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0年云南大旱的思考
大旱下的梁河县抗旱工作实践和启示

大旱下的梁河县抗旱工作实践和启示【摘要】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梁河县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秋、冬、春连旱,通过对梁河县抗旱工作的总结分析,提出了进一步修定和完善《抗旱预案》,并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搞好现有的骨干水利工程续修配套,加大对蓄水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的对策。
【关键词】抗旱实践反思梁河县梁河县位于北纬24°35′~24°56′,东经98°09′~98°39′,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高黎贡山西侧,德宏州东北部。
县域南北纵距49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国土总面积1159平方公里。
最高海拔2672.8米,最低海拔860米,有中山、低山、火山锥、台阶地、河谷平坝5种地貌类型,是半山半坝县,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10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7.58%。
总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低纬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平均降雨量1436.7毫米,降雨具有干湿季节之分,一般上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总降雨量约为210.5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15%,当年5月至10月为雨季,总雨量约为1226.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5%。
1 旱情基本情况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我县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秋、冬、春连旱,干旱涉及全县大部地区,云南省气象局根据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等指标监测,我县此次干旱程度达到了重度干旱。
据统计,全县6乡3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57710人,21135人缺粮,14996人饮水困难人,3565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30.61万亩,成灾面积12.73万亩,绝收面积1.65万亩。
预计造成经济损失5602.32万元。
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3.13万亩,成灾面积1.77万亩,绝收0.73万亩;经济作物受灾面积27.48万亩,成灾面积10.96万亩,绝收0.92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3649万元。
云南干旱

灾区人民
旱区群众正在尽 最大努力抗击干 旱,奋力自救。
我们的感想
云南地区此次遭遇的百年大旱,应当 引起我们的反思。西南本是水草丰美 的天府之国,如今却几乎成为不毛之地。 虽是天灾,但也有一定的人祸成 分。如果我们再不引以为戒,再不好 好保护水资源,谁又能保证灾难不会 重演?
我们的感想
末端抗旱,不如源头保水。最好策 略不是救旱如何成功,而是如何防止 干旱的发生。科学利用水源才是根本 之道。
云南旱灾
制作人: 颜锦
干旱现象 干旱原因
流程图
干旱影响
抗旱措施 我们的感想
地点:云南
饮水困难人 数:230万人
耕地受旱面 积:32万亩
持续时间长、 干旱面积大、 影响程度重
干旱现状
走进灾区
是这 干里 旱曾 无经 边是 的一 干个 土湖 。泊 , 可 现 在
这水能喝吗? 却取水的人 还这么多。
3.云南旱情持续 当地电力供应面临考验
• 云南省今年连续第三年出现大面积干旱,至18日, 云南省综合CI气象干旱指数监测显示,除滇西北、 滇东北和滇东边缘之外,云南全省均为气象干旱 区,省内共出现气象干旱110站,其中特旱8站, 重旱55站。有专家分析称:“年初就出现这种极 端气候,令去年就堪忧的来水形势继续不被看 好。” • 而从去年的发电量和利用小时数来看,由于旱 情持续导致火电发电量在去年达到今年峰值,发 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80%之多,分析师称:“在 水电遇到旱情、核电和风电占比较小的情况下, 我国将严重依赖火电去缓解结构性电荒,并且这 种状况短期难以扭转。”
人为原因
1 2 3
砍伐原生态林 ,大面积种植 橡胶林和桉树 林,导致地下 水位下降,涵 水能力很差。
水电站建设 近年来密集 上马,较大 程度改变流 域生态。
浅议云南干旱及相关对策措施

