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T024—1996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通则

合集下载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编辑ppt
举例:巴比妥类药物
苯巴比妥、苯妥英和卡马西平均为临 床上常用的抗癫痫药,其药物浓度与疗效 和毒副反应密切相关。临床上常将三种药 物同时使用,为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与个体差异,为超剂量中毒诊断、治疗与 及时调整给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临床上 要进行血药浓度检测,而高效液相色谱法 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编辑ppt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即指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色 谱方法。在本法中常采用化学键合相作为固 定相,流动相采用水——甲醇或水——乙腈 系统,在反相色谱中,极性强的组分在分离 时先流出柱子,极性弱的组分后流出。因此 适合于共存组分极性差异较大的样品分析。 如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硫酸阿托品片的含量。
编辑ppt
反相离子对色谱
是分离有机离子的有效方法,离子对试剂和其 他添加剂的选用规则:1.样品中含有—COOH,— SO3H基团时,选用的离子对试剂应是带正电荷的 有机铵盐,以增加样品阴离子在反响色偶中的保 留值,选用的流动相一般是甲醇/水;2.除了加入 离子对试剂,还要加入磷酸盐或者其他缓冲液, 以控制流动相的酸度;3.样品中含有—NH2和— NH基团或其他阳离子时,选用的离子对试剂应是 烷基磺酸盐或硫酸盐;4.样品同时含有—NH2,— COOH,—SO3H等不同性质的基团时则以上规则 选用的离子对试剂和添加剂都合理。
编辑ppt
举例:
苯乙胺类药物中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 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十八烷基硅烷键 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14%更烷基磺酸钠溶液— —甲醇(65:35),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作为流动 相;流速为每分钟1ml;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 板数按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峰值计算应不低于 3000。

高效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

高效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

高效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JJG 024--19961前言本规程参照国际法法制计量组织(OIML )技术工作导则第二部分:OIML国际建议和国际文件起草与表述规则、JJG1002-84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和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编写的。

2范围适用于新安装、使用中和修理后的具有紫外-可见光、荧光和示差折光率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以下简称仪器)的检定。

2.1原理本仪器用于分离和测定有机混合物中的化学成分。

样品以溶液状态进入色谱柱后,在流动相的推动下,逐步被分离成单个的组分。

然后依次通过色谱检测器进行检测。

根据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响应峰值而进行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 2构成输液做一进样罪充分离薇一-检器疏器打F卩绘图机——记求仪或色诸埼图1元素分析仪构成方框图3计量单位参见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中的有关条文。

4计量要求其计量特性和指标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

5技术要求5. 1外观要求5. 1.1仪器应有下列标志:仪器名称、型号、制造厂名、出厂仪器系列编号、产品合格证书及操作使用说明书,仪器外表完好,面板字迹清晰。

5. 1 . 2仪器整机部件:调节旋纽、按键、开关及指示灯应能正常工作,电缆线插件应接触良好。

5. 2安装条件5. 2 . 1仪器应平稳地安装在牢固的操作台上,电缆接插件紧密配合,接地良好。

5. 2 . 2高压气瓶与仪器连接应使用专用管道和接头。

*带星号的项目为必须鉴定的项目5. 3检定环境5. 3. 1室内环境:应清洁无尘,无易燃、易爆和腐蚀性气体,室内排风良好,且不应放置与测定无关的其他杂物。

5. 3. 2室内温度:10 C ~30C(温度波动应不大于出C /操作期间;使用折射率检测器时应不大于2C)。

5. 3. 3室内相对湿度: < 85%5. 3. 4 电源:电压(220 ±2)V;频率:(50 ±).5)Hz。

5. 4检定设备和试剂5. 4. 1分析天平:最大称量100g,最小分刻度O.lmg,或其它微量自动电子天平。

JYT 017—1996元素分析仪方法通则碳、氢、氮、硫元素分析

JYT 017—1996元素分析仪方法通则碳、氢、氮、硫元素分析

JY/T 017—1996元素分析仪方法通则碳、氢、氮、硫元素分析标准范围:本通则规定了用元素分析仪测定有机物中碳、氢、氮及硫或氧(C、H、N、S/O)元素含量的方法,适用于吸附分离和色谱分离式的微量型元素分析仪。

方法原理:有机物中的碳、氢、氮及硫或氧(C、H、N、S/〇〉元素,经催化氧化〈或裂解)一还原后分别转变成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及二氧化硫或一氧化碳(CO2,H2O,N2,SO2/CO)。

