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
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儿童文学的译介

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儿童文学的译介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宣传基督教。
其中一些传教士将自己翻译的儿童文学带到中国,并在当地进行传播。
这些儿童文学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法国等。
他们从英语、法语等原版文献着手,将其翻译成中文,并进行适应当地文化背景的修改。
这些传教士将来自西方的儿童文学译介到中国既是为了推广基督教信仰,也是为了改变中国儿童教育的现状。
他们深知儿童文学对于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丰富想象力、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将一些优秀的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为中国儿童提供了世界级的文学作品。
这些传教士所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多种形式,包括童话、寓言、儿歌、诗歌等。
其中,童话作品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童。
这些传教士还通过译著对这些作品进行注释和解读,以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传教士还积极参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
他们结合当地文化和中国儿童的生活经验,改编一些西方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更符合中国儿童的认知和审美需求。
他们以涂鸦绘本、流行歌曲等形式,创作了一批广受欢迎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
这些来华传教士的儿童文学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的翻译和创作活动填补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空白,丰富了中国儿童的阅读资源。
同时,他们也将西方的儿童文学理念和审美观念引入了中国,为中国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总之,近代来华传教士对儿童文学的译介对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儿童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翻译和创作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内涵,也为中国儿童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这些传教士的贡献不容忽视,他们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儿童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翻译活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第 3期
王佳 娣 : 明末清 初来 华传 教士 翻译 活动 特点 及其影 响 因素
3 7
夫 的合作 翻译 形 成 了 大量 的 翻译 成 果 , 也 产 生 了 深 远 的影 响 。在 数学 方 面 , 利 玛窦 与徐 光启 合译 了《 几
点 尤其 体现 了翻译 只是 传教 士“ 学 术传 教” 的手段 而 已, 他们 并未 对翻 译策 略本身 进行研 究 。但是 , 从 现
摘
要 :明末 清初 , 西方 来华传教 士将翻 译 作为“ 学 术传教” 的一种 手段 , 将 大量 的西方 宗教和 科技 著作
译介入 中 国, 同时将 中 国古代 典 籍和 文献著 作等输 出至西方 , 形成 了“ 西 学东渐” 和“ 东学西传” 并存 的局 面 。客观 上 , 这是 中西方政 治 、 经济和 文化 的发展 的 必然结 果 ; 主观 上 , 这与传 教 士 自身的人格 魅 力和 知
识 素养有 着 紧密的联 系。
关键 词 :明末 清初 ; 传教士; 翻译 ; 特点; 影 响 因素 中图分类 号 :H0 5 9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1 1 8 1 ( 2 0 1 4 ) 0 3 —0 0 3 6 —0 3 有7 O名 以上 , 由西 文译 成 中 文 的 著作 多 达 3 0 0多 种, 其 中涉 及 宗 教 和 科 技 的译 著 差 不 多 各 占一 半 。
第 2 4卷 第 3期
2 0 1 4年 9月
Vo 1 . 2 4 . No . 3
Se pt .2 01 4
明 末 清 初 来 华 传 教 士 翻 译 活 动 特 点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浅谈传教士林乐知之西学翻译

234浅谈传教士林乐知之西学翻译刘冬蕾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林乐知,是继传教士傅兰雅后的又一位对中国译论做出贡献的在华传教士,于晚清之际踏入中国,凭借西学翻译思想和特有策略使中国逐渐了解西方先进文化和思想。
同时,这一举措推动了晚清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研究西方在华传教士之翻译思想及策略时,林乐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传教士译家。
关键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翻译一、引言从1829年美国在华的第一个传教士裨治文到194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从南京回国这百余年间,美国在华传教士达3000人,专注于文字工作的美国在华传教士没有那么多。
美国自由派传教士林乐知凭借自身翻译成就被后人所颂。
特别是其西学译著,因涉及范围之广,被后人称其为“翻译大杂家”。
他主编的《万国公报》,对外部来说,为近当代研究西方传教士的学者们提供了便利;对自身来说,《万国公报》使他被人称颂为“或许是最值得人们注意的传教士编辑”。
《万国公报》不仅“启蒙了中国知识分子们,并取代儒家思想中不完备和不合时宜的体系”。
林乐知的西学翻译思想为西方美国新教文化在华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在晚清动荡之际,其翻译思想使康有为、梁启超等杰出变革人物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可谓是近代基督文化和汉传统文化的火花碰撞。
林乐知翻译生涯:林乐知的翻译活动概括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历经16年,即1867年到1883年。
这期间林乐知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便达13种。
产生较为深刻影响的有梁启超所著书《西学书目表》中的《列国岁政计要》、《东方交涉记》等。
第二阶段历经20年,即1887年到1907年。
这期间林乐知为广学会翻译编译书籍达10多种,像《文学兴国策》、《中东战纪本末》等。
