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云南连年干旱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云南省农村抗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云南省农村抗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崔江红
【期刊名称】《中国防汛抗旱》
【年(卷),期】2012(022)003
【摘要】从干旱对农村造成的生产困难、饮水困难出发,以确保安全饮水为首要
任务,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送水等措施,保障旱区群众生活用水;同时,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生物抗旱、避开重灾期等方式,力保旱区农业生产,缓解广大群众因灾造成的减产的农村抗旱基本经验。
针对存在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抗旱机制、物资储备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建立干旱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加大抗旱投入等提高全省性抗旱能力的对策。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崔江红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昆明65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97.3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云南省马龙县为例
2.农村小学附属学前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为例
3.云南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农村小学附属学前班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为例5.云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今年春天的高温少雨天气,更是加剧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
其中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旱情,旱情还在持续,我们的同胞还在受苦,对于我们来说,关注灾情的同时,还应主动去了解它的原因。
对此次大旱,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其的反思。
一、自然原因1、极地涡旋出现反常去年开始,极地涡旋就出现明显异常,北极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
特别是12月以后,这种异常特征更加明显,并一直持续到目前,北极冷空气大范围持续向南侵袭,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被大范围的冷空气笼罩。
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南扩散,并长时间滞留在我国偏东大部份地区上空,导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能正常循环进入中国西南,因此,云贵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严重干旱。
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通过分析广西上空大气结构,专家发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
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此外,由于厄尔尼诺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
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3、“世界屋脊”的影响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则认为,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云南为什么干旱

云南为什么干旱云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
素有“世界屋脊”的称号,云南多山,气候复杂多样。
然而,在这个山地丘陵区域的一角,却出现了干旱的现象,在一些年份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干旱。
那么,云南为什么会遭受干旱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云南干旱的原因之一是气候因素。
云南位于北纬21度至29度之间,由于其地理位置,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的侵袭,而这些干冷空气对云南造成了较大的干旱压力。
此外,云南还受到了南海季风的影响,季风气流带来的湿润空气在云南地区遇到山脉阻挡时,会导致雨水聚集在山脚下,造成山区干旱现象。
其次,云南干旱的原因还与地形因素有关。
云南地处高山、高原区域,地势起伏,地形复杂,尤其是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山体高耸,峡谷纵横,地势较为陡峭。
这种地形特点导致了云南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水资源减少。
当遭受灾害或缺水时,山区的土壤蓄水能力较差,无法保持足够的湿度,从而造成干旱的发生。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导致云南干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田的开发与利用不当,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耕种等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水电站的兴建和山区水源的调配,也对云南的水资源供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他工业活动,如采矿、化工和工厂废水排放等,也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了污染,进一步加剧了云南的干旱问题。
云南干旱的解决办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加大水资源的采集、储备和调配力度,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政策,不仅可以提高云南地区的灌溉效率,还可以降低农业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
另一方面,需要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促进环保意识的提升,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环境监管,限制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农业行为,可以减缓云南的干旱现象。
总而言之,云南干旱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其原因涉及到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是解决云南干旱问题的关键所在。
