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枳实有效成分中具有α-受体兴奋作用的是 D

A.柚皮甙 B.忍冬甙 C.新橙皮甙 D.对羟福林 E.右旋柠檬烯2.解表药解热作用主要通过哪些作用产生

A.发汗或促进发汗 B.抗菌抗病毒 C.抗炎 D.以上均是 E.与上述作用均无关3.目前认为黄芩抗过敏作用机理为

A.抗组胺和乙酰胆碱

B.直接松弛肠平滑肌

C.抑制过敏递质的释放

D.A和C

E.A、B和C

4.天麻中枢抑制作用不包括

A.镇痛 B.镇静 C.解热 D.抗惊厥 E.以上均不是

5.大多数收涩药含有以下成分

A.生物碱 B.挥发油 C.无机盐 D.皂甙 E.鞣质、有机酸

6.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效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A.人参 B.当归 C.附子 D.枳壳 E.白术

7.茵陈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茵陈炔酮 B.β-蒎烯 C.6,7-二甲氧基香豆素 D.茵陈黄酮 E.绿原酸8.川芎扩张冠脉的有效成分是

A. 蒿本内酯

B.川芎哚

C.川芎挥发油

D. 阿魏酸 E.川芎嗪

9.温里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表现在

A.改善房室传导 B.恢复窦性心律

C.加快心率 D.降低异博定中毒死亡率 E.以上均有

10.使血管收缩而产生止血作用的止血药是。

A.白芨 B.艾叶 C.三七 D.仙鹤草 E.茜草

1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是

A.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B.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

C.以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作为分类依据

D.A和B

E.A、B和C

12.妊娠忌服药大多是

A .有致畸作用 B.毒性较强 C.药性峻烈

D.A和B E.A、 B和C

13.秦艽碱甲对糖代谢的影响表现在

A.血糖 B.血脂 C.肝糖元 D.A和C E.B和C

14.温里药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

A.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 B.抗胃溃疡

C.刺激消化液分泌 D.镇吐 E.增加胃肠蠕动,排出胃肠胀气15.泽泻的利尿作用与采收季节的关系是

A.春季采收作用强 B.夏季采收作用强

C.秋季采收作用强 D.冬季采收作用强 E.一年四季采收作用相同

16.能增加血液中凝血酶活性而止血的止血药是

A.三七 B.白芨 C.紫珠草 D.地榆 E.仙鹤草

17.酸枣仁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A.安定 B.镇静 C.抗炎 D.抗惊厥 E.降温

18.枳实有效成分中具有- 受体兴奋作用的是

A.新橙皮甙 B.对羟福林 C.柚皮甙 D.忍冬甙 E.右旋柠檬烯

19.莪术抗肿瘤作用机理是

A 增加瘤细胞的免疫原性

B.直接杀死瘤细胞

C.抗嘌呤作用

D.A、B和C

E .A和B

20.口服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的中药是

A.生半夏 B.浙贝母 C.杏仁 D.紫苑 E .款冬花

21.中药五味具有的药理作用与其功效有一定关系,下面何种药味的作用与其功效不相适应:

A、辛味药多有发汗解热作用,可散寒流表

B、苦寒药多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燥湿解毒

C、酸味药多有收敛作用,可敛汗止泻

D、咸味药芒硝有泻下作用,可软坚润下

E、甘味药甘草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补能缓

22.柴胡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模型具有的影响是:

A、肝糖元↓

B、SGPT↓

C、使肝硬变减轻

D、核糖核酸↓ E 、B和C

23.大黄止血主要有效单体成分是:

A、蒽甙

B、大黄素

C、没食子酸

D、大黄素甲醚

E、大黄酚

24.寒凉药对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影响是:

A、尿中CA ↑

B、尿中CA↓

C、尿中17—OH类固醇↑

D、尿中17—OH类固醇↓

E、B+D

25.枳实等理气药升高血压的作用机理是:

A、兴奋M—R

B、阻断β—R

C、兴奋α—R

D、阻断M—R

E、阻断α—R

26.活血化瘀药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

A、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

B、改善心肌供血、供氧

C、止血

D、扩张血管增加脏器流量

E、改善心脏功能

27.茵陈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茵陈炔酮 B.β-蒎烯 C.6 ,7-二甲氧基香豆素 D.茵陈黄酮 E.绿原酸28.川芎扩张冠脉的有效成分是

A. 蒿本内酯

B.川芎哚

C.川芎挥发油

D. 阿魏酸 E .川芎嗪

29.温里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表现在

A.改善房室传导

B.恢复窦性心律

C .加快心率

D.降低异博定中毒死亡率

E.以上均有

30.使血管收缩而产生止血作用的止血药是。

A.白芨 B .艾叶 C.三七 D.仙鹤草 E.茜草

31.下述清热药的药理作用中哪个是不相符合的?

