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一)专科教育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一时期,我国恢复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社会人才紧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二、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1994年)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大三_英国文学史(绝对标准中文版)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酝酿教育改革。英国为了复兴经济,培养人才,在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改革。英国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教育机会平等”到“教育过程平等”再到“教育质量平等”的变革过程。英国教育改革给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1.战后的世界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民主力量战胜法西斯而胜利结束。”然而,在世界各国人民狂热庆祝胜利之时,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 首先,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运动的高涨,各国人民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教育改革。其次,在战争中因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远远落后于现状”。②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教育来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 ③学校被征用、关闭、损坏和摧毁,教育设施和资料遭到毁坏,教育制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以上的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二战后相继进行了教育改革,从而形成了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对英国教育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2.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两次世界性的大战结束了大英帝国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尤其是战争惊人的消耗大伤英国经济的元气。对此,在二战后,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发展更大程度上财富均分的社会政策以及国家对主要经济动脉(如钢铁、铁路与采矿业)进行控制的经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与公正,社会经济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关未来教育制度的讨论,在各政党之间也开始展开。在英国,教育一向由私人负责,政府不插手教育事业。在很长时间里,学校主要是由教会开办的,不同教派都有自己的学校,为本教派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的早期教育也应运而生。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教师,称为“保姆”,它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 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儿童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欧文认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非常重要。在幼儿学校中教师和儿童经常进行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欧文反对在幼儿学校里用当时的教科书来教儿童,因为这些教科书里充满了宗教思想,对儿童是没有益处的。幼儿学校的教师由工厂里年轻的工人担任,欧文认为虽然他们没有教育学的素养,但都能关心和爱护儿童。1818年,欧文亲自去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和费伦伯格的教育实践。回来之后,他便提倡“新法”,在校内装备玩具、图画、模型、地图和安全卫生的动植物等设施,并注重体育活动。1818年,兰斯登侯爵及布鲁姆勋爵等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开办了第二所幼儿学校,并邀请欧文幼儿学校教师布坎南担任校长。1820年,怀尔德斯平夫妇又在斯平脱场开办了第三所幼儿学校。后来幼儿学校被纳入英国学制系统之内。1824年,英国“幼儿教育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学校的发展。 产业革命前,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幼儿教育是一种纯慈善事业。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英国自1833年开始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后,幼儿学校开始从这项政策受益。但同时,英国政府对幼儿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了控制。 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60年代后,英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因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度受阻。70年代后方踏上坦途,此外,自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善性质的免费幼儿园。第一所免费幼儿园由马瑟爵士(Sir William Mather)于1873年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办。同时,英国传统的幼儿学校也逐渐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由学区设置办学委员会,就地筹款,举办学校,补充私立学校之不足。从此,英国有了与私立学校并驾齐驱的地方公立学校。80年代又颁布并落实了义务教育的规定,确定了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的幼儿学校被纳入这一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都受其影响很大。1907年,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在罗马成立后,英国也办起了一些蒙台梭利式的“幼儿之家”和幼儿师范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的创立、发展和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幼儿园被纳入保育学校系统。英国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本论文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考察从民国时期到当前近百年间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些变迁?和西方的英 国文学史书写有何不同?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哪些特征?等等。论文运用文学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文学观念、文学史观、文学史书写体例和文学史经典建构四个方面讨论了英国文学史在国内 的发展历程,最后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四个个案,来进一步说明以上讨 论的问题。除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5章。绪论部分简略地介绍了英国文学史在中国书写的学科背景,英国文学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写作目的,写作思路等。第一章从文学观念的角度讨论英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说明文学观念是如何影响和决定着文学史家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并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来说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在文学观念上的书写特色和所受影响。近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是西方传入的纯文学观,纯文学观念对国人影响极大,国内的 大部分英国文学史都坚持纯文学观念,收入的是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泛文学观念影响下文学史把历史、哲学、书信、日记、箴言、小册子都纳入文学史料的范围内。后理论时代的大文学观念对国内英国文学史书写最大的影响就是收入了原来的亚文学类属的文本,妇女文学、地区文学、族裔文学、通俗文学进入文学史,而跨学科性质的文学史在国内并未出现。第二章从文学史观的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问题,并分为二个主要的时期,即民国时期以进化论为主导的文 学史书写和建国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无论是