云南省干旱原因分析

云南省干旱原因分析摘要:论述云南省地理、降水、气候水文要素特征及其年际年内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水资源特征,以及分析2008~2012年内干旱的原因。
关键词:水资源干旱一、地理状况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分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距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同老挝、越南毗连。
2.气候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
云南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除了南北方向上水平气候带的差异外,从低到高又有垂直方向上不同垂直气候带的差异。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气温和降水等要素变化也很大。
从山麓到山顶,也会出现上下不同的若干山地垂直气候带,并通过植被、作物垂直分布的差异反映出来。
在横断山区旅行,往往是山脚酷暑盛夏,山腰秋意正浓,山顶却天寒地冻,真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高一丈,大不一样”的典型立体气候。
在云南,象这样的多种山地垂直气候带,在一个很小的地区范围内,到处可见。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1)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2)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3)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二、降水全省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着地势,成扇形分别向东、东南、南流去。
随海拔的升高,降雨逐渐减少。
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他月份降雨比较少。
尤其2008年~2012年以来,滇中地区,滇西地区降雨不足,几年的降雨量总和仅次于往年某一年的年降水量,造成中东地区连续几年大旱。
2024年抗旱工作情况汇报

2024年抗旱工作情况汇报一、总体情况2024年,我国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情况,抗旱形势严峻。
全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各级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我所在的抗旱小组积极应对,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成效初显。
二、主要工作1.抗旱科技攻关面对严峻的抗旱形势,我们抗旱工作小组高度重视科技在抗旱工作中的作用,加大了科研投入和攻关力度。
在2024年,我们围绕水资源的保存、土壤保护、抗旱作物的培育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科技攻关工作。
先后研发了多种抗旱作物品种,并将其推广应用于严重干旱的地区,得到了显著的成效。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抗旱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了广大农民对抗旱技术的应用能力。
2.抗旱物资保障2024年,我所在的抗旱工作小组积极协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抗旱物资的储备和调配。
我们通过制定抗旱物资储备方案,建立了完善的调配机制,确保抗旱救灾物资的及时、有效供给。
在抗旱作业期间,我们通过多种手段,包括政府采购、社会捐赠和国际援助等,保障了广大抗旱地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3.抗旱宣传和教育针对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所在的抗旱小组积极开展了抗旱宣传和教育活动。
我们通过制定宣传方案、组织抗旱宣传片播放、举办抗旱科普讲座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广大农民对抗旱工作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我们还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加大了抗旱知识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了抗旱宣传的覆盖面。
4.抗旱管理和督查在2024年,我们还加强了抗旱工作的管理和督查力度,完善了抗旱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我们通过制定抗旱工作计划,建立抗旱工作信息库,开展了多次抗旱工作的专项督查,及时解决了一些抗旱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同时,我们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抗旱工作的信息系统,加强了抗旱工作的数据管理和风险评估,提高了抗旱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2024年抗旱工作的总结

2024年抗旱工作的总结2024年抗旱工作总结摘要2024年是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一年。
由于气候干旱现象的加剧,许多地区遭受到了严重的旱灾影响。
本文总结了我国2024年的抗旱工作情况,包括政府的应对措施、科技创新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通过综合评估和分析,我们总结了抗旱工作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改进的建议。
一、政府应对措施在2024年的抗旱工作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旱情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对旱情的掌控能力。
其次,政府积极组织了抗旱应急救援工作,包括调集水库蓄水、保证饮水安全等措施。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抗旱补贴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旱灾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科技创新2024年,科技创新在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遥感技术在旱情监测和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提供了精确的旱情数据,为政府制定抗旱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通过地下水位监测系统的建设和水资源调度的优化,高效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保证了供水的稳定性。
此外,农业方面的科技创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干旱抗性作物的引种等。