A.抗病原微生物

B. 强心

C.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D.解热

E.降压

32.柴胡的中枢作用表现在:

A.镇咳

B.兴奋

C.镇静

D.A和B

E.A

33.下列中药五味具有的药理作用与其功效的关系中错误的是:

A.辛味药具有发汗解热作用,可散寒解表

B.苦寒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燥湿解毒

C.酸味药具有收敛作用,可敛汗止泻

D.咸味药具有泻下作用,可软坚润下

E.甘味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能补能缓

34.大黄止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没食子酸

B.α-儿茶素

C.蒽甙

D.A和B

E.A和C

35.板兰根对以下病原微生物抑制作用最强的是:

A.流感病毒

B.致病性真菌

C.G- 杆菌

D.疟原虫

E.阿米巴原虫

36.枳实等理气药升高血压的作用机理是:

A.兴奋M-R

B.阻断β-R

C.兴奋α-R

D.阻断M-R

E.阻断α-R

37.益母草兴奋子宫的作用表现在:

A.子宫张力↑,收缩幅度↓,节律加快

B.子宫张力↑,收缩幅度↑,节律减慢

C.子宫张力↑,收缩幅度↑,节律加快

D.子宫张力↓,收缩幅度↓,节律减慢

E.以上均不对

38.五味子涩肠止泻作用与其所含下列哪种物质有关

A.硅酸铝

B.鞣质

C.阿片类生物碱

D.有机酸

E.氧化铁

39.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

A.抗炎

B.镇痛

C.抗菌

D.A和B

E.A.B和C

40.山楂助消化作用原理是由于其含有

A.脂肪酶

B.淀粉酶

C.胃蛋白酶

D.酵母菌

E.维生素 B

41.正品大黄比混杂品次大黄泻下作用强的原因是

A.结合状态蒽醌含量明显多于游离状态

B.结合状态蒽醌含量明显少于游离状态

C.两种状态蒽醌含量相似

D.还有其他泻下成分

E.以上原因均无关系

42.下列哪种情况不适宜中药储藏

A.干燥

B.通风

C.日光直射

D.避光

E.低温

43.葛根改善脑循环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生物碱

B.葛根总黄铜

C.挥发油

D.多糖

E.氨基酸

44.茯苓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是

A.钾盐

B.茯苓多糖

C.卵磷脂

D.茯苓酸

E.组氨酸

45.杏仁止咳作用的机理是

A.抗炎

B.促进支气管液分泌

C.局麻

D.轻度抑制咳嗽中枢

E.以上均有关

46.酸枣仁的主要药理作用不包括

A.镇静、催眠

B.安定

C.抗惊厥

D.降压

E.抗炎

47.对肝药酶具有诱导作用的开窍药是

A.麝香

B.苏合香

C.冰片

D.石菖蒲

E.樟脑

48.人参兴奋心脏作用与下属哪种药物作用相似?

A.肾上腺素

B.异丙肾上腺素

C.强心甙

D.氨茶碱

E. 以上均不是

49. 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补益药是

A.人参

B.党参

C.何首乌

D.甘草

E.当归

50.五味子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A.抗溃疡

B.保肝

C.镇静

D.兴奋子宫

E.解热

B型题

A.尿中CA↑, 17-羟类固醇↓ B.尿中CA↓,17-羟类固醇↑ C.尿中CA↑,17羟类固醇↑ D.尿中CA↓,17-羟类固醇↓ E.尿中CA与17-羟类固醇均不变

51.热证病人用了寒性药之后 D

52.寒证病人用了热性药之后 C

A.人参 B.党参 C.黄芪 D.甘草 E.淫羊藿

53.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是 D

54.具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是 D

A.桔梗皂苷 B.蔊菜素 C.B谷甾醇 D.胡萝卜甙 E.浙贝母碱

55.具有恶心性祛痰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

56.具有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

A.利尿消肿 B.抗肿瘤 C.降血脂 D.治疗氮质血症 E.急性胰腺炎

57.大黄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作用可用于 D

58.大黄抑制胰酶作用可用于 E

A.石膏 B.黄连 C.常山 D.人参 E.附子

59.能与连翘同用增强抗菌作用的药物是:B

60.能拮抗知母降血糖作用的药物是:D

A.氯化甲基多巴胺 B.去甲鹿尾草碱 C.去甲乌药碱 D.乌头碱 E.乌头原碱

61.附子镇痛的主要成分是 D

62.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是 C

A.生物膜保护作用 B.抗氧自由基损伤 C.增加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抵抗

力 D.增强肝药酶、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E.以上都不是

63.黄芩保肝作用机理是 B

64.茵陈保肝作用机理是 D

A天麻 B.钩藤 C. 地龙 D.苏合香 E.麝香

65.具有明显抗癫痫作用的中药是 A

66.能明显提高中枢耐缺氧能力的中药是 A

A.尿中CA↑,17-羟类固醇↓ B.尿中CA↓,17-羟类固醇↑ C.尿中CA↑,17-羟类固醇↑ D.尿中CA↓,17-羟类固醇↓ E.尿中CA与17-羟类固醇均不变

