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特点

生殖系统
乳腺 代谢作用 调节作用
雌激素
孕激素
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修复;
使增殖期子宫内膜转为分泌期;
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对缩宫
使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增加、性状变稀薄; 素的敏感性;
增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使宫颈口闭合,黏液变黏稠;
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分化、成熟及角化
五、月经周期的调节
3.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相互调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HPOA)
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调节,相互影响 性腺轴,主要功能是控制女性发育、正常月经和性功能 参与机体内环境和物质代谢的调节 其内分泌活动受到大脑高级中枢调节(如脑细胞分泌NE能和胆
早期 5-7日, 腺上皮呈立方或 低柱状;间质致 密;间质小动脉 直、壁薄
中期 8-10日, 腺细胞呈柱状, 腺体增多、增长; 间质水肿明显
晚期 11-14日, 腺上皮呈高柱状; 间质细胞呈星状, 相互吻合成网状; 小动脉弯曲,管 腔增大
分泌期(secretive phase)
早期 15-19日,腺 上皮细胞核下出现含 糖原的小泡;间质水 肿,螺旋小动脉增生
其他内分泌腺体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肾上腺皮质 为女性雄激素的主要来源。
过多
抑制卵巢功能,出现闭经和男性化如PCOS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 CAH ) 酶缺乏(如
酶) 皮质激素合成不足
ACTH增加
泌增多
女性假两性畸形或女性男性化表现
21-羟化 雄激素分
小结
1.女性内、外生殖器的组成。 2.女性生殖器官的邻近器官。 3.月经的概念。 4.卵巢的功能。 5.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对女性月经周期的调节。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内分泌功能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内分泌功能
1.卵泡的发育与成熟:每个月经周期一般只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
2.排卵:排卵的时间一般为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
3.黄体形成和退化:卵子未受精,排卵后9~10天黄体开始萎缩。
4.卵巢激素的生理功能:
(1)雌激素
①促进卵泡发育。
②促进子宫发育;促进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提高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对子宫内膜有增生作用;使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增多,变稀薄,易拉成丝状。
③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利于
受精卵的运行。
④促进阴道上皮增生和角化。
⑤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降低总胆固醇。
⑥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⑦促进钠、水潴留;促进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降低循环胆固醇水平;维持和促进骨基质代谢。
(2)孕激素
①使子宫肌肉松弛;降低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利于受精卵在子宫腔内生长发育;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抑制宫颈内膜的黏液分泌,性状变黏稠。
②减低输卵管的收缩;抑制内膜上皮的生成;减少
黏液分泌,调节孕卵运行。
③使阴道上皮脱落加快。
④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⑤使乳腺腺泡和乳腺小叶增生发育。
⑥促进水、钠的排泄。
⑦使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0.3~0.5℃。
(3)雄激素:合成雌激素的前体,维持第二性征,促进阴毛和腋毛生长。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说明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说明女性的性功能,随年龄的增长,分为新生儿期、幼年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绝经期及老年期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生理特点。
它是一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截然的年龄界限,可因遗传、营养、环境和气候等影响而出现差异。
一、新生儿期出生四周内的婴儿为新生儿。
胎儿在宫内受到母体性腺及胎盘所产生的性激素(主要为雌激素)的影响,其子宫、卵巢及乳房等,均可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个别的有乳液分泌现象。
出生后,性激素浓度骤减,可引起少量阴道出血,这些都是生理现象,多很快消失。
二、幼年期从新生儿期至12岁左右称幼儿期。
此期内生殖器官处于幼稚状态。
阴道狭窄,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元、酸度低、抗感染力强。
子宫颈较子宫体长,占子宫全长2/3。
卵巢狭长,卵泡不发育。
七、八岁起,内分泌腺开始活动,逐渐出现女性特征,骨盆渐变宽大,髋、胸及耻骨前等处皮下脂肪渐增多。
10岁左右,卵巢中开始有少数卵泡发育,但大都达不到成熟程度。
11~12岁时,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三、青春期从月经来潮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一般在13~18岁之间。
此期全身及生殖器官迅速发育,性功能日趋成熟,第二性征明显,开始有月经。
