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概览

合集下载

西方翻译简史缩略版

西方翻译简史缩略版

西方翻译简史第一部分历史分期追溯其历史,最早的有一定规模的翻译活动从古罗马开始,大量希腊文学作品被译成拉丁语。

也就是说,翻译发轫于西方,且翻译活动早于翻译理论的形成。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广义上说,西方最早译作是约公元前3C前后,由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的《七十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㈠按翻译活动阶段划分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先后出现曾出现过的六次高潮或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阶段一,也是翻译活动的肇始阶段。

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开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作品问世。

涌现出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三大罗马文学鼻祖,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等文人。

他们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后世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了很重要的桥梁作用。

阶段二,也是第二次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随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蛮族”建立各自的国家,宗教翻译便占有更大的市场,《圣经》被相继译成各“蛮族”的语言,有的译本甚至成为有关民族语言的第一批文字材料。

《西方翻译理论史》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史》课件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对原作的解构和重构,认为原作的意义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解读和诠释来理 解。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包括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主义思想和韦努蒂(Venuti)的异化翻译理论等 。
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解读和诠释,挖掘其潜在意义,同时注重译作的 独立性和创造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
总结词
重视人文主义与修辞学
详细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强调人文主义精神,重视原文的意义和修辞特点的传达。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注重语言 的自然表达和风格的再现,代表人物有伊拉斯谟、约翰·德莱顿等。
03
近代翻译理论
理性主义翻译理论
总结词
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详细描述
理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必须准确 传达原作的意义,强调忠实性。它认 为翻译是语言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 ,要求译者具备语言学、逻辑学和修 辞学等方面的知识。
总结词:重视翻译实践和经验 总结词:提倡意译 总结词:重视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详细描述:经验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实践和经验在翻 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技巧,需要通过 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翻译水平。
详细描述:经验主义翻译理论主张意译,认为译者应该 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功能派
功能派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关注译文在特定语境 中的交际功能,主张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 技巧。
文学派
文学派强调译文的文学性和创造性,关注译文的审美价值 和艺术效果,主张译文应保持原文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
文化派
文化派强调翻译的文化交流性质,关注译文中文化信息的 传递和解释,主张译文应反映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 环境。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语言学中心阶段3.系统翻译理论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翻译的哲学理论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代表人物A. 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 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 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1.代表人物(1)罗曼雅各布逊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课件

