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C技术原理与应用
tlc原理

tlc原理
TLC原理。
TLC(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
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
它通过涂覆在玻璃、塑料或铝箔板上的薄层固定相,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的成分,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分析方法。
TLC原理的核心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吸附性和移动性差异来实现分离。
在TLC分析中,样品溶液首先被吸附在固定相表面,然后在移动相的作用下,不
同成分在固定相上移动的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分离后的成分可以通过比色、紫外灯照射等方法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
TLC原理的核心是固定相和移动相的选择。
固定相的选择应考虑样品的性质和
分离的目标,常用的固定相包括硅胶、薄层石英、氧化铝等。
移动相的选择则需要考虑溶解度、极性和流动性等因素,常用的移动相包括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TLC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药物分析中,可以用于检测药物的纯度和成分;在食品安全领域,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和污染物;在环境监测中,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等。
TLC技术的快速、简便和低成本使其成
为科研和生产中的重要分析手段。
总之,TLC原理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
对固定相和移动相的选择,可以实现对不同物质的快速分离和定量分析,为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进一步完善TLC技术,拓展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发
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薄层层析法原理

薄层层析法原理薄层层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技术,它是在薄而均匀的固定相上进行的。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用于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化合物。
薄层层析法的原理基于溶质在液相和固相之间的分配和吸附行为。
在薄层层析中,通常将液相作为移动相,使用涂敷在薄层板上的固定相作为静相。
当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进行分离时,溶质会在液相和固相之间进行分配。
溶质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其在薄层板上的迁移速率。
为了实现有效的分离,薄层层析需要使用适当的固定相和移动相。
常见的固定相包括硅胶和氧化铝,它们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
而移动相则通常是有机溶剂和极性溶剂的混合物,以便在不同程度上与溶质发生相互作用。
薄层层析的操作步骤相对简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薄层板和固定相。
薄层板通常是由玻璃或铝板制成,上面涂有一层均匀的固定相。
接下来,我们将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上,通常使用微量注射器或毛细管进行。
然后,将薄层板放入一个密封的容器中,使其处于饱和湿度的条件下,以保证液相在板上均匀分布。
最后,将容器置于恒温槽中,让溶质在薄层板上进行分离。
分离完成后,我们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检测和定量分离出的化合物。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光谱检测、荧光检测和显色反应等。
通过比较样品中化合物的迁移距离和标准品的迁移距离,我们可以鉴定样品中的化合物。
同时,还可以通过测量斑点的面积或颜色的密度来定量分析样品中化合物的含量。
薄层层析法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分析方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
其次,薄层层析可以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分离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薄层层析的分离效果较好,对于溶质的分离度和分辨率要求高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更适合的固定相和移动相。
然而,薄层层析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对于具有极性相似的化合物,薄层层析的分离效果可能不理想。
薄层色谱的原理

薄层色谱的原理薄层色谱(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它通过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使样品中的化合物在流动相的作用下,根据其在固定相上的亲和力大小而分离出来。
