考古学文化的边界问题,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

最后,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考古学文化背后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族群认同问题,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族群与边界》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的优秀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来思考考古学文化的边界及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对应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族群与边界问题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篇二:《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在人类社会的构成中,族群与边界是两个核心概念。

这两个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当代西方族群理论的研究路径、范式与反思

当代西方族群理论的研究路径、范式与反思
对 在研 究 国 内少 数 民族 问 题 时 使 用 族 群 理 论 , 或
出于 理 论 引 介 而 延 续 西 方 学 界 对 族 群 的 研 究 路 径 ②, 或 将该 理 论 应 用 到 针 对 国 内少 数 民 族 问 题 的
开 始 出现 了一些综 合 性 的折 中研究 成果 。本 文将 基 于 这一 历史 脉络 , 探 讨 和 反 思 西方 学 界 关 于 族 群 性
从 时 间节 点 上 纵 观西 方 族 群研 究 的历 史 , 一 般
战后西 方 学界 对第 三 世界 国家 和 欧美本 土 的族 群或 种 族 冲突 的研 究 密 切 相 关 2 J 。“ 族群性” 概 念 的 内
涵和外延处于不断动态发展之 中, 但是西方学界 一
方 面把 它 看作 是 “ 族群 ” 的实 体 , 英 语 中等 同于 复数 形式 的“ e t h n i c i t i e s ” ; 另 一 方 面则 指 向 族 群 本 质 , 即
合 。 这 种 从 二 元 对 立到 折 中综 合 、 范 式 强 弱 分 合 的 研 究路 径 一 直 没 有 断 裂 , 显 示 出不 同 解 释 范 式 具 有 各 自的 生 命 力 。 因此 , 综 合 考 虑 不 同解 释 范 式 才是 理 解 族 群 性 问题 的 必 然之 路 。 [ 关 键 词 ]族 群 ; 原生论 ; 工具论 ; 综合 论 ; 范式 转 换 [ DOI ]1 0 . 1 6 3 9 6 / j . c n k i . s x g x s k x b . 2 0 1 7 . 0 5. 0 1 2 [ 中 图分 类 号 ]C 9 1; D 5 6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 ]1 0 0 8—6 2 8 5( 2 0 1 7) 0 5—0 0 5 2—0 7

巴特的行动者理论与族群族界观

巴特的行动者理论与族群族界观

作者: 夏希原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世界民族
页码: 38-4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巴特;行动者;族群;族界;社会人类学
摘要:本文以挪威人类学家巴特的田野民族志材料为依据,介绍并评述了其两本主要著作:《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和《族群与族界》,侧重对其中的“行动者”和“族界”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这两个概念在巴特早期理论发展中的联系;探讨了巴特是如何将其所创新的“行动者”观念与传统的人类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意在指出,将巴特视为传统人类学的异端是一种片面的看法,突出强调了他在理论研究中将新的行动者思想与传统人类学的社会关系旨趣进行平衡的努力。

巴特的族群理论述评

巴特的族群理论述评

徐大慰摘要:族群研究的重点是族群边界问题。

族群边界的作用在于组织、沟通、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问的互动。

族群认同在于自识和他识,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确立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群边界的方式,因此,族群边界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

族群是具有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而不是文化承栽和区分的单位。

共享文化是长期社会进程的结果。

多族群的相互依赖取决于族群间的互补性,其文化不同是族群同长期差别造成的结果。

族群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探究族群认同与族群边界保持,而不是研究个别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

关键词:巴特;族群;族群边界;族群认同;社会组织中国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 f20d7)06-0066-07挪威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Ff甜dk Barb.1928—)以其在族群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而闻名于世,由他主编的《族群与族界——文化和差异的社会组织》(1969年)是研究族群的奠基之作,他提出的族群边界理论(etllIlic boundaries)对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他和他的弟子及其追随者在人类学界已经形成巴特学派(BaItllian)。

巴特的族群理论虽在国内已有所介绍,但都不够全面准确,很有必要对他的族群理论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和评介。

一、巴特的族群边界理论族群研究的重点在于界定族群的边界,而不是探寻族群内部的文化内容。

族群是通过与别的群体的关系加以定义和通过边界加以突出的。

族群边界论不强调族群关系的类型和分类,也不关注不同群体的内部构成和历史,而是关注族群得以产生和存在的不同过程。

除了强调不同族群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不同方式之间具有某种联系之外,巴特的族群边界理论并未从空间的角度来阐述边界。

族界可能会有相应的地理边界,但它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界限。

族群边界自身是随时间而变迁的社会产物,族群成员的认同边界会随着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出于利益和价值的考虑而有所变化。

