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重大旱灾
我国旱情旱灾情势变化及分布特征

我国旱情旱灾情势变化及分布特征顾颖;倪深海;林锦;戴星;刘静楠【摘要】在对1949-2008年县区以上的旱情旱灾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近60年来旱情旱灾情现状及变化情势从特大干旱、农村饮水、农业干旱、城市缺水、生态环境和旱灾损失等不同的角度,对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影响程度、发生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干旱灾害在发生频次、严重程度和发生范围方面都呈现增加的态势,干旱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工业生产以及江河、湖泊、湿地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干旱灾害的影响已经波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未来发生特大干旱的概率增加的结论.【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1(000)013【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干旱频次;严重程度;特大干旱【作者】顾颖;倪深海;林锦;戴星;刘静楠【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29,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29,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29,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29,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29,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9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季风气候明显,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亚洲季风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干旱灾害频发的国家。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60多年来干旱灾害在发生频次、严重程度和发生范围方面都呈现增加的态势,对旱情旱灾情势变化趋势必须给予重视。
一、重大干旱发生频次增加,不容忽视1949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形成了我国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供水保障体系,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水旱灾害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心腹之患。
旱灾情况汇报材料

旱灾情况汇报材料
最近,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生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下是对旱灾情况的汇报材料:
一、受灾地区及影响范围。
本次旱灾主要影响了我国南方的部分地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等省份。
受影响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农田、果园和水稻田等农业生产区域,造成了严重的农作物减产和缺水问题。
二、灾情影响。
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天气,导致了农作物的生长受阻,部分地区的农田和果园出现了枯黄和枯萎的现象。
特别是水稻田的缺水问题更是严重,导致了大面积的水稻减产,给当地农民的生计带来了严重影响。
三、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当前的旱灾情况,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受灾地区的水资源调度和保障,确保了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
其次,加大了对农田的灌溉工作,积极组织农民进行人工灌溉,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受灾农民的帮扶力度,确保他们的基本温饱和生活需要。
四、未来展望。
尽管当前的旱灾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生带来了严重影响,但是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克服这次灾害带来的困难,恢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生秩序。
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受灾地区的情况,积极帮助当地居民度过难关,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以上就是对旱灾情况的汇报材料,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并支持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共同为灾区人民的生活恢复做出努力。
我国农业重大干旱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f u r t h e r s t u d i e d , w h i c h w o u l d p r o v i d e t h e o r e t i c l a a n d d e c i s i o n — m a k i n g b a s i s f o r h t e e r c o v e r y nd a r e c o n s t r u c i t o n a f t e r t h e a g r i c l u t u r a l d r o u ht g
GU Ho n g — b o, L I U Xi n - y l ’, L I U Zh i- y u
( S c h o o l o f Ma n a g e m e n t , H u n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H u n n a X i a n g ' u a n 4 1 1 2 0 1 , C in h a )
