羰基的合成
羰基合成的发展趋势

羰基合成的发展趋势
羰基合成是有机合成中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用于构建酰基化合物。
它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催化剂的发展:羰基合成常使用的催化剂包括酸、碱和金属催化剂等。
随着催化剂的研发和优化,对反应条件的选择范围更广,催化效率更高,催化剂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升。
2. 反应体系的改进:为了提高合成效率和减少副反应,人们不断改进反应体系,如采用无水条件、使用溶剂的优化选择和添加助剂等措施,以提高产率和纯度。
3. 环境友好性:在羰基合成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反应的环境友好性,采用绿色合成的方法和废物处理的方法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新的反应类型和途径:人们不断探索新的羰基合成反应类型和途径,以应对特定的合成需求。
例如,环脂化反应、噻唑化反应等新的反应类型正在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
5. 应用拓展:羰基合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涉及药物合成、天然产物合成、材料合成等领域。
人们将不断探索新的应用领域,并进一步提高合成效率和反应选择性。
8羰基合成新详解

8.1 概述
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重点) 2、羰基合成反应类型(重点) 3、羰基合成反应催化剂
基本概念
1、羰基合成定义 :
烯烃与合成气(CO/H 2)或一定配比的一氧化碳 及氢气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 生成比原料烯烃多一个碳原子的醛。这个反应被命名 为羰基合成 (oxo synthesis) ,也称作R? elen反应(即罗 兰反应)。
P(OR)3
3、各类催化剂的特点
①羰基钴催化剂 羰基钴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热稳定性
差、容易分解;异构化活性高
P(OR)3
3、各类催化剂的特点
②膦羰基钴催化剂 热稳定性增加,对直链产物的选择性
增高,加氢的活性较高,副产物少, 不足:活性降低,对烯烃的氢甲酰化
反应的适应性较差。
P(OR)3
3、各类催化剂的特点
基本概念
3、羰基化反应(亦称羰化反应) 随着一碳化学的发展,有一氧化碳参与的反应类
型逐渐增多,通常将在过渡金属络合物(主要是羰基络 合物)催化剂存在下,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 羰基 (>C=O) 的反应均归入羰化反应的范围。
羰基合成的重要性
①羰基合成的初级产品是醛。 在有机合成中醛是最活 泼的基团之一,可进行加氢成醇、氧化成酸、氨化成 胺以及歧化、缩合、缩醛化等一系列反应; ②原料烯烃的多种多样和醇、酸、胺等产物的后续加 工,由此构成 以羰基合成为核心的内容十分丰富的产 品网络,应用领域涉及化工领域的多个方面。
(2)烯烃衍生物的氢甲酰化
不饱和醇、醛、酯、醚,含卤素、含氮化合物等中的 双键都能进行羰基合成反应,但官能团不能参加反应。
HO
?
CH 2
?
CH
?
羰基化过程

• 用这种方法改变催化剂的性能称之为催化剂的改 性,引入的新配体也叫作改性剂。改变配位体的研 究构成了羰基合成催化剂研究的重要方面。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2.2 配位体
• 三价膦(PR3)的改性效果最为优越,已被工业采用。 • 羰基钴催化剂的主要问题是在较高的CO压力下才能稳定, 且产物的n/i不高。改性目标首先是克服这两个缺点。与 CO配体相比,三价膦是强的δ电子给予体,弱的π电子接 受体,PR3取代CO与钴配位后,增大了钴原子上的负电荷 密度。钴将增强的负电荷密度再通过适当轨道反馈给未取 代的CO,从而加强了钴对CO的配合能力,使整个分子的 稳定性增加。从而使改性后的催化剂可以在较低的压力下 进行反应,但同时造成剐作用是反应速度下降很多,必须 以提高催化剂浓度等方法加以弥补。三价膦是一个不等性 sp3杂化轨道构型,配位后呈四面体结构,因此比原先直线 形的CO配体产生更强的定向效应。大的方向位阻有利于生 成正构醛,使反应的正异比增加。另外对于羰基钴来说, 三价膦改性剂大大增加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一方面可以使 生成的醛直接加氢为醇,省去了加氢步骤,另一方面烯烃 加氢成烷烃的副反应也明显增加。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8.3.1 甲醇羰化反应合成醋酸的基本原理 • BASF高压法与Monsanto低压法甲醇羰化反 应合成醋酸化学原理基本相同,反应过程大 同小异,也都有一个催化剂循环和一个助催 化剂循环。并且都采用第Ⅷ族元素为催化 剂,碘为助催化剂,但因具体金属元素不同. 活性、中间体组成相异,催化效果有差别, 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控制步骤也有所不同。 化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8 羰基化过程

