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成长小说及其叙事特征
论《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

论《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一、本文概述《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自传体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这部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分析其在后现代语境下如何运用非线性叙事、多重视角、互文性等手法,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文本世界。
通过对这些叙事特征的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小说如何挑战传统叙事模式,以及如何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个体身份、性别认同和宗教信仰等主题。
本文将对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进行概述,包括非线性叙事结构、时空跳跃、多重视角等。
这些手法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和多元化的特征,挑战了传统叙事的时间和空间观念。
本文将分析小说中的互文性元素,包括对其他文本、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引用和改编,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与小说主题相互呼应。
本文将探讨小说如何通过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对个体身份、性别认同和宗教信仰等主题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后现代视角。
通过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的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这部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人们对后现代语境下个体经验和身份认同的思考。
二、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概述后现代主义叙事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特点在于对传统的叙事结构、时间观念和真实性的挑战。
在后现代主义叙事中,故事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碎片化的特点,时间被拆解成无数个断裂的瞬间,而真实性也变得模糊不清。
后现代主义叙事旨在揭示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强调个人经验和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在后现代主义叙事中,故事通常不再遵循传统的时间顺序,而是通过各种叙事手法,如闪回、跳跃、交叉等,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时空错乱的叙事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打乱了传统的时间线性,也使得故事的情节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给读者带来更大的阅读挑战和审美体验。
后现代主义叙事还强调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和解构。
叙事视角·叙事话语·叙事性——美国成长小说艺术张力研究

是 :这里 主 人 公 的形 象 , 是 静 态 的统 一 体 , “ 不 而
是 动态 的统一体 。主人公本 身 、 的性格 , 他 在这 一 小说 的公 式 中成 了变 数 。主人公 本身 的变化 具有
了情 节意 义 ; 与此 相关 , 小说 的情 节也从 根本 上得
突 , 世界 持批判 的态度 ; 对 主人公 都努 力 了解 这个
张扬 自我 必 然 与现 实 脱节 , 生 异化 感 、 浪感 , 产 流
带来 精神 痛 苦 。正 如 《 田里 的守 望 者 》 表 现 麦 所
的主题 。“ 实上 , 事 只有在 故事 ( 历史 ) 和思 想 ( 理
这 种改变 使他 摆脱 了童 年 的 天 真 , 最 终 把 他 引 并
zl e 曾经 区 分 了 两 种 叙 事 视 角模 式 : 述 者人 物 叙
(e e h rc r在 该模 式 下 , 事 世界 经 过 了叙 tlr aat , l c e 故 事者 中介 ) 及反 映者 人物 (e etr h rc r该模 rf c aat , l oc e 式 给读者 一种幻 觉 , 似乎故 事世界 没有任何 中介 ,
第2 6卷第 5期
叙 事 视 角 ・ 事 话语 ・ 事 性 叙 叙
美 国成长 小 说 艺术 张力 研 究
杨 清 波
( 鲁东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 , 山东 烟 台 2 42 ) 6 0 5 摘 要: 成长 小说 以其充满人文的关怀注视人类成长过程 中的精神苦难 , 尝试在 成长 中寻找人 类的精神
英美成长小说及其叙事特征

文章 着重分析 了成 长小说 面临 的叙 事 困境 , 并通 过 第 一人 称叙 事 角和 第三人 称叙 事角 两个方 面分析 了英 美成长 小说 的叙 事特征 。
【 键 词 】 长 小 说 ; 事 角 ; 一 人 称 叙 事 角 ; 三 人 称 叙 事 角 关 成 叙 第 第
成 长 小 说 无 论从 内容 上看 , 是 从 形 式上 看 , 像 是 一 种 介 于 还 都 成 长 问题 作 为西 方 文 学史 上 一 个 重要 主 题 , 乎 在 每 一 历 史 时 几
期 都 有 涌现 出优 秀 的 、 映 这 一 时代 特 征 的 成 长 小 说 经 典 。根 据 反 B kt ( a i 巴赫 金 ) 界定 , 文 艺 复兴 时期 的拉 伯 雷 的《 人 传 》 启 hn 的 从 巨 到 蒙 运 动 时期 的卢 梭 的《 弥尔 》 从 1 纪 的《 美 拉 》 2 爱 , 8世 帕 到 0世 纪 的
小说 才 受 到 国 内 学 者 的 关 注 。本 文 先 是 列 出 了 成 长 小 说 的 定 义 , 后 之
而 是 使 得 整 个 叙 述 线 索 来 自作 品 中 的 某 个 角 色 , 切 叙 述 和 描 写 一
都 从 这 个 角 色 的 观 察 和 认 识 出 发 。Jme 所 说 的 作 品 中一 个 人 物 a s 的 意 识 中 心 , 后 人 称 之 为 “ 三人 称 限知 视 角 ” “ 三 人 称 有 限 被 第 或 第 叙 述 角 ” 或 “ 三 人 称 内在 叙 述 角 ” , 第 。
英 美 成 长 小 说 及 其 叙 事 特 征
任 超
( 建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3 O 0 ) 福 5 O 7
【 摘 要 】 长 主 题 一 直 是 西 方 文 学 所 关 注 的 焦 点 , 直 到 近 年 来 成 长 成 但
英美成长小说情节模式与结局之比较研究

