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的危害

合集下载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Lu n y u a n一、干旱趋势加重的不可逆转性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气候暖化现象明显加重。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全球干旱在不断扩大,旱情也在不断加剧,我国北方同样出现上述问题。

根据相关记录与调查显示,北京地区九十年代的平均降雨量与八十年代相比减少百分之七。

同时气温在持续增高,已经实现1.15度的增长。

根据与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从现在到2030年前后位世界范围内的干旱现象出现的频率会呈现出逐渐增高的状态,年降水量会不断减少。

地表径流水以及地下水的日渐枯竭,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干旱情况。

根据最近的农业资源调查显示,我国所有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都在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截至到现在为止已经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地下水漏斗。

华北地区进行大面积的地下水开采后已经出现地面沉降现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七十年代开始出现自然断流的现象。

在1972到1997年间,下游一共发生24次断流。

九十年代以后出现断流的现象更是频繁,且时间呈现出越来越长的状态。

引起黄河出现断流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主要包括干旱区是加重,降水减少以及流域用水的增加。

近些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的含量在不断增加,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生态环境优化等问题的出现。

上述问题已经得到各国以及相关领域科学家的高度关注。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于1990年发表报告中显示,2025年到2050期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至现在的一倍。

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结论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温室效应会促使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呈现出不断上升的状态。

同时二氧化碳的增加也会促使地表以及海面蒸发量不断加大,最终对区域间降雨模式进行改变,也就是说会导致有一部分发生洪在一部分出现干旱加重的现象。

二、干旱及旱灾的危害干旱是由于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或是一种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干旱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频繁地发生于各个历史时期。

【优质文档】北方部分地区干旱的严重影响调查报告-精选word文档 (13页)

【优质文档】北方部分地区干旱的严重影响调查报告-精选word文档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北方部分地区干旱的严重影响调查报告篇一: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干旱是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其出现次数、持续时间、影响范围、造成的损失等均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

据统计,每年因干旱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6×l09 80~10 美元,远远超过了其他气象灾害l1l。

近40年来。

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我国气候总体出现变暖变干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国农业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研究表明,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

2030-2050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会使我国粮食生产潜力降低约10%。

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3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且对品质也有一定影响,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圜。

因此,研究干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对发展可持续农业极为重要,并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1 干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干旱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尤其是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历史上.干旱造成的危害就十分严重。

如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在总面积100万km 的土地上。

田地龟裂,河流干涸,树木枯槁,青草绝迹,更没有任何庄稼,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大旱灾共饿死了l 000多万人f31。

20世纪的前50年中.曾发生过11次死亡逾万人的特大旱灾。

近年来,旱灾更是频繁发生,如201X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持续大范围的特大旱灾,给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加上其他地区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773.33万hm ,其中作物受旱604.53万hm 。

重旱190.10万hm 、干枯101.O0万hm ,待播耕地缺水缺墒168.40万hm ;有2 425万人、1 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问;而201X年秋至201X年初华北多省也遭遇严重干旱,部分达到特大干旱,比西南干旱更为严重.甚至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也承受了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剧痛。

干旱带来的危害

干旱带来的危害

干旱带来的危害干旱带来的危害干旱带来的危害【1】1、干旱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2、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

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主要畜牧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1)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

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干旱导致草场植被退化。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生态脆弱地带,气候特点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雨热同季,降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

北方地区雨季虽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异质性,有十年九旱的特点。

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春夏秋连旱,对脆弱生态系统非常不利。

(3)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

4、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

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预防干旱的`措施和技术【2】1、灌溉设施的改善和灌溉机械的使用。

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水量充沛,所出现的干旱是工程性缺水,而不是资源性缺水,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对于解决水稻干旱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有助于高产优质新品种在当地的采用。

在修建灌溉设施的基础上使用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灌溉设备能有效地解决水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稻干旱问题。

2、推广水稻旱作技术。

水稻旱作是采用常规的水稻品种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为主,以人工灌溉为辅,灌溉不建立水层,渗漏少,需水量很小,整个生育期需水量仅为水种条件下的1/4,对水源不足的高地易旱地区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旱灾有关知识点总结

