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歌曲《冰》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摘要】《我住长江头》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歌曲,歌词描绘了长江的壮丽风景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文章从创作背景、歌词分析、旋律编曲、演唱者诠释以及歌曲影响力和反响等方面对这首歌进行了全面剖析。
创作背景揭示了创作者对长江的热爱和情感表达;歌词分析展现了对江景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眷恋;旋律编曲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演唱者则通过各自的声线和演绎方式赋予歌曲不同的情感表达;歌曲影响力和反响说明了这首歌曲在观众中的广泛影响和震撼力。
《我住长江头》是一首令人留恋回味的经典之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演唱、分析、背景、歌词、旋律、编曲、演唱者、诠释、影响力、反响、总结。
1. 引言1.1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我住长江头》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经典艺术歌曲,它的创作和演唱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这首歌曲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从创作背景、歌词、旋律与编曲、演唱者诠释,到歌曲的影响力和反响,逐一展开探讨。
在创作背景方面,我们将深入挖掘《我住长江头》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探讨作曲家的灵感来源和创作初衷。
通过对歌词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探讨其深层含义及引发的共鸣。
接着,我们将对《我住长江头》的旋律和编曲进行细致剖析,探讨其音乐结构和风格特点。
我们还会对不同演唱者对这首歌的诠释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版本的表现力和魅力所在。
我们将深入探讨《我住长江头》在音乐界和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反响,分析其在文化传承和人们心中的地位。
通过全面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将揭示《我住长江头》这首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2. 正文2.1 《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我住长江头》是一首充满浓厚乡愁情怀的艺术歌曲,是由著名音乐人贾鹏亲自作词作曲,于2003年首次推出。
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对家乡长江的深深眷恋和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故乡美好景色的追忆。
艺术歌曲《红豆词》的创作特征以及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红豆词》的创作特征以及演唱分析摘要:艺术歌曲在现在中国声乐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而《红豆词》这首带有中国传统思想的艺术歌曲,是现在歌唱者学习中最好的范本之一。
这首作品是由曹雪芹作词,刘雪庵作曲,桑桐编配伴奏而成的。
因此,笔者将有针对性的对《红豆词》的创作背景以及演唱分析进行分析。
关键词:艺术歌曲;创作背景;演唱分析;1.艺术歌曲《红豆词》的创作背景刘雪庵,中国近代作曲家,是黄自先生的学生,为中国现代音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音乐作品主要以歌曲为主。
有艺术歜曲、流行歌曲、儿童歌曲、还有抗战歌曲及钢琴曲、电影配乐等。
《红豆调》便是他为数不多的艺术歌曲里的其中一首。
刘雪庵的《红豆词》当时是受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形所托,为其话剧《郁雷》作一首主题曲。
此《红豆词》与《红楼梦》里的《红豆曲》非同一曲,但调义却完全相同。
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这些歌词唱出了贾宝玉对大规园中重女子悲切命运的感叹,特别是对自己的心爱之人林属玉,同时也表达了他不变的情和痴。
歌词从里一个侧面道出了痴情儿文不尽的相思之苦,酒血泣泪的苦愁之心。
这首小曲原本是贾宝玉在酒席间即兴演唱的小调,担当贾府败落之后《红豆曲》再次奏起,唱的却是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三十年代中期中国正处在乱世之中,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山河犹在,国之将破。
所以,刘雪庵这首《红豆词》又藏予了新的思想内容。
面对民族存亡局面,此曲更多的是《郁雷》般的挣扎与呐喊。
可以说这首《红豆词》同样也是朱彤教授想要抒发的民族的屈辱、苦痛之情,同时也借此发出中华民族的挣扎抗争之声。
【1】(二)艺术歌曲《红豆词》的曲式结构此曲为再现单二部曲式,调性为降小调,拍子为4/4拍子,速度为中速,由A、B 两个部分构成。
引子(1-5)小节,A段(1-17)小节,B段(18-30)小节,引子(前奏)共五小节,使用的伴奏音型为大大切分节奏型。