.然后在载气的推动下,用吸附分离一热导差检法依次测定各个组分;或用色谱法将混合气体分离后,用热导检测器或红外吸收检测器分别测定组分的响应信号值。

根据组分的信号值(或色谱峰值)和对应元素的灵敏度(或校正)因子K值,分别计算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样品要求:样品应是不含吸附水分的均勻固体微粒或液体。

挥发性样品用低熔点合金容器密封称量。

腐蚀性液体用低熔点玻璃毛细管密封称量,氧化时应有防爆措施。

仪器性能:仪器的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应符合JJG/TOX X—1996元素分析仪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技术要求。

见表格。

分析步骤:1.开机。

按仪器操作规程开机。

检查整机操作条件及电子天平的性能。

让整机逐步达到样品测定的条件。

2.仪器校正。

3.灵敏度(或校正)因子K值。

4.样品测定。

5.测定后仪器的检查安全注意事项:1.仪器电源应良好接地。

2.仪器出口气体应排放至室外或通风处。

3.使用高压钢瓶,应遵守(79)劳总锅字第18号《气瓶安全监察规程》。

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原料、产品职责:检验室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正文:1.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将具一定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用泵将流动相注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图或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

——高效液相色谱仪基本由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2.操作前的准备2.1流动相的制备用高纯度的试剂配制流动相,必要时照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溶剂检查,应符合要求;水应为新鲜制备的高纯水。

凡规定PH值的流动相、应使用精密PH计进行调节。

配制好流动相应通过适宜的0.45µm滤膜滤过,用前脱气,应配制足量的流动相及时待用。

2.2供试溶液的配制供试品用规定溶剂配制成供试溶液定量测定时,对照品溶液和样品供试溶液均应分别配制2份。

供试溶液在注入色谱仪前,一般应经适宜的0.45µm滤膜滤过。

必要时在配制供试溶液前,样品需经提取净化。

以免对色谱系统产生污染或对色谱干扰。

3.系统适用性试验——按各品种项下要指法训练对仪器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仪器进行试验和调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规定分析状态下色谱柱的最小理论板数、分离度、重复性和拖尾因子。

3.1色谱柱理论板数(n)在选定的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R(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和半峰高宽(Wh/2),按n=5.54(tR/ Wh/2)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

如果测得理论板数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板数,应改变色谱柱的某些条件(如柱长、载体性能、色谱柱充填的优劣等),使理论板数达到要求。

3.2分离度定量分析时,为便于准确测量,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或内标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

分离度(R)的计算公式为:2(tR2- tR1)R=W1+W2式中tR2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tR1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W 1及W2为此相邻两峰的峰宽。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现在是1页\一共有60页\编辑于星期四
主要特点: 高压: 一般在150-350×105 Pa 高速: 一般在1 h之内完成分析 高效: GC 2000塔板/米; LC 30000塔板/米 高灵敏: 10-9 g ng 10-11g pg
现在是2页\一共有60页\编辑于星期四
HPLC的原理及特点 HPLC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液相色谱固定相
1 、液液色谱法及离子色谱法固定相 全多孔型担体 表面多孔型担体 化学键合固定相 Si-O-C Si-O-Si-C Si-C Si-N
Si-O-Si-C化学键稳定,耐水、耐热、耐有 机溶剂 ,
现在是28页\一共有60页\编辑于星期四
化学键合固定相具有的特点: 1)表面没有液坑,比一般液体固定相 传质快。
KD= Concentration in Phase B
现在是5页\一共有60页\编辑于星期四
色谱原理
流动相
固定相
高效液相色谱是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的一种连续多 次的交换过程,它借助溶质在两相之间的
分配系数、亲和力、吸附能力、离子交换、分子大小引起的排阻 作用等差别使不同溶质进行分离(分离条件)。
极性基团与固定相的极性基团相互作用;流动相-非极性的有机溶剂加入 极性的有机溶剂;分离-异构体,易水解,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小的物质 。
反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分离体系;机理-被分离物的与固定相的
疏水相互作用力的差别;流动相-极性的有机溶剂或水;分离-范围最广。
RPC
NPC
现在是27页\一共有60页\编辑于星期四
选用阳离子交换柱,否则用阴离子交换柱
影响因素:盐的类型,离子强度, pH影响选择性 和分离度
CH2CH3 resin-O-(CH2)2-NH+ --NCH3+

