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GHz微带波导转换结构设计及其在通信集成前端中的应用
基片集成波导及其微带过渡的设计

舰 船 电 子 对 抗
SH I PB0A RD ELECTR0 N I C0 U NT ER M EA SU RE C
A u .2 1 g 02
Vo . 5 No 4 I3 .
第 3 5卷第 4期
基 片集 成波 导及 其 微 带过 渡 的设 计
赵 元 英 袁 皓 ,
收 稿 日期 : 0 2 5—1 2 1 —0 0
0 引 言
矩形 波导具 有 功 率 容量 大 、 耗 小 、 辐射 、 损 无 品 质 因数高 的特点 , 高频波 段其优 势更 加 明显 , 在 因此 在微 波 、 米波 电路 和系统 中被广 泛应 用 , 在许 多 毫 现 毫米波 设备 的输 入 输 出端 口均 为 波 导形 式 。但 是 , 由于其 体积 大 , 量 大 , 本 高 , 须通 过 各 种 过渡 重 成 必
(. 国 电子 科 技 集 团公 司 1 所 , 家庄 0 0 5 ;. 1中 3 石 5 0 1 2 云南 大学 , 明 60 9 ) 昆 5 0 1
摘 要 : 了工作 于毫米波频段 的基片集成波导 (I , 了基片集成波 导及其微带过 渡的原理和结构 , 推 设计 SW)阐述 公式
导 出过 渡 结 构 中各 种 参 数 的 计 算 方 法 , 过 HF S软 件 进 行 仿 真 , 作 了 SW 与 微 带 过 渡 的 样 品并 测 试 , 果 表 明 通 S 制 I 结
t n l S Sl s ha 一 1 B r m 5 5 G H zt 7 5 G H z. ur O S i e s t n 0 d fo 3 . o 3 .
Ke r : ub t a e i e r t d wa e i e; c o t i r nsto i p d nc y wo ds s s r t nt g a e v gu d mir s rp t a ii n;m e a e
基于LGA工艺的D波段微带线-波导过渡结构

第17卷第5期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Vol.17,No.5 2019年10月Journal of Terahertz Science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ct.,2019文章编号:2095-4980(2019)05-0735-04基于LGA工艺的D波段微带线一波导过渡结构陈柏燊a,b,唐杨a,b,岳海昆a,b,朱华兵a,b,闻彰a,b,邓贤进a,b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a.微系统与太赫兹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00; b.电子工程研究所,四川绵阳621999)摘要:设计了一个工作于D波段的微带转波导结构。
过渡结构由2部分组成,分别为微带—带状线过渡结构和带状线一波导过渡结构。
相比传统的微带至波导结构,该结构无需额外的金属波导短路结构,减少了加工流程,直接和标准波导相连即可。
仿真结果表明,在122~140GHz范围内,反射系数小于-10dB,最小插入损耗为1.85dB。
该过渡结构基于栅格阵列(LGA)封装工艺,能够直接与其他的芯片和无源器件进行集成和封装,对射频微系统的集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过渡结构;微带线;带状线;波导;D波段,系统集成中图分类号:TN817文献标志码:A doi:10.11805/TKYDA201905.0735A D-band transition from microstrip to waveguide based on LGA technologyCHEN Boshen a-b,TANG Yang a,b,YUE Haikun",ZHU Huabing",WEN Zhang",DENG Xianjin"(a.Microsystem and Terahertz Research Center,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Chengdu Sichuan610200,China;b.Institut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Mianyang Sichuan621999,China)Abstract:A transition structure from microstrip to waveguide,based on Land Grid Array(LGA) package technology,is designed in this paper.The structure consists of microstrip to stripline transitionand stripline to waveguide transition.The metal waveguide shorter is no needed in the transition,thus themanufacturing process is simplified and the standard waveguide can connect with this transition directly.Sim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minimal