第一小节是降e小调的属加六和弦,(p)很弱处理,给人留下一个美得意境!紧接着旋律( poco rubato),力度上的变化需要演奏者控制指尖的力度,以降e小调主音开始非严格下行模进进行,降e 小调六级和弦开始,并有保持音记号,在弹奏时要稍给些力度,结束于一个阻碍进行属七一六级-主。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及情感处理——以黄自《思乡》为例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及情感处理——以黄自《思乡》为例摘要: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唱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演唱艺术歌曲需要演唱者充分把握其作品的内涵,通过声音的运用、情感的表达和处理,将作品表现得更加完美。
文章以黄自《思乡》为例,首先对作品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演唱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对歌曲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曲式、调式和声等方面内容。
最后结合作品创作风格、演唱技巧和情感的处理上对歌曲进行了详细解读。
关键词:艺术歌曲黄自《思乡》(一)黄自简介黄自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
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
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他在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自在学习期间就十分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黄自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曲家,他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创作领域方面具有较高的天赋,在创作中不仅能够掌握歌曲中复杂多变的情感,还能够将歌曲中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自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都是中西方风格的结合,且艺术价值极高的经典作品,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黄自在艺术歌曲领域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他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真挚细腻、意蕴深远绵长。
黄自先生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成为了我国声乐教育中必唱曲目。
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担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初创时期教务和教学。
是当时理论作曲组唯一的专任教员,此外还兼授西洋音乐史和音乐领略法两门课,培养出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等近代音乐先驱。
(二)中国艺术歌曲《思乡》背景介绍《思乡》是一首中国艺术歌曲,该曲创作于20世纪初30年代,在当时就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旋律较为优美动听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华人民正在处于痛不欲生地狱般的生活,民族同胞的不幸在黄自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将这些冲击都体现在了他的作品当中。
创作歌曲《冰》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分析开题报告汇总

第11、12、13周论文成型,指导老师讲评并定稿
第14周整理打印论文,准备答辩
3.本课题的重点、难点,预期结果和成果形式
本课题的重点:
1.从词曲结构方面研究歌曲《冰》的艺术特点;
2.从各个角度对歌曲《冰》进行演唱分析;
本课题的难点:
8.赵峰,刘婷婷在《作家》上发表的《浅论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
9.赵宇涛在《商情(教育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歌唱的情感表达》;
10.石惟正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学基础》;
11.李馨瑶在《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的《自如地歌唱》;
12.张迎芬在《大舞台》上发表的《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18.谭博,李永明在《陕西教育》上发表的《从舞蹈艺术的三个环节谈艺术想象的重要性》;
19.梁佶中在《音乐天地》上发表的《声乐演唱中的“形”与“势”》;
综上所述,关于《冰》的艺术特点和演唱分析的文献非常少,通过此次研究希望能对在学习这首作品或者在学习同类作品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步骤及进度安排
由于歌曲《冰》是一首结构较为复杂的作品,且对于演唱者来说在演唱过程中对内涵的理解,意境的想象不容易把握。所以对于学习声乐的朋友们在学习这首作品中如何将作品理解透彻,诠释出作品真正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将成为难点。
预期结果和成果形式:
毕业论文
4.指导教师意见(对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歌曲《冰》的艺术特点
1.1从“惨烈悲壮”到“升华重生”的歌词内涵
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与演唱风格分析——以《卖布谣》为例

