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人物悲剧命运后隐伏的悲痛
《边城》中的爱情悲剧与命运无奈

《边城》中的爱情悲剧与命运无奈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湘西世界,那里有着清澈的溪流、翠绿的山峦和淳朴善良的人们。
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深深的爱情悲剧和命运的无奈。
翠翠,这个如同山间精灵般的少女,是《边城》中爱情悲剧的核心人物。
她自幼父母双亡,与爷爷相依为命,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她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对于爱情充满了憧憬和羞涩。
当傩送闯进她的世界时,她的心开始泛起了涟漪。
傩送是顺顺家的二儿子,勇敢豪爽,正直热情,他在夜晚为翠翠唱情歌,那歌声飘荡在寂静的夜空,也飘进了翠翠的心里。
然而,命运却仿佛在故意捉弄这对年轻人。
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一步向爷爷提了亲。
兄弟俩决定以唱山歌的方式来竞争,天保自知唱不过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
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心中愧疚,又得不到翠翠爷爷明确的答复,最终离开了茶峒。
爷爷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世长辞,只留下翠翠孤独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翠翠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因为兄弟俩的竞争和意外,更是因为那个时代和环境所带来的种种束缚。
在湘西这个封闭的小山城,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婚姻往往受到家庭、传统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翠翠和傩送之间纯真的爱情,在现实的种种压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爷爷虽然疼爱翠翠,但他在处理翠翠的婚姻问题上,过于谨慎和犹豫,没有能够及时为翠翠抓住幸福。
而顺顺一家,虽然家境殷实,但也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傩送在哥哥死后,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选择了逃避。
这一系列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翠翠爱情的悲剧。
除了爱情悲剧,《边城》中还展现了命运的无奈。
爷爷一生尽职尽责地守护着渡口,他善良、勤劳,深受人们的尊敬。
然而,他却无法掌控孙女的命运,无法为翠翠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面对天保和傩送的求亲时,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焦虑,既希望翠翠能够得到幸福,又担心自己的决定会伤害到任何人。
边城课文节选原文解析

边城课文节选原文解析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边城课文节选原文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原文: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
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喃喃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那老船夫不明白她的意思,还以为是翠翠要为他代劳了,就说:“翠翠,等一等,我就回来!”“你不拉回来了吗?”“我就回来!” 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祖父把船拉回来时,见翠翠痴痴地坐在岸边,问她是什么事,翠翠不作声。
祖父要她去烧火煮饭,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便回到屋中去,坐在黑黝黝的灶边把火烧燃后,她又走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
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故不上岸来。
只站在船头告翠翠,不要叫他,且让他做点事,把人渡完事后,就会回家里来吃饭。
翠翠第二次请求祖父,祖父已不理会,她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
天夜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
杜鹊又叫了。
“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老船夫回到家中时,见家中还黑黝黝的,只灶间有火光;见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
走过去才晓得翠翠已哭了许久。
祖父一个下半天来,都弯着个腰在船上拉来拉去,歇歇时手也酸了,腰也酸了,照规矩,一到家里就会嗅到锅中所焖瓜菜的味道,且可看见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
《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

《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之翠翠的悲剧命运篇1一、遗孤的“隐秘心事”翠翠是一个遗孤,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母爱的缺失,对一个少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当爱情来临时,翠翠却无法找到倾诉对象。
青春期的翠翠已经有了模糊的性别意识,对于爱情已经有了懵懂的向往,她希望有人分享她的喜怒哀乐,传递这方面的经验,她迫切希望有人能解答她内心的困惑和疑虑,可是最亲近的母亲已经长眠地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便有萌发了一种朦胧的意识,而外公忙于渡船,心事又无处诉说,四周生机勃勃的景物使她感到凄凉和寂寞,于是胡思乱想起来,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焦虑,又为外公担忧起来,为自己的这种想法而自责。
然而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更使她倍感落寞与孤独,悲伤的哭了起来。
她情窦初开,对爱情有一份朦胧的向往和一种讲不明白的感受,听外公讲妈妈的故事,神往倾心。
梦中听到二佬的歌声觉得自己在飞,感觉做了一个很美好的梦;在外公和她“讲笑话”的时候,内心充满羞涩;期盼着再听到二佬的歌声,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而当外公唱了十个歌后,她又自语的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沈从文细腻的描绘出了这个自然之子的那种朦胧、又带有一丝凄凉的心态,这是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的形象,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
她的那种孤单的心事,没有人替她分担,甚至没有人听她诉说那无边的心事,自幼在这样一个看似平静看似甜美的环境的中长大的孩子,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心事。
二、兄弟的“两段情殇”傩送和天保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却和傩送相爱。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小说《边城》人物的凄美爱情评析