但 水 资 源 总 量不 多 , 亩 均 水 资量 在 2 0 0 0 m 3 以下 。而 怒 气 候 和地 形 成 因, 云南 干 旱 区大 多 为 山区 , 喀斯 特地 貌 。 作条 件 好 , 迪 庆 州 等 亩 均 水 资量 在 5 0 0 0 m3 以上 。 这些 地区 由于 冬季半 年因受 来 自印度 、 巴基 斯坦 北部 的干 暖 江 州 、
. 5 人类 活动 影响 气流 控制 , 天气 晴 朗, 干燥 、 风速 大 、 蒸发 量 大 , 春 季 和夏初 的 1 随 着 我 国人 口 的 不 断 的 增 长 , 以及 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 对 水 的 水面 蒸发 量是 同期降水 量 的 1 0倍 以 上 。 由 于 不 同 年 份 冬 、 夏
出现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 年现象 ,导致 了水 资源 供需矛盾 的
加剧 。
1 . 4 水 土资 源分布 不 平衡
云南省亩均水资量为 5 3 2 2 m 3 ,其 分布 的特 点 为 坝 区 地 多 水 少, 山 区地 少 水 多 。 云 南 省 严 重 干 旱 以上 的 3 0个 县 ( 市、 区) , 耕
原 因。
竭 ,湿地 面积逐渐 减少,井泉干涸 以及地 下水位持续下 降等 问
题, 生 态 环 境 受 到 了严 重 的危 害 , 越 来 越 恶 化 。 西 南 地 区 的干 旱
1 . 1 从地理 上看
云 南 毗 邻 南 亚 次 大 陆 与 中 南 半 岛 ,邻 近 孟 加 拉 湾 和 南 海 缺 水 以及 严 重 的灾 害 形 势 , 主 要 是 由于 特 定 自然 地 理 和 气 候 条 两 大 热 带 海 洋 ,冬 半 年 和 夏 半 年 影 响 云 南 的 天 气 系 统 明显 不 件 的原 因 ,抗 旱 工 作 在 相 当 长 的 历 史 时期 内是 一 项 长 期 艰 巨 的 同。夏季 , 云南 主要受 西南季 风影 响 , 位 于 西 南 季 风 水 汽 进 入 任 务 。 我 国 的 门户 区域 , 气 候湿 润 , 降水 较 多 。冬季 , 大 气 环 流 发 生 明 显 的季 节 性 转 换 , 云 南 在 来 自内 陆 的 平 直 西 风 气 流 控 制 之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今年春天的高温少雨天气,更是加剧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
其中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旱情,旱情还在持续,我们的同胞还在受苦,对于我们来说,关注灾情的同时,还应主动去了解它的原因。
对此次大旱,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其的反思。
一、自然原因1、极地涡旋出现反常去年开始,极地涡旋就出现明显异常,北极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
特别是12月以后,这种异常特征更加明显,并一直持续到目前,北极冷空气大范围持续向南侵袭,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被大范围的冷空气笼罩。
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南扩散,并长时间滞留在我国偏东大部份地区上空,导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能正常循环进入中国西南,因此,云贵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严重干旱。
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通过分析广西上空大气结构,专家发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
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此外,由于厄尔尼诺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
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3、“世界屋脊”的影响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则认为,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中国国情与发展-期末大作业

中国自然灾害分析和思考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沙尘暴、风雹、雷电、高温热浪、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
近年来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无不对我国造成了惨痛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自然灾害在我国的分布规律,作用机理,防止措施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随着全球的气候变化以及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与日俱增,触目惊心,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防灾减灾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自然灾害,环境保护,治理,分析统计目录:1.1自然灾害的科学定义-------------------------------------------------P21.2中国分布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历史情况-----------------------------------P41.2.1中国地震概况-----------------------------------------------------P41.2.2中国旱灾概况-----------------------------------------------------P61.2.3中国水灾概况-----------------------------------------------------P82.1中国多灾的自然原因-------------------------------------------------p102.2中国多灾的人为原因-------------------------------------------------P113.中国抗灾减灾的主要措施-----------------------------------------------P124. 中国自然灾害的新影响因素--------------------------------------------P135. 中国防灾减灾发展战略------------------------------------------------P156.资料引用和注解-------------------------------------------------------P167.小组组员与分工简介---------------------------------------------------P17一、中国自然灾害现状1.1自然灾害的科学定义。
百年不遇的大旱,天灾?人祸?

百年不遇的大旱,天灾?人祸?
胡小强
【期刊名称】《新课程(教研版)》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 惨痛的现实rn百年一遇的干旱,河流干涸,水库见底,大地开裂,"童子军"上阵背水抗旱,这一切给一直以自然资源丰富自诩的西南地区上了惨痛的一课.或许不久的将来,雨水会回归这片干涩的土地,但是不管怎么样也冲淡不了这次灾害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影.
【总页数】1页(P60)
【作者】胡小强
【作者单位】河北玉田二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火炉”里的人民卫士——记抗御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重庆消防官兵 [J], 李志坚;万明
2.生命的赞歌——追记在抗击百年不遇特大旱灾中牺牲的“人民卫士”车涛 [J], 刘洋;邱春
3.必须让黄土山坡尽快绿起来:吕梁山区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旱灾后的反思 [J], 苏继杰
4.云南省抗击百年不遇大旱的经验、困难与对策建议 [J], 王学鸿
5.云南省抗击百年不遇大旱的经验、困难与对策建议 [J], 王学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明地区2010年旱情影响因素分析及未来对策

