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影响因素研究 文献综述
《消费者行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300字

消费者行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 国外研究综述1、消费者行为的含义消费者行为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炫耀性消费及其社会涵义,20世纪60年代正式开始了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并给出了不同版本的定义,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丰富消费者行为的定义。
Wood(1981)将狭义的消费者行为定义为人们为了得到需要的东西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括商品的选购、比较、购买以及使用和评价等活动。
Schiffman,Kanuk(1987)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是消费者在寻找、购买、使用以及评价与处理希望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商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全部行为。
恩格尔(1996)将消费者行为定义为人们为了获取自己需要的消费品并且对该种消费品进行使用与处置,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及决定这些行动的决定过程。
各学者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争议,产生的原因在于研究范式与判断角度不同。
2、消费者行为的特点Barry(1990)认为消费者行为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并且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非理性以及不可预测性、可诱导性等特点,不能够简单的通过性别、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简单的说明。
消费者行为的多样性表现在受到消费者个体差异的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偏好、需求和产品选择方式各有侧重;复杂性表现在消费者的同一种消费动机能够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同一种消费行为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消费动机。
但是,同一时期统一社会中的消费者,受到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消费行为上常常表现出一些共性的特点,例如消费者都希望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回报,消费者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一致性,同一个消费者也存在多种多样的消费行为;不可预测性表现在消费者除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需求外,其他层面的需求均具有可替代性,即属于非刚性需求,因此消费行为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多边形,难以预测;可诱导性指消费者并不能够对自己的消费需求有客观、理性的认知,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营销措施来诱导消费者需求,刺激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购买意愿文献综述

消费者购买意愿文献综述引言购买意愿(Purchase Intent)是指消费者购买某个产品的主观概率或可能性,所以购买意愿体现了消费者看待商品的主观性态度,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做出购买决策的概率大小。
Ajzen 认为,意愿是行为发生的前提,是准备发生行为的决定。
购买意愿是购买行为发生的前提,是购买商品之前的决定,因此,可以通过衡量购买意愿预测消费者购买决策。
购买意愿分为正向意愿和负向意愿,正向行为意愿表示消费者对某个商品的购买可能性较大,反之,购买的可能性就较小。
对于消费者而言,其要先产生消费者购买意愿,才能够产生消费者购买行为,因而,全面探索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全面把握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购意愿的途径,才能够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促进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营销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因而,全面探索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消费者意愿的理论依据意愿是预测个体行为的重要因子之一,Eagly 和Chaiken(2016)认为“意愿是一种不同于个体态度的主观倾向,是个体实施某一行为之前有意识的动机”。
Fishbein 和Ajzen(2015)指出,态度和意愿不同,预测个体是否会实施某一行为,不能根据个体支持或否定的态度,而是由他是否有采取行为的意愿决定,因此要预测消费者行为,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意愿——企业需要了解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以及如何利用市场营销和操作工具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者购买意愿可以被用来预测消费者消费量,代表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
二、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现状陈毅文,马继伟(2016)认为,与传统购物模式相比,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同样是指消费者购买某个产品的主观概率或可能性。
但是由于网络消费者的购物环境和方式均产生了变化,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有其自身的特质。
网络消费者主要是通过浏览网店和与卖家交流等虚拟渠道获取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很多虚拟因素会影响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消费者购买意愿文献综述

消费者购买意愿文献综述引言购买意愿(Purchase Intent)是指消费者购买某个产品的主观概率或可能性,所以购买意愿体现了消费者看待商品的主观性态度,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做出购买决策的概率大小。
Ajzen 认为,意愿是行为发生的前提,是准备发生行为的决定。
购买意愿是购买行为发生的前提,是购买商品之前的决定,因此,可以通过衡量购买意愿预测消费者购买决策。
购买意愿分为正向意愿和负向意愿,正向行为意愿表示消费者对某个商品的购买可能性较大,反之,购买的可能性就较小。
对于消费者而言,其要先产生消费者购买意愿,才能够产生消费者购买行为,因而,全面探索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全面把握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购意愿的途径,才能够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促进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营销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因而,全面探索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消费者意愿的理论依据意愿是预测个体行为的重要因子之一,Eagly 和Chaiken(2016)认为“意愿是一种不同于个体态度的主观倾向,是个体实施某一行为之前有意识的动机”。
Fishbein 和Ajzen(2015)指出,态度和意愿不同,预测个体是否会实施某一行为,不能根据个体支持或否定的态度,而是由他是否有采取行为的意愿决定,因此要预测消费者行为,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意愿——企业需要了解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以及如何利用市场营销和操作工具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者购买意愿可以被用来预测消费者消费量,代表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
二、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现状陈毅文,马继伟(2016)认为,与传统购物模式相比,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同样是指消费者购买某个产品的主观概率或可能性。
