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与反贫困的几个基本问题(曹洪民)
当代贫困理论和中国反贫困实践的综述

• 阶层性贫困
•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二、当代贫困理论――贫困的成因分析
• 环境约束:绝对贫困地区基本上都是属于穷山 恶水的地区。 • 能力约束:人力资本的约束;组织能力的约束 (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 • 权利约束:(发展机会的不均)
(四)扶贫新思路
“千年发展目标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 参与。经验已经证明,民间组织在 促进发展上的作用是不可或缺 的……” --联合国开发署
(四)扶贫新思路
• 加强NGO在扶贫中的作用: • 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有 效地提高项目的执行能力,从而将有更多的扶贫 款直接到户,直接到农民家里 • 可以培养一批从事专门扶贫的人才 • 扶贫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观念和做法, 同时也改变了国内一些传统、不合时宜的做法
• 国际贫困标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 以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中等收入的50%-60 %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
世界银行的标准:按购买力平均计算1天1 美元收入
•
•
中国:温饱线――人均纯收入的标准: 农村:1978年为100元,1985年为206元, 1990年为300元,1997年为640元,2003年 为637元,2004年为668元; 城市:贫困线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为参考。
• 2、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 (1)狭义贫困 • 经济意义上的贫困 • (2)广义贫困 • 经济意义之外,还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 人口平均寿命、文化程度、婴儿死亡率、社会 保障和环境等方面的状况。
(二)贫困状态的不同划分
3、贫困状态的进一步划分 : 维持生存
基本需求
相对遗缺 • Townsend:《贫困的国际分析》 (The International Anallysis of Poverty )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在将介绍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将详细介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分析造成贫困的原因,探讨政府的扶贫政策以及社会帮助和自我扶贫的重要性,还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于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性。
最后在将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总结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希望可以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扶贫政策、社会帮助、自我扶贫、教育、培训、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与城市相比,我国的农村地区却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仍有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些人们生活条件艰苦,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亟待找到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难题。
农村贫困人口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教育资源匮乏、医疗卫生水平低下等。
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城市居民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无法享受到现代化城市的便利和资源。
这种不平等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和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2 问题意义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贫困人口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缺乏基本生活保障,无法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和便利,生活质量极低,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滋生和蔓延。
反贫困理论名词解释

反贫困理论名词解释反贫困理论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预防或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的理论和政策。
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由于贫穷及其相关的问题,如子女受教育、人群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参与问题,引起了政府和专家们的强烈关注。
为此,越来越多的反贫困理论和政策应运而生,以有效解决贫困问题。
反贫困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它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为基础,将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公平和措施的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降低或消除贫困的目的。
反贫困理论的核心理论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贫困的消除,这些措施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支持,通过国家财政投入、个人投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等手段来确保贫困人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分享发展成果。
反贫困理论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经济发展,即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创造条件来促进贫困人口的社会化和财富化;二是政治改革,通过政治参与来推动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社会权利;三是社会参与,即在一个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公民社会中,确保贫困人口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参与到社会发展之中。
反贫困理论常被用作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政策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支持国家财政投入,而且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社会政策,以支持贫困人口获得足够的权利和自由。
反贫困理论认为,政策必须突出建设发展型公民社会,提供培养公民参与的机会,提升社会的受教育程度,促进经济的发展,支持贫困人口获得参与经济活动和受教育的机会,从而逐步消除贫困。
反贫困理论的实施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包括减少贫困收入收入差距,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等,而长期目标则是在贫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改善家庭收入,提高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还有提高就业机会、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等。
在反贫困理论的实施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发挥其责任,把贫困纳入其发展战略,积极推行反贫困政策。
