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护理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护理课件
使用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麻醉药混合 液,注射在外渗部位周围,注意避免 损伤神经和血管。
冷敷或热敷的使用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和外渗程度,选择适当的冷敷或热敷 。
冷敷适用于减轻疼痛和肿胀,热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 药物吸收。
抬高患肢和休息
将外渗部位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嘱咐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加重外渗和损伤。
教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 全用药,遵循医嘱,避免自行 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05
药物外渗的案例分享与讨论
案例一:儿童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总结词
儿童输液外渗是常见的护理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及时处理。
详细描述
儿童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血管较细、活动过度、固定不当等。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血管、正确固定针头 、加强巡视等。处理方法包括抬高患肢、冷敷或热敷、药物治疗等。
注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观察源自射部位在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疼痛、发红等异常情况。
注意患者感受
及时询问患者感受,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预防性敷料的合理使用
敷料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纱布、棉垫等。
敷料更换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干燥,防止细菌滋生。
03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02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注射工具
注射器
选择合适规格的注射器,确保针 头长度和直径适合患者血管和药 物特性。
输液器
选择质量可靠、符合标准的输液 器,避免因输液器问题导致药物 外渗。
正确的注射技巧
注射方法
采用正确的注射方法,如缓慢注射、 脉冲式注射等,以减少药物外渗的风 险。
注射部位

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护理课件

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护理课件

03
高危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液
02
01
03
当发现高危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避免药物 进一步外渗。 迅速分离输液管路,并保留穿刺针头,以便后续处理。
评估外渗程度,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冰敷或冷敷
根据外渗程度和药物性质,选择冰敷或冷敷进行局 部处理。
冰敷可选用冰袋或冰块,敷于外渗部位,每次敷2030分钟,每2-3小时敷一次。
02
高危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正确的药物选择
避免使用高渗溶液
高渗溶液容易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外渗风险。
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
某些药物如化疗药、抗生素等对血管有刺激性,容 易引发炎症和损伤。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 药方式,如中心静脉给药、动脉给药等。
正确的血管选择
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
03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持续疼痛的患者,应寻求医生的建议,以便调整
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
04
评估和处理
心理护理
提供心理支持
与家属沟通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患者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向患者解释情况,说 明处理措施,并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让他们了解患者的病情和 治疗进展,以便他们能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安慰。
感谢聆听
80%
使用输液泵
使用输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以精确控制输液速 度和输液量,降低外渗风险。
定期检查和评估
定期检查注射部位
在给药过程中及给药后,定期 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异常,如红 肿、疼痛等。
评估血管情况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幻灯片PPT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幻灯片PPT课件
3
常见的渗漏原因 1.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和浓度过高, 包括药物酸碱度、浓度、渗透压;药物对细胞代谢功 能的影响。
2.机械因素 主要涉及液体、注量、速度、时间、压 力及静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 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 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 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脉液体针、 血管的选择和针头的固定方法及穿刺技术
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的药
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 血管通路。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 0.1%~6%。
渗出是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 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
渗出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1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 皮 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11
药物的外渗的处理原则 一、常规处理 1.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 变。如:肾上腺、氯化钙、氯化钾等外渗治疗。 2.冷敷:主要用于充血性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 伤,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 如:20%甘露醇、4%碳酸氢钠等渗漏早期。
12
3.药物湿敷 临床上常用硫酸镁作为静脉外渗湿敷药 物,主要用于长期静脉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氯 化钾、氯化钠等药物所致注射部位的静脉壁炎性渗出 引起的炎性反应。 4.理疗 采用上述方法处理药物外渗的同时,还可配 合采用红外线局部照射及超声波等理疗治疗。
6
2.避免机械损伤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皮下探测 血管的次数,尽可能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 激和损伤,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避免针头滑 脱或刺破血管壁。拔针后要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 管两个穿刺点3分钟,防止血液渗出血管,造成皮下 淤血。