20 10年 10 月 文章 编 号 :0 1—419( 01 1 10 7 2 0) 9—0 01—0 0 6
人 民 长 江
Ya te 9 1 0c .. t 201 0
昆明地 区 2 0 旱 情 影 响 因 素分 析 及 未 来 对 策 1 0年
重 影响 , 至 4月 底仍 不得 不继续 延后 种植 。 直
表 1 因 旱 饮 水 困 难 人 口和 库 塘 蓄 水 量 统 计
市等 3市州 支援 抗 旱工 作 , 至 4月 底 。本 文 主 要 反 直 映 昆明市专 家组 在前 线 了解 的 旱情 , 总结 专 家 组 的工 作和 经验 , 分析影 响旱 情 的主要 因素 , 据此 为增强 当 并
分 地列 出 了各 地 因旱 饮 水 困难 人 口和 库 塘 蓄 水 量 情 况 。其 中 , 塘蓄水 量 出现 与 正 常 年份 或 者 同 比减少 库 情况, 主要 是 由 于 2 0 0 9年 汛 末 开始 来 水 量太 少 , 以及
2 抗 旱 工作 技 术 总 结
在 1 多月 时 间 内 , 明专 家 组 先后 考察 地 下水 个 昆
长 期干旱 使 蓄水量 过快 消耗 的双重 因素 而造 成 的。水
收 稿 日期 :0 0— 8 7 2 1 0 —1
作 者 简 介 : 家发 , , 授 级 高级 工程 师 , 张 男 教 主要 从 事 岩 土 工 程 和 水 工 渗 流 研 究 。 E— alse @ p bi. h h . n m i: p u l w . b c e c
库坝塘 和 泉水 干枯情 况 也 很 多 , 石 林 县坝 塘 就 干 涸 仅 5 0处 , 劝 县坝 塘 干 涸 18处 , 眼枯 竭 10 4处 , 禄 7 泉 1 河
云南为什么干旱