薄层色谱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药学等领域,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分析方法。
薄层色谱的原理主要包括样品的制备、色谱板的制备、色谱条件的选择和色谱分离的原理。
首先,样品的制备是薄层色谱的第一步,样品需要在适当的溶剂中溶解,并通过过滤等方法去除杂质。
其次,色谱板的制备是关键步骤,色谱板通常是由玻璃、铝箔或塑料基板上涂覆一层固定相而成。
然后,选择适当的色谱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固定相的选择、流动相的选择和色谱板的预处理。
最后,色谱分离的原理是根据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进行分离,通常是通过极性差异来实现。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固定相的选择决定了色谱分离的效果,通常使用的固定相包括硅胶、氧化铝、纤维素等。
不同的固定相对于化合物的亲和力也不同,因此在进行色谱分离时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固定相。
另外,流动相的选择也是影响色谱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流动相的极性和流速会直接影响化合物在色谱板上的迁移速度,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通常使用的流动相包括醇类、醚类、酮类等有机溶剂,其选择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固定相的特性来确定。
薄层色谱的分离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
当样品在色谱板上进行分离时,化合物会根据其与固定相的亲和力大小而在色谱板上形成不同的斑点。
通过观察斑点的位置和色泽,可以对样品中的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总之,薄层色谱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的色谱分离技术,其原理包括样品的制备、色谱板的制备、色谱条件的选择和色谱分离的原理。
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是影响色谱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分离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的。
薄层色谱在化学、生物、药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TLC(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薄层色谱法。
它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分离技术,常用于分析和鉴定不同化合物的组分。
TLC的原理是在经过修饰的硅胶或氧化铝等固定相上进行分离。
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涂抹成薄层,然后将薄层板放入溶剂中进行运动。
溶剂沿薄层板上升,样品组分因吸附和流动速度差异而分离。
最后通过观察薄层板上的斑点,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
TLC的操作简单,常用的仪器设备较少,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中。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TLC的步骤和应用。
TLC操作步骤:1.准备薄层板:选择合适的固定相薄层板,如硅胶或氧化铝薄层板。
将薄层板根据需要切割为适当大小,并在板的底端画一个起始线。
2.准备样品溶液:将待分析的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经过充分的溶解后,可以使用微量移液管或吸管将样品溶液涂抹在起始线上。
3.运行:将涂有样品溶液的薄层板放入含有适当溶剂的槽中,使溶剂沿薄层板上升。
在运行过程中,在合适的距离上标记溶剂的前移距离,以保证足够的分离效果。
4.上样和开发:在溶剂前移到标记线附近时,将薄层板从溶剂槽中取出。
使用暗室或紫外灯观察薄层板上的斑点。
可以通过对比标准物质的斑点位置来确认化合物。
5.测量和分析:使用尺子或色谱扫描仪测量TLC板上各斑点的Rf值(移动度)。
Rf值是化合物移动距离与溶剂前行距离的比值,可以用于定量或比较分析。
TLC的应用:1.分析和鉴定化合物:TLC广泛应用于分析和鉴定化合物,通过观察斑点的颜色、形状和位置来确定化合物的组分。
2.纯化化合物:TLC也可用于纯化化合物。
当溶剂前移到一定位置时,可以用吸管垂直吸取斑点,将其转移到其他试管中,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离过程来分离纯化化合物。
3.制备层析:TLC还可以用于制备层析,即使用溶剂系统分离多个化合物,然后通过抽吸器或预柱收集纯化化合物。
4.检测杂质:TLC也可以用于检测杂质的存在,通过对比分析样品与标准溶液的斑点位置和Rf值,可以检测样品中的杂质。
《项目五TLC技术》课件

加强维护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维护和管理体系,采用自 动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系统 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5 TLC技术应用案例
TLC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诊断疾病
