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基于PLC的电梯变频调速控制系统【文献综述】

基于PLC的电梯变频调速控制系统【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于PLC的电梯变频调速控制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增多,对电梯的需求也随之增大。

高层宾馆、住宅、多层厂房都可以看到电梯的身影。

电梯的用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对电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电梯的实用性基础上,人们还考虑电梯的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感和美学等问题。

对现代电梯而言,具备最基本的安全性是必须的。

设计者在电梯上采用了多项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意外的发生。

电梯的机械零部件和电器元件必须具备很高的安全系数和保险系数。

要保证电梯的安全质量,首先必须在电梯制造、安装、调试上有很高的安全保障。

在国外,安装、调试、维修检查电梯的专业安装维修单位,必须要得到国家承认企业,从而保证电梯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基本上电梯的行控制系统由PLC和微机组成,它的技术快速地发展,技术也逐渐成熟。

可编程控制器电梯具有可靠性高、开发周期短、维护方便等优点,这种具有高灵活性的电梯能完成复杂控制,而且这种技术已成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PLC是微机与继电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微机控制器和顺序控制器为基础而发展的新型控制器,是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用作数字控制的专用计算机。

它除了能满足各种工业领域的实时控制同时具备有能简单安装调试的优点,使用的并不是常用计算机的编程语言,而是一套以梯形图为基础的形象编程语言和模块化的软件,使用户程序的编制清晰直观、方便易学,能更容易的调试和检查错误。

用户只需要根据所买的PLC产品的说明书和提示,在程序稍微修改自己所想要到达的功能,调试成功后就能使用,完全不需要具备计算机专门的编程语言。

可编程控制器在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中是重要的一种控制技术。

它以其可靠性、体积小、可在线修改控制程序、逻辑功能强、具有远程通信联网功能,易与计算机接口、能对模拟量进行控制、具备高速记数与位控等高性能模块等优异性能,同益取代由大量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记数继电器等传统继电器组成的接触控制系统,在各种工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我国电梯群控系统研究文献综述与思考

我国电梯群控系统研究文献综述与思考

2 基于专家系统的电梯调度方法。该方法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 ) 但整个控制过程过分依赖于知识源 ; 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电梯调度方法。模糊逻辑和神经 网络的结合取长补短 , ) 但如何确定 网络合理
结构及 网络处理 单元 问的复 杂分 布交叉 作用 , 该方 法有 一定 的缺 陷 ; 使
1 电梯群控技术的发展过程
电梯 的 群控 技术 主要 经历 了 4 发展 阶段 。第 1 个 阶段 :9 1 以前 , 17 年 电梯群 控技 术 的初级 阶段 , 用 的 采 是 继 电器顺 序 控 制 、 厢 区 间指 派方 式 。第 2 轿 阶段 :9 1 17 年 , 用 集 成 电路 可 以进 行 较 为 复杂 的 逻 17 — 95 采
4 基于遗传算法的电梯调度方法。由于遗传算法能有效的求解组合优化问题及非线性 多模型、 目 ) 多 标的函数化问题 , 故是寻求满意解 的最佳工具之一 。但 由于遗传算法生物基础鲜 明, 数学基础不够完善 , 目前还存在搜索效率极其时间性的问题 , 此调度方法也是 目 前研究 的热点。 24 群 控 系统群 控仿 真 系统 .
从 而 得 出最优 派梯 决 策 …。 由于 电梯群 控 系 统具 有 多 目标性 、 非线 性性 和不 确定 性 等动 态特 性 , 以用 精 难
确的数学模型加以描述, 仅通过传统的控制方法很难提高电梯控制系统的性能。 随着智能控制技术在电梯群控系统中的大量应用 , 如何有效的解决高层建筑垂直交通 , 寻求最优控制策 略, 优化调度多部电梯以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E] 2。 - 3
均候梯时间 ;98 18 年三菱公 司推 出了 A I20 系统 , A一 10 把模糊控制理论和专家系统应用于电梯群控系统。 19 年 , 立公司推出F一 4 G 93 日 I30 系统 , 将遗传算法用于电梯系统 。 如今著名的电梯公 司都拥有不 同特色的群控技术和群控产品 , 但这些技术大多是由国外的电梯公 司 开发 的并且拥有专利产权 , 别人很难得到这些 电梯群控系统的核心技术 。我国对 电梯 系统特征研究 与国 外相 比还处于较落后 的状态 , 直到 18 年 , 9 6 国内才开始对电梯配置理论和电梯系统特性进行研究 , 我国群 控技术文献最早见于 19 年。 目前电梯群控技术与配套装置主要依赖于进 口, 90 国内大部分还停 留在理论 研 究 阶段 7 l 。