地理旱灾有关知识点总结

地理旱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旱灾的概念旱灾是指由于缺乏降水或者降水不足导致的干旱现象,使得土壤干燥、植被枯萎,从而损害农作物和畜牧业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灾害现象。

旱灾非常具有危害性,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对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二、旱灾的成因1. 气候因素:旱灾的主要成因之一是气候因素,比如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等都会导致干旱发生。

2. 地形因素:地形对于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山地区域降水较多,而平原地区则相对干旱。

3.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于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水性有重要影响,贫瘠的土壤容易出现旱灾。

4.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快,使得土壤更容易干燥。

5. 人为活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人为活动也会导致土地退化,从而加剧旱灾的发生和扩散。

三、旱灾的影响1. 农业生产受损: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干旱枯萎,土地荒芜,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或绝收。

2. 水资源短缺:干旱导致水源减少,对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3. 环境破坏:干旱会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影响植被生长,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 经济损失: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牲畜死亡,土地退化等,从而给农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影响城市和社会发展。

四、旱灾的防治1. 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调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农田、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2. 加强土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植被,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3. 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选择抗旱品种,改进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4. 提高应对能力:建立健全旱灾防治体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高抗旱技术水平,加强旱灾应急救援能力。

气象灾害——干旱和洪涝2

气象灾害——干旱和洪涝2

形成因素和条件
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少,年平均蒸发量大。 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少,年平均蒸发量大。 天气:在作物生长期连续晴天、少雨。 天气:在作物生长期连续晴天、少雨。 农作物缺水受旱,农业减产,农民受损。 农作物缺水受旱,农业减产,农民受损。 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 常年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少云雨; 常年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少云雨; 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人口、农牧业分布,缺少人工供水设施条件。 人口、农牧业分布,缺少人工供水设施条件。 人文因素: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作物品种、城市建设、人口增长、 人文因素: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作物品种、城市建设、人口增长、 水利工程、生产水平等。 水利工程、生产水平等。 旱灾发生及其损失与人为影响分不开,有一定的相对性。 旱灾发生及其损失与人为影响分不开,有一定的相对性。 旱灾的灾情大小,一方面相对于生态环境而言, 旱灾的灾情大小,一方面相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更重要的方面是 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 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
基本概念
大水; 山洪、 洪:大水;如:山洪、洪峰等 洪水: 大水。 水流量、 洪水 : 大水 。 水流量 、 水位超过正常情 况。 洪涝:被过多的水淹没;洪水淹没。 洪涝:被过多的水淹没;洪水淹没。 涝灾:被水淹没而形成的灾害。 涝灾:被水淹没而形成的灾害。 那么,洪水与洪涝有何区别呢? 那么,洪水与洪涝有何区别呢? 有何区别呢
我国洪涝灾害的季节差异
东部季风区:夏秋多,冬春少; 东部季风区:夏秋多,冬春少; 东北松花江流域:春汛; 东北松花江流域:春汛; 黄河上游、下游河段:初冬、初春(凌汛) 黄河上游、下游河段:初冬、初春(凌汛)
(4)带来的后果: 带来的后果: 淹没或冲毁各种设施。 淹没或冲毁各种设施。 预防措施: (5)预防措施: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 工程: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工程: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 和分洪区等 非工:加强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 非工:加强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 实行保险制度、 实行保险制度、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 对策。 对策。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黄河 海河 淮河 珠江 5464 1090 1000 2214 661 228 622 3360
人均径流量小; 植被:农作物需水量大; 土壤:冬季降水少、土壤墒情差(墒情:我国北 方旱作农业区通常把土壤含水状况 )。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 生活用水量大。
夏季风到达东北较晚,盛夏时节,日照时间 长,蒸发量大。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考纲要求
1.旱灾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文原 因)、危害、应对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旱灾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3.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一、旱灾
1.旱灾的概念
干旱: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 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旱灾: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 形成的气象灾害。
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阅读下列2则资料,理解旱灾的概念,总结我国旱灾的主要特征。
资料1: 在1951年至1990年的30年中,全 国共发生旱灾300次。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 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115次是连年发 生的。1939-1945年干旱竟持续7年之久。如 长江中下游地区1966-1968连续3年干旱; 1951-1980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 秋连旱的年份有14次。 资料2:1928-1929年陕西大旱,2010年云 南发生百年一遇旱灾。近30年因旱灾损失粮食 1532.1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损失总量的50%。
[随堂巩固]旱灾风险是指干旱发生及其造成 损失的概率。下图示意内蒙古西南部某地旱灾风 险等级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旱灾风险的分布特点,并简述 旱灾对当地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9分)
特点:中西部风险较高,东
南部、东北部风险较低。(3分)
影响:导致水资源紧张(2分);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共14张PPT)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共14张PPT)