insertion loss is 1.85dB and the return loss is less than-10dBin122-140GHz.In addition,this transition can be integrated with other chips and passive devices.Therefore,the transition is usefu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roperty of RF microsystem.Keywords:transition;microstrip;stripline;waveguide;D-band;system integration微带线作为一种平面传输结构,容易与其他无源和有源微波器件集成,因此广泛用于微波单片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中。
微带转波导_二分之一波长_概述及解释说明

微带转波导二分之一波长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对微带转波导以及二分之一波长特性进行概述和解释说明。
微带转波导作为一种重要的高频电磁场传输结构,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卫星通信、医疗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而二分之一波长在微带转波导中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本文的概要和目标;第二部分将给出对微带转波导的定义和原理的详细阐述;第三部分将深入探讨二分之一波长的特性,并阐明其在微带转波导中的应用;第四部分将总结并解释微带转波导技术在通信、雷达、卫星通信以及医疗和生物传感器领域中的应用领域;最后,我们给出文章的结论,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微带转波导和二分之一波长,在读者了解基本原理并深入理解应用领域后,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提供指导意见和启示。
通过对该技术的深入了解,读者将能够更好地应用微带转波导和二分之一波长,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应用。
2. 微带转波导的定义和原理:2.1 微带线的概念:微带线是一种具有平面形状的传输线结构,由一层介质基板和金属箔片组成。
其基本结构如下:在一个绝缘基底上布满了金属片。
微带线具有宽度、长度和厚度三个方向的尺寸,通常宽度远大于厚度。
2.2 转波导的概念:转波导是指将微带线连接至其他类型的传输线或者天线时所采用的过渡结构,以实现不同类型传输特性之间的转换。
转波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2.3 微带转波导的原理:微带转波导是指在电磁学中,在微带线与其他传输线或天线进行连接时所引入的转换结构。
它通过控制电场、磁场和表面等离子体等因素来改变相位和幅值特性,从而实现信号在不同传输介质中的平滑过渡。
微带转波导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能够降低杂散回波: 微带转波导能够有效地减少反射损耗,提高传输效率。
通过在转换结构中引入阻抗匹配和反射抑制技术,可以实现最小化的反射功率。
基片集成波导技术的研究

基片集成波导技术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波导技术作为微波毫米波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基片集成波导技术(SIW,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作为一种新型的波导结构,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SIW技术结合了传统波导和微带线的优点,具有低损耗、高Q值、易于集成等优点,因此在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天线、滤波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基片集成波导技术的研究现状、基本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应用实例。
我们将回顾SIW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相比于传统波导和微带线的独特优势。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SIW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包括SIW的传输特性等效电路模型、模式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展示SIW技术在微波毫米波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我们还将讨论SIW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读者能够对基片集成波导技术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基片集成波导技术概述基片集成波导技术(SIW,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是一种在微波和毫米波频段内实现波导传输的新型平面传输线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介质基片上集成金属化通孔阵列来模拟传统矩形波导的行为,从而实现了波导传输的平面化、小型化和集成化。
