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领域中的认知和社会文化视角
二语习得中的认知风格

二语习得中的认知风格
拥有正确的认知风格对于学习第二语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今天我想要向大
家推荐的,正是强大而独特的“理解型认知风格”。
这是一种以理解为重点、特别强调分析、概括与发散思维的认知风格,它要求
学习者从语言结构、概念、社会习俗等不同方面进行联系,从而不断拓展表达能力及思维深度。
如果你利用这种认知风格来学习新的词汇词组,你不仅能准确了解新词语的语
法用法,更能快速把握新词的语义,上下文关系也会变得清晰。
对于更复杂的句式,利用理解型认知风格,你也能把多种词汇与句法组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的理解,这将会使学习的功效更佳。
因此,推荐“理解型认知风格”这一用以拓展学习者知识面、深化理解能力的
方法,特别是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将会是非常有效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Aljaafresh和Lantoff的纵向研究.
被试——一名成年英语学习者.
方法:支架教学法〔学生自己读作文,自己检查错误,之后和老师一起检查 错误,发现错误.老师会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鼓励和指引学生.
结果:学习者自我纠正的能力提高了
〔三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
在认知功能从客体调控到他人调控再到自我调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调节作 用的也从社会言语发展到个体话语,又进一步发展为内在言语.
第二,对习得水平的测量.学者们测量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手段 不尽相同.〔Kelly ,vp结构,Schmidt,交际能力
第三,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关系的动态性.〔目前 研究都在共时层面,不能全面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被试数量.〔Maple,190名被试, Schmidt ,1名被试
2.内容—八项因素
〔1"社会主导模式"〔social dominance patterns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 目的与群体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二战,日本,汉语、"从属地位"〔 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平等地位"〔现在学习外语三个等级.平等地位最利于 第二语言习得.
平等程度不同,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影响也不同.
〔4"凝聚程度"〔cohesiv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 北语的韩国人和尼泊尔人紧密程度低,学习者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与目的语群 体交流,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好.
〔5"群体大小"〔siz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在舒曼看来,紧密 程度和群体大小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群体小,紧密程度低,习得效果好,群 体大,紧密程度高,习得效果与之相反.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摘要:新时期,外语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意义,能够促进二语习得,具有一定的价值。
同时二语习得能够促进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促进世界的改变,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在一些定性研究中,二语习得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本文也对此展开了研究,对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对促进二语习得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二语习得社会认知理论理论基础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二语习得日趋成熟,与很多语言学科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理论语言学不断地深化,人们对于语言学习的过程以及本质都开始重新认识,还有很多理论和相关的研究需要进行证明,这样才能够将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
在研究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的过程中,应该将一些内在的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够做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并发展起来的。
一、语言习得的认知属性与社会属性1.认知属性。
人类的大脑是长期进化的产物。
从孩童时期开始,认知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就是同步的,对于一些初生婴儿来说,认知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对于语言的使用和学习。
如果单从认知的角度上来看,影响习得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为主要的还是语言形式的频率、学习者的评估、语言的标记性等等。
学习者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也是进行软组装语言资源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要素的组装方式都是随机产生的。
其中联通论是最受到推崇的一项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方式有选择地集合不同的网路,从而完成认知任务。
现阶段联通论可能是解释语言习得认知理论较好的一种理论基础了。
2.社会属性。
语言属于社会成就、社会工具,语言的基础属性是使用。
比如语法的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成就,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
除此之外,在人们社会身份构建和指示中,语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探究_以英语口语交际为例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总第92期)*收稿日期:2009-11-07摘要: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语习得具有社会文化性。
通过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和社会文化理论的概念,结合语言的社会文化性特点,提出在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指导二语习得,开展英语口语交际的活动方法。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二语习得;输入理论;口语交际1.引言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二语习得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了文化、观念、习俗等各种因素,其中文化是最能反映社会环境的因素之一,其外在表现又可通过语言来传达。
根据语言学家的观点,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它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
因此,以语言为媒介的社会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性。
在二语习得领域,以口语输出为二语习得目标和方式的口语交际,以其注重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而被广泛运用于口语教学的各个层面,并逐步作为二语教学和测试的手段。
口语交际是语言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所反映出的二语习得的过程是复杂而抽象的,因而对其过程的监控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如果能以语言社会文化性为突破口研究如何提供有效、合理的方法来监控口语交际的过程,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相关理论阐述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需要通过学习者使用而被掌握的技能,学习者不仅需要通过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还需要适时进行语言的输出,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从Krashen 的“输入假设说”到Swain 的“可理解输出假设”理论以及后来各语言学家所提出的二语习得理论,为二语习得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参照。