四层实物电梯模型PLC控制设计【文献综述】

四层实物电梯模型PLC控制设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层实物电梯模型PLC控制设计一、前言电梯是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或升降设备。

它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

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

它适用于装置在两层以上的建筑内,是输送人员或货物的垂直提升设备。

曳引式电梯作为垂直运输的升降设备,其特点是在高层建筑物中所占的面积很小,同时通过电器或其他的控制方式可以将乘客或货物安全、合理、有效地送到不同的楼层。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省时省力。

基于这些优点,在建筑业特别是高层建筑飞速发展的今天,电梯行业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电梯进入人们的生活已经150年了。

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翻天覆地的是历史的变迁,永恒不变的是电梯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承诺。

二、电梯的发展历史1854年,在纽约水晶宫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美国人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发明。

他站在装满货物的升降梯平台上,命令助手将平台拉升到观众都能看得到的高度,然后发出信号,令助手用利斧砍断了升降梯的提拉缆绳。

令人惊讶的是,升降梯并没有坠毁,而是牢牢地固定在半空中——奥的斯先生发明的升降梯安全装置发挥了作用。

“一切安全,先生们。

”站在升降梯平台上的奥的斯先生向周围观看的人们挥手致意。

谁也不会想到,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安全升降梯。

19世纪末, 采用沃德-伦纳德系统驱动控制的直流电梯出现,使电梯的运行性能明显改善。

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交流感应电动机驱动的电梯,后来槽轮式(即曳引式)驱动的电梯代替了鼓轮卷筒式驱动的电梯,为长行程和具有高度安全性的现代电梯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上半叶,直流调速系统在中、高速电梯中占有较大比例。

1903年,奥的斯公司在纽约安装了第1台直流无齿轮曳引电梯。

1926年,迅达公司开始生产采用沃德-伦纳德(发电机—电动机组)系统驱动的直接曳引式电梯。

1946年,奥的斯公司设计了群控电梯,1949年首批群控电梯安装于纽约联合国大厦。

南浔电梯业员工满意度研究【文献综述】

南浔电梯业员工满意度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南浔电梯业员工满意度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更多的企业开始了解到人才的竞争将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员工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员工满意度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所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着眼点和人力资源保值升值的重要手段。

只有切实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满意,企业为顾客满意而做出的努力,才能见效,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长远的发展1。

随着电梯在南浔逐渐形成的电梯产业群体,越来越多的电梯企业在南浔成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

因此,员工的问题在企业间得到了广大的关注,研究员工满意度的具体指标,从而得到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也成为了企业的焦点问题。

员工满意度是指员工在待定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对其工作特征的自我认识,确定实际所获得的价值与其预期应获得的价值之间的差距。

差距大,满意程度低;反之,差距小,满意程度高2。

员工满意度在西方研究已经相当的成熟了,在我国确还没有获得很大的注视。

一、国外研究现状员工满意度是Hoppock(1935)首次提出的,他运用了瑟斯通态度量表测量员工满意度,发表了第一篇员工满意度的研究报告。

随后Locker以及Arnold 和Feldman对员工满意度的构成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1957年D.J.Weisss等人编制了明尼苏达满意问卷量表,对工作满意度的整体和各个构面都给予了完整的衡量3。

国内外对于员工满意度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员工满意度的构成和影响因素上:1、Hoppock(1935)认为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工作条件、自身疲劳、领导方式等4。

2、Herzberg(1959)的双因素理论:把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大范畴,比如报酬、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属于保健因素,而成长与发展、成就感和工作认可等则属于激励因素。

在保健因素获得满足之后,只能消除不满意感,却没有激励作用,而激励因素一旦获得满足后,1林红菱.员工满意是企业发展的起点和终点[J].企业经济,2003,(05).2潘悦华.员工满意度评估与应用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4,(01).3王君.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及相应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4 Hoppock,R.Job Satisfaction[M].New York: Harper&Row, 1935.1就会产生激励作用。

电梯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电梯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电梯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本文将对电梯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综述。

首先,我们将概述电梯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然后,我们将介绍一些在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最后,我们将讨论一些当前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中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电梯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乘客的请求和电梯当前所处的状态来决定电梯的运行和停靠。

