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首语气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
▪ 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论语•季氏》)
▪ ③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 ④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 (2)“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 是表示要发议论。
策•赵策)
▪ ③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3)“也”字有时用在分句或短语之后,表顿宕,舒缓语气。 ▪ ①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上》)
▪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⑤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 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
▪ 6、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 表达一般的感情, 可以选择不用或单用语气词的 方式; 表达强烈的感情, 则可以选择语气词连用的方 式。
▪ “己(停止 )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离骚》)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啊!
▪ 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系”、 “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 就不一一介绍了。
▪ 二、句尾语气词 ▪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
“矣”、“乎”、“与(欤)”、“哉”等。
▪ 1、“也” ▪ (1)“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 2、其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用于名词前 )
五蠹》 有政若此,国必乱也。——《韩非子 五蠹》 政若此,国必乱也。 《韩非子五蠹 友于兄弟,施于有 为政》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为政》 《论语为政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其——形容词词头 ——形容词词头 ——动词词头 3、言——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4、于——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5、薄——动词词头
1、矣、已
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主要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了”。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 了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 《诗经齐风 鸡鸣》 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 公输》 《墨子公输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 喻老》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韩非子 喻老》 《韩非子喻老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王力在《汉语史稿》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里将汉语複音词 里将汉语複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 :(一 连绵字,( ,(二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一)连绵字,(二)词根 加词头、பைடு நூலகம்尾,(三)仂语的凝固化。指出:上 加词头、词尾,(三 仂语的凝固化。指出: ,(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中古以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词尾在汉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346页,中华书局,1980)

古文中表示啊的句首语气词

古文中表示啊的句首语气词

古文中表示啊的句首语气词
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例如:“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

盖: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

例如:“盖污我私,盖汗我衣。

”(诗经·周南·葛覃)。

唯(惟、维):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

例如:“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尚书·召诰)。

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

例如:“唯荆卿留意焉。

”(战国策·燕策)。

其:语气词"其"字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例如:“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词法三:语气词

词法三:语气词
词法三:语气词
一、句尾语气词
(一)也
主要用在判断句中,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 谓语表示判断的语气。例如:
气,水也;言,浮物也。(韩愈《答李翊 书》)
(二)矣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吾属今且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焉 我二十五年矣, 又如是而嫁, 則就木焉。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 乎? (《庄子·逍遥游》)
(五)已
往巳叔姬! 虔敬乃后,子孫勿忘。(吳王光 鑑)
湯之問棘也是已。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二、句首、句中语气词
(一)句首语气词“夫”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左传·曹刿 论战》)
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晁错《论积贮 疏》)
(二)句首句中语气词“惟(维、唯)”
用在句首
一种是提示、引出主语或时间。例如: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经·召南·鹊巢
》) 维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经·泰
誓上》)
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例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 十年》)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史记·廉颇蔺相 如列传》)
用在句中
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 尔惟旧人。(《书经·大诰》) 蚩尤惟始作乱。(《书经·吕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
(三)“哉”和“夫”
1.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 (《左传·昭公二 十七年》)
2. 有是哉! 子之迂也。(《论语·子路》) 3. 君哉! 舜也。(《孟子·许行》) 4. 快哉! 此风。(宋玉《风赋》) 5.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6. 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语气词、词缀

语气词、词缀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
“惟”用于句中时,有的增加判断意 味。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 髧彼两髦,实惟我仪。《诗经》
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作为词缀本身没有实际 意义,与其他词一起构成词,表示 词的词性。
现代汉语:子、头、儿、性、者、 化;老、阿。
语气词、词缀
语气词的位置和功能 古汉语词缀的类型 古汉语中常见词缀
语气词的位置 句首、句中和句尾。
语气词的功能 表达语气
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哉;与、乎 句首语气词 夫、其、维(惟 、唯) 句中语气词 其
句首语气词:“夫”
表示作者发表议论 夫战,勇气也。《左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句首语气词“夫”的来源
源于指示代词“夫”(那),由 于经常用于句首词汇意义逐渐消 失,演变为句首语气词。
语气词“其”
“其”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 语气。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
传》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 类。”其是之谓乎?《左传》
古代汉语:有、其、言、薄、于 ; 然、尔