67.热证病人用了寒凉药后,对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表现在 D

68.寒证病人用了温热药后,对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表现在 C

A.发汗作用 B.平喘作用 C.解热作用 D.降压作用 E.利尿作用

69.麻黄碱兴奋 -受体和受体可产生_作用 B

70.D-伪麻碱静脉注射可产生_作用 E

A、去甲乌药碱

B、乌头碱

C、川芎嗪

D、藁本内脂

E、叶酸

71.附子中强心的主要成分是:A

72.附子中毒性较大的成分是: B

A、使局部血管收缩而止血

B、增加血小板数而促进凝血过程

C、降低纤溶酶活性

D、增加凝血酶活性

E、增加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促进凝血

73.三七、蒲黄止血作用机理是: B

74.白及、大蓟、小蓟止血作用机理是:C

A、促进机体产生抗体

B、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C、提高血清干扰素浓度

D、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E、B+C

75.补益药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表现在:B

76.补益药能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功能表现在: A

A、扩张末稍血管

B、收缩末稍血管

C、抑制汗腺导管对Na+ 的重吸收

D、促进汗腺导管对Na+ 的重吸收

E、兴奋交感神经

77.麻黄发汗可能的作用机理是:C

78.桂枝发汗可能的作用机理是: A

A.人参 B.党参 C.黄芪 D.甘草 E.淫羊藿

79.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是:D

80.具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是:D

A.麻黄碱 B.伪麻黄碱 C.麻黄挥发油 D.柴胡皂苷 E.细辛挥发油

81.不具有平喘作用的成分是 D

82.具有表面麻醉作用的成分是 E

A.兴奋下丘脑

B.兴奋垂体

C.本身有ACTH样作用

D.本身有皮质激

素样作用 E.减少致炎物的释放 83.秦艽碱甲抗炎作用机理为:E

84.甘草抗炎作用机理为:D

A.扩张末梢血管

B.收缩末梢血管

C.抑制汗腺导管对Na+ 重吸收

D.促进汗腺导

管对Na+ 重吸收 E.兴奋交感神经

85.麻黄发汗的作用机理是:C

86.桂枝发汗的作用机理是:A

A.茯苓、莪术

B.牛黄、天麻

C.黄连、陈皮

D.黄芩、茵陈

E.柴胡、金银花

87.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有:A

88.具有健胃助消化作用的药物有:C

A.去甲乌药碱

B.乌头碱

C.川芎嗪

D.藁本内脂

E.叶酸

89.附子中强心的主要成分是:A

90.附子中毒性较大的成分是:B

A.作用增强 B.毒性降低 C.便于贮存 D.加强和突出某一方面作用 E.对作用和成分皆无影响

91.附子经炮制后:B

92.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 A

A.山楂

B.神曲

C.鸡内金

D.麦芽

E.菜菔子

93.主要含有淀粉酶的消食药是:D

94.具有明显强心、降压作用的消食药是:A

A.赤芍甙

B.川芎嗪

C.隐丹参酮

D.延胡索乙素

E.益母草碱

95.具有明显兴奋子宫作用的有效成分是:E

96.具有明显抗溃疡作用的有效成分是:D

A.人参皂甙Rg

B.黄芪多糖

C.甘草甜素

D. 川芎嗪

E.阿魏酸

97.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C

98.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C A.强心作用 B.抗炎作用 C.镇痛 D.A+B+C E.以上均不对

99.干姜的药理作用包括: D

100.细辛的药理作用包括:D C型题 A.促进ACTH释放 B.促进促性腺激素释放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101.人参对内分泌的影响是 B

102.甘草对内分泌的影响是 D A.苦杏仁甙 B.获苓多糖 C.二者皆

是 D.二者皆非

103.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成分是 C

104.具有祛痰作用的成分是 A

A.抑制血小板聚集 B.增加纤溶酶活性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105.川芎对血液系统作用包括 A

106.益母草对血液系统作用包括 C

A.青皮 B.枳实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107.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 C

108.升高血压 C

A.增强疗效 B.减低毒性或不良反应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109.乌头炮制制后 D

110.延胡索醋炒后 A

A.大肠

B.小肠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11.大黄泻下作用部位主要在: A

112.番泻叶泻下作用部位主要在:A

A.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使葡萄糖醛酸↑

B.水解形成葡萄醛酸

C.两者均

有 D.两者均无

113.甘草解毒作用机理为: B

114.茵陈保肝作用机理为:A

A.雌激素样作用

B.雄激素样作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15.淫羊藿具有()作用。 B

116.鹿茸具有()作用。 C

A.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

B.增强胃肠运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17.理气药治疗胃下垂的药理基础是: B

118.理气药治疗肠鸣泻泄的药理基础是: A

A.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作用

B.抗炎抗菌作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119.丹参具有: A

120.延胡索具有: D

A、大肠

B、小肠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121.大黄泻下作用部位主要在:A

122.番泻叶泻下作用部位主要在: A

A、镇静

B、镇咳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123.柴胡对中枢的作用表现在:C

124.丹参对中枢的作用表现在:A

A、益母草

B、黄芩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125.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的药物是:A

126.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是: B

A.青皮 B.枳实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127.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 C

128.升高血压 C

A.增强疗效 B.减低毒性或不良反应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 129.乌头炮制制后 D

130.延胡索醋炒后 A

A.降血糖作用 B.降血脂作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131.泽泻的药理作用有: B

132.人参的药理作用有: C

A.止血作用 B.活血作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33.三七的药理作用有: C

134.白芨的药理作用有: A

A.镇咳作用 B.抗炎作用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35.桔梗的药理作用有:C

136冰片的药理作用有: B

《中药药理学》 作业答案

《中药药理学》第1次作业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1分]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2. 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3. 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 [1分]E.具有抗感染作用 4. 相畏配伍的目的是 [1分]A.减少毒性 5.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热药长期给药后引起动物的机体变化 [1分]B.体温降低 6. 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B.有机酸 7. 中药材储藏条件不适宜的是 [1分]D.日照 8. 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 [1分]B.相须 9. 下列药物,除哪项外,均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1分]C.麻黄 10.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 [1分]A.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11. 下列哪种配伍为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1分]A.相反 12.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1分]E.机体病理状况 13. 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14. 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蛋白质 15. 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 [1分]E.附子