Abs t r a c t : Dr eu 【 s h t wa s t h e 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wh i c h ma d e t h e mo s t 8 e r i o u 8 d a ma g e t o o u r c o u n t r y  ̄e c o n o my,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gr a i c lt u u r e .I t h a d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灾情灾度评估小麦产量(万吨)与上年相比产量增减量(万吨)增减率1953长江以北及南方部分地区春旱、夏旱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
旱1828.11166.40%1955陕北、山西、广东、广西、福建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1343.27万公顷,成灾面积402.4万公顷。
大旱2296.6-36.7-1.57%1959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华南、东北夏旱受灾面积338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117.33万公顷。
大旱2218.0-40.7-1.80%1960华北、长江中下游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533.33万公顷,成灾面积200~330万公顷。
大旱2217.2-0.80.00%1961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春旱、夏旱华北大部、东北西部地区春旱受灾面积1666.67万公顷;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地区夏旱受灾面积3784.67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
大旱1425.1-792.1-35.73%1972北方大部、南方的湘、鄂、黔、桂、川春夏旱、伏旱受灾面积3069.93万公顷,成灾面积1360.53万公顷,粮食减产965万吨。
大旱3598.534110.47%1977冬小麦主产区和江南、华南、云南部分地区冬春旱、伏旱、秋旱华北、西北、华南大部冬春旱,鲁南、豫北、苏北、皖北秋冬春连旱。
据晋、冀、鲁、豫、陕、受旱面积1066.67万公顷,广东冬春旱严重,受旱面积126.67万公顷,损失稻谷60万吨;福建受旱面积31.53万公顷。
大旱4107.5-928.5-18.44%1978江淮流域、冀南、豫北及陕、晋、鲁等省部分地区春旱和夏旱受灾面积399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747.07万公顷。
损失粮食约100万吨。
大旱5384.01276.531.08%1986北方冬麦区大部、长江中下游部分及华南部分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3104.2万公顷,成灾面积1476.5万公顷。
近十年来我国干旱灾害趋势变化及其灾害链(之二)

近十年來我國乾旱災害趨勢變化及其災害鏈之二— ྏژᄃۤົᒖ༼ᙯᓑ۞ඕၹّԿ઼̚խच֨᎔םົխचΫຽ؎ࣶົ!!षঔܪ!˘ďԿᔌ๕ត̼ໄڶ!回顧建國以來出現的數次乾旱災害高峰期﹐從受旱﹑成災面積看﹐1957~1962年﹑1972年﹑1978~1982年﹑1985~1989年﹑1991~1995年﹑1997年﹑1999~2001年屬於乾旱高峰期﹐年均受旱面積均在三千萬公頃以上。
1950~1990年的41年間﹐中國有11年發生了特大乾旱﹐發生頻次為27%。
1991~2010年﹐中國有九年發生了重大乾旱﹐發生頻次為45%。
2005年至今﹐雖然成災面積有所下降﹐但區域性跨年跨季的乾旱﹐特別是南方連年的大旱﹐在經濟超前發展的大環境下﹐對人們日常生活﹑生產﹐對國民經濟﹑社會心理﹑社會穩定都造成鉅大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紀來﹐乾旱災害的成災率﹐除2004﹑2009年之外﹐均在50~67%間徘徊﹐高於1950~2010年平均成災率水平的44%。
這意味著抗禦乾旱自然災害能力總體下降。
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水利工作會議上講話﹐對水利形勢作出了“四個仍然是”﹑“三個越來越”的深刻分析﹐指出﹕“洪澇災害頻繁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制約﹐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隨著氣候變化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我國水利形勢更趨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局面的任務越來越艱鉅。
表~1﹕21世紀來全國乾旱災害情況簡表年份受災面積(千公頃)成災面積(千公頃)成災率(%)災害範圍及情況2000 40540.67 26783.33 60.00 東北西部﹑華北大部﹑西北東部﹑黃淮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情特別嚴重2001 38480.00 23702.00 61.58 華北﹑東北﹑西北﹑黃淮春夏旱﹐長江上游冬春旱﹐中下游晴熱高溫﹑夏旱﹐東部秋旱2002 22207.30 13247.33 59.60 華北﹑黃淮﹑東北西﹑南部﹑華北﹑西北東南部及四川﹑廣東東部﹑福建南部連續四年重旱2003 24852.00 14470.00 58.20 江南﹑華南﹑西南伏秋連旱﹐湘贛浙閩粵秋冬旱2004 17255.33 7950.67 46.00 華南和長江中下游大範圍秋旱﹐粵﹑桂﹑湘﹑贛西﹑海南﹑蘇﹑皖降雨量為建國以來同期最小值﹐華南部分地區秋冬春連旱2005 16028.00 8479.33 52.90 寧﹑內蒙﹑晉﹑陝春夏秋連旱﹐粵﹑桂﹑海南發生嚴重秋旱﹐雲南初春旱2006 20738.00 13411.33 64.60 川﹑渝伏旱﹐重慶極端高溫﹐長江中下游夏旱﹑兩廣秋冬旱2007 29386.00 16170.00 55.00 內蒙東部﹑華北﹑江南大部﹑華南西部﹑西南的東南部夏旱﹐華南湘﹑贛﹑閩﹑兩廣秋冬旱2008 12136.80 6797.52 56.00 江南﹑華南北部﹑東北旱﹐雲南連旱2009 29258.80 13197.10 45.10 華北﹑黃淮﹑西北東部﹑江淮春旱2010 13258.61 8986.47 67.77 雲﹑桂﹑黔﹑渝秋冬春大旱﹐華北﹑東北秋旱從統計看﹐乾旱發生的頻率和影響範圍似乎在擴大。
高考地理热点 _从安徽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看干旱与旱灾

背景材料 自8月12日以来,安徽省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导致部分河道和水库干涸,居民供水紧张。
