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受难曲 巴赫

合集下载

音乐试讲教案《巴赫—马太受难曲》

音乐试讲教案《巴赫—马太受难曲》

音乐试讲教案|《巴赫—马太受难曲》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

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感受、体会作品宗教色彩,对巴赫创作的音乐风格有初步了解,逐步加深对巴赫作品的喜爱。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认识掌握《马太受难曲》三首分曲的风格特点以及复调和主调音乐各自特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区别。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理解《马太受难曲》三首分曲的特点。

【难点】区别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前教师先提前播放音乐《哈利路亚》,同学们跟随着音乐的声音陆续进入教室。

音乐结束,教师提问问题:播放的音乐曲名是什么?音乐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音乐主要讲述了什么?(学生思考并举手发言)教师总结:音乐曲名为《哈利路亚》,是一部合唱作品,选自清唱剧《弥赛亚》,巴洛克时期亨德尔所作。

“哈利路亚”的意思是赞美主,赞美耶稣。

教师继续播放一张图片(图片上展示了一张餐桌,餐桌上摆满了食物,总共有十三个人,除中间的人外,其他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有很大差异。

),同样请学生思考:图片的名字、作者及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学生思考并作答)教师总结:图片展示的是《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由意大利著名艺术家达芬奇所作。

讲述的是耶稣12门徒中的犹大背叛他,被耶稣发现,耶稣与他们共进最后的晚餐。

通过刚才的音乐和这幅画,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师:都是跟耶稣有关,今天我们欣赏的音乐同样是跟耶稣有关的,它就是巴洛克时期伟大的音乐家巴赫所作的《马太受难曲》(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授师:《马太受难曲》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

巴赫 马太受难曲

巴赫 马太受难曲

巴赫马太受难曲Bach - 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指挥: John Eliot Gardiner 加德纳演奏: The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The Monterverdi Choir格劳特在《西方音乐史》中对巴赫有一句很精辟的总结,他说:“埋葬与复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描绘巴赫的音乐历史”,在巴赫生前他的许多作品被冷落,身后近百年时间这些名作被埋没,无人问津,直到门德尔松大力推动巴赫音乐普及之后局面才有所改变,有人甚至把1829年3月11日《马太受难曲》在莱比锡复排首演定为巴赫音乐的“复活节”,而在这些被“埋葬”的作品中,《马太受难曲》无疑是最杰出的一部。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一生5部受难曲创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受难曲这种从公元4世纪前后便出现的体裁在巴赫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同以往素歌、众赞歌为主的古代受难曲相比,巴赫的受难曲更加接近清唱剧风格,戏剧冲突强烈,人物也更丰富,咏叹调、宣叙调、合唱、众赞歌的混合运用使巴赫的受难曲更动听,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赫对合唱的灵活运用,有时合唱是情节中的人物,是民众、门徒或者罗马士兵等,有时又象是个健谈的旁观者,参与讲述受难故事,这种做法在古希腊戏剧中很常见,但在德国北部却少有人问津。

巴赫在作曲方面从来就是富于创见的,譬如在古代受难曲中福音史家与民众的话都是无伴奏的,《马太受难曲》却全部配上了数字低音,还有当日在首演的圣托马斯大教堂巴赫将两个成人合唱团相隔15米分列圣坛两侧,两支乐队与两台管风琴相互配合,在教堂的回廊上巴赫安排了童声合唱团,加之教堂建筑本身良好的扩声效果,这样的安排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立体声环境。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在1729年于莱比锡根据亨里奇(C. F. Henrici)在1728年从《圣经》中《马太福音》26及27章中所编写的文字谱曲。

全曲共分两部分:第1—35 首为第一部,第36—78首为第二部。

听马太受难曲

听马太受难曲

听《马太受难曲》《马太受难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

在巴赫所有的作品中,他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

其中《马太受难曲》是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对于《马太受难曲》这个作品,我听第一遍的时候,完全没有听懂,只觉得音乐有点深沉。

也许是对宗教音乐形式的不了解,感觉他就像《结婚进行曲》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欢快的,一个是深沉的。