翻译科学之父切斯特曼
总结词
翻译科学派创始人
详细描述
切斯特曼是翻译科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将 翻译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 的“五步骤”理论,即分析、转换、重构、 验证和接受。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强调了翻 译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后来的翻译研究产 生了重要影响。
翻译等值论者尤金·奈达
总结词
功能对等理论创始人
诸如许渊冲、杨宪益等,都是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是指将商务文件、合同 、协议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 种语言的过程。商务翻译要求翻 译者具备专业的商务知识和语言
表达能力。
翻译要点
商务翻译的要点是准确、专业、 严谨,确保译文在商务场合中能
够被准确理解和使用。
实际应用
商务翻译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例如国际贸易、投资、法律等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挑 战与未来发展
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挑战
语言与文化差异
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最大的挑战之一。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文化意象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原文中的文化意象是一个重 要的问题。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避免因文化差异 造成的误解和歧义。
01
强调译本的功能和目的,关注译本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度。
多元化翻译理论的涌现
02
包括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关注译本与
权力、性别等议题的关系。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结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强调译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关注文化差异的处理和传递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 要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1. 代表人物 (1)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A. 《译者的任务》中的核心理念是翻译不是给让读者了解原文的 意义和信息内容,而是要追求纯语言的更好层次的语言
B. 实现纯语言的策略是直译 (2) 德里达
A. 他解构了翻译中长期的固有的东西,以及语言学的一些前提 假设,包括源语与目的语的对立,和语言符号的固定。
B. 她提出,翻译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 (2) 莫娜贝克
A.她对翻译研究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主要作品《换言之: 翻译学教科书》,《翻译研究百科全书》及其哲罗姆出版社的创立
(3) 哈蒂姆和梅森 A. 他们特别注重在翻译中实现其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而不是文本功 能),并在其文本分析模式中融入话语的符号学层面
则: 初时规则及运作规则
四.文化研究Leabharlann 面面观背景知识 “文化转换”这一术语是用来形容从文化研究角度进行的翻译分析的。服从语 言学角度进行的翻译研究已过时,先在主要集中研究文化翻译,并处理在文化翻 译中与到的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
1. 代表人物 (1) 勒弗维尔/重写
A. 重写:他视翻译是一种重写 B. 描写文学系统受三个主要因素控制:赞助商,诗学和意识形态 (2) 谢莉西蒙/翻译与性别 A. 从性别角度研究翻译 B. 提出翻译工程 C. 重新评价勒女性译者在翻译历史上的贡献,使女性在翻译中显现
结合起来运用到法律,经济,医学及科技翻译中。
B.
她试图将大量语言学和文学概念融入到翻译当中。
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C.多雷
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 D. 约翰德莱顿
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 E.亚历山大泰特勒
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 F. 马丁路德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05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的特点
文学翻译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审美 情趣,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
和风格。
文学翻译的难点
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 言的韵律、修辞、意象和象征等 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
言转换能力和文化素养。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翻译的定义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 或思想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进 行再现的过程。
翻译涉及对原语言的理解、表 达和传达,以及在目标语言中 构建相应的语义和语境。
翻译旨在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分类
01
02
03
文学翻译
涉及文学作品、散文、诗 歌等文学作品的翻译。
非文学翻译
日期: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汇报人:
目录
•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 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 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 • 西方翻译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翻译理论的起源
古希腊罗马时期
翻译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当时的翻译家提出“字面翻译 ”和“精神翻译”两种方法。
Investment Agreement》、《Sales Contract》等,都是西方翻译理
论在商务翻译领域的经典案例。
口译
口译的特点
口译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 底、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准确传达说话人 的意思并促进双方交流。
口译的难点
口译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语言的口语化表达、口音和语速 等方面,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转换能力和快速反应 能力。

(翻译概论教学课件)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概论教学课件)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语 义翻译试图在译人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传达 原著的确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一 种效果,这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语义翻译的服务对象是原语作者,交际翻译服务的对象是 译入语的读者。这两种方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 当出现 矛盾时,交际翻译必须强调“ 表现力” ,而不强调信息 的内容。。
¡ 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提出了完全相等于 原作表达方式的翻译不可能存在, 翻译必须靠再创造。文学翻译不 可过分自由、专业翻译不可过分拘谨的观点, 他是从美学的角度谈 翻译的。
¡ 西奥多·萨瓦里的翻译理论主要在《翻译的艺术》, 这被誉为“英语 中论述翻译的最佳之作”。他指出, 翻译是一门艺术。他把文学翻 译比作绘画, 把科技翻译比作摄影。将翻译分为完美翻译、等值翻 译、综合翻译、科技翻译四种。完美的翻译即纯粹传递信息的翻译, 等值翻译是不拘形式, 只管内容的翻译, 科技翻译的特点与等值翻 译有相似之处, 因为在科技翻译中, 内容的重要性远超过语言表达 形式的重要性。他归纳了12条准则指导翻译实践。。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 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将西方研究翻译的历史划分为两大时期: 从公元前55年到20世纪上半叶属于语言学前时期, 20世纪 下半叶则属语言学时期。美国语言学家兼圣经翻译家奈达则 认为西方的翻译理论有四大流派: 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 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语言学前时期主要翻译圣经和文学 作品,翻译主要是少数人的事,这个时期的翻译理论就是奈 达所说的语文学派的理论。后三种理论流派即纽马克所说的 语言学时期的翻译理论。
¡ 奈达认为,一般意义上翻译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分析、转 移和重
组(analysis, transfer, and reconstruct),即首先 分析原作语言的息,将其剖析成结构上最简单明了的形式,在 此基础上转移,然后再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 According to Steiner (1998: 248-9), the
history of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 (1) a "traditional" period, from the
德莱顿(1631--1700)
• 翻译是艺术 • 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旳意思,在译文旳
措词上能够有自由,意义上却毫无自由。
• 翻译能够借用外来词 • 翻译分三类:逐字译、意译、拟作
2. German Romanticism
•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more
西塞罗主要观点
• 译者应该像演说家一样,使用符合古罗马
语言习惯旳语言来体现外来作品旳内容。
• 直译是缺乏技巧旳体现。翻译应保存词语
最内层旳东西,即意思。
• 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 多种语言旳修辞手段彼此相通,所以翻译
能够做到风格对等。
• 提出“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家”式翻译,即
直译与意译。
St. Jerome
• He insisted on “the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budding orator's freely ranging imagination“.
• He introduced "the first major shift in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翻译理论概览
本讲要点