小说《边城》人物的凄美爱情评析翠翠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
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说《边城》人物的凄美爱情评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小说《边城》人物的凄美爱情评析摘要: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将翠翠的爱情故事定格为悲剧,正是为了引发广大读者对美好事物遭到毁灭的反思。
小说描绘的是一幅幽静恬美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那里山光水色灵动优雅,人物性格淳朴,原本人与自然无比和谐的乡土世界,主人公却难以逃脱爱情凄美的结局,作者此中蕴涵的深意耐人回味。
关键词:边城;翠翠;悲剧沈从文以极富诗意的文笔描写了湘西地区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
虽然生长在贫穷的农村,但是翠翠的爱情并未受到权贵、名利、金钱等物欲的污染,对于爱情,她从朦胧认识、忧虑感受乃至执着追求,自始至终表现出宝贵的纯朴和真诚,但在当时由于受民族心理缺陷和当事人主体意识缺失等种种原因的影响,她的爱情最终难逃悲剧的命运。
无力的宿命感和神秘感是这个爱情悲剧中的特点,善良和谦让的美德是这个爱情悲剧的源动力,即便她是一个悲剧,却能让人们在悲剧中寻找善良的人性以及所表现出的无限凄美,引导我们去认识社会,振作精神,树立信心追求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一、凄美爱情产生的原因翠翠的爱情悲剧充满着人类阴差阳错的神秘感和命运感在自然描绘中表现一种化外之境的生命形式。
老船夫的善良愿望却终于不能实现,小说安排他女儿与军人私奔不能而喝水自尽,留下尚在襁褓中的外孙女的悲惨情节,已为全文渲染了悲剧气氛。
1.外在的客观因素沈从文有意回避或冲淡了人为的对立和冲突,而是设计了很多偶然性的误会。
他认为:“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 不凑巧就是偶然,偶然即命运,沈从文说的就是一个命运问题。
《边城》里隐含着人生命运的无常以及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
正是这种心理缺陷,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子,这一美好人性的阴暗面,直接导致了翠翠与二老爱情的悲剧结局。
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

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作者:————————————————————————————————日期: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摘要】:沈从文先生创作的《边城》,多有世外桃源、田园牧歌之谓.但从深层次上体悟《边城》,感觉到的却是一种虽轻犹重似淡还浓的悲剧色彩.《边城》之悲,悲在何处?源于何因?笔者通过思考、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边城》之悲的所有原因可以用两个方面概括,即社会发展过程中民俗的异化和千百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
关键词:《边城》悲剧原因民俗异化民族痼疾在《边城》中沈从文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构建起了一个自然、纯美、和谐的东方乌托邦。
在这个完美的乌托帮中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久居在此的边民都是如此的自然、朴实。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一个坏人,民风是如此的淳朴,生活环境又是如此的自然让读者们羡慕不已.同时,沈从文先生曾说:“我活到这世界有所爱。
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令人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他崇拜和倾心。
……我将在各个作品的各个形式里,表现我对这个道德的努力。
”1于是,许多泛道德主义的《边城》研究者,便将此段言论与边城的淳美联系起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边城》旨在创造一种道德乌托邦,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宗旨就是对以边民为代表的一些少数民族所特有品德的发掘和营造.对于此观点,我实在不敢完全认同,虽然在作品中沈从文先生确实是构建了一个道德乌托邦,但这只是一个作品外部的架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的误解、犹豫中铸就了作品的悲剧性。
把《边城》的淳美定位于道德乌托邦,我认为实在过于表面化.不可否认,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无论是人性,还是民风,都足够“道德乌托邦”。
但是,沈先生想要向我们表现的,仅仅就是所谓自己家乡纯美的民俗,充满道德思想的理想王国吗?我认为不尽然。
我不敢妄自揣度沈先生作品中含有多少对家乡民俗的赞美成分,但我可以肯定,其作品绝对不会只停留在这一个层面。
《边城》的哀愁