2021年6月第38卷第6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U n iv e r s ity o f E d u c a tio nJ u n.2021Vol.38 N o.6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与演唱风格分析—以《卖布谣》为例孔德小雅(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要: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与影响下,国内的艺术创作者开始创造中国的新型音 乐;在此期间,国内的艺术歌曲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以《卖布谣》为例,对赵元任及其音乐 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卖布谣》的创作背景,重点探究《卖布谣》的创作特征以及演唱风格,以期 进一步了解国内音乐形式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卖布谣》;赵元任(新文化运动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2021 "6-0012-04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在创作歌曲作品时,将中国五声化与西方的大小调式相结合,既固守 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创造了新音乐的开端,为我 国的现代艺术歌曲打下了牢固基础。
基于此,对 于赵元任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与创作特征的探究 有着重要意义。
一、赵元任及其音乐作品1892年,赵元任在天津紫竹林出生,其父是 清朝举人,善于吹笛;母亲擅长昆曲,工于诗词,多 才多艺。
在家庭的熏陶与影响下,赵元任深刻地 体悟领会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也为其后 续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幼年的赵元任就展 现出了较强的语言天赋,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类方 言,在校期间赵元任始终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具有较高的德语、英语水平,他的英文教师经常将 其带到家中,也是从此时开始,赵元任开始接受声 乐演唱、钢琴演奏等西方音乐模式。
赵元任在 1909年以公费留学方式进人康奈尔大学学习,主 修课程为数学,兼修课程为物理、音乐,他的作曲 老师是约翰,和声与钢琴教师是托尔斯;随后他又进人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哲学,并辅修音乐;在美 留学期间,赵元任系统地学习了声乐、钢琴、作曲、声学等音乐基础学科并获得博士学位[1]。
艺术歌曲《最后的歌》创作特点与演唱分析

《最后的歌》全曲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1-10小节为该曲的前奏,但在这短短10个小节的旋律中却经历了三次调性的变化,丰富的调性变化带来的不稳定感预示着不好的消息将来临。
A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a1是从第11小节开始第19小节结束。
20-21小节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进入第二乐句a2(22-30小节)最后是7小节的连接句(31-37小节),这四个部分构成了该歌曲的呈示部(A段)。
在整个A段中全部采用的是e和声小调,速度为Allegro(快板)速度是在132左右,小调的色彩配合上这样一个叙事性的速度揭示了主人公的复杂内心活动。
B段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b(38-41小节)共四小节;第二句b1(42-47小节)共6小节;第三乐句b2(48-54小节)共7小节,由这三部分构成整个歌曲的对比段(B段)。
整个B段都是采用E自然大调,与A段的小调形成了很明显的对比,并且在进入B段时托斯蒂使用连音以及对节奏的拆分,把整个旋律线拉开,形成了与A段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
纵观全曲都是含有八分休止的切分节奏,极具拿波里那种浪漫的风格。
虽然在这样悲伤的主题中运用到了浪漫的风格,但我们却可以听出主人公深刻的爱与不舍。
悲伤的歌曲不一定都是慢节奏,孤独患者不一定不是外向的,托斯蒂正是运用了这种反衬的方式,将人内心最细腻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写法比起用长音节奏表达更能打动人心。
三、演唱特点分析(一)气息的运用气息的运用在声乐作品中的作用,想必已然成为不言而喻的事了。
著名声乐教育家李维渤就曾说到:“气息是动力,千万莫忘记”,在一首歌的演唱中气息几乎是该歌曲生命力的最底层逻辑。
在9小节前奏时,就该调整好呼吸,待到第9小节伴奏结束时开始吸气,这时候的吸气速度要适中,使自己在第10小节第一拍结束时吸好足够的气息。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在歌曲的第33-36小节以及85-88小节处,是两句模仿叹息的节奏,在唱这样的节奏时,为了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我们需要在唱每一句的时候都用上全部的气,但是又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
黎英海艺术作品创作特点及演唱技巧分析——以《唐诗三首》为例

6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5到“霜”则是从“B 宫”到“升F 徵”的一个五度的一个跨越,立刻使人感觉“霜气”扑面而来。
在“天”字上作拖音的处理,符合人们对古诗吟诵的习惯。
