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建国以来重大旱灾基本情况辑要

合集下载

对云南连年干旱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对云南连年干旱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4年大旱教训深刻痛下决心大干水利——对云南连年干旱问题的回顾与反思省委书记——秦光荣旱灾是云南自然灾害之首。

2009年以来我省已连续4年遭遇严重干旱,给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今年又发生冬春干旱,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云南历史上少有的5年连旱。

严重干旱暴露出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尖锐、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必须深刻的反思,下更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用更硬的举措,尽快破解水利基础设施这个云南发展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我省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

一、四年连旱历史罕见,干旱成因复杂多样2009年以来,气候异常多变、江河来水持续偏少、库塘蓄水严重不足,云南连续4年遭遇严重干旱。

2009年春夏干旱、2010年百年大旱、2011年雨季干旱、2012年旱季更旱。

干旱持续的时间、干旱影响的范围、旱灾造成的损失历史罕见。

4年连旱呈现以下4个主要特点:一是降雨连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086毫米,2009年至2012年,年降水量均低于多年平均水平,2009年低16%、2010年低4%、2011年低20%、2012年低13%,其中2011年、2009年年降水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少年和次少年,全省4年只下了3年多的雨,滇中地区则更为严重,昆明4年只下了不到3年的雨。

全省多年平均气温16.6℃,2009年至2012年,年平均气温均高于多年平均水平,2010年高 1.0℃、2011年高0.1℃、2012年高0.5℃,其中2010年全省平均气温17.5℃,为1959年以来最高年份,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中旬,全省平均气温15.3℃,较历史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二是库塘蓄水减少,供水矛盾突出。

2009年至2012年全省河道平均来水量较历史平均偏少33.8%,全省库塘蓄水在2008年年末达到历史最高纪录72.68亿立方米之后,3年连年下滑,至2011年年末只有47.39亿立方米,是1994年以来同期蓄水最少的年份。

云南省干旱规律分析研究

云南省干旱规律分析研究

云南省干旱规律分析研究旱灾是云南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干旱灾害表现出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灾害损失加重等特点。

本文采用历史统计方法,投影寻踪方法,Mann-Kendall指数法等多种方法分析研究云南省干旱变化规律及变化周期,探讨我省干旱变化规律,对我省的干旱研究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标签:云南省干旱规律周期分析研究旱灾是云南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给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干旱灾害表现出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灾害损失加重等特点。

干旱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不但会给我省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短缺、河流断流等生态环境问题。

旱灾影响范围已由农业为主扩展到工业、城市、生态等领域,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和国民经济挤占生态用水现象越来越严重。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干旱灾害表现出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灾害损失加重等特点。

特别是2000年以后,云南省旱灾严重,几乎每年均会发生不同程度旱情,2009~2012年云南省发生1950年有详细观测资料以来,最为严重的连续四年严重干旱,其间2010年还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全省受旱程度之深、受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

本文采用历史统计方法,投影寻踪方法,Mann-Kendall指数法等多种方法分析研究云南省历史、现代干旱变化规律及干旱周期变化,探讨我省干旱变化规律,对我省的干旱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分析区域概况1.1 自然地理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全省土地面积84%是山地,10%是高原,坝子(盆地、河谷)面积仅占6%。

地势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呈不均匀阶梯状逐级降低。

省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育,纵横交错。

省境内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908条,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08条,5000km2以上的河流有25条,10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0条,分属于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

云南干旱与对策

云南干旱与对策

云南连年干旱主要成因及相应对策一、引言2012年,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

截至2月16日10时,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242.76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231.38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55.45万头。

而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该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达到559.9万亩,成灾203.7万亩,绝收32.4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中国大西南历来以雨水丰沛著称,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

但是,恰恰这些丰水区,2009年至2012年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

如何从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去找寻其中的原因和机理?如何从旱灾的发生形成的机理上去探讨其规律性的认识?如何建立抗旱的长效机制?面对如此极端的干旱,本文将探讨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更应该致力于如何应对,如何解决,为云南干旱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