据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荣喜介绍,自8月12日以来,该省面均雨量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七成,降雨持续偏少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
安徽已启动Ⅲ级抗旱应急响应,采取蓄、引、提、调等综合措施,加强蓄水保水。
热点解读 干旱是一种气象灾害,虽然全国卷中选考题目取消自然灾害,但就不代表高考不考查自然灾害,而是将自然灾害放在了必考内容中,其考查的频率升高。
近几年高考中,不同程度的都出现了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
干旱是我国高发的一种气象灾害,从高考题目看,主要考查干旱形成的原因,干旱对农业的影响,缓解旱灾的措施。
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知道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熟练运用地图查找我国旱灾及干旱程度的地区分布。
学会阅读数据统计表了解我国旱灾损失的时间和地区差异。
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考点链接 一、干旱与旱灾 1、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旱灾:干旱可导致供水水源匮乏,除可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可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酿成旱灾。
3、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从受灾体的特性看,气候湿润但降水不稳定,经济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干旱更容易酿成旱灾。
4、特点及成因干旱旱灾特点时间长、地域广(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渐发性形成原因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两个限制条件:①较长时间内降水少,产生干旱现象;②给人和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危害,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5、干旱与旱灾的类型与分布干旱旱灾发生地区发生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地区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全国旱情情况汇报表

全国旱情情况汇报表近期,全国多地出现严重旱情,给农业生产和民生用水带来了严重影响。
以下是各省市旱情情况的汇报:一、北方地区。
1. 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旱情较重,特别是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等地,旱情严重,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大,需加强抗旱救灾工作。
2. 河北省,河北省南部地区旱情较为严重,特别是邢台市、衡水市、保定市等地,旱情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加强水资源调度和抗旱工作。
3. 山西省,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特别是运城市、临汾市等地,旱情严重,需加强应对抗旱工作。
二、东部地区。
1. 江苏省,江苏省北部地区旱情较为严重,特别是淮安市、盐城市等地,旱情对水稻、小麦等农作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加强抗旱救灾工作。
2. 浙江省,浙江省部分地区出现了旱情,特别是丽水市、台州市等地,旱情对水稻、蔬菜等农作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抗旱工作。
三、中部地区。
1. 河南省,河南省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旱情,特别是商丘市、周口市等地,旱情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造成了较大影响,需加强抗旱救灾工作。
2. 湖北省,湖北省西部地区出现了旱情,特别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等地,旱情对水稻、油菜等农作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加强水资源调度和抗旱工作。
四、西部地区。
1. 甘肃省,甘肃省南部地区出现了旱情,特别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等地,旱情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加强抗旱救灾工作。
2. 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出现了旱情,特别是昌都市、拉萨市等地,旱情对青稞、油菜等农作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抗旱工作。
以上是各省市旱情情况的汇报,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抗旱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旱情对农业生产和民生用水的影响。
中国近年来地自然灾害事件-82年自然灾害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1950年7月,淮河大水。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1966年地震1970年通海7.8级震1975年8月,大水。
1976年震1978—1983年北方大旱1991年江淮水灾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5.12汶川特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7、-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8、9月下旬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9、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10、10月末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9、2009年自然灾害(五个“历史罕见”)10、2010自然灾害4月14日地震201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950年7月,淮河大水。