但是由于网络消费者的购物环境和方式均产生了变化,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有其自身的特质。
网络消费者主要是通过浏览网店和与卖家交流等虚拟渠道获取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很多虚拟因素会影响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消费者购买意愿文献综述研究

消费者购买意愿文献综述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了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
在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表明,消费者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购买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具体包括个人认知、情感体验、社交影响、文化背景、商品价格、营销策略等。
在评价方法方面,研究者采用了问卷调查、实验室实验、神经科学技术等方法来测量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其中,神经科学技术被认为是最接近消费者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方法。
研究发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不仅受到个人行为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文化和营销策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消费者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同时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综上所述,消费者购买意愿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评价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 1 -。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消费者行为研究一直是市场营销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行为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对最新的毕业论文文献进行综述,探讨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趋势。
一、消费者行为决策模型的研究消费者行为决策模型一直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最新的毕业论文中,研究者对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构建消费者行为决策模型,揭示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
研究发现,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征、产品属性、市场环境等,不同的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
二、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忠诚度研究品牌是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直接影响着品牌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
最新的毕业论文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不仅受到品牌本身的影响,还受到广告、口碑、社交媒体等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会考虑品牌的知名度、品质、价格等因素,同时也会考虑自身的需求和偏好。
研究还发现,消费者的忠诚度受到品牌形象、品牌体验、品牌互动等因素的影响,品牌建立良好的忠诚度有助于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声誉。
三、消费者在线购物行为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新的毕业论文研究发现,消费者在在线购物过程中表现出与传统购物不同的行为特征。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更注重产品的价格、品质、服务等方面,同时也更容易受到网站设计、促销活动、用户评价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存在信任度、风险感知、购买意愿等问题,如何提升消费者的在线购物体验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四、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产品的偏好研究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产品的偏好也逐渐增加。
最新的毕业论文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环保、健康、社会责任等方面。
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殷宇
【期刊名称】《现代市场营销》
【年(卷),期】2018(008)004
【摘要】随着可持续消费理念的形成和传播,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多关注消费伦理问题。
由此产生“说一套、做一套”,即消费意愿和实际购买行为不一致的情况。
本研究通过梳理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研究的相关成果,探究现有研究认为其主要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对最新研究可能涉及的理论解释进行梳理。
【总页数】8页(P37-44)
【作者】殷宇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消费者地理标志农产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J], 张倩;郭秀平;刘佳佳
2.消费者对地理标志农产品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消费者行为心理因素的分析框架及实证检验 [J], 周安宁;应瑞瑶
3.创业意愿及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J], 张亚娜
4.群体网络中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相似吸引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视角 [J], 杜沁沁; 郭莹莹
5.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的网络预售
生鲜农产品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J], 李梦夏;税文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综述

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综述引言:消费者购买意愿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和销售业绩的增长。
对于企业来说,了解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和特点,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营销策略,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本文将综述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一、消费者个体因素对购买意愿的影响1.1 年龄和性别研究发现,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
年轻人更注重时尚和个性化,对新产品更具吸引力,而年长者更注重实用性和品质。
性别方面,男性更倾向于购买科技和汽车产品,女性更关注家居和化妆品。
1.2 收入和教育水平消费者的收入和教育水平也是购买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收入和高教育水平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高价位和高品质的产品,而低收入和低教育水平的消费者更注重价格和功能。
1.3 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消费者的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购买意愿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追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绿色产品,注重健康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有机食品。