SIW技术自21世纪初提出以来,在微波毫米波系统、集成电路、天线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SIW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兼具了传统矩形波导和微带线等平面传输线的优点。
与微带线相比,SIW具有更高的Q值、更低的辐射损耗和更高的功率容量;与传统矩形波导相比,SIW则具有平面化、小型化、易于集成和加工成本低等显著优势。
SIW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微波毫米波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高性能、高集成度的系统中表现出色。
波导到微带转换电路 设计报告

波导到微带转换电路学生姓名:学号:单位:时间:2010年5月6日一、技术指标:请设计一只Ka波段波导到微带转换电路。
其技术指标要求如下:工作频率:26.5~40GHz输入/输出驻波比:<1.2dB插入损耗:<1.0dB二、理论分析目前常用的微带-波导探针过渡的方式有两种,都是将微带探针从波导宽边的中心插入,一种是介质面垂直与波导传输方向,称为H面探针,如图1所示,另一种介质面平行于波导传输方向,称为E面探针,如图2所示。
本课题采用的是E面探针过渡,下面详细介绍本课题中的微带-波导过渡设计方法。
图1 H面探针图2 E面探针微带—波导过渡的构成形式如图3所示,探针从波导宽边的中心插入,任一个沿探针方向具有非零电场的波导模将在探针上激励起电流。
探针附近被激励起的高次模存储无功功率的局部场,使接头具有电抗性质。
由于探针过渡具有容性电抗,一段具有感性电抗的高阻线被串联在探针过渡器后面,以消除容性电抗,然后利用四分之一阻抗变换器实现与混频电路内微带传输线的阻抗匹配。
对微带-波导过渡性能有较大影响的电路参数共5个,由表1列出。
探针插入处波导开窗的大小对性能也有一定影响,在设计时可先将其确定。
一般的原则是开窗越小越小越好,以形成截止波导。
探针距波导终端短路面的长度D我们取四分之波导波长,因为终端短路后,波导内形成驻波,波节间距离为二分之波导波长,取四分之波导波长的短路长度,可以保证探针在波导内处于最大电压,即电场最强的波腹位置,以达到尽量高的耦表1影响微带-波导过渡性能的参数三、设计过程:确定中心频率为大气窗口35GHz,频段为26.5GHz到40GHz。
确定矩形波导尺寸、基板的材料和尺寸以及微带金属条带的初始尺寸并建立模型。
此处采用WR-28标准矩形波导,尺寸为7.112mm*3.556mm,基板材料选用Rogers5880型基片,厚度为0.254mm,相对介电常数为2.2,微带金属条带厚度为0.035mm,由ADS中LineCalc 计算得中心频率35GHz处50欧姆微带线宽度为0.754mm。
双脊波导和微带转换 -回复

双脊波导和微带转换-回复双脊波导和微带转换是无线通信中常用的两种传输线。
它们各有特点,在不同场景下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双脊波导和微带转换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两种传输线。
首先,我们来介绍双脊波导。
双脊波导是一种层状传输线结构,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电子器件中广泛应用。
它由一层导电材料的上下两个区域夹着一层绝缘材料构成。
通过在导电层上加上两条脊线,形成了一个双脊结构。
双脊波导可以传输高频信号,具有优异的线性和非线性特性。
双脊波导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导电层中传播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
电磁波通过脊线和导电层之间的介质进行耦合,进而在导电层中传输。
双脊波导的传输损耗很低,能够有效地减少信号的衰减。
此外,双脊波导的结构紧凑,能够实现高度集成的电路设计。
双脊波导在微波设备和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实现高速、低噪声的放大器和滤波器设计,同时还可以用于电子线路的布线和连接。
双脊波导还在毫米波、太赫兹和光子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微带转换。
微带转换是一种常用的信号传输和耦合方式,在微波和射频电路中广泛应用。
它由两个导电层和一个介质层构成。
其中一个导电层是微带线的信号传输层,另一个导电层用于对地。
介质层则用于隔离和支撑两个导电层。
微带转换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磁场在导电层和介质层之间的耦合来实现信号传输。