也许这正是大音乐家的不同吧,他的作品不是普通人可以听懂的。

就像巴赫在世音乐不被理解一样。

只有像贝多芬这样的欣赏者会感叹:这哪是小溪(Bach)啊,这明明是大海呀!于是我反反复复总共听了好几遍,既是对巴赫的尊重,也是对音乐的尊重。

“受难曲”给我的感觉就是悲痛,就像有人在诉说自己的经历。

整部作品是以合唱加乐器的方式完成的。

一开始,作品音乐很低沉,在诉说着悲痛的心情,特别是后面的合唱部分让人悲伤不已,诉说人生苦痛,悲惨经历。

女高音表现的抒情动人,男高音的宣叙调唱出,有点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脱离出音乐主体。

歌词:"come , you daughters , help me grieve ! Behold , whom ? The bridegroom ! Behold , what ? Behold his forbearance !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曲乐既包含着一种对上帝对耶稣的崇敬之情,又包含着一份深深的感伤。

整个音乐有悲痛,有祈祷,有激动,有伤心,有落魄,有沉重,有平静......听完之后,我不经感叹,巴赫要经历怎样的情感世界才能创作出这样一部举世骇俗的巨作啊。

我听得这个音乐视频总共198分钟,这个作品有三个合唱队,听完之后整个思想沉浸在作品之中无法回归现实,既为耶稣的不幸经历悲伤,又为巴赫的才华感叹。

巴赫测试四道题

巴赫测试四道题

巴赫测试四道题
摘要:
一、巴赫简介
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2.巴赫的音乐成就
二、巴赫测试四道题
1.第一题
2.第二题
3.第三题
4.第四题
三、解答巴赫测试四道题
1.第一题解答
2.第二题解答
3.第三题解答
4.第四题解答
正文:
【一、巴赫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德国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管风琴家,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他的音乐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宗教音乐、世俗音乐、室内乐、协奏曲等多个领域,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巴赫测试四道题】
【三、解答巴赫测试四道题】
【第一题解答】
题目: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共有多少首曲子?
答案:《平均律钢琴曲集》共有48 首曲子,分为两卷。

【第二题解答】
题目:巴赫的《布兰登堡协奏曲》共有多少个乐章?
答案:《布兰登堡协奏曲》共有6 个乐章。

【第三题解答】
题目: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为哪种宗教节日创作的?答案:《马太受难曲》是为复活节创作的。

【第四题解答】
题目:巴赫的《弥撒曲》共有多少个乐章?。

巴赫“复活”的“起点”——回溯门德尔松1829_年指挥上演巴赫《马太受难曲》

巴赫“复活”的“起点”——回溯门德尔松1829_年指挥上演巴赫《马太受难曲》

在西方音乐史中,巴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卷帙浩繁的作品垂范后世,他的创作思维和技法也为多名作曲家效仿,巴赫声名的广泛建立以及对音乐史产生大范围的影响是从1829年开始的。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在作为一位卓越的作曲家的同时,生前的指挥活动也对同代及身后的音乐生活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公众对巴赫还相对陌生的情况下,门德尔松即深刻认识到了巴赫的伟大,1829年他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重新搬上舞台,将巴赫重新介绍给世人,由此开启了巴赫接受史上的新篇章,巴赫和门德尔松这两位相隔一个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名字由此紧紧相连。

[1]一、门德尔松及19世纪柏林犹太音乐发展背景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8)是十九世纪德国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

当今,门德尔松为世人熟知的身份是作曲家,在交响曲、协奏曲、钢琴音乐、清唱剧、艺术歌曲等领域都留下了杰出的作品,但是在他生前,指挥家的身份更为著名,他常年担任欧洲最声名卓著的乐团的指挥并在许多重大音乐节、音乐会等活动中频繁出现。

在门德尔松辉煌的指挥生涯中,《马太受难曲》这部作品意义非凡,正是1829年在柏林歌唱学院对这部作品的重新上演使他在指挥界崭露头角、声名远播,推动“复兴巴赫”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18世纪20年代为教堂的宗教仪式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78首分曲中蕴含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早已超越了一部宗教仪式音乐,令人遗憾的是,该作品首演后很快被搁置。

19世纪20年代末,在精心的策划和删减后,门德尔松在柏林歌唱学院的音乐厅中重新演绎了这部作品。

当然,时隔一百年后的演出,将一部教堂仪式音乐脱离宗教环境放置进公众音乐厅中演出,这部作品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世纪之前,尽管犹太音乐一直在犹太教堂和民间活动中持续存在,但是由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很少有犹太人成为职业音乐家。