16.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 [1分]D.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 17. 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1分]E.枳实 18. 辛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A.挥发油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 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 [1分] D.麝香、麻黄 2. 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是 [1分] A.黄芩、栀子 3. 炮制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率增加的是 [1分] D.延胡索 4. 炮制后,药物的毒性消除或降低的是 [1分] B.乌头 5. 由温热药造成的热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D.痛阈值降低,惊厥阈值降低 6. 由寒凉药造成的寒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C.中枢抑制性递质5-HT含量增加 7. 附子经炮制后 [1分] B.毒性降低 8. 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 [1分] C.便于贮存 9. 具有增效协同作用的配伍方法为 [1分] B.相须、相使 10. 减低或消除毒性的配伍方法为 [1分] C.相畏、相杀 11. 温热药对寒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C.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 12. 寒凉药对热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B.基础体温降低,痛阈升高 13. 抑制机体基础代谢的药物是 [1分] B.大黄、黄连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汇总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执业药师考点特此整理的,希望大家无论在考试还是工作中都能用到。 清热药的抗菌作用实验 1)体外抑菌:常采用试管法和平皿法。将不同浓度中药制剂置于培养基中与细菌同时温育,观察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判断药物作用的强弱。 2)动物体内实验性治疗:将致死量菌液(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注射于动物体内造成感染再将不同剂量中药对感染动物进行治疗,通过计算存活率或存活时间来判断药物的抗感染作用。 鱼鳔胶的药理作用 鱼鳔胶,又名鱼肚、鱼鳔、白花胶,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小黄鱼或鲟鱼科动物中华鲟、蝗鱼等的鱼鳔干燥而成,一般将干燥的鳔压制成长圆形薄片,色淡黄,角质状,略有光泽,久煮可溶化,浓厚的溶液冷却后凝成冻胶,黏性很强,为“海味八珍”之一。 中医认为,鱼肚性味甘、平,入肾经,有补益精血,滋养筋脉,养肝益肾,养血止血之功。适用于肾虚滑精、吐血、崩漏、腰膝酸软等。《本草纲目》言其“止呕血,散瘀血,消肿毒”,煮粥服食,健脾补血,对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下降等,均有治疗作用。营养分析表明,每100克鱼肚含蛋白质84.4克,脂肪0.2克,钙30毫克,磷29毫克,铁26毫克,为高蛋白滋补佳品,有“海洋人参”之美誉,可治疗消化性溃疡、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脉管炎、神经衰弱及女子闭经、赤白带下、崩漏等。鱼鳔可促进精囊分泌果糖,为精子提供能量,能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提高食欲,有利于防治食欲不振、厌食、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能增加肌肉组织的韧性和弹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能滋润皮肤,使皮肤细赋光滑:能增强脑力和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思维和智力,维持腺体正常分泌,并可防止智力减退,神经传导迟缓,反应迟钝,产后乳汁分泌不足,老年性痴呆,健忘、失眠等,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抗疲劳、抑制肿瘤生长。 山茱萸的药理作用 1.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山茱萸多糖具有明显促进免疫反应的作用,可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和巨噬细胞系统,刺激分泌白细胞介素-1(IL-I)、肿瘤坏死因子(TNF)和7-干扰素(IFN),调节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2.5mg/ml可提高淋巴细胞转化90%. 2)抗炎作用山茱萸多糖对热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均有显著的镇痛对急性、慢性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抑制作用。 3.抗菌作用:用山茱萸提取液对几种常见的食品微生物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山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 总结的很好哦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 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 3、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 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中药四性药理作用表现哪几个方面?★五味所含成分与药物功效?答: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 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答:药物因素: 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 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 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

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4、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5、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6、 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 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如枳实青皮水煎灌胃或口服未见有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却明 显有升压作用、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一般说解表药火力要强,补益药火力要温和,牡蛎龙骨先煎,薄荷后下、8、配伍★与解表 药功效相关药理作用有那些?答:一、发汗和促进发汗作用、 1、麻黄碱,麻黄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 2、生姜挥发油和辛辣成分能使血管扩张,改善体表循环; 3、桂枝也能扩张末梢血管,促使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黄麻黄发汗作用二、解热作用,通过发汗,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抗病等作用促使体温下降,有效成分有柴胡皂苷,桂皮醛,桂 皮酸钠、三、抗菌抗病毒作用、多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四、中枢神 经抑制作用、许多药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以及对抗中枢兴奋药士的宁,戊四唑引起的惊厥有明显抑制作用、五、其他作用、利尿,可用于慢性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抗炎:对许多环节如炎症介质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白细胞

中药药理学 作业1

A型题: 1.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 A.心率减慢 B.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 C.血浆中和肾上腺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 D.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 E.耗氧量降低 2.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错误:正确答案为:A A.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B.抑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 C.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D.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 E.基础体温降低 3. 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A.人参 B.麻黄 C.当归 D.附子 E.枳实 4. 辛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A.挥发油 B.有机酸 C.鞣质 D.糖类 E.蛋白质 5.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热药长期给药后引起动物的机体变化 A.痛阈值降低 B.体温降低 C.心率加快 D.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升高 E.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升高 6. 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错误:正确答案为:D A.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B.抑制交感神经系统 C.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E.具有抗感染作用 7. 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A.挥发油 B.有机酸 C.糖类 D.蛋白质 E.以上均非