TLC技术可以用于快速检测和诊断各 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通 过特定的药物或标记物,TLC技术能 够检测出人体内异常的生物分子,为 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依据。
量。
化学品的分离和纯化
TLC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品的分离和纯化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TLC技术能够实现对复杂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有效分离和纯化,提高化学品的纯度和收率
。
TLC技术在科研领域的应用
化学反应的监测
在科研领域,TLC技术常用于监测化学反应的进程和机理研究。通过TLC技术,可以快速确定化学反 应的产物和中间体,为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提供有力支持。
03 TLC技术实现方式
TLC技术硬件实现
01
02
03
04
硬件架构
介绍TLC技术硬件架构,包括 主控制器、存储单元、接口等
部分。
硬件选型
根据TLC技术的需求,选择合 适的芯片、存储器等硬件设备
。
硬件设计
详细描述硬件电路设计、PCB 布局、布线等实现细节。
硬件测试
对TLC技术硬件进行功能测试 、性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
天然产物的分离和鉴定
TLC技术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分离和鉴定研究中。通过对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 离和纯化,TLC技术能够为新药发现和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提供关键信息。
06 总结与展望
对TLC技术的总结
薄层色谱鉴别介绍

薄层色谱鉴别介绍薄层色谱(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可用于鉴别化合物的混合物。
它是一种简单易用、经济实惠、快速高效的分析方法,常用于药物分析、天然产物分析、农药残留分析等领域。
下面我将对TLC的原理、操作步骤和应用进行介绍。
一、TLC的原理TLC的原理基于色谱分离原理,利用物质在不同固定相上的亲疏性差异,通过毛细作用和扩散作用,使化合物被分离。
TLC的分析基质是通过固定相涂覆在玻璃、铝或塑料基质上,样品通过毛细作用在固定相上上升,而不同成分在固定相上停留的时间也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TLC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示意图]二、TLC的操作步骤1.准备试剂和设备:准备TLC板、玻璃容器、色谱溶剂和样品溶液。
2.准备试样:将待测试物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得到试样溶液。
3.均匀涂布试样:将试样溶液均匀地涂布在TLC板上的出发线上。
4.选择合适的溶剂系统:根据待测试物的性质和分离要求,选择合适的色谱溶剂系统,如正己烷/乙醇(9:1)。
5. 开始分析:将TLC板放入玻璃容器中,添加色谱溶剂至约2cm高度,但不能触及TLC板。
盖上容器盖,让试剂与固定相接触,溶液会开始上升。
6. 结束分析:当溶剂上升到离TLC板顶端1-2cm时,将TLC板取出,迅速标记出相应的上升高度。
然后将TLC板晾干并进行显色。
最后使用UV灯或显色剂对TLC板进行观察和分析。
7.数据分析:根据显色结果,通过测量上升的高度和各样品的Rf值(Rf值=色谱前移距/色谱跑液的前行距离),得到鉴别结果。
三、TLC的应用1.鉴别混合物的成分:通过TLC的分离作用,可以鉴别混合物中的各个成分,可以用于检测药物中的杂质和控制药物的质量。
2.分析天然产品:可以用于从天然草药、植物中提取的混合物中分离和鉴定活性物质。
3.农药残留分析:TLC可以用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和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等优点。
4.食品和环境监测:可用于鉴别食品和环境样品中的各种组分,如食品中的添加剂和环境中的有机物。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原理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
薄层色谱法原理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快捷,因此备受青睐。
本文将对薄层色谱法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在薄层色谱法中,样品被置于薄层色谱板上,然后板上的样品与流动相接触,流动相在板上上升,样品被带上升。
不同成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它们在上升的过程中会发生分离。
通过观察分离后的斑点,可以得到样品的成分信息。
薄层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可以用化学的分配系数来解释。
分配系数是指在两种相(通常是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的物质的比例。
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不同,因此它们在两相之间的分配也不同。
在薄层色谱法中,固定相是薄层色谱板上的吸附剂,而流动相则是向上移动的溶剂。
样品在两相之间分配后,就会在薄层色谱板上形成斑点,不同物质的斑点位置不同,从而实现了分离。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还涉及到色谱板的选择和制备。