化工工艺学
随着一碳化学的发展,有一氧化碳参与 的反应类型逐渐增多,通常将在过渡金 属配合物(主要是羰基配合物)催化剂存在 下,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羰基的反应 均归入羰化反应的范围,其中主要有两 大类。
化工工艺学
过渡金属络合物(主要是羰基化合物)
催化剂下,有机化合物引入羰基。
均相反应,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好。
(4)不对称合成生Fra bibliotek单一对映体的醛
化工工艺学
2.甲醇的羰化反应
(1)合成醋酸 孟山都法(Monsanto acetic acid process)
(2)合成醋酐
化工工艺学
(3)合成甲酸
(4)合成草酸酯、碳酸二甲酯、乙二醇
化工工艺学
8.2羰基化反应的理论基础
在催化反应中,凡催化剂以配合物的 形式与反应分子配位使其活化,反应分 子在配合物体内进行反应形成产物,产 物自配合体中解配,最后催化剂还原, 这样的催化剂称为配位(络合)催化剂,这 样的催化过程被称之为配位(络合)催化过 程。羰基合成反应是典型的配位催化反 应。
化工工艺学
b.在碱存在下缩合为辛烯醛
c.
化工工艺学
2.丙烯低压氢甲酰化合成正丁醛
(1)反应条件
a. 温度
T↑ ,r丁醛↑ ,r副↑ ,催化剂失活速度↑ T↓ ,催化剂活性低,用量大
100-110℃ b.压力
1.8MPa
c.原料配比
H2 ↑ ,丙烯↑ ,丙烷↑ ,原料损失↑ ∴ 控制H2和丙烯的量
压力
PCO ↑ ,r ↓ 总压不变: 钴: PCO ↑ ,正/异↑ 铑: PCO ↑ ,正/异↓ PH2 ↑ ,r ↑ ,正/异↑
化学有机合成羰基化合物

化学有机合成羰基化合物羰基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碳氧双键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具有重要的化学和生物活性。
在有机合成领域,合成羰基化合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化学有机合成羰基化合物的一些方法和应用。
一、醛和酮的合成醛和酮是最常见的羰基化合物。
合成醛和酮的方法有多种。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以羧酸为原料,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合成。
例如,将醇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反应,可以得到相应的醛。
而对于酮的合成,则是通过酸催化下的羟醇脱水反应来实现的。
二、酯和酸酐的合成酯和酸酐是另一类重要的羰基化合物。
酯的合成常常通过醇和羧酸之间的酯化反应来实现。
一般情况下,酯化反应需要酸催化剂的存在,以促进反应的进行。
而酸酐的合成则是通过羧酸与酸催化剂反应,发生脱水缩合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在高温下进行,得到相应的酸酐产物。
三、羧酸的合成羧酸是羰基化合物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
合成羧酸的方法有多种途径。
最常见的合成方法是通过对于羰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例如,使用氧化剂氧气或硫酸铬,可以将醇或醛氧化为相应的羧酸。
此外,在有机合成中,还可以通过烷基化反应将炔烃转化为相应的羧酸。
四、酰胺的合成酰胺是羧酸和胺发生缩合反应得到的产物。
酰胺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和药理学效应。
合成酰胺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酰氯与胺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相应的酰胺;另一种是通过羧酸与胺进行缩合反应来合成酰胺。
五、羰基还原反应羰基还原反应是制备醇的重要方法。
羰基还原反应分为催化和非催化两种。
催化羰基还原反应是在合适的催化剂条件下进行的。
六、羰基加成反应羰基加成反应是羰基化合物的重要反应类型,可以生成新的碳-碳键或碳-氮键。
羰基加成反应常常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进行,其中酸性条件下以亲核试剂进攻羰基,碱性条件下以亲电试剂进攻羰基。
七、应用羰基化合物在化学合成和药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化学合成中,羰基化合物常被用作重要的中间体,能够参与多种反应,合成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分子。
羰基化合物有机合成及其机制研究