西北地区一年四季降
江淮地区,地表水丰
水稀少,降水变率小。 富,农业灌溉便利。
请思考:江淮地区为何伏旱危害严重? ① 锋面雨带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
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 处于夏季,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蒸发旺盛。 ③ 农作物生长快,农田需水量很大。
干旱造成的主要危害?
2. 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C )
A. 滑坡
B. 沙尘暴
C. 森林火险
D. 土壤盐碱化
我国旱灾的形成机制与分布
春季气温回 升快,蒸发 量大,雨季 还未到达, 形成春旱。
梅雨过后,受副热带高 气压带控制,形成伏旱。
华北 地区
江淮地区 旱灾多发地区
华南地区
西南 地区
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 天气影响,形成夏秋旱。
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干旱与旱灾的区别
长期无降水 或降水稀少
干旱
不能满足人们 生产、生活以 及动植物生长 需要,阻碍经
济发展
旱灾
自然变异
灾害形成
干旱的成因、危害
长时间无降 水或降水异
常偏少
空气干燥, 土壤缺水
粮食减少, 饮水困难
影响经济、 社会安定
我国的旱灾分布地区差异 华北地区:春旱
长江流域:伏旱 西南地区:冬春连旱
2)分析②、③两区 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 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四川高考)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回答
1~2题。
1. 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
简称是(B )
A. 陕、桂、湘 B. 滇、黔、蜀 C. 滇、黔、湘 D. 陕、蜀、桂

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

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

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干旱常常以其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饥荒等特点而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干旱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个方面。

土壤干旱和气候干旱发生的主要原因都是降水不足。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干旱?干旱有什么危害?如何抗旱呢?就来介绍一下相关的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

干旱的定义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干旱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干旱的季节性与随机性我国的气候为明显的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差异较大,总的说来夏多冬少,但由于夏季风自南向北推进有一个过程,因此各地雨季到来时间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雨带五月中旬到达华南地区,华南进入雨季,六月中旬转移到达长江流域,形成长江流域的梅雨期,七月中旬梅雨结束,雨带到达淮河以北地区,华北进入雨季,九月上旬雨带开始退至华南,并遂渐离开我国向东南方向移去。

十月初冬季风开始南下,气候变得干燥少雨,次年三月初冬季风开始减弱,四月初自南向北逐渐撤退。

由于上述季风气候的影响,以及形成气候的其它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干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虽然雨季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但对于具体的某一年来说,雨季的到达时间和雨量的多少、非雨季降雨量的多少和时间上的分配,以及年降水总量的大小等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干旱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由于这一原因,我国南方湿润地区也往往会遇到比较严重的干旱,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959年为“空梅”,1978年“梅雨”提前结束,1994年也几乎为“空梅”,结果都形成了特大旱灾。

再就受水、旱灾害的面积来看,有些年份南方地区旱灾面积甚至远大于水灾面积。

以1991年为例,广东省旱灾面积136.6万公顷,水灾面积21.5万公顷,福建省旱灾面积50. 2 万公顷,水灾面积13.7万公顷,江西省旱灾面积107.9万公顷,水灾面积28.1万公顷,其它如海南、广西和湖南等省旱灾面积也均远大于水灾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旱灾的危害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