电梯的请求可以是乘客通过电梯内部的按钮或者楼层的按钮发出的。

电梯的状态包括电梯所处的楼层、方向和运行速度等。

电梯控制系统会根据这些信息来安排电梯的运行路径,以使乘客的等待时间和乘坐时间最小化。

在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中,有很多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是调度算法。

调度算法用于确定电梯的行进方向和楼层的选择,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和乘坐时间。

常见的调度算法包括最短等待时间优先、最小总旅程时间优先和最大运载量优先等。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智能算法的调度方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蚁群算法等。

除了调度算法,电梯控制系统的研究还涉及到一些其他技术和方法。

其中一个是故障诊断和智能维护技术。

故障诊断技术可以通过监测电梯的状态参数,如电流、转速和温度等,来检测潜在的故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

智能维护技术可以通过对电梯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进行维护和保养,以减少故障和提高电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当前的电梯控制系统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电梯控制系统需要考虑到乘客的个性化需求,如乘坐时间的限制、特殊人群的需求等。

其次,电梯控制系统需要与楼宇管理系统、安全系统等其他系统进行集成,以实现更高效和安全的运营管理。

此外,电梯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节能性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进一步应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以实现更高级的电梯控制系统。

例如,可以将电梯控制系统与乘客的智能手机或手表等设备进行连接,以实现远程控制和个性化的服务。

此外,可以利用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乘客的行为和需求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以优化电梯的运行和服务。

电梯行业英文综述

电梯行业英文综述

电梯行业英文综述The elevator industr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by providing vertical transportation solutions for buildings of all sizes. Elevators, also known as lifts in some regions, are essential for ensuringefficient mobility within commercial,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s.The global elevator market is dominated by several key players, including Otis Elevator Company, Schindler Group, Kone Corporation,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n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These companies are constantly innovating to improve elevator safety, energy efficiency, and performance.One of the key trends driving the elevator industry is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smart elevators and connected technologies. Smart elevators incorporate advanced featuressuch as destination dispatch systems, real-time monitoring, predictive maintenance, and IoT connectivity. These technologies enhance user experience,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ptimize elevator usage in high-traffic buildings.Another important trend is the growing emphasis on sustainability in elevator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Green elevators are designed to minimize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enhance building sustainability. Manufacturers are developing eco-friendly elevator systems that use regenerative drives, energy-efficient components,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s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 goals.Despite the rapid advancements in elevator technologies, the industry faces several challeng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One of the primary issues is the aging infrastructure of existing elevators in many buildings.Retrofitting older elevators with modern safety features,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and digital controls pose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building owners and operators.Another challenge is the increased competition in the elevator market, driven by the entry of new player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smaller, regional manufacturers. Global economic uncertainties, fluctuating raw material prices, and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further compou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elevator companies.However, these challenges also present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elevator industry. Companiesthat inves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nhance their service offerings, and focus on customer-centric solutions are likely to gain a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market. Emerging markets in Asia-Pacific, Latin Ame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offer significant growth opportunities for elevator manufacturers looking to expand their global footprint.The future of the elevator industry is poised for continued growth and evolution driven by urbanizatio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changing user preferences. As smart city initiatives gain momentum, the demand for intelligent vertical transportation solutions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Innovations in robotic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utomation are likely to revolutionize elevator desig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the coming years.Overall, the elevator industry is a dynamic sector with vast potential for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addressing key challenges, embracing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adapting to changing market trends, elevator companies can position themselves for success in the rapidly evolving urban landscape.。

电梯产品责任保险文献综述

电梯产品责任保险文献综述

完善电梯责任保险的思考与对策文献综述前言多年以来,电梯安全监管模式所具有的鲜明计划经济色彩,高度的行政扩权依赖和强烈的行业垄断等缺陷,一些监管理念和做法已经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而目前我国相关法律中已经有了鼓励政策,有些地方也已经引入了电梯保险机制。

本文对完善电梯产品责任保险,给电梯上安全阀——保险进行思考和作出对策,减少政府和部门不应承担的职责。

关键词:电梯故障;电梯责任保险;对策电梯责任保险是指电梯在安装、运行、维保、检验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时,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由保险人负责赔偿依法应由保险责任主体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电梯责任险主要保险责任有三方面:一是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二是事先经保险人书面同意的法律费用;三是发生保险责任事故后,被保险人为缩小或减少对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所支付的必要、合理的费用。

对于我国目前的电梯事故赔偿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日常电梯安全监管中,暴露出的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电梯运营中的所有权、使用权、物业管理权、技术管理权和具体使用者往往是多个主体,造成安全责任链条不明晰。