二、选题意义目前,云南已有273条中小河流断流,390座小型水库干涸。

云南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穷省。

面对持续的干旱,我们不仅要问:水在哪里?3月、4月、5月云南旱情究竟会如何发展?一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的省份,为什么会连续三年遭遇大旱?背后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呢?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

三、自然因素对云南大旱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气象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导致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高压坝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最主要原因。

高压坝就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云南:抗旱,我们在行动

云南:抗旱,我们在行动
( 单位 : 南省 档案局 60 3) 作者 云 502
五印乡人畜饮 水问题 , 保证群众的生活用
3 m国档 8 蔫 21 5 0 0.
i 螽凝 i l

本栏责任缩辅
王天泉
文/ 黄燕 玲
云南: 抗旱 , 我们在行动
 ̄2 0 年 8 0 9 月以来 , 西南五省 陆续遭 遇 罕见 旱灾 , 其中云南 的旱 灾为西 南之 最 。 次特 大旱灾引起了党中央、 这 国务院 的高度重 视, 全省上下在各级 党委、 府 政 背手刨 , 积极开展生产 自救 , 力争 降低灾 害 损 失 。 对百 年 一 遇 的 旱 灾 , 省 档 案 面 全 工作者也在 当地党委政府 的领导下, 以各
工也 积极 响 应 云南 总工 会和 省 委 宣传 部 的 号召 , 次 积 极 主动 地 参 与局 机 关 党 委 多 组织 的 “ 省 百 万 职 工 抗旱 献 爱 心活 动 ” 全
局挂钩点~一巍 山彝 族 自治县五印乡了解
旱情、 查指导抗旱工作。 检 看着本该硕果
累 累 而 今 一 片 焦 黄 的 麦 田及 大 片 因缺 水
延, 当人们意识到它的存在时, 无数 的人
民已 经面 临灭 顶 之灾 。“ 晴就 是命令 ” 灾 ,
全省各地的档案部门在当地党委、 政府的 指导下, 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抗旱保民 的行动中。 昆明、 大理、 保山、 红河、 昭通、
迪 庆 等 的档 案局 馆领 导 , 自下 到基层 , 亲 了 解 旱情 , 望 慰 问灾 群 众 , 看 帮助 灾 区抗 旱
国 以 来重 大 旱 灾基 本情 况辑 要 》, 速 报 迅
救 灾。 一方面抽派熟悉农村工作的精兵强

将, 积极投身到抗旱救灾的第一线, 深入 到各 个挂钩联系的村寨 ( 区) 组织 社 等,

云南旱灾演讲稿一分钟

云南旱灾演讲稿一分钟

云南旱灾演讲稿一分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是为了向大家介绍云南旱灾的情况,并呼吁大家关
注和支持灾区的人民。

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云南遭受了严重的
旱灾。

据统计,今年云南干旱面积达到了2000万亩,受灾人口超过1000万。

干旱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农作物枯萎,家畜缺水,人民生活困难。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作为一名文明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捐款、捐物、捐助等方式来支持灾区人民,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宣传和呼吁,让更多的人们关注灾区,关心灾民,共同为灾区人民筹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为灾区人民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比如,
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提供节水灌溉技术,帮助灾区人民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建设水利工程,解决灾区人民的饮水问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提供医疗援助,帮助灾区人民解决身体健康问题。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支持灾区的行动中来。

每个人都
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哪怕是一点点的力量,也能汇聚成大爱。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灾区人民送去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重返幸福生活。

谢谢大家!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灾区人民带去希望和温暖!。

20XX年云南省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20XX年云南省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20XX年云南省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范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云南省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范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情况汇报,网,工作,救灾,云南省,抗旱,20XX 年,,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工作汇报中查看更多范文。

去冬今春以来,云南省遭遇60年罕见的旱灾。

持续的干旱,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为贯彻好“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目标,龙朋镇党委、政府、人大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各条战线县镇人大代表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各人大代表积极投身抗旱救灾工作队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一、查摸底,反馈信息为全面准确掌握全镇受旱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开展抗旱救灾工作,龙朋镇党委政府组织各村县、镇人大代表,并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系统地开展旱情调查和跟踪,实行日报告制,由下派到各村的工作组及时汇报每天调查跟踪情况,帮助镇党委、政府随时了解旱情变化,掌握第一手资料,科学制定相应抗旱救灾措施。