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虽然受灾,但却没有成灾,原因是:防御能力强台风登陆对区域旱情的影响:会带来大量降水,可以缓解当地的旱情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偏北路——路程较短,沿途地势北高南低,来势汹涌。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我国地形对寒潮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高,不易受影响南北向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分流南下影响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两广地区。

山脉走向对寒潮活动的影响1.东西走向的山地:阻挡寒潮南下,加强北坡灾害、减轻南坡灾害;2.南北走向山脉:形成冷空气南下的通道。

寒潮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在哪里?为什么?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原因: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相对较小。

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

南北灾害表现: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降温、冻害、雨雪等。

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概念: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指大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能见度低的天气现象。

发生条件:(动力) 大风天气(物质) 地面的沙尘物质(气候)气候干燥,植被覆盖少多发地区:西北、华北、东北、青藏高原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1.冬春冷空气活动多2.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

3.人口压力大,人们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降低;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防治措施:1.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以减小风速、增加湿度、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基本条件。

2.其次加强沙尘暴监测、预警;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华北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冬旱”更严重?华北春旱比“冬旱”更严重。

因为春季正值小麦生长季节,降水不足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冬季华北冬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下,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收成,不造成灾害。

因此没有“冬旱”之说。

结合地形、地理位置特点,飓风能够给美国带来的有利影响:美国地形分布特征是东西高、中间低,飓风登陆后,沿中部平原北上,可以深入内陆,给内陆地区带来降水和降温,缓解旱情,消除酷暑。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绥靖: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

靖,安定之意。

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

“慰抚”之意。

恬不知耻:恬:安然、满不在乎。

恬不知耻,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风声鹤唳:唳:鹤鸣声。

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暴戾恣睢:暴戾:凶恶、残暴;恣睢:放纵,任意做坏事滋润:湿润,不干燥;用食物或营养品供应;浸润,使湿润。

滋养:养育,培养;养分:养料。

绚丽多彩:用作谓语、定语,指色彩丰富,形容色彩华丽。

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多样,很多种形状和颜色。

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

稳固:安稳牢固;巩固。

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锁定:使固定不动;最终确定,紧跟定之意,常用于目标。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相同点背景:都发生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不同点: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一、欧共体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②西欧生产力的发展③无法与强大的美苏对抗2、过程:① 1951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②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③ 1967欧共体形成3、措施: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4、影响:①经济:西欧经济发展②政治: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美国: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④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二、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日本民主化改革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④日本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⑤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2、表现:50-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影响:①经济: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外交: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三、第三世界崛起(不结盟运动)1、背景2、兴起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3、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4、含义:积极的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5、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四、社会主义阵营的的瓦解1956年苏联撕毁合作合同,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1969年苏联军队入侵中国黑龙江珍宝岛,社会主义阵营日趋瓦解。

五、中国的振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1年,在第26届联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

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缓和与动荡并存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和平原因:①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②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动荡原因:①国际力量对比平衡打破,“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②美国推行霸权主义③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多极化趋势的世界格局特点: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暂时出现“一超多强”局面。

原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单边主义;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面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我们应该怎样顺应这一历史潮流?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③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但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2、历史从来就是在曲折中前进,是螺旋上升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缺乏经验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决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独立自主,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等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表现:①美国搞两个中国,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②1960年,苏联停止对华经济技术援助,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在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③中国外交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政策: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中美关系演变“门户开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扶植代理(辛亥革命到“二战”前)中美合作共同抗日(“二战”时期)扶蒋反共控制中国(1945—1949年)遏制、孤立、对抗(1949—1972年)和解建交、合作交流、波折(1972年至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美国①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③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中国①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需求的结果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1.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章。

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中国50年代以来的外交困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认识:和则两利,分则两伤中日关系变化历史上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1894—1895年:发动甲午战争。

1937—1945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战后,追随美国敌视、遏制中国。

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政治——“冷”;经济——“热”。

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历史问题新时期外交方针调整的原因①国际形势的变化美苏势力基本平衡,对峙争霸②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①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②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与团结③经历了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型外交的转变④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则是我国外交的又一重要基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