同时该句也运用了“离调”的写作手法,从B 宫系统移到了升F 宫系统,刻画出了作者游移不定的内心活动,也通过调性的稳定与不稳定表现作者经历从中举的激动到“安史之乱”的仓皇逃走的五味杂陈。
这一句起到“起”的作用。
下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的高潮是在“对”字,与第一句中的最高音“霜”字相比降了四度,说明这一句仍然是向下的一个走向,起到“承”的作用。
“姑苏城外寒山寺”单这一句就转了三个调,从A 宫系统到E 宫系统又到D 宫系统,感觉镜头在逐渐的拉近一直到“寒山寺”的出现,其中“苏”字运用了“滑腔”将民族音乐感觉充分体现出来。
这一句起到“转”的作用。
直到“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句才刚刚到本曲高潮,情绪也爆发出来,但就到最高音小字二组的“a”时却标注着渐弱的符号,这种抑制的爆发感使听者压抑至极,充分表现出作者内心想爆发又无处爆发的哀伤,这一句是“合”。
紧接着又重复了一遍“夜半钟声到客船,到客船”仿佛船只渐行渐远,只留下了一行船只孤寂漂流的痕迹,使听者回味无穷。
这首歌曲最巧妙的对于离调的运用,黎英海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运用西方作曲技巧,并结合我国传统调式调性,创作了很多“中西结合”的音乐。
当时古诗词艺术歌曲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创作出来的。
其中运用西方作曲法最鲜明的就是“离调”的运用。
在我国传统音乐写作技法中“离调”是很少的,因为其有十分不稳定的调性,但是黎英海先生把这特点发挥得非常巧妙,将旋律与意境像结合,营造出整个沉寂幽静的整体环境。
(二)《春晓》的音乐分析《春晓》这首诗也正是作者在早年怀才不遇之时所做,诗人抓住了春天早晨刚醒的刹那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副春天清晨的场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意大利艺术歌曲创作特点与演唱处理——以《尼娜》为例

13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3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整首曲目曲风明快华丽,情感炽热,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
以往的声乐作品中,人的情感是不能直接抒发的,人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
但是这首作品却更像是一部宣言,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表现出了对人性回归和发展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肯定。
通过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意大利艺术歌曲在题材上的扩展和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等于为其开展开辟出了一片新的空间,直接开启了声乐艺术的世俗化进程。
如果仍然是局限于各类神话题材中,则势必难以有后来的发展成就,这无疑是具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
(二)优美的语言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歌唱方法,而意大利正是其发源地。
由意大利语创作而成的艺术歌曲,在演唱方法和语言的结合上更是天衣无缝。
从语言角度而言,意大利语包含21个常规字母和5个外来语字母,其元音简单而丰富,当与元音组成词语后又以元音结尾,这就使语言的连续感得到了强化,也随之形成了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从演唱角度而言,这样的语言特点与美声唱法所主张的腔体打开、运用共鸣等都完全契合,可以呈现出完美统一的音色。
加上当时的艺术歌曲歌词要么来自著名诗人的诗歌,要么经过了创作者的字斟句酌,所以每一首都堪称是精品。
以《阿玛丽莉》为例,这首曲目篇幅短小,经常被用作练习曲。
通过对其歌词分析可以看出,多数词语都是由a 、e 、i 、o 、u 五个元音字母构成的,同时结尾又收在了元音上,便于演唱者保持发声器官的松弛和声音位置的统一,获得自然流畅的演唱效果。
又如《火焰在燃烧》,歌曲表现内容是女子在看到母亲惨死后的控诉,所以演唱情绪十分激烈,通过歌词分析可以看出,在歌词辅音字母的帮助下,即使采用重音演唱也不会阻碍吸气,也不会影响咬字吐字。
同时结尾处的元音字母也可以以短促有力的形式收尾,充分表现出了演唱者的愤怒情绪。
所以意大利语言是最适合歌唱的语言,再配以创作者精心谱写的旋律和科学的美声唱法,能够充分表现出作品的语言之美和音韵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歌曲《冰》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分析绪论刘聪,1956年生,辽宁沈阳人。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研究生班,现为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并兼任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刘聪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也通过老师和学校悉心培育和教导,为口后自己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期间,用其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学习和继承,确立了艺术生涯的坐标一一以艺术歌曲作为一生的主要创作方向。