族群边界理论

族群边界理论

族群边界理论族群边界理论的开创者是挪威人类学家弗里德里克〃巴斯。

1969年,巴斯出版了《族群与边界》(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一书,首次明确提出了族群的边界理论,并由此开始了族群理论研究的新时代,人们将其简称为‚边界论‛。

巴斯认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成员认定的范畴,造成族群最主要的是边界,而不是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是地理的边界,而主要是‚社会边界‛;族群认同是一套特定文化同价值标准相结合的。

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行为,文化边界就是通过不同的行为而得以维持。

在生态性的资源竞争中,一个人群强调特定的文化特征,来限定我族群的‚边界‛以排除他人。

实质上,巴斯是用族群的排他性和归属性特征来界定族群的,进而通过族群边界理论,提出了族群之间的界限问题。

就族群的边界论问题,我国学者的后续研究很少,几乎都是对其基本内涵的介绍以及一些应用研究。

纳日碧力戈对其进行了介绍,如:‚然而,巴特指出,尽管人们有可能已经跨越了边界,但是,原有的边界依然存在,也就是说,类别式(categorical)的族群特征不取决于人口的稳定和缺乏流动,不取决于互不接触和互补交流信息。

但是,类别式族群特征包含着排除与合并的社会过程,正是通过这样的社会过程,互不相关的类别得以保持,而不受社会身份的变化和参与社会方式的变化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持久、稳定和重要的社会关系,恰恰跨越了这样的边界,并且建立在二分的族群地位之上。

并不是一存在社会互动和社会接受,就会导致民族特征的丧失;族群接触和互相依赖并不导致文化差别的消失。

边界论认为,族群首先是族群成员的归属和认同范畴,它对于族群之间的互动具有组织和协调作用。

边界论不强调族群和族群关系的类型和分类,而是关注和探讨族群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图通过程,其重点在族群边界和族群边界的保持,而不是不同群体的内部构成和历史。

许多民主制材料表明,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并不意味着接触某一方或者双方的互化或消亡,相反,他们仍然会顽强地存在,又是甚至产生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族群意识。

社会学中的族群理论探讨

社会学中的族群理论探讨

社会学中的族群理论探讨在社会学中,族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族群理论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了族群的定义、类型、构成、形成、发展、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中的族群理论,包括族群的概念和特点、族群的类型、族群的构成和形成、以及族群的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族群的概念和特点族群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群体,其成员共同具有某些特征,如共同的文化、语言、传统、习惯、信仰等。

族群是人们依据这些特征构建的一种社会现象。

从族群的特点可以看出,族群并不是一种单一性质的现象,而是由多方面的元素构成的。

这些元素与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人们在生活和文化中发展出来的传统、文化、习惯与族群密不可分。

族群的特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第一,族群是由多个层次的人构成的,这些人共有某些特定的属性,如肤色、语言、宗教等。

第二,族群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基本单元是文化,其核心问题即是文化认同。

第三,族群是相对固定的,其认同与其特定的文化或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第四,族群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如有的族群是主导的,有的是辅助的,而有的则是被异化或者受压迫的。

二、族群的类型族群根据其属性和特性的不同而被分为多个类型。

按照属性可分为种族、宗教、民族、地域等等。

种族是指人们的基因和生理特征,而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民族则是由语言、地域、文化、历史等方面组成的,地域则是人们在某个地理区域内的聚集。

按照特性可分为弱势族群和主流族群。

弱势族群又分为两种类型,即左右族群和少数族群。

左右族群是指在主流社会中的一种弱势族群,其成员在面对主流社会的压力与迫害时,通常会感到弱势和无力。

少数族群则是指在主流社会中的一种相对较小的族群,其成员数量较少。

由于成员数量少,这类族群比左右族群面临的困境更为严峻,往往更加容易被主流社会压迫。

主流族群则是指在主流社会中拥有主导地位和优势资源的族群。

这类族群通常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

三、族群的构成和形成族群的构成通常需要三种要素:人、地、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大慰摘要:族群研究的重点是族群边界问题。

族群边界的作用在于组织、沟通、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问的互动。

族群认同在于自识和他识,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确立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群边界的方式,因此,族群边界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

族群是具有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而不是文化承栽和区分的单位。

共享文化是长期社会进程的结果。

多族群的相互依赖取决于族群间的互补性,其文化不同是族群同长期差别造成的结果。

族群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探究族群认同与族群边界保持,而不是研究个别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

关键词:巴特;族群;族群边界;族群认同;社会组织中国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 f20d7)06-0066-07挪威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Ff甜dk Barb.1928—)以其在族群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而闻名于世,由他主编的《族群与族界——文化和差异的社会组织》(1969年)是研究族群的奠基之作,他提出的族群边界理论(etllIlic boundaries)对学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他和他的弟子及其追随者在人类学界已经形成巴特学派(BaItllian)。