云南为什么干旱云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
素有“世界屋脊”的称号,云南多山,气候复杂多样。
然而,在这个山地丘陵区域的一角,却出现了干旱的现象,在一些年份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干旱。
那么,云南为什么会遭受干旱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云南干旱的原因之一是气候因素。
云南位于北纬21度至29度之间,由于其地理位置,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的侵袭,而这些干冷空气对云南造成了较大的干旱压力。
此外,云南还受到了南海季风的影响,季风气流带来的湿润空气在云南地区遇到山脉阻挡时,会导致雨水聚集在山脚下,造成山区干旱现象。
其次,云南干旱的原因还与地形因素有关。
云南地处高山、高原区域,地势起伏,地形复杂,尤其是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山体高耸,峡谷纵横,地势较为陡峭。
这种地形特点导致了云南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水资源减少。
当遭受灾害或缺水时,山区的土壤蓄水能力较差,无法保持足够的湿度,从而造成干旱的发生。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导致云南干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田的开发与利用不当,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耕种等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水电站的兴建和山区水源的调配,也对云南的水资源供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他工业活动,如采矿、化工和工厂废水排放等,也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了污染,进一步加剧了云南的干旱问题。
云南干旱的解决办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加大水资源的采集、储备和调配力度,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政策,不仅可以提高云南地区的灌溉效率,还可以降低农业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
另一方面,需要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促进环保意识的提升,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环境监管,限制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农业行为,可以减缓云南的干旱现象。
总而言之,云南干旱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其原因涉及到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是解决云南干旱问题的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2010年云南大旱的思考
2010年,云南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
这次旱灾,始于2009年7月,呈现出干旱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情程度重的特点,为云南省历史少有。
据统计,因为干旱,云南23万人需要口粮救助,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200亿元。
我们知道,云南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省区之一。
据悉,云南省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908条,有高原湖泊40多个,其中湖面30平方公里以上的九大高原湖泊,湖面总面积有1000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8100多平方公里,总库容300多亿立方米。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258毫米,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
既然拥有如此丰富的水资源,为什么又会有如此大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实,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2007年以来,省级每年新增10亿元专项贷款用于水利建设,全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截至2009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514座(其中:大型6座、中型183座、小型5325座),水库总库容达到108.3亿立方米,累计建成水闸1540个,提防总长度达到838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4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90万亩,年供水量为144.3亿立方米,农村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19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76亿度。
既然水利设施建设也具相当规模,为什么又不能更有效抵御大
旱?
云南省前省长秦光荣认为,尽管云南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利用率不足,是造成这次旱灾的原因之一。
其次,水库的储水力和储水力不足,这也是加剧旱灾的另外一个原因。
此外,云南目前的水利投资主要投到一些大工程大项目上,或者主要的江湖干流上去了,实际上能够让一家人喝上水的小水利工程还非常不足。
严重的旱情面前,之前的水利规划之脆弱、布局之失衡暴露无遗,而云南农村的缺水程度已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指出:当前,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仍然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工程性缺水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水利化程度很低,现有水利设施老化,仍不适应全省发展的需要。
因此,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必须尽快解决我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水平低、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等突出问题。
这样看来,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云南水利界应该反思。
如何防止工程性缺水?如何防止农村水利建设的短板?如何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这些都是云南水利界值得探究的问题。
云南政府的路也是任重道远。
2011年1月29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该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同时还特别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
伤,因此要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加大投入,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
一号文件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是当前农田水利建设困境破局的及时雨。
那么,云南农田水利到底该如何建设?
要弄清怎么办先要弄清为什么,即当前的农田水利困境是如何形成的。
目前流行的观点均剑指农田水利的设施建设,因而“工程性缺水”的提法大行其道。
“工程性缺水”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且在某些地区确实表现突出。
然而,就全省情况来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农田水利在2005年以前并未出现“常态式”的“旱涝灾害”,相反却更多地以“旱涝保收”的面貌出现?为什么同样的降雨量在此前能“旱涝保收”,而在当下却“非旱即涝”?
由此,“工程性缺水”的判断就要谨慎。
相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认为最近几年来的农田水利困境从根子上来说,更多属于“制度性缺水”,也即与农田水利配套的原有的制度机制与组织机制遭到破坏后,农田水利设施失去了应有的保护,而迅速陷入被破坏并最终濒临崩溃的状态。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农田水利的“平衡机制”被破坏。
基于农田水利的准公共性与公益性的特点,农户对待农田水利的使用与维持运转的成本与收益核算,均是从利益平衡的角度考虑的,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年底结算
一次“平衡帐”,“平衡”的“杠杆”靠的是出“两工”与“村提留”的收取,从而使各农户在农田水利上的成本与收益平衡。
然而,取消“两工”和农业税费后,这一机制不复存在了。
且由于农地制度的物权化和私有化取向,一些从农村转移出去却继续占有农地的农户,并不承担任何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却享受农地所带来的补贴和租金收益,因而,利益越来越无法达到平衡,农田水利纠纷就此不断出现,各种人为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事情不断上演。
由此,才使得“工程性缺水”的“表象”呈现出来。
二是调节农户在农田水利上的利益的乡、村、组三级组织,其统筹能力已严重弱化。
乡镇一级的弱化主要是农田水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所致,这在有些地区的表现是“人心改散了,性质改糊了,体制改乱了,设施改瘫了,水利改崩了”。
因此,乡镇失去了统筹各村在小流域内的农田水利能力,各村庄亦各自为政。
而村一级组织自取消农业税以后,至今一直在“空转”,农田水利上基本处于“无为而不治”,因此,村一级也失去了统筹各小组在农田水利上的利益的能力。
作为最基础的“排灌单位”的村民小组则伴随农业税的取消而被取消,最后的结果便是各农户“各顾各”展开“自救”。
作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田水利,在上述配套的制度与组织机制被破坏后,仅靠单个农户“小打小闹”,焉能不濒临崩溃?因此,近几年来人为的水旱灾害普遍出现,并严重危害着粮食安全、农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
面对“制度性缺水”的困境,要想搞好农田水利,从根子上说,
应确定各方在农田水利建设、维护与使用中的责任、地位和权利,从而加强农田水利配套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
一号文件提出“政府主导”的思路是对的,但当前形势仅靠“政府主导”还不够。
农田水利最终涉及的利益各方包括了政府(中央、省、市、县、乡)、集体(村、组)和农户个体三大块。
失却集体和农户参与的农田水利建设将成为政府的“独角戏”,如此一来,农田水利建设必将再次遭遇困境。
合理的模式应是“政府主导、集体主位、农户主体”的“三主模式”。
其中,“政府主导”包含两个部分,即“中央、省、市”三级主导资金投入,“县、乡”两级主导统筹参与,乡镇一级的水利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尤其要叫停,基层水利部门应重回事业单位,而不能走向市场和社会;“集体主位”即是要借农田水利建设之机,重新激活村组集体,特别重要的是,要恢复最基础的“排灌单位”——村民小组的建制;“农户主体”即要重新调动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至少要动员农户各自解决“最后一公里”内的田间四沟的建设、清淤与维护工作,而不能让农户个体成为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看客”。
声明:本文自“一号文件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至“而不能让农户个体成为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看客’”的内容摘自《第一财经日报》,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