政府保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公平的社会环境,通过政府财政投入,下调贫困线,拨款贫困地区,实施贫困脱贫政策,制定适宜的政策来支持贫困人口,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反贫困政策的落实,促进贫困人口实现幸福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常见问题解答解决农村贫困的难题

农村经济发展常见问题解答解决农村贫困的难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农村贫困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的难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关注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往往较不发达,主要依赖农业和传统产业,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支持。
这导致了农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使得贫困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解决方法:1.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2.引导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3.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环境。
二、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问题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农民很难获得贷款和金融支持,限制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和创业能力。
这也是农村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
解决方法:1.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其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范围,提供更多贷款和金融支持。
2.推动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包括信贷、保险、投资等。
3.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影响了农民和农村孩子的发展机会和能力培养。
解决方法:1.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
2.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3.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电力等建设存在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解决方法: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
2.推动农村电商和物流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能力。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人才流失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地区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
关于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考

关于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考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来解决。
以下是我对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对策建议。
首先,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教育是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关键,需要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
政府可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人才。
同时,可以鼓励大中城市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向农村派遣教师和专家,提供帮助和支持。
其次,发展农村产业和就业机会。
农村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同时,可以推广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就业。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和扶贫政策。
农村贫困人口需要得到社会保障和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同时,要加强扶贫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资源的集中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第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要加强农村卫生和教育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最后,要加强农村治理和组织建设。
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的自我发展和自治能力。
政府可以推动农村组织建设,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他们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村民自治和农村治理机制的完善,形成多方参与、多层次治理的格局。
总之,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同时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发展和脱贫过程。
破解新形势下的农村反贫困难题

( 开发式贫 困,即 “ 造 血 式扶 贫 ” ) 的 过 程 :从 扶 贫 的
理念来看 ,虽然 已经逐渐 将扶 贫聚焦于人的能 力培养 , 但 反贫 困的 开展还 是 延续着 传统 的 自上 而下 的扶 贫理
平等是实现收入 分配公 平的基 础和 前提。权利贫 困大体 包括享有 的政策缺 乏公 平、缺 乏参与公共事务权利 、表 达意见或需求 的途径缺 失等 ,而其外在的表现则是教育 制度、户籍制度 、社会 保障制度等一 系列 的不公平 ,这
不可 否认 ,我 国农 村 贫 困 问题是 复 杂 的 ,资 本缺 乏、制度 限制 、能力不足、文化贫瘠 、 自然条件恶劣 、 基础 设施 滞 后等都 可 以与我 国农 村 贫困 面貌联 系在~ 起 ,相 比过 去而 言 ,现 阶段 农村 贫 困 的动态 性更 为明 显 ,农村贫困的多样 性与个体贫 困的差异性愈发突出。
障 ,我 国农村 贫困特征 已经 由绝 对贫困 向绝对贫 困与相
对贫 困并存 转变。马斯洛需 求原理认 为人的需求包括 生 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会需 求、尊重需求、 自我 实现需 求等 ,并逐级 向上 。 因此 ,现 阶段 的我国相对贫 困可理
解 为 :在 一 定 时期 内 ,在生 理 需求基 本 得到 保 障情 况
现 ,政 策执 行效果 与预 期 出现偏离 ,成为 当前 制约反贫
困的主要难题。
1 . 农村贫困特点对反贫困的影响
2 0 ] 3 . 1 l I 中国国情国力 I 4 3
回
是
论
丛
的贫 困境遇。权利贫 困是 由阿玛蒂亚 ・ 森提 出的,认 为 贫困是人类权利和能 力被 剥夺 的结 果。收入或支 出是衡 量 贫困的重要参考 ,但个 人权 利的实现更为重要 ,权利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影响着亿万人民的生活和未来发展。
许多贫困家庭缺乏基本的生活、教育和医疗保障,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地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已成为我们所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性和发展不充分。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富裕,农村贫困。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农村资源的荒芜、生产力的低下以及农民的低收入、较低的社会地位和不稳定的生产生活。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和教育资源缺乏,导致农民无法得到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障,进一步恶化了农村贫困问题。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对策为了有效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对策:1.加强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强,建立完善的农村发展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电力、水利、通信等,建立新型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村生产力。