论林乐知真正翻译生涯是第二次去广方言馆做教习的时期,即1867年。
林乐知被邀请前去江南制造局所筹建的翻译馆进行翻译政史、科技等方面的书。
正是翻译馆的存在为林乐知从事翻译提供了舞台,对他日后传教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华翻译出版史梳理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华翻译出版史梳理作者:黄慧来源:《出版广角》2016年第06期【摘要】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
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
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晚清;美国传教士;出版翻译活动;跨文化交流【作者单位】黄慧,邵阳学院外语系。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文化活动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但与清朝时候相比,由于明朝政府执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规模较小,对当时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有限。
19世纪末的晚清,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西学东渐的高潮[1],促进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的繁荣既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政治、文化与科技的发展。
美国人在晚清西方传教士中唱起了主角。
由于政治原因,新中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传教士在我国的出版译介活动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国内史学界及外语界才有所涉及,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迄今为止,对此建树最多的当属顾长声,他的代表作《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是国内全面研究传教士问题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此后,他又撰写了《容闳——向西方学习的先驱》《马礼逊评传》等著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传教士特别是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社会进行的一系列出版译介活动。
顾长声受“文化殖民史观”的影响,认为传教士在我国的出版译介活动更多的是为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而开展的。
但客观看来,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北京大学历史系王立新教授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就客观地评论了美国传教士在对晚清社会文化进行侵略的同时也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一、传教士汉学的概述传教士汉学,又称为传教士汉语研究,是指西方传教士在16世纪至20世纪初,为了传播基督教信仰和文化,对汉语进行系统研究的一种学术活动。
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包括耶稣会士、东正教会士和其他基督教团体的学者。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西方汉学的发展,也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兴起与当时的欧洲宗教扩张和地理大发现密切相关。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纷纷对外扩张,传教士作为传教的使者,开始关注并学习汉语。
掌握汉语有助于传播基督教信仰,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
传教士汉学应运而生,成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交流现象。
传教士汉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汉字文献中寻找信息,如《圣经》等基督教文献;二是通过对汉字文献的翻译和注释来研究汉语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汉语研究的不足,为后来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传教士汉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传教士主要关注基督教文献的翻译和注释工作;中期,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他们开始关注汉语的语言学、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问题;晚期,随着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出现,传教士汉学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转向采用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等现代汉语研究方法。
传教士汉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现象,既体现了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文化使命感,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推动汉语研究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 定义和概念传教士汉学,是指由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汉学研究。
又称汉语学、中国学,是一门研究汉字、汉语及其文化背景的学科。
传教士汉学起源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当时欧洲的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试图将基督教传播到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投身于汉学研究。
跨学科性:传教士汉学不仅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等单一学科,还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明清之际传教士翻译概述

明清之际传教士翻译概述
在明清之际,传教士翻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帮助西方的文化和
知识流入中国,也促进了中西方的交流。
早期的传教士翻译主要是为
了宣传基督教的信仰,而后也涉及到了文化和科学领域的翻译工作。