药物外渗预防与处理PPT

药物外渗预防与处理PPT
诊断依据
药物外渗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药物输注史。对于疑似药物外渗的患者,应详细询问输液史、观察注射部位 症状,并进行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应注意与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其他静脉输液并发症进行鉴别诊断。
02
药物外渗预防措施
合理选择血管通路器材
01
根据药物性质、治疗时间、患者 血管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血 管通路器材,如留置针、中心静 脉导管等。
提供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服务
对于紧张、焦虑的患者,进行情绪疏导,缓解其心理 压力。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给予针对性的心理 支持。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和护理工作。
鼓励家属参与护理工作
向家属讲解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提高其认知水平。
指导家属在患者输液过程中给予关爱和 鼓励家属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共同关
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确保团队 成员能够及时了解药物外渗事件的发 生和处理情况。
强调团队成员在药物输注过程中的相 互监督和提醒责任。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提出改进建议,共 同完善药物输注流程和管理制度。
定期开展质量检查评估活动
定期开展药物输注质量检查评估活动,对药物输注流程 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医疗设备的维护和检查制度执行情况,确保设备的 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02
避免使用钢针进行刺激性药物、 高渗性或高营养液的输注。
规范操作流程及技巧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静脉治疗知识 和技能培训,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固 定方法、封管液选择等。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穿刺和置 管,避免污染和感染。
定期评估患者情况并调整方案
定期评估患者的血管条件、治疗需求、心理状态等,及时调 整血管通路方案。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目录
• 药物外渗概述 •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 药物外渗的案例分析 • 药物外渗的护理建议
01
药物外渗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药物外渗是指静脉注射时,药物从血管内漏出到血管周围组 织,引起局部疼痛、肿胀、坏死等不良反应。
分类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和渗透时间,可分为急性外渗和慢性外 渗。
对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输注,以减少药物对外周血 管的刺激;对于一般性药物,可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
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
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糖尿病、பைடு நூலகம்管疾病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当的输注方式,并注意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和浓度。
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
加强培训
定期对护士进行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方面的培训,提高护士 对药物外渗的认知和操作技能。
03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常规处理方法
停止输液
保留针头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
拔出针头前,尽量不移动针头,以免增加外 渗范围。
抬高肢体
局部冰敷
将发生外渗的肢体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 减轻肿胀。
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敷在外渗部位,以减轻疼 痛和肿胀。
局部封闭和湿敷治疗
局部封闭
对外渗部位进行封闭注射,以抑制药液的扩散和促进药液的吸收。
湿敷治疗
使用药物外渗湿敷剂或硫酸镁湿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抬高肢体和早期活动
01
抬高肢体:抬高发生外渗的肢体,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02
早期活动:外渗处理后,可适当进行早期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外渗药 物的吸收和代谢。
03

药物外渗预防处理PPT课件

药物外渗预防处理PPT课件

药物外渗的危害
01
02
03
局部组织损伤
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 红肿、疼痛、炎症等反应, 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
全身影响
某些药物外渗后,可引起 全身性不良反应,如过敏 反应、中毒症状等。
治疗延误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治疗延 误,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和康复。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血管因素
血管弹性差、血管硬化、血管 痉挛等血管病变,可增加药物
案例三:静脉留置针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总结词
静脉留置针外渗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问 题,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VS
详细描述
静脉留置针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固定不牢 、患者活动过度、血管条件差等。预防措 施包括加强固定、合理选择血管和穿刺技 术、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等。处理方法包括 拔除留置针、抬高患肢、冷敷或热敷等, 若出现皮肤坏死等严重后果,应及时就医 。
外渗的风险。
药物因素
药物的渗透压、酸碱度、浓度 等理化性质,以及药物的输注 速度和温度,都可能影响药物 外渗的发生。
技术因素
输液操作技术不熟练、穿刺技 术不佳、固定不牢固等,也可 能导致药物外渗。
患者因素
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活动 程度以及配合度等个体差异, 也可能影响药物外渗的发生。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03
立即停止注射
01
立即停止给药,并保留针头,避 免拔出,以防止药物进一步外渗 。
02
通知医生,评估外渗程度,确定 后续处理措施。
评估外渗程度
轻度外渗
外渗面积小,皮肤颜色正 常或略红,温度正常,疼 痛轻微。
中度外渗
外渗面积较大,皮肤红肿 明显,温度略高,疼痛较 重。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优选全文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优选全文