《边城》的哀愁《边城》是沈从文的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
我们在研读《边城》时,常常被作品中的自然美景,民俗风情和淳朴人性深深折服。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品读,便会感到遍布于全身的怅惘。
哀愁之一:爱情的幻灭翠翠是爱的精灵与化身,人们都希望她的爱情有一个美丽结局。
要知道,翠翠父母的爱情是那样的纯净忠贞,却又是那样的悲凉凄美。
她的父亲是绿营屯戍的军人,母亲与父亲因唱歌而相熟。
而后很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暧昧关系,有了身孕之后,结婚不成,军人既不能违背船夫女儿意愿抛下年迈父亲远走他乡,又不能留下来有损军队的荣誉,于是服毒以身殉情,母亲疼爱腹中骨肉。
待生下翠翠之后去溪边唱冷水致死,追随情人而去,留下了凄美爱情的结晶——翠翠。
温柔恬静的翠翠在一次端午节的划船比赛中偶见了另一个英俊善良的二老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从此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
她对傩送的感情像一直处在少女期的梦境状态,并长久的将自己的爱情心思埋藏极深。
在翠翠的感情世界里,她同母亲一样有一个从唱歌相熟的人儿,两颗年轻的心孕育着超于自然的朴素纯情。
他们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这份真挚的感情似乎正朝着美好的结局前行。
然而一连串的“偶然”与“不巧”发生。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
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偏偏此时大老喜欢上了翠翠.爷爷会错意积极揭底大老天保走“车路”,却不知翠翠心中早已被弟弟傩送所占据。
大老示爱不成,知道翠翠心中的人儿是弟弟傩送之后,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
天保的不幸遇难致使船总顺顺内心产生怨责。
这些变故使二老傩送对自己所爱产生迟疑并选择离家远行。
“也许那个人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真挚纯洁的爱留下的只是漫长的守候、无尽的等待。
十五年前父母单纯温馨的爱情以破碎飘逝而结局,今天,翠翠却要重新走进同样的夙命。
这样的命运、这样的爱情怎能不叫人哀愁、伤感?哀愁之二:生命的湮灭《边城》中人们在清新优美的山水各自然的风日里生长生活着。
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在《边城》中描写的翠翠的爱情故事,在事情发展的阶段有过许多偶然性的时间,想:天宝的死,爷爷的死。
在这些偶然性的事情中往往是历史的必然性所造就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摘要:在沈从文描绘的色彩斑斓的湘西画图中,一群善良的山民们却上演了出爱情悲剧,这表现出的宿命悲剧、人性悲剧,也就是生命的缺乏主体性和人性的简陋所造成的那些至纯至真的悲剧。
《边城》中独特的悲剧意识与沈从文特殊的人生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
最终形成他特殊的悲剧意识,呈现出悲悯之美。
对其创作中悲剧意识的探究,可以揭示沈从文创作的重要意义,挖掘其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和永恒价值。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悲剧意识一、关于宿命的悲剧意识宿命,即前世之命运。
古希腊的“服从命运”,儒家的“畏天命”,道家的“委天知命”,都是宿命论的观点。
朱光潜认为,宿命观就是对超人力量的迷信。
认为这种力量预先注定了人的遭遇,人既不能控制它,也不能理解它。
悲剧感与宿命论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人类对恶的根源所作出的原始解释。
碧溪岨的白塔下,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爱上翠翠的天保、傩送两兄弟,天保死了,傩送走了,翠翠又如自己的母亲。
优美的地方,优美的故事,伴随着悲苦的命运。
从小说的结尾就可看出作者所表露的对不可知命运的压抑。
翠翠的爹、娘、大佬和爷爷一个个死去,爱她的二佬又生死未卜。
老船公一家人的不幸就是这一家的命。
翠翠如母亲的悲剧命运并未得知。
一切只能听凭“明天”那无法预知的宿命。
沈从文在其他作品中也透露着一种宿命的悲观,无奈的孤独和忧伤:《旅店》、《萧萧》、《菜园》、《贵生》、《烛虚》、《潜渊》、《长庚》、《生命》、《七色餍》……都埋藏着命定和偶然,情感和理性。
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自己曾这样说:这或许是属于我本人来源于古老民族气质上的固有弱点,又或许只是来自外部生命受尽挫伤的一种反应现象。
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蕴