色谱板通常由玻璃、铝箔或塑料制成,表面涂有吸附剂。
吸附剂的选择对于分离的效果至关重要,不同的吸附剂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样品。
制备色谱板时,需要注意涂布均匀、干燥彻底,以确保分离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在实际操作中,薄层色谱法的原理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验证。
首先准备好色谱板和溶剂,然后将样品在色谱板上施加,最后将色谱板放入溶剂中。
通过观察色谱板上斑点的形成和移动,就可以直观地了解薄层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总之,薄层色谱法的原理是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
通过合理选择色谱板和溶剂,以及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以实现对样品的有效分离。
薄层色谱法原理简单易懂,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谨慎对待,以确保分离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薄层色谱法的原理有所帮助。
TLC的原理及应用

TLC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TLCTLC(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即薄层层析技术,是一种常见的色谱分析方法。
与传统的柱层析相比,TLC具有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因此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TLC的原理TLC的原理基于分子在不同相中的溶解度差异和吸附性差异。
在TLC实验中,首先将待分析的混合物均匀涂抹在表面均匀涂覆了吸附剂的玻璃或塑料片上,然后将其置于溶剂中进行运行。
溶剂会在吸附剂上移动,分子根据其在相中的溶解度和吸附性被不同程度地滞留,进而发生分离。
3. TLC的操作步骤进行TLC实验的一般步骤如下:1.准备TLC板:将TLC板切割成适当大小,并在切口处用铅笔标记。
2.准备混合物:将待分析的混合物溶解或悬浮在适当的溶剂中。
3.上样:使用微量注射器或玻璃毛细管,在TLC板的切口处或标记线上滴上待分析样品。
4.开展层析:将TLC板放入含有足够溶剂的玻璃槽中,使其底部面对溶剂面,然后用盖板密封槽。
5.等待分离:静置或在适当温度下,待溶剂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取出TLC板。
6.显示分离结果:将TLC板放入紫外光灯下照射或在氧化剂中使用柱上试液,观察出现的斑点。
4. TLC的应用领域TLC在以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1 药物分析TLC可以用于药物的纯度检验、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
通过与已知样品比对,可以确定未知样品的成分和质量。
4.2 食品检测TLC可用于食品中成分的鉴别和分析。
例如,可以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防腐剂、添加剂等,以及检测咖啡、茶叶等中咖啡因的含量。
4.3 环境监测TLC可用于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
例如,可以检测水中的重金属、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等。
4.4 法医学TLC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主要用于检测毒物和药物,以及判断尸体中的药物成分和浓度。
4.5 化妆品分析TLC可用于化妆品的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
通过TLC技术,可以检测化妆品中的添加剂、色素、香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术原理与应用一、薄层层析(TLC)简介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加入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
把欲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适宜的溶剂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
由于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故而得名。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
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
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薄层层析可以分为两类:用吸附剂铺成的薄层所进行的层析为吸附薄层层析,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用纤维素粉、硅胶、硅藻土为支持剂铺成的薄层,属于分配薄层层析。
吸附TLC→固定相为吸附剂→氧化铝、硅胶。
(较多用)TLC→分配TLC→固定相为液态(通常为水)→固定相吸附在支持剂上。
(一)吸附薄层的基本原理:吸附薄层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对样品中各成分吸附能力不同,及展开剂对它们的解吸附能力的不同,使各成分达到分离。
吸附作用主要由于物体表面作用力、氢键、络合、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产生。