ppt课件
16
2.疾病因素
①昏迷、休克、肺心病、病危患者,由于微循环障碍,血管 通透性增加
②癌症患者长期输液及反复使用化疗药物,静脉脆弱 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 ④静脉压增高的患者等
ppt课件
17
3. 药理学因素
用于治疗的药物刺激强、浓度高、局部与 药物、接触时间长。
ppt课件
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常见的药物如下: TPN、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5%碳酸氢钠、氨基 酸、脂肪乳、50%葡萄糖、KCL、VC、多巴胺、间羟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浓度、渗透压、 刺激性及化学毒性有关。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3) 普通药物 外渗后仅有肿胀且很快吸收或经热敷吸 收,无明显局部刺激作用。但个体有差异。
35
4.防感染
小水疱未破溃的应减少摩擦,防破裂感染,可用碘 伏涂抹,大水疱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不剪去表 皮,再用碘伏外敷。凡感染、溃疡或坏死创面应按外科换 药处理
ppt课件
36
5.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1)设法吸出或去除渗出液,如果保守治 疗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可考虑早 期手术切除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 痛。
ppt课件
33
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外渗的患者用酚妥拉 明10mg、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同时用山茛菪 碱针剂外敷效果良好
ppt课件
34
3.化疗药物、TPN、20%甘露醇及5%碳酸氢钠渗漏 ①立即停止输液, ②早期局部一般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 ③应用拮抗剂 ④局部封闭
ppt课件
ppt课件
15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_ppt课件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_ppt课件
以进行理疗促进组织修复。
05
化疗药外渗的护理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心理护理建立信任护士应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向 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化疗药外渗 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增加患者的
信心。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护士 应进行心理疏导,提供情感支持, 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
家庭支持
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治疗和护 理过程,指导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 持和安慰。
详细描述
中药外敷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中药材 ,如红花、丹参、当归等,磨成粉末后用温水调成糊状, 敷在患处。注意中药外敷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对皮肤造 成刺激。
西医治疗
总结词
西医治疗包括使用抗炎药、止痛药等药物治 疗,以及局部封闭、理疗等治疗方法。
详细描述
西医治疗根据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或局部封闭 、理疗等方法。可以使用非处方药如布洛芬 等抗炎药和处方药如曲马多等止痛药缓解症 状。对于严重的化疗药物外渗,可以采取局 部封闭的方法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同时可
饮食护理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医 生的建议,制定合理的饮 食计划,保证营养摄入充 足。
调整饮食结构
鼓励患者多食用高蛋白、 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 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 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 道负担。
健康宣教
宣教内容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化疗药外渗的 危害、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强
调化疗药外渗的严重性。
教育形式
可以通过讲座、宣传册、视频等 多种形式进行宣教,以便患者及 家属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及家属对化疗药外 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
常见临床表现
• 2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成硬结,严重者 可出现疱疹、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或大 斑块,斑块或溃疡下方常可见广泛组织坏 死
-
8
常见临床表现
• 3溃疡、斑块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 痂外周红斑肿胀
-
9
常见临床表现
• 4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 动受限、受累部位灼痛
-
• 外科的处理:一旦病人发生外渗,保守疗法失效,溃疡形 成,用生理盐水洗净无菌纱布浸透庆大霉素或用4%~6%碘 仿溶液浸泡的无菌纱布(医用黄纱布)敷于创面,严格无 菌操作。严重的经久不愈的溃疡需请整形外科会诊处理。
• 其他措施:发生外渗所致静脉炎的患肢应抬高并禁止静脉 注射,患处勿受压。鼓励患者多做肢体活动,经常按摩四 肢末梢血管。
• 4.予冰敷或33%硫酸镁湿敷或喜疗妥外涂。 • 5.避免局部按压。 • 6.抬高患肢,密切观察及随访
-
18
化疗药物外渗后处理
• 水疱的处理:对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 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 收;对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半针 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吸使皮肤贴附,避免破坏表皮的完 整性。
• 7.在用药前,做好详细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理解配合。
-
17
化疗药物外渗后处理
• 1.基本处理原则:如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或 者患者主诉输注部位疼痛,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立 即停止输液。
• 2.用注射器连接原头皮针将药液回抽,以减少化疗药的 渗出量。