2.发展农村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
鼓励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牧业养殖等产业生态圈和农村合作经济,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3.加强教育和医疗保障加强教育和医疗保障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
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和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医疗和教育资源的支持和管理。
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
4.加强组织和社会支持体系组织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是加强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该鼓励建立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村公益慈善机构,发挥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认识度,加强对农民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关于反贫困和贫困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于反贫困和贫困的几个基本问题”讲座曹洪民教授2012年4月19日晚,英才班邀请到国务院扶贫办曹洪民老师给大家开展了一个“关于反贫困和贫困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讲座,曹先生提出“什么是贫困”“为什么会有贫困”“怎样解决贫困”“当前的挑战与思考”四个问题,他从四个方面入手,并且逐步加深,彻底剖析了我国农村的贫困情况以及今后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问题。
反贫困成为世界各国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存在贫困现象,怎样正确认识贫困,并且怎样做到反贫困,是我们目前的要务。
什么是贫困?教授给贫困下了一个定义:因为生活窘迫而使社会物质匮乏的现象。
在教授的讲解与幻灯片展示上,让我们看到了各个方面的贫困,让我们从多个角度的方面去了解贫困,感受贫困。
比如住宿条件,食物条件,整体生活水平,各个省份地区的差异等等。
教授告诉我们要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由收支推断贫富的差距。
看到那些因为贫困而饥不择食风餐露宿的人们,我觉得中国确实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距离。
这也同时提醒我们,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我们身上的担子真的很重。
为什么贫困?我通过听教授的讲解,记下了贫困存在的原因。
教授给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1.要素短缺论:资本、环境、素质2.人与环境的失败:人多地少3.社会的不公平:马克思的分配方式不同4.贫困是人文环境失衡在自然环境反映贫乏层次5.制度失败在人文关系上的反映:①统治者的偏好和有界性②意识形态的刚性③官僚政治④集团利益的冲突⑤社会学的局限性我们唯有总结原因,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找到缓解贫困的方法与道路。
虽然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我们,大多是并未真正经历过贫困;但是我们的校训中的“解民生之多艰”就要求我们关注贫困,最后解除贫困。
曹教授告诉我们,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上是贫困的人们,中国6亿多的农民,贫困的同样占据了三分之一。
现在的我们居住大城市中,我们每天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在这样环境下,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安逸与自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统治者的偏好和有界理性 2、意识形态刚性 3、官僚政治 4、集团利益冲突 5、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
14
第二个问题: 中国是怎样扶贫的?
15
1978--2010: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
1978---1985体制改革推动扶贫:
2.5亿减少到1.25亿(1786万人/年)
1717
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最重要两点认识
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向弱势群体倾斜; 救助不会自动提高弱势群体发展能力
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要继续坚持专项扶贫措施
1818
第三个问题: 当前挑战与扶贫政策新变化
1919
当前五大挑战
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庞大、 返贫压力增加、市场波动与自然灾害 发展不平衡、特困地区发展滞后 收入差距扩大、相对贫困凸显 工作机制需要完善
2727
变化3-基本方针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 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 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 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 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828
变化4-扶贫对象
“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 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建立健全扶贫对象 识别机制,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 管理,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逐步 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高于国家扶贫标 准的地区扶贫标准”
2020
扶贫政策的新变化: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 “一个判断六个变化” 十八大
21
2011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2222
一个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 … … 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 问题基本解决”
2323
六个变化:
变化1-总体目标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 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 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 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 任务” “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 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 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乡村人口 (万人)
1834.7
2967.9 (2) 2908.2 1926.2 2540.2 1312.7 494.7 922.2 344.7
六盘山区 秦巴山区 武陵山区 乌蒙山区 滇黔桂石漠化区 滇西边境山区 大兴安岭南麓山区 燕山-太行山区 吕梁山区 大别山区 罗霄山区
36
23
6.70
5.21
3589.2
4242
吕梁山片区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产业结构单一,城镇化进程滞后,以城带乡能力弱。 区域相对闭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发生率高。