高中音乐课教案教学设计《马太受难曲》

高中音乐课教案教学设计《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教案一、课题:《马太受难曲》二、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以及十二平均律的知识2.使学生了解宗教音乐也就是巴洛特时期宗教音乐的特点3.理解巴赫和其《马太受难曲》的艺术成就4.让学生初步领略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音乐和领会庄重的宗教音乐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第一课时五、教学重点:1.感受庄重的宗教音乐2.了解巴赫和《马太受难曲》的艺术成就六、教学难点:1.知道巴洛特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2.理解相关音乐知识七、教具准备:多媒体八、教学过程1.展示图片,讲述故事教师: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看过这张图片吧。

对,就是《最后的晚餐》。

这幅画来源于一个圣经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也叫《最后的晚餐》,有没有同学给大家讲一下这个圣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目光,再提问让学生讲述《最后的晚餐》这个圣经故事,营造教学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2.故事讲解,导入课程教师:刚刚同学的故事讲的非常好。

《最后的晚餐》主人公是耶稣,而吃这顿晚餐的目的就是为了拆穿告发他的人——犹大。

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耶稣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聆听耶稣的生平——《马太受难曲》【设计意图:由耶稣自然引入到欣赏歌曲——《马太受难曲》,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简洁】3.多媒体展示巴赫资料,进行讲解教师:《马太受难曲》的作者是巴赫,也就是我们第七单元标题中《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中的巴赫。

先给大家讲解一下巴赫这个人。

【设计意图:多媒体对巴赫的资料进行了展示,同时书上也有记录,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同时为学生理清脉络,使学生对巴赫有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4.歌曲欣赏教师:刚刚老师讲解的也比较多了,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马太受难曲》。

由于《马太受难曲》的章节特别多,这部曲子一共分为78首分曲,重现了从耶稣被犹大出卖、被捕、受审一直到死亡被埋葬的场景。

本次我们欣赏的第 1.、72.和78选段。

大家先仔细聆听一遍音乐,告诉我听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设计意图:提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让大家能仔细的聆听音乐,不分心或者是不认真听】5.歌词展示,情感变化教师:每个人听完歌曲的感受都不一样。

后基督教时代的巴赫诠释——论汉斯·布鲁门伯格的《马太受难曲》

后基督教时代的巴赫诠释——论汉斯·布鲁门伯格的《马太受难曲》

作者简介:毕琨(1983~ ),男,柏林洪堡大学音乐学系博士。

① 胡继华:《神话与启蒙的共生之环—略论布鲁门伯格及其〈神话研究〉》,《书屋》2014年第10期。

② 〔德〕卡尔·达尔豪斯:《绝对音乐观念》,刘丹霓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96页。

摘 要:德国哲学家汉斯·布鲁门伯格的专著《马太受难曲》反思了巴赫的同名音乐作品,它为后基督教时代中生命个体的感性体验予以理论性的支持。

这部专著隐含着19世纪早期浪漫派的美学、20世纪的音乐史学以及恩斯特·布洛赫的音乐哲学的影响。

布鲁门伯格认为,处于后基督教时代的人们能够打破陈旧的神学教条的束缚,对现代性的听众而言那逝去的神性并不会影响对《马太受难曲》的接受,相反,在新的现代性视域之中,听众可以收获一种更为纯粹的音乐性体验。

关键词:布鲁门伯格;《马太受难曲》;视域;绝对音乐;意义汉斯·布鲁门伯格(Hans Blumenberg)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凭借他的著作《隐喻学的范式》(1960)、《新时代的合法性》(1966)、《哥白尼世界的起源》(1975)与《神话研究》(1979),布鲁门伯格提出了以“隐喻”(Metapher)作为哲学语言的基本要素、恢复那种形成于古希腊时代的对理论的“好奇心”和以神话减轻脆弱的现代性人类的内心负担等观点。

作为与于尔根·哈贝马斯齐名的德国哲学家,布鲁门伯格的晚期著作《马太受难曲》(Matth äuspassion )于1988年由法兰克福的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

由于浸润在德语原作中的神学、解释学、音乐史学与音乐哲学相交融的特点,造成了读者接受上的困难:它的英译本直到2021年才面世,而中国音乐学界至今尚未有学者发表与之相关的论文。