当电磁波通过微带线时,会在介质层和地层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电场和磁场分布,从而实现信号传输。
微带转换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制作、易于集成等优势,在微波通信和射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微带转换主要用于实现微波网络中的阻抗匹配和信号耦合。
它可以用于天线设计、滤波器设计、功率分配和噪声耦合等方面。
此外,微带转换还广泛应用于微波电路板和集成电路设计,为无线通信和射频电子设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双脊波导和微带转换是两种常用的传输线。
一种V波段波导—微带对极鳍线过渡结构的设计研究

一种V波段波导—微带对极鳍线过渡结构的设计研究作者:潘猛秦雪雪文春华周传升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7年第13期摘要:文章研制了一款V频段的波导微带转换器,该转换器采用对极鳍线过渡结构,并提出了一种抑制谐振及基片安装引起的高次模的设计方案。
实际测试回波损耗小于-21dB,插入损耗小于1.6dB。
关键词:波导;微带;对极鳍线;谙振波导-微带转接器是各种雷达、通信、电子对抗等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转接过渡。
对极鳍线模型,结构简单,过渡方向与电路一致,在宽频带内可以实现较好的过渡性能,是现今普遍常用的波导-微带过渡结构[1]。
本文使用HFSS仿真设计了一款V频段的波导微带转换器,并进行了加工验证。
1 理论分析微带线是准TEM模式的传输线,其特性阻抗为50Q[2]。
矩形波导是截面形状为矩形的金属波导管,其传输主模为TEW模。
本文采用V频段标准矩形波导(3.759mmX1.88mm),波导的特性阻抗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空气波阻抗,A为空气中的波长,〃为波导宽边长度。
其特性阻抗为506波导-微带对极鳍线过渡结构如图1所示,在整个过渡长度内,两个金属鳍制作在基片两面,为一对渐变的对极鳍线。
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将波导中的TE10模逐渐旋转90°,变成在对极鳍线重叠部分中的准微带传输模式;(2)将波导主模的506Q特性阻抗转换到接近标准微带线的50Q特性阻抗。
2 仿真设计2.1 过渡结构曲线的设计鳍线渐变段的设计,主要指渐变方向的平滑曲线设计。
平滑曲线的选取要使其引入的反射损耗在要求的频段内最小,并使渐变段物理尺寸尽可能地短。
本文对极鳍线过渡段采用了指数的过渡形式,其设计公式为[3]:其中1代表过渡长度,6为波导窄边宽度,s为微带线宽度。
过渡段的长度Z不能过短,因为过短时,端口的反射系数较大;也不能过长,因为过长时,电路的损耗较大。
取I的长度为1.54左右。
2.2 谐振抑制设计以往设计对极鳍线过渡,常采用在渐变段圆弧金属下方,加载金属孤岛来抑制谐振频率。
毕业设计(论文)-w频段分谐波混频器设计[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w频段分谐波混频器设计[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dc099a1f01dc281e43af00f.png)
1 绪论W频段分谐波混频器是3mm射频接收系统的重要组件,其各项指标直接影响整个射频接收系统性能,研制性能良好的分谐波混频器成为提高整个系统性能的必然要求。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背景自1873年Maxwell发表《电磁学通论》以来,人们为充分利用电磁资源,在拓宽频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40年代至今,微波在电子武器发展过程中,包括军用和民用系统中都是最为活跃和最富成果的应用技术之一[1]。
制导、雷达、导航、电子战、通信以及众多的民用系统已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从技术和工艺角度来看,微波技术目前已十分成熟,尤其是本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期间发生的一场重大变革,又把微波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就是,固态器件和微波集成电路的发展导致了微波元部件乃至整个微波系统的小型化和轻量化[2]。
其中作为传输媒介的平面传输线的应用,在减小电路之间的寄生影响和电路多余接口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研究意义近10多年来,用户剧增使微波频谱出现拥挤,加之精确武器系统的发展要求,就促使人们把系统的工作频率向上延伸,从而导致毫米波(Millimeter Wave)频率的利用。
毫米波是波长介于1-10mm的电磁波谱,对应频率范围300-30GHz。
在电磁波谱中,毫米波低端与微波相连,高端与红外、光波相接,其领域兼容微波、光波两门技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所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综合性分支学科。