英美成长小说情节模式与结局之比较研究关于《英美成长小说情节模式与结局之比较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成长小说;情节模式;结局;差异;成因下载论文网摘要:考察英美成长小说的情节模式和结局对于读解成长小说文本,把握成长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但调研发现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历来有争议,甚至存在着含混与矛盾的现象。
以成长小说文本为依据,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成长小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模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两种结局。
这两种不同模式和结局的存在与人的心理需求、成长小说的自传体特征以及社会、历史与文化等小说生成语境的变化和差异关系密切。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14)02023209Plots and Ending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BildungsromanSUN Shengz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3,China)Key words:Bildungsroman;plot pattern;ending;difference;cause of formation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plot patterns and ending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Bildungsrom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Bildungsroman and the command of its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tendency. Survey shows,however,that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the plots and endings,some of which are ambiguous,even self-contradictory. Based on the texts of Bildungsroman and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m,this present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lot patterns and its corresponding endings,which are the reflections of readers' and novelists' psychological demands,the autobiographical features of Bildungsroman,and the chang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fictional creation contexts such as social,historical,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小说的情节与结局密切相关,情节之于小说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对故事情节重要性的强调恐怕莫过于将其上升为人生的高度。
美国成长小说的艺术表达研究

美国成长小说的艺术表达研究作者:王爽曲永锋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12期[摘要]本文对美国成长小说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针对美国成长小说艺术表达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成长小说艺术表达叙事表达叙事性[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68-01一、美国成长小说概述关于成长小说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
其中学界比较推崇巴赫金的阐释,即指人的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形象上有着具有动态性与统一性,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在小说中有着情节意义的变化。
与此相关,小说情节也由此得到了实质性的再认识与再构建。
马科斯则将成长小说定义为:展示年轻主人公经历的切肤之痛的事件,或这原有的世界观以及性格等任意一项发生了改变,进而使主人公的天性发生了改变,并将他向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进行最后的引导。
成长小说最早是源自于德国的文学形式,随着其不断发展,这种文学形式在欧洲乃至美国得到了高度的认可与应用,并形成了成熟的体系。
在美国,成长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氛围,首先,美国发展历史较短,整个民族比较年轻,因此在美国的文学作品中青年的处理与描述的主题对于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美国人追求的是成长,所以成长小说在美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此外,美国人奉行经验式的学习方式,而这正好与成长小说所强调的经验教育效果相吻合。
因此可以说美国文学充分体现出了青少年的成长。
就美国成长小说的作品而言,大部分作家擅长的部分为人物内心生活的描写、个人成长的再现,小说描绘的人生与世界将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凸显出来,并持一个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小说注重通过人物成长的再现来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人生表现出来。
同时,在个人与社会、大众的悖逆性是美国作家所强调的表现内容。
个性通过自我的执著得到表现,然而这种自我张扬的过度显然并不符合现实生活,进而造成异化感、流浪感的产生,从精神上带来痛苦。
走近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权威资料]
![走近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268a93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b.png)
走近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摘要: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具有广泛的隐喻性。
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成长小说的历史、代表作家与作品,对成长小说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对其特征进行了概括。
正如“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也将随着时代的前行而不断发展变化。
关键词:美国成长小说历史定义特征表现成长主题的小说在美国文学中占有突出地位,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美国小说史的角度看,成长小说于19世纪中叶缘起,19世纪下半叶开始繁荣,20世纪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霍桑的《红字》(1850)、麦尔维尔的《白鲸》(1851)、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884)、克莱恩的《红色勇士勋章》(1895)、德莱塞的《珍妮姑娘》(1911)、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福克纳的《熊》(1942)、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海明威的《老人与海》(1952)、安吉罗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1969)、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1970)、沃克的《紫色》(1982)、尼尔森的《女孩》(1994)等都是表现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
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莱斯利・费德莱尔的话说:“美国历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中,只有亨利・詹姆斯一个人可以不算在儿童作家之列。
”[1]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美国成长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英语文学史上,“成长小说”的名称一直没有定型。
主要是因为这类文学作品数量巨大、角度各异,其广阔的文学视野和审美范畴难以用一个词汇概括。
本文选用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1960)中的观点,用Initiation story或者Novel of initiation作为英语成长小说的基本名称。
Initia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人类学的研究中,起初指的是年轻人进入群体或者社团的一种标志性仪式。
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探究——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