二是由于权责不清和利益驱动,导致“质次价低”的维保公司充斥市场,造成维保环节恶性竞争。

三是定期检验替代监督检验,行政监管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造成检验环节职责混淆。

四是未在电梯领域建立事故责任险制度,没有形成保险特有的风险防范监督和社会救助的杠杆作用,造成社会救助和制约机制缺失。

五是在电梯维修更新资金如何提取使用上,缺乏制度和程序上的设计,资金难以保障,造成维修改造资金难以落实(沈洪(2013))。

首先是客观上法律层面上的原因,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产品”定义的范围不够宽。

其次是主观上保险公司对产品责任保险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产品责任保险起步晚,发展历史较短,总体经验不足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保险条款不规范,责任期限选择问题,保费利率定价不够精确,赔付上限较低。

电梯文献综述

电梯文献综述

电梯文献综述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电梯节能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要点。

本文针对电梯节能的国内外现状,分析了电梯节能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电梯节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

一、电梯节能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1、电梯节能技术在国外的现状国外很多国家把节能战略放在国家能源战略的首位,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

由于国情不同,不同国家能源政策的着眼点和倾向也不同。

美国和欧盟能源需求大,对外依赖强,所以其能源政策的首要点都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日本有《节能法》,但近来的本州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强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的核危机引起了各国的恐慌,再次提醒各国节能迫在眉睫。

世界电梯技术发展迅猛,从最早的交流双速电梯到20世纪90年代的变频技术。

采用变频技术的空调器,节电效果比普通空调平均节电30%以上[2],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而电梯使用变频技术节能效果同样显着。

此后,电梯技术发展到永磁同步无齿轮技术在中低速电梯中的使用,实现了电梯节能史上的一次飞跃。

近几年来,随着无机房、小机房电梯的广泛应用,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无齿轮传动成为目前电梯行业的技术发展主要趋势。

无齿轮传动电梯由电动机的输出轴直接与主机的曳引轮连接,不需要齿轮减速或其它减速机构,直接驱动电梯运行。

这种传动方式具有传动效率高、噪音低、机械结构简单等特点,是目前电梯众多曳引传动方式中的最佳方案。

永磁同步无齿轮技术是用电机在低转速时提供大扭矩,以此带来较大能量的节约,经测算,平均节能20%,最大40%。

永磁同步电动机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电梯发电节能装置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电梯发电节能装置能有效的将中储存的电能反馈回送给交流电网供周边其他用电设备使用,节电效果十分明显,一般节电率可达15%-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题目三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6级1班三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1 电梯的由来电梯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建筑物中用电作动力的升降机,代替步行上下的楼梯。

说到电梯的起源要从公元前2600年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使用了最原始的提升系统说起,但这一类起重机的能源均为人力。

到了1203年,法国的二修道院安装了一台起重机,所不同者只是该机器是利用驴作为动力,载荷由绕在一个大滚筒上的绳子进行起吊。

此种方法一直沿用到近代直到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约在1800年,煤矿主才能利用起重机把矿井中的煤输送上来。

数百年来人们制造过各种类型的升降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只要起吊绳突然断裂,升降梯便急速地坠落到底层。

前两代无机房电梯目前在欧洲已经淘汰,淘汰的原因是安全隐患严重,所以在1997年开始几乎没有欧洲公司再使用该类无机房电梯了。

而第三代无机房电梯属于改变前两代无机房电梯的新产品,所以一时受到青睐。

但是主机放在轿厢顶部的安全问题及噪音十分不受欢迎,所以在欧洲也没有得到发展。

在第三代无机房电梯受到发展的只有通力的电梯。

但是通力的产品虽然比前两代有了技术方面的突破,特别是主机的突破应该说对无机房技术的普遍应用提供了十分好的契机;不过共振共鸣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设计缺陷。

同时该种技术限制了速度及提升高度的提高。

2 电梯的历史发展电梯进入人们的生活已经150年了。

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翻天覆地的是历史的变迁,永恒不变的是电梯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承诺。

人类利用升降工具运输货物、人员的历史非常悠久。

早在公元前2600年,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就使用了最原始的升降系统,这套系统的基本原理至今仍无变化:即一个平衡物下降的同时,负载平台上升。

