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4 传教士的翻译理论
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

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以徐光启与《⼏何原本》为例时间:2009-12-17地点:图书馆报告厅主持⼈:李龙泉教授参加⼈:赵彦春教授,李龙泉教授,易曾权⽼师,学院其他中青年教师及研部各年级各⽅向学⽣主题: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以徐光启与《⼏何原本》为例主讲⼈:梁正⼀、明末清初中国译者主要的翻译思想⼆、徐光启与《⼏何原本》三、传教⼠对当时翻译思想的影响四、问题与讨论⼀、明末清初中国译者主要的翻译思想1、徐光启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思想2、李之藻的 “创译” 思想3、魏象乾的 “正” 译标准1.徐光启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思想徐光启,字⼦先,号⽞扈。
上海吴淞⼈。
出⽣于商⼈与⼩地主家庭。
少时家道中落,祖母遂把求取功名、光耀门庭之希望寄予他⾝。
曾七次应考,20岁中秀才,36岁中举⼈,42岁中进⼠,随即考取为翰林原庶吉⼠。
通天⽂、历算,习⽕⽓。
⼊天主教,与意⼤利⼈利玛窦研讨学问。
40年,充历书篆修官,与传教⼠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像仪。
次年遭讦,称病去职,屯耕于天津。
47年,熹宗即位,以志不得展,藉病归。
1612年复职,后⼜遭讦,反复“出世⼊世”。
崇祯六年,病卒,赐少宝,谥⽂定。
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有两⼤特点:⼀是求知 ,求真理 , “裨益当世” ;⼆是抓重点 ,抓 “急需”,并能从哲学⽅法论⾓度着眼。
他在《历书总⽬表》中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 ,并提出了⾃⼰的翻译思想: “⾂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 ,必须会通;会通之前 ,必须翻译。
”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 “会通” (学习与掌握) ,只有 “会通” 才能 “超胜” (超越与争胜) 。
他阐述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的思想 ,与科技翻译中 “理与数” 和 “⾔与笔” 相互结合的思想 ,都是极有价值的。
著有《徐⽒疱⾔》、《诗经六帖》,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何原本》、《泰西⽔法》等。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中国经典外译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许多传教士汉学家致力于将中国经典翻译成多种外文,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背景、方法、成果、不足等方面,探讨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中国经典外译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
这些传教士汉学家们不仅希望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也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
他们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探讨。
我们分析了这些传教士汉学家对中国经典外译的贡献,包括他们所翻译的经典种类、翻译策略和方法等。
我们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翻译,评价了他们的翻译质量和文化内涵的传达程度。
我们还探讨了这些传教士汉学家在中国经典外译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
在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
例如,法国汉学家白乐日(Erich A. Brecher)翻译的《易经》和《诗经》,德国汉学家花之安(Adam Schlegel)翻译的《论语》和《大学》,以及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翻译的《孝经》和《道德经》等。
这些翻译作品不仅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而且对于推动中国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传教士汉学家们在翻译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如“传真式翻译”、“语义翻译”等,为中国经典的外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然而,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翻译质量方面,由于受到语言、文化等因素的限制,有时候会出现误译、漏译等现象,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准确理解。
在文化内涵的传达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有时候会出现文化意象的错位或缺失,导致西方读者难以深入理解中国经典的精髓。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翻译理论基础

林纾(林琴南):他不懂外语,依靠他人口述 意思,由他以惊人的速度审词缀句,笔录下来。 就这样,他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用文言文翻 译欧美等国小说184种,其中不少是外国名著。 如:《鲁滨孙漂流记》,《巴黎茶花女遗事》。 但他的译文删减、遗漏之处颇多。
在这些近代中国和西方的翻译家中,最重要
的莫过于是严复和他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
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级的启蒙思想家。曾留学英国学习海
军。1894年中日战争后,发表文章主张维新变
法。他从光绪24年到宣统3年(1898--1911)
这13年间潜心翻译,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
3. Do you know some famous translators in China?
4. How about translators in the West?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翻译高潮,即 东汉与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 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 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以及改革开 放后的一次又一次翻译高潮,都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科学、技术, 也带来了进步、繁荣和昌盛。
I. 中国古代:早在史前时代,我国不同地区的部落、 民族之间就开始了交际和融合的过程。而我们华 夏民族与遥远的异邦居民之间的交往,也很早就 开始了。有一些前来朝贡的远方使者,语言不同, 必须要有翻译才能交流。但这样说只是推理,我 们在现存的有关夏商两代的史料中还找不到有关 翻译活动的记载。到了周代,我们有了关于翻译 活动的明确的记载。在《周礼》和《礼记》两部 古书中,甚至有了关于周王朝翻译官的专门职称 的记载。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