二、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为动员全民参与到抗旱救灾工作中,各人大代表积极奔走于各村各寨,发放宣传材料、粘贴宣传标语,充分广播、黑板报、召开群众会议的形式宣传政策,讲清旱情,分析形势,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旱自救工作。

同时,各代表还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展开抗灾自救工作,全镇上下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旱救灾的工作格局。

三、慨解囊,率先为抗旱救灾捐款抗旱救灾,光靠镇党委、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

为此,三家、甸中等村委会自发组织,向村民筹集抗旱资金,各人大代表也慷慨解囊,率先为抗旱救灾捐款捐物。

截止目前,全镇共自筹抗旱救灾资金16万元。

四、等不靠,积极投身到抗旱工作中各人大代表积极投身抗旱工作队伍,与村组干部、村民一道,调查旱情,研究对策。

组织群众利用牛出、农用车等工具,为旱情严重的地区送水,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云南省干旱及演变趋势分析

云南省干旱及演变趋势分析
0 引 言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1 25 2 1 ) 20 1- 10 - 3 ( 0 1 0 -0 30 9 4
进 退 的早 迟 、 弱 , 接 影 响农 业 春 耕 栽 种 , 强 直 当需 水 和 产 水 时 间不 相 适 应 时 , 南 就 出现 不 同程 度 的 旱 灾 。 三 是 云 南 省 水 云
20 09年 的旱灾统计 资料的基础上 , 对云南省 干旱周期变化 规 律和演变趋势进行 分析 , 为抗 旱减 灾 、 制定 抗旱 调度 方案 提
供 科 学 依 据 , 提 出 工 程 和 非 工 程 的 抗 旱 措 施 , 抗 旱 减 灾 并 供
决策部门参考 。
根 据 15 9 0—20 0 9年 的 旱 灾 统 计 资 料 分 析 ,9 0—20 15 09 年6 0年 问 , 南 省 共 出 现 5 云 6早 年 , 中 大 早 2 年 , 旱 3 其 1 小 5
表 1 云 南省 15 2 0 9 0— 0 9年 历 史 干 旱 灾 害 年 统 计 表
1 云南省旱 灾成 因分 析
云 南 省 地 处 青 藏 高 原 的 东 南 侧 , 邻 海 洋 , 靠 东 亚 大 南 背 陆 , 于 低 纬 热 带 和 副热 带 的季 风 区 域 , 到 东 南 、 南 高 原 属 受 西 季 风 影 响 , 季 受 干 燥 的 大 陆 西 风 环 流 控 制 , 季 盛 行 湿 润 冬 夏 的 海 洋 季 风 。 由于 地 形 错 综 复 杂 , 地 山脉 高耸 、 谷 深 切 、 各 河 高 差悬 殊 , 夏 大 气 环 流 交 替 早 迟 不 同 , 西 两 侧 海 洋 季 风 冬 东 影 响各 异 , 因而 形 成 独 特 的 半 年 干 旱 半 年 雨 的 气 候 类 型 , 导

云南干旱简介

云南干旱简介

云南干旱简介云南2010年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

其中楚雄市尤为严重,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

严重干旱已经造成全省742万人、4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云南各灾区采取凭票供水、筑坝蓄水、组织运水等措施保障灾区民众用水。

2010年小麦播种面积3700万亩,受灾面积达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

云南省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已把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放在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第一位。

上图为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高石哨绿塘子水库见底旱情现状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干旱,始于2009年末,至2010年3月仍在持续,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已达特大干旱等级,其中云南旱情尤为严重。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3月2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567万亩,1501万人、92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已投入抗旱资金7.5亿元、劳力898万人,临时解决744万人、35 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国家防总预计,滇黔桂渝川2010年3月份的降雨仍可能偏少,旱情将持续发展。

下一阶段,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是抗旱救灾的重中之重。

云南省政府2010年3月3日公布最新的旱情报告,省内600余万人、360余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随着旱情持续发展,受灾程度将进一步恶化.2010年,云南省小春播种面积3700万亩(其中粮食1770万亩),受灾面积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绝收超过1000万亩。

