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课件讲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赠从弟》课外古诗词诵读PPT电子课件

品读诗歌
➢松柏生长的环境如何? ➢松柏有何表现?你看到怎样
的松柏形象?
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冰霜正惨凄
亭亭山上松 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
反,高俊雄伟,傲骨铮铮的形象。
➢如何理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诗?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诗人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 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 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整体感知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词语解释 【亭亭】挺拔的样子。 【瑟瑟】形容风声。 【一何】多么。 【罹】遭受。
整体感知
译文 高高耸立在山峰之上的松树,迎着瑟瑟的山风。风声是多
么猛烈啊,松枝是多么刚劲!顶着寒冷的冰霜,松树却能四季常 青。难道没有遭受严寒的侵袭吗?松柏自有(不惧严寒霜雪的) 本性。
精读细研
赏析“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诗。
这两句诗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是 要挺立风中。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精读细研
怎样理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诗?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 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 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 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读懂诗意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梁甫行》PPT课件

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 、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 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 的人。
赠从弟(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赠从弟(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jìng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lí
岂不/ 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 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写出了怎样 一番景象?
•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 虎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 是如此的刚劲!
梁甫行
曹植
关于作者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 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 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 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 因此又称陈思王。
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自然环境恶劣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蛮荒
赠从弟梁甫行
(Suitable for teaching courseware and rep字公 干,东平宁阳人,东汉著名文学 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以五言诗著称。有《刘公干集》 传世。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 景,借景抒情。篇幅短小精粹, 风格坚挺,不重雕饰。为以后的 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关于《赠从弟》
《赠从弟》共三首,分别以萍藻 、松柏、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 。本诗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要因 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赠从弟(其二)》教学课件

运用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
2.按要求默写句子。
《赠从弟(其二)》中,继承了孔子“岁寒,惨,越要挺立风中的句子
是:
冰霜正惨凄
, 终岁常端正 。
小结
《赠从弟(其二)》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 而不凋,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勉的意思。
感谢聆听
【一】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走近作者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 之一。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 之善者,妙绝时人”。
探寻背景
《赠从弟》共三首,分别以 藻、松柏、凤凰为喻,赞美勉励堂弟,并以之自 勉。本诗为第二首。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 不凋;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勉的意思。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赏析:这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 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 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具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四】
探究写法,提升技法
全诗主要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案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呆板单调。用词朴素无 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当堂检测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B.前两句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C.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 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2.按要求默写句子。
《赠从弟(其二)》中,继承了孔子“岁寒,惨,越要挺立风中的句子
是:
冰霜正惨凄
, 终岁常端正 。
小结
《赠从弟(其二)》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 而不凋,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勉的意思。
感谢聆听
【一】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走近作者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 之一。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 之善者,妙绝时人”。
探寻背景
《赠从弟》共三首,分别以 藻、松柏、凤凰为喻,赞美勉励堂弟,并以之自 勉。本诗为第二首。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 不凋;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勉的意思。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赏析:这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 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 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具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四】
探究写法,提升技法
全诗主要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案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呆板单调。用词朴素无 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当堂检测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B.前两句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C.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 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赠从弟》PPT-完美版
课文大意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 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 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 却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 寒意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赠从弟》PPT-完美版
思想情感
❖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形象,那么后面四句 则主要写松树的品格。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 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 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 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 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 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 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赠从弟》PPT-完美版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zhēn)。亭亭:高耸的样子。 盛:大,凶猛。劲(jìng):坚强有力。 罹(lí):遭受(不幸或苦难) 从弟:堂弟瑟瑟:形容风声。一何:多么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赏析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松树的整体形象:挺拔高耸,傲然立在山上。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赏析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作用: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在狂风吹拂下挺立不倒,坚忍不拔。 不畏风暴
《赠从弟》PPT-完美版
❖
1、学生自读。指名读。
《赠从弟》PPT-完美版
课文大意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 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 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 却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 寒意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赠从弟》PPT-完美版
思想情感
❖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形象,那么后面四句 则主要写松树的品格。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 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 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 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 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 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 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赠从弟》PPT-完美版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zhēn)。亭亭:高耸的样子。 盛:大,凶猛。劲(jìng):坚强有力。 罹(lí):遭受(不幸或苦难) 从弟:堂弟瑟瑟:形容风声。一何:多么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赏析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松树的整体形象:挺拔高耸,傲然立在山上。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赠从弟》PPT-完美版
赏析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作用: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在狂风吹拂下挺立不倒,坚忍不拔。 不畏风暴
《赠从弟》PPT-完美版
❖
1、学生自读。指名读。
赠从弟(其二)PPT讲课课件

感谢您的聆听
风声是如此地猛烈,而松枝是如此地 刚劲!
颈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
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开篇描写出上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 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向严寒低头, 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本诗前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形象,后四句主要写松树的 品格。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 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赠从弟》中写出松树高大傲岸的形象的诗句
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诗中赞美松柏在狂风中挺立不倒的坚韧精神的句子 是: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诗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 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句 子是: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赠从弟(其二)
【刘桢】字公干,汉末诗人,以五言诗 著称,存诗二十余首。他在当时甚有诗名,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首联: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 狂风。 颔联: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诗人对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做进一步 的具体描写,其目的就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松柏树不畏 寒风冰雪、不惧外在压力的高贵品格。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 再一次衬托了松树不畏严寒的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赠从弟课件资料讲解.ppt