• • • • • • • •
Five Don’ts (transliteration in the five cases) 1)What is mysterious; 2)What is polysemantic; 3)What is too alien to be accepted; 4)What is hereditary; 5)What is philanthropic [filən'θrɔpik] . 博爱的;慈善的;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 “三不易”:有三件事决定了翻译并非易事: • ( 1 )“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 现在时代不同了,要改古适今,很不容易; • ( 2 )“圣人”的智慧本不是凡人所能比得上 的,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言大义传达给 后世的浅俗之众,很不容易; • ( 3 )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大弟子阿难等人出 经时尚且反复斟酌,兢兢业业,而今过了近千 年,却要平凡人以他们现在的理解来传译原文 的意思,更谈何容易。
中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
• 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 二、明末清初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的翻 译 • 三、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 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 四、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 五、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 佛教的创立及特点 • 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 •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
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
• 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公元147年-167 年)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 (220-581)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 了唐代(618-905)达到极盛,北宋 (960-1126)时已经衰落,元(1206 -1341)以后则是尾声了。 • 安世高:西域安息人,安息国的太子, 将王位让与叔叔,出家修道,后到达洛 阳,译出许多经纶。
高级英语lesson4课文翻译

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震撼世界的审判约翰.司科普斯John Scopes1、A buzz ran through the crowd as I took my place in the packed court onthat sweltering July day in1925.The counsel for my defence was the famouscriminal lawyer Clarence Darrow.Leading counsel for the prosecution was William Jennings Bryan,the silver-tongued orator,three times Democratic nominee for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and leader of the fundamentalist movement that had brought about my trial.在一九二五年七月的那个酷热日子里,当我在挤得水泄不通的法庭里就位时,人群中响起一阵嘁嘁喳喳的议论声。
我的辩护人是著名刑事辩护律师克拉伦斯.达罗。
担任主控官的则是能说会道的演说家威廉.詹宁斯.布莱恩,他曾三次被民主党提名为美国总统候选人,而且还是导致我这次受审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运动的领导人。
2、A few weeks before I had been an unknown school-teacher in Dayton,a little town in the mountains of Tennessee.Now I was involved in a trial reported the world over.Seated in court,ready to testify on my behalf,were a doze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 and scientists,led by Professor Kirtley Mather of Harvard University.More than100reporters were on hand,and even radio announcers,who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were to broadcast a jury trial."Don't worry,son,we'll show them a few tricks," Darrow had whispered,throwing a reassuring arm round my shoulder as we were waiting for the court to open.几个星期之前,我还只是田纳西州山区小镇戴顿的一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员,而现在我却成了一次举世瞩目的庭审活动的当事人。
lecture 4 传教士的翻译理论

“对译”之可行
• “自惭才智庸陋,下笔维艰,兼之文以 地殊,言以数限,反复商求,家增新 语,勉完第一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 尽当于原文也。” -- 利类思 L. Buqie《超性要学》
翻译的信达问题
• “中西音阻,辞未达意,朴陋寡文,所 不能免。幸谅我于语言文字之外可也” --罗雅各 J. Rho “会撮要略,粗达言义,言之无文,理 可长思,令人心会身体。虽不至陨越 经旨,然未敢云译经也。” -- 艾儒略
• 《坤舆万国全书》,李之藻译;《万国全 书》,庞迪我译—舆地学 • 《西字奇迹》,利玛窦;《西儒耳目资》, 金尼阁 --语言学 • 《名理探》,李之藻;《穷理学》,南怀 仁—逻辑学 • 《超性学要》,利类斯;《复活论》,安 文思—神学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科学译祖徐光启
•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 死后谥shì 文定,上海人。 • 《几何原本》 “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 “元扈首译欧几里得之《几何原本》六卷, 欧人名著之入中国,此其第一。” --梁启超
译书目的
• “先生(利玛窦)所携经书中,微言妙义, 海涵地负。诚得同志数辈,相共传译,使 人人饫 yù 闻至论,获厥原本,且得窃其绪 余,以裨益民用,斯亦千古大快也,岂有 意乎?”
传教士的翻译理论
Missionar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四个时期
• 明末清初基督教传入的原因 • 该时期翻译的特点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四个时期
• 一 唐代 景教的传入,即聂思脱里派; Nestorius • 二 元代 也里可温派,即蒙语之福音教; Evangelism • 三 明末清初 罗马教,即天主教; Catholicism • 四 清朝 复元新教,即耶稣教。 Protestantism
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