预计全省小春粮食将因灾减产50%以上,甘蔗减产20%以上。

全省因干旱新增缺粮人口331万,需救助的缺粮人口为714.78万人,较去年增加46.31%。

省政府预测,3月、4月、5月全省饮水困难群众分别将达792万人、951万人、1014万人。

高耗水企业被紧急关停在干旱重灾区曲靖,城区正常供水只能确保到4月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份朝代受灾地州市灾情及降水概要1569明隆庆三年昆明、玉溪、大理、楚雄、红河、曲靖昆明、元江大旱,石屏四郊龟裂,米价腾贵……1621明天启元年昆明、曲靖、大理、楚雄昆明正月至六月不雨1736清乾隆元年全省大部分地区各春夏连旱,四野干涸。

石屏异龙湖“旱甚,干涸”;丽江“丽江源涸”。

全省有11个地(州、市)81个县减产6~4成,“米价昂贵,民食维难”。

1764清乾隆二十九年昆明昆明滇池水涸1779清乾隆四十四年昆明、楚雄、丽江楚雄"旱饥";永胜"程海水顿涸十余丈,海水不再自流金沙江,海河上游从此涸,逐渐形成老旱区"。

宁蒗"金沙江水顿涸"。

1816清嘉庆二十一年曲靖、昆明、楚雄、红河、玉溪、文山“夏旱甚……。

滇南各郡奇荒”;昆明“民多食观音粉,附近各州亦然,多食者大便闭而胀死”;楚雄“人食小红花,又食观音土,人多胀死”。

1906清光绪三十二年昆明、曲靖、楚雄、玉溪、红河、大理、文山、思茅滇省奇旱成灾,迤东、迤南“赤地千里,耕百获一,大饥”,“始则斗米万钱,继则饿殍相望”,“草根树皮食尽”,“遍地哀鸿,几乎朝不保夕”,“贫民饿死者其多”。

1930民国19年大理、思茅、红河、曲靖、文山、西双版纳昆明年降水量仅568.0毫米,全省受旱几十个县……1943民国32年昭通、曲靖、昆明、楚雄、红河、迪庆、思茅、大理、临沧、西双版纳、玉溪、文山、丽江、保山春夏大旱,"小春枯稿,颗粒无收";马龙"尽挖山芋以资生,野菜以度命……饿殍充途,万分勘怜,惨象不忍目睹";通海"干旱田陇赤土一片,境内不能起火者数千家"。

饥饿死亡威胁大半个云南。

1979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个地(州、市)冬春夏连旱,全省大部分地区持续6~8月干旱,受灾面积1062万亩,成灾513万亩,成灾比48.3%,减产粮食54.6万吨。

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17个地(州、市)全省121个县发生不同程度旱灾。

受灾面积909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4.9%,成灾面积467万亩,成灾比51.3%,减产粮食61.0万吨。

去冬今春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出现持续干旱,特别是云南旱情非常严重,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抗旱救灾。

旱灾是云南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如何正确认识旱灾并提出科学对策,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们刊发这组资料,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历史上的旱灾云南自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便有水旱灾害的文字记载。

记载较多的是明清时期和近代,这些记录是确定历史水旱灾害的重要依据。

云南1300~1990年的691年间,大小旱年211次,平均每3.3年一次;大旱年76次,平均9.1年一次;小旱年135次,平均5.1年一次。

共出现单旱年183次,连旱两年10次,即1322~1323、1568~1569、1688~1689、1764~1765、1816~1817、1888~1889、1936~1937、1942~1943、1979~1980、1982~1983年;连旱三年一次,1905~1907年;连旱五年一次,1985~1989年。