情感提升
《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不是 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 环境中来刻画,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 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 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 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全诗以简 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 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 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 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
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
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 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问题二: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 什么?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 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 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 自勉的含义。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 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 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 劲挺!
冰与霜正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 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 惧严寒的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
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 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 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三、四两句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 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这两 句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 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 凄惨, 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是对风声与松树 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 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把青松和 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青松的
《赠从弟》PPT课件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 51关于学习或励志的名言警句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意思是:时间像江河东流入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悲伤、后悔。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2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意思是: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放任自流。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朱熹小简》 3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能把一本书读过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领会了。出自《三国志•魏书》。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意思是:读书多了,下笔写文章就如有神助。出自(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意思是:没有才,宏伟的志向就不能实现;不学习,就不能成大才。出自6(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 6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不学习便无法增长才于,没有志向就难于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出自《诸葛亮集•诫子书》。 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是;下决心学习,连吃饭也忘记了;有所心得便高兴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就要逼近了。出自《论语•述而》。 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办事果断,没有后患。出自《尚书•周官》。 9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意思是:积累许许多多的财富,不如学习一种小小的技术。出自《颜氏家训•勉学》。 10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意思是:人的立志,语言忠实是它的根本;修养自已的品德,应以行动为先。出自(唐)吴叔达《言行相顾》。 11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意思是:不要虚度年华,不然到了满头白发之时,只有徒叹奈何了。出自(宋)岳飞《满江红》。 12 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意思是:一个人之所以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问,都是由于他有志气;没有志气的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出自(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13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意思是。山是由土石日积月累而高耸起来的,长江大河是由点滴之水长期积聚而成的。比喻知识、业绩都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长期积累、创造而成功的。出自(唐)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铭》。 14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意思是: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15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蒿不可放缓。 意思是:作学问就象撑着逆水的船,连一蒿也不能放松。比喻学习不要自满,要坚持有恒。 16 为学须先立志。 意思是:作学问首先应当立志。出自〈朱熹语录〉 17 学者不患立志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不怕志向立得不高,就怕不能持之以恒;不怕作品里的话说得不漂亮,就怕自己不照着做。出自 〈薛方山记述•上篇〉 18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意思是:学习要树立大志,没有大志就容易自满,自满了就不易有长进了。学习要有勇气,缺乏勇气,不懂的东西会自以为已经懂了,没有学到的东西会以为已经学到。出自《近思录集注》卷二。 19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意思是:学识不广博,就不能得其要领;志向不笃诚,就不能努力去做。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20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意思是:学习贵在懂得提出疑问。有小疑问得到解决,总能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得到解决,就能有大进步。出自《格言联壁•学问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赠从弟(其二)》 示范课教学课件

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
2.诗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
山上松 挺拔 刚劲 端正 岁寒不凋
谷中风 肃杀 刺骨 猛烈 冰霜 酷寒 凄惨
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
3.作者歌咏的是什么?为什么写到风和霜?
瑟瑟谷中风 凛冽谷中风 冰霜正惨凄
亭亭山上松(挺拔) 松枝一何劲(刚劲) 衬托 终岁常端正(坚贞不屈)
理解性默写
(1)《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本性,勉励堂弟在恶劣的 环境中依然要正气凛然的两句诗是:__岂__不__罹__凝__寒____?__松__柏__有__本__性____。
(2)万物有节,生命有节。做人当如刘桢《赠从弟》(其二)中的松柏, “___冰__霜__正__惨__凄___,__终__岁__常__端__正____”,挺立风中不倒,经严寒不凋。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
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 各地的气候各不相同, 千里殊风雨。 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也不相同。 剧哉边海民, 艰难啊边地的人民, 寄身于草野。 他们栖身在荒野的破旧草屋中。
注释: 异气:气候不同。 殊:不同。 剧:艰难。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读通诗意
赏读诗歌——品味诗韵,读懂诗情
4.本诗题目是赠从弟,诗中却着力突出松柏这一意象,你 认为作者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借松柏端正的形象和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 表明自己的坚贞志向,表达对堂弟的无限期望。
托物言志
主旨归纳
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 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不 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勉的意思。
(4)《梁甫行》中描述海边人民在荒野丛林中生活,表现对 下层人民同情的诗句是:_剧__哉__边__海_民_____,_寄__身_于__草__野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提升
《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不是 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 环境中来刻画,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 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 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 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全诗以简 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 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 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 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
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
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 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问题二: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 什么?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 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 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 自勉的含义。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 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走近作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 余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禹、应(yīng)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 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 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 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 俗。”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 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 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 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
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 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题一: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 写出了松
走近作者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 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面对动乱 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 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 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刘桢 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 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蘋(pín)藻、松树、 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 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 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 劲挺!
冰与霜正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 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 惧严寒的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
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 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 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三、四两句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 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这两 句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 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 凄惨, 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是对风声与松树 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 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把青松和 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青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