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作者:刘天时更多阅读,尽在主题阅读网!李希凡称自己一贯的态度是:对“四人帮”深恶痛绝,对“文革”深恶痛绝,对“文革”结束以来出现的“反毛”、“非毛”言论更是深恶痛绝——酷热的7月。
78岁的李希凡迟缓地从漫长的午睡中醒来,迟缓地挪腾到窗边的椅子上坐下来。
手里的扇子摇得有一搭无一搭,对面的电风扇嗡嗡地旋转。
李老人家的老头背心汗滋滋的,棉布大短裤皱巴巴的。
家里没有别人,只有另一个屋子里还睡着的老伴,3个女儿早已成家立业不在身边,他们的保姆刚刚辞职。
天热,他的糖尿病复发并在加剧,早上吸过氧可是还是觉得憋闷,老伴的腿出了毛病不能动了,屋子里都是红花油味,房子要拆迁了,他要去医院买药,还要去菜场,……在李希凡典型的老年生活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他乱糟糟的书房里,乱糟糟的书桌上,挂满茶垢的保温杯下面压着几页竖排稿纸,写的什么呢?哦,《红楼梦人物论系列之贾探春》……“平凡”、“安稳”、“默默”,这一类的形容词,在李希凡早前的人生历程里,是不曾有过的,相反的,“李希凡”这个名字,在建国以来我们主流的政治风景和意识形态脉动里,一直是跳跃闪烁的:1954年因为一篇批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得到毛泽东嘉许,火速蹿红,星火燎原——由俞平伯而胡适,由文艺批评而判决剿灭自由主义,作为一个敢于向大人物开火的“小人物”——点燃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新一轮高潮;接下来的六七十年代,作为《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员的李希凡,激昂指点,参与到大大小小的文化运动中来,所谓“南姚(文元)北李(希凡)”,李希凡是风光显著的红人……贫寒少年爱好上马克思主义在作为被钦点过的“小人物”登上时代舞台之前,李希凡的故事是从演绎一个贫苦少年为生存挣扎而开始的。
上个世纪40年代,北京郊县通州,李希凡是一个普通人家6个孩子中的一个,父亲失业重病,家境衰落,13岁开始,他先在洋服店当学徒,继而是印刷厂的童工。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哀骆驼祥子作文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哀骆驼祥子作文Under the backdrop of a tumultuous era in China, the tragic character of Xiangzi in the novel "Rickshaw Boy" by Lao She embodies the struggles of the common people. 在中国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的悲惨角色祥子体现了普通人的挣扎。
Xiangzi, a poor and illiterate rickshaw puller, dreams of owning his own rickshaw and becoming wealthy. 祥子是一个贫穷、文盲的黄包车夫,梦想拥有自己的黄包车并变得富有。
Despite his hard work and determination, Xiangzi faces numerous challenges and setbacks in his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尽管祥子努力工作、坚定不移,但在追求更好生活的过程中,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挫折。
The harsh realities of life, including betrayal, exploitation, and poverty, take a toll on Xiangzi's spirit and gradually rob him of his hopes and dreams. 生活的残酷现实,包括背叛、剥削和贫困,对祥子的精神造成了伤害,逐渐夺走了他的希望和梦想。
The novel paints a vivid portrait of the struggles faced by ordinary people during a time of immense social change and upheaval in China. 这部小说生动地描绘出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和动荡时期,普通人所面临的挣扎。
小人物走过大时代经典句子

小人物走过大时代经典句子1. 小人物走过大时代,只能在尘埃中流浪。
2. 在大时代的漩涡中,小人物的命运往往会被轻易的忽视和遗忘。
3. 小人物即使在大时代背景下努力奋斗,也很难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4. 大时代的浪潮卷走了小人物的梦想与希望。
5. 与大时代相比,小人物的努力就像微弱的风声,在喧嚣中被淹没。
6. 在大时代的熔炉中,小人物终将成为历史的尘埃。
7. 小人物的存在在大时代中如同无名之辈一般,默默无闻。
8. 小人物的生活如同牛郎织女,一方为世界,一方为家。
9. 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小人物犹如一片漂浮的树叶,无助又渺小。
10. 面对大时代的挑战,小人物只能选择顺应潮流或被淘汰。
11. 小人物在大时代的舞台上扮演的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
12. 小人物在大时代的狂澜中航行,像是一条迷失方向的小舟。
13. 大时代的巨浪将小人物淹没,只留下一点悲鸣的声音。
14. 小人物是大时代底层的小草,在风雨中挣扎求生。
15. 小人物的存在如同烟花一般,绚烂却转瞬即逝。