用于朝代、国名或部族名称之前。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 ,亦不可不鉴于
有殷。《尚书》 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史记夏本
纪》 后世仿古的作品:有唐、有宋、有
清。
“有”用于名词或形容词的前面。 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扰,顺)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击鼓》
《吕氏春秋》
篇章中,有时“夫”与其他连词一 起使用,如“且夫”“故夫”“今 夫”。
具有两种功能,一方面“且、故、 今”等为连词,连接上下文,表示 不同的语义关系。
另一方面,“夫”同样具有发语词 作用,表示所述内容是作者的议论。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句尾语气词
用于特指问,也相当于“呢”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 子之师谁邪?《庄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 多数情况下,“与、邪”的疑问语气没有 “乎”强,只是表示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 样,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方加以证实。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

句尾语气词

唯(维、惟)
“惟”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引出谓语 的作用,在《书经》和《诗经》中常 见。 蚩尤惟始作乱。《书经》 厥土惟白壤。《书经》


1、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有 “大概”、“恐怕”等意思。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 2、用在祈使句中,“其”加强祈使语气, 有劝勉、期望、命令等意思。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3、用于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和“岂、 难道”的语气相似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 传》

句尾语气词
1、“矣”字主要用在叙述句尾,表示陈述 语气。 鸡既鸣矣。《诗经》 2、“矣”可以用在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 中。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3、“矣”还可用在疑问句、祈使句、 感叹句尾。 年几何矣?《战国策》 有专门表示疑 问的词 先生休矣。《战国策》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词头:有
1、“有”作词头,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如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 禹攻有扈。《庄子》 2、用于某些名词前。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3、用于某些形容词前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

词头:言、于、薄
作词头时性质相同,只能放在动
2、可以用于反问句,经常有“宁、岂、况” 之类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配合,相当于“吗” 或“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 反问句中的“乎”,和疑问代词或“况”相 呼应时,可译成“呢”,其余一般都要译成 “吗”。 “乎”和否定副词“不”构成一种常见的反 问格式“不亦„„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语气词、词头、词尾