早期的升降工具基本以人力为动力。

1203年,在法国海岸边的一个修道院里安装了一台以驴子为动力的起重机,这才结束了用人力运送重物的历史。

英国科学家瓦特发明蒸汽机后,起重机装置开始采用蒸汽为动力。

紧随其后,威廉·汤姆逊研制出用液压驱动的升降梯,液压的介质是水。

在这些升降梯的基础上,一代又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们在不断改进升降梯的技术。

然而,一个关键的安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一旦升降梯拉升缆绳发生断裂时,负载平台就一定会发生坠毁事故。

生活在继续,科技在发展,电梯也在进步。

150年来,电梯的材质由黑白到彩色,样式由直式到斜式,在操纵控制方面更是步步出新——手柄开关操纵、按钮控制、信号控制、集选控制、人机对话等等,多台电梯还出现了并联控制,智能群控;双层轿厢电梯展示出节省井道空间,提升运输能力的优势;变速式自动人行道扶梯的出现大大节省了行人的时间;不同外形——扇形、三角形、半菱形、半圆形、整圆形的观光电梯则使身处其中的乘客的视线不再封闭。

如今,以美国奥的斯公司为代表的世界各大著名电梯公司各展风姿,仍在继续进行电梯新品的研发,并不断完善维修和保养服务系统。

调频门控、智能远程监控、主机节能、控制柜低噪音耐用、复合钢带环保——一款款集纳了人类在机械、电子、光学等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的新型电梯竞相问世,冷冰冰的建筑因此散射出人性的光辉,人们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3 今后一段时间内电梯技术发展趋势是什么?3.1 绿色化从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讲,“绿色”新概念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色调,一个全球性的绿色市场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1世纪谁先推出绿色产品,抢占绿色营销市场,谁就能掌企业的发展握竞争的主动权。

绿色理念是电梯发展总趋势。

发展趋势主要有如下:不断改进产品的设计,生产环保型低能耗、低噪声、无漏油、无漏水、无电磁干扰、无井道导轨油渍污染的电梯。

电梯曳引采用尼龙合成纤维曳引绳,钢皮带等无润滑油污染曳引方式。

电梯装璜将采用无(少)环境污染材料,电梯空载上升和满载下行电机再生发电回收技术,安装电梯将无需安装脚手架,电梯零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没有影响(如刹车皮一定不能使用石棉)并且材料是可以回收的。

3.2 降低能耗减少电梯能耗的措施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选择高效的驱动系统;减小电梯机械系统的惯性和磨擦阻力;合理运用对重和平衡重。

1、驱动系统使用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从永磁同步电机工作原理可知其励磁是由永磁铁来实现的,不需要定子额外提供励磁电流,因而电机的功率因数可以达到很高(理论上可以达到1)。

同时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无电流通过,不存在转子耗损问题,一般比异步电机降低45%~60%耗损。

由于没有效率低、高能耗蜗轮蜗杆传动副,能耗进一步降低。

2、在停站较少的群梯布置中,一个主机驱动两个轿厢分别上下运行是一种节能的方案。

而减少能耗的另一途径是电梯运行过程的能耗控制。

利用电梯空载上行、满载下行时电机处以发电状态的特性,将再生能量反馈给电网,这种节能措施在高速梯上效果显著。

3、还有一种节能方案将在软件控制中得以实现。

如建立实时控制的交通模式,尽量以较少的运行次数来运载较多的乘客,使电梯的停站次数减至最少。

电梯召唤与轿厢指令合一的楼层入口乘客登记方案是电梯控制方式的一项革命性技术,使原来层站上乘客未知的目的层变得一目了然,从而使控制系统的派梯效率达到最高。

4、减少运行过程能耗的另一措施是将电梯运行中的加减速度模式设置成变参数,即电梯控制系统中运行的速度、加速度以及加速度变化率曲线既随运行距离变化,也随轿厢负载变化。

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确定出不同楼层之间的最佳运行曲线。

5、利用电梯机房在楼顶的优势,充分利用太阳能作为电梯的补充能源也将是新的研究课题。

3.3 智能化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与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大厦的智能化成为现实,而电梯是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交通工具,其技术发展及智能化程度也倍受世人关注。

智能化的电梯首先要与智能大厦中所有自动化系统联网,如与楼宇控制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监控系统等交互联系,使电梯成为高效优质、安全舒适的服务工具。

串行通讯以其布线简单,传输信息量大等优点,在电梯控制系统中应用日益增多。

由于去掉了微机接口板上大量输入和输出电路,减少了井道、机房中的布线数量,可靠性大大提高。

随着大楼智能化的提高,现场总线技术现已开始应用于电梯控制系统与大楼的BAS,FAS,SAS中。

从电梯运行的控制智能化角度讲,要求电梯有优质的服务质量。

控制程序中应采用先进的调度规则,使群控管理有最佳的派梯模式。

现在的群控算法中已不是单一地依赖“乘客等候时间最短”为目标,而是采用模糊理论、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方法,将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即专家知识)吸收到群控系统中去。