16. 大时代中的巨人们往往踩在小人物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
17. 小人物的命运如同流星,瞬间划过,却无法持久。
18. 在大时代的巨大光芒面前,小人物的存在犹如一盏微弱的小灯。
19. 小人物的牵绊像是一根无形的绳索,将他们束缚在大时代的现实中。
20. 小人物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或是被无情地碾压,或是默默修行。
21. 大时代之下,小人物只能默默承受磨难,等待机会的到来。
22. 小人物脚下的道路如同泥泞一般,步履艰辛。
23. 大时代中的爱恨情仇,小人物只能深埋在心底默默承受。
24. 大时代的阳光将是小人物遥不可及的梦想。
25. 小人物的生活在大时代中变得如此微不足道,辐射力趋于零。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哀作文100字

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哀作文100字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有太多太多小人物的悲哀,他们或许只是凡人,或许只是无名之辈,但他们所受的磨难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着。
他们可能是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可能是因为社会的不公而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悲哀或许并不为人所重视,但它们却是现实的存在。
一个小人物的悲哀可能来自于自己的无能为力,比如说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们为了生计而辛苦劳作,却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没有丰富的资源和人脉,他们难以拥有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待遇,只能在单位里默默无闻地付出。
他们或许有一颗追求进步的心,却始终无法跨越困境,这是一种无力感和无助感的体现,也是一种小人物的悲哀。
还有一些人的悲哀可能来自于外部的环境和压力,比如说一个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境贫困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无法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大时代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发展迅猛,农村的基础教育却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农村的孩子往往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苦苦挣扎,难有一举一动。
更有甚者,一些人的悲哀可能来自于社会结构和机制的不公正,比如说一些少数民族的朋友,他们在历史上的边缘化地位和现实中的歧视和排斥,使得他们无法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公平的机会。
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和对待,使得一些少数民族的朋友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很难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一种群体的悲哀,也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小人物的悲哀或许并不为人所重视,但它们却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
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小人物的悲哀,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不至于被辜负和遗忘。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每一个小人物都有被尊重和关爱的权利,我们应该努力为他们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广泛的发展机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整理版]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7286d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e.png)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幕的传奇的舞台剧,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每一个小人物都用他们的人生谱写着属于他们的剧本,千万的剧本组成了这个时代的序曲。
《立春》就是讲述了这么一群小人物的故事,从中透着被时代左右的心酸,生活所迫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渐消的情谊,面对剧中人物的遭遇命运的作弄,在为他们遭遇唏嘘感叹的同时,也不断地在思索:在不可扭转的命运之下,人生要如何才能活的自由快乐,活的精彩。