丘脑下部和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加强。
卵巢增大,卵泡细胞反应性提高,进一步发育,并产生性激素。
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内外生殖器官发育增大,阴阜隆起,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且有色素沉着;阴道的长度及宽度增加,阴道粘膜变厚,出现皱襞,上皮细胞内有糖元;子宫体增大,为宫颈长度的两倍;输卵管增粗。
第二性征是指除生殖器官以外女性所特有征象。
此时女孩的音调变高,乳房丰满隆起,乳头增大,乳晕加深,阴阜出现阴毛,腋窝出现腋毛。
骨盆呈现质薄的女性型,脂肪分布于胸、肩及臀部,显现出女性特有的体表外形。
12~13岁左右开始有月经,第一次行经称为“初潮”。
由于卵巢功能尚不稳定,所以月经不规则。
初潮后一般要隔数月,半年或更长时间再来月经,一般在二年左右才渐变规则,女孩至18岁尚不见月经来潮,应查明原因。
(医学课件)月经周期生理及其调节PPT演示课件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月经周期生理及其调节主要内容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月经周期的调节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其他内分泌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一、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Add your text in here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 )经期、经量、伴随症状月经血的特征经色、成分、质地月经(menstruation )月经初潮(menarche )及影响因素123卵巢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二、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4卵巢的其他分泌功能卵巢的功能1.卵巢的功能☺生殖功能产生卵子并排卵☺内分泌功能产生女性激素2.卵巢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卵泡的发育及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及退化A始基卵泡B窦前卵泡C窦状卵泡D排卵前卵泡E排卵3.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甾体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环戊烷多氢菲环☺含21个碳原子为孕激素,基本结构为孕烷核,如孕酮☺含19个碳原子为雄激素,基本结构为雄烷核,如睾酮☺含18个碳原子为雌激素,基本结构为雌烷核,如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3.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甾体激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卵巢在排卵前以△5途径合成雌激素,排卵后可以通过△4和△5两种途径合成雌激素☺孕酮通过△4途径合成3.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甾体激素的代谢主要在肝脏降解以硫酸盐或葡萄糖醛酸盐等结合形式经肾脏排出3.卵巢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功能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雌激素两个高峰孕激素一个高峰雄激素排卵前雄激素升高子宫肌:促进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增进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增生、修复。
宫颈:使宫颈口松弛、扩张,宫颈黏液分泌增加,性状变稀薄,富有弹性易拉成丝状。
输卵管: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及上皮分泌活动,并可加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振幅。
妇产科护理学-卵巢周期性变化及内分泌功能

卵巢周期性变化及内分泌功能卵泡的发育与成熟新生儿——200万个;一生排卵——400~500个,每一个月经周期一般只有一个卵泡达到成熟程度,称成熟卵泡。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分泌雌激素↓排卵--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黄体形成--分泌雌、孕激素↓黄体退化白体黄体形成及退化黄体寿命——平均14天。
卵巢的功能卵巢的功能:产生卵子并排卵及分泌女性激素;即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卵巢激素的生理功能雌激素(准备)孕激素(保护)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乳房乳腺管增生乳腺泡增生子宫收缩力增强降低阴道上皮增生、角化脱落加快输卵管蠕动增强抑制水钠代谢水钠潴留水钠排泄电解质促进骨中钙质沉着基础体温上升0.3~0.5℃雄激素:①合成雌激素的前体。
②维持女性正常生殖功能的重要激素。
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基础体温月经周期的调节及临床表现月经是性功能成熟的一项标志。
在内分泌系统周期性调节下,子宫内膜发生了从增生到分泌的反应。
如不发生受精和受精卵着床,子宫内膜则萎缩脱落并伴有出血;周而复始发生的子宫内膜剥脱性出血,称为月经。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
>>月经初潮:多数为13~14岁。
>>月经周期:21~35日,提前或延后3天左右仍属正常。
>>经期及经量:多为2~8天,正常30~50ml。
>>月经血特征:不凝固。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日,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
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日,雌激素的作用。
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日,雌、孕激素共同作用下。
子宫颈、输卵管、阴道黏膜的变化。
第七版妇产科重点笔记