刘聪在沿着前辈音乐家的成功经验以及认真学习和研究了西方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开拓创新,创作手法更加多元化,作曲手法独特新颖,体裁涉及面广,作品风格丰富,他的作品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特色,共作有一百多首艺术歌曲,他目前己有三十多首声乐作品参加了全国比赛和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并有多部作品获得嘉奖,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刘聪的艺术歌曲《冰》,来探讨和研究刘聪的艺术歌曲。
1 歌曲《冰》的艺术特点《冰》这首歌曲创作于2004年,主要表达了人在逆境中的坦荡、纯真、坚毅、博大。
下面我们就从歌曲的歌词、旋律发展以及调式转变三个方面,对于歌曲《冰》的艺术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
1.1从“惨烈悲壮”到“升华重生”的歌词内涵整首歌刚开始的歌词“沉重的轱辘在我身上碾过,任锋利的刀刃将我的肌肤划开,寒风中我会默默的忍耐”表面上看起来“惨烈悲壮”但是细品却不乏男人的气概,奠定了整个歌曲前半部分的基调。
接下来的歌词“任突发的重力将我击碎,一块块的悬挂起来,你会看到透明与坦白”这三句歌词继承了前面的“惨烈悲壮”但是中间又透露着男子汉的担当,同时也让人们对整首歌的基调更加的了解。
下面几句突然峰回路转,“带到阳光能给我更多温暖的时候,你会看到我生命的原型”让人本来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的明快了起来,而且正好贴合本文的歌名“冰”,象征着寒冰逐渐开始融为流水。
最后“化作飞涌的浪花,回归滚滚东流的大海”则如”凤凰涅槃“一般,让人彻底拜托了前面的阴影,彻底的“升华重生”。
1.2从“铿锵有力”到“优美连贯”的旋律发展为了迎合歌曲的主题和歌词的内涵,这首歌在旋律上也是一个从“悲壮”到“涅槃”的过程。
旋律的发展过程中,歌曲的前半部分运用了大量的“进行曲节奏”比如切分(X X X)和附点(X.X)节奏,凸显了歌曲前半部分的铿锵有力。
而到了旋律的后半段则运用了大量整体比较连贯的节奏型,比如平八(XX)和长音(X—、X———)让整个曲子变的充满希望,最后达到高潮。
1.3从“黯淡悲情”到“雄伟明亮”的调式转变歌曲的前半部分为C大调,而且用了很多的低音,使整首歌的前半部分,低沉而铿锵有力。
后半部分就像歌词的转变一样峰回路转,转到了A大调上面,而且在音符的使用上也开始从低沉逐渐升高,最后又转回到C大调并在主和弦的帮助下恢弘明亮的结束了整首歌。
2 歌曲《冰》的演唱分析刘聪艺术歌曲的演唱同传统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一样,虽有着不同的美学要求。
但在发声原理方面,有着共同之处,如深气息、高位置、整体共鸣等等。
以上的发声原理在众多声乐演唱书籍、期刊和论文中可见,故不再赘述。
在以共同的发声原理为基础的前提下,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亦或演唱刘聪艺术歌曲时我们应掌握的几项基本技能,为歌唱表现做准备。
下面我们就从音色、力度、咬字、吐字、情感处理以及风格掌握几个方面详细的介绍《冰》这首歌曲。
2.1 歌唱的音色和力度音色和力度是音乐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色指声音的质量或者色彩。
刘聪艺术歌曲的演唱必须根据音乐的内容和人物个性的不同,在音色加以适当的变化,否则就会产生单调感,无法达到音乐表现的最佳境界。
一般来说,民歌气息比较浓厚的歌曲需唱的朴实和亲切些,音色就应明亮些,比如《梦中的卓玛》(陈道斌词)、《玉根国脉》、《我是贵州人》、《蓝色鸟江》等。
本文的研究对象《冰》,因为本身歌曲的情绪变化就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更要注意音色以及力度的变化,刚开始歌曲相对是比较的悲壮的,我们需要用结实的音色和坚定而强烈的力度来演唱这个部分,音色方面要饱满低沉,富有弹性。
到中间部分由于歌曲情绪的变化,我们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音色的变化,从刚开始的坚定低沉变的阳光优美一些。
然后到最后高潮的部分就需要用比较有穿透性的音色和较强的力度来展现“凤凰涅槃”的感觉。
2.2 歌唱的咬字和吐字掌握汉语语言的咬字、吐字及传统的润腔方法。
刘聪艺术歌曲创作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
在演唱中为了追求美好的声音,又能突出民族的语言特点,达到声情并茂的歌唱效果,就要注意音调与汉语字音、声韵的配合。
《冰》作为刘聪艺术歌曲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它表达了男人的坚韧和勇敢。
因此我们在咬字和吐字的时候也要格外的注意,每一个字都要“咬住”而且“吐字”的时候也需要特别的干脆,做到铿锵有力,切忌虎头蛇尾。
每一句的第一个第,比如“任”、“寒”等都要有非常清楚的发音,给整句开一个好头,切忌“浑沦吞枣”,到了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比如“过”、“开”,则一定要守住,每一句头和尾是整句的灵魂,抓住了头和尾那么这句歌词就基本的可以很好的完成。
另外咬字和吐字要注意与现实的情绪相结合而灵活的变化。
2.3 歌曲的情感情感演唱歌曲时必须注意的首要问题。
刘聪艺术歌曲的演唱更多的注重演唱者在理解歌曲内涵的基础上自我的心理感受,形成具有演唱者个性与气质的演唱风格。
我们今天的研究对象《冰》是一首非常“男人”的歌曲,但是同时中间也不乏细腻的部分。
需要我们在进行情感表达的时候,对整首歌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只有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演绎整首歌曲。
首先要从头到尾的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比如第一句“任突发的重力将我击碎”再演唱的时候就要有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中间部分则需要增加一点男人的细腻,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手势来辅助歌曲情感的表达。
2.4 歌曲风格的掌握刘聪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演唱者在必备的情感基础之上,注重把握各种不同歌曲的风格,便于生动的情感表达。