在这些因素中既有影响乘客心理的因素,也有对即将要发生的情况作评价决策,是专家系统和电梯当前运行状态组合在一起的多元目标控制。

利用遗传算法对客流交通模式及派梯规则进行优化、自学习,实现电梯调度规则的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以人为本”设计的电梯控制系统,将会使电梯的服务质量越来越好。

3.4 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电梯困人故障一直困扰着电梯的承包商,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电梯厂商对电梯增加了过程监视系统,即在电梯轿厢内装设摄像和通讯系统,被困轿厢中的乘客可以同大楼的监视人员建立联系。

由于这种设施只限于电梯所在大楼,且由保安人员负责,一旦电梯困人,还得通知专业人员来解困。

而现在提出的远程监控服务系统是在远程监视系统上更进了一步,这种先进装置集通讯、故障诊断、微处理机为一体,它可以通过市话线传递电梯的运行和故障信息到远程服务中心(即电梯远程监控维修中心),使维修人员知道电梯问题所在并去处理。

如轿厢由于发生门故障而被困于某层,远程维修中心根据故障状况判断后,则可允许用遥控方式来打开轿门和层门,在无维修人员到现场的情况下,被困人员就可以离开轿厢。

如有的故障只能维修人员到现场排除的话,为使被困人员安心,中心即刻向轿厢播放安扰语音,解除紧张心理。

自动扶梯安装远程监控后,除了能监视运行状况外,监控维修中心可根据显示的信息作出快速的急停处理,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远程服务对用户的受益是显而易见的,电梯的远程监控不仅使用户得到一个部件、而且使用户享受到一整套的服务。

远程维修监控中心始终监控着他们所承包的电梯,随时可以知道电梯的运行状态和发生故障的属性,维修人员去故障梯之前就已知道该维修的项目,减少了维修服务的成本和时间,这种预保养式的售后服务方式在国外是深得用户的信赖的,也将是我国电梯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5 蓝牙技术的应用1、蓝牙技术在电梯安装过程的应用。

安装过电梯的人都知道放线、对线是费时、费力、极容易错的工作。

应用蓝牙技术,安装期将减少30%以上,其直接好处是降低安装成本,客户也因从订梯到使用电梯周期费用减少和提高现金周转率。

2、在电梯上使用蓝牙技术一定会使电梯控制系统大量使用最新最快微机,这将会进一步提高电梯整机可靠性,故障率大大降低,控制精度也进一步提高,带来的结果是电梯更加舒适,平层更加准确。

同时也为将来通过网络检查电梯状态成为可能,特别是电梯事先维修可以做到更好更全面。

3、旧梯改造更加容易,所需时间、费用将会减小。

据统计每年将有5万台旧梯进入更新改造市场,该技术使用将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

4、很好地解决了电梯控制与外围设备的兼容和联系。

特别是可以把电梯和扶梯归纳到大楼管理系统或智能化管理小区系统中。

5、如果控制屏与召唤系统通过蓝牙技术连接起来实现无线召唤,将会是电梯控制的另一场革命,同时为我们带来巨大好处。

4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简称PLC( 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 是一种专门为适应工业环境而设计的工业控制计算机。

它自1969 年问世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微处理器技术和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现在的PLC不仅已经大大超过了设计的初衷(即替代继电接触器),用逻辑编程取代了硬连线逻辑,而且在容量,速度,功能和通信能力等方面有了大大的增强。

现在的PLC由于采用了功能强大的高档微处理器(如16位,32位微处理器),处理速度快,存储容量大大增加;由于采用了多种编程语言和先进的指令系统,增强了过程控制和数据处理的功能,如PID控制,数据文件传送,浮点运算功能,同时,完善的输入/输出系统使得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控制能力得到大大加强;由于采用了现代数据通信和网络技术,能实现PLC之间,PLC和管理计算机之间的网络通信,形成多层分布式控制系统或整个工厂的自动化网络。

现代的PLC还有图形显示,信息存储,多CPU并行工作等功能,这使得PLC的功能更加完善,足以满足绝大多数的生产控制要求。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优势,现在的PLC已经成为工业控制中占主导地位的设备,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的各种场合,因此,了解和掌握PLC系统的开发方法就日益成为我们的需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