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1.跨越时间明清之际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在我国的翻译活动,一般以明万历年间利玛窦东来为始,到清康熙帝晚年禁教止,约为二百年。
2.兴起和衰落的原因兴起原因世界: 明末清初,正值欧洲国家经过文艺复兴,产生了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十六世纪欧洲一部分国家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作为资产阶级先遣队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
中国: 国力衰微之时,中西科技落差悬殊,士大夫希望国富民强,对西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并且明末清初岁月动荡,处在一个被理学窒息的时代,士大夫阶层发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而基督教义的新鲜之处正能吸引一部分思想前卫的文人。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一批耶稣会士联翩来华。
当时,他们肩负着罗马教廷向东方进行宗教扩张的使命而来,为了掩盖文化扩张的意图,同时为了迎合士大夫对科技的需要,耶稣会士以自然科学来开路,采用了“学术传教”的方针进行传教。
因为当时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一直都握有社会的话语权力,因而基督教入华所引发的种种接受与反对的声音,多来自他们那里。
基督教入华就必须得到他们中一部分人的认可和接受。
例如利玛窦引经据典地将天主教的宗教教义与儒家理论进行比附、调和,试图说明二者之间本是同宗同祖、根源相通的,更得到这些人的认同。
他还通过讲学,访谈等形式,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广交朋友,广结中国官吏和文人.买通宦官,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拜神宗,以报时自鸣钟,万国图志,西琴,天文图像,珍珠镶嵌十字架,三棱镜等上供,终于使天主教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至此,以传教为目的,科学技术作为副产品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兴起了。
衰落原因根据孙立忠的总结(一)西方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分歧。
基督教中的众生平等与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尊卑贵贱、三纲五常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二)双方在目的上的差异。
耶稣会士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其宗教和为其本国利益服务,并非为了传播科学技术;而清统治者和士大夫对于其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超过对其宗教的兴趣。
lecture 6 清末明初译学翻译下