吸附强度决定于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还受被吸附成分的性质影响,更与展开剂的性质有关。
1.吸附薄层层析:在硅胶薄层板上,样品中的两成分是两种结构近似的染料,在展开剂四氯化碳的作用下。
在展开剂和薄层板之间不断地产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
由于对氨基偶氮苯的极性比偶氮苯的极性稍强一些,层析的结果,对氨基偶氮苯受到的吸附作用稍强于偶氮苯,从而将两者分离。
展开结束以后,会在薄层板上形成两个斑点,混合物中的成分得以分离。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复杂多样,结构近似者不少。
特别是对未知结构的成分分析,设计并摸索出合理的层析条件是首要任务。
只有先设计出可用的层析条件,再经摸索改进,才可能对未知或者已知成分进行成功地分离。
然后才能谈得上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要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层析条件,必须熟悉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的基本要领。
下面对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做一初步介绍。
薄层层析的三项基本构成物质是:样品组分、吸附剂、展开剂。
摸索层析条件,实际上是协调上述三者的关系,寻求一种能够有效分离样品组分的配合方案及实际操作要领。
很明显,一切层析都是针对分析任务,也就是围绕待分离的样品组分来进行调整适应的。
可见,层析条件的选择是以样品中的各组分为中心,适当调适展开剂的吸附剂的极性来实现的。
(二)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1.概述:吸附剂的选择: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与其选择原则和柱层析相同。
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要求吸附剂(支持剂)的粒度更细,一般应小于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
用于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或预制薄层一般活度不宜过高,以Ⅱ~Ⅲ级为宜。
而展开距离则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展开剂的选择:薄层层析,当吸附剂活度为一定值时(如Ⅱ或Ⅲ级),对多组分的样品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
中草药化学成分在脂溶性成分中,大致可按其极性不同而分为无极性、弱极性、中极性与强极性。
基本思路是根据待分离样品组分的极性来确定吸附剂的极性(类型、活化度)和展开剂的极性(主要溶剂、调节溶剂、辅助溶剂等)。
要协调、处理好吸附剂、展开剂、及被分离成分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理想的薄层层析结果。
2.吸附剂:对吸附剂的基本要求是颗粒细致(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与其选择原则和柱层析相同。
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要求吸附剂/支持剂的粒度更细,一般应小于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大小均匀(亦即有较大的表面积和适当的吸附活性);不能与样品组分、样品溶剂、展开剂发生化学反应;更不能与溶剂及展开剂发生溶解。
(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选择不同的活化温度对吸附剂活性进行调节)。
用于薄层层析的吸附剂或预制薄层一般活度不宜过高,以Ⅱ~Ⅲ级为宜。
而展开距离则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最常用的吸附剂是___和____。
另外,市场上还有氧化镁、硅酸镁、碳酸镁、硅藻土、活性炭等。
其中,只有活性炭是非极性吸附剂,其余均是极性吸附剂。
它们对水和极性大的化合物吸附能力强。
(1)氧化铝:化学式为Al2O3,国产层析用氧化铝有碱性、中性、酸性三种,以中性氧化铝应用较广。
氧化铝的特点:A: 氧化铝为吸附力较强的极性吸附剂,它适用于中性或者碱性的亲脂性化合物的分离。
通常氧化铝的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的含水量有关。
含水越多,吸附活性越小,吸附能力越小。
氧化铝根据其含水量多少将其活性划分为五级。
B: 氧化铝的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的含水量有关(2)硅胶:表达式为SiO2?XH2O。
层析用硅胶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它的硅氧环交链结构表面上密布极性硅醇基(-Si-OH),这种极性的硅醇基能和许多化合物形成氢键而产生吸附。
特点:A:硅胶的吸附能力比氧化铝稍弱,其吸附活性也与含水量呈负性相关。
如对有机酸、挥发油、萜类、皂苷、黄酮、蒽醌、氨基酸等成分的分离适用,不能用于生物碱等碱性物质的分离。
B:硅醇基显较弱的酸性,因而,硅胶只能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分离,碱性成分不能用它分离。
由于结构的决定作用,氧化铝的活化温度可以很高(150℃-160℃),而硅胶的活化温度却不能太高(105℃-110℃)。
一旦超过500℃,硅醇基会相互脱水而失活。
C:硅胶的活化温度通常为105℃-110℃,不能过高。
根据样品的酸碱性和极性大小确定了吸附剂以后,正确选择展开剂也是保证层析较好的分离的重要条件。