羰基化合物有机合成及其机制研究羰基化合物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羰基化合物的结构、合成方法以及反应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的有机物类别。
一、羰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羰基化合物是指含有羰基(C=O)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包括醛、酮、羧酸和酰卤等多种化合物。
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含有一个带电的羰基,使它们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质。
首先,羰基化合物的羰基电性很高,易于接受亲核试剂的攻击。
其次,羰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极性,能够形成氢键等分子间相互作用。
同时,羰基还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发生一个或多个羰基的还原,得到相应的醇或醛。
二、羰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羰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醛和酮的合成醛和酮的合成方法非常多,最常用的方法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羟醛缩合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通过还原酮或烯醚来合成醛或酮。
常用的还原剂有亚磷酸盐(如氢氧化钠)、氢气和三乙基硼等。
羟醛缩合反应是通过醛和羰基化合物反应来形成新的酮。
醛通常用溴化银或富马酸酰胺加热,羰基化合物通常用酯、酸酐或酰氯等。
2.羧酸的合成羧酸的合成方法很多,最为常见的是通过酰氯的反应来生成羧酸。
一般情况下,酯、酰化试剂或酸酐能够和氯化亚砜、磷酰氯、氯化亚硫酰或氯化锗等反应生成羧酸。
此外,羰基还可以通过碳酸二甲酯酯化法、加氢及羰基酸催化的酯交换反应等方法来合成羧酸。
三、羰基化合物的反应机制1.醛和酮的加成反应醛和酮的加成反应是指以有机化合物中的亲核试剂(如水、氨或醇)为反应物的一类反应。
在反应中,亲核试剂首先进攻羰基生成一个中间体,然后通过一个或多个质子转移,最终把一个氢或羟基添加到羰基上。
这一反应机制被称为“羰基加成式反应”。
2.酸催化的酰化和酯化反应酸催化的酰化和酯化反应是指以酸为催化剂使有机羧酸或烃醇与羰基化合物反应形成酯或酰化产物的一类反应。
简述羰基法的基本原理

简述羰基法的基本原理羰基法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一种反应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羰基化合物(包括酮和醛)与亲核试剂发生加成或取代反应,从而得到新的有机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氧双键的有机化合物,最常见的就是酮和醛。
酮的结构中有两个碳原子与氧原子通过双键相连,而醛则只有一个碳原子与氧原子相连。
这种碳氧双键的存在使得羰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活性,容易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
羰基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亲核试剂的亲核性,通过攻击羰基化合物的羰基碳原子,从而打开碳氧双键,形成新的化学键。
亲核试剂可以是含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如醇、胺等;也可以是含有亲核性的阴离子,如氢氧根离子、碱金属离子等。
在羰基法中,亲核试剂与羰基化合物发生反应后,羰基碳原子上的氧原子会成为一个亲核试剂的官能团,而亲核试剂的官能团则会连接到羰基碳原子上,形成一个新的化学键。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溶剂条件下进行。
羰基法在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选择不同的亲核试剂,可以合成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
例如,醛和胺反应可以得到相应的胺化合物;酮和醇反应可以得到醚化合物;酮和硫醇反应可以得到硫醚化合物等等。
羰基法的优点在于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选择性高,产率较高。
同时,羰基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需要选择合适的亲核试剂和反应条件,需要考虑立体化学效应等。
此外,羰基法还可以和其他反应方法(如还原、氧化、羟醛化等)结合使用,从而实现更复杂的有机合成。
羰基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合成方法,基于羰基化合物与亲核试剂的加成或取代反应。