语气词、词头、词尾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唯”相当于 “只”。
“唯”用在句中起引出谓语,加强肯定的作用 (或如教材所言是帮助判断的语气)。例如:
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整理版ppt
26
二、词头、词尾
汉语属于词根(干)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是 依靠词序来表达语法关系的。但不是说汉语就一 点形态变化也没有。在《诗经》那个时代,汉语 的词也是有词头和词尾的,今天的合成词中也有 一类是有词头词尾的,常见的词头是“老 —” 例如:“老师”、“老虎”中的“老”即是,常 见的词尾是“— 子”,例如:“鞋子”、“钉 子”中的“子”即是。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字则是动态的,
其中有时间动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
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整理版ppt
6
1、句尾语气词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 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 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 子·难二》)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整理版ppt
5
1、句尾语气词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 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 道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哉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整理版ppt
10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感叹语气。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或 “岂”等表达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乙)关于词尾,我们着重讲一个“然 ”字。“然”字是一个指示代词,表示“
这样”、“那样”。当“然”字放在形容
词后面的时候,它的指示性就减轻了,变 了词尾的性质。例如:
辛垣衍怏然不悦。(战国策·赵策)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战国策·赵策)
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夫子怃然。(论语·微子) 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问语气的“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 (3)惟(唯、维) “惟”字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
语词。在记叙文中,“惟”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 ,引出年月日。例如: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泰誓上 )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 祀:年)
“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是表示希 望。例如:
• “有”字还有一种特别的用途,在这里顺便讲一讲
,就是“有”字嵌入数目字的中间,表示整数和
零数的关系。在上古时代,“十五”也常说成“
十有五”,“三百六十六”也常说成“三百六十 有六”。例如:
吾十有五而志於学。(论语·为政)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孟子·万章上)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书经·尧典) (“期”jī,一周年。)但是这种用法的“有 ”字不是词头,这是应该注意的。
• 除了上述的“夫”“其”“惟(唯、维) ”等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例如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左传隐公元年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 五年),这个“繄”字也是句首句中语气 词。这些都不一一列举了。
• (二) 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
的构成部分,其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 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 。在那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 3.甲骨文中大量例句证明“有”字可有可 无,表明“有”字是无意义的语助。例如 :
• 勿尞帝于 ?勿尞帝于 ?(《乙》4915 )
• 所以,将这类“有”字理解为虚词,应该 没有问题。至于是什么性质的虚词,则尚 有争议。目前主要有“词头”、“衬字” 、“语助”几种看法。
• 1.作为词头,或应含有某种意义,或应能 区别词性。这类“有”字既无义,又可分 别置于名、动、形3类词之前;在汉语构 词法发展史中,“附加法”比较晚出,而 甲骨文早已存在这类“有”字,故将其理 解为“词头”的话,似有未妥。
•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上)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孟子·梁惠王上) “乎”、“焉”、“如”、“尔”等字,用
作词尾时,它们的作用和“然”字相等。例如: 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诗经·小雅·小弁)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
语·乡党)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九有”二例以及《荀子·解蔽》“代夏王而受九有 ”一例。可见,“有”借为“域”不过是偶尔的 假借罢了。 • “定语后置”在早期汉语中是一个客观事实,但 决不是无条件的。甲骨文、今文的人名(如帝乙 、祖丁、父己)虽然采取共名在前、私名在后的 构成方式,但这种方式在方国名中却未见一例。 比如甲骨文有“土方”、“鬼方”、“土方”等 40多个方国名,出现近千次,均作“×方”,而 不作“方×”。金文以及先秦典籍,也只见“周邦 ”、“殷邦”、“楚国”等,而未见“邦×”、“ 国×”。
•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您还是向水滨追问吧。)
•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 (以上是祈使句。)
• “其”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
(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个。)
• 唯荆卿留意焉。(战国策·燕策) (希望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唯”字用於句首又可以帮助判断语气。例 如《左传僖公四年》:“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
“惟”“维”用於句中,也是帮助判断语气。 例如: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经·鄘风·柏舟) 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 歌)
• 加深:
• 《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秦建明、张懋镕 《也谈古国名前的“有”字》将古国名前 的“有”字训为国家之“国”。秦文认为 :“或”是“域”、“国(國)”的古字 ,“有”、“或”既相通,“九域”又可 作“九有”,所以“有”字自然也可以当 “国”讲。
• 不成立的理由: • 二者相通仅见《诗经》:“九有有截”、“厣有
• (1)夫 “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
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
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 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 春秋·察传)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 ;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 御寇)
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 “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
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 (2)其 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
的语气。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
”“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
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
(甲)关于词头,我们只讲“有”“ 其”“言”“于”“薄”五字。
• (1)有 “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 族名等。例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 殷。(尚书·召诰)
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史记·夏本纪)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 词;词头,词尾
•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
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 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 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 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 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
• (5)薄 “薄”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 薄污我私,薄汗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 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
字,它们的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都放在动词前 面。这里就不细讲了。值得注意的是:除“有” 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 到。
• “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例如: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孔甲”,夏王;“扰”,顺;“帝”, 上帝。)
“有”字又用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例如: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有忡”,等于忡忡,心中不宁的样子。 ) 有洸有溃。(诗经·邶风·谷风) (“有洸有溃”等于洸洸溃溃,形容水激怒 溃决的样子。)
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 王上)(那么齐国大概 Nhomakorabea不多了吧!)
•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
•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
•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 (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 (2)其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
物动词的前面。例如: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雨雪”,降雪。“雱”pāng,雪盛的样
子。) 八月其获,十月陨蘀。(诗经·豳风·七月) (“获”,收获。“陨蘀”,叶子落下来。

• (3)言 “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
覃)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
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
虫)
• (4)于 “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
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
子于役)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秦风·无衣)
• 2.认为这类“有”字是起“足音”、“嵌 音”作用的衬字,颇有新义,尤其是解释 《诗经》一书时最为通达。不过,在《诗 经》之外,“有”置于动词、形容词之前 极少见,用诗歌“衬字”这种术语去概括 这类“有”字,亦不尽合理。
• 3.语助这个术语深入人心,富有弹性,有 利于表达汉语的特性。
• 语助“有”盛衰的原因:与汉语复音化的 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有两点事实可以帮助 我们作出判断,第一,语助“有”字只用 于单音节词之前;第二,语助“有”字的 使用与汉语复音化呈现着逆向运动的趋势 ,也就是说,随着汉语复音化程度的提高 ,语助“有”的使用频率逐步降低。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论语·季氏)
•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 ”“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 议论。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 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 众所周知,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主要是 双音)演化,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 。殷商、西周作为复音化的萌芽阶段,复 音词少,而复音化的趋势促使某些“一字 不成词”状态的第一次发生了类化——前 加足音作用的“有”而成为临时性的双音 结构。春秋以后,复音化步伐加快了,复 音词大量出现,复音词构成方式多样化, 临时加“有”字足音已渐无必要,语助“ 有”字便衰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