• •
西方翻译思想史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 主要流派思想简述
西方翻译思想史
时间划分
• 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 • 近代译论:十七世纪----十九世纪 • 当代译论:二十世纪---今
各阶段概述
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
公元前三世纪: • 《圣经· 旧约》 • 《奥德赛》 • 荷马史诗及希腊戏剧作品等
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
14-16世纪:
• 《圣经》 • 古典文学作品
• 其它人文科学著作的翻译 许多翻译理论家同时也是翻译家、文学家、哲学 家或艺术家。这使翻译理论的研究具有十分明显 的实践性和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鲜明特征
近代译论:十七世纪----十九世纪
• 十七世纪----十九世纪是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个重 要的发展时期。各国翻译活动的规模虽不如文艺 复兴时期,但翻译题材更加广泛。在这三百多年 间,各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出版了令 人瞩目的文学和人文科学译著。翻译理论开始走 出狭隘的研究范围,视野更加开阔,提出更加全 面、系统、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模式。如泰特勒
1)西方翻译理论一开始就具有文学翻译的特征。
2)人们发表的是对翻译的零散的见解 。如“保留原作风格, 反对字当句对的理论,给予原作竞赛之说等
古代译论:公元前三世纪---十七世纪
古罗马帝国后期 :
•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随《圣经》翻译发展起来的译论最早的是哲罗姆发表的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以及“不逐字对译”的观点; 奥古斯丁提出翻译的风格取决于译本读者的类别,认为翻 译的基本单位是词,并从译词与原词词义的对等来衡量翻 译的对等,发展了亚里斯多德的符号学说。他的译论对后 世的语言与翻译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武光军的划分
• 语言学范式
• 文艺学范式
• 交际学范式
• 文化学范式
• 其它
张柏然的划分
• 语言学派 • 文化学派
• 翻译研究学派
• 文化翻译学派
小 结
• 当代西方翻译理史和理论流派纷呈,带有多元化,多学 科相互渗透、不同翻译思想相互补充、不同翻译思想和 实践各有侧重的鲜明特点; 翻译历史划分和流派的界定本身就反映了翻译研究角度 的差异、重心的转移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交互影响; 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所作的概括,清楚地勾 画出了翻译研究的发展轨迹,揭示研究范式的演进、转 换、交锋与替代,表明了研究方法上的诸多变化:由研 究视角的扩展,也有研究视角的转移;有对研究思路的 引进,也有研究方法的更新。
语种比较的具体研究,特别是有关《圣经》翻译的研究,
进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交际理论阶段
• 从一九五九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起到一九六 九年出版《翻译理论与实践》止。在这十年中,奈达确立 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一九六四年奈
达出版了《翻译科学探索》一书,这是他翻译思想发展过
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这一时期其他主要著作还有 《信息与使命》等,论文有“语义结构与翻译等值的某些 问题”、“圣经翻译与语言科学”、“语言与语义结构”、 “翻译科学”等。
• •
为何西方如此学派林立,观点迭起?
• • • • • 西方是一个统一的犹太---基督教传统下的多民族国家和 多语言文化多样统一体; 西方有良好的社会规范和学术规范,包括人类创造力学 术激励和智源供应系统; 优良的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包括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发 表机会的增加不容忽视; 在西方,科学和人文传统同样的发达,而且二者之间可 以互相借鉴、吸收和促进; 频繁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国内的或国际的)直接 促进了翻译活动及其理论研究
主要流派思想简述
• 翻译的研究学派 (多元系统学派、文化学派、描 写学派等)