译者的语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翻译时不
但“其词中所欲达之意其未能达者”,而且 “又参以己意而武断其间” 翻译后的文本往 往“于原书之面目尽失本来”,同一本西文 书籍,翻译出的汉语文本有时差异悬殊无比, 以至于“阅者展卷未终,俗恶之气触人欲 呕” 。
(二)马建忠提出“善译”理论,旨在培养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 列强“之所以悍然不顾敢于为此者,欺我不 知其情伪、不知其虚实也” 。要在“外患方 兴,内讧洊jiàn至” 的对外交涉中“尽知其 情实、尽通其雍弊,因而参观互证,尽得其 刚柔操纵之所以然,则译书一事,非当今之 急务”
。智识 既无国界,教育更不应有种族观念,彼愿来 学,我即往教。”
“译书外另有大益于国。因译书而为官者皆 通晓西事,能知中西交涉所有益国之处。”
傅兰雅的译学主张一
“然推论此说,实有不然。盖明时利玛窦诸 人及今各译书之人,并未遇有甚大之难,以 至中止。译西书第一要事为名目,若所用名 目必为华字典内字义,不可另有解释,则译 书事永不能成。然中国语言文字与他国略同, 俱为随时逐渐生新,非一旦而忽然俱有。故 前时能生新者,则后日亦可生新者,以至无 穷。”
(三)马建忠提出“善译”理论,构建了中国
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基础 “善译”要求翻译的文本既忠实于原文,又 通顺易读,构建了“信”、“达”、“雅” 翻译标准中“信”与“达”的基础,“已与 现代等值翻译理论非常接近”。
(四)马建忠呼吁创设新式翻译书院,勾画 了清末译学馆的基本框架
首先,“翻译书院”努力教学中外语言文字,培养 “善译”人才,以翻译为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不同点 1 “虽创始于客卿,继起者则均国人” 2 基本与宗教脱离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科学译祖徐光启
•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 死后谥shì 文定,上海人。 • 《几何原本》 “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 “元扈首译欧几里得之《几何原本》六卷, 欧人名著之入中国,此其第一。” --梁启超
译书目的
• “先生(利玛窦)所携经书中,微言妙义, 海涵地负。诚得同志数辈,相共传译,使 人人饫 yù 闻至论,获厥原本,且得窃其绪 余,以裨益民用,斯亦千古大快也,岂有 意乎?”
Comment on Xu
• 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以及文学扩大到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人物 • 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和科学文化运动的领导 者
• 具有杰出的哲学思辨能力的人
《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李之藻
• “(众传教士)俱以颖异之资,洞知历算之 学,携有彼国书籍极多,久渐声教,晓习 华音。在京仕绅与讲论,其言天文历数, 有我中国昔贤谈所未及者,凡十四事。”
“对译”之可行
• “自惭才智庸陋,下笔维艰,兼之文以 地殊,言以数限,反复商求,家增新 语,勉完第一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 尽当于原文也。” -- 利类思 L. Buqie《超性要学》
翻译的信达问题
• “中西音阻,辞未达意,朴陋寡文,所 不能免。幸谅我于语言文字之外可也” --罗雅各 J. Rho “会撮要略,粗达言义,言之无文,理 可长思,令人心会身体。虽不至陨越 经旨,然未敢云译经也。” -- 艾儒略
徐光启的翻译著作
• 1607,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西方 几何学由此在我国系统传播。之后又合译《测量 法义》,是一部关于陆地测量方面的数学著作。 • 1612,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不仅 是第一部传入中国的西洋农田水利技术专著,还 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洋技术著作。
• 1629,主持修改立法并编译《崇祯历书》,是其 在天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Necessity of Translating Foreign Science Works
• “以上诸书,多非吾中国书传所涉,其精 神尤易消磨……遐方书籍,按其义理,与 吾中国圣贤可互相发明;但其言语文字, 绝不相同,非此数人,谁与传译?失今不 图,政恐日后无人能解,可惜有用之书, 不免置之无用!”
传教士翻译所见
• 一 译事之难 “中华语言文字,迥不相通,苦心习学, 复似童蒙;近稍晓其大略,得接讲论。” -- 庞迪我 D. de Pantoja《七克》 “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 多阙略。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 便成艰涩矣。” --利玛窦 Matteo Ricci《几何原本》
重视翻译的“俗语常言”
• “所虑理本精微,辞多华藻。……既难 应对亲朋,何以兼通雅俗?若欲得心 应口,必须俗语常言。……得此一编, 各人自己批阅,既与听讲无异。…… 正所谓书中有舌,如获面谈也。” --冯秉正
直译“本文文意”
• “翻译圣经的人,虔诚敬慎,惟恐背离圣经 本意。圣经大道即错乱了,那翻译的名士, 也知道各国有各国文理的说法。他们不按 各国文章的文法,完全按着圣经的本文文 意,不图悦人,惟图保存圣经的本文文意。 自古以来,圣贤既然都是这样行,我亦效 法而行,共总紧要的是道理,贵重的是道 理。至于说的体面,文法奇妙,与人真正 善处有何裨益?” --贺清泰
传教士的翻译理论
Missionar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四个时期
• 明末清初基督教传入的原因 • 该时期翻译的特点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四个时期
• 一 唐代 景教的传入,即聂思脱里派; Nestorius • 二 元代 也里可温派,即蒙语之福音教; Evangelism • 三 明末清初 罗马教,即天主教; Catholicism • 四 清朝 复元新教,即耶稣教。 Protestantism
天文学和数学
• 1611,徐光启《平浑图说》、《夜晷 guǐ 图说》、《简平仪说》 • 1631,艾儒略与瞿式谷译《几何要法》 • 1614,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同文指算》
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
• 《泰西水法》 • 《奇器图说》,邓玉涵口授,王徵执笔
其它
• 《坤舆格致》,口译汤若望—采矿冶金 • 《神器谱》,赵士桢译;《海外火攻神器 图说》,祝融译;《西洋神机》,孙化元 译—军事技术 • 《主制群征》,汤若望;《泰西人身说 概》、《人身图说》等—生理学和医学 • 《狮子说》、《进呈鹰说》,利类斯—生 物学
• 《坤舆万国全书》,李之藻译;《万国全 书》,庞迪我译—舆地学 • 《西字奇迹》,利玛窦;《西儒耳目资》, 金尼阁 --语言学 • 《名理探》,李之藻;《穷理学》,南怀 仁—逻辑学 • 《超性学要》,利类斯;《复活论》,安 文思—神学
该时期翻译特点
一 “学术传教”
二 时间、译者、及数量上无法与佛经 翻译相比 三 自然类科学著作的翻译
传教士翻译的目的
• “原利子之译《司铎日课》,……盖欲为培 植中华本籍神职班;即因中华外教人之众 多,传教须有大宗之中国神夫;而欲达到 此目的,非多选择品学兼优之壮年学者不 可而壮年学者学习拉丁文势又不能,…… 又清初之际,圣教根基未固,一旦风波暴 起,西士驱逐,中国始初之圣教,危险极 大,为此宗旨,教皇保禄第五明颁谕旨, 准耶稣会士多译《圣经》、《弥撒经》等 等,以便中华司铎以中国经言作祭,行圣 事诵日课。”
他的翻译思想
• “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 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yòu ,百 家之学海。 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 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 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因偕 二三同志,刻而传之。” • “此书为用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需。”
翻译与超胜
• “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历书总目表》 “臣等籍诸臣之理与数,诸臣又籍臣等 之言与笔。功力相倚,不可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