通过合理选择亲核试剂和反应条件,可以合成多样化的有机化合物。
在有机合成中,羰基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合成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化合物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羰基配合物合成和应用研究

羰基配合物合成和应用研究羰基配合物是一类由金属离子和羰基配体组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其在有机合成化学和材料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也成为有机金属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逐步发展和人们对新材料、新化合物的需求不断增加,羰基配合物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羰基配合物的基础知识1.1 羰基配体羰基配体是一种含有碳氧双键和羰基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
它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并通过配位作用与金属形成配合物键,从而生成羰基配合物。
一般来说,羰基配体可以根据其碳氧双键的位置和数量被分为三类:(1)一元羰基配体,如CO、CH3CN等;(2)二元羰基配体,如C2H4、C3H6等;(3)多元羰基配体,如Fe(CO)5、Mn2(CO)10等。
1.2 羰基配合物的结构羰基配合物的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线性型和面心立方型。
其中,线性型的羰基配合物分子中金属与羰基配体通过半碳氧键相互配位,形成一条直线型的结构。
而面心立方型的羰基配合物则是由多个线性型配合物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
二、羰基配合物的合成2.1 碳基羰化反应碳基羰化反应即指以铁或钴等催化剂为催化剂,通过反应物中的碳与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含有羰基配体的有机化合物。
这种方法既适用于单一的一元或二元羰基配体的合成,也适用于含有多元羰基配体的配合物的合成。
2.2 氧化还原法氧化还原法即指以还原剂或氧化剂为催化剂,通过还原氧化反应合成羰基配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采用单一配体的反应,也可以将多种配体一起用作反应物。
2.3 高压合成法高压合成法即指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将羰基气体和金属粉末在反应釜中反应,生成羰基配合物。
该方法常常用于制备一些高度纯化的羰基配合物。
三、羰基配合物的应用研究3.1 催化反应羰基配合物的催化反应是其应用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
例如,Rh(CO)2Cl和Ru(CO)2Cl2等羰基配合物可以在加氢反应中作为催化剂,增强反应速度和选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基于合成丙烯酸(酯)、丁二酸酸酐、丁烯二酸二丁酯和丙烯醛等系列有机产品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乙炔羰基合成丙烯酸(酯)的催化剂和反应工艺条件.镍基和钯基催化剂是催化乙炔羰基合成:对乙炔羰丙烯酸(酯)的良好催化剂,同时钯基催化剂也是催化乙炔羰基合成丁二酸酸酐和丁烯二酸二酯的良好催化剂.镍基和钯基催化剂的复合及负载化是今后乙炔羰基合成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关键词:乙炔;羰基合成;丁二酸酸酐;丁烯二酸二酯;镍基和钯基催化剂二、前言2.1羰基的性质由于氧的强吸电子性,碳原子上易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其它常见化学反应包括:亲核还原反应,羟醛缩合反应。
2.1.1羟醛缩合在稀碱或稀酸的作用下,两分子的醛或酮可以互相作用,其中一个醛(或酮)分子中的α-氢加到另一个醛(或酮)分子的羰基氧原子上,其余部分加到羰基碳原子上,生成一分子β-羟基醛或一分子β-羟基酮。
这个反应叫做羟醛缩合或醇醛缩合(aldolcondensation)。
通过醇醛缩合,可以在分子中形成新的碳碳键,并增长碳链。
羟醛缩合反应历程,以乙醛为例说明如下:第一步,碱与乙醚中的α-氢结合,形成一个烯醇负离子或负碳离子:第二步是这个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立即进攻另一个乙醛分子中的羰基碳原子,发生加成反应后生成一个中间负离子(烷氧负离子)。
第三步,烷氧负离子与水作用得到羟醛和OH。
稀酸也能使醛生成羟醛,但反应历程不同。
酸催化时,首先因质子的作用增强了碳氧双键的极化,使它变成烯醇式,随后发生加成反应得到羟醛。