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探究——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1 传统成长小说概述简单意义上的成长泛指动物或者事物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人类学的角度而言,成长是指青少年经过生活的历练,拥有了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
从文学本身而言,成长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为我们研究文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从社会角度而言,青少年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都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当今社会,青少年问题屡见不鲜。
因此,优秀的成长小说不仅可以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安慰和指导,也成为人们透视青少年心理的一扇窗。
1.1 起源成长主题贯穿人类的文明史,而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将这一主题反复演绎发展。
现代小说的发源地是欧洲,在那里成长小说精品迭出。
18世纪的欧洲正处在剧烈变革的时期,资产阶级认为维持和平秩序是每个公民的首要职责,而孩童的教育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成长教育小说运用而生。
芮渝萍认为,成长小说旨趣在于青少年主人公在社会生活磨练中的成长,严格意义上说,早起的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只是狭义上的成长小说,或者是其雏形,并非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成长小说。
1.2 定义成长小说研究专家记杰罗米·汉密尔顿·巴克利从教育的角度将成长小说定义成这样一种文学类型:“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或多或少地做出有意识的努力,试图整合他的力量,实现全面发展,通过自我经验磨练自己或者进行自我教育。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成长小说研究方面也颇有进展,芮渝萍提出,“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体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
它通过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孙胜忠在《无尽的求索与虚伪的梦》一文中认为,“成长小说讲述的或是青少年摆脱蒙昧的童稚世界,向成人世界转化的过程,或是年轻人挣扎奋斗,获取自我身份和社会上的一席之地的故事,即涉及的是成长主题。
”本文认为这一定义能较好地概括成长小说的特点。
1.3 特征虽然很多文学作品都涉及青少年的成长主题,但并不能一概而论为成长小说。
从叙事风格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从叙事风格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作家J·D·塞林格的成名之作,也是该作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长久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对该部小说中蕴含的主题解析颇丰,尤其是其中体现的成长主题使之成为美国当代成长小说的代表作。
对成长小说的探究在国内外文学界中由来已久,成长小说以特定的人类群体即青少年群体为主体,以发生在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成长历程为内容,艺术化、集中化地呈现出人类共同的相似的成长经验。
《麦田里的守望者》情节简单,语言个性化,作品问世后取得强烈反响,最大原因在于塞林格笔下塑造的一个外表纨绔叛逆、不懂礼貌、品行恶劣,而内在苦闷孤独、心思细腻又渴望童真之爱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
本文试图在前人对该部小说主题的研究基础之上,首先从该部小说的成长主题对成长小说传统的继承与革新切入,反观其社会时代背景对成长主题的影响;再从叙事学层面分析该部小说语言个性化中所透露的成长主题,塞林格以人物语言的粗鄙化低俗化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叛逆与张扬,又以不失幽默的调侃语言调节了整部小说灰暗晦涩的整体氛围,其语言特征是整部小说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主人公外在与内在截然相反的极端分裂,体现了成长主体矛盾和挣扎的内心世界;最后从成长经验的心理学层面,分析作品中穿插和隐藏的成长仪式,主人公的呓语和多次幻想,表面上是他走向精神分裂的前兆,实际上却昭示出人类成长经验中要经受的不可避免的成长步骤。
塞林格笔下这一个苦闷中学生的三天两夜的经历和内心感受,不仅体现了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和失落,也从侧面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虚伪与黑暗,折射出成人世界存在的虚假与沉浮,小说成长主题的巧妙阐释,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