高效液相色谱原理和操作详解

高效液相色谱原理和操作详解

高效液相色谱我国药典收载高效液相色谱法项目和数量比较表:鉴于HPLC应用在药品分析中越来越多,因此每一个药品分析人员应该掌握并应用HPLC。

I.概论 (3)一、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 (3)二、HPLC的特点和优点 (4)三、色谱法分类 (5)四、色谱分离原理 (5)II.基本概念和理论 (10)一、基本概念和术语 (10)二、塔板理论 (17)三、速率理论(又称随机模型理论) (19)III.HPLC系统 (22)一、输液泵 (23)二、进样器 (27)三、色谱柱 (29)四、检测器 (35)五、数据处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41)六、恒温装置 (42)IV.固定相和流动相 (43)一、基质(担体) (43)二、化学键合固定相 (46)三、流动相 (49)1.流动相的性质要求 (49)2.流动相的选择 (50)3.流动相的pH值 (51)4.流动相的脱气 (52)5.流动相的滤过 (53)6.流动相的贮存 (54)7.卤代有机溶剂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54)8.HPLC用水 (55)V.HPLC应用 (56)一、样品测定 (56)二、方法研究 (58)附件: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复核细则 (58)一、对起草单位的要求: (58)二、对复核单位的要求: (59)I.概论一、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溶于流动相(mobile phase)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由于与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引、排阻、亲和)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

又称为色层法、层析法。

色谱法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

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

高效液相色谱法_0

高效液相色谱法_0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或积分仪记录。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

色谱柱的填料和流动相的组分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常用的色谱柱填料有硅胶和化学键合硅胶。

后者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键合硅胶次之,氰基或氨基键合硅胶也有使用;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用于分子排阻色谱等。

注样量一般为数微升。

除另有规定外,柱温为室温,检测器为紫外吸收检测器。

在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项下对溶剂的要求。

正文中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品种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

一般色谱图约于20分钟内记录完毕。

2.系统适用性试验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仪器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仪器进行试验和调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规定分析状态下色谱柱的最小理论板数、分离度和拖尾因子.(1)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在选定的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和半高峰宽,按n=(t /W)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如果测得理论板数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板数,应改变色谱柱的某些条件,使理论板数达到要求。

(2)分离度定量分析时,为便于准确测量,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或内标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

分离度的计算公式为:2(t-t)R=──W+W式中t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t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W 及W为此相邻两峰的峰宽。

JYT014—1996热分析方法通则

JYT014—1996热分析方法通则

MV_RR_CNJ_0014热分析方法通则1.热分析方法通则的说明编号JY/T 014—1996名称(中文)热分析方法通则(英文) General rules for thermal analysis归口单位国家教育委员会起草单位国家教育委员会主要起草人梁国眉 黄和孝批准日期 1997年1月22日实施日期 1997年4月1日替代规程号无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差热分析仪(DT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仪(TG)测试的一般方法,适用于通用的DTA、DSC和TG仪对物质进行热分析。

主要技术要求 1.定义2. 方法原理3. 试剂和材料4. 仪器5. 样品6. 分析步骤7. 分析结果的表述是否分级无检定周期(年)附录数目 6出版单位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检定用标准物质相关技术文件备注2.热分析方法通则的摘要本标准规定了差热分析仪(DT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仪(TG)测试的一般方法,适用于通用的DTA、DSC和TG仪对物质进行热分析。

3 定义本通则等同采用GB 6425—86热分析术语。

玻璃化转变温度(Tg)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物质比热容易发生不连续变化,DSC(或DTA)曲线向吸热方向转折或称阶段状变化时的温度。

4 方法原理物质在一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变化时,会发生某种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这些变化会引起系统温度和热焓不同程度的改变,并伴随有热量形式的吸收或释放,某些变化还涉及到物质质量的增加或减少。

热分析就是研究这些与温度有关的物性的变化,热分析技术是在程序温度(升温或降温)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按测量的物理性质不同,有各种热分析技术。

