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浮床技术

合集下载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1.生态浮岛技术介绍采用生态技术对河道湖泊进行水质恢复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生态途径,目前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被广泛应用。

生态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工湿地、生物浮岛,它包括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组成的生态平衡系统。

城镇河道、湖泊由于空间和水位变化的限制,湿地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人工生物浮岛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维护管理方便。

现在,生态浮岛因具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消波等综合性功能,在水位波动大的水库或因波浪的原因,难以恢复岸边水生植物带的湖沼或是在有景观要求的湖泊、河道等封闭性水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水生植物在生物浮岛上的应用水生植物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五种类型。

其中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其生产力可以超过陆生植物。

利用水生植物富集N、P 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水环境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2.1生物浮岛水生植物选择原则1.选择的植物应为适宜水系水质条件生长的多年生水生植物;2.以耐污抗污、且具有较强的治污净化潜能的植物为主;3.根系发达、根茎分蘖繁殖能力强,即个体分株快;4.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5.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综合岸线景观和湖面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

2.2常用水生植物植物的选择、种植密度及群落配置对净化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

一般选择种植:美人蕉、旱伞草、香蒲、菖蒲、千屈菜、粉绿狐尾藻、黄菖蒲等。

3.生态浮岛的载体要求目前,国内浮岛建设上形式各样。

主要区别大都在浮岛载体上,良好的耐用的浮岛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结构具有足够的稳定性,防止被风浪吹走或是单元之间的碰撞;2.经久耐用,需要抗老化、无污染,耐腐蚀;3.经济性,达到设计效果的同时减少投资成本;4.可扩展,便于运输易于拼接,可自由组合。

4.本浮岛的结构特点浮岛单元可根据生物浮岛的设计形状进行适当组合。

生态浮床技术介绍及净水原理

生态浮床技术介绍及净水原理

生态浮床技术介绍及净水原理生态浮床技术是应用无土栽培的原理,把具有净水、观赏及经济价值的高等水生植物或经改良驯化后的陆生草本、木本植物移栽到富营养化水体的水面种植,利用可漂浮在水面并能够承受较大重量的生态浮板作为载体,通过植物深入水中强大根系的吸收、吸附、截留作用(挺水植物如再力花、黄菖蒲等,浮水植物如水金钱、狐尾藻等),物种竞争相克的机理,以及微生物的生化降解等作用,削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P及有机物质,并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同时,生长于水面的植物也可以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可作为鱼类、浮游生物类、昆虫等的栖息地和繁殖产卵区;多种植物间杂生长也能营造良好的水上景观,美化环境。

铺设生态浮床,可以使受污染水体在流经动植物组成的生态浮岛时,得到持续而稳定的循环净化作用,确保浮床作用水域的水质保持良好。

浮床植物通过吸收水中的N、P等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植物根系与浮床基质对污染物质的吸附、过滤和沉淀作用,以及水中微生物的生化降解作用,使水中的过剩营养物质大幅度地减少,抑制水中浮游藻类的过量繁殖,使水体变清澈;同时植物的分泌物能大量降解有机污染物,可以加速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此外,由于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又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得以加强。

这种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可以输送氧气至根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上,从而为微生物创造了得以大量繁殖的微环境。

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作用,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进行分解,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水质。

此外,植物还起富集水中重金属的作用。

生态浮床技术有着较为显著的优点,其推广应用可以带来可观的综合效益。

首先,此项技术源于生态修复的理论,以生态的方法直接作用于受污染水体,去除污染物,净化水质,从长远的角度看较为理想;其次,浮床植物的种植美化了受污染水域的环境,具有明显的景观价值;第三,浮床设施可以为鱼类、浮游生物类、鸟类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有利于提高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改善受污染水体周围的生态环境;第四,比起其他治理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的建设、运行费用较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设计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设计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1.生态浮岛技术介绍采用生态技术对河道湖泊进行水质恢复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生态途径,目前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被广泛应用。

生态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工湿地、生物浮岛,它包括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组成的生态平衡系统。

城镇河道、湖泊由于空间和水位变化的限制,湿地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人工生物浮岛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维护管理方便。