王彩玲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同时也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导演采用很别样的艺术手法作为电影的开端:广播里播放着一个高雅的女声独唱,吸引到一个平凡而忙碌的青年忍不住在人流中驻足聆听,随后广播里说出了演唱者的名字——王彩玲。
不久后歌声主角的登场,和动听的嗓音所不匹配的是演唱者是一个长相不算好看,身材中庸,气质不佳的中年妇女形象。
电影一开始并没有把她的真实情况介绍完整,而是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将她的形象描绘出来。
她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一个自傲清高,见过大世面的艺术家。
在周瑜向她求师时,不耐烦的口气中似乎透着大牌艺术家对普通庸俗小市民的嘲笑。
而后随着镜头的推移,揭露了她藏在世人口中所谓“在北京进修过”光晕后的真实。
她不过只是当时那个年代的“北漂一族”,有着去巴黎艺术大厅演唱的梦想的平凡人。
她渴望有一天能站在舞台上向世界献唱,实现自己真正的艺术梦,而去北京发展正是那个时代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
迷茫的是你可以看见北京坐落在那里,但这座城市却被无形的力量过的密不透风,你怎么走怎么摸也进不去。
去北京的路太难,碰撞上去北京的强烈愿望,逼得没家庭没背景的普通妇女砸锅卖铁买假户口。
她对追逐梦想热爱演唱,爱到就算经济拮据,也要和坚守在演唱会大厅外直到从票贩手里买到折扣票后飞奔进去;现实残酷命运无情,让没有背景的她在艺术团空荡的大楼里唱到泪流也没有施舍给她一点点靠近梦想的希望。
命运的蹉跎摧毁了有才华且努力的她,而在她生命中走过的5个不同的个人,则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
《青春之歌》:作为政治修辞的情爱叙事

《青春之歌》:作为政治修辞的情爱叙事
《青春之歌》是一部政治修辞情爱叙事的作品。
小说以描写青春期的少年少女的情感
为主线,融入了政治背景和修辞手法,展示了青春之美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
结合,作者既呈现了情爱情感的真实性,又传达了社会变革对个体命运和情感发展的影
响。
小说以主人公李岩和丁婷两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为中心,他们从青涩的少年变为成熟
的男女。
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
大时代
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选择成了小说主题之一。
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政治修辞手法,将情感描绘得丰富而真实。
他通过对李岩和
丁婷的情感描写,展示了他们的心境和情感起伏。
在表现李岩和丁婷的情感时,作者使用
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作者将两个人物的情感
表达得更加深刻和生动。
作者还通过描写青春期的情感纠葛和挣扎,呈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小说中的
李岩和丁婷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们面临的挑战和选择都受到了大时代的影响。
在这个
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梦想、追求、热情以及对未来的逐渐清晰的认识都被社会变革所塑造。
作者通过情感叙事与政治修辞的结合,将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影响巧妙地传达了出来。
“小人物”折射出大时代共5页word资料

“小人物”折射出大时代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会发现,课文中文学作品里面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似乎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作者对他们似乎很在意,刻画他们的时候往往不惜笔墨。
读者对这些“小人物”也常常是过目不忘、津津乐道。
如果我们对这些“小人物”进行仔细品读,就能从这些“小人物”的身上读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身上折射出时代深刻的大变迁,同时也让我们真正领悟到课文作者的高超写作技巧和通过“小人物” 反映大时代的独特视角。
一、鲁迅笔下的几个“小人物”折射出的时代精神风貌笔者在此从大家最熟悉的鲁迅先生的几篇作品谈起。
《社戏》中作者塑造了众多“小人物”形象。
一群毫不起眼的农家孩子,是那么天真纯朴,却又是那么纯洁无私。
作者着力表现的是双喜和阿发,他们勇敢无私、真诚热情,劳动本领高超。
阿发偷豆这个环节表现出的无私非常令我们感动,这些善良的“小人物”,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他人,“小人物”的言行折射出的大品德。
也难怪鲁迅对他们饱含深深的爱,和这群“小人物”相处和生活,他是很幸福的。
日后长大踏入社会后,在各种利益面前,他见证了太多太多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和不择手段,怎能不怀念那群那个曾经让他魂牵梦绕的“小人物”?他怎能按捺住自己的激情,用如椽之笔录下整个时代的变迁呢?他们让而今身处商品社会的人们看到一种返璞归真的淳朴和真诚。