最早的传教士翻译可以追溯到南明时期,当时的传教士翻译主要
是天主教传教士。
他们通过翻译传教书籍、圣经、礼仪和宗教典籍等
方式,向当时的中国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和信仰。
其中,奥意浅释是最
著名的传教书籍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教士翻译在文化和科学领域也扮演了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
例如,著名的传教士郎世宁翻译了许多西方科学书籍,
包括《天体物理学》、《解析几何》等,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传入中国。
同时,他也创办了中国的第一所西式天文学校——南洋科学院,为中
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传教士翻译在明清之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帮助
西方文化和知识传入中国,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交流。
国内晚清在华新教传教士翻译活动研究综述

国内晚清在华新教传教士翻译活动研究综述国内晚清在华新教传教士翻译活动研究综述近年来,关于晚清时期国内新教传教士在华翻译活动的研究持续增多,这一重要课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的影响。
晚清时期,众多新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希望通过传播福音和翻译圣经等宗教文献来推广基督教。
这些传教士们在进行传教工作的同时,也不断进行翻译活动,将各类宗教文献、文化著作、科学知识等翻译成中文,以满足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需求,并为本地教育做出贡献。
首先,国内晚清在华新教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将西方现代科学、哲学、政治等知识引入中国,使当时封闭保守的中国社会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通过翻译和传播,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对现代化的思考和探索。
这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新教传教士的翻译活动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不仅翻译了许多基督教经典作品,还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化典籍,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蒙克的绘画理论等。
这些翻译作品丰富了中国的教育资源,为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传教士们还开办了许多学校,培养了无数中国人才,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矗此外,晚清时期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在文学领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许多传教士将中国文学经典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翻译成英文,并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些翻译作品增加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打开了一扇窗户。
然而,国内晚清在华新教传教士的翻译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教士们在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地加入了自己的宗教观点和价值观,使翻译作品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其次,由于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传教士们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或误解。
综上所述,国内晚清在华新教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其翻译活动的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传教士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的贡献,及其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文学的影响。
明清之际传教士翻译概述

明清之际传教士翻译概述
王颖平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0(0)14X
【摘要】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发生于明末清初,其兴起与衰落原因、翻译方式、翻译者队伍、译著数量和内容、经典译论、及其影响与价值方面与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佛教经典的翻译活动大为不同,具有其自身所处时代的鲜明特色。
【总页数】1页(P315-315)
【关键词】传教士翻译;明清之际;译论
【作者】王颖平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K248
【相关文献】
1.欧洲传教士来华对明清之际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J], 李海涛
2.浅论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女性婚姻生活的影响 [J], 徐国英
3.明清之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J], 杜美红
4.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基于传教士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思考
[J], 张波;
5.《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
1.跨越时间
明清之际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在我国的翻译活动,一般以明万历年间利玛窦东来为始,到清康熙帝晚年禁教止,约为二百年。
2.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兴起原因
世界: 明末清初,正值欧洲国家经过文艺复兴,产生了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十六世纪欧洲一部分国家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作为资产阶级先遣队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