第一节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1.胎儿期2.新生儿期3.儿童期≤12岁①8岁之前,幼稚型生殖器;阴道上皮薄、酸度低,抗感染能力低;子宫颈:体=2:1,卵管细曲;卵泡自主生长、血雌激素水平低②8~12岁:GnRH抑制状态被解除,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少量卵泡发育、子宫卵巢、输卵管降入盆腔。
雌激素水平上升。
4.青春期WHO规定:10~19岁•从乳房发育第二性征出现至生殖器管发育成熟,获得性生殖能力的一段生长发育期。
•第一性征:卵巢发育,性激素增多,内外生殖器发育:外阴成人型,阴道变宽长,出现皱襞,子宫体增大,颈:体=1:2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卵巢产生的雌激素足以使子宫内膜增殖,可以使子宫内膜脱落出现月经;中枢系统对雌激素的正反馈机制尚为成熟→有卵泡发育成熟,却不排卵。
2~4年月经周期渐渐正常,初潮后55%~95%为无排卵性月经周期,可发生无排卵功血。
★5.性成熟期(生育期)18岁起,约30年,卵巢功能成熟,生殖活动旺盛,有周期性排卵;生殖器官及乳房在卵巢性激素作用下有周期变化。
★6.绝经过渡期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最后一次月经。
始于40岁,历时不等,可长10余年。
•绝经:最后一次月经。
中国女性约44~54岁,平均49.5岁•更年期/围绝经期:从卵巢功能渐衰退至绝经后一年,生殖激素水平下降,生殖器官趋于萎缩。
•围绝经期综合征:因雌激素水平降低,出现血管舒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等。
7.绝经后期★第三节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一)卵巢的功能1、产生卵子,并排卵的生殖功能。
2、合成产生多种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
★(二)卵巢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卵巢周期:从青春期开始至绝经期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的周期性变化。
三环节:卵泡发育、主卵泡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及退化1.卵细胞的发育及成熟:窦前卵泡(初级卵泡)具备合成性激素能力。
2.排卵:卵细胞和卵丘颗粒细胞被排出的过程。
此时完成减数分裂,排出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进入成熟分裂Ⅱ前期排卵时间:规则月经者在下次月经前14天卵子运行:输卵管伞部捡拾→壶腹部等待受精→入宫腔后着床或排出。
[整理]女性生殖系统生理1(1)PPT课件
![[整理]女性生殖系统生理1(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8e605683d049649a665877.png)
2.绝经
自然绝经通常是指女性生命申最后一次月经,
卵巢内卵泡自然耗竭,或剩余的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丧
失反应。我国妇女的绝经平均年龄为49.5岁,80在44-54
岁之间。如幻岁以前绝经称卵巢功能早衰。
绝经过渡期
3.绝经后期 卵巢进一步萎缩,其内分泌功能渐消
退。生殖器官萎缩。绝经前期由于卵巢功 能逐渐衰退,卵巢激素缺乏,使围绝经期 妇女出现一些血管运动障碍和神经精神障 碍的症状。血管运动障碍可表现为潮热和 出汗;神经精神障碍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和头痛
3.月经周期 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
隔时间称一个月经周期,一般28-3n日为一个周期。周期 长短因人而异,但每个妇女的月经周期有自己的规律性。
4.月经持续时间及出血量 正常妇女月经持续时间差异亦很大,但每个妇女的月经
持续日数基本一致。正常月经持续时间为2-7日,多数为 3-6日。一般月经第2-3日的出血量最多。月少。多数学者认为每月失血量超过 80ml即为病理状态。
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根据形态、大小、生长速度和组织学特征可
将卵泡的生长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卵泡:是由一个处于减数分裂双线期 的初级卵母细胞及在其周围的单层梭形颗 粒细胞层围绕而成。
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第三节 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功能 卵巢是女性生殖内分泌腺,有两种主要功能:一为产生卵 子并排卵;另一为合成并分泌淄体激素和多肤激素。 (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 变化称卵巢周期,其主要变化如下: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人类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始于胚胎时期, 新生儿出生时卵巢大约有15万-50万个卵泡。儿童期卵巢 的皮质含有大量密集成群的原始卵泡,卵巢的髓质己逐渐 退化。原始卵泡含有一个卵母细胞,周围有一层梭形或扁 平细胞围绕。到青春期以后卵母细胞逐渐减少。生育期大 约只有300-4叨个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并经排卵过程排出, 其余的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自行退化,这个退化过程称卵 泡闭锁。
卵巢周期描述

数十年
LH峰
次级卵母细胞(卵子)
受精后
完成第一次减数分 裂
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
受精卵
时期 胚胎6-8w 胚胎11-12w 胚胎16-20w 胚胎16w-出生 后6m 出生时 青春期 排卵
生殖细胞的发育 原始生殖细胞不断有丝分裂,细胞数↑,体 积↑,称为卵原细胞 卵原细胞开始进入第一次减数分裂,并静止 于双线期,称为初级卵母细胞 1/3卵原细胞+2/3初级卵母细胞 单层梭形前颗粒细胞围绕静止于停留于减数 分裂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形成始基卵泡
卵巢周期
一、卵巢功能 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三、卵巢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四、卵巢分泌的多肽激素
一、卵巢的功能
卵巢功能:生殖功能:产生卵子并排卵 内分泌功能:分泌激素 卵巢周期:从青春期到围绝经期前,卵 巢的形态及功能的变化。
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孕6周开始 原始生殖细胞
