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2渔歌三首》word教案 (1)

合集下载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拓展阅读《渔歌三首》(1)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拓展阅读《渔歌三首》(1)

渔歌三首【学习难点】一、琢磨、体味诗歌的语言,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

二、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增进与大自然的情感,酷爱自然与自然美好相处。

【学习时数】2课时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祖籍河东,汉族。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代宗大历八年初生于京都长安。

与韩愈一起提倡唐朝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绩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挖苦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代表作《永州八记》,有《柳河东集》传世。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人。

青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唐肃宗时期诏翰林,很受唐肃宗重视。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豪玄真子,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著有“玄真子”。

姜耕玉,1947年生,祖籍苏州。

今世诗人。

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诗集《我那一片月影》《雪亮的风》。

背景简介:《渔翁》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一腔理想化为烟云,他经受着政治上的繁重冲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闻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域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确实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渔父》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忙改换,并作《渔歌子》。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可能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渔舟唱晚》是一首闻名的古筝曲,一样以为此曲是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依照《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

题目取自唐朝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该诗发表于1997年第六期《中国作家》。

【尝试练习】给加点粗字注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倘佯()沅洲()二、【课堂探讨】一、自主学习:(1)整体感知,听课文范读。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渔歌三首教案北师大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渔歌三首教案北师大版

渔歌三首【教学目标】1.背诵《渔歌三首》,理解诗歌的主题。

2.掌握通过比较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质朴风格、清新气息的词风。

2.了解作者超尘绝俗之态,其淡泊名利之怀。

3.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纵情山水间是历代许多文人们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柳宗元和张志和来体验一下当渔翁的感受。

柳宗元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

对张志和,我们不大熟悉。

他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绝意仕途,隐居江湖。

张志和传世之作有《渔父》词五首,但另外四首均被这一首的光辉所掩。

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首“风流千古”,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也得以千古风流。

“西塞山”,位于今浙江湖州西南。

《西吴记》:“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

”白鹭,嘴直而尖,颈长之鸟。

鳜鱼,一种名贵的淡水鱼名,口大鳞细,肉鲜美。

箬笠,用竹篾或箬叶编成的斗笠。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渔歌三首》,教师正音。

汲欸鳜箬笠徜徉脊骨2.教师配音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渔翁》和《渔父》,并且背诵。

4.思考:A.《渔翁》和《渔父》中作者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渔翁》中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

《渔父》中作者描绘了从容自适的渔父,还描绘了一幅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B.《渔翁》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请从诗中找出相应语句映证你的观点。

——时间顺序。

夜,晓,日出。

C.《渔父》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写了青山,写了绿水,写了渔舟、桃花、白鹭、肥鱼,写了斜风、细雨,有静有动,有时间有空间,还写了一个从容自适、悠然脱俗的渔父。

一种高远的情思和清空的意境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深入体验。

《渔翁》和《渔父》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渔翁》第一句诗中的“清”字写出了湘水的特点清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2. 拓展建议: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与《渔家傲·秋思》同期的诗词作品,了解古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中有关古代词人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思想。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词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渔家傲·秋思》的教学,引入其他同期的诗词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
2. 拓展要求: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两首古代诗词进行深入阅读,尝试分析其意境、情感和创作背景。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词,运用所学的词牌知识和创作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了解至少两位古代词人的生平,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与《渔家傲·秋思》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
-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等基础知识点。
-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案例研究法:分析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词人的生活状态。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文章。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2. 诗词的情感抒发: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秋天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同时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词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拓展

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教案范例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 渔家傲·秋思 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教案范例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 渔家傲·秋思 教案

《渔家傲·秋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诗词,初步感知诗词内容,了解范仲淹生平背景知识。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抓住词眼,通过想象,品析塞下秋景的苍凉之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思乡忧国的悲壮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塞下秋景的苍凉之境。

难点:感悟作者的思乡忧国的悲壮情怀。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引导语:自古“女子多伤春士多悲秋”,古人在诗词里写了许许多多关于“秋”的诗句,提到“秋思”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谁的什么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还有一首歌咏秋天的“另类之作”是谁的什么诗?(刘禹锡的《秋词》)我们一起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秋日的古典诗情《渔家傲·秋思》【板书:渔家傲·秋思】(二)整体感知1.回顾一下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明确: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字逸飞,号文正,谥号“文正”传有《范文正公集》于世。