以Gass 的二语习得模式为例来阐释二语习得的过程。
他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输入的感知、理解、吸收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反复交互此过程,最后完成语言的输出。
可以看出,二语习得各个环节不是单向递进,而是动态、循环、反复的过程。
研究表明,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并不能达到知识的内化和语言的有效使用,因为二语习得者分别受到母语和目标语所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语习得及英语教学研究中的认知学派

二语习得及英语教学研究中的认知学派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从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中获得语言知识、运用及纠错的过程。
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大派别是认知学派,该学派的学者们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认知过程,指导者应该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语言认知,进而帮助他们有效地习得语言。
一、二语习得原则与认知学派二语习得的原则包括:1.语音听力优先原则,使学习者能够理解并发音正确。
2.有意义的输入原则,即了解、理解且可以应用学习材料。
3.复习原则,通过频繁重复学习材料,巩固学习效果。
4.定期测试原则,以检验学习者的水平并提供指导。
认知学派认为,学习者应该被视为能动的认知过程,能够通过学习来获得理解和知识。
此外,认知学派也关注学习者的内在思维过程,学者认为,学习者的内在思维与学习社交环境中的经验相互作用,从而推进语言习得。
二、理解学习者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应该如何教授语言,从而更好地指导学习者。
通过认知学派,教育者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及过往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并帮助学习者建立准确的语言认知。
换言之,不同的学习者会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他们会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以适应他们的认知背景。
例如,学习者可能对于单词和句子的结构及其带有的意义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快地掌握语言规则及其应用。
此外,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杀手,如情感、动机等因素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计划和决策,显然,语言教育者需要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有效的语言习得方法。
三、如何应用认知学派的方法进行英语教学英语作为世界各地使用较广的语言,其教学潜力对于研究进行二语习得和认知学派的学者已经提供了许多知识点。
以下是几个方法:1.使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如图片、视频资料等,以帮助学习者形成视觉记忆。
2.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促进交往和学习。
3.在课程中使用“彩虹口袋”等有趣且可重复使用的教具,以便于学生了解语法的各方面。
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_文秋芳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有40年历史。
该学科目前已形成两大对立阵营:认知派与社会派(或社会文化派)(Larsen-Freeman , 2007; Zuengler & Miller, 2006)。
认知派始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派始于20世纪80年代(例如Frawley & Lantolf, 1985; Lantolf & Frawley, 1988)。
1997年《现代语言》(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组织公开论战,为两派的交流搭建平台,辩论持续到1998年。
论战双方情绪对立,矛盾激化(Watson-Gegeo, 2004)。
时过10年,2007年12月《现代语言》再次组织两派辩论,双方没有丝毫妥协的迹象。
本文将阐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认知派与社会派之间的争辩,旨在让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者认清这场争辩的本质,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推动我国二语习得研究向纵深发展。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部分综述两派存在的主要分歧。
第三部分评析两派的争辩。
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形成与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认知派与社会派的争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论战文秋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11.1 认知派简史早在20世纪中期,Weinreich 语言学习观是适时提供正反馈。
1959年Skinner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摘 要: 二部分综述两派存在的主要分歧,第三部分评析两派的争辩。
主题词: 二语习得;认知派;社会派;社会文化理论类研究 (Larsen-Freeman, 2007):(1)对二语学习者错误的研究(例如Corder, 1967;Selinker, 1972);(2)英语语素习得研究(例如B a i l ey, Madden, Krashen, 1974; B rown, 1973; Dulay & B urt, 1974)。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理论在二语习得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首先概述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分析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讨论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以及这种方法在实践中的优势和挑战。
我们将总结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语言学习被视为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认知和心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和文化适应性,认为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以及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实践,才能有效地掌握语言。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社会文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通过关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
同时,这一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设计出更符合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然而,将社会文化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实践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平衡社会互动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如何评估学习者的文化适应性和社会参与度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社会文化理论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为二语习得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好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社会文化理论概述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简称SCT)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提出,后经其同事和后继者如亚历山大·卢里亚(Alexander Luria)和迈克尔·科尔(Michael Cole)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该理论主张人的认知发展是社会互动和文化历史过程的结果,而非个体内部心理机制独立运作的产物。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