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蕴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蕴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蕴,欢迎大家分享。
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蕴《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概念。
然而看看人物命运的结局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作品中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无不使作品笼上悲剧色彩。
一、悲剧色彩的表现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
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
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
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
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心上人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
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外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外孙女感动不已。
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他既爱外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因天保的死造成外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对傩送情有独钟。
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地,最后死于意外。
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
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人物悲剧命运后隐伏的悲痛
摘要:提起沈从文的《边城》,人们便会联想到作品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却忽略了《边城》在刻画人物美丽外衣下隐伏的悲痛,这既隐含着作者对湘西人民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无奈,对湘西古老传统文化消逝的悲痛,对庸俗小气自私市侩们厌恶,也有对民族生命力的思考与担忧。
关键词:《边城》;命运;悲痛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是一部风格别致的作品,它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而“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被作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但忽视了它的深层意蕴。
沈从文先生感叹:“我因为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1]遗憾与无奈溢于言表。
那么《边城》这部作品在刻画人物的背后到底隐伏着什么样的“悲痛”呢?笔者认为这既隐含着作者对湘西人民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无奈,也有对都市庸俗小气自私市侩们的厌恶,对民族生命力的思考与担忧,现就此作浅要论述。
《边城》中最具有感伤情调的莫过于那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
翠翠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
人,很秘密的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暧昧关系,身孕后那军人曾想约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从逃走的行为来看,一个是违背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
最终军人为了不毁去作为军人的名誉服毒自杀,翠翠的母亲待翠翠出生后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他们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翠翠的爱情却是以一种近乎梦境的美丽开始。
从端午节初次相识时的一见钟情,到月夜里碧溪二老那动人的歌声,再到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这一切皆像爷爷说的故事。
最终,翠翠没有和二老顺利结合,大老下河闯滩遭遇意外,二老出走,留下翠翠痴情地等着,她深爱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留给她的只是一个漫无边际的等待,这个等待怎不孤独?怎不惆怅?母女俩的的结局折射出人物命运的难测,也是作者对湘西人民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无奈。
《边城》中作者塑造了饱经风霜宽厚善良的老船夫,他五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深得乡民的拥戴。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憨厚老实的他,从痛失爱女的巨大悲痛中爬起来,用爱哺育了翠翠,为过渡的人提供帮助从不收取别人的钱财,有过渡的人心中不安把钱掷到船板上,老船夫也一一拾起用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对着掷钱的过渡人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还要这个?!”[2]即便有人把钱
掷下不愿收回,老船夫为了心安起见,也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把烟挂在自己腰带边慷慨地奉赠给过渡的人,把茶叶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沈从文塑造的老船夫自然、无欲、无争、健康,既饱含深情地写出他“善”的一面,又把他作为湘西古老传统的象征。
然而,最终在作品中死去,意味着湘西古老传统的消逝,那种使他醉心的湘西淳朴而粗犷的美也无可避免地在消失
的过程中。
因此,他在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自己对湘西命运的忧思。
[3]他想让那个和谐自然的湘西保留下来,然而面对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他又不知道湘西边地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留下来,所以在结局来了一个突然的转向:老船夫在雷雨交加的夜晚猝然离去。
还有涨水码头那个大方洒脱、喜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失意人的心情的顺顺,此外还有杨马兵等人物。
他们身上的各种美好品质是过去湘西淳朴民风的真切表现,是“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一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沈从文塑造的这些人物与城市里的市侩们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都市庸俗小气自私市侩们的厌恶。
边城的悲还在于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间深厚的情。
弟兄二人同时爱上了翠翠,他们不是手足相残,也不是其中一方的慷慨相让,“有一点困难处,只是这两兄弟到了谁应取得这
个女人作媳妇时,是不是也还得照茶峒人规矩,来一次流血的挣扎?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
”[4]他们展开了公平的竞争,以歌喉来赢取心上人翠翠。
浓浓的兄弟情,演绎成最后的悲凉结局:一个闯滩淹遭遇意外,一个离家出走,留下可怜的翠翠在孤独地等候。
在沈从文看来,乡下人虽然顽固保守、粗野愚昧,但素朴、慷慨、雄强、自由,只有他们才拥有真正的道德和人格魅力,代表着人性的至善至美,也只有在湘西才蕴藏着合理人生的“自然存在”。
《边城》一文中塑造的大老二老和父亲顺顺年轻时一样,是当地泅水划船的好选手,捉鸭子的本领更是了得,他们是健康、雄强的象征,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可或缺的品质。
兄弟俩的悲凉结局,也隐含了作者对民族生命力的思考与担忧。
《边城》中作者让人物的忧郁、无奈、孤独、悲伤,渗透在平静的叙述里,用微笑掩盖悲痛。
作品尚难预料的人物命运的结局反映出沈从文的内心忧戚,――社会压力太沉重了,现实“实在使人痛苦”,他未能给人物找到一条通向生命独立的具体道路,他只能将希望托付给“时间”:“时间会改变一切”。
[5]作者极力描绘边城如诗如画如梦般的美丽,刻画至善至美的人性。
因其美,人物命运的走向更增添了悲剧的成分,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悲凉和惆怅的感觉。
【注释】
[1]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30
[2]沈从文.边城,沈从文选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68
[3]王晓文.忧郁的边城――对《边城》的一种解读[J].民族文学研究,2009(01)
[4]沈从文.边城,沈从文选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24
[5]凌宇.沈从文,中国现代作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501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1--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5-293
[3]阳翰笙.中国现代作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477-516
作者简介:黄世杰,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研究生。
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