特大旱年11次,即1569、1621、1736、1764、1779、1816、1906、1931、1943、1979、1987年。

小旱,指单季、单月成灾的轻旱、局地旱,如“春旱”、“秋旱”等;大旱,指持续数月干旱或连季旱,大范围严重干旱。

历史上曾有“滇省兀旱成灾,赤地千里,食草根树皮,昆明夏旱大饥……”、“姚安、大姚、牟定大旱,民多饥死”的记载。

二、建国以来重大旱灾及抗旱纪实1958年全省性长时间、大范围干旱,主要表现为春耕时节,各地溪沟断流,井泉干枯,库塘干涸,田地开裂,无水耕种,无水保苗,虫害突出,尤其以4、5两月旱情最为严重。

面对严重旱情,5月17日,省委发出了“进一步鼓足干劲,战胜干旱”的号召。

把抗旱保苗作为农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全省70%的各族人民直接投入了抗旱斗争。

省级机关干部组成1700多人的工作组(队),分赴灾情较重的玉溪、红河、曲靖等7个专(州)、13个县协助工作。

丽江地委书记赴永胜县领导抗旱工作,地区机关、学校、财贸、工矿等单位于两天内组成了由1800多人参加的4个工作队,分赴丽江、维西、兰坪、宁蒗等县支援抗旱工作。

玉溪地区“全地区大面积干旱,玉溪地委及各县均组织抗旱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挑水栽稻秧。

”各级工作队同广大群众查找水源,抽提地表水,挖掘地下水,同时注意节约用水,严格管水制度,争取“多栽一亩田,多保一棵苗。

”宣威县(当时名榕峰县)打井近20万眼,挖水塘1.4万个,找水源12530处,取得了保苗39.5万亩的成效,占已栽种面云南省建国以来重大旱灾基本情况辑要云南1300~1990年特大旱年统计简表责编:黄燕玲■和丽琨积的55.01%。

通海县人民用500多部水车,提祀麓湖水灌田。

位于滇西老旱区的祥云县,约7万各族人民吃住在田间,昼夜抗旱。

由于抗旱措施有力,加上8月各地陆续降雨,减轻了大春灾情。

1963年全省春旱和秋旱严重。

1962年11月至1963年4月,全省平均降雨量67毫米,仅为常年同期的一半;5月全省除思茅、临沧两地区外,全月降雨量均在20~30毫米。

楚雄、大理、昭通、东川等4个地(州、市)基本无雨。

全省小春减产约30%,大春栽种严重缺水,有265.8万亩受旱成灾。

8月以来,又有约290万亩作物受秋旱,有0.9万个生产队、90万人口的地区人畜饮水困难。

春旱伊始,省政府即成立抗旱领导小组,9月改为省抗旱指挥部,由副省长刘林元任指挥,地(州、市)、县成立抗旱指挥部或办公室。

省委除组织了工作组分赴受旱严重的红河、楚雄、玉溪、曲靖、大理等地(州)协助抗旱工作外,还动员各级工交、商业、物资等各行各业支援抗旱,全省共抽调463台抽水设备投入抗旱。

省交通厅、有色局、铁路局、建工厅等4个单位抽调72名司机分赴红河、文山、曲靖、王溪、昆明等5地(州、市)的14个县协助工作。

各地(州、市)、县委也派出工作组深入抗旱第一线。

广大社员群众因地制宜,整库修渠,打拦河坝,挖塘打井,检修及添、制简易提水工具,采取各种开源节流,节约用水的措施抗旱栽种。

仅据德宏、王溪、思茅3地州和师宗县的统计,就动员了简易提水工具8160件投入抗旱。

滇西老旱区祥云县计划栽种大春作物20.11万亩,无水灌溉的有8.31万亩。

全县各族人民一方面通过堵蓄洪水、人为提水、机械抽水等途径扩大灌溉水源,另一方面狠抓节约用水,率先实行“按方收费,节约用水,浪费不补”的管水用水方法。

这种被总结为“抽、提、堵、蓄、调、管、节、改(种)”的八字措施,基本上保证了全县大春作物的栽种用水。

楚雄州从1963年冬至1963年6月无透雨,全州少载水稻7万亩,1/3水稻面积约40万亩推迟节令栽插,后期又遭严重秋旱和洪、风、雹等灾,总受灾面积82.6万亩,其中旱灾成灾面积42.14万亩。