常用的有基于测量物质与参比物之间温度差变化的DTA法、基于测量体系热焓变化的DSC法和测量物质质量变化的TG法。

5 试剂和材料5.1参比物常用煅烧过的α-Al2O3作参比物。

5.2标准物选择的标准物质应在化学上足够稳定和惰性,在储存过程中没有变化,升温时不与坩埚材料反应、材料易得、所取的特征转变温度足够明显、分立和重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4 进样 进样量应适宜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并能满足待测组分两相邻谱峰的分离度及其定性定量
重复性的要求。 8.3 定性分析
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分别测定标准物质(或对照物)和样品中待测组分谱峰的保留时 间,若样品中的全部组分已经确定且达到了完全的分离,组分的保留时间可作为定性的依据。 8.4 定量分析
≤±5×10-4AU ≤±5×10-3AU/h ≤±5×10-10g/ml
≥103
折射率检测器
≤±5×10-7RIU ≤±5×10-6RIU/h ≤±5×10-6g/ml
≥103
8.2 测定前准备 8.2.1 试料的制备:用流动相将试样稀释到适合色谱进样的浓度,试料溶液应不含有任何不 溶解的物质,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过滤或超高速离心法除去其不溶物。 8.2.2 整机检查
×100%
(4)
式中 Xi——第i次测得的保留时间或峰值
X-——n次测得的保留时间或峰值的算术平均值
i——测量序列号 n——测量次数 9.4.2 准确度 准确度以回收率表示,回收率应在90~110(ω×102)范围内。 计算公式:
回收率= WR-W ×100%
(5)
Wi
式中 WR——组分i检出量
W——组分i原含量
仪器的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应符合JJG(教委)024—1996高效液相色谱仪计量检定规程 的技术要求。见表1。
7 样品
样品应能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试料溶液应能保持待测组分的稳定性。
8 分析步骤
8.1 开机 按仪器操作规程开机。根据样品的测定方法或特性选定色谱条件,逐步使仪器系统达到
平衡。
编号
1 2 3 4 5 6 7
(1)
式中 Xi——试料中待测组分i的含量
Ei——试料中标准组分i的含量
Ai——试料中待测组分i的峰值
AE——试料中标准组分i的峰值
9.3.2 内标法
Xi=
Ms×Ai×Fsi M×As
×100
(2)
式中 Xi——样品中待测组分i的百分数 Ms——样品中内标物的加入质量 Ai——样品中待测组分i的峰值 Fsi——样品中待测组分i与内标物的相对校正因子 M——样品的质量
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组分最大浓度点的洗脱时间(柱保留时间)是一定的,可作为色谱 法组分定性的依据,而组分的洗脱浓度即正比于色谱峰的峰高或峰面积,这是色谱法定量分 析的依据。
5 试剂和材料
5.1 色谱柱(固定相) 待测组分与相邻组分之间的色谱分离度(R)应不小于1.0。
5.2 流动相(洗脱液) 5.2.1 有机溶剂: 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试剂,或在满足样品测定的条件下,用其它等 级的试剂。使用前应通过0.5μm的滤膜过滤和脱除溶解的气体。 5.2.2 水: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水,或实验室自制并预先经过吸附法除去痕量有机杂质 的脱离子高纯水,使用前应经过0.45μm的滤膜过滤和脱除溶解的气体。 5.2.3 无机试剂:无机酸、碱、盐为分析纯试剂;离子对试剂为HPLC纯专用试剂。 5.3 标准样品 5.3.1 标准物质:经国家或部门许可生产的标准物质或标准溶液。 5.3.2 标准溶液:可以直接使用标准物质部门提供的标准浓度的溶液,或按需要稀释成适用 于校正浓度的标准储备液。
对同一组分,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和线性范围内,可用外标法、内标法或叠加法进行定 量测定。 8.4.1 外标法: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分别测定和比较标准物质和样品待测组分的峰值。计 算试料中待测组分的含量。采用外标法,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a)用称量法(准确至0.01mg)配制外标溶液,其组分浓度应接近试料中待测组分的含量; b)进样量应相同,且在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内重复测定。 8.4.2 内标法:在已知量的样品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测定和比较试料中待测组分和内标 物的峰值。用相对校正因子求出样品中待测组分的百分数,采用内标法定量,必须满足下列 条件: a)内标物在样品的全处理过程中应能保持化学稳定性。其浓度应接近待测组分的含量。 b)内标物和样品中的所有组分应能完全分离。 c)进样量应在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内。 8.4.3 叠加法: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测定试料中待测组分及其相邻组分的峰值,然后加入 一定量的待测组分于该试料中,再次测定上述两组分的峰值,用外标法计算试料中待测组分 的百分数。采用叠加法,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a)不适宜用外标法或内标法测定微量的组分。 b)进样量应在检测器的线性范围内重复测定。 8.5 测定后的检查 样品测定后,应再次测定溶剂空白,以确证色谱柱在每次进样前均已达到平衡。否则, 应再次测定标准样品的峰值,其偏差应在分析误差的允许范围内。
MV_RR_CNJ_0024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通则