巴特的族群理论虽在国内已有所介绍,但都不够全面准确,很有必要对他的族群理论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和评介。

一、巴特的族群边界理论族群研究的重点在于界定族群的边界,而不是探寻族群内部的文化内容。

族群是通过与别的群体的关系加以定义和通过边界加以突出的。

族群边界论不强调族群关系的类型和分类,也不关注不同群体的内部构成和历史,而是关注族群得以产生和存在的不同过程。

除了强调不同族群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不同方式之间具有某种联系之外,巴特的族群边界理论并未从空间的角度来阐述边界。

族界可能会有相应的地理边界,但它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界限。

族群边界自身是随时间而变迁的社会产物,族群成员的认同边界会随着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出于利益和价值的考虑而有所变化。

族群的文化与社会组织的形式,可能在没有取消族群边界前就发生变化,也可能在边界加强的同时文化上变得更相似。

文化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未必就会带来族群边界的变化,族群边界可以跨越文化、社会、经济、生态区分单位得以存在和维持。

界线两边的人们都可以通过一些区别于其它群体的标志,比如着装、食物、语言等,来表示自己对各自族群的认同。

个体的选择再加上具体的社会状况,有时会将自己的同胞变成整个族群的仇人。

由此看来,族群间的界线既不能说明界线两边的群体在文化上有多少共同点.也无法说明在界线之内、在群体内部能够允许多少文化上的差异存在。

族群边界的作用并不在于隔绝人们的交往互动,而是在于组织、沟通、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互动。

两个人同属某个族群,则意味着他们享有统一的评价和判断标准,如果把某人看成他者,暗示着双方有着不太相互理解的认可,价值判断和行为判断的标准也不同。

族群边界保持依赖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尽管有人会跨越边界,但是原有的边界依然存在,也就是说,类别式(calerical)的族群特征不取决于人口稳定或缺乏流动,也不取决于互不接触和互不交流信息。

恰恰相反,持久、稳定和重要的社会关系,恰好跨越了族群的边界,并且建立在二分的族群地位之上。

类别式族群特征包含着排除与合并的社会过程,正是通过这样的社会过程,互不相关的类别得以保持。

只有显著的行为差异存在或文化差异存在,族群的存在才有意义。

通常情况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互动会降低双方的差异性而趋于规则和价值观的融合。

因此,。

建立于族群界限上的交往和互动就会保持各自的标准和族群间的文化差异。

族群成员的多样性认同并不影响族群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群体的存在,因为结构性对立一直是族群存在的基础,而不为个人乃至一部分人的认同多样性所动摇。

一个族群成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要采用不同的身份,而且不会造成认同危机。

如果族群的结构性对立消失,那么最明显的文化差异也会随之消失,族群和族群成员的同化也就会出现。

巴特主要从现象学角度,从族群结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族群边界来解释族群现象,而不是用历史主义或者还原论的观点来解释它。

在族群边界论的框架中,找不到对于族群源头的追溯,找不到把民族看成是“想像的社群”和“现代工业化产物”之类的论述。

在1993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族群与族界》国际研讨会上,巴特指出,虽然在60年代他和他的同事们并不清楚如今后现代语境中那些晦涩的术语,但是,或许他们是最先将后现代的、结构主义的文化理论应用到人类学的实践者。

因为那时候他们尚未将族群边界或文化体系看作是想当然的东西,他们强调的是具体的情境和场景而不是原生因素,重点研究当时的文本措辞和斗争手段来探究过去,影响事件形成的因素与事件本身是同时存在的。

巴特认为族群边界是思想内部的,对族群边界的划分不需要强调文化特征,仅需要把族群看作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群体是由族群边界确定,而不是由其文化要素确定的,这里的“文化要素”包括语言、宗教、习俗、法律、传统、物质文化、烹饪等。

巴特的这个论点后来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金克斯(Jenkim)指出:“坚持认为在文化变化和族群区别的非连续性之间并没有简单的对等关系,它避免了从形态学上列举文化特性来分析族群的错误。

然而,这种论点也可以与建议文化要素在区别之外同质,而这种区别是以某种不相关方式的武断的社会结构为依据,这当然不是事实。

”巴特在后来的《“族群与族界”的未来》一文中承认:“文化内容与边界相对应的论点,像被阐明过的那样,无意识地起到了误导作用。

是的,这在分析边界过程中是一个问题,并不是要列举全部内容,像旧式的特征列表那样。

但是……在一个族群中,其中心的和文化的价值制度和行为可以深刻地参与其边界维持。

二、巴特的族群认同理论族群认同在于自识(self—ascription)和他识(ascription by others)。

族群认同来源于族群成员的出身和背景,那些据信能反映其世系和起源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便会被挑选出来当作族群的标志。