对于古代作者,我们需要记住朝代,文学史地位,代表作及字号。

2.题目入手,解读题目。

明确:“渔家傲”是词牌名,规定词的形式,包括字数、句数和押韵,“秋思”是题目,揭示诗歌主要内容,点明这首诗是写秋天的思念的。

3.听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并检查重点字音。

(燕然、未勒)4.教师引导:你听到朗读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试着找一下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

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句可以看出。

5.结合工具书及课下的注释,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分钟后全班交流,集体疏通词意。

(三)深入研读1.学习上阙(1)提问:这首词中有一个字总体概括了作者所见边塞景物的特点,是哪个字?(异)1和中原相比得出的,那么这“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①“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

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比北方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还含有“惊异”的意思。

(教案Word)语文9下 12 词四首

(教案Word)语文9下 12  词四首

12 词四首备课素材《渔家傲·秋思》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上阕写秋景:围绕“异”展开。

(“异”字统领下文的具体描写,又是作者的主观感受)(1)异在肃杀凄凉。

边塞广漠,本来就很荒凉,加之秋风萧瑟、草枯叶败,更显得肃杀凄凉,与家乡清朗的秋景迥然不同。

(2)异在雁无留意。

大雁都避寒而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候鸟依时迁徙,秋雁南飞,本是极正常的自然现象,“无留意”三字写出了塞下天气的寒冷。

(3)异在边声苍凉。

城头号角吹动,四方的边声随之而起。

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

李陵《答苏武书》:“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这真是悲切苍凉的一部交响乐。

(4)异在落日孤城。

远处是千嶂万峰,丛山中孤城紧闭,茕茕孑立;放眼望去,暮霭苍茫,落日只剩下惨白的余晖。

这种充满森冷气氛的荒漠景象,使守卫孤城的将士感到心境凄凉而又孤独。

一个“孤”字,写城亦写人。

秋色肃杀凄凉是整体感觉之异,大雁的决绝是气候条件之异,四面边声是听觉之异,落日孤城是视觉之异。

2.下阕写思情:思乡之浓。

(暗含报国之心)(1)浓在万里思家。

“浊酒一杯家万里”,此句为词人自抒情怀之句。

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生乡关之思,然而一杯浊酒,又怎能消除浓浓的万里思乡之愁?(2)浓在归家无计。

“燕然未勒归无计”道出有家却不能回的原因:边患未平,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词人的心理矛盾,一方面思乡,另一方面边患未平。

虽然当时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但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的矛盾使词人充满了苦闷与悲愤。

引用典故“燕然未勒”,通过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故事,说明戍守边关的将士还没有平定边患、建立功业,那么只有强行压住对家乡的思念。

词人用典,突出了戍边将士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心。

(3)浓在羌笛愁人。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接上阕由黄昏写到深夜,表现将士们寒夜戍守的悲壮情境:白霜铺地,寒气袭人,偏偏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戍边将士的愁思。

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1、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语设计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二:新课(一)读听听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试试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解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二)品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中感受到————–(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三)拓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12渔歌三首》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12渔歌三首》word教案 (1).doc

第六单元《比较探究渔歌三首》(第1课时)教案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相关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并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

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二、整体感知:(一)作品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比较探究渔歌三首》(第1
课时)教案
课前预习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并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

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

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呢?
——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人表现什么?
——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一个牺牲者。

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

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苦”。

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者,烧几百钱而已。

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画”的文化品格。

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

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一起吐露芬芳。

”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世断尘的好去处。

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

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

《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源与沅州》中沈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

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

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

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

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
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

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

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

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自然令世人向往。

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歌咏篇什,如:
李白的《桃源》诗是这样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

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不见人。


被誉为草圣的张旭所写的那首五绝:“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

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2.交流与“桃源”有关的讯息:
现实中的桃源,不仅因桃花源而名闻遐尔,也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而传遍了大江南北。

蒋大为那首声情并茂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多少人的遐想,激励着多少边防战士“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一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无数听众,牵动了无数游客。

“三月春风,十里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

幽径里撒满了桃花瓣,碧波中飘荡着那打鱼船;山也翠,水也蓝,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谁不羡慕武陵人住在那个画中间!”著名自由撰稿人、乡土作家石煌远先生的《梦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词,清新的画面,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痴如醉。

3.桃源对联欣赏: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七、教学小结
1、学生就《桃花源记》和《桃源与沅州》的主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