8. 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A.挥发油 B.有机酸 C.鞣质 D.蛋白质 E.苷类 9. 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错误:正确答案为:E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B.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 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E.具有抗感染作用 10. 下列药物,除哪项外,均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错误:正确答案为:C A.钩藤 B.羚羊角 C.麻黄 D.柴胡 E.大黄 11. 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 A.单行 B.相须 C.相畏 D.相杀 E.相反 12. 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A.挥发油 B.糖类 C.蛋白质 D.无机盐 E.以上均非 13. 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A.挥发油 B.氨基酸 C.蛋白质 D.无机盐 E.以上均非 14. 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 A.知母 B.黄连 C.黄柏 D.大黄 E.附子 15. 中药材储藏条件不适宜的是

大学本科药学院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单药简答问答

麻黄 1、发汗:水煎液、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等 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2,3,5,6-四甲基吡嗪、萜品烯醇 3、利尿:D-伪麻黄碱 4、解热、抗炎:挥发油(解热),伪麻黄碱(抗炎) 5、抗病原微生物:挥发油 6、镇咳、祛痰:麻黄碱、萜品烯醇(镇咳)、挥发油(祛痰) 其他药理作用 (l)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麻黄碱 (2)强心、升高血压:麻黄碱 桂枝 1、发汗:桂皮油 2、解热、镇痛 3、抗炎、抗过敏 4、抗病原微生物 5、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镇静、抗惊厥、利尿 柴胡 1、解热:柴胡皂苷、皂苷元A、挥发油(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酮) 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粗皂苷、皂苷、挥发油 4、促进免疫功能:柴胡多糖、皂苷 5、镇静、镇痛、镇咳:总皂苷、皂苷元 6、保肝、利胆、降血脂:柴胡皂苷、柴胡醇、α-菠菜甾醇(保肝)、利胆(黄酮类物质)、皂苷、皂苷元a,b、柴胡醇、α-菠菜甾醇(降血脂) 7、兴奋内脏平滑肌 其他药理作用 (1)影响物质代谢:柴胡皂苷 (2)抗辐射:柴胡多糖 (3)影响肾脏 葛根 (1)解热:黄酮类 (2)降血糖、降血脂:葛根素 (3)对平滑肌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葛根总黄酮、葛根素 (2)抗心律失常:黄豆苷元、葛根素 (3)扩血管、降血压:葛根总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元 (4)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 (5)促进记忆 黄芩 (1)抗病原体:黄芩素、 (2)抗炎:黄芩素、总黄酮 (3)抗过敏:黄芩苷、黄芩素 (4)解热:总黄酮、黄芩苷 (5)保肝、利胆:黄芩素、总黄酮

(7)对血液系统 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 (3)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黄连 (l)抗病原体:小檗碱 (2)抗细菌毒素:小檗碱 (3)抗炎、解热: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 (4)抗溃疡:小檗碱 (5)镇静催眠:小檗碱 (6)降血糖:小檗碱 其他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正性肌力作用 (2)负性频率作用 (3)抗心律失常 (4)降压作用 (5)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其他: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 金银花 (1)抗病原微生物:绿原酸、异绿原酸 (2)抗内毒素 (3) 抗炎 (4)解热 (5)提高免疫功能 大青叶与板蓝根 (1) 抗病原微生物:靛蓝、靛玉红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保肝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靛玉红有抗白血病作用 知母 (1)抗病原微生物:芒果苷、异芒果苷(抗单纯疱疹病毒) (2) 解热、抗炎:菝葜皂苷元、知母皂苷 (3)降血糖:知母聚糖A、B、C、D 其他药理作用 (1)改善学习记忆 (2)肾上腺皮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 (3)抑瘤 青蒿 (1)抗病原微生物:青蒿素 (2)抗炎:莨菪亭 (3)解热、镇痛 (4)对免疫功能:青蒿素、青蒿琥酯 (5)抗疟原虫:青蒿素 大黄 (1)泻下:结合型蒽苷,其中以番泻苷A作用最强。

中药药理总结原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理学总结 一、论述题主编:唐振璆 1、详述钩藤降压作用 P299 (1)钩藤总碱对正常或高血压大鼠有明显降压作用,同时有负性心律作用。 (2)有效成分:钩藤碱和异钩藤碱 (3)特点:静脉注射钩藤总碱或钩藤碱,血压呈三相变化,先降压,继而升,而后又持续下降。重复给药无快速耐受现象。钩藤的降压作用温和而缓慢。 (4)机理: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并能阻滞交感神经和神经节,抑制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还与钙拮抗有关。 2、详述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1)实验研究证明延胡索的多种制剂均有镇痛作用 (2)有效成分:生物碱,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丑素次之,甲素较弱。 (3)特点:其镇痛作用较吗啡弱,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与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相比副作用少而安全,没有成瘾性。 (4)机理:阻断脑内多巴胺D1受体,使纹状体亮氨酸脑啡肽含量增加。 3、详述茯苓的抗肿瘤作用 (1)茯苓有明显抗肿瘤作用 (2)有效成分:茯苓多糖与茯苓素 (3)机制: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监视系统,直接细胞毒作用。 4、详述甘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1)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甜素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促进水钠潴留 (2)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显示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3)机制:①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②甘草次酸在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相似,能竞争性地抑制皮质激素在肝内的代谢失活,从而间接提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 5、详述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人参对中枢神经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尤以兴奋作用更为明显。人参对中枢神经功能的作用与其成分和用量有关,人参皂苷Rg有兴奋作用,Rb类有抑制作用。小剂量主要是兴奋,大剂量是则为抑制。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研究和概貌,初步掌握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打下一定基础。任务:(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机理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3. 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药物因素: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 2. 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 3. 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 4.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 5.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