3. 展开剂:展开剂:薄层层析中用来将样品展开的溶剂。
展开:用极性适当的溶剂浸润已经点了样品的薄层板一端,凭借毛细作用带动样品在薄层板上移动,最终使样品分离的操作过程。
展开剂常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溶剂铵一定的比例组成的溶剂系统。
简称溶剂系统或展开所用的溶剂。
“展开剂”=“溶剂系统”=“溶剂”;“展开”=“展开过程”4. 被分离成分:被分离成分:分析任务所要完成分离的样品中的有效成分。
被分离成分的极性决定于其母核结构类型及官能团极性。
如果吸附剂活性和展开剂活性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被分离成分的极性越大,吸附剂对其作用越强,展开距离越短;被分离成分极性越弱,吸附剂对其作用越大,展开距离越大。
一些基团的极性相对大小顺序已经在课本P31列出。
当然,具体物质的极性大小判断时,还要结合分子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总之,选择层析条件时,必须针样品中对被分离成分的极性,试行判断或确定吸附剂种类和活性,再探索配制展开剂。
在选择层析条件时,必须根据样品、展开剂、被分离物质三方面缩合考虑。
历史上吸附层析出现最早,是由俄国生物学家茨维特用碳酸钙作为固定相,石油醚作为流动相来分离植物色素的。
除了吸附层析之外,另一经典的层析法是以液体作为固定相的液相层析。
液体固定相(多为水)被吸附在固态载体物质上,这些载体物质多是一种多孔性物质。
这些液态固定相被载体固定在柱中,就成为液-液分配柱层析。
(三)分配薄层层析:用极性溶剂吸苷在固体支持剂上所形成的混合物,铺成薄层(或装柱),然后活化、点样(或上样),再用极性较弱的展开剂(或洗脱剂)进行展开。
分配层析的一般原理:在展开过程中,各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作连续不断的分配,由于各成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因而可以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
以CS表示某成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Cm表示某成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则分配系数:K=CS/Cm载体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中性、多孔粉末、无吸附活性、在洗脱剂之中不溶解;所能够吸收固定相的量,最好能达载体本身重量的50%以上;能使流动相自由的通过载体所吸收的固定相,并且不改变溶剂系统的组成。
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载体是硅胶、硅藻土、纤维素粉等。
分配层析所用的固定相一般为水及各种水溶液(酸、碱、盐与缓冲液)、甲酰胺、低级醇(亲水性)等。
分配层析所用的流动相选用与水不溶(或微溶)的有机溶剂。
如石油醚、苯、卤代烷类、脂类、酮类(如丁酮)、醇类(丁醇、戊醇)等或者它们的混合物。
分配层析对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分离,主要决定于各成分分配系数的差异,一般说来,对于种类成分均能适用,特别能适用于水溶性、亲水性物质而又稍能溶于有机溶剂中者。
这样就恰好弥补了一般吸附层析(如氧化铝吸附层析适用于亲脂性物质)的不足。
但是,由于分配柱层析样品处理量较少,因此,如能用吸附柱层析解决问题时,常优先使用氧化铝或硅胶吸附柱层析。
一般分配层析的条件可以由PC来摸索,再应用于分配柱层析。
(四)薄层的制备:1.基板的规格和构成:5×15㎝、5×20㎝、10×10㎝、20×20㎝大小的玻璃板或者不锈钢板、塑料板。
2.薄层板的分类:软板(制板时不加粘合剂)、硬板(制板时加入粘合剂)。
3.软板的制备:详见P32。
4.硬板的制备:详细演示、介绍手工铺板,了解薄层涂铺器的使用方法。
(五)薄层层析的操作步骤:1.点样:A: 样品的溶解:将样品溶于展开剂极性相近、挥发性高的有机溶剂。
B: 薄层点样:用毛细管(以下)或用专业点样器进行点样。
点样的要求:样点位置应在距离底边处;点样量适当;样点直径小于2-3mm;间隔反复点样;多个样点时,间隔为2cm且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经验做法:可先在PC或TLC点上不同量的样品,并展开、显色后观察分离情况,以此确定最佳样品用量。
2.展开:当样点上的溶剂充分挥干后,将薄层放置在密闭容器中,使适当的展开剂从薄层的一端向另一端进行浸润展开的过程。
要求:密闭容器可选用层析缸、标本缸、标本筒等;展开方式有上行法、下行法之分,展开方向有单向、双向、多次展开等。
详见P33。
注意事项:先悬空饱和、再入液展开;样点不能泡在展开剂中;薄层浸入时不能歪斜进入。
3.显色:用适当的方法或者适当的显色剂处理薄层,使其上可能已经分离的各成分斑点显示出来,以方便计算各个斑点的比移值,从而提供定性与定量的依据。
显色的基本步骤是:一看、二照、三碘、四显,荧光背景也常见。
详见P34。
4.比移值的计算与定性、定量:展开结束后,经过各种显色操作后,样品中各个成分的斑点可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离,为了表达各成分的相对位置(极性)通常以比移值作为称量斑点位置的指标。
比移值的符号为Rf:Rf=(斑点中心与原始样点之间的距离)/(溶剂前沿与原始样点之间的距离)注意事项:薄层层析的Rf 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使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了,结果的重现性仍较差。
因此,薄层定性时常与标准品一起点样进行对比分析。
二、展开剂的选择与常见溶剂的极性(一)展开剂的选择:在吸附薄层中,化合物在吸附薄层上移动的速度与展开剂的极性有关。
展开剂的极性越大,化合物移动的速度越快,展开剂的极性越小,化合物的移动速度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