毫米波的特点是波束窄、保密和抗干扰能力强、容量大、容易实现图像、数字兼容,数模兼容。
毫米波技术在通信、雷达、制导、遥测遥感、电子对抗、频谱学及生物效应等多种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3]。
毫米波半导体器件及平面传输线构成的毫米波集成电路以其小型化、重量轻、耗能少的优点,因毫米波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及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波毫米波电路在理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性能优良的微波毫米波器件也不断出现。
在各类毫米波系统中,,接收机中的第一级主要由混频器承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无 缺 , 如较低 的 性 能 ( 电子 迁 移 率较 低 、 高 的噪 较 声 、 低 的增 益 以及 非 绝 缘 衬 底 ) 较 和较 高 的 温 度灵 敏度 使 C S 术 面临不 小 的挑 战 。 Ⅲ 一Ⅳ族化合 MO 技 物衬底 MMI 片较 硅 基 6 H C芯 0G z芯片 而 言 具 有更 好截 止频 率和更 大 的功 率 水 平 , 以应 用 于 中大 功 可
崔恒荣 , 王 伟 , 孙 芸 , 张 挺 , 孙晓玮
( 中国科学 院太赫 兹固态技术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 院上海微 系统 与信 息技术研究所 , 上海 2 05 ) 0 0 0
摘 要 : H 无线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宽的带宽, 6Gz 0 可以应用于超高速无线数据传输, 已经成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的重要组成部
G z H 免许 可 的连 续 频 段 , 许 最 大 发 射 功 率 为 4 允 0
C O 工艺的 6 H 无线通信芯片 , M S 0G z 数据传输速率 为 6 3G i s并 于在 IS C 2 1 . bt , / S C 0 2上展 出 。 随着硅基半导体工艺 的不 断进 步 ,0n 4 9 m~ 5
分 , 术 界 和 工 业 界 对 此 投 入 了持 续 的关 注 。 对 6 H 频 段 微 带 波 导 转 换 结 构 进 行 了设 计 , 果 显 示 在 5 Hz 6 Hz 学 0G z 结 7G 一 4 G 通
信频率 范围 内, 插入 损耗小于 1d 回波损耗小 于一 5d , B, 1 B 达到 了实用化要求 。并利用 M C芯 片完成 了 6 Hz MI 0G 毫米波通 信 系统 T R模块 的集成设计 , Q S / 对 P K通信体制下 的调制 和解调信 号进行了分析 , 验证 了系统的可行性 。
C ie cdm Si csS ag a 0 0 0,hn ) hns Aa e yo c ne,h nh i 05 C ia e f e 2
Ab ta t 6 sr c : 0 GHz wi l s o r e sc mmu ia in wi i e b n wi t u t . ih s e d w r ls aa ta s si n, h c e n c t t w d a d d h, l a h g .p e i e s d t r n mi o w i h o h r e s
和超 高速 点对 点 通信 中 , 同时 在 近程 探 测 技 术 中也
有着 广泛 的应 用前 景 。
推 出 了基 于 SB a 芯 片 的无 线传 输应 用 系统 ;0 2 iem 2 1 年 I C与 松下 合 作 开 发 了传 输 速 度 高 达 7G i s ME bt / 的低 功率 无线 传 输模 块 原 理 样 机 。而 6 H 0G z宽带
n 已经成 为主 流 的工 艺 , 6 H 超 宽 带 通 信 的 m 为 0G z
芯片 的解决 带来 了新 的机会 , C S技 术 并 非完 但 MO
d m; B 日本 制定 的 6 H 频 段 通信 的频 率 范 围为 : 0G z
5 H 一 6G z 而欧 洲规 定 了 5 Hz 6 Hz 9G z 6 H ; 9G 一 2G 频
E ACC:3 0 E 1 5 H
d i1 . 9 9 j i n 1 0 - 4 0 2 1 . 5 0 5 o :0 3 6 / .s . 0 5 9 9 . 0 2 0 . 0 s
6 H 微 带 波 导 转 换 结 构 设 计 及 其 0G z 在 通 信 集 成 前 端 中的应 用 术
此 6 Hz 以提 供 良好 的 空 间 隔离 和安 全 传输 的 0G 可 条件 。带 宽 方 面 ,0G z有 将 近 7G z的 可 用 带 6 H H
G z 线 传输 商用 芯片 ;0 8年 IM研 究 小组 展 出 H无 20 B 了基 于锗 硅工 艺全集 成 6 H 无 线传输 模块 ; 0G z 索尼 在东京 技 术 研 究 所 的研 究 小 组 已 经 开 发 出 了基 于
(S C 0 6 中报 导 了关 于 采 用 0 1 z iMO IS C2 0 ) . 3I B C S , m
工艺 制 备 6 H 0G z频 段 无 线 通 信 芯 片 组 ;0 7年 20
SB a iem推 出 了 全 球 第 一 款 基 于 C S工 艺 的 6 MO O