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一、本文概述《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二语习得,即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二语习得的研究和实践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二语习得的过程、影响因素和机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框架,帮助理解和指导二语习得实践。
文章首先将对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进行概述,介绍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范畴。
接着,文章将探讨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社会认知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探讨社会认知因素如何影响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效果。
文章将总结社会认知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贡献和局限,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为二语习得的教学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二、二语习得概述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个体在已经掌握一种语言(通常是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语言知识的获取、语言技能的发展、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
二语习得的研究对象广泛,包括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在不同环境和背景下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
二语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FLA)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语习得通常发生在已经具备了一定语言能力和认知基础的情况下,这使得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与儿童学习母语有所不同。
二语习得往往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现象,即第一语言的知识和技能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自从二语习得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以来,其研究主要致力于描述,然后解释二语学习过程的尝试性。
二语习得过程几乎被一致认为是知识内化的认知过程。
在认知主义统治了二语习得界二十多年之后,一股新鲜的血液――社会文化视角渐渐流入这一领域,并逐步在与传统视角的激烈碰撞中成长。
关键词:二语习得领域认知社会文化
回顾二语习得研究的前二十年(1970-1990)不难发现,认知主义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但近15年来社会文化视角已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热点。
各种社会文化视角:如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语言的社会化理论、学习是对不同情景练习的变化参与、bikhtin 的对话视角等,对二语习得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此,二语习得领域也产生了认知主义和社会文化两大阵营的争论。
1.认知――传统二语习得研究视角的持续
1991年,为庆祝创刊25周年,tesol quarterly季刊发行了两期专刊。
其中一期登载了diane larsen-freeman的一篇文章。
她在这篇文章中讨论了从1970年到1990年,也就是二语习得研究成为独立学科之后的前20年中出现的重要主题。
可能最重要的主题,正如larsen-freeman所说,便是致力于描述,然后解释二语学习过程的尝试性研究了。
虽然这些研究因使用的理论不同而不同(如普遍语法、互动主义、连通主义),但是他们研究的对象(输入、迁移、输出等)都可被概念化为心理语言学实体,换言之,二语习得过程几乎被一致认为是知识内化的认知过程。
有人预测,认知研究在未来二语习得界的比重远远大于现在。
《语言学习》的前编辑alexander guiora(2005)在他的辞职报告中将这一趋势看作“多种语言科学”。
尽管他指出他在这一领域中所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令人振奋的篇章”,但伴随着愈加先进的技术和数量愈多、规模愈大的跨学科研究的出现,guiora对未来诸多发展动向的展望也是通过认知棱镜进行的。
对于他来说,研究的学科性越强,它所包含的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成分就越多。
新的技术将会对语言带来更深刻的理解的同时,也为“在可观察到的人的行为和人们的神经生理基层活动之间在没有言语干预情况下建立直接关系提供了可能”。
long和doughty在《二语习得手册》一书的结尾部分也对二语习得的将来作了极其类似的展望。
在探讨认知科学和二语习得是如何相关时,二人对他们内容丰富的手册作了这样一个具有对认知极有信心的结尾:
“二语习得要实现它发展的稳定性,足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以及要得到作为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探索性学科应具备的研究基金,它需要一个充满智慧的、为其提供机构性支持的发展空间,这个发展空间必须是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现存的为其提供发展平台的学科和机构,当然,认知科学便是明智的选择。
”(p869)
2.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二语习得
近年来,二语习得领域出现的新的视角――社会文化视角,认为在真实情景下的语言应用对学习是基础性的,而非辅助性的。
新视角下的研究者并不将语言视为一种输入,而视为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一种资源。
而且他们认为,经常参加这些活动,既是学习的结果,也是学习的过程。
广义社会文化视角包括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语言社会化、情景学习理论、批判语篇和社会关系理论。
本文只探讨社会文化视角的主导即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对待学习,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像传统的认知视角一样,主要关注对认知过程的发展的理解。
但是,区别于传统的认知视角,维果斯基是这样定义它的独特之处的:“人类心理过程的社会侧面是基本的,第一位的,而其个体侧面是非独创的,第二位的。
”(1978)lantolf
和pavlenko(1995)曾澄清道:虽然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没有否定人的生理限制的作用,但“发展并不是天生能力的呈现和拓展,而是这些能力与社会文化环境下建构的中介工具结合时所发生的改变”(p109)。
这些工具是社会的、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人工制品和符号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
对二语习得研究来说,重要的是理解这么一点:当学习者在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交互活动中使用像语言之类的中介工具时,他们能够控制他们的大脑活动,并且开始独立思考。
正如lantolf(2000)所述:“维果斯基认为这就是学习者的发展。
”(p80)二语习得研究者的关注焦点是学习者在最近发展区的语言发展。
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定义为:学习者个体在没有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成绩与和他人合作时所取得成绩之间的距离。
显然,这一概念指向个体的学习潜能,即将来它能够独立取得的成绩(adair-hauck和donato,1994)。
另一些研究者关注个人言语或施予个人的他人言语在干预大脑活动的作用。
个人言语所呈现的是这样一个过程:外部的或社会的交互形式被应用于内部言语或大脑活动(anton和dicamilla,1998;mc cafferty,1994)。
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活动理论和以任务为中心的二语教学和学习(coughlan & duff,1994;parks,2000)。
3.两个阵营的争论
虽然人们找不到一个标准来衡量这场论战的结果,但激烈的讨论毕竟可以活跃或者是刺激二语习得界的发展。
4.结语
新鲜的社会文化视角对传统的认知主义的挑战使得二语习得领域近年来异常活跃。
越来越多的二语研究者开始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关注学习的过程、情境、学习者个人等二语习得中的各种因素,在研究方法、评估模式、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虽然人们很难对未来15年的发展情况做出准确的预测,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令人兴奋的发展趋势:社会文化视角将在二语习得领域开辟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