作为布鲁门伯格的唯一一部以音乐为研究对象的专著,《马太受难曲》延续并深化了《神话研究》中的议题,即如何在具有压迫感的现代性中坚持自我,找到一种审美化的自我和解的方向。

帮忙介绍一下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帮忙介绍一下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帮忙介绍一下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分类:娱乐休闲 >> 音乐问题描述:详细!!解析:巴赫《马太受难曲》《马太受难曲》是巴赫最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品。

根据巴赫治丧 ... 们的讣闻,巴赫一生共写作了5首受难曲,他在自己所写的文字中(信件),也说过他曾写过5部受难曲。

受难曲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

其中,如果主要词句是按照《圣经》中《马太福音书》的记载而作的,就叫《马太受难曲》;按《约翰福音书》的记载而作的,就叫《约翰受难曲》。

根据文献记录,巴赫虽曾作过5部受难曲,但至今仍被保存的只有两部,即《马太受难曲》及《约翰受难曲》。

从1950年莱比锡所编目录看,另记有两部:BWV246为《圣·路克受难曲》,BWV247为《圣·马可受难曲》,另一部在编目录时不详。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在1729年于莱比锡根据亨理奇(C.F.Henrici)在1728年从《圣经》中《马太福音》26及27章中所编写的文字谱曲。

全曲共分两部分:BWV1—35首为第一部,BWV36—78首为第二部。

巴赫设计在公演此曲时,由牧师在两部之间加入布道章,这就使3个多小时的乐曲演出又加上了约半个小时的牧师的布道,共3个半小时。

其歌词的来源有三部分:最多一部分是来自《圣经·马太福音》26及27章,在出版时以正常字体印刷;在巴赫的原稿上,所有《圣经》上的字句都是用红色墨水书写。

第二部分是来自当时德国路德宗教会所通用的众赞歌(Chorale),全曲中巴赫选用了13首众赞歌,在出版时用小正楷体印刷。

这些众赞歌曲调一般人都会唱,歌词大家也常用。

在演唱《马太受难曲》时,每逢到众赞歌时,全体听众要与圣诗班一同唱——或合唱,或齐唱。

在13首众赞歌中有一首名叫《神圣之首受重伤》(O Sacred Head,Sore Wounded)巴赫5次用此旋律在不同的调中配以不同的和声(BWV 版本中系21、23、53、63、7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音乐的顶峰”。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太受难曲》
第1分曲就像一部悲剧的序幕,展现了耶稣受难恰内游街 示众的场景; 第72分曲把耶稣四起的悲痛气氛营造出来,将这部宗教悲 剧推向了高潮; 最后的78分曲同第一分区一样是双合唱曲,形成首尾呼应, 只是悲哀的情感已不再强烈,一切痛苦已化成平静的祈祷, “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惫的圣体!” 在马太受难曲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巴赫其实已经超越了宗 教音乐的局限,将一股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其中。在 描绘耶稣受难的背后,宣扬的是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而勇于 自我牺牲的崇高道德,表达出来的是当时身处苦难境遇中 的德国民众的情感。
——第五组
《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 》是巴赫创作于 1724——1727 年间,巴赫被称之为 “西方音乐之父”。 这部曲子取材于《圣经》中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这首曲子结构宏大, 共有 78 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 35 首,描述了耶稣被门 徒出卖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 埋葬等场景。 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巴洛克时期的集大 成者,又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 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教堂音乐《马太受难曲》是饱含对人类的热爱的史诗性作品, 代表着巴赫的宗教音乐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们称为“现存
门德尔松
在巴赫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音乐 几乎被人遗忘,直到 19 世纪上半叶,才掀起 “复兴巴赫”的运动,而这正是从恢复上演 《马太受难曲》开始的。 1829 年,也就是巴 赫完成这部作品的 100年后,这部宗教音乐的 经典之作在门德尔松的指挥下在莱比锡获得 公演,成为人们重新审视巴赫的重要转折点。 他也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 献。
门德尔松
1809 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 庭,祖父是哲学家,父亲是成 功的银行家,母亲是钢琴家, 他的钢琴就是母亲教的,姐姐 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 造之材,他在养尊处优又有文 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 他是一位钢琴神童, 9 岁开始公 演, 17 岁时完成《仲夏夜之梦》 序曲, 20 岁时他通过指挥《马 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之后的 首次公演来宣传巴赫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