二、产品因素对购买意愿的影响2.1 产品质量和性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认知直接影响购买意愿。
研究表明,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质量好、性能优越的产品,他们更愿意为优质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2.2 品牌声誉和知名度品牌声誉和知名度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知名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他们更愿意选择这些品牌的产品。
2.3 产品包装和外观设计产品的包装和外观设计也能够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影响。
精美的包装和独特的设计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增加购买欲望。
三、市场环境因素对购买意愿的影响3.1 价格和促销活动价格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
此外,促销活动如打折、赠品等也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3.2 竞争对手和市场竞争格局竞争对手和市场竞争格局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当市场上存在多个相似产品时,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品种多样、价格合理的产品。
毕业论文文献研究探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毕业论文文献研究探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消费者行为是市场营销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而文献研究则是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的过程。
本文将围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展开讨论,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 一、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的态度、意图、决策和行动。
研究消费者行为对于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提高产品销售以及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者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体特征、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等。
## 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1. 个体特征因素个体特征是指消费者自身的一些属性和特点,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行为。
例如,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偏好有所不同,性别也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
### 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价值观、社会风气、群体行为等。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例如,某些节日或传统习俗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同地区的消费文化也会导致消费者行为的差异。
### 3.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
包括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
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以及对产品的态度都会影响其购买行为。
例如,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程度会影响其购买决策的过程。
### 4.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所考虑的经济条件和因素。
包括收入水平、价格水平、消费能力等。
消费者的经济状况会直接影响其购买行为,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对产品的需求和购买力有所不同。
### 5. 市场营销因素市场营销因素是指企业在产品推广和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
产品的包装、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态度往往受到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
## 三、文献研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文献研究在揭示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rn Marketing 现代市场营销, 2018, 8(4), 37-44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momhttps:///10.12677/mom.2018.84006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the Consumer’s Intention-Behaviour GapYu Yin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Received: Oct. 19th, 2018; accepted: Nov. 1st, 2018; published: Nov. 8th, 2018AbstractWith the 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consumer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onsumer ethics in the process of consumption. This leads to “speaking a set and making a set”, that i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willingness to consume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purchase behavior. This study combs the relevant results of the con-sumer’s “willing-behavior” gap research, explores the main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sorts out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that may be involved in the latest re-search.KeywordsIntention, Actual Behavior, Gap, Reference Group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殷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18年10月19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1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8日摘要随着可持续消费理念的形成和传播,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多关注消费伦理问题。
由此产生“说殷宇一套、做一套”,即消费意愿和实际购买行为不一致的情况。
本研究通过梳理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研究的相关成果,探究现有研究认为其主要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对最新研究可能涉及的理论解释进行梳理。
关键词消费意愿,实际行为,差距,参照群体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现象使得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消费者不再只关心产品所能带来的个人利益,产品的伦理价值也成为他们进行购买决策时重要的考虑因素。
伦理消费又称良知或道德消费,指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或处置产品时考虑自身行为对社会、环境或动物福利的影响,尽量做到最小化负面影响,最大化长期利益。
消费者感到自己对环境和社会负有责任,并会通过伦理消费行为(或抵制行为)来表达他们的价值观诉求。