项 目来源 : 国家 83计划 项 目( 0 1 A 12 2 6 2 1 A 0 00 )
收 稿 日期 :02 0 — 5 2 1 — 6 2 修 改 日期 :0 2 0 — 1 21— 7 1
计 中经 常会遇 到 毫米 波 平 面路 到 波 导 结构 的转 换 , 因此 具有 低损 耗 和结构 简单 的微 带 波导转 换结 构对
宽, 可以实现 G i s 高速率 的传输 , b/ 超 t 并且可 以实 现多路的数据高速传输 , 且不会对其它通信系统造 成影 响 。
目前 多个 国家 已经 对 6 H 通 信 频 段 进 行 了 0G z 划分 , 图 1所 示 。美 国 F C分 配 了 5 H 如C 9G z~6 4
f a i i t f h y t m. e s l yo es s b i t e Ke r s wi ls o y wo d : r e s c mmu i ai n; c o t p wa e u d r n i o 6 e nc t o mir sr — v g i e ta st n; 0 GHz T R d l ; i i / mo u e MMI C
6 H 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J包括 6 H 通信 0G z , 0G z 机理研究 , 信芯 片设计 和设备 开发 等。20 通 07年
SB a 推 出 了 全 球 第 一 款 基 于 C S工 艺 的 6 iem MO 0 G z 线 传 输 芯 片 ; 后 在 2 1 E ( 际消 费 电 H 无 随 0 1C S 国 子展 ) 上 , 尔 、 展 戴 华硕 、 旺科 技 、 II Mos r 友 VZO、 nt 均 e
系统性能有着很大 的影响。另外 , 共面微带传输线 技术 , 括 印刷 电路 板 和 陶 瓷衬 底 材 料 的 线路 板 技 包
50 1
电 子 器
件
第3 5卷
术 已经 在毫 米波 系统 中得 到 了广 泛 的应用 。基 于此
f 0 G zA pi tn 0 6 H plai ”的论 文 , 布 业 界 第 一 个 r c o 宣 C S6 H MO 0G z放大 器 的研 制成 功 , 展示 了仿 真 和 并
第3 5卷 第 5期
21 0 2年 1 0月
电 子 器 件
Chn s o r a fE e t n De ie ie eJ u n lo lcr vc s o
V0 _ 5 No 5 l3 .
Oc . O1 t2 2
De i n o 0 G Hz M i r s r p W a e u de Tr n f r e n sg f6 c o ti - v g i a so m r a d Is Ap lc to s i ul — g b t W i e e s S se s t ’ p ia in n M t Gi a i r l s y t m i
芯片实 测结 果 的 良好 吻合 。2 0 0 6年 , ezd R zv B ha aai 发表 了关 于 6 H 0G z的 C O M S工 艺 的接 收 机 射 频前
共 面微 带传 输 技 术 的微 带 一 导 转换 结 构 的设 计 , 波
尤 其在 6 H 频段 , 0G z 已经成 为一个 重要 的挑 战 。
CU/He g o g, n r n WANG i SUN u ZHANG 死 , We , Y n, SUN a we Xio i
( e a oaoyo e hr oi—tt Tcnl y S ag a ntue Mioytm adI om t nTcnl y KyL brt r fTr etS l Sae e oo ,h nh i stto c ss n n r ai eh o g , a z d h g I i f r e f o o
1 6 0GHz无 线通 信 特 点 、 准及 应 用 标
6 Hz 段 处 于 氧 气 中 的 吸 收 峰 , 水 平 面 0G 频 在
内, 由于氧气 吸 收 带 来 的衰 减 可 达 到 1 B k 因 6 d / m,
端芯 片 ;B 在 20 IM 06年 IE 国 际 固体 电路 会 议 EE
i a to h t e e a in wie e sc mmun c to h sr c i e o fat n ins 6 sa p r ft e 4 h g n r t r ls o o ia in, a e ev d a lto te to . 0 GHzmi r srp wa e u d c o ti - v g i e ta sto Sp e e t d i h s p p r Att e wh l a f5 r n i n i r s n e n t i a e . h oe b nd o 7 GHz一6 i 4 GHz t e i s ri n lS S lwe h n 1 d .h n e t O Si o rt a B, o a he r t r o s i e trt a dB. r o e . /R d l sn nd t e u n l s Sb te h n 1 5 Mo e v r a T mo u e u i g MMI o 0 CHzmi i trwa e c mmu C f r6 l me e . v o l —
nct n ss msi a o po oe . d lt n a d d m d lt n s n l w t Q S r aaye o vry te i i yt s l rp sd Mo uai n e o uai i as i P K ae n l d t ei h ao e s o o g h z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