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
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
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证了市和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4755万亩,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由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
1、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在1959年7月,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
据灾害中心数据, 因为淹水和接下来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的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
这场灾害被列为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的第七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涉及省市旱情2009年我国多省遭遇严重干旱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
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
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
2008年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据统计,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已达1500多万亩。
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
2007年22个省发生旱情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23亿元。
2006年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
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
2005年华南南部现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2004年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2003年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伏秋冬连旱,旱情严重2000年多省干旱面积大,达4054万公顷,受灾面积6.09亿亩,成灾面积4.02亿亩。
建国以来可能是最为严重的干旱。
记者:从人们的常识来讲,大家都可以理解北方大旱,但是尤其是西南地区降水量很丰富,水资源也很丰富,所以今年出现这样的干旱也比较严重,这是为什么?嘉宾:还是跟气候有关系,前不久气象局其实有过一些说明。
它和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以及北方低温是有关系的。
实际上它一直没有过来,印度洋暖湿气流一直上不到云南这个地方来,上不到相对较高的地方来,这里面就有一个大气环流的问题了,这些我想气象部门专家解释会更权威。
按照气象专家的解释,西南五省的旱情是大气环流异常所导致的。
因为今年冬天印度洋的海上温度升高,而陆地上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气温下降,陆地上比较冷,海洋上比较暖,不利于海风的形成,也就不利于海上的暖湿空气被输送到大陆上来,从而导致了西南地区干旱少雨的局面。
记者:我们也在媒体上看到一些评论说,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这次这样灾害,有没有人类活动的因素?嘉宾:人类活动的因素肯定是有的。
记者:比如说当中一个猜测,是认为说现在西南很多地方因为把原始生态林砍伐之后,大量的种植,像橡胶或者桉树这样的作物,被\比喻,叫做\抽水机,大量可以消耗地下水,会不会这种情况下,改变了生态环境?嘉宾:一般通常意义上,植被比较丰富的地方,特别是\属于保水的,含水的,但是你说到种了大量的植物,把地下水都被植物给消耗了。
我想消耗地下水也是浅表层的水,植物的根系不可能扎到我们那个意义上的地下水,都是在土壤的表层。
记者:表层水不至于有很大影响吗?嘉宾:基本上属于墒情,土壤的一个含水量的问题。
嘉宾:它还不是我们意义上几米以下地下水,我想说这个问题,由于种树、种植物而导致干旱这种推定,你认为你相信吗?记者:我只是看到它在媒体上出现了,而且是以公开发表的方式出现的,所以会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
嘉宾:我想可能也是一种研究,对水量的减少,水分的减少,或者增加,这个我想不同的植物肯定会有所影响,但是导致这么特大一个干旱,至少我这没有什么资料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记者:在这个图上我看现在是,包括北方的地区,从新疆到河北、内蒙这一带,好像也出现了旱情,那就是北方现在也开始旱了。
嘉宾:北方现在正好是开始要春播了,冬小麦区开始返苗,\由于它去年以来,入秋以来降水偏少,也会出现一些旱的情况。
嘉宾:现在就是看轻旱还是中旱还是重旱。
记者:现在都还没有办法判断是吗?嘉宾:现在还没办法,但是有一些旱的迹象苗头出现了。
根据水利部门的监测,北方地区的旱情已经开始显现,如果后期出现高温少雨多风的天气,旱情很可能会迅速发展,很多人担心,接下来我国会不会出现南北同旱的局面。
记者:有没有可能会出现南北需要同时抗旱的局面?嘉宾:这种情况应该说每年都有它的可能性,但是今年显得尤为明显。
记者:明显?嘉宾:因为西南\五省出现了特大干旱,北方西北地区虽然现在出现的旱情较往年平均值还要低一点,但是从它前期的降雨的情况来看,偏少了二到五成。
记者:这是个什么概念?嘉宾:通常比如说有一百毫米的降雨,它比它一百毫米少了两成或者是少了五成。
记者:会带来什么后果?嘉宾:当然是墒情比较差了。
\作物种上去以后,土壤的含水量很重要,保水的情况,这个对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了。
墒情好,通常的意义,我们春耕就好一些,所需要浇灌的水量就少一些,现在西北这一带墒情应该说由于降水比较少,少了二到五成,另外像东北一带,河北这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因旱人饮安全问题。
记者:您是说北方也出现了人饮困难?嘉宾:当然这个目前还是很少的,比如说像辽西地区这是重旱区。
记者:像这样南北同旱的话,这个格局以前常见吗?嘉宾:应该说在这个时期,南北同旱这种情况是不常见的,记者:我们都非常期待好的情况,降雨赶紧发生,但是也会有一种担心,(剪)记者:如果南北需要同时抗旱局面出现的话,最大的挑战会在什么地方?嘉宾:当然对国家来说是最不希望出现的,但是它出现了,就要采取措施,南方这边长旱,大旱,北方也一样要采取相应抗旱措施。