进化论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文学史观在进入中国后,和中国的社 会现实相结合,本着改变落后,争取富强的目的,被变形处理。以进化 论为指导的英国文学史书写强调文学与国民性的关系,以开民智,启 民力为目的,旨在改变中国国民素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文学史观最 初一度变成阶级论的文学史观,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被打上阶级的烙印。进入新时期后,文学史的书写则强调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作家生平, 作品的思想内容,也适当强调作品的艺术特征。最后一节针对英国文 学史书写中的史观问题提出了以人性论为指导的文学史书写问题。第三章首先从文学史的书写体例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分期 和撰写体例问题,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找出异同并阐明了 原因。在分期上,国人倾向于大杂烩式的分期模式,即政治朝代+世纪+文艺思潮等混合体模式。在撰写体例上,受传统史书书写的影响,作家纪传体模式盛行,其次便是分类合编体。而评论体和辞典体则凤毛麟角,应用极少。第二节针对国内分期问题提出了以文学思潮、文学传 播方式为依据的分期模式,针对撰写体例问题提出了以编年体、故事 体为模式的撰写方式。第四章从文学史经典建构的角度讨论了百年来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演变过程和中国文学传统对经典建构的影响 问题。发现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是一步步中国化的过程,是历史、 现实、文化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经典的选择、经典作家的 评价和经典作品的阐释上都有异于英国本土的文学史。第五章选取了中国不同时期四个比较独特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案例来进一步说明以 上问题,以期从中窥见出百年来英国文学史在中国(大陆)书写历程和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一)专科教育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 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 98 所,招收专科生 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 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 45.3% 。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 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 34.2%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一时期,我国恢复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社会人才紧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二、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1994年)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初中后“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试点,开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

2021年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2021年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该注 重的几个问题 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空前发展,目前机械自动化已经取代了人力劳动,但是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围绕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必要性、发展途径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我国处于机械自动化的初期,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它们在工业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多方面机械自动化的特点与作用相辅相成,需创造条件,向节约型工业化自动化社会努力。 我国机械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起步较晚,且目前世界机械制造行业在自动 化技术方面还是以欧美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为准,包括我国在内的发 展中国家基本还处于机械自动化的实现阶段,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1.手工劳作比例高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EYFS)教育目标解读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EYFS)教育目标解读 EYFS ( 全称“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是英国政府于2008年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给幼儿最好的开始”为宗旨提出的早期教育方案,是“英国天线宝宝早教”等英式早教奉行的标准和原则,其教育目标有以下六大方面:情商、沟通和语言、解决问题、推理和数学能力、社交能力、体能发展、创造力发展。 情商 在社交中用不同的声音(咯咯的笑,咿呀,大声叫)交流,并关注他人的声音,使用越来越多的词汇表达越来越复杂的意思 2.用于思考的语言 对周围事件感到好奇,对简单的请求作出回应,对特定的人在熟悉语境下对其说出的不同事物做出反应,理解一些简单言语的意义 3.将声音和文字相联系

咿呀学语,尝试用不同的声音及词汇表达身边事物,关注并喜爱旋律及故事中的节奏感,重复熟悉故事中的词汇及表达,区别不同声音 4.阅读 关注熟悉的声音、词汇或手势,对词汇、故事、歌曲或歌谣表现出兴趣并作出回应(如拍手),有最喜爱的故事、歌谣、歌曲等 5.写 做标记,用手和工具随意作画,画出不同符号并能加以区分,对工具表现出一定的控制能力 对搭建和推倒、打开和关闭物体表现出好奇和兴趣,喜欢推拉或搭建物体,对使事情发生表现出好奇和兴趣 3.初步了解信息技术 对有科技元素的玩具表现出兴趣,按按钮使玩具发出声音、移动或出现新图案,开始初步学习打开和操纵信息技术工具 4.时间 开始了解并享受日常的规律作息(起床时间、吃饭时间、睡觉时间),将一系列行为和日常作息联系起来,理解“之前”“之后”“很快”这样的时间词汇,会预期特定时间事件的到来