三、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抗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了抗旱工作。
首先,广大农民树立了节水意识,积极采取了节水措施。
例如,改变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采用了水-saving irrigation techniques等。
其次,志愿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提升了公众对抗旱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此外,媒体的报道和关注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四、成绩总结总体来说,2024年的抗旱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政府的应对措施方案科学合理,在旱灾发生后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了旱灾带来的损失。
其次,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提高了旱情监测预警和水资源的管理效率。
抗旱救灾心得体会

抗旱救灾心得体会抗旱救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它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抗旱救灾的工作,从中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抗旱救灾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即抗旱和救灾。
抗旱是指采取预防措施,以减轻旱灾对农作物的影响;救灾则是在旱灾已经发生后,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我参与的抗旱救灾工作主要是在救灾阶段,为受旱灾影响较大的农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首先,抗旱救灾需要组织起来。
在救灾工作中,我们组织了一支由志愿者和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救援队伍。
我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村庄或一片田地,确保救灾工作的有条不紊进行。
同时,我们还与其他相关部门和组织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这样的组织架构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救灾效率。
其次,抗旱救灾需要收集信息。
我们对受灾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到受灾地区的降雨情况、灌溉设施、农田情况等,以便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我们还需要收集农民的需求和意见,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希望。
通过收集信息,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受灾情况,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帮助。
再次,抗旱救灾需要提供救助和支持。
在救灾工作中,我们为农民提供了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支持,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同时,我们还提供了紧急援助,如食品、饮用水、药品等,以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我们还积极帮助农民申请政策性贷款,以便他们进行灌溉、抢收早稻等抗旱措施。
这些救助和支持能够帮助农民度过难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最后,抗旱救灾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向公众传达抗旱救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抗旱救灾工作。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抗旱救灾意识和技能。
通过宣传和教育,我们能够提高公众对抗旱救灾工作的关注度,加大社会力量的参与,提高抗旱救灾的效果。
通过参与抗旱救灾工作,我深刻地意识到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对西南旱灾的思考及建议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论坛对西南旱灾的思考及建议卢耀如云南省人均水资源量可达5000m³/年以上,而昆明和楚雄地区22个县,当地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600m³/年,低于联合国规定人均1700m³/年的缺水标准。
而其他西南地区这十多年开发水电能源投入大、速度快。
所以,虽然西南地区水资源死,石漠化进一步恶化,使得原先治理所得的效果,遭受沉重的打击。
二、实施以工代赈,大力促进水资源开发工程这次旱灾深刻地表明,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工程是薄弱的,几个月无雨水,就使不少山区人民因无水喝而到处找水。
目前西南山区仍有缺水的贫困县和上千万饮水困难的山区人民,可以通过水资源开发的加大投入,使当地的农民通过以工代赈,得以改善生活。
三、建设安全水资源地,以防灾减灾据两千多年历史资料不完全统计,滇西地区平均10年有一次6级以上地震,川西平均20年有一次6级以上的强震。
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几万个滑坡、泥石流,水资源开发工程受到破坏。
因此,山区城镇,都应有安全的备用水源。
四、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以中小型为主前十年(“十五”和“十一五”),主要是开发大型水电站,以西电东送,忽视了利用大型水电枢纽,如何与中小型水资源开发工程相结合。
其实,在岩溶地区大中型地表水库中,包含许多地下水库,再配合中小型开发水资源措施,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高处山区及城镇的用水问题。
淘水的孩子量相对丰富,但是对于供给生活与农田建设的水资源开发工程仍是很不够的。
所以,目前开发西南地区的水资源战略仍应是:水资源为西南开发的制约因素;水资源是西南经济发展的前提;水资源是保障多级城镇的安全条件;水资源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
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的基本对策根据西南五省旱情而思考,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的对策主要是:一、水资源开发应与恢复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与防治石漠化密切结合不久前,温家宝总理考察贵州旱情后,曾提出将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及防治石漠化三项一体来考虑,是非常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年大旱教训深刻痛下决心大干水利——对云南连年干旱问题的回顾与反思省委书记——秦光荣旱灾是云南自然灾害之首。