正是春耕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春耕播种,要看它干旱的程度,是轻旱还是中旱,还是说就像西南地区这样特大干旱,相应的也要采取措施,要启动应急预案。
西南地区虽然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是却长期面临用水紧缺的挑战。
在这次历史罕见的旱情下,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呢?记者:因为西南地区水资源很丰富,拿云南来说,人均水资源应该是一万立方米,比全国水平要高四倍。
大家会觉得这个地方出现干旱也许不稀奇,出现干旱之后,怎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用水困难?嘉宾:咱们国家降雨时空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这个概念可能大家都清楚,它在降雨的时间上分布是很不均匀的。
我们国家通常都是在6到9月是降雨汛期,汛期就是降雨比较多的时候,一般通常65%到85%这一年的降雨量都在6到9月这个时间里降完了,对于云南也同样是这样。
这个时间,降雨演变成地表的径流,你\留不住,因为云南山高,水深,就跑到大江大河里去了,虽然年均降雨量很多,人均降雨量很多,但是它都在这几个月全部跑掉了。
剩下来那几个月怎么办呢。
记者:既然这是一个规律,为什么不能够用一些我们的方式把水留住呢?嘉宾:我们做了很多的水利设施,建了很多的水利工程,五小水利工程,水窖,包括一些水库。
这个当然相比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气候变化这种气候形势,相比老百姓民生的要求,我觉得也还是不够的。
特别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等,这一些的要求来讲,那还是有差距。
记者:所以我们也看到有一些评论说,说这次灾情造成的后果严重,也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我们水利上的欠帐比较多,您是否看过这样的想法?嘉宾:我看过,我也赞成这样的,应该说同意他这种说法。
●旱情发生的背后,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教训?记者:现在病险水库会占到全部水库百分之四十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概率?嘉宾:应该说是先天不足,存在着很多因陋就简的这种工程。
●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农业发展面临怎样的考验?记者:您是说我们18亿亩耕地当中一半是望天吃饭?嘉宾:这样的耕地是叫做望天收,因为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长期存在历史欠账问题,目前我国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特别是很多水利工程已经年久失修,不但发挥不了的抗旱救灾作用,还埋下了防洪的安全隐患。
记者:比如说我们在现场采访的时候会发现,现在我们使用的这种水利的工程,很大一部分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甚至有更早的,我们去采访,有个是在晚清时候建的,而且就是时间长了之后,有一点年久失修,\所以如果没有常嘉宾:缮常新的话,那不就很难在抗旱的时候发挥很大的功用吗?那还不仅仅是抗旱的问题的,那还有防洪的问题,一旦来了大水,如果要是老化失修,一冲而溃,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所以一定要对老化失修,出现病险水库要进行维修加固。
记者:我们看到一个数字是说,现在病险水库会占到全部水库百分之四十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概率?嘉宾:这是一个统计数字,我们国家现在有86000座水库,\其中我们统计出来有3万多座水库存在病险,当然这里边绝大多数都是小型的水库。
记者:拿贵州来说,17000多个蓄水的工程,99.9%都是小型水库,那也就是说抗旱中本来最应该发挥作用的这部分水库,现在实际上出的问题是比较多的。
嘉宾:是有这种情况,因为小型水库,按我们说法都是老百姓,有很多都是当年那个时代,自己组织修建的。
应该说是先天不足,无论在设计上,在施工上,材料上,都还存在着很多因陋就简的这种工程。
\现在国家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件事高度地重视。
专门制定了规划,要求对其中6240座大中和小一型的水库要进行除险加固。
当然你说加固完这6240座水库,其他的还有,我们现在\努力地争取要进行维修、维护,地方政府也都投入了相当的财力和物力。
目前我国财政每年在农业生产性投入上将近1500亿元,但是对于地广人多的广大农村来说,仍有困难。
记者:如果是1500亿,这个投到现在的水利设施上来讲,能够吗?嘉宾:够看是什么标准了,\让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达到一个能够足以承载和支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话,我觉得当然还远远是不够的。
记者:云南一个县长问,如果能够有十万口水窖,那就能够不会出现那么严重的人畜饮水的困难,可是一个水窖概得四千块钱,县里人均年收入是2500元,地方上越是农业县,可能越穷,越出不起这个钱,那怎么办?嘉宾:像这些应该采取国家投入一部分,当地和老百姓也能够积极地投工投劳,民办公助,采取这样的一些方式来加大水窖的建设,小水塘坝的建设等等这些工程。
记者:可能有人会觉得这重要吗?可能没两天下了雨,这场事又过去了?嘉宾:是。
可能一些人,在灾害来的时候,他觉得这是非干不可,灾害一旦过去,可能还有其他的事更重要。
但是我觉得,为什么叫可持续发展呢,就是要百事为后事之师,一次为训,就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
记者:如果在发生灾情之后这种整个救灾的资金,能够在之前投入到水利设施的建设上,会不会更好?嘉宾:那当然更好,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特别是民生水利的投入,是必要的。
嘉宾:但是它复杂在哪儿,它是一种复合系统,它与气象的灾害有很大的关系,和我们的承灾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
就是你说的年年抗旱,你可能年年都问这个问题,它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股脑地都解决,这个当然是我们一种愿望了,但是实际上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根据水利部门的统计,截止到3月26日,西南五省耕地的受旱面积达到9500万亩,全国耕地的受旱面积达到1.14亿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