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发展 摘要:从古至今,劳动人民在经过长期生产和生活后﹐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逐渐产生利用自然界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动装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难的脑力活动的愿望﹐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他们互不相关地造出一些原始的自动装置。而这些装置在随着知识和社会的进步中,断地得到提升,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解放生产力,还提高了了生产效率,好地实现了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并且有些能够在预先的编程设定后可以智能的解决一些问题,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1.引言 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2.自动化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经历 2.1自动化技术形成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社会的需要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动力。自动化技术是紧密围绕着生产﹑军事设备的控制以及航空航天工业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工业上的应用,是以瓦特的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调速器作为正式起点。1788年﹐瓦特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提出的蒸汽机的速度控制问题﹐把离心式调速器与蒸汽机的阀门连接起来﹐构成蒸汽机转速调节系统﹐使蒸汽机变为既安全又实用的动力装置。此时的自动化装置是机械式的,而且是自力型的。 2.2自动化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经历 自动化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里程碑是1788年英国机械师watt在发明蒸汽机的同时发明的蒸汽离心式调节器。第一次出现被控量的自动调节。 第二个里程碑是20世纪20年代电子管反馈放大器的诞生,各种电子式控制器在各种机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侯耀先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陕西宝鸡 721007) 摘 要: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我们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健全教育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教;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7516(2002)03 0085 02 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又具备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不论在管理的机构、人员,还是在管理的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改革我国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概括起来说,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我们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发。 一、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考察和比较,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行政建制到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都比我国的精简。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英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在垂直层次上仅分为中央和市(郡)两级,机构少而精。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为联邦教育部,直接受教育大臣领导,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为市(郡)教育局,接受教育部和市(郡)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下属教育部门的事宜。而我国教育行政机构的垂直层次分中央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教委)、地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组五级,而且每一级都有庞大的机构编制和众多的管理人员。就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而言,英国的中小学仅设校长、副校长、接待室等少数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中学通常设校长1名,副校长1~2名;小学设校长1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名,而且校长、副校长均为教师身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学校中没有类似于教导处、总务处等的中层管理机构,仅设1名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协助校长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其它事务。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也都不属于专职管理人员,而是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兼任。教研组和年级组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管理组织,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研组由任课教师组成,主要承担各门课程的讲授和研究任务。年级组由辅导教师(班主任)组成,主要承担对儿童的教育、管理和个别辅导。在英国中小学中,专司管理工作的是 接待室,其实际职能类似于我国的校长办公室。学校的来访接待、对外联络、文件收发、门卫安全、考勤登记、日常行政、财务管理以及后勤生活服务等,均由接待室负责处理。接待室根据学校规模设3~5名专职人员,而且不设主任,直接受校长领导。与英国相比,我国中小学的管理机构明显臃肿。除正、副校长,正、副书记之外,还设教导处、总务处以及共青团、少先队等庞大的中层管理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常常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高消耗的状况。形成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庞大的原因,固然与我国人口多、疆域广、学校规模大、教育管理对象复杂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其中也不乏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机构建制和用人制度上我们一直存在着 因人设事、 因神设庙的问题,这是导致机构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机构膨胀、冗员迭生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造成教育成本大,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下降,人头费大量消耗教育投资;二是造成人浮于事,内耗丛生;三是导致权力和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扯皮,见利就争,见事就避。 龙多不治水,谁都要管事,谁又都管不了事。这种 盲肠症状最终使管理在低效状态下运行。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教育管理体 85 2002年第3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收稿日期:2002 04 08 作者简介:侯耀先(1958-),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理论比较研究。