生成物分子中的α-氢原子同时被羰基和β-碳上羟基所活化,因此只需稍微受热或酸的作用即发生分子内脱水而生成,α,β-不饱和醛。
凡是α-碳上有氢原子的β-羟基醛、酮都容易失去一分子水。
这是因为α-氢比较活泼,并且失水后的生成物具有共轭双键,因此比较稳定。
除乙醛外,由其他醛所得到的羟醛缩合产物,都是在α-碳原子上带有支链的羟醛或烯醛。
羟醛缩合反应在有机合成上有重要的用途,它可以用来增长碳链,并能产生支链。
具有α-氢的酮在稀碱作用下,虽然也能起这类缩合反应,但由于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的影响,反应难以进行,如用普通方法操作,基本上得不到产物。
一般需要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例如:丙酮在碱的存在下,可以先生成二丙酮醇,但在平衡体系中,产率很低。
如果能使产物在生成后,立即脱离碱催化剂,也就是使产物脱离平衡体系,最后就可使更多的丙酮转化为二丙酮醇,产率可达70%~80%。
二丙酮醇在碘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失水后可生成α,β-不饱和酮。
在不同的醛、酮分子间进行的缩合反应称为交叉羟醛缩合。
如果所用的醛、酮都具有α-氢原子,则反应后可生成四种产物,实际得到的总是复杂的混合物,没有实用价值。
一些不带α-氢原子的醛、酮不发生羟醛缩合反应(如HCHO、RCCHO、ArCHO、RCCOCR、ArCOAr、ArCOCR等),可它们能够同带有α-氢原子的醛、酮发生交叉羟醛缩合,其中主要是苯甲醛和甲醛的反应。
并且产物种类减少,可以主要得到一种缩合产物,产率也较高。
反应完成之后的产物中,必然是原来带有α-氢原子的醛基被保留。
在反应时始终保持不含α-氢原子的甲醛过量,便能得单一产物。
芳香醛与含有α-氢原子的醛、酮在碱催化下所发生的羟醛缩合反应,脱水得到产率很高的α,β-不饱和醛、酮,这一类型的反应,叫做克莱森-斯密特(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
在碱催化下,苯甲醛也可以和含有α-氢原子的脂肪酮或芳香酮发生缩合。
另外,还有些含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例如丙二酸、丙二酸二甲酯、α-硝基乙酸乙酯等,都能与醛、酮发生类似于羟醛缩合的反应。
2.1.2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羰基中的π键和碳碳双键中的π键相似,也易断裂,因此与碳碳双键类似,羰基也可以通过断裂π键而发生加成反应。
与碳碳双键不同的是,由于羰基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大,易流动的π电子被强烈地拉向氧原子,所以羰基的氧原子是富电子的,以致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羰基的碳原子是缺电子的,使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所以羰基是一个极性基团,具有一定的偶极矩,偶极矩的方向由碳指向氧,使得羰基具有两个反应中心,在碳原子上呈现正电荷中心,在氧原子上呈现负电荷中心。
一般地讲,带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比带负电荷的氧原子具有更大的化学反应活性。
因此,与碳碳双键易于发生亲电加成反应不同,碳氧双键最易发生被亲核试剂进攻的亲核加成反应。
一般是亲核试剂(NuA)的亲核部分(Nu)首先向羰基碳原子进攻,其次带正电荷的亲电部分(A)加到羰基的氧原子上。
所以,羰基的典型反应是亲核加成反应。
三、工艺技术的选择3.1、羰基合成工艺的发现及应用烯烃与合成气(CO/H2)或一定配比的一氧化碳及氢气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比原料烯烃多一个碳原子的醛,这个反应于1938年首先由德国鲁尔化学(Ruhrchime)公司的O.Röelen发现,被命名为羰基合成(oxo synthesis),也称作醛化反应、Röelen反应。
RCH=CH2+CO+H2→RCH2CH2CHO+RCHCH3 (2-1)CHO由于这一反应的主要工业用途是生产脂肪醇,习惯上又将由烯烃与合成气反应生成醛,然后再加氢(或醛先缩合后再加氢)生成醇的全过程也称作羰基合成。
同时,该反应也可以看做烯烃双键两端的碳原子分别加上一个氢和一个甲酰基(-HCO),因此又称作氢甲酰化反应。
羰基合成的初级产品是醛,在有机化合物中,醛基是最活泼的基团之一,可进行加氢成醇、氧化成酸、氨化成胺以及歧化、缩合、缩醛化等一系列反应。
加之原料烯烃的多种多样和醇、酸、胺等产物的后继加工,由此构成以羰基合成为核心,内容十分丰富的产品网络,应用领域涉及化工领域的多个方面。
羰基合成反应是典型的配位催化反应,很早就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它的研究对于现代配位催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是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理论研究成果在指导工业应用方面的作用也表现的相当明显。