中国: 国力衰微之时,中西科技落差悬殊,士大夫希望国富民强,对西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并且明末清初岁月动荡,处在一个被理学窒息的时代,士大夫阶层发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而基督教义的新鲜之处正能吸引一部分思想前卫的文人。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一批耶稣会士联翩来华。
当时,他们肩负着罗马教廷向东方进行宗教扩张的使命而来,为了掩盖文化扩张的意图,同时为了迎合士大夫对科技的需要,耶稣会士以自然科学来开路,采用了“学术传教”的方针进行传教。
因为当时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一直都握有社会的话语权力,因而基督教入华所引发的种种接受与反对的声音,多来自他们那里。
基督教入华就必须得到他们中一部分人的认可和接受。
例如利玛窦引经据典地将天主教的宗教教义与儒家理论进行比附、调和,试图说明二者之间本是同宗同祖、根源相通的,更得到这些人的认同。
他还通过讲学,访谈等形式,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广交朋友,广结中国官吏和文人.买通宦官,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拜神宗,以报时自鸣钟,万国图志,西琴,天文图像,珍珠镶嵌十字架,三棱镜等上供,终于使天主教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至此,以传教为目的,科学技术作为副产品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兴起了。
衰落原因
根据孙立忠的总结
(一)西方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分歧。
基督教中的众生平等与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尊卑贵贱、三纲五常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二)双方在目的上的差异。
耶稣会士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其宗教和为其本国利益服务,并非为了传播科学技术;而清统治者和士大夫对于其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超过对其宗教的兴趣。
(三)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内政的介入,使清统治者对其保持戒心。
(四)清王朝的特殊情况及其对百姓的戒备心理是他对任何外来的东西都特别敏感。
(五)西方海盗式的殖民活动对中国人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
直接原因:到十八世纪初,由于罗马教廷干涉中国内政,又有不少传教士违背了“利玛窦规矩”,不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和习俗,导致了原本重视西方科学的康熙皇帝的反感。
至雍正帝即位后,于1724年下令禁止天主教传教,同时采取闭关政策。
3.翻译者队伍
组成:西方主要是传教士,中国主要是懂科技的士大夫,官员和科学家。
西方:利玛窦,汤若望,罗亚谷,南怀仁等为代表
中国: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中国圣教三柱石),王徵,李天经等代表
翻译方式:中西合璧”的合译
鉴于中西方语言文字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巨大差异,对耶稣会士来说,独立翻译几乎不可能。
利玛窦虽对中国语言文字及儒家经典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熟练程度,对于中西文翻译仍感
举步维艰。
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士大夫翻译家均不通西文。
造成了士大夫参与翻译,只能完全靠传教士口述口译或初译,中国人笔受或润饰。
4.译著数量和内容
4.1 翻译实践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知名的约有70余位,所译著作品共成书400余种,其中有关科学的书籍占130 种左右。
其译著数量远不能与第一次翻译高潮相提并论,但是,在这次持续不长的翻译高潮中,除了译有一些宗教著作外,还译介了可观数目的虽仍与宗教内容相关联,但却也具有其独立学术价值的哲学、伦理学类著作,特别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类著作,科技作品的翻译是这一时期翻译的显著特点。
代表作品有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与熊三拔合译的《泰西水法》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与傅泛际合译的《寰有诠》《名理探》
王徵与邓玉函合译的《奇器图说》
4.2翻译理论
这一时期没有出现系统的翻译理论留下的大多是片断零散的译论,如
利玛窦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制的可行性
关于翻译的信达问题
传教士高一志、罗雅谷、艾儒略对此皆有论述,他们主要强调的都是要“达意”;
冯秉正却认为在“粗达言义”的基础上要“兼通雅俗”;
贺清泰“不图悦人”强调完全按“本文文意”直译。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明清科技翻译主要采取的是直译法。
)
徐光启的“翻译—会通—超胜”思想。
王徵的翻译资用思想。
魏象乾之《繙清说》。
5.影响价值
第二次翻译高潮的鲜明特色就是输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对我国自然科学及思想文化领域影响巨大。
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客观上对沟通中西文化之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识之士开始自觉睁眼看世界,逐渐抛弃了唯我独尊的得天朝大国意识。
还有,传教士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西传, 利玛窦首次将“四书”外译,开创中国典籍外译的先河。
西传的汉籍(主要是古代典籍)对当时的欧洲思想、文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经典思想成为西方启蒙思想家攻击教会,批判神学虚伪欺骗性的思想武器。
6.小结
通过对明清传教士科技翻译的概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翻译所跨越的时间段,兴起和衰落的原因,翻译人员组成结构特点,翻译成果,译作特点,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7
[2]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 王颖平明清之际传教士翻译概述[J]魅力中国,2010(14)
[4] 肖志钦肖建安利玛窦及其对中国翻译史的贡献娄底师专学报 2003(10)
[5] 尹延安西法东渐与传教士翻译浅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01)
[6] 曾琳易兴我国第一次佛经翻译高潮和明末清初传教士翻译活动之比较[J] 和田师范
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