英国幼儿教育

l 课程大纲: 很多家长经常问我英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到底在教什么,老师是怎样给孩子上课的。在向大家详细讲解课堂内容之前,我想有必要跟大家解释一下英国的幼儿大纲和小学课程纲要,让大家有个大概的了解。 英国学前教育分的比较细致,公立的小学孩子3周岁以上就可以入学读nursery 一天只有3个小时,分为早上组和下午组。nursery和reception?(学前班孩子年龄在4周岁-5周岁)组成Foundation?Stage?(简称FS—基础阶段),对于这个重要阶段英国教育部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即 Early?Year?Foundation?Stage?(EYFS),这个大纲并不是上课用的课本,但老师备课时却离不开它,大纲对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必须或建议要掌握的内容列的清清楚楚。 EYFS最优秀的地方是它根据孩子7个不同领域的发展(下面会详细介绍)做了细致的规定,而不是笼统的说应该到达什么目标,这样老师执行起来非常直观,assessment(考评)起来能够很快就知道孩子在哪个发面做到了,下步该怎么办,或者没有做到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标。 英国教育部EYFS大纲介绍:?英国幼儿园根据6个领域来帮助孩子学习的课程大纲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从2012开始,英国教育部将幼儿园教育大纲由原来的6个领域改为7个领域(前三个为主要学习内容),我们来一起看看英国幼儿园的老师是怎样帮助这些孩子一起学习的。看看我们家长在家是否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来和孩子互动,做到家校(园)互补。 7个领域具体包括;(前三个为主要教学内容,后四个辅助) 1)?Communication?and?language?语言交流? 2)?physical?development?体能发展?? 3)?personal?social?and?emotional?development?个人社交和情感交流 4)?literacy?阅读写作综合能力? 5)?mathematics?数学能力 6)?understanding?the?world?认知世界 7)expressive?arts?and?design?艺术设计 那么这些领域如何应用到现实教学中呢??我就拿我去年教过的学前班秋季的教学大纲来解释一下。那个学期的主题是Ourselves.英国老师很重视planning,?什么年度计划(按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做计划),学期计划(根据整年度的计划来安排),周计划(根据学期计划)和日计划(根据周计划细致到具体的各个步骤),这样环环相扣,?一目了然! Ourselves 一: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交际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于‘ourselves’这个主题,可以选择的故事绘本有: Titch/ Owl Babies /My history /This is the bear /Peepo /Dear Zoo /Oscar got the blame.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编号:01015065, 01015096 (翻译方向); 02015055,02015106 (教育方向) 2.层次与学制:本科, 四年制 3.总学时:68 4.学期与周学时:第五,六学期;周学时: 2 5.学分:2 6.执笔人:夏丹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英语(翻译,教育方向)专业必修课。 该门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旨在使学生从英国历史、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掌握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文化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同时帮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对部分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导读,增强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课程的要求:学完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如下能力: ①对于英国文学史有整体性的把握; ②掌握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独立完成千字左右的文学作品评析的英文论文; ④掌握文学概念和相关文学流派的专业知识。 2.质量标准:在第五学期完成英国文学史中从中古时期到启蒙时期的文学流派及相关作家,完成两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第六学期完成从浪漫主义时期到现代主义文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并整体把握整个英国文学史的脉络,完成三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同时检验学生是否了解、认识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够用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五学期: 第一章序言 (2 学时) 使学生对英国文学史和主要流派具有提纲挈领的认识。 第二章中古世纪时期(2学时) 使学生掌握英国文学的起源及其形式和主要代表作品 第三章杰弗里?乔叟 (2学时)

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及前景(1)教案资料

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前景 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自动化是美国科学家哈德在1936年提出的。他认为在一个生产过程中,机器之间的零件转移不用人区搬运就是自动化,这就是早期自动化的概念。制造自动化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自动化使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能够只能完成指定的作业,但是随着科技不断地进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制造自动化的功能目标不再是仅仅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去自动完成指定的作业。随着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发展,制造自动化已经远远突破上述传统的概念。二十世纪以来,为了实现自动化,人们研究和制造了成千上万种自动控制系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劳动、社会服务、