3.2 羰基合成工艺的发展3.2.1 发展综述羰基合成是一个重要的工业过程,历史发展可追溯到二战期间德国建设的第一座羰基合成工厂,它以费托合成的C11~C18烯烃为原料生产洗涤剂用醇,但由于战争原因未能开工。
二战后,德国有关羰基合成的研究成果在“战后调查报告”中公开,促使一些国家进行研究。
1948年美国Esso公司基于鲁尔技术建成一座以庚烯为原料年产2600t异辛醇的羰基合成装置并顺利投产,由此开始了羰基合成工业的历史。
50~60年代,石油化工的发展提供了大宗廉价的烯烃原料,聚氯乙烯工业的持续增长又需要大量的增塑剂用醇,两方面的原因促使了羰基合成工业在世界范围内的高速发展,10年间生产能力增加了10倍。
用羰基合成法生产醇,尤其是以丙烯为原料生产丁醇和辛醇,被认为是最经济的生产方法。
70年代中期羰基合成技术经历了以羰基钴为催化剂的传统高压法向以改性铑为催化剂的低压法的转变,其工业面貌为之一新。
实际上,自70年代开始,羰基合成醇一直占据着增塑剂用醇市场的垄断地位,并提供洗涤用醇的大部分。
中国羰基合成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期,由化学工业部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先展开,70年代末以来采用先进技术在国内建成数套羰基合成生产装置。
3.2.2 工艺简介羰基合成工业已有50年历史,其工业技术随着催化剂体系的不断创新而创新,经历了高压钴法、改性钴法,发展到今天被广泛使用的改性铑方法。
当今的羰基合成工业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传统的高压方法仍在一些装置中被采用着,主要是C6以上烯烃为原料生产高碳数醛和醇,改性钴中压方法(Shell工艺)主要用于高碳数洗涤剂用醇的生产,而占羰基合成工业绝大部份的丁醛(丁、辛醇)的生产,自70年代中期以来已逐渐改用低压法,使用铑-膦配位催化剂低压羰基合成制丙醛和丁醛,至今已经发展了六种不同的工艺,它们是美国UCC、英国Davy和Johnson Matthey三家公司联合开发的LPO工艺,包括气相循环和液相循环两种工艺;由德国鲁尔化学公司和法国Rhône Polenk联合开发的以水溶性铑为催化剂的RCH/RP工艺;由日本三菱化成公司开发的铑-三苯基膦催化体系的丁、辛醇工艺以及分别由BASF和Eastman两公司各独自发展,用于公司内原高压钴法改造为低压铑法制丁、辛醇的工艺。
以上这些由不同公司发展的工艺,在反应条件、所用溶剂、n/i控制、催化剂回收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技术经济指标是很接近的。
催化剂工艺发展:羰基钴催化剂――高压工艺采用羰基钴为催化剂的传统高压羰基合成方法曾经是应用最广的方法,至7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仍有40多套采用这种方法的工业装置在运转。
高压法被不同公司所采用,一度发展为十余种不同的工艺,但由于都是基于最初的鲁尔技术而发展的,除在催化剂回收方面有较大差别外这些工艺差别不大。
采用的反应条件大致为:温度110~180℃,压力20~35Mpa。
高压羰基合成工艺在工艺文献中已有很多详细的记载,近年来用高压法生产丁、辛醇的装置大部分已被改造为低压铑的方法。
改性钴催化剂――Shell工艺有机膦改性的羰基钴催化剂可使反应条件缓和,反应压力下降至高压钴法的½~¼,由于增加了加氢活性,使得到的产品大部分为醇,产物的n/i也大为提高,缺点是催化剂活性下降很快。
60年代中期,Shell公司将这种用改性钴为催化剂的中压方法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改性铑催化剂:――UCC/Davy工艺用三苯基膦改性的羰基铑为催化剂,由乙烯或丙稀经羰基合成反应生产丙醛或丁醛的工业技术是由美国UCC、英国Davy及催化剂制造(回收)公司Johnson Matthey三家公司于70年代中期首先开发成功的,文献中称作“LPO-process(low pressure oxo简称LPO)”。
其突出特点是催化剂稳定,反应条件缓和,反应压力1.7~1.8Mpa,反应温度90~110℃;反应的选择性好,表现在高沸点副产物少,产物醛n/i达10/1以上;催化剂寿命长,开工周期达18个月;流程简单;催化剂流失少,铑损失小于50mg/t醛,以上诸特点决定了该工艺投资和操作费用低,技术经济优越。
LPO工艺包括最初的气相循环工艺和80年代新发展的液相循环工艺。
――RCH/RP工艺最早将羰基合成反应推向工业生产的德国鲁尔化学公司与法国Rhône Polenk公司合作,继UCC/Davy之后于1984年将一种新型的低压羰基合成工艺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这种工艺的核心是使用了一种用磺化三苯基膦改性水溶性铑催化剂,称之为RCH/RP工艺。
该工艺突出优点是反应在油-水两相中进行,反应后只需静置即可将产物与催化剂方便地分离,与UCC/Davy工艺相比,该工艺反应温度和压力高一些,反应的化学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也较高,该工艺将贵金属铑的损失降到了10-9级水平,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