全州各行各业大力支援灾区。

9-10月,州、县派出救济工作组500多人次,用于救灾的经费280万元、种子150万公斤,救济用布11万公斤,用棉500公斤。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云南省的灾情,及时拨给抗旱经费1200万元。

通过全省各族人民持续的抗旱斗争,各类水利设施保灌了800万亩农田,群众性抗旱措施灌溉了近300万亩,全省有1100万亩大春作物基本上按节令栽种,保证了1963年大春粮食作物产量保持1962年水平,主要经济作物除棉花保产外,甘蔗、烤烟还增产10%。

1977年、1979年1977年,全省性冬、春、夏连旱,大部分地区4-6月基本无雨。

为了大春作物的栽插不误节令,在解放军的支持和帮助下,于6月20日前后,在开远、弥勒、蒙自、文山、邱北、砚山、泸西、陆良、宜良、师宗、马龙、嵩明、路南、东川、玉溪、澄江、通海、丽江、易门、永胜、宾川、祥云等23个县市开展了高炮人工降雨,降雨量普遍增大30%。

曲靖地区师宗县打炮85发,全县普遍降雨;陆良县打炮204发,全县降雨,其中龙海公社降雨达50毫米;宜良县打炮42发,南洋街降雨;路南县打炮20发,三个公社降雨;嵩明县打炮5发,未降雨。

1979年,思茅、红河、保山、文山、曲靖、昭通、玉溪等7个地州的30个县开展人工降雨,其中沾益、富源、罗平、师宗、澜沧、景谷、建水、个旧、蒙自、马关、西畴、文山、砚山、元江等14个县效果较好,有13个县效果一般,还有3个县效果较差。

1982年本年,全省性冬、春、夏连旱。

春旱严重,夏旱更重。

4月初,小春受旱248.25万亩;6月初,大春受旱519.09万亩。

全省全年受旱822.93万亩,有331万人、21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因久旱少雨,其它自然灾害也非常严重,受灾达934.09万亩。

1982年的抗旱工作,动手早,准备充分。

早在1981年冬,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根据1982年可能出现春夏连旱的预测,对抗旱工具和提水机具的维修、配套等作了安排。

抗旱期间,省、地、县逐级组织工作组由领导带队到旱区同干部、群众一道查勘水源、调查研究,增建临时性水利设施,并从各种途径挖掘水源潜力,计划、节约用水,开源节流。

各地都采取利用江河水、地下水和零星散水,灌溉小春作物,不用或少用库塘蓄水,以确保大春栽种和保苗用水。

通过严格控制库塘供水,1982年初全省总蓄水量为34.51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多2.51亿立方米,到4月底蓄水量为27.36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多3.31亿立方来。

此外,为加强用水管理,大部分地区还推行“按亩配水,节约归己,浪费不补,超用加价”等经济制约办法,将库塘蓄水和其他可以引、提利用的水量全部纳入用水计划,在大春作物栽种前一次预分到灌区,大大节约了灌溉用水。

很多县、区,还出现了农民自觉投入劳力和资金,挖修临时性沟渠和塘坝,购买水泵和水车抽水抗旱,很多村社男女老幼一齐上,用盆盆罐罐日夜运水保苗,场景动人。

抗旱期间,中央拨给云南省特大抗旱经费100万元、省财政投入810万元,其中专拨给灾情较重的昆明市130万元、大理州180万元。

大理州灾情较重,尤以位于滇西老旱区的宾川、祥云、弥渡、巍山等县为甚。

州委从州级机关组织了313人参加的工作组分赴各县,全州13个县(市)也从县(市)级各部门抽调1117名干部深入社队,发动群众,共同抗旱。

通过采取控制洱海出流、开发地下水、提水入库、封沟断流、抽死库容水、新建小型引、提工程以及调整作物种植面积等措施,灾情大为减轻。

本年抗旱,大理州累计出动250万个劳力,投入各种提水机具1485台,耗汽油、柴油1250吨,用电3201千瓦小时,水泥5066吨,钢材135吨,耗资753.5万元。

省政府调减了大理州当年粮食征购包干公余粮任务750万公斤(原粮),主要调减了祥云、宾川、巍山、弥渡等4县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