有丝分裂
卵原细胞
进入第一次减数分裂 孕12周开始 初级卵母细胞(始基卵泡)
生殖细胞数量 (个) 60万
高峰 600-700万
200万 30万 是卵细胞储存 的唯一形式 300-400
1、卵泡发育和成熟
卵泡发育阶 段 始基卵泡
定义及分类 单层梭形前颗粒细胞围绕静止于停留于 减数分裂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 初级卵泡:单层梭形前颗粒细胞分化为 单层立方形细胞 次级卵泡:初级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使 细胞层数增至6-8层(600个细胞以下)
特点
窦前卵泡
透明带 颗粒细胞内出现FSH、E、 A受体 卵泡内外膜,内膜出现 LH受体
窦卵泡
募集、选择 在E和FSH的协同作用下,颗粒细胞间隙 月经11-13日,优势卵泡 增大至18mm(E≥300)。 聚集的卵泡液增多,最后融合成卵泡腔, 此时在FSH的刺激下,颗 卵泡增大直径达500um 粒细胞内出现LH、PRL受 体,形成排卵前卵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卵巢为女子得性腺,其主要功能为排卵及分泌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等),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为卵巢得生殖功能与内分泌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生育年龄得妇女,除妊娠期与哺乳期外,卵巢每个月都有一次周期性变化,即卵泡发育、成熟、排卵、黄体形成与黄体萎缩。
随着卵泡在激素得作用下发育成熟,卵泡不断向卵巢表面移行并向外突出。
当卵泡接近卵巢表面时,该处表层细胞变薄,最后破裂,出现排卵。
卵细胞得排出,不就是一个驱逐过程,而就是在大部分卵泡液流出之后,卵细胞才排出。
排卵大多数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得14天左右,卵子可由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由一侧卵巢连续排出。
卵子排出后,经输卵管伞端得捡拾、输卵管壁得蠕动以及输卵管内膜纤毛活动等协同作用下,进入输卵管,并循管腔向子宫侧运行。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入腔内,凝成血块,称为血体。
卵泡壁得破口很快由纤维蛋白封闭,留下得颗粒细胞变大,胞浆内含黄色颗粒状得类脂质,称为颗粒黄体细胞,此时血体变成黄体。
与此同时,由于颗粒细胞与卵泡内膜之间基底膜得去聚合作用,有利于卵泡膜得结缔组织与毛细血管伸入黄体中心,形成间隔,使黄体
呈花瓣状,卵泡内膜细胞也伸入黄体皱襞之间,并呈相似得变化,称为卵泡膜黄体细胞。
排卵后7~8天(也即月经周期第2 2天左右),黄体发育到最高峰,称为成熟黄体。
其大小差异很大,直径一般为1~2cm,程度不等地突出于卵巢表面,外观色黄。
目前认为卵泡内膜细胞为排卵前雌激素得主要来源,排卵后,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及雌激素。
如卵子未受精,在排卵后9~10天黄体开始萎缩。
一般黄体寿命为12~16天,平均14天。
黄体衰退后,月经来潮,卵巢中又有新得卵泡发育,开始新得周期。
前一个周期得黄体需经过8~10 周才能完成其退化得全过程,最后细胞被吸收,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为白体。
在性成熟期,除妊娠及哺乳外,卵巢经常不断地重复上述周期性变化。
但在妇女一生中, 能完成这样完整周期得最多只有400~500个卵泡,其余绝大多数均在发育过程得半途退化,成为闭锁卵泡。
1、雌激素: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分泌也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分泌稍减少,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形成又一高峰,但第二高峰较平坦,峰得均值低于第一高峰。
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月经前达最低水平。
2、孕激素:于排卵后孕激素得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水平。
雌孕激素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
一、雌激素
1、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增厚,血管增生,内膜呈增生期改变,宫颈分泌透明稀薄粘液,便于精子通过。
有增强子宫对催产素得敏感性作用。
2、促进输卵管得发育及蠕动,出现纤毛细胞,有利卵子或受精卵得运行。
3、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角化程度与雌激素水平成正比,并使上皮细胞内糖元增加,经阴道杆菌分解成为乳酸,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反应,有抑制致病菌繁殖得作用,从而增强局部得抵抗力。
4、促使乳腺管增生。
产后立即用较大量雌激素能抑制乳汁得分泌。
5、促使女性第二性征发育。
6、促使体内钠与水得潴留。
7、加速骨骺端得闭合。
8、对雄激素起拮抗作用。
9、可以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与磷脂得比例)。
一定浓度得激素通过丘脑下部来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得分泌,一方面就是抑制垂体促卵泡成熟激素得分泌,另一方面就是刺激黄体生
成素得分泌。
二、孕激素
人体内产生得孕激素,主要就是孕酮,其代谢产物主要为孕二醇,
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从尿中排出。
孕激素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1、使经雌激素作用而增生得子宫内膜出现分泌现象,宫颈粘液变得粘稠,精子不易通过。
2、抑制输卵管得蠕动。
3、逐渐使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现象消失,脱落得细胞多蜷缩成堆。
4、促使乳腺小泡得发育,但必须在雌激素刺激乳腺管增生之后才起作用。
5、有致热作用,可能系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升高约0、5℃。
6、促使体内钠与水得排出。
7、通过丘脑下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得分泌。
8、孕激素与雌激素既有拮抗作用又有协同作用。
孕期此两种激素在血中上升曲线平行,孕末期达高峰,分娩时子宫得强有力收缩,与
二者协同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