被中国词曲作家一度创作中普遍运用的“移情”现象,同时出现在演唱者二度创作中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冰》是一首非常具有抒情性的艺术歌曲,整首歌曲的主题是为了阐述一个男人在这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担当和坚韧。
因此我们在进行歌曲演唱的时候必须紧扣这首歌曲的基调,而演唱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力度,更多的时候要用情感来包裹力度,从而更好的打动听众。
结论刘聪是一位有艺术追求、有美学理想的现、当代作曲家。
在我国如今的歌曲创作中,他是一位执着并致力于艺术歌曲创作事业,并硕果累累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动听,节奏丰富灵动,情感深沉动人,气质高雅大气,题材宽广深刻,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与艺术爆发力。
如《故园恋》的深沉内蕴;《雨后》的清新灵动;《鸟儿在风中歌唱》的真挚动人;《苍天下的太阳路》的酣畅大气;《梦中的卓玛》的澎湃激情,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一片绚丽多彩的风景,体现了作曲家刘聪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冰》作为刘聪的代表作品之一,可以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光明,本文通过分析歌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唱中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给大家启示。
另外因为笔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纰漏,敬请批评比指正。
摘要《冰》是我国作曲家刘聪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最初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大陆并造就了一批诸如舒伯特一样的艺术歌曲大师,艺术歌曲传入我国大约是在“五四运动”前后。
目前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在我们探索、实践和发展的道路上,也涌现出一大批的优秀作家和作品。
刘聪就是当今中国乐坛著名的作曲家,他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本文以刘聪的艺术歌曲《冰》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作品在艺术风格和演唱分析两个方面的独特之处。
希望对广大音乐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艺术歌曲形成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刘聪艺术特点演唱分析歌曲致谢在这个平常而又特殊的季节里,我的内心深处涌动着一股感谢的热流。
因为,对于边上班、边求学的我来说,在研究生学习和论文写作期间,由于工作的忙碌和旅途的奔波,使得攻读硕士研究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其中自然离不开老师、同事、同学的帮助和关心,以及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值此论文付梓之际,特向各位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此,要由衷感谢我的导师老师。
老师热情诚挚,不拘俗规,表现出的平易近人,让我深受感动。
老师爽朗坦诚,至情至性,闲谈中的妙语解颐,总能让我豁然顿悟;老师严谨智慧、博大精深,不经意间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生受益。
回首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从最初的选题、到框架的构思、修改以至最终的定稿,均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倾心尽力。
与老师的师缘,让我倍感珍惜,也让我感到些许的缺憾,遗憾错过与老师能够更多交流的机会。
参考文献[1]刘聪.论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调性复杂化[J].乐府新声一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7 04 .[2]刘聪.对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1 (9) .[3]刘聪.从三全音地位的变化看20世纪和声音响的重要特征[J].乐府新声一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 (2).[4]傅庚辰.艺术歌曲向何方一一在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2007 (7).[5]陆在易.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7 08.[6]罗艺峰.回到原点: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 10.[7]刘聪.刘聪艺术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8]王大燕.艺术歌曲概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9]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0]朗格.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