军事工程和科学研究等活动。自动控制系统通常由控制器、执行机构和信息反馈装置三部分组成。反馈装置的任务是监视和测量执行机构和工作对象的状态变化和执行结果,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则根据任务的定义和当前执行情况决定以后应该采取的措施,以机械的、光电的或其他的物理方式向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以便后者准确地加以执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四十多年中,特别是六十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最重要的标志是,在社会劳动时间不断缩减的情况下,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增长了大约十倍,人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促成这种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所以普遍认为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在科学技术领域里对新技术革命贡献最大的是两个相互联系紧密的领域:一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的重大突破;二是系统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工程化应用。前者是后者得以成功的物资基础,后者又为前者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制造自动化的发展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其生产模式也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刚性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单机自动线和刚性自动线,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这一阶段中应用传统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方法,其特征是高生产率和刚性结构,很难实现生产产品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作者:聂鸿英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19年03期 一、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1.突显个性化教育 由于美国的传统文化,使国民形成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及各种各样 的生存与发展思想,促进美国儿童个性化教育基础的形成。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 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表现力与主动性。在学生的中学 阶段,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 2.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 1990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教育目标》,确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并推行 至全国。1994年,这些目标被美国国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各联邦、州、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为把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迎接 新世纪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与能力欠佳的弱势群体,体现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而1998年的构建学习社会报告则指出其获得成功并解决其遗留问题。 二是着重体现教育优异性原则,努力提高各州与地方学校教学质量与成绩的标准,积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8年的全国儿童教育法案即反映了这一要求,提出应开办特许学校、专门学校。 开办“特许学校”。特许学校有四类:新建立的学校、改建原公立学校、特教 学校和教育改革基地。其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与学校自愿签订合同,按合同办事履行其 中的义务并承担责任。特许学校必须按合同履行地方政府提出的卫生、安全的条款条例, 并不再受其他条例约束,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校长、教师等职务,并按照实际来制定 课程,选择最佳教育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校还可以向社会筹集捐款,并允许 社会精英人士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因此,由学校职工与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 “学政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参与校长、教师以及资金与课程设置问

浅析英国学前教育制度及教育特点对中国的意义

浅析英国学前教育制度及教育特点对中国的意义中国和英国有着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本文通过浅析英国和中国的学前教育制度及特点,来发现中国学前教育的不足之处,从而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英两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 1.结构设置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为父母提供方便和对儿童进行保教,以保为主,保教结合;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儿童,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学前班招收的是没有条件进入幼儿园的5-6岁儿童(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学校、保育班、学前游戏小组和日托中心。其中保育学校是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招收2-5岁儿童;保育班附设在小学里,招收3—5岁儿童。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保健和教养。学前游戏小组招收2—5岁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托儿所分为日间托儿所和寄宿托儿所,招收2-5岁儿童,主要以保育为主。另外,英国设有幼儿学校,招收5-7岁儿童,属义务教育,相当于我国小学的一、二年级。 2.班级规模 中国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特别是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其规模相对于其它国家仍然很大,有的幼儿园的班容量达到了40人以上,师生比达到了1:20以上。中国的幼儿园编班形式多是按年龄划分。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学前教育机构都能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增大,但最大不超过1:8。英国的编班形式有按年龄划分的(儿童人数少时),也有按人数划分的(儿童人数多时)。 3.课程内容 中国教育部1996年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根据此文件于2001年7月2日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全日制。

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赵恒伯教授 讲学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职业教育又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教育类型地位平行。 职业教育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远古时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等知识,主要以言传身教代代传授。如果把人类的此类活动称为教育的话,那么它就是职业教育,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的发端。手工业经济时代,以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在劳动现场开展,父子相继、世代“薪火相传”。农业经济时代,有技术的能工巧匠通过设学授徒等方式在工作中传授技艺,是一种学徒教育形式,其职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高度一致,教具即生产用具,教师即师傅。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后,出现了形式各异的讲习所和讲座等,通过讲习所和讲座向工人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机器工作原理,它们可以看作是学徒教育转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形式。18世纪初,俄、德、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办了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在我国,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并逐渐发展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实业学堂。这标志着学校职业教育的正式形成。 由言传身教、父子相继、师徒相授、讲座传授发展到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与规模在逐步拓展,由单一教育形式向集体传递形式演变,为适应工厂对大量技术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职业教育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形式,采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