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300 年来3 次大旱灾的灾情及原因比较
中国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中国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郝云龙摘要:我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降水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幅很大,加之人口众多,受水旱灾害威胁的土地不断利用,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水旱灾害历来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其频繁发生的原因概括的说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关键词:水旱灾害、自然因素、人为因素China More Than The Cause Analysis Of Flood AndDroughtAbstract:Our country special geography and climate conditions, decided the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years differentials, annual luffing is very big, together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by flood and drought threat of land use continuously, frequent floods and drought. Flood and drought has always been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have the biggest impact on natural disasters, its frequent reason in summary,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Key words: Flood and drought、Natural factor、Anthropic factor 我国是水旱灾害的多发区,水旱灾害每年都对我国造成极大地破坏,我国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从自然因素方面来讲,我国地域辽阔,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水面——太平洋,西南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中国旱涝灾害时空演变规律

中国旱涝灾害时空演变规律一、旱涝灾害的时间变化规律1.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
根据历史资料,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旱涝变化周期。
在每个周期中,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有所不同。
同时,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也存在着差异。
2.旱涝灾害的年际变化旱涝灾害的年际变化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年份,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在另一些年份,降水较少,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这种年际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
3.旱涝灾害的季节性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季节性变化也非常明显。
春季是旱灾多发的季节,而夏季则是涝灾多发的季节。
这种季节性变化与气候带和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关。
二、旱涝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1.旱涝灾害的区域分布中国的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北平原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容易导致旱涝灾害的发生。
此外,沿海地区也容易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影响,引发洪涝灾害。
2.旱涝灾害的空间相关性中国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同时,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3.地形影响因素地形地貌对于旱涝灾害的影响非常大。
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地势较高的地区则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此外,山脉和水系的分布也影响着降水量的分布和流向,进而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
三、旱涝灾害的演变趋势1.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在发生变化。
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加剧了干旱的程度。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也使得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活动对旱涝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于旱涝灾害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行为都会影响地表水文和气候条件,进而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
3.未来旱涝灾害的预测基于气候模型和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未来旱涝灾害的趋势进行预测。
历史上的大旱记录

大干旱也是大的自然灾害,危胁人们生命安全,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大干旱,值得后人警惕,研究,思考。
积极的防灾、减灾,是应对不确定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天灾带来的伤害。
历史上的几次大干旱事件:一,1585年—1590年,受旱严重的是江苏、安徽、湖南及河南,长期无降水,导致了河、湖、井、泉干涸,这种罕见的现象,有历史记载近50年未见。
二,1637年—1643年的“崇祯大旱”,当时北方的23个省(区)相继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受旱面积大、人口多,并且持续时间长。
三,1876年—1879年华北大旱灾,受灾严重的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山东,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土地荒芜,粮食颗粒无收。
四,1959年—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连续三年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市场上农业物质供应短缺,出现了饥荒,人口急剧下降,仅1960年统计,全国人口减少了1000万人。
五,1978年—1983年,主要的重灾区在北方,旱灾面积大,持续时间长。
六,2010年—2011年的云南、贵州旱灾,持续的高温、干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灾情灾度评估小麦产量(万吨)与上年相比产量增减量(万吨)增减率1953长江以北及南方部分地区春旱、夏旱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
旱1828.11166.40%1955陕北、山西、广东、广西、福建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1343.27万公顷,成灾面积402.4万公顷。
大旱2296.6-36.7-1.57%1959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华南、东北夏旱受灾面积338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117.33万公顷。
大旱2218.0-40.7-1.80%1960华北、长江中下游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533.33万公顷,成灾面积200~330万公顷。
大旱2217.2-0.80.00%1961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春旱、夏旱华北大部、东北西部地区春旱受灾面积1666.67万公顷;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地区夏旱受灾面积3784.67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
大旱1425.1-792.1-35.73%1972北方大部、南方的湘、鄂、黔、桂、川春夏旱、伏旱受灾面积3069.93万公顷,成灾面积1360.53万公顷,粮食减产965万吨。
大旱3598.534110.47%1977冬小麦主产区和江南、华南、云南部分地区冬春旱、伏旱、秋旱华北、西北、华南大部冬春旱,鲁南、豫北、苏北、皖北秋冬春连旱。
据晋、冀、鲁、豫、陕、受旱面积1066.67万公顷,广东冬春旱严重,受旱面积126.67万公顷,损失稻谷60万吨;福建受旱面积31.53万公顷。
大旱4107.5-928.5-18.44%1978江淮流域、冀南、豫北及陕、晋、鲁等省部分地区春旱和夏旱受灾面积399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747.07万公顷。
损失粮食约100万吨。
大旱5384.01276.531.08%1986北方冬麦区大部、长江中下游部分及华南部分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3104.2万公顷,成灾面积1476.5万公顷。
近十年来我国干旱灾害趋势变化及其灾害链(之二)