中药药理学(归纳精华)

中药药理学 第一章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对寒证动物灌龙胆草、黄连等寒凉药和执证动物灌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电刺激后,大鼠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中枢处于抑制增强状态; 2、用寒凉药灌胃一周,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3、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灌服3日,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含量降低。 总之,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而温热药如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1、寒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而热证病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出现相反的变化。 2、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CGMP系统功能亢进,病人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也占优势。在服用温热病和助阳药后,提高神经---B----CAMP 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热证病人尿中CAMP含量高于正常人,在服用寒凉病和滋阴病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比值恢复正常。 4、滋阴药知母、生地、龟甲均可使升高的B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降低,而使降低的M 受体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升高。 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1、长期给予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2、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温热药鹿茸、肉苁蓉、人参、刺五加、黄芪、白术、熟地、当归、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紫河车、人参、黄芪、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鹿茸、紫河车、补骨脂、冬虫夏草、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海马、蛤蚧、人参、刺五加、五味子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具有兴奋作用。 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1、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热证或寒证。 2、细胞膜钠泵活性与热证或寒证异常有关,肾阳虚病人红细胞膜钠泵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经用温热病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均有明显提高。 3、寒凉药生地、知母等具有抑制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的作用。知母菝葜苷元是知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个抑制剂。生地地黄梓醇是生地抑制钠泵活性的有效成分。 五、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辛味药:入肝、脾、肺经。含挥发油。能行能散,具有健胃、化湿、开窍、行气等功效。

中药药理学第1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1分] A.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B.抑制交感神经系统 C.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E.具有抗感染作用 2. 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1分] A.挥发油 B.氨基酸 C.蛋白质 D.无机盐 E.以上均非 3.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 [1分] A.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B.抑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 C.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D.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 E.基础体温降低

参考答案为:A,您选择的答案为:E 4. 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 [1分] A.单行 B.相须 C.相畏 D.相杀 E.相反 5. 下列哪种配伍为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1分] A.相反 B.相须 C.相使 D.相畏 E.相杀 6. 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1分] A.人参 B.麻黄 C.当归 D.附子 E.枳实 7. 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 A.挥发油

B.有机酸 C.鞣质 D.蛋白质 E.苷类 8.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1分] A.药物的品种 B.炮制加工 C.药物剂型 D.药物配伍 E.机体病理状况 9. 相畏配伍的目的是 [1分] A.减少毒性 B.协同作用 C.减少个体差异 D.更易吸收 E.增强疗效 10. 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 [1分] A.知母 B.黄连 C.黄柏

D.大黄 E.附子 11. 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 A.挥发油 B.有机酸 C.糖类 D.蛋白质 E.以上均非 12. 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 A.挥发油 B.糖类 C.蛋白质 D.无机盐 E.以上均非 13. 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 [1分]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B.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 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E.具有抗感染作用 14.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 [1分]

中药药理学重点(小抄版)

第一章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气的现代研究: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寒凉药降低)、 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 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蛋白质等营养性成分。 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 咸:多含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乌头、莪术)、心血管系统毒副作用(川乌、草乌)、消化系统毒副作用(决明子、大戟)、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苍耳子、川楝子)、变态反应(地龙、天花粉)、造血系统毒副作用(雷公藤、斑蝥)、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雷公藤、槟樃)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苦杏仁、白果)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药物因素: 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制剂、剂量、配伍与相互作用、 机体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 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饮食习惯、家庭环境等。补阳药晨服;补阴药晚服。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作用的多效性 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 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持久 中药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的相关性 是指经典中药理论对某些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所揭示的药理作用存在明显相似。 第五章解表药 解表药主要药理学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体作用;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驱散表邪: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作用 解除表证:发汗,解热、镇痛、抗炎 发汗作用:温热性发汗、与中枢状态和外周神经有关。 解热作用:方式较复杂,可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皮肤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来解热。 麻黄 【药理作用】1、发汗:2、平喘:平喘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3、利尿:D-伪麻黄碱作用显著4、解热5、抗病原体6、镇咳,祛痰萜品烯醇是镇咳有效成分之一7、兴奋中枢神经系统8、升高血压9抗炎、抗过敏 【现代应用】1感冒2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3低血压状态4鼻塞5肾炎,水肿。 综上所述,麻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等作用,是其发汗散寒功效的药理学依据;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黏膜水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等作用是其宣肺平喘的药理学基础;消除水肿的功效与利尿作用相关。主要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中药药理学教材--------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概述 一、中医传统理化 定义:活血化瘀药是指具有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作用,用以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功效:疏通血脉、祛除瘀血。 适应证:血瘀证。 按作用程度分为和血、活血、破血三类。和血类药系指有养血、和血脉作用者,包括当归、丹参、生地、鸡血藤、赤芍等;活血类药系指有作用者,包括川芎、蒲黄、红花、牛膝、延胡索等;破血类药系指有破血消瘀、攻坚作用者,包括水蛭、桃仁、土鳖虫等。 二、血瘀证的本质 1、按中医的认识,血行应“如水之流”,“行有经纪”,如血行失去了“如水之流”的正常之度,而变为“血凝而不流”或“血泣则不通”或失去了其“行有经纪”的正常之度,而变为“血不归经”或“离经之血”都属于血瘀证。在临床上主要是以疼痛、肿块、瘀斑为主要特征。活血化瘀就是使血行失度恢复正常。 中医学认识:血在脉中循行,正常之度时或如水之流,或行有经纪,当血瘀时或血凝而不流,血泣则不通,或血不归经,离经之血。称为血瘀证。 现代认识:研究表明血瘀证是一个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病理过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血液流变学异常 血液流变学是一专门研究血液和其组成成分流动变形规律的科学。 血瘀证患者常有“浓、粘、凝、聚”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浓度增高。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及血浆粘度增加。 凝:指血液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由于此种种变化,故血瘀证患者血液运行不畅,易致血栓形成,血管栓塞。 2)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循环。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中药药理学》笔记