但他们所拥有的共同文化不是族群首要的和决定性的特征,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必然会产生辨认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界的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族界和族群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那些用以区别族群的外在文化特征不过是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维持的一种暗示或结果(implieation)。

把归属认同当作族群的关键特征,至少能够解决两个概念难题:(1)只要把族群定义为既具有归属性又具有排他性的群体,族群单位的延续性问题也就清楚了,即,它的延续性取决于族群边界的维持。

尽管那些标志族群边界的文化特征可能发生变化,那些族群成员所拥有的文化特点也可能发生变化,甚至一个族群的组织形式也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只要族内人和族外人之间的划分没变,族群边界尚存,族群就能够延续。

(2)表征成员关系的是社会因素,而不是依据一些由其他因素生成的外在客观差异。

显而易见的行为差异并不重要,某人声称是A 族群的成员而非B族群,意味着他要以A族群的而不是B族群的标准来解释和评判他的行为,他分享A族群的文化。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个族群内部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外在的行为差异并不妨碍他们声称他们属于同一个族群。

自我认同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标准。

一小群帕坦人政治上作为俾路支(Baluch)部落成员承担义务,农牧业生产却与科希斯坦人(Kohistan)相同,但仍然自称为帕坦人。

改变族群身份的动机源于生存环境的变化,某些族群身份会更加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

族群身份与特定的文化价值标准相联系,当个人原来的文化价值标准束缚其现在行动时,这种价值标准就会被打破,与之相连的族群身份也不会被保留。

完全改变族群身份的原因不总是很清楚,有的例子不遵从普适性的文化整合规则。

许多例子表明,在特殊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下,个人和小群体可能会改变其居住地点、谋生方式、政治归属或成员关系,但这不足以说明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导致族群认同的变化,而族间的人员变动又不影响族群分类。

身份认同与价值标准相融合。

要回答族群多样性共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就要先回答一个地区出现族群差异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组织上的要求显而易见,除此之外,还要把人们进行类型化以及接受不同群体具有不同标准这样一个事实。

尽管这不能解释文化差异为什么产生,但能说明文化差异如何持续。

每个族群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不同族群间的价值取向差异越大,族际互动的限制就会越多,整个社会系统中某些会冒犯其他族群的行为都将被小心避免,族群划分强化了文化差异。

族群认同和有形资产存在联系。

在达尔富尔(Darfur)和中东这两个地方,个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截然相反,形成鲜明对比。

在中东,生产资料一直是私有的,或者是部分共有但可以转让,人们可以通过专门的和严格的交易购买或租赁土地等资产;而在达尔富尔,耕地根据需要分配给当地社区的成员。

因此,在达尔富尔地区,族群边界维持机制是非常简单的,人们由于从事一种特定的谋生方式而获得生产资料,这种谋生方式包括了一整套的生活方式,而所有这些特点都被归入富尔人(Fur)和巴加拉人(Baggara)的族群标签下。

在中东,人们可以通过交易取得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

而这不涉及其他活动。

无需影响族群认同,并为多样化打开通道,牧民、农民和市民可以同属于一个族群,族群边界维持有赖于更微妙和特殊的机制,不与某些身份和角色相联系。

巴特持有族群认同的主观观点,把族群认同定义为行动者自我认定的范畴归并,与之相反的客观观点被提出,即不被行动者自己认识和感觉的族群差别、族群组织乃至族群分层可能存在,典型的客观观点把族群看作社会组织,具有可观察的特征,反对主观归并为一种族群标准,或者强调在社会结构中大跨度历史过程和内在权力差别作为族群性的决定因素胜于战略行为。

根据巴特的族群认同来源于族群成员的出身和背景说法,族群认同是遗传的或者是以某种神秘方式获得的,这显然不确切。

族群认同产生于传统和表达,它涉及神话、宗教、信仰、仪式、民间历史、民间文学和艺术。

这些文化表达和族群认同的符号形式,为族群关系赋予了意义。

当文化的不同造成群体成员间相互关系的不同时,社会关系就带有族群因素。

族群认同是人们对于特定社会经验的适应策略,族群认同涉及双方在相互影响中获得和失去的方面,以及在认同创造中的意义方面,在这方面它有一个政治的、组织的面貌及一个象征物。

三、族群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族群不是文化承载和区分的单位。

如果将族群所承载的文化视为族群组织的前提特征,那么就会用族群所承载的文化的形态学特征来划分族群,这样就包含了两个预先假定:族群随时间演进而具有连续性和族群形式受文化因素所决定。

巴特反对这种预先假定:第一,如果强调族群作为文化的载体,那么将个人和群体归并为某一族群成员,就必须依赖他们所展现的特殊的文化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