• 3.在原针头静脉推注NS 5ml+地塞米松5mg后拔掉针头, 或用0.1%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
16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
• 5.注射化疗药物前,应检查是否有回血,如果发现外渗 明显,应及时另选注射部位,避免使用同一静脉远端。如 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先注入非发疱性药物;如果两种 均为发疱性,应先注入稀释量最少的一种,两次给药之间 应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冲洗管道。
• 6.输入化疗药物后,应该用0.9%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管道 后再拔针(除奥沙利铂外,奥沙利铂输入前后必须要用5% 葡萄糖冲洗静脉管道)。
• 3、柔红霉素:若漏出血管外,可以在局部注射50~100mg氢 化可的松或注射8.4%碳酸氢钠5ml局部封闭,减少药物与 DNA结合,同时给予冷敷局部降温,减轻炎症反应。使用循 环冰水的冰垫、冰袋等,外渗后24~48小时内,每次冰敷15 ~20分钟。
• 4、氮芥:首选硫代硫酸钠,可与氮芥发生化学性中和反应。 可应用10%硫代硫酸钠4ML加入注射用水6ML浸润注射于外渗 部位,同时局部冰敷6~12小时。
-
12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 1.护士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 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 起、输液不通畅。
• 2.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 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 性。
• 3.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 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患者
有无胀痛感。
-
13
药物外渗分类
• 化疗药物外渗 • 非化疗药物外渗
国内外文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 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1%~6%
-
3
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其他因素
操作因素
血管因素
药物因素
-
4
• 1、药物的因素:药物的PH值、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 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
• 2、血管的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 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 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
14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
• 1.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不同种类药物 以适当剂量的稀释液溶解,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 2.输液部位的选择:避开手腕和肘窝及施行过广泛切除性外 科手术的肢体末端,输液的适当部位为前臂近端(未手术)及 重要结构上覆盖有大量皮下组织的部位。乳腺癌根治术后避 免患肢注射,避免下肢静脉。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院静疗组
安庆市第一人民医
-
1
• 定义 • 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 药物外渗的分期 •临床表现 • 药物外渗的分类 •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
2
定义
• 渗出: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 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 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 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 3、操作因素:由于穿刺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多次穿 刺、针头固定不牢,使药液漏出至血管外或拔针后按压针 眼不准确。
• 4、其它因素:如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血 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
-
5
药物外渗的分期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Ⅲ期
组织坏死期
-
6
常见临床表现
• 1输液局部表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
15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
• 3.预期可能有联合输液时,应考虑使 用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插管的中心 静脉导管或皮下埋藏式导管输注系统。 如果患者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应在护 理记录中说明,加强输液观察。
• 4.化疗给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执 行或指导,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静脉 情况,并询问患者注射部位是否有疼 痛和烧灼感。对于语言沟通障碍、老 年或意识欠清的患者要给予重点关注。
-
21
常用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 5、阿霉素外渗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0mg或地塞米松5mg, 冰敷至少60分钟,抬患肢。
-
19
常用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 1、蒽环类抗生素:最佳方法是冰敷或冷 敷。冰敷时间通常在最初72小时之内, 每天冰敷4次,每次30分钟。解毒剂可考 虑选用二甲亚砜(DMSO)局部外用,每6小 时1次,共2周或依情况而定。
• 2、丝裂霉素:丝裂霉素可用维生素B6局 部封闭
-
20
常用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10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早期局部肿胀红 斑、持续刺痛。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渗漏后2~3天沿 静脉走向条索状肿 胀、发红,引流淋 巴结肿大、疼痛,
可出现发热。
Ⅲ期 组织坏死期
浅层组织坏死,溃 疡形成累及皮下肌 层,甚至深部组织
结构受累。
-
11
下列情况应考虑外渗
• 病人主诉注射部位有尖锐的刺痛或烧灼感 • 注射部位有肿胀 • 静脉推注时有阻力 •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