2009年以来我省已连续4年遭遇严重干旱,给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今年又发生冬春干旱,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云南历史上少有的5年连旱。
严重干旱暴露出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尖锐、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必须深刻的反思,下更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用更硬的举措,尽快破解水利基础设施这个云南发展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我省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
一、四年连旱历史罕见,干旱成因复杂多样2009年以来,气候异常多变、江河来水持续偏少、库塘蓄水严重不足,云南连续4年遭遇严重干旱。
2009年春夏干旱、2010年百年大旱、2011年雨季干旱、2012年旱季更旱。
干旱持续的时间、干旱影响的范围、旱灾造成的损失历史罕见。
4年连旱呈现以下4个主要特点:一是降雨连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086毫米,2009年至2012年,年降水量均低于多年平均水平,2009年低16%、2010年低4%、2011年低20%、2012年低13%,其中2011年、2009年年降水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少年和次少年,全省4年只下了3年多的雨,滇中地区则更为严重,昆明4年只下了不到3年的雨。
全省多年平均气温16.6℃,2009年至2012年,年平均气温均高于多年平均水平,2010年高 1.0℃、2011年高0.1℃、2012年高0.5℃,其中2010年全省平均气温17.5℃,为1959年以来最高年份,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中旬,全省平均气温15.3℃,较历史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二是库塘蓄水减少,供水矛盾突出。
2009年至2012年全省河道平均来水量较历史平均偏少33.8%,全省库塘蓄水在2008年年末达到历史最高纪录72.68亿立方米之后,3年连年下滑,至2011年年末只有47.39亿立方米,是1994年以来同期蓄水最少的年份。
2012年年末,虽经艰苦努力,全省蓄水达69.62亿立方米,但分布不均,滇中地区的昆明、楚雄、玉溪以及滇西的大理、丽江库塘蓄水严重不足,楚雄州仅完成蓄水计划67%,这些地区今年的抗旱水源将十分紧张。
连续抗旱大量消耗水源,抗旱水源不能及时补充,昆明、曲靖、楚雄、玉溪等城市及安宁、砚山、双柏等城镇供用水矛盾突出。
山区、半山区各族群众主要依靠水窖保供水,供水水源分散、保障程度不高,因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尤为突出。
同时,由于优先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减少生产用水,造成部分工矿企业停产、半停产,水电站停发、限发。
三是旱灾涉及面广,灾害损失严重。
2009年以来的连续干旱,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418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2351万人次、1311万头次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7347万亩次,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396亿元,是之前10年总和252亿元的1.6倍,因旱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范围就更大,2010年因旱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50亿元。
滇中重点经济区因旱损失尤为严重,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个州市旱灾直接经济损失接近全省的一半。
严重干旱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仅2010年百年大旱,全省就有近1000万人、2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持续干旱对云南水生态环境影响极大,我省九大高原湖泊平均水位下降超过70厘米,其中有七大高原湖泊水位低于最低运行水位,抚仙湖4年来累计下降超过2.1米,著名景点丽江古城黑龙潭完全干涸一年多至今尚未出水,旱灾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有的影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
四是连续受旱受灾,叠加效应突出。
云南是干旱频发的省份,但历史上连续大旱、反复受灾的情况却不多,连续4年大旱、接连四季连旱的情形更是极为罕见。
1300年至2009年的709年间,连续两年大旱10次、连续3年大旱2次、连续4年大旱1次、连续5年大旱1次。
2009年以来,云南连续遭遇大面积干旱,持续时间长,形成4年连续大旱;同时,2009年初秋至2010年初夏和2011年初夏至2012年初夏又形成了四季连旱的情形。
由于近年连续受旱,反复受灾,叠加效应突出,产生了一系列叠加负面效应。
具体分析近年来干旱连续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灾害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是客观原因。
云南2009年以来的连续干旱受多种大气环流异常、海洋温度异常等不同因子的综合影响,干旱期间的每个时段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因子均有所不同,但综合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多种环流异常和外强迫因子异常引起的辐散下沉气流长期控制云南区域,这种下沉辐散气流不仅会引起水汽输送路径和冷空气活动路径的异常变化,同时还抑制了云南区域的对流发展,进而引起云南区域降水持续偏少。
气候异常变化,天气变率加大,云南近年降水偏少幅度最大的时段恰恰出现在雨季,干旱发生在主汛期农作物最需要水的关键时期,发生在库塘蓄水重要的增长期,不但严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而且导致库塘蓄水的严重不足,给来年的城乡供水安全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
第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地形地貌特殊是自然原因。
云南年平均降水量1086毫米,即使近年来降水偏少,也在800毫米以上,相对北方来说降水总量并不少,但云南干湿季节分明,85%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的雨季,尤以6月至8月降水最多。
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我省有水难用和水资源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的客观实际。