1.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通则的说明
编号 名称
归口单位 起草单位 主要起草人 批准日期 实施日期 替代规程号 适用范围
主要技术要求
是否分级 检定周期(年) 附录数目 出版单位 检定用标准物质
JY/T 024—1996
(中文)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通则
(英文) General rules for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仪器稳定后,检查仪器的基线噪声和基线漂移,以及色谱柱的主要性能,即柱的理论板 数(n)、两相邻谱峰的分离度(R)和色谱峰拖尾因子(T)即谱峰的不对称性(见附录A),均应达 到分析方法规定的要求。 8.2.3 溶剂空白
在样品测定的相同色谱条件下,测定溶剂色谱峰,溶剂峰对待测组分的分离不应产生干 扰,并应在样品的测定过程中将其剔除。
Wi——组分i加入量
注: 需要查阅全文, 请与出版发行单位联系.
6 仪器
6.1 仪器组成 仪器主要组成见图1。
输液系统
进样系统
色谱柱系统
检测器
储液器
打印绘图机
图1 仪器组成框图
色谱工作站 (或记录仪)
6.1.1 储液器:储存流动相的容器应耐流动相的化学腐蚀、方便脱除溶解于液体的气体。 6.1.2 输液系统:输液泵及其控制系统应包括流动相组成及流量梯度的程序控制部分。接触 液体的泵体材料应耐化学腐蚀、泵流量稳定无脉冲,且有足够的精度和重复性。 6.1.3 进样系统:样品引入到色谱柱系统的装置,样品管应为可更换的定体积管。 6.1.4 色谱柱系统:包括保护(预)柱、色谱柱和柱恒温箱,并有足够的恒温精度。 6.1.5 检测器:通用的有紫外-可见光、荧光及折射率检测器。 6.1.6 色谱工作站(或记录仪):控制色谱仪的整机操作、采集和处理色谱数据的微型计算机 系统,或为积分仪或简单的记录仪。 6.1.7 打印绘图机:打印分析数据和绘制色谱图的打印机和绘图机。 6.2 仪器性能
A′i——试样中加入(或第二次加入)待测组分i的Mi质量后,组分i的峰值 Aj——试样中未加(或第一次加入)待测组分i前,相邻组分j的峰值
9.4 方法误差
9.4.1 重复性(定性或定量)
同一样品应连续测定8次,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RSD)。
计算公式:
n
RAS=∑ i =1
(Xi-X-
)2/
(n-1)×―-X1
1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相关技术文件 备注
2.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通则的摘要
本通则规定了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适用于具有紫外—可见 光、荧光和示差折光率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器。
3 定义
本通则等同采用GB 9008—1988 中有关液相色谱法术语部分的定义。
4 方法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以液体作流动相和固体微粒作固定相,待测组分在柱内的两相之间 进行高速分配和高效分离的柱液体色谱方法。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因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微 小差异,当其随流动相进入色谱柱后,便在柱的两相之间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导致 柱上迁移速率的微小差异。随着流动相的连续推移,这种微小的差异被不断扩大,直至出现 明显不同的迁移速率,使最终达到组分完全分离。分离后的组分在柱的出口处依次通过色谱 检测器、检测其洗脱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输出电信号。这种电信号经放大后,可由记录仪直接 记录为组分的色谱峰,或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将色谱峰数据变换成计算机语言,为色谱工作 站所采集和存储,然后按色谱分析的要求对各组分的色谱峰进行任选处理。
As——内标物的峰值
9.3.3 叠加法
Xi=
Mi×Ai×A′j M(A′i Aj-AiA′j )
×100
(3)
式中 Xi——待测组分i的质量 Ai——试料中未加(或第一次加入)待测组分i的峰值
A′j ——试料中加入(或第二次加入)待测组分i的Mi质量后,其相邻组分j的峰值 M——试料的质量
9 分析结果的表述
9.1 数据处理 利用色谱工作站或数据处理机处理色谱数据时,应根据其峰处理功能设定处理方法,对
同一样品的测定,处理方法应相同。 9.2 定量值的表示方法
根据测定方法的要求,可以用百分数(质量、体积克分子数)或体积质量数表示。 9.3 计算公式 9.3.1 外标法
Xi=Ei×
Ai AE
国家教育委员会 国家教育委员会 马卿云 陈培榕 1997 年 1 月 22 日 1997 年 4 月 1 日 无
本通则规定了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适 用于具有紫外—可见光、荧光和示差折光率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器。 1. 定义 2. 方法原理 3. 试剂和材料 4. 仪器 5. 样品 6. 分析步骤 7. 分析结果的表述 无
项目
基线噪声 基线漂移 最小检测浓度 线性范围 泵流量稳定性 定性重复性 定量重复性
表1 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
紫外-可见光检测器 ≤±5×10-4AU ≤±5×10-3AU/h ≤±5×10-8g/ml ≥103 RSD≤±2ω×102 RSD≤1.5ω×102 RSD≤3ω×102
荧光检测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