现在,生态浮岛因具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消波等综合性功能,在水位波动大的水库或因波浪的原因,难以恢复岸边水生植物带的湖沼或是在有景观要求的湖泊、河道等封闭性水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水生植物在生物浮岛上的应用水生植物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五种类型。

其中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其生产力可以超过陆生植物。

利用水生植物富集N、P 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水环境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2.1生物浮岛水生植物选择原则1.选择的植物应为适宜水系水质条件生长的多年生水生植物;2.以耐污抗污、且具有较强的治污净化潜能的植物为主;3.根系发达、根茎分蘖繁殖能力强,即个体分株快;4.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5.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综合岸线景观和湖面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

2.2常用水生植物植物的选择、种植密度及群落配置对净化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

一般选择种植:美人蕉、旱伞草、香蒲、菖蒲、千屈菜、粉绿狐尾藻、黄菖蒲等。

3.生态浮岛的载体要求目前,国内浮岛建设上形式各样。

主要区别大都在浮岛载体上,良好的耐用的浮岛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结构具有足够的稳定性,防止被风浪吹走或是单元之间的碰撞;2.经久耐用,需要抗老化、无污染,耐腐蚀;3.经济性,达到设计效果的同时减少投资成本;4.可扩展,便于运输易于拼接,可自由组合。

4.本浮岛的结构特点浮岛单元可根据生物浮岛的设计形状进行适当组合。

海水生态浮床种类

海水生态浮床种类

海水生态浮床种类
海水生态浮床是应用于海洋环境或咸水水域的一种生态修复技术,它主要用于改善水质、提供生物栖息地以及美化景观等目的。

根据功能需求和结构设计,海水生态浮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水质净化型:
这种类型的生态浮床通常种植耐盐的水生植物,如某些种类的海草或者能够适应高盐度环境的淡水植物。

通过植物对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根系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实现对富营养化海水的净化。

2.消浪护岸型:
消浪型生态浮床设计时会考虑到其在海洋环境中抵抗波浪的能力,采用特定的结构形式以减少海岸线受到侵蚀的程度,同时也能为海洋生物提供庇护场所。

3.栖息地恢复与重建型:
旨在恢复因人类活动或其他因素而丧失的海洋生物栖息地,通过构建适宜于贝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繁殖、生长和觅食的空间,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

4.框架式与无框架式:
-框架式浮床:由耐用材料(如塑料、金属等)制成的固定框架结构承载着基质和植物,框架有助于保持整体稳定性和抵御风浪冲击。

-无框架式浮床:可能是利用高分子聚合物泡沫或类似的轻质漂浮材料直接附着植物根部生长介质,结构较简单,但可能需要额外措施来保证稳定性。

5.模块化组合型: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将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生态浮床单元进行灵活拼接,形成适应各种空间和功能需求的大型复合系统。

生态环境修复的新技术有哪些

生态环境修复的新技术有哪些

生态环境修复的新技术有哪些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为了保护和修复我们的生态环境,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研发出了一系列新技术。

这些新技术为生态环境的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和转化污染物,从而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例如,在土壤修复中,某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农药等,将它们转化为无害物质。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的生长繁殖,逐渐增加在土壤中的数量,提高修复效率。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微生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细菌和藻类能够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同时,还有一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改善水质。

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修复过程相对较慢等。

二、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来吸收、转化、降解或固定污染物的技术。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并将其运输到地上部分,然后通过代谢过程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者将其固定在植物组织中。

例如,一些超积累植物能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镉、铅、汞等,并将其积累在体内。

这些植物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收割的方式将重金属从土壤中去除。

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根系分泌的物质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增强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美化环境等优点,但也存在修复周期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有限等不足之处。

三、土壤气相抽提技术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SVE)是一种用于去除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污染土壤中设置抽提井,利用真空泵产生负压,将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抽取到地面上进行处理。