同时,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地势垂直高差大,山高坡陡谷深,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18个有岩溶分布,岩溶面积居全国第2位,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内汇集,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往往形成“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的状况。
由此,云南成为全国五大旱区之一和西南旱区的中心。
第三,水利基础薄弱工程性缺水突出是现实原因。
云南省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2210亿立方米,但开发利用程度低,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7%(不含水电开发形成的库容),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已建成的水库97%为小型,调蓄能力弱;全省水利工程蓄水总库容122亿立方米,人均蓄水库容不到全国的二分之一,人均用水量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0%,水利工程人均供水能力仅为全国64%,特别是山区各族群众储水设施严重不足,供水保障程度低;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常用耕地面积的40%,还有60%的耕地“靠天吃饭”。
第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用水需求提高是社会原因。
实现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全省经济社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全省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民生水利保障标准、供水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以滇中产业新区建设为重点的产业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省供用水矛盾更加突出。
从4年连旱发生的特点和成因不难看出,严重干旱在云南很可能常态化。
必须突破传统水利建设模式的局限,立足全局、超前谋划,积极创新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全力推动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持续大干力度空前,突破水利瓶颈成效初显面对历史罕见的4年连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以“兴水强滇”战略为主线,以“兴水十策”为重点,四年大旱四年大干四年大丰收,打响了一场抗大旱、兴水利、促发展的硬仗。
(一)系统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水利发展大战略。
组织编制了西南五省云南重点水源建设规划、“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一大批规划,基本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调衔接的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水利规划体系。
(二)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抢抓水利发展新机遇。
建立重点水利项目前期经费投入滚动使用新机制,创新建立前期工作项目良性运作机制,实现“开工一批、推进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为抢抓水利发展机遇赢得主动。
目前全省在建重点工程达172件,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631座。
全省水利投资规模以每年40%的增速高速增长,2009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150亿元,2011年突破200亿元,2012年达264亿元。
(三)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水利投融资新机制。
建立水利公共财政稳定投入长效机制和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采取“国家投、财政拿、集体筹、银行贷、招商引、个人出”等办法,变资金国家投入的“独木桥”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
决定按土地出让总收入的5%计提专项水利资金,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拓宽水利建设基金来源。
深化投融资改革,成立省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多渠道吸引社会投入。
2007年以来,共筹集536亿元地方水利建设资金。
(四)积极申报一批大项目,争取国家大力支持帮助。
“润滇工程”的一批中型水库和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牛栏江—滇池补水等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帮助。
2012年,国家支持云南水利建设资金近100亿元。
(五)率先开征水资源费,拓宽可持续发展路径。
做好水资源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这篇大文章,在全国率先开征电力企业水资源费,2004年以来共征收水资源费38.29亿元,其中征收水电水资源费30.97亿元。
(六)动员烟草部门反哺水利,增添水利发展力量。
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烟草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相结合。
2005年至2012年,省级烟草部门累计投入78.9亿元资金建设农田水利,形成烟草反哺水利的格局,为加快水利建设增添了新力量。
(七)改造中低产田地,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水平。
大力整合项目、资源、资金,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
在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道路的同时,注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4年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地1169万亩,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八)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继2007年率先在全国完成国有水管单位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后,又进行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2012年已经全面完成任务,既确保水利工程建得成,又使水利工程管得好、长受益。
(九)综合利用水电站水资源,改善库区周边生产生活用水条件。
云南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10364万千瓦,占全国第3位。
2012年全省水电装机3172万千瓦。
水能资源开发率为30%。
目前,建成的水电站库容超过600亿立方米。
根据水电发展规划,将来电站库容将达到160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