吕梁山片区战略定位
革命老区发展振兴区。 旱作农业与特色农产品基地。 优势资源开发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创新区。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重点区。
贵州、云南、四川
陕西、四川、甘肃、 重庆、湖北、河南
3
6 3 3 1 3 2 2 3 2
38
80 91 69 61 22 33 20 36 24
38
75 80 61 56 19 33 20 36 23
4343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规划基本情况表
涉及省份 序号 片区 名称 县(市、区)
规划范 个数 围县 片区县 重点县
启动会 联系单位 时间 地点
11个片区小计
1 武陵山区 湖北、湖南、重庆、 贵州
19
4
545
71
505
64
395
42 国家民委 2011年11月15日 湖南吉首
2 乌蒙山区
3 秦巴山区 4
2626
加强扶贫开发考核
根据新纲要“进一步完善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工作 部门和重点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各级组 织部门要积极配合”的精神,经中组部会签,国务院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2012年1号文件印发了《扶贫开发 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目前正在组织相关部委开 展工作考核,考核结果将抄送中组部,作为党政领导 班子考核的参考依据。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于 2012 年10月份起对部分省区开展了实地核查。
2424
变化2-总体要求
“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 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 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 发展”
2525
各地召开重要会议,出台重要文件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 大多数省区市以党委、 政府名义召开了省级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国有25 个省区市出台了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实施意见或本 省的扶贫开发纲要。
1986---2007结构调整和专项计划推动扶贫:
1.25亿减少到1479万(524万人/年)
(一)历史过程 2008---2010两轮驱动推动扶贫:
2010标准(1274)下2688万(544万人/年)
1616
1、改革开放、体制创新 2、发展经济、强化基础 3、统筹城乡、实施反哺 4、开发扶贫、自力更生
11
4、 贫困是人文环境失衡在自然环境的反映
贫困首先应该归结为缺少粮食、衣服等基本生活必需品; 其次是生产力落后所致,是人类对于环境所作为的失败; 再次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相互(双向)的失败,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也成为贫困的结果; 最后是人文环境失衡在自然环境的反映(回馈)。
贫困四层次:缺少生活必需品、生产力落后、自然资本折旧和人文环境失 败。
4040
1、全力推动片区规划编制,启动实施相关规划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发改委 继续采用“双牵头”的方式,按照“区域发展带 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 路,集中力量组织编制其他 10 个片区区域发展与 扶贫攻坚规划。 加强对各省区市实施规划编制的指导,与国家发 改委联合制定了编制片区省级实施规划的指导意 见,要求各相关省区市抓紧编制分省实施规划, 确保片区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3131
变化5-工作重点
“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 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 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 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贫攻坚主战场。…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 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 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 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
12
5、 贫困是制度失败在人与环境关系上的反映。
制度(institution)是指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包括制 度安排(即行为准则)和制度结构(即潜规则与显规则的总和)
制度决定行为:川北贡院与四川平定;打土豪分田地、
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南方毁林现象
13
制度为什么会失败(包括对于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和
西南喀斯特山区 井冈山
4
自然恶劣\生态环境恶化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文化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低
5
贫困定义与测量 :
个体、区域、阶层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
贫困线(收入、支出、政策)与多维贫困(权利)
6
什么是贫困?----最关键的两条!
第一,贫困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现象,是一个不确切的、动态的 概念,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甚至不同的 人,对贫困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贫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第二,贫困“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去衡 量的”, 衡量贫困不仅是“个人消费”方面的匮乏,更在于 是否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自我发展。
7
为什么会有贫困?
目前有五种解释!
8
1、 要素短缺论:资本、环境、素质
美国经济学家M· P· 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
“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位于热带或温带地
1071.8
3071.2
919.5
505方案11区小计
南疆三地州 四省藏区 505方案13区总计 西藏区
505
24 77 606 74
139.02
44.08 88.72 271.81 120.2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185.5
620.00 512.10 23317.6 287.01
19242.2
456.80 396.70 20095.7 215.67 3737
区,而历史事实是,现代经济增长一切成功的 范例几乎都发生在温带国家,这样一种分布不 能简单归之于巧合,它必然与不同的气候环境 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某些特殊困难有关”
9
2、 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败:人多或者地少 马尔萨斯在其《人口学原理》:“贫困 是绝对必然的结果”
10
3、社会不公: 马克思:在阶级社会,私有制的生产关 系所决定的不合理的分配方式是劳动人 民陷入贫困的根本原因。
4141
燕山太行山片区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融入京津地区发展能力弱。 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任务重。
燕山太行山片区战略定位
京津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保护区。 文化旅游胜地与京津地区休闲度假目的地。 国家战略运输通道与重要物流基地。 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京津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
2929
国家扶贫标准提高 至2300元,比2009 年的1196元提高了 92%。
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