生态浮床相关技术简介

生态浮床相关技术简介

生态浮床相关技术简介目录1概述 (3)1.1生态浮床概念 (3)1.2基本原理 (3)1.3分类 (4)2生态浮床结构 (4)3生态浮床设计 (8)3.1设计原则 (8)3.2准备工作 (9)3.2.1环境现状调查 (9)3.2.2工程目标 (9)3.2.3适应水质 (9)3.3已有设计及优缺点 (10)3.3.1传统型生态浮床 (10)3.3.2高科技型生态浮床 (11)3.4实用新型生态浮床 (12)生态浮床相关技术简介1概述1.1生态浮床概念生态浮床,又称生物浮岛、生物浮床、人工浮岛或浮床无土栽培等,是一种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相兼顾的技术,其内涵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可漂浮材料为基质或载体,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技术。

1.2基本原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浮床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关注,最早的人工浮床是1979年由德国建造的floating campus。

90年代中期,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浮床净化技术在收获农产品、美化水域景观的同时,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N、P等元素,净化水质,保护水域环境。

生态浮床技术作为生物-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基本原理为:一方面,浮床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一些重金属等元素,同时植物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改善根系周围DO、pH等微观环境;另一方面,浮床植物庞大的根系为摄食藻类的大型浮游动物提供了庇护场所、分泌他感物质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同时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载体,改善微生物生存环境,提高水体微生物的活性,对净化污染水体,提高河流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如图1.1-1所示。

图1.1-1 生态浮床净化原理示意图1.3分类一般根据浮床植物与水面是否直接接触将浮床主要分为2类,即干式浮床和湿式浮床。

干式浮床即浮床床体、植物与水体分离,相互较为独立的浮床类型。

湿式浮床可再分为有框和无框两种,其中湿式有框浮床一般用木材、毛竹、PVC管、不锈钢等材料作为框架,用于提高浮床结构稳定性,再在框架内部设置床体;湿式无框浮床用缝合椰子纤维、互相连接塑料板或泡沫板等材料直接作为床体,不单独加框,结构较湿式有框浮床简单。

人工生态浮床的做法

人工生态浮床的做法

人工生态浮床的做法人工生态浮床是一种水上种植技术,可用于维护水体生态平衡。

除了美化水面,还能净化水体、打造生物栖息地等。

在园林施工中,有两种栽植水生植物的技术途径:在池底砌筑栽植槽,或将水生植物种在中再沉入水中。

制作人工生态浮床的材料包括浮床板材、绳索、水生植物和水下固定物体。

首先,用可以漂浮的材料搭建床板,连接固定后填上种植土和肥料,或直接将盆栽植物放入种植槽中。

然后,将整个浮体固定在想要摆放的位置,或用绳索连接固定物体。

养护植物时,需注意光照和水位的调节,定期清除杂草并检查连接是否牢固,水流大小和水位高低等。

水生植物可以根据它们在水中的生长方式和生活性进行分类。

根据生长方式,水生植物可以分为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湿生植物四类。

漂浮植物是指完全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如睡莲、水葫芦等;浮叶植物是指仅有部分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如荷花、香蒲等;沉水植物是指完全生长在水下的植物,如茉莉花、水蓼等;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边或水深不超过30厘米的植物,如芦苇、香蒲等。

根据生活性,水生植物可以分为自由浮游植物、附生植物和根生植物三类。

自由浮游植物是指完全自由浮游在水中的植物,如水葫芦、浮萍等;附生植物是指附着在岩石、树干或其他物体上的植物,如水生苔藓、水生蕨类等;根生植物是指通过根系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如水生草本植物、水生木本植物等。

1、浅水植物生长于水深不超过50厘米的浅水区,如香蒲、水鸭脚等。

它们能够在水陆交界处起到过渡和柔化的作用,是构建水景园背景的重要植物。

2、深水植物生长于水深超过50厘米的深水区,如水葱、茨菇等。

它们能够消耗水中多余的养分,抑制藻类生长,保持池水清洁。

3、漂浮植物生长于水面上,如浮萍、凤眼莲等。

它们能够荫蔽水面,降低水温,减少光照投射量,抑制藻类生长,同时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4、湿生植物生长于水边或浅水区的潮湿土壤中,如芦苇、香蒲等。