1.中药药理学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 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 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 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 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 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 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 1.中药药效与归经 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 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3.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 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13种补肾药中含有较高的锌、锰配合物,通过锌锰“归经”而补肾。 归肝经的中药富含Zn、Fe、Cu、Mn,与肝脏是微量元素Zn、Fe、Cu、Mn富集之地相符。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1.毒副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先兴奋后抑制,重则引起中枢麻痹而死亡,如马钱子、乌头类药物。 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心悸、心肌受损、心律失常等心电图改变,如含乌头碱类药物和含强心甙类药物。 对消化系统的毒副作用胃肠道刺激作用如决明子、大戟等可引起恶心,鸦胆子等可引起呕吐,甘遂、芫花等可引起腹痛、腹泻。 对肝、肾的毒副作用(◇1肝损害:包括损害肝环境,引发药物性黄疽或中毒性肝炎、肝肿瘤。◇2肾损害:损害肾功能,甚至造成肾功能衰竭。◇3致心律失常) 2.过敏反应 有150余种中药能引起过敏反应,其发病急,变化快,甚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3.致畸致癌作用 雷公藤长期接触可使细胞染色体畸变。 槟榔、款冬花、紫草等中药长期喂饲可引起不同的肿瘤生长。 药物因素 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 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 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 4.贮藏条件 5.炮制 6.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 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 8.配伍和禁忌 机体因素 1.生理状况 年龄 ①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尚不健全,用药量应适当减少。小儿不宜用参、茸滋补。 ②老年人肝、肾功能低下,用药量也应适当减量。老年人体虚不宜用攻下祛邪药。 性别 妇女有特殊生理期:月经期不宜用破血药,妊娠期注意妊娠禁忌。 情志、精神 ①情志、精神影响药物疗效。②新药研制中应注意排除“安慰剂”的作用。 2.病理状态①清热药对正常体温的影响,只对

2012年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 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 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 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 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五味是四性的基础。“因有五味,故有四性”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指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导致治疗作用的多效性。(多效性、成分)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重现性差、影响因素多)(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量效关系具有复杂性,规律性差。(复杂、成分)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由于成分复杂导致时效关系具有复杂性。(复杂、成分)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称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以及机体的不同状态有关。(成分、剂量、机能状态)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能证实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也发现了与传统功效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一致与差异性同在) 第五章解表药 一、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特点:解表药引起的发汗多属温热性发汗 发汗是蒸发散热的方式之一,也是机体维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方式。 规律:发汗及促进发汗作用以辛温解表药作用突出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药药理学论文 题目: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班级: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 姓名:赵少飞 学号:08411115 日期:2011-5-31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理概念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中药血清药理研究问题、关于有毒中药研究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得到相应的对策分析:合理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研究问题,对策。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及现状 如果以 1985年 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 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到 1987年 ~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