近十年來我國乾旱災害趨勢變化及其災害鏈之二— ྏژᄃۤົᒖ༼ᙯᓑ۞ඕၹّԿ઼̚խच֨᎔םົխचΫຽ؎ࣶົ!!षঔܪ!˘ďԿᔌ๕ត̼ໄڶ!回顧建國以來出現的數次乾旱災害高峰期﹐從受旱﹑成災面積看﹐1957~1962年﹑1972年﹑1978~1982年﹑1985~1989年﹑1991~1995年﹑1997年﹑1999~2001年屬於乾旱高峰期﹐年均受旱面積均在三千萬公頃以上。
1950~1990年的41年間﹐中國有11年發生了特大乾旱﹐發生頻次為27%。
1991~2010年﹐中國有九年發生了重大乾旱﹐發生頻次為45%。
2005年至今﹐雖然成災面積有所下降﹐但區域性跨年跨季的乾旱﹐特別是南方連年的大旱﹐在經濟超前發展的大環境下﹐對人們日常生活﹑生產﹐對國民經濟﹑社會心理﹑社會穩定都造成鉅大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紀來﹐乾旱災害的成災率﹐除2004﹑2009年之外﹐均在50~67%間徘徊﹐高於1950~2010年平均成災率水平的44%。
這意味著抗禦乾旱自然災害能力總體下降。
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水利工作會議上講話﹐對水利形勢作出了“四個仍然是”﹑“三個越來越”的深刻分析﹐指出﹕“洪澇災害頻繁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制約﹐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隨著氣候變化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我國水利形勢更趨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局面的任務越來越艱鉅。
表~1﹕21世紀來全國乾旱災害情況簡表年份受災面積(千公頃)成災面積(千公頃)成災率(%)災害範圍及情況2000 40540.67 26783.33 60.00 東北西部﹑華北大部﹑西北東部﹑黃淮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旱情特別嚴重2001 38480.00 23702.00 61.58 華北﹑東北﹑西北﹑黃淮春夏旱﹐長江上游冬春旱﹐中下游晴熱高溫﹑夏旱﹐東部秋旱2002 22207.30 13247.33 59.60 華北﹑黃淮﹑東北西﹑南部﹑華北﹑西北東南部及四川﹑廣東東部﹑福建南部連續四年重旱2003 24852.00 14470.00 58.20 江南﹑華南﹑西南伏秋連旱﹐湘贛浙閩粵秋冬旱2004 17255.33 7950.67 46.00 華南和長江中下游大範圍秋旱﹐粵﹑桂﹑湘﹑贛西﹑海南﹑蘇﹑皖降雨量為建國以來同期最小值﹐華南部分地區秋冬春連旱2005 16028.00 8479.33 52.90 寧﹑內蒙﹑晉﹑陝春夏秋連旱﹐粵﹑桂﹑海南發生嚴重秋旱﹐雲南初春旱2006 20738.00 13411.33 64.60 川﹑渝伏旱﹐重慶極端高溫﹐長江中下游夏旱﹑兩廣秋冬旱2007 29386.00 16170.00 55.00 內蒙東部﹑華北﹑江南大部﹑華南西部﹑西南的東南部夏旱﹐華南湘﹑贛﹑閩﹑兩廣秋冬旱2008 12136.80 6797.52 56.00 江南﹑華南北部﹑東北旱﹐雲南連旱2009 29258.80 13197.10 45.10 華北﹑黃淮﹑西北東部﹑江淮春旱2010 13258.61 8986.47 67.77 雲﹑桂﹑黔﹑渝秋冬春大旱﹐華北﹑東北秋旱從統計看﹐乾旱發生的頻率和影響範圍似乎在擴大。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三、旱灾的特点
旱灾之所以造成如此惨烈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空间上来说,旱灾波及的范围远大于其他各类呈点线状散布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不过这里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一是通常所谓“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应该说,对于以丘陵为主的长江流域等地,这样的说法自然比较适用,但是对于华北黄淮海平原地区,无论水灾、旱灾,都会造成大面积的危害。二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其实从历史上看,北部有大旱,也有大涝,旱涝并存;南部大涝居多,但重大旱灾也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民国年间,西南如四川,华南如广东,均曾发生死亡数十万人的大旱灾。
在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方面也同样如此。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221次,其中水灾65次,飓风53次,疾疫46次,旱灾22次,地震21次,但各灾型的死亡人数并不与其发生的次数成正比,尤其是旱灾,为数仅居第四,死亡人数却处于诸灾之首,共计30393186人,占全部死亡人数(42737008)的71%。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可谓愈演愈烈。其中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山西、河南、陕西、直隶等受灾各省共饿死病死人口950万至1300万,最高估计多达2000余万人; 1892—1894年晋北大旱,死亡100万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约300万人;1943年广东大饥荒,死亡50万人(一说300万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由旱而荒并因之导致大规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之外,殊属罕见,但仅此一次,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公布的数字,即已造成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损失,可见旱灾危害之巨大。
建国后三年灾害