作者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刻画和赞美,着力表现的是这些“小人物”所处的那个时代农村民风的淳朴,农民的善良与高尚。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不断入侵,诸如《社戏》中如此美好的农村和农民离我们越来越远,渐渐消失。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二十多年后再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凋敝破败,闰土的麻木愚昧,杨二嫂的尖刻泼辣,他是何等的失望了。
同样写的是农村、农民这样的“小人物”,读者却可以看出作者笔下不同时代的社会。
还是以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孔乙己》谈起,《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中的孔乙己连个名字都没有,在别人的嘲笑和欺辱中过完了悲催的一生。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初一小说1000字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初一小说1000字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初一小说1000字《太平轮》是一部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些小人物的故事。
在电影里,有国民党的高级军官雷义方和他美丽温婉的夫人蕴芬;有往返上海台湾买药品,依然怀念自己初恋的严泽坤;有战场上拼命,历经千辛万苦完成将军任务的军士佟大庆;还有为了得到去台湾船票,出卖自己的于真。
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的小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只能被历史带着前进。
看上部的时候,是被影片里的人物吸引,因为确实有很多的帅哥美女,但是后来有了对它的期待,却是因为电影的剧情真的很吸引我。
影片中的顾太太说自己再也不想逃了,一路逃一路吃了那么多的苦,可是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将军夫人蕴芬在丈夫被疑叛变之后,无力证明,却也感受到不断逃离的恐惧。
人人都想过一种安定的生活,从一个战场,逃到没有战争的地方,可是最后还是被战争吞没。
太平轮的沉没,也只是因为舵手的懈怠。
没出事之前,船上一片欢歌笑语。
舵手们也聚集在一起喝得醉醺醺,连换班都还要讨价还价。
最后,一个个不省人事的舵手睡在船舵的旁边,无人操纵的船舵,慢慢偏离它应旋转的角度,撞上了另一艘船。
因为太平轮的扎实构造,当场就把另一艘船撞沉了,而自己还可以继续前进。
但是,这个时候,其实太平轮已经受了伤,再加上超重的钢材和人群,迅速沉没了下去。
存活下来,还有力气的人们,开始争夺救生圈、救生衣、木板等可以让人浮起来的东西。
到处救人的严泽坤医生,劝说一个抢夺木板的人:“别抢了,这个木板够大家用的了。
”可是劝说并没有用,反而让人对他产生了杀机。
而他在胸口被匕首插进后,拼着所有的力气,救起他想要保护的那个孩子。
这个时候,我耳边响起的是于真说过的一句话:“他是好人,好人一定有好报!”这个好人就是严医生,我想问,说好的好人一定有好报的呢?最后,太平轮一船的人,只有34个人获救。
来到台湾,佟大庆帮雷义方洗清了叛变的嫌疑,并将他的作战日记本交给了蕴芬。
蕴芬看到一路奔波来的于真,感慨到:“这个时代的女人,为了维持一个家庭,受了太多的苦,但是却从不害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幕的传奇的舞台剧,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每一个小人物都用他们的人生谱写着属于他们的剧本,千万的剧本组成了这个时代的序曲。
《立春》就是讲述了这么一群小人物的故事,从中透着被时代左右的心酸,生活所迫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渐消的情谊,面对剧中人物的遭遇命运的作弄,在为他们遭遇唏嘘感叹的同时,也不断地在思索:在不可扭转的命运之下,人生要如何才能活的自由快乐,活的精彩。
王彩玲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同时也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导演采用很别样的艺术手法作为电影的开端:广播里播放着一个高雅的女声独唱,吸引到一个平凡而忙碌的青年忍不住在人流中驻足聆听,随后广播里说出了演唱者的名字——王彩玲。
不久后歌声主角的登场,和动听的嗓音所不匹配的是演唱者是一个长相不算好看,身材中庸,气质不佳的中年妇女形象。
电影一开始并没有把她的真实情况介绍完整,而是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将她的形象描绘出来。
她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一个自傲清高,见过大世面的艺术家。
在周瑜向她求师时,不耐烦的口气中似乎透着大牌艺术家对普通庸俗小市民的嘲笑。
而后随着镜头的推移,揭露了她藏在世人口中所谓“在北京进修过”光晕后的真实。
她不过只是当时那个年代的“北漂一族”,有着去巴黎艺术大厅演唱的梦想的平凡人。
她渴望有一天能站在舞台上向世界献唱,实现自己真正的艺术梦,而去北京发展正是那个时代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
迷茫的是你可以看见北京坐落在那里,但这座城市却被无形的力
量过的密不透风,你怎么走怎么摸也进不去。
去北京的路太难,碰撞上去北京的强烈愿望,逼得没家庭没背景的普通妇女砸锅卖铁买假户口。
她对追逐梦想热爱演唱,爱到就算经济拮据,也要和坚守在演唱会大厅外直到从票贩手里买到折扣票后飞奔进去;现实残酷命运无情,让没有背景的她在艺术团空荡的大楼里唱到泪流也没有施舍给她一点点靠近梦想的希望。