翻译的语言学派 (交际学派、功能学派、结构 学派等)
翻译的语言学派
• 从历史发展来看
• 从发展趋势来看 • 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缺陷 • 西方译论的一个突出特点
有学者对翻译的语言学派的起止时间做了划 分: 1959年俄国学者雅各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 《翻译的语言学观》开始 至 1972年荷兰的霍姆斯发表的《翻译研究的名
发表了重要的《翻译三原则》:
《翻译三原则》
• First General Rule: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 Second General Rule: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达10 年之久。国人最初接触奈达的理论是在1979 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我们党批判了个人崇拜, 提倡解放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 对大陆文化下形成的祖先崇拜无疑是个重大的冲击。
具体到翻译界,人们自然对“信、达、雅”的惟一权
威性产生了怀疑;
其次,当时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需要翻译大量 的外文资料,这就需要一种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而
翻译组织纷纷成立; 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和翻译理论对翻译活动 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翻译成为传授知识、加深不同群体和民族之间的理 解和传播文化的工具。
---Newmark

• • •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
尤金· 奈达 (Eugene A. Nida)的划分
• 语文学派
• 语言学派
• 交际学派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 1)描写语言学阶段;
• 2)交际理论阶段;
• 3)社会符号学阶段。
描写语言学阶段
• 从一九四三年发表《英语句法概要》到一九五九年发表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为止。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
想及其整个学术活动的初创时期。奈达对句法、词法和语 言翻译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对具体语言的分 析中,他把言语差异当做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而不是当 做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来加以描写,并且逐步转向多
• 社会符号学派
• 语文学翻译重“语义结构、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方 式”,详细分析修辞方法,权衡和比较修辞价值;
• 语言学翻译观将翻译视为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强调意义的构成特征和语言结构,力图制定对等转 换的规则; • 交际学的翻译观着重研究动态使用中的语言,刻意 分析文本内容、形式、接受者以及交际情景对翻译 的影响; • 社会符号学的翻译观以符号学理论为理论基石,强 调“语言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与其它符码的关系“, 强调符号、所指和解释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奈达翻译思想浅析
翻译科学的思想
• . . . Translating is far more than a science. It is also a skill, and in the ultimate analysis fully satisfactory translation is always an art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Nida and Taber 1969)
翻译过程的三段模式
• analysis〔分析〕
• transfer〔转移〕
• restructuring〔重组〕
对等概念
•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这一时期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以 归纳为以下四点
• 提出翻译的科学概念 • 将现代交际理论和信息论的研究成果运用干翻译问题的研 究 • 提出动态对等翻译观
• 提出四步式翻译过程,即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
社会符号学阶段
• 从七十年代开始,奈达的翻译思想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即社会符号学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奈达不断修正和发 展他的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 式。这一模式包容了原有理论中的有用成分,将语言看做 一种符号现象,结合所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他强调了形 式的重要性,认为形式也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 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用“功能对等,取 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使含义更 加明确;同时又 将意义重新细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 意义又分为指称意义与联想意义两类。
翻译的研究学派
• 它们都是小国,人口少,说的都是小语种, “民族”文化深受周围“大”语种文化的 影响
• 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这些国家的整个 文化都有赖于翻译 • 所处的地理位置
翻译的研究学派
“翻译研究学派”的基本观点
•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 发展于70年代 • 于80年代才广为人知 • 90年代后则为巩固、扩展与更新期
当代译论:二十世纪---今
• 20世纪被誉为“翻译的时代”


重视读者和交际环境,强调理解的自然与流畅;
翻译从宗教、文学和科学著作扩大到技术、贸易、 时事宣传、广告等几乎一切题材;

文体形式大大增加,从书籍(包括剧本和诗歌)到文 章、论文、合同、条约、法令、告示、广告、宣传、 处方、食谱、信函、报告、公文、文件等; 术语逐渐标准化;
当时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真空,这样翻译界
不自觉的把眼光转向当时流行于西方的奈达理论。
第三,奈达的理论比较系统,应用了不少语言学、 语义学、信息论等当时的最新理论,有许多新颖的 东西,特别是他的读者反应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