尽管伦理消费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与认同,但他们的消费行为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即出现消费者“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
不少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当前的研究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消费者言行不一致问题的因素依旧不够完整,需要进一步研究。
传统研究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产生可由消费态度–消费意愿–消费行为理论框架进行解释。
针对在实际伦理消费场景中消费者言行不一致的问题,消费行为学研究学者们将其描述为消费“意愿–行为”差距问题(或者消费意愿与实际购买行为不一致问题)。
探究消费“意愿–行为”差距存在关键在于寻求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
但是,当前对于消费者伦理消费“意愿–行为”差距的研究尚不全面,一些变量没有得到关注[1]。
引入新的理论和变量,并且进一步细化研究应用情景进行解释势在必行。
2. 文献评述研究表明,在伦理消费情境下,消费意愿与实际行为存在差距,许多相关研究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但是当前的研究依旧存在一定缺陷,部分变量尚未被考虑[1]。
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的研究需要考虑消费者身边的人际因素。
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消费者的参照群体对其消费行为、决策、态度等影响状况的理论,引入参照群体理论,考虑参照群体对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制和效果有助于完善此类研究。
此外,参照群体理论的应用与消费品类型有有关,对比在不同的消费品购买下的上述影响和效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2.1. 计划行为理论1991年Ajzen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一文[2],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
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决定行为意愿,行为意愿作为实际行为与前三者的中介变量影响实际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殷宇Figure 1. Theoretical model of planned behavior图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伦理消费实际上具有双重表现:首先,表现为“正面购买”符合道德的商品,或支持关注社会利益之外;其次是消费者采取“伦理抵制”的方式,拒绝购买非道德商品,或是抵制不讲道德的公司[3] [4]。
现实中,伦理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与认同[5] [6]。
研究人员通过开发符合伦理消费的消费者者的行为模型,理解这种行为的深层次影响机制。
这些模型一般是基于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7]提出的,它表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由个人价值,道德观念以及其他类似因素驱动的[6]。
然而,虽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伦理消费主义价值的驱动,但消费行为的变化却不那么明显。
消费意愿很难转化为真实的伦理购买行为[8] [9]。
计划行为理论自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消费行为研究领域,对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的研究大多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
本研究也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
2.2. 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研究现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消费行为研究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影响消费行为,消费意愿是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的先导因素。
但是消费意愿不等于消费行为,已有研究表明消费者消费意愿和实际消费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即存在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
2.2.1. 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Auger等[8]以及Carrigan [3]等分别在自己的文章中讨论了意愿–行为差距问题。
他们都认为,这主要在于社会需求偏见扭曲了伦理消费者意愿的度量方式。
消费者并不像很多研究人员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强烈的思想观念;意愿和行为的差距存在,但由于意愿的夸大而被夸大了。
Carringtan等[5]通过从对社会心理学文献中了解有关“意愿–行为”差异的研究,并应用于伦理消费主义研究,从而推动了该领域学者对伦理消费的理解。
他们总结出了三个独立的构念,分别是实施意愿,实际行为控制和情境背景。
构建了一个有关消费意愿–行为差距的整体概念模型。
该模型如图2所示。
Figure 2. Intention-behavior gap model图2.意愿–行为差距模型殷宇该概念模型基于如下假设:情境因素可能有助于解释购买意愿与实际购买行为之间的差距。
模型新增实时意愿,实际行为控制和情境背景三个构念,将其加入了态度–意愿–行为理论模型从而弥补了之前验证的关键缺陷。
提出了模型中实施意愿的中介效应以及整合实际行为控制和情境背景的调节效应。
该模型的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了为什么具有道德观念的消费者,很少会在实际消费行为上上追随他们的道德意愿。
Grimmer等[10]学者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方法验证了上述模型。
2.2.2. “意愿-行为”差距影响因素研究针对消费者消费态度–消费意愿–消费行为框架的进一步研究,不少学者主要考虑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寻求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Carringtan等学者在先前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多种定性方法跨多个网站研究并采用解释性方法探讨观察到的购物行为模式中的“意愿–行为”差距。
分析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伦理关注的优先顺序;计划或者习惯的形成;承担责任和奉献的意愿;消费行为模式[11]。
在此基础上,更多的从心理学角度对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更加具体的探究。
Louise等[12]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证明了意愿和行为之间确实存在很大差距。
学者邓新明结合中国消费环境考察了消费者伦理购买“意愿-行为”差距的深层次影响因素。
研究认为,伦理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之间的不一致,除了伦理消费者本身的特质外,还受到不由消费者主观控制的消费情境的影响。
即消费者特质变量和情景因素变量对购买意愿与行为之间关系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13]。
环保产品消费中,消费者绿色心理意识局限、个体能力困境、感知风险、产品属性缺陷和情境因素局限会阻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的实现[14]。
许多研究还指出女性购买绿色产品的比例高于男性,老年人更具有绿色消费倾向[15] [16] [17],消费者的收入越高,受到的教育越多,社会地位越高,越倾向于采取绿色消费行为[18] [19]。
Grimmer等在Carrington等学者的概念模型[5]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构念,并检验了模型。
研究证明了实际行为控制和情景背景可以调节实施意愿和行为之间的关系[10]。
Rambalak Yadav 等[20]学者在研究中进一步扩展计划行为理论(TPB),考虑感知价值和支付溢价意愿(WPP)等因素。
为减小消费者消费“意愿–行为”差距,探究深层影响机制。
Leanne Johnstone等[21]在2018年的文章研究中,可持续性消费场景下(伦理消费与可持续消费通常可互换使用,表示有意购买对社会,动物,生态和环境影响最小的商品[22] [23]),通过第三方中介变量来研究消费者的年龄与可持续性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减少意愿行为购买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