建国后三年灾害1959年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每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合15市亩,计6.8650亿亩),成灾(收成减产8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灾情报告》第378页)。
其中成灾占受灾面积比例30.8%,与历年比并不高,但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生长影响十分严重,本年1—4月,河北、黑龙江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5寸深,为历史罕见。
4—5月的霜冻造成华北、黑龙江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
与此相反从2——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3—6月,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又发生风雹灾害。
进入夏季,旱灾、洪涝情况开始对移。
6—8月出现江淮流域的大旱灾,到7月下旬受灾面积达82.2万公顷,持续到8月上旬扩大到黄河以北和西南内陆,受灾面积达2276万公顷。
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龙江地区突降暴雨,山洪骤发,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7—9月,东南沿海遭到5次台风侵袭,最高达12级,使120万公顷农田受灾。
本年灾害从受灾面积看已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灾害种类繁多,在部分地区轮番发生。
除旱灾、霜冻、洪涝、风雹外,还出现了建国以来不多见的蝗灾、粘虫灾、鼠灾。
本年全年成灾人口为8043万,超过1949—1958年平均数80%以上,其中山东、湖北、四川各占1000万。
本年春荒人口达9770万人(主要指缺粮人口,包括外流逃荒、营养病、破产度荒、卖送儿女、非正常死亡人口),相当于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2.87倍。
1960年1960年,继1959年大灾害后,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又发生了建国后严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特大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受灾面积居建国五十年首位(《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35页,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考察

从灾害经济学⾓度对“三年⾃然灾害”时期的考察2019-09-29[摘要]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关于其主要成因,1978年前⼀直错误地完全归咎于三年⾃然灾害。
但近年来国内外⼜发表了⼀系列⽂章,认为这三年“风调?伤?/SPAN>”,根本没有⾃然灾害,“⼈祸”即决策错误是唯⼀的原因。
本⽂根据对灾情、受灾⾯积等资料图表的分析,证实这三年发⽣了持续的严重⾃然灾害;同时分析了各种决策错误带来的不同影响,重点把粮⾷作为决定国家经济兴衰的⽣命线和因果关系链的⽐较指数,⽤计量⽅法分析当时农村因灾减产、因决策错误减产、因⾼征购⽽减少粮⾷存量之间的⽐例状况。
本⽂的结论是:从农业粮⾷减产因素看,⾃然灾害略⼤于决策错误;从农村⼀个时期的集中缺粮情况因素看,决策错误影响远⼤于⾃然灾害,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祸”。
[关键词]灾害经济学三年困难时期⾃然灾害决策错误1998年中国发⽣特⼤洪⽔以后,⼀门新兴的经济研究学科⼀⼀灾害经济学得到了关注。
中国⼈民⼤学、南京⼤学、中南财经⼤学等校开设了专门课程,并有相关专著问世。
2003年出现SARS疫情以后,这门学科成为热点。
关于灾害经济学的定义,有⼈认为:“灾害经济学⾸先研究的课题是灾害对经济的直接负⾯效应与间接正⾯效应,并探讨如何充分挖掘其间接正⾯效应,降低直接负⾯效应。
”[1]有⼈认为:“灾害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再局限于⾃然灾害,⽽应对⼈为灾害以及⼈与⾃然交互作⽤下的各种灾害予以⾼度重视”,“⼈灾互制、害利互变是灾害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或规律”。
[2]总的来说,灾害经济学是研究⼈与灾害的关系的学科。
⽤这门新兴学科研究中华⼈民共和国历史上发⽣过的灾害,不仅对于国史、经济史研究有着跨学科的创新意义,⽽且对粗具规模的灾害经济学本⾝也有奠基作⽤。
建国以来对经济影响最⼤的灾害,⼈所共知的是1959—1961年的“三年⾃然灾害”。
本⽂拟从三个⽅⾯进⾏探讨。
⼀,有没有“三年⾃然灾害”有没有“三年⾃然灾害”?这本来不成其为问题,只是在⼈与灾害的关系(即“⼈祸”与“天灾”)上,不同时期的说法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