命运的蹉跎摧毁了有才华且努力的她,而在她生命中走过的5个不同的个人,则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
黄四宝是王彩玲最无法忘怀人吧,两人都对艺术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向往,但也一样被命运切断梦想,切断希望。
黄四宝和王彩玲一样,热爱绘画,爱的执着。
即便得不到家里的支持,但还是坚持着一次有一次奔向北京的城门。
他又一次挤上载满希望通往北京的火车,但带回的只有灌满酒精的肉体与浸满泪水的灵魂,或许只有泡进酒缸才能注满他内心的悲伤。
一次烂醉后他踉跄的找到王彩玲,卧倒在地上失声痛哭,两人相背泪流,那哭声包含的太多,对自己弱小命运的怨念,对自己不公遭遇的心酸,对遭强硬现实逼迫又无力反抗的痛恨,对实现不了理想而又放弃不能的无可奈何。
命运像是暴君一样独裁,而他们只能充当被压榨的奴隶,任听打骂翻身不能,这是何等的悲凉。
黄四宝帅气的外表和对艺术的执着,深深吸引着王彩玲。
她幻想着能和他一起实现梦想,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
而现实却是在众目睽睽他对王彩玲羞辱之后愤恨离去。
理想无门的事实,爱情破灭的真实,被打击的骄傲,被凌虐的自尊,捏碎了一个女人脆弱的心。
周瑜是这部影片里我最喜欢的人物。
他乐观,坦陈,单纯的被王彩玲歌声吸引,即便被当做土鳖嘲笑,也能傻傻的一笑而过自信的唱出自己的歌;他仗义体贴,支持着在艺术中孤独坚持的黄四宝,不忘赶去给买了火车站票兄弟送去小马扎;他幽默善良,剧中的幽默台词搞笑桥段大多出自他口。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平凡人,坦诚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缺点,乐观真实的度过每一天。
他和王彩玲的爱情遭到了王彩玲冷漠的拒绝,尖酸犀利的言论打击了这个真实过活的男人。
我时常在想,如果王彩玲那时放弃她空白的骄傲,如果她能理解体会接纳这个真正关心她的人,她的人生是不是可以更美好更快乐一点。
胡老师是电影里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加重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艺术家惨淡的未来和对艺术的拒绝压迫。
电影有个细节描写:在文艺演出前他积极细致的整理了自己的装扮,但充满热情地表演却遭到众人的嬉笑,在散去的人流中他羞赧的逃上大巴。
两人对艺术的热情却遭世人冷眼质疑的同样遭遇使两人互怜互惜成为知音。
胡老师在世人的质疑中一直隐忍,一直挣扎。
他想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但世人对他的非议一直又让他如坐针毡,他请求王彩玲帮他逃离非议遭到了拒绝,此后他做出了一个荒唐的行为结束了自己追求艺术的生涯。
在等待世俗判决前他独自在简陋的舞房里跳了最后一曲芭蕾,陶醉在自己的舞蹈世界的背后是对现实的哭诉。
他败给了舆论,对舞蹈对梦想的自信硬生生的被杀死在世俗的眼光中。
从此艺术界少了一名追逐梦想的勇士,而在被社会价值观控制下的生活中多了一个言听计从的奴隶。
胡老师的选择击痛了王彩玲的心,她不敢像以前一样勇敢
的去挑战现实,她开始对自己的梦想逝去信心,向现实妥协,接受世俗的价值观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贝贝是一个句点,她彻底浇灭了王彩玲对艺术梦想仅剩不多的星光。
贝贝一开始便以一个异于常人的形象登场,在求师过程中一声声苦苦的诉求,似乎宣称了一个坚持勇敢的女孩不达梦想誓不罢休的坚决。
在即将逝去生命的前提下,贝贝一切努力一切坚持都是那么动人那么励志,义无反顾背水一战的贝贝慢慢感染了快要失去追梦动力的王彩玲,她重燃起希望,舍弃了自己能实现北京梦的唯一机会,全身心的培养贝贝。
在看到贝贝获奖时她是那么的骄傲那么的自豪,她终于看到了梦想实现的姿态,她终于近距离触摸到了艺术人生的期望。
而当谎言被真实拆穿时,曾经的感动全化作背叛后的绝望,神圣的梦想被利欲熏得罪恶。
艺术不再高雅,只不过是为实现梦想而使的手段罢了;生命不再光辉,也可以化作获取同情功成名就可走取捷径而已。
王彩玲惊恐的逃离了北京,逃离这个曾经向往的城市,她不敢在谈及自己的梦想,她不再以艺术家自居。
她害怕了,怕自己和贝贝一样,就此堕落在追逐名利的深渊,背弃所有的良知,与永世不得翻转。
从此,王彩玲不再是一个追梦者,岁月抹去了她的青春与光华;生活耗尽了她走向梦想的勇气;世俗圆滑了她对生活的态度。
她就此和艺术挥手告别,从她那年迈病弱的老父眼里,我们不再看到一个追逐梦想的女孩,而是一个专注于生活的普通妇女。
每个人都有过梦想,可是当梦想碰撞上现实的铁壁时你该何去何从。
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没有收获自己理想的结局,王彩玲成了普
通的卖肉妇女,黄四宝成了不良商家,胡老师在牢狱中度过剩下的一生,贝贝也没有从此一跃成名驰名功成名就,而一开始就作为普通人的周瑜,和王彩玲错过之后依然走着自己平凡普通的生活。
王彩玲为什么把自己的女儿起名叫小凡,或许就是在祭奠自己这平凡庸俗的一生吧。
这个年代的我们,真心比他们幸福的太多,生活即便艰难,但至少没有把努力与勤奋贬的一文不值。
可是时代依然还是生命的主宰,不能更改的命运同样存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一个小人物,要在大时代活得自由活得潇洒似乎很难,改变命运是我们的理想,或许梦想在命运的左右下不会实现,或许我所有的努力都会化为泡影。
但我还是不希望失去自己的梦想,正如霍金所说:不要放弃梦想,直到生命的尽头。
世界上并没有永远的绝对,即便你面对生活左右无力挣扎,即便世界上存在太多的不公平。
纵使改变不了世界迫使我们改变自己,但我们也可以选择在不变的世界中保持自己,至少保持自己的心,保持自己的梦想之光,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天。
像周瑜一样,活的真实,活的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