《中药药剂学Z》 次作业答案

《中药药剂学Z》次作 业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中药药剂学Z》 您本学期选择了“中药药剂学Z” 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1-24,总分为120分,您的得分为120分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热原的性质不包括:[1分] E.水不溶性 2.咀嚼片、口含片宜选用的稀释剂是:[1分] E.甘露醇 3.薄荷水制备时加入滑石粉的目的是:[1分] E.分散 4.炉甘石洗剂属于:[1分] C.混悬液 5.益母草膏属于:[1分] C.煎膏剂 6.采用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是利用热原的:[1分] B.不挥发性 7.紫外线杀菌力最强的波长是:[1分] 8.水蜜丸的溶散时限为:[1分] 小时 9.加入冰糖、黄酒在胶剂制备中的操作过程为:[1分] E.浓缩收胶 10..片剂包糖衣的工序中,对于有引湿性、易溶性或酸性药物的片剂,需要:[1分] A.隔离层 11.下列错误论述胶囊剂的是:[1分] A.胶囊剂只能用于口服 12.需检查融变时限的是:[1分] A.栓剂 13.采用滴制法制备的是:[1分] B.软胶囊 14.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不包括:[1分] B.采用GMP厂房生产 15.采用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加入甲醛的目的是:[1分] D.固化剂 16.下列不属于肠溶衣材料的是:[1分] B.丙烯酸树脂Ⅳ号 17.麝香宜采用下列那种粉碎方式:[1分] D.加液研磨法 18.薄荷水为:[1分] B.真溶液 19.采用升法制备的是:[1分] C.红升丹 20.滴眼剂的制备流程为:[1分] A.药物+附加剂-溶解-滤过-灭菌-无菌分装-质检-包装 21.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之比,这一概念指的是:[1分] A.置换价 22.属于亲水胶体的是:[1分] A.高分子溶液 23.藿香正气水属于:[1分] B.酊剂 24.又称升华干燥的方法是:[1分] C.冷冻干燥 25.不能作为片剂糖衣物料的是:[1分] B.丙烯酸树脂IV号 26.水丸的制备方法为:[1分] B.泛制法 27.无菌、无热原是对下列哪个剂型的要求:[1分] A.注射剂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药效学、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复习四气的现代研究)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四气的现代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的影响?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特点: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热性:兴奋交感神经、促进内分泌腺的功能、增强物质代谢、强心、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提高cAMP含量、增加脑内兴奋性递质Adr、DA、DβH含量。 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β受体。?寒证、热证:与热性相反(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 …)。痛阈值、惊厥阈值,兴奋性神经递质(DA、NA),抑制性神经递质(5-HT)。?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反映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血压)。植物神经递质、受体。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小檗碱、黄芩苷、知母皂苷等多种成分?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维生素等营养性成分。?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咸:多含碘和无机盐。?归经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效与归经:肝经:抗惊厥;止血。大肠经:泻下。 中药药动学与归经:3H-川芎嗪:肝、胆囊。注意分布多有靶器官和中毒器官的不同。 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补肾助阳:Zn、Mn、Fe。肝经:Zn、Mn、Cu、Fe。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肝肾的毒副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番木鳖、汉防己、乌头、莪术、斑蝥:生物碱 心血管系统: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搜山虎:乌头碱。?蟾蜍、罗布麻叶:类似洋地黄中毒(强心苷类) 消化系统:决明子、大戟、青木香、苦参、了哥王、鸦胆子、甘遂、芫花、常山、苍耳子、巴豆:胃肠刺激 肝肾毒性:桑寄生、姜半夏、蒲黄、苍耳子、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黄丹、铅粉:肝脏。斑蝥、云南白药、木通、泽泻、肉桂、苍耳子:肾。 过敏反应:地龙、五味子、金银花、三七、冰片、大青叶、板蓝根、丹参、桑椹、附子、苦参、穿心莲、鹿茸等。 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雷公藤:致畸。槟榔、款冬花、紫草、藿香、石菖蒲、巴豆油:致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品种与产地:“道地药材”?采收与贮藏:人参、金银花、丹参、青蒿、薄荷、泽泻等很多中药的药理作用与药物的采收季节有很大的关系;药材储藏的温度、湿度、时间等也对中药的药理作用有明显影响。 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附子、芍药、半夏、首乌。增加药效:延胡索、杜仲。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大黄(生、熟)?制剂与煎煮方法:煎煮方法和条件:先煎、后下、分煎、合煎等---如大黄?配伍与禁忌: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 禁用药:水蛭、虻虫等 慎用药:大多是破气破血、活血祛瘀、辛热、滑利、沉降的药?机体因素:生理状态(体质、

《中药药理学》1-5作业答案

《中药药理学》第 1 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1 分 ]D. 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2.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1 分 ]D. 无机盐 3.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1 分 ]E. 具有抗感染作用 4.相畏配伍的目的是[1 分 ]A. 减少毒性 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热药长期给药后引起动物的机体变化[1 分 ]B. 体温降低 6.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1 分 ]B. 有机酸 7.中药材储藏条件不适宜的是[1 分 ]D. 日照 8.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1 分]B. 相须 9.下列药物,除哪项外,均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1 分]C. 麻黄 10.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1 分]A. 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11.下列哪种配伍为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1 分 ]A. 相反 12.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1 分]E. 机体病理状况 13.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1 分 ]D. 无机盐 14.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1 分 ]D. 蛋白质 15.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1 分 ]E.附子 1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1 分]D. 尿中 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 17.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1 分 ]E.枳实 18.辛味药的主要成分是[1 分 ]A. 挥发油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1 分 ] D. 麝香、麻黄 2.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是[1 分 ] A. 黄芩、栀子 3.炮制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率增加的是[1 分] D.延胡索 4.炮制后,药物的毒性消除或降低的是[1 分]B.乌头 5.由温热药造成的热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1分 ] D. 痛阈值降低,惊厥阈值降低 6.由寒凉药造成的寒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1分 ] C. 中枢抑制性递质5-HT 含量增加 7.附子经炮制后 [1 分 ] B.毒性降低 8.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1 分 ] C. 便于贮存 9.具有增效协同作用的配伍方法为[1 分 ] B.相须、相使 10.减低或消除毒性的配伍方法为[1 分 ] C. 相畏、相杀 11.温热药对寒证大鼠的影响是[1 分] C. 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 12.寒凉药对热证大鼠的影响是[1 分 ] B. 基础体温降低,痛阈升高 13.抑制机体基础代谢的药物是[1 分 ] B. 大黄、黄连 14.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具有兴奋作用的药物[1 分 ] A.附子、肉桂 15.黄连可泻心火、除心烦,归()经[1 分] C. 心经 16.具有泻下作用的大黄、芒硝、番泻叶等中药入()经率亦达100% [1 分] D. 大肠经 17.归经药理研究发现,具有抗惊厥作用的勾藤、天麻等,入()经率达100%。 [1 分 ] A.肝经 18.具有止咳作用的杏仁、百部、贝母等中药入()经率亦达100% [1 分 ] B.肺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