它们能够增加水景园的层次感,同时还能够净化水质。

甲鱼养殖新技术

甲鱼养殖新技术

甲鱼养殖新技术
水生态系统技术是甲鱼养殖新技术的一种,它是指将生态系统引入养殖过程中。

这样做,可以保持水质清新,排除废物,更好地控制水中的各种病原体,保持生态平衡,提高
养殖效率和质量。

下面,我们将就这一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

1. 生态浮床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是利用多孔性的塑胶浮床,建立起来一个微生物池,通过微生物的作用
来去掉水中的有机物质、硝酸盐等污染物质,保持水质清新。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水质的
清洁程度,而且还能节省成本,提高养殖效率。

2. 微生态生态滤池技术
微生态滤池技术是在养殖池里设立生态滤池,通过生态法过滤和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质,使水中的营养物质保持平衡,从而保证水质的优良,提高甲鱼的品质。

沼气生态过滤技术是将甲鱼粪便、剩饭等有机废物使用沼气池进行处理,产生沼气,
沼气中的甲烷可以作为能源使用,同时还能使甲鱼养殖时水体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减少,
降低了水质的效应,增加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在甲鱼养殖场内种植水草,可有效的减少养殖过程中水中的病原体,可以提高水质和
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甲鱼养殖效益和品质。

总之,水生态系统技术是当前甲鱼养殖业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新养殖技术,其极大地改
善了传统甲鱼养殖中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和质量水平,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S、P、有机物等 吸附、沉淀、过滤 好氧硝化脱氨 微生物、藻类、 小型动物附着 释放O2
有机N、P 的无机化
吸收营养盐
分类
浮床分为干式浮床和湿式浮床 干式浮床因植物与水不接触,可以栽培大型的 木本、园艺植物,通过不同木本的组合,构成良 好鸟类生息场所的同时也美化了景观。但这种 浮床对水质没有净化作用。一般这种大型的干 式浮床是用混凝土或发泡聚苯乙烯制作的
生态浮床的效益及展望
(1)环境效益。生态浮床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 氮磷等污染物,从而有效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 另外,生态浮床能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 助于建设生态城市,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 浮床还为鱼类、鸟类、昆虫提供了休养生息的 场所,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2)经济效益。生态浮床与传统技术相比投资费用 大大减少,具体表现在:浮床植物和载体材料来 源广,成本低;无动力消耗,节省了运行费;易 管理,维护费用少。如在城市河道的治理中,传 统的建设污水厂、引水换水、底泥疏浚等措施建 设周期长、耗资巨大,而生态浮床技术则具有施 工简单、工期短、投资小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在生态浮床上种植经济作物或粮食作物,充分利 用我国广阔的水域面积,还可缓解当前土地紧张 的矛盾,收获农产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生态浮床去污效果好且投资少, 易于推广应用来减轻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负担,从而缓解当前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 盾,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面上漂浮的生 态浮床,形式新奇并配以绿色植物,容易引起 人们的注意,可利用其对人们进行环境保护的 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低成本、能持续去除水体 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具有净 化水质、改善景观、收获农产品、提供生物的 生息空间、消波等综合功能,在富营养化的湖 泊、水库、城市景观河道等水体的修复治理中 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湿式浮床植物与水良好接触,植物根系吸收水 体中各种营养成分,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还 可以利用特定植物的选择吸收性,对重金属污 染进行修复。
结构

生态浮床是绿化技术与漂浮技术的结合体,一 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浮床框架、植物浮床、 水的水生植物都适合在生态浮床上种植,即 使是陆生植物经驯化后也可以在浮床上种植。 但考虑到浮床的净水作用及成本控制,一般选 择种植:美人蕉、旱伞草、香蒲、石菖蒲、凤 眼莲、大漂、浮萍、紫萍、槐叶萍等。
谢谢大家!
生态浮床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及原理

生态床技术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以高分子材 料为载体和基质,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 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采用该 技术可将原来只能在陆地种植的草本陆生植物 种植到自然水域水面,并能取得与陆地种植相 仿甚至更高的